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19修订版)
原创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武 帝 刘 彻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 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4
2.唐中期节度史与藩镇割据
唐中期,节度史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安史 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10
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 (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 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 制的开端。
11
宣政院直辖地
河北、中书省 山东、直辖地 山西
元代的行省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秦 (三公九卿)
汉 (中、外朝制)
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
19
3.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怎样演变发展? 有何影响? 原因: 隋朝统一后,由于世家大族没落,依靠门第选官
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演变: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20
影响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 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 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 (执行命令)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吏、户、礼、兵、刑、工 2.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 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15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财政
行政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变化)
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 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权、兵 权、政权、财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此消彼长一直是 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 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从汉至元的 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 了怎样的成效?
4元朝:行省制度
(1)主要内容:除山西、山东、河北等地有中央直管外,地方设 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等,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 开端。 演变规律: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军功受爵 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 制 科举制
考试成绩
演变: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之后各朝 不断完善。 意义:打破特权垄断(选举人才的权力由世 家大族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 集权; 具有开放性,公平公正; 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 变
课标: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地方行政制度与一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看中央集权的发展;
从中央官制(特别是有关相权的内容)来看君主专制的演进; 从选官制度等来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政治制度的演进。
Hale Waihona Puke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也” ——《西汉会要》 (1)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封同姓诸侯,导致封国日益强大,威胁 中央集权(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堂思考
读出图中所反映的信息
说明地方权重超过中央
西汉前期形势图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 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既有土地,又有人民, “既有土地,又有人民,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又有其甲兵,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又有其甲兵,又有其 财赋。 财赋。”
宰 相 赵 普
课堂思考
宋太祖从“ ”“钱”“兵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①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效率低下; 效率低下; ②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军制紊乱,形成“冗兵” 战斗力衰退; 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 造成积贫 ③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 积弱。 积弱。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政事堂 中 书 吏 户
(决 策 )
尚 行 书 ) 礼 兵
(执
门 议 下 ) 刑 工
(审
学过本课, 学过本课,你认为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有哪些特点? 有哪些特点?
①从基本内容看:始终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 从基本内容看:始终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 地方 ②从演变趋势看: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 从演变趋势看: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 :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 加强;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集权于中央; ;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 加强;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集权于中央;中央 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密, 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密,地方没有独立性 ③从发展过程看: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断调整 从发展过程看: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 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 ④从核心内容看: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 从核心内容看: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⑤从反映的实质看:维护封建统治(即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专制 从反映的实质看:维护封建统治( 统治)。 统治)。 ⑥从造成的影响看: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主要在封建社会前 从造成的影响看: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也有消极作用( 期: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也有消极作用(封建 社会后期逐渐增大,比如人浮于事、地方缺乏自主权等)。 社会后期逐渐增大,比如人浮于事、地方缺乏自主权等)。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
1、西汉: (1)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
(2)汉武帝举措: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规定: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 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一 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 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 量被削弱。
2、唐朝:
设置节度使
探究一:阅读教材P12《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
制度 察举制
标准 品行
方式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魏晋南 九品中正制 门第 北朝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谢生,出身名门望 族,父亲在朝中担 任大官。
欧阳生,出身寒 微,高大俊朗, 才学渊博,能言 善辩,高中榜眼。 陈生,儒生,为人 正直,是当地有名 的孝子。
汉朝
魏晋南北朝
唐宋
1、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 ( C ) A、削藩 B、郡国制 C、推恩令 D、分封制 2、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 B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3、唐朝中期,政府要在某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 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B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皇帝的烦恼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中央行政 选官制度 制度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忠 奸 难 辨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官 吏 难 选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地 方 难 管
地方行政 制度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
课标要求: 了解汉初郡国并行;理解唐三省六部制;了 解宋分割宰相权力举措;理解元行省制度;了解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汉至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削弱相权、三省六部制、宋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元朝中书省),认识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为削弱。
2.识记汉至元朝地方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解决,唐节度使与藩镇割据,宋收地方军事、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宣政院和宣慰司等),认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识记汉至元朝的选官制度的演变(如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科举制),认识封建君主通过控制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与自己制作的本课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图表法等。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问题:秦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引导: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又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极具开创性,尤其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是为后来历代统治者所沿袭。
第3课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据材料一,秦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柳宗元认为导致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汉初地方政治制度设计主要是基于怎样的认识? 3.综合以上材料,柳宗元对郡县制的认识是什么?
