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理论书评_陈菁泉
论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
结 构与 产业结 构为 主要特 征 的阶段 。而农 村产业 结构 和产 品结 构 的调 整 , 到 底 是 资金 结 构 的调 说
收 稿 日期 :0 91 - 8 2 0 —2 1
作 者 简 介 : 经 勇 (9 8 , , 建 惠 安 人 , 门大 学 经 济 学 院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家 级 有 突 出贡 献 专 家 。 许 13 一) 男 福 厦 博 国
全” “ 而全” 、大 的格局 还没 有根 本改 变 。出现这种
先寻 找其他 促进农 村经 济增 长 的政 策_I ¨ 1 ”。 (
一
、
发 育农 村 金 融市 场 对 农 村 经 济 发 展
的拉 动作 用
当前我 国农 村 经济发 展 已经进入 以调 整产 品
局 面的根本 原 因 , 是农 村 产 品 市场 和 要 素 市场 就 发育 不 同步 , 即要 素 市场 发 育 特别 是 金 融 市 场发 育严重 滞后 于 产 品 市场 发 育 。始 于 1 8 9 5年 的我
的 中国来 说 , 如果 是 农村 金 融 发 展促 进 农 村 经济
其量 是纸 上谈 兵 。如 果 资 金 配 置是 非 市场 化 , 那 么 , 金 以外 的其 他要 素 的配置 , 资 也不 可能合 乎市 场化 的要求 , 即不 可 能配 置 到 效率 或 效 益 最好 的 领 域 。随着 我 国农 村 商 品 经济 的发 展 , 品生 产 商
许经 勇
( 门 大 学 , 建 厦 门 3 10 ) 厦 福 6 0 5
摘 要 : 国城 乡金 融体 系结 构 存 在 着 巨大 的 差 异 , 何 理 解 这 些 差 异 及 其 与经 济 发 展 之 间 的 关 系 , 仅 是 一 我 如 不 个 有 争 论 的理 论 问题 , 而且 具 有 重 要 现 实 意 义 。 我 国农 村 经 济 发 展 之 所 以 滞 后 于 城 市 经 济 发 展 , 固然 有 很 多 原 因 , 其 中一 个 重 要 原 因, 是 农 村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滞 后 于城 市 经 济体 制 改 革 , 就 以及 与 其 相 联 系 的农 村 金 融 体 制 改革 滞 后 于 农 村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 农村 金 融体 制 改革 面 临 的 主 要 问题 , 如 何 培 育 农 村 金 融 交 易 条 件 。 当前 应 当 把 深 化 农 村 信 是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理论书评
年美 国联邦储蓄体 系和 13 9 4年存 款保险制度 的建立 , 都是 作 为政府 当局为稳定金融体系而采取 的有力措施。 尽管这是
金 融 管 制 的一 部 分 , 也 被 认 为是 金 融 制 度 创 新 行 为 — — 监 但 管制度创新。
性 ” 国有金融组织垄断经营 , , 利率扭曲 , 资金总量矛盾突 出, 金融工具 不足 , 信用形式单 一 , 补贴性信贷利 率和信贷配 给 使 农 村 金融 市 场 资 源配 置 效率 低 下 。 麦金 龙 和 sh e ck 、
A a D nl 考 察 了 农 民 与 正 式 金 融 组 织 之 间 的 交 易 行 dm、 oa d在
21 0 0年第 l 期 8 总第 9 2期
经 济研究导刊
EC0N0MI RES C EARCH UI G DE
No 1 2 0 . 8. 0l Se a . i f INo92
中国农村 金 融制 度变 迁理论 书评
陈 菁 泉
( 东北 财经 大学 经 济 与社 会 发 展 研究 院公 共 政 策 研 究 中心 , 宁 大连 162 ) 辽 10 3
(h w,9 3 分 别出版 了各 自的著作《 S a 17 ) 经济发 展 中的货币与 资本》 《 、经济发展 中的金融深化》 分析 了发展 中罔家金融抑 , 制和金融深化 的问题 , 其理论学说通常被归结为麦金农一 肖
理论 体 系 。 2 纪 7 年 代 金 融 发 展 理论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成 是 0世 0 果 。肖和 麦 金 龙 认 为 , 许 多 发展 农 村 金 融 制 度 研 究 , 为 存 在 因 在着 “ 融 抑 制 ” 金 ,农 村 金 融 体 系 的 重 要 特 征 是 “ 融 二 元 金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演变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演变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引言2016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农民要富,必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农村金融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农民的增收致富等问题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
我国已经连续十一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心重视,而所有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正面意义,要求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步伐,农村金融发展要适应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健全的农村金融体制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提升农民福利待遇,推动国民经济和谐健康发展。
