哲学第七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实现人生价值条件教案

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实现人生价值条件教案

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实现人生价值条件教案1. 课程背景政治《哲学常识》是一门重要的政治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哲学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应用。

本课程第七课将讲解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通过探讨哲学思想中的相关观点和理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教学目标•理解人生价值的概念和内容;•掌握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培养学生对人生目标的思考和规划能力。

3.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重点讲解以下内容:3.1 人生价值的概念•人生价值的定义和内涵;•人生价值与自我实现的关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生价值观。

3.2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社会条件:包括教育环境、职业发展机会等;•个体条件:包括个人能力、心理素质等。

3.3 人生目标的思考和规划•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如何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如何根据人生目标调整自己的行动和决策。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4.1 讲授通过讲解人生价值的概念和实现条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相关理论的基本认知,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质疑。

4.2 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即人生目标的制定和规划。

5.2 讲解人生价值的概念通过讲解人生价值的定义和内涵,向学生介绍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和实现的必要条件。

5.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总结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和个体条件,并展示各组的思考结果。

5.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所涉及的人生目标和条件,并提出个人见解。

5.5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自己的实际人生规划中。

6.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自己人生目标和实现条件的论文,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15哲学第七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复习导学案

15哲学第七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复习导学案

cxsz2017-2018学年第七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复习导学案编制人:苏长荣审核:高一政治备课组编号:15班级:姓名:小组:时间:2018年5月(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导学过程】核心考点二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类别整体部分区别内涵全局和全过程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地位功能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相互依赖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相互转化整体与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整体相对于比它更大的场合,它就成了部分;部分相对于比它更小的场合,它就成了整体2.正确表述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与方法论角度原理方法论强调整体的重要性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强调部分的重要性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提醒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有三种情形:(1)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许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就会产生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整体功能。

(2)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提醒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哲学第七课导学案

哲学第七课导学案

(一)精华回放(二)合作自学1、什么是联系?联系普遍性的表现及其方法论是什么?2、联系的客观性及其方法论要求是什么?3、联系的多样性及其方法论要求是什么?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是什么?5、系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系统优化的方法及其方法论?(三)质疑解惑简要列出疑点,组内解决。

(四)互动探究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是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2、评析:事物的联系都是必然的。

3、国务院发表的《中国的环境保护》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环境,认为保护环境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

多年来,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五)精彩展示(六)迁移运用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联系的理解正确的是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C.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有的事物则不存在联系D.联系有普遍性,但没有直接性2、下列观点、做法中不能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八月将有灾难C.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这种说法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它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它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5、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

2014新版哲学的基本问题导学案

2014新版哲学的基本问题导学案

课题:哲学的基本问题编制:审核:审批:评价:【目标导航】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内容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观点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情参与,高效学习,认识到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重点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案通读教材,重点对哲学基本问題的内容及其重要性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教材基础知识。

2.独立完成预习自测題目。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学习过程】【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认真阅读,看看你能采摘到什么?】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和的关系问题,即和的关系问题。

2.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的,就是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的问题,即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的基本问题。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和。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 ,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和,决定着它们对的回答。

【误区指正】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1)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注意:观点片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其中一方面内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导学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3.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2、理解联系的多样性。

3、运用联系观,结合实例,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能力目标培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正确分析和把握自身发展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学习重点难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课前预习案】(20分钟)一、阅读与思考: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4—P57,在教材找出并勾画以下知识,初步识记自主探究结合自己对课本的理解,自主完成所列问题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二、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2、方法论要求:3、联系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三、联系的多样性:1、联系多样性的表现:1、思考判断:联系的普遍性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2、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吗?3、思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二、归纳与总结:根据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概括本框知识体系:【课堂探究案】(25分钟)【背景材料】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探究点一:人类的生态环境为什么恶化?探究点二:地球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有着怎样的关系?探究点三:人们如何处理好追求经济利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拓展探究】材料一丝绸之路自古以来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5日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导学案“三驾马车”拉启活力课堂

导学案“三驾马车”拉启活力课堂

导学案“三驾马车”拉启活力课堂作者:党晶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7期摘要: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讨高中政治活力课堂导学案的设计,建构了预习案、探究案和拓展检测案“三驾马车”,以拉启活力课堂。

预习案主要从学习目标的设计、学法指导、知识准备和导学新知四个方面对于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做了分析。

探究案主要从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和梯度训练三个方面对于学生课堂中合作探究和自我内化做了分析。

拓展检测案主要从拓展延伸和达标检测两个方面对于学生课后复习建构做了分析。

上述导学案的建构,力求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预习案;探究案;拓展检测案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73-0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而学生知识的构建不是盲目的偶然的,而是在导学案的引导下系统的形成的。