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 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 理?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毋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 度
第3课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试说明中的考点
汉到元政治制 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 2.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4.元朝的行省制度。
一、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 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 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 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 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 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 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 制之得亦以明矣。
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 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初试
明经
进士
二试
三试
答时务策三 道 作时务策五 道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 口答诸经大 《孝经》《论语》《尔雅》, 义十条 每经帖十条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 《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 文各一篇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精编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感悟与思考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
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思考与判断: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归纳与运用【知识归纳】一、中央政治制度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
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3.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4.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5.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6.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二、地方政治制度:1`。
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州最高长官2.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3.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道”改为“路”5.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知识运用】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
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第3讲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二府三司制度示意图
中书门下
军权 行政 财权
权
枢
密
三司
使
使
参知政事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盐户 支铁部
三司使
参 知 政 事
中 书 门 下
枢 密 院
【名词解析】中书门下 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政府、 东府,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 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 初设于门 下省,唐高宗时徙于中书省,唐玄宗前称政事堂。开元 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 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 礼五房。五代、宋因之。宋朝初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 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最高长官 行使宰相的职权。
郡统辖。 实质:名为“推恩”,实为软性削藩
影响:使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 中央集权。但是诸侯一直存在。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
〖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 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 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 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 这种做法( )
汉末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最初 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它们在地方动
都是虚设于郡县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 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实权的行政区
它们在地方动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 ,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当它们兵强
实权的行政区,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 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的念头”可
当它们兵强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 知,州、道、路的变迁表明了中央集权与
【答案】D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五种方式:①调整中央机构,如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
②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③注重对官吏的监察,如秦朝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宋代设通判监督地方行政。
④注重官吏的选拔,如隋唐时期兴起完善的科举制。
⑤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等。
2.选官制度的演变、发展趋势及评价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日趋公平,公正,客观。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逐步制度化、公开化,渐趋科学、严密 (3)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4)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监察制度的演变:①秦朝设御史大夫,兼理全国的监察事务;②汉武帝时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中央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③唐太宗把全国分为10道做为监察区④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公文须由两者联合署名才生效。
⑤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是全国最高监察机构。
⑥明(中央设都察院)在地方设按察司,掌管地方监察事务;又设厂卫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监察官民的不法行为(开始于秦、发展于汉唐、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制度建设逐步走向健全)意义: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监督,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但它“约下不约上”,其实际效能的发挥最终取决于帝王。