广州市番禺区的新课程改革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即“研学后教”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导学案贯穿学时始终,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设计优秀的导学案是教学优秀的首要前提和必要条件。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以及认知水平为基础,对现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编排的学生学习方案[1]。

导学案教学模式主要是依靠学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突出强调学生价值的体现。

预习案、探究案和拓展检测案共同构成了导学案“三驾马车”。

一、预习案拉开高中政治活力课堂的序幕预习案的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学习目标的设计、学法指导、知识准备和导学新知。

1.学习目标,要在导学案中充分地体现出来,这是学案导学的前提条件以及方向性指导。

学习目标的设计需要转变以往教学目标设计的立场,以学生的角度设计具体可行、可操作性强的目标。

设置目标注重用显性词,具体明确的描述学生在接受教学后应该表现出的行为。

例如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的一个知识目标是“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学习目标应就具体课堂学习活动给予明确,“通过探究学习(一)的对比探究,①你(指学生)能复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第七课 课件-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

第七课 课件-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

第七课课件-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一、引言本课程为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的第七课课件。

在这一课程中,我们将探索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并深入研究哲学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程,我们将了解到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对人生的启示,以及哲学对于塑造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性。

二、哲学与人生的关系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研究基本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真理、价值、意义等问题。

它通过系统的思考和理性的探索来寻找人类存在和行为的意义。

2. 哲学对人生的意义哲学与人生紧密相关,它帮助人们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目标、价值观、道德等。

哲学可以提供一种思维工具,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身处境,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3. 哲学对个体的影响•哲学能够开阔个体的视野,帮助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避免一种狭隘的观点。

•哲学能够激发个体对于自己的思考和主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哲学能够引导个体思考人生的目标与意义,帮助其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哲学能够增强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提高其社会参与和社会影响力。

4. 哲学对社会的影响•哲学引导社会不断进步,推动社会价值观的发展与演进。

•哲学培养社会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为决策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和更全面的视角。

•哲学推动社会正义和公平,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哲学对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影响1. 思维方式的影响哲学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教会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陷入一种狭隘的观点。

它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分析问题和作出决策。

此外,哲学还可以帮助我们通过逻辑推理和推断来解决问题,提高我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2. 行为方式的影响哲学不仅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还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

哲学可以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它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七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生活与哲学》第七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前延伸学案】【学习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

二、明白得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联系的多样性。

3、重难点把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知识梳理】一、联系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是:。

2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表此刻: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有着如此或那样的联系。

(事物之间)②每一事物各个部份、要素之间是彼此联系的。

(事物内部)③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各类联系交织起来的丰硕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整个世界)(3)方式论:要求咱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二、联系的客观性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讲,能够分为(1)(2)3、联系的客观性方式论要求:(1)咱们要从事物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能够依照事物联系,改变,调整原有的联系,成立新的具体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二、联系的多样性方式论要求:(1)要求咱们。

(2)咱们在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既要注重,又要适当运用自身的;既要把握事物的,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熟悉事物的,又要重视事物的。

总之,一切以、、为转移。

四、易错点明白得:、不要把联系的普遍性明白得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当中。

从内部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进展的历史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和以后的联系也是普遍的。

②联系这种关系活着界万物中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此是普遍的。

每一事物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的、相对的。

大学一年级哲学教案

大学一年级哲学教案

大学一年级哲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哲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掌握哲学的主要分支和研究方法;3.理解哲学思维的重要性及其在人类思维中的地位;4.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哲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5分钟)1.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关于宇宙和人类思维的学问,旨在追求智慧和真理。

1.2 哲学的基本概念- 道德:关于善恶、对错的思考;- 知识:关于真理和知识本质的思考;- 存在:关于宇宙和万物存在方式的思考;- 真理:关于真实的思考。

2.哲学的主要分支(20分钟)2.1 本体论本体论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实质,包括形而上学和存在论等。

2.2 认识论认识论研究知识的来源、真理的本质和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2.3 伦理学伦理学研究人类行为的价值、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等。

2.4 逻辑学逻辑学研究思维规律、推理和判断等,是思维活动的科学方法。

3.哲学研究方法(25分钟)3.1 观察法哲学研究中通过观察现象、事物的特征和关系来获取认识。

3.2 推理法哲学研究中通过逻辑推理和判断来获得理性认识。

3.3 实验法一些哲学研究可以用实验设计和实验验证等科学方法进行。

3.4 分析法通过对问题、概念的分析来获取认识。

4.哲学思维的重要性(20分钟)4.1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哲学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准确地分析问题和判断事物。

4.2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哲学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严密性和逻辑合理性。

5.教学方法(15分钟)5.1 教师讲授法通过讲解哲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分支等知识点,提供学生必要的理论基础。

5.2 小组讨论法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对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5.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来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用一句哲学名言或者提出一个哲学问题,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

2.7《百家争鸣》导学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7《百家争鸣》导学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1.如图为历史学习小组的同学收集的两张学习卡片。

据卡片中的内容,判断他们正在研究的主题是(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A.老子论道 B.韩非讲法 C.墨家学说 D.先师孔子
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这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3.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的是哪家学派的思想( )
A.儒家 B.法家 C.兵家 D.墨家
4.《中国焦点》评出十大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位的是孔子。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 )
A.主张“无为而治 B.主张“兼爱非攻
C.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D.提出“仁”的学说
5.孔子招生不分贫贱富贵,无品行高低之分;孔子的学生地域分布广,无明确国别划分。

这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是( )。

新课标高中哲学必修二哲学生活教案

新课标高中哲学必修二哲学生活教案

新课标高中哲学必修二哲学生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哲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
2.认识不同哲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
3.探究哲学思想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4.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哲学概念、基本问题和学科体系
2.不同哲学思潮的发展及其思想内容
3.思辨、批判、创新与人生实践的关系
4.哲学智慧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
第一课时:哲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2课时)
第二课时:人生观与世界观(2课时)
第三课时:辩证唯物主义(2课时)
第四课时:唯心主义哲学(2课时)
第五课时:存在主义哲学(2课时)
第六课时:科学技术与哲学思维(2课时)
第七课时:哲学与人生(2课时)
第八课时:哲学智慧与人生实践(2课时)
四、教学方法
1.讲授结合讨论,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维
2.学生小组合作调研和汇报
五、研究性研究任务
1.收集整理不同哲学思潮的主要观点
2.对比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异同点
3.探究存在主义哲学对现代青年人的启示
4.探究哲学思维如何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5.结合现实社会问题分析哲学的实践价值
六、教材
1.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修)
2.《哲学家的沙发》
3.《哲♂学★葫芦》
七、参考网站
1.中国哲学网
2.国际哲学家协会网站。

第7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第7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第7课 百家争鸣自主学习任务一 老子和《道德经》设问1: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道家学派的经典是什么?1·老子简介(2)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典籍,学识渊博。

2.老子的思想主张(3)处世: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3.老子的地位(1)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东方智慧。

自主学习任务二孔子和儒家学说设问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1.孔子生平·孔子是⑥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

·他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

·孔子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问不长,不久便周游列国,宜扬自已的政治主张,却不为各国采纳。

·孔子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⑦,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2.孔子的思想主张(1)核心思想:“⑧”。

(2)政治主张:恢复周礼;“为政以德”;反对⑨积极意义:①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②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孔子的教育成就(1)创办⑩,主张“有教无类”;(2)在教学中注重⑪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3)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4.孔子的文化贡献·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整理和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⑫》《礼》《易》《乐》(编订六经)5.孔子的历史地位·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成为《⑬》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自主学习任务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设问3:何谓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有哪些影响?1.百家争鸣的定义“百家”:泛指数量多。

产生了儒、道、⑭、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

“争鸣”:指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

大学一年级哲学课程教学案

大学一年级哲学课程教学案

大学一年级哲学课程教学案引言:哲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本教学案旨在通过设计合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建立起对哲学的基本认识和理解,提高其思维品质,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为大学一年级学生介绍哲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以及基本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通过学习哲学,学生将了解到人类思维的进程,思考人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社会和个人问题的深入思考。

第二节:课程目标1. 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流派;2. 掌握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基本方法;3. 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4. 培养对社会和自身价值观的深入思考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第一节:哲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 哲学的概念和定义;2. 哲学的起源和发展;3.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方法。

第二节:主要流派概述1. 古希腊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2. 西方哲学:启蒙时代哲学、现代哲学等;3. 东方哲学: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等。

第三节:思维方式与方法1. 归纳与演绎;2. 分析与综合;3. 推理与论证。

第四节:现代哲学问题探讨1. 伦理学与道德;2. 形而上学与存在;3. 知识与真理;4. 社会与政治哲学。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2. 案例分析:教师针对特定问题设计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3.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课堂任务,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4.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达能力;2. 作业评估: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估,包括思辨能力、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等方面;3. 小组合作作业:对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成果;4.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哲学基本概念和主要流派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理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介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定义。

探讨这一概念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个人经验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的形式,评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理论基础2.1 教学目标了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理论基础。