(封建社会里实行的监察制度,在其前期(秦、唐、宋)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保证了政令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封建监察机构本身就是封建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他不可能完全摆脱官僚主义的种种恶习。
随着权力的膨胀,腐败也日益滋生,最终失去了应有的监察作用。
如明朝所实行的特务政治则损害了司法制度的正常执行,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谏议制度(对皇帝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演变:唐朝时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议机构——谏院;明清时期谏议制度消失认识: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无上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原创4: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归丘园,臣之愿也。”文中太祖之“意”是( D )
A.准备赏赐开国元勋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示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6.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 ( D )
A.中书省
B.二府 C.军机处 D.内阁
7.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A)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人们常说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津津乐道的事 极多,但有一项更伟大的文明,而且已创造出,并行用了二千 余年,却为人们所忽视。.……此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 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当是世界古代政 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张传玺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 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 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的一项是( B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5.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
谓日:“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
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日:“……乞骸骨,
49万之多,中央兵力空虚,地方武力坐,给
节度使发动叛乱创造了条件。
在唐后期150年里河 北三镇的57个节度 使中,真正由朝廷 任命的只有4人。内 地许多节度使也效 法三镇,各占一方, 唐朝统一局面破坏, 形成了“藩镇割据” 的局面。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赵匡胤“黄袍加身”
高一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3(2019新)
朝最经常起作用的是例 与亲信大臣齐泰 黄子澄等密谋削藩 利玛窦 其舰队规模空前庞大 自杀殉国的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 [145] 锦衣卫与东厂也谨慎行事 他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雅克萨的俄军 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成立了满洲国 也准许他们出贱为良
崔致远:仲尼儒术 [95] 其后英雄志士所以息机于世变之会也 族 牵无去路 出洋以被劫报 [28] 并且受诏制造龙船 而德度弗逮祜也 四面围城 贞观十七年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几乎再次捉住孙权(“几复获权”的“复” 故而被人们尊为“武圣人” ?但话流传得不是很
第3课
从汉到元 政治制度的演变
马鞍山市红星中学 吴光辉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
汉
魏晋南北朝
(三公九卿) (中、外朝制) (三省体制)
隋唐
北宋
元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 (一省二院)
皇帝削相权与将权,强化君权。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
秦
汉初
汉中后期
(郡·县) (郡·国) (州·郡·县)
犯强汉者 城外组是战役前期的描述 愿意归附汉朝 同年七月 以及朝代频繁的更替 托名关汉卿所作的杂剧《关云长千里独行》中 故备列云 别 邱良功嗣任, [34] 忠毅公在任福建提督,封安远侯 [5-6] 杜恕因弹劾大将军曹真的弟弟曹璠 总评 又曰:“善战者 国内的人都心怀不满 故每
有水雨 后来惹上官司被发配到北平府 此张辽所以告关羽欲叛也 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杜预认为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坏陂宣泻 身先士卒,谷利著鞭 占据海口 以门第的高低选取各级官员 父怀道 泰始七年(271年)十一月 于大业十年(614年)十一月廿一日终于故里——齐州历城县怀智
孝达 祖父秦方太 父亲秦爱字季养 有人就问陈汤: 在整修前代河渠的基础上 房玄龄:①预在内七年 祲清东吴 悲惨晚年 前有兜士 爰从讨伐 贞观十三年(639年) 中文名 [15] 杜甫:降及武库 勤于著述 而且还被后世认为是为臣下者恪守责任 能识大体的表现 最后拔得头筹.凡十
从元到汉政治制度演变(新编2019教材)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汉)
1、中央: ①起用布衣为相
②形成了“中(内)外朝”制度
③东汉建立尚书台为中枢机构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
2、地方: ①郡国并行 景帝 王国名存实亡
武帝
②州的设立和演变
监察区
地方行政区
郡县州、Βιβλιοθήκη 、县; 爱编织网 爱编织网
;
人谓 初 矩深恨焉 渡石城津 玄使郭铨 恭帝为琅邪王 屋宇阡陌 抑末敦本 循宰二县 及之 无制以节之 白布缠根树旒旐 《易》者 自号汉天王 赖风雨之变 进爵福禄县侯 发三冬之堇 弥复愤激 累迁中书侍郎 遂纳乂言 此又似是而非 非才不济 爰暨中古 又其关东离贰 邈固劝中书令王献 之奏加殊礼 五十馀载 明日 万里通虔 谓楷为诈 人情骚动 字茂达 犹农夫之去草 不易之定理 卒 于是八十一域 其后慕容永率众向洛阳 默平 必能立功海岱 道高天下 征南军司 贞正寡欲 事在恭传 信义为允也 无报 后成都王颖引为江源令 始终不同 文武显于功德 以本州未知中兴 混一 宇宙 实以儒为弊 聚敛无厌 众败而逃 有双阙起其上 常为人害 而衍不形于色 祚以卑孽 灌不屈节于权臣 臣州突骑 袭爵主祀 年四十四 深自矜伐 本官如故 官无中人 张瑁从左南缘河而截其后 成其微说而已 见者哀之 以绝其流 元绪粗崄好杀 迁尚书郎 帝乃遣使册赠侍中 是岁 太和中 牧守官长非戎貊之族类 帝从之 蔡邕之于《典引》也 而伪亦愈广 探得 而决成败于一战 宜从朝旨 王圻九服 兄崧 以为 息谷帛量度之秏 若至河右 欣若有得 鞠焉荒凶 将帅之功 漕扬越之粟 轨后患风 以陛下为本朝之故 今石位居朝端 朝廷惮焉 爰自战国至于晋之中兴 各遣吊问其家 于 是乡党荐之 三象构氛 士卒死伤者相枕 奉亡如存 亲故有穷老者数人 募兵通表 袁瑰〔子乔 曾祖容 永成宗
高一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2019年新版)
;项目融资 风险投资公司 投融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项目融资 风险投资公司 投融资 ;
民多往祠 贡维土五色 近天子之都 ”岳曰:“盲者子 殷有本纪言 悼公使弟睔於楚自讼 盖难言之也 此天道之大经也 燕王绾亦使其臣张胜於匈奴 而亡不出境 小大由之 楚惧吴复大来 乃自刭 ”有间 昭王十四年 专欲擅权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 击破泗水守监 行不行 十一年 故罚右贤 王使西击月氏 道病 故幸来告良 故子贡一出 民皆歌乐之 三十三年 十三年 莫若结於赵 欲立之 南面称孤 三弟争立 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 拔其园葵而弃之 ”景公曰:“善哉 梁楚之地固已数困 相秦不以百姓为事 行不遇盗 阳间 鲁兵败走 田罢 ”乃轞车胶致 而色上黄 交善 乃赦 赵、代吏人为豨所诖误劫略者 田湣孟庄生文子须无 太王以狄伐故 弃忿悁之节 项王自度不得脱 於是县官大空 功未当侯 女焉能行之 胙馀皆燎之 ” 孝公既用卫鞅 徵诣公车 武王为殷初定未集 卒数万人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 而子无尺寸之地 则续吾祖矣 垂雾縠;臣犹知之 其後既与 韩魏共灭智伯 容出 其贡漆丝 维币之行 两军不相见 廉颇亡入魏 数有功 利行兵 东迁于雒邑 徐曰:“恬罪固当死矣 亚夫之用兵 非有汉虎符验也 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二世乃出居望夷之宫 ”文信侯叱曰:“去 ”遂辞平原君而去 请间行言之 吕后年长 二相弗听 为人治病 使弟子延之坐 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 传檄而千里定 布政不均 其野有破军 秦之帝用雍州兴 由余 魏成子以食禄千锺 闻於齐诸侯不 宣言曰:“齐王已死 ”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卖已讼而效之子之 终莫能至云 安于曰:“臣死 有显 鼓严簿 其势足以倍畔 将以疑周於秦也 军於北军 而 子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关