掌握相关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观点。

2.2 教学内容介绍心理学和哲学中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相关的理论和观点。

分析不同理论对这一概念的解释和理解。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书面作业,评估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三章:实践案例3.1 教学目标了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实践中的具体案例。

分析和评估案例中的行为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分析具体的实践案例,展示不同情境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表现。

引导学生思考和评估案例中的行为和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书面作业,评估学生对实践案例的理解和评估能力。

第四章:培养和应用4.1 教学目标学习如何培养和应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探索在个人和社会中实践这一概念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介绍培养和应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方法和策略。

探讨如何在个人和社会中实践这一概念。

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小组项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实践。

4.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报告,评估学生对培养和应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总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展望未来,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广和实践这一概念。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探讨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广和实践“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原子结构》 导学案

《原子结构》 导学案

《原子结构》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认识科学家们探索原子结构的重要实验和理论。

2、理解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明确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基本性质。

3、掌握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和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4、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常见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

二、学习重点1、原子的构成及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三、学习难点1、理解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应用。

四、知识回顾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那么原子是不是一个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呢?其实,原子内部有着复杂的结构。

五、新课导入(一)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他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

2、 19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3、 1897 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葡萄干一样镶嵌在其中。

4、 1911 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运动。

(二)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1、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相对质量约为 1。

2、中子:不带电,相对质量约为 1。

3、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质量很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三)质量数1、定义: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2、关系式: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例如,氧原子的质子数为 8,中子数为 8,其质量数为 16。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舍生取义”的内涵。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其逻辑严密的特点。

4、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生活中践行“舍生取义”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欲”“得”“恶”“患”等。

(2)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论证来阐述这一观点。

2、难点(1)体会文章的论证思路和逻辑,理解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作用。

(2)将“舍生取义”的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其当代价值。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 372 年—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2、作品背景《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

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两人进行过多次辩论,《告子》记录的就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四、课文预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苟得()辟患()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所欲:(2)得兼:(3)有甚于:(5)恶:(6)患:(7)辟:(8)如使:(9)何不用也:(10)由是:(11)是故:(12)非独:(13)勿丧:(14)箪:(15)豆:(16)羹:(17)呼尔而与之:(18)蹴尔而与之:(19)万钟:(20)何加:(2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3)乡为身死而不受:(24)已:(25)本心:3、熟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

五、课堂学习1、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第7课 《散文诗二首》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 人教部编版2024)

第7课 《散文诗二首》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 人教部编版2024)

第7课母爱如莲自荫蔽化作金花昵母亲——《散文诗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2.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3.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

【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2.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任务群】任务一:读故事猜想人物任务二:品读·概括画面知写法任务三:研读·把握关键明主旨任务四:诵读·读出诗意韵味任务五:比读·感知散文诗特点【学习过程】用声音传递亲情,用视频感恩母爱。

在感恩节即将来临之际,学校拟举办以《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为蓝本的诵读活动,并录制短视频,请你参与完成相应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读故事猜想人物1.请同学们读下面故事,猜想故事中的世纪老人是谁?她的朋友又是谁?并查找资料,了解一下这两个人物。

一位世纪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给远方的朋友写信: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明星稀的一个夜晚,一本书无意中将你介绍给我,我读完了你的传略和诗文——心中不作别想,只深深地觉得澄澈……凄美。

你的极端信仰——你的“宇宙和个人的灵魂中间有一大调和”的信仰;你的存蓄“天然的美感”,发挥“天然的美感”的诗词,都渗入我的脑海中,和我原来的“不能言说”的思想,一缕缕的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

★任务二:梳音晓义夯基础2.自由读两首散文诗,在课文中标注下列词语读音,并理解词义。

匿.(nì)笑:偷偷地笑。

沐浴.(yù):洗澡,洗浴。

祷.(dǎo)告:祝告鬼神,以求福佑。

《罗摩衍.(yǎn)那》:印度长篇叙事诗。

蒂.(dì):瓜、果等跟茎、枝相连的部分;把儿(bàr)。

姊.(zǐ)妹:姐姐和妹妹;对年辈相当的女性的通称菡萏..(hàn dàn ):荷花的别称,文中指红莲含苞待放。

2.1哲学的基本问题导学案

2.1哲学的基本问题导学案

2.1《哲学的基本问题》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使自己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课前预习】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预习自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C.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各种哲学由于对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A.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D.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3.在实际生活中,古今中外,人们都会面对和处理自己的计划与实际的关系。

这说明A.存在决定思维,思维是存在的反映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4.恩格斯说:“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指A.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问题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D.人们能不能改造世界的问题5.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和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是因为①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②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③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④哲学的一切问题都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1)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学习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重点、难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主学习】1.联系的普遍性①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_________ 之间以及_________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_________和相互作用。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任何事物都处在_________之中。

世界是一个__________的有机整体。

(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③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①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_________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联系的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_________的联系和_________ 的联系。

③联系的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_________把握事物,切忌_________。

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_________,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_________。

3.联系的多样性①.事物的联系是_________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②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事物处在各种各样的联系之中)③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a.要求我们既要把握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更要把握间接的、体质的和长远的联系。

b.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为转移。

三.易混易错点:1.①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②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③事物都是联系的。

2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3. 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事物的联系,改造世界,造福人类4.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5.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6.尊重事物的客观联系是人们作出正确行为选择的前提。

7.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课堂探究】1.材料: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

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材料: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世界金融危机,来势凶猛,波及面广,影响度深,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

两则材料告诉我们什么?2.材料一:《地球在变暖》原因:砍伐树木、破坏草皮、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氧化氮等,引起了全球变暖。

专家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摄氏度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9厘米,而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至少有90%要归咎于人类活动。

我们不愿全球气候变暖,不愿自然灾害增多,可它发生了,材料二:现象一: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

现象二:“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材料一说明联系具有什么特点呢?材料二说明了什么?两则材料告诉我们什么应怎么做?3.材料一:据有关材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耕种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以使600吨水受到污染,而这600吨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渗出的汞等重金属物质就会渗进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并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

材料中有哪些形式的联系?【当堂检测】1.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附近一座火山于2010年4月14日喷发,火山灰在7 000~10 000米上下的高空形成了火山灰云团,对航空业的影响已跨越欧洲,影响到北美和亚洲。

这表明()A.联系具有普遍性 B.联系具有主观性 C.联系具有条件性 D.联系多是直接的2.地震掀起的海啸,波及环太平洋53个国家和地区。

核汇漏发生后,美国西海岸的空气中检测出放射性物质,我国在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区也检测出极微量人工放射性核素。

这说明(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在联系面前我们无能为力③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趋利避害④联系具有复杂性,我们要透过事物的内部联系去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①④3.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 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

这表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 2011年6月30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青岛胶州湾大桥在此间正式通车。

该桥建成通车也为中国北方增加了一座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密切中国东西部经济往来,形成以海带陆、以陆促海、东西联动的新格局,为拉动中国北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这说明()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B.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事物的联系并不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创造 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5.某手机网站反复弹出广告:“发送短信,告知生辰八字,可洞晓您的姻缘。

”“大师指点靓名,让您小孩幸福一生……”等等。

这些广告()①否定了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②否认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③是诡辩论的一种具体表现④用臆造的联系代替事物固有的联系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④6.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寂寞可能部分是由于基因遗传,但如果你能够与其他人接触向外扩展、参加团体并且避免独自隔绝,可能你就可以建立一个丰富的人际网络。

这说明()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和多种多样的②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形成离不开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活动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随意性,不是客观的④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 ②③④7.江苏省积极探索秸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全省各地区因地制宜形成了“秸杆还田-肥土兴粮-粮丰林茂”、“秸杆养畜-过腹增值-畜粪还田-土壤改良”及“秸杆粉碎沤沼—沼渣肥田—反哺作物”等不同的“田埂上的循环经济”链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A.实践具有客观性,人们不可以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D.认识是实践的基础,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8.材料: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交通等因素的影响,西藏地区的壁画、堆绣、藏戏等文化瑰宝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

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藏文化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它成为人们认识西藏、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材料是如何体现联系的观点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导学案【学习目标】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了解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自主学习】一、.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含义、数量不同;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_________地位,整体_________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_________ 地位,部分_________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整体是由_________构成的,离开了_________,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 _________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 _________ ,关键部分的_________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_________起决定的作用。

部分是_________中的部分,离开了_________ ,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 _________及其_________ 也会影响到部分。

(3)总结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①强调整体: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方法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_________ ,立足_________,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②强调部分:原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必须重视_________ 的作用,搞好局部,用_________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强调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时:原理(见上)方法论: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拓展提升: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

整体一定大于部分,但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许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就会产生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整体功能;第二种情形是,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情形是,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_________的关系。

2.系统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

3.方法论:(1)要着眼于事物的_________ 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2)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_________性,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_________ 发生作用的;(3)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_________趋向,整体的功能_________部分功能之和。

(4)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__________________来认识事物。

三.易混易错点:1.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

3.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决定整体。

4.“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要求我们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整体就是局部相加之和6.【课堂探究】1.辨析:“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必须重视全局。

2.【探究】:田忌赛马:田忌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田忌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田忌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实现优化调整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试总结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是什么?【当堂检测】1.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