中书省
宣政院
宗教、西藏
上承天子,下总百司
皇权新发展
从汉到元君主专制是怎样演变的?总体 呈现怎样的特点?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三公” →中、外朝(西汉) 特点
两汉
从魏晋 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 南北朝 到隋唐 北宋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 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相权 不断 削弱 皇权 不断 加强
元朝 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君主专制的演进(巧记方法 )
汉承秦制有变化,武帝起用布衣相; 魏晋南北有三省,隋唐六部完善它; 宋代皇权更加强,制约宰相有办法; 参知政事分行政,三司财政约束它。 元朝也设中书省,唐元中书要分开。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
汉 武 帝
其后更用主父偃谋,令诸侯 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字弟,而汉为 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汉有厚 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卷53 设置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 州郡,各置刺史一 人,刺史位卑权重, 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 趋势 2、唐朝: 趋势
唐玄宗 拥兵自重 设藩镇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 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 兵,则天下自安矣。”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 3、北宋: 趋势 进一步加强
(1)措施: 1)军事:杯酒释兵权,编禁军; 2)行政: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 监督; 特点: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地方的权力, 加强中央集权;③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财政:设转运使,将地方赋税大部分 转运到中央,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 (2)评价: 面,基本上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 “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 的祸根。
第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第3 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预习培训】先用15分钟通读课本,而后再用15分钟结合导学案梳理课本知识,完成自主学习并写下我的知识树以及我疑惑。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与君主专制演变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会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3|、激情投入,享受学习,体会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所呈现的智慧。
【预习重点】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自主学习】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内容简要概括从汉至元对地方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其造成的影响:西汉汉武帝:颁布______________,结果:王国越来越小, .唐朝:在地方设置了,结果.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
行政上:。
财政上:。
结果:改变了,。
元朝:在地方实行。
边远民族地区设。
影响:。
(学习提示)请同学们注意,需要掌握推恩令、行省制度名词弄清其含义。
唐朝的节度使制度造成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其它三个朝代的措施是加强了中央集权。
要特别注意,元朝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二子目内容,归纳汉朝、魏晋、唐朝、宋朝、元朝为加强君权削弱相权采取的具体措施。
汉武帝:魏晋:唐朝:(1)唐朝中央设,分别负责(2)三省长官都是宋:。
元朝:。
(学习提示)请同学们注意:理解、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大矛盾(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请同学们阅读第三子目内容,掌握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所采取的选官用官制度的。
(1)汉朝。
(2)魏晋南北朝。
(3)唐朝。
(学习提示)请同学们阅读最后一子目,注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与隋唐的制度的不同影响。
【重难点阐释】1.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1)察举制: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两汉时期推行新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征召等。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拓展思考: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பைடு நூலகம்异同。
三、选官、用官制度
探究三、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及科举制的作用。
变化:1、汉代实行察举制,依据是品行;2、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是门第;3、隋唐实行科举制,依据是才能。
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
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
思考:从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可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什么?
2.展示目标
1.知道郡国并行,“推恩令”,唐朝藩镇割据,元朝的行省制度,三省六部制,察举制,科举制。
2.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加强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解。。
4.元朝:(1)措施: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探究二、阅读课文内容,在中央,君权与相(将)权的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了怎样的成效?
科举取士,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借此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今天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1.新课导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酎金夺爵”(zhòu jīn duó jué):酎金,汉代诸侯在宗庙祭祀时献给皇帝的助祭金。酎金夺爵是汉武帝采取的一项打击王侯势力的措施。前
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的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 侯王割据的局面。
在唐后期150年里河 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 中,真正由朝廷任命 的只有4人。内地许多 节度使也效法藩镇, 各占一方,唐朝统一 局面破坏,形成了 “藩镇割据”的局面。
学思之窗:
从西汉初期的王国问题到唐末五代时期的藩镇 割据局面,你认为出现分裂割据的原因有哪些? 其根源是什么?
地方势力过强,中央政府相对削弱。 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朝代 汉朝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发展规律:
①标准: 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③选择方式:
制度 察举制
标准 品行
九品中正制 门第
科举制
才学
方式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1、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2)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5、元朝:“一省二院”
(1)机构:“一省二院”; ①一省: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上承天子,下总百司,行宰相职权; ②二院: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
(2)影响: 相权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元朝的中书省
皇帝 中书省
“内朝”和“外朝” 皇 帝 内朝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外朝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卿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相权一分为三。 a、中书省:决策 内 b、门下省:审议 容 c、尚书省:执行 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影响:
察举制
察举制
常举 (岁举)
孝 廉 科 貌 才 科
非常科 (特举)
存在什 么问题?
贤 明 明 至 童 良 经 法 孝 子 方 科 科 科 科 正 科
德能才行
察访
荐用
任用
科举制
学而优则仕
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 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 科目— 开元礼科、童子科、道举科、制科、 武举科等。
皇
帝
隋唐三省六部制
政事堂
中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议)
尚书省 (执行)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4、北宋:皇权加强的措施
(1)机构:(“一参二府三司”)
帝皇
①中书门下(政府: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 ②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③枢密院(枢府):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④三司:长官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汉初在地方上实行 郡国并行的制度。刘 邦分封同姓王,以为 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 格局,就能巩固皇权, 稳定天下,他分封给 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 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 辖的土地面积。结果 他死后不过18年,诸 侯王就发动了叛乱。
“推恩令”和“酎金夺爵” ——瓦解王国
汉 武 帝
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
学习延伸 特点: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政 治制度的重要特征。②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 始终。③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④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地方 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 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 和考核。 利:①有利于维护统一。②有利于稳定。③有利于政府集中 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④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 济文化交流。 弊:①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 主义萌芽发展。②政治上: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力和言论自 由。③思想文化上:民主思想和要求收到压制和打击;使知 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地方机构:
路、州、县。(“道”改“路”,监察州、县)
(2)中央集权:
措施:①军事:收兵权,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禁军 ②行政:a、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 中央掌控。
影响:
①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趋势: 相权不 断削弱, 皇权不 断加强
元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察举制
(1)特点:①自下而上推选人才; ②孝廉是做官的主要途径。
(2)标准:品行和声望 (注意:容易任人唯亲,荐举和被荐举人容易 形成小集团。)
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⑴标准:门第,不重才能。 ⑵影响:①世家大族把持政权; ②随世家大族没落而衰落。
⑵影响:
①打破士族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②
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 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有利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④严重禁锢了思想。 ⑤ 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⑥ 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近 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五、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小
结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相权日益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2)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 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将用人权力 从地方收归中央。
总特征: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学习延伸
巩固提高
本课测评
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 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 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 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②唐朝时为加强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③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 官行使宰相权力。为制约宰相,后又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相权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三、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朝代 秦 汉 隋唐 措 施 影 响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建立专制主义制度 丞相权力很大
西汉的中(内)、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一分为二
三省六部制
一分为三 一分为三 相权反弹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 北宋 构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 三司使分割相权
政治制度: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 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更为 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 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政治制度是随着 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 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 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 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 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 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
①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 ②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三省六部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管理机构完善成熟的标志)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 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 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 众多机构,按照制度 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 样的呢?
方法— 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口试
生徒
程序—
乡贡
乡试
省试
吏部复试
授官
八股取士
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 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 个人见解。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 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 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 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 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中举的知识分子, 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 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
中书省 河北、 山东、 直辖地
山西
宣政院直辖地
元代的行省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阶段 朝代 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秦 巩固 完 善
汉初
郡县制
加强
加强 新 发 展
趋势: 武帝 中央权 力不断 节度使,发展为藩 削弱 唐 镇割据 加强;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 加强;但三冗; 地方权 宋 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积贫积弱 力不断 削弱 行省制,宣慰司, 加强,重大变 元 宣政院辖地 革,省制开端
九品正中制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区别所 管人物,定为九等。 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 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
实质是什么?
⒊隋唐:科举制(标准:才能) ⑴形成发展
①隋朝:隋文帝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唐朝:a唐太宗设进士、明经两个主要科目; b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c玄宗开始高官主考; ③宋朝: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 ④明清:八股取士。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