金融抑制导致农民信贷资金的缺乏会在多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其直接或间接的波及到农户的技术选择、生产效率以及反映福利水平的食品安全、营养和健康的方方面面。
因此,梳理国内外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演变历程,比较分析各种理论诞生的历史背景,对于农村金融理论在我国的运用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演化历程任何理论都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的产物,理论的发展总是跟随历史发展的轨迹。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主流经济思潮在农村领域的反映,这些理论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第一阶段:管制理论农村金融管制理论,又称信贷补贴理论,诞生于凯恩斯主义盛行的20世纪六十年代,该阶段的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和主流的凯恩斯主义具有同样的政策主张,强调政府干预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
农村金融管制论支持信贷供给先行的农村金融战略。
该理论基于对农村经济的一个基本判断:农村居民收入普遍偏低致使农村储蓄能力低下,资金供给不足,同时农业生产的脆弱性、高风险性和低收益性,商业性金融机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不愿涉足农村金融市场,因此应该利用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加以干预。
对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思考——基于制度变迁理论
重庆三峡 掌院学报
No 22 O . .o 9
第 2 5卷 ( 16期 ) J U NA H N I GT R EG R E NI E ST 1 O R LOFC O GQ N H E O G SU V R IY
V 1 5 No 1 6 0 . .l 2
-
9- 5
周
科 :对 我 国 农 村 金 融 制 度 改 革 的 思 考
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 “ 脱钩 ”,恢复具有独立
法人地位 的合作金融组织性质 。 0 3年 8月,由政 20 府主导的新一轮农信社改革试 点拉开 了序幕 。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具有两个 明显特 征: () 1农村金融体制和制度的每次变迁均是 自上而下
( )我 国农 村金 融的诱致 性制度 变迁 及其 二
绩效 分析 ‘ 1我 国农村金融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
我 国农 村金 融 的诱致性 制度变迁 是 以农村 非
正规金融 为代表 的。中国的民间金融之所 以历经二
人地位和权利 的易位 ,而非组织结构形式的变动 以
及金融产权主体的让渡 。即都是形式上的变化 ,非
业银行成立, 此后农业银行又多次被撤并, 17 年农村信用社才正式成为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 到 99 走上了
“ 官办”的道 路 。 ( )农业发展银行成立 ,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 “ 3 脱钩 ”,并划归人民银行管 理。l 9 94
年 农村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后 ,专 门经营从农业银行剥离 出来的农村 政策性金融业务 。19 96
的矛盾 ;信用社贷款程序和 附加成本与农村金融需 求不协调 ,贷款程序复杂 、审批时间长;信用社对 农村资金投放不足 ,导致农村资金外流;资金使用 效率不高;信用社产权主体缺位 ,产生了 “ 内部人 控制 ”和 “ 外部人干预 ”的问题 。由此,我们可 以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及其绩效分析
高息 息相关 。 只要农 村金 融制 度安 排合 理 , 效 较 绩 高 , 村 经济 发展和 农 民收入 增加 就较 快 , 农 反之 则 比较 缓慢 。我 国农村 金融 制度 的建 立 和发 展 已有 5 O多年 的历 史 , 经 历 了几 次 大 的制 度 变迁 , 它 每 次 变迁对 农 村经济 的发 展影 响各 不相 同 。农村 金 融 制 度 的变迁 具 有 一定 的路 径依 赖 , 不幸 的是 这 种 路径 依 赖 是坏 的路径 依 赖 , 即任 由初始 状 态 的 特 征不 断强 化 , 支农绩 效越 来 越差 。 文拟对 这 其 本 种差 的路 径 依 赖进 行 分析 , 提 出相 应 的政 策 建 并
议。 Leabharlann 我 国农 村金融 制度 变迁 的历 史 我 国农 村金 融制 度 的变迁 大体 可 以分为 紧密
一
、
14 9 9年之 后 , 各级 政 府 一直 鼓励 和支持 农 民创 办 信用社 , 办社 原 则 是 农 民 自愿 入 股 , 一人 一票 , 民 主管 理 , 为社 员服 务 。 1 5 到 9 4年底 , 国共有 各种 全 形式 的信用合 作 社 1 . 2 4万个 , 数地 区做 到 了一 多 乡一社 I 。后来 , 府将 农信 社 合并 到 中央银 行 , 】 ] 政 并 由其农 村 基 层 机构 人 民公 社来 经 营 和 管理 , 农 信 社 成 为 了政 府在 农 村 设 置 的准 官 办 金 融机 构 , 丧 失 了其作 为合 作社 的本 来 面 目。通过 分 析可 以 发 现 , 始 阶 段 的 变迁 具 有 四个 特 征 : 先 , 村 初 首 农 金 融制 度 是 由政府组 建 的 , 人所 占股 份很 少 , 私 实 际 由政 府控 制 和管理 。 次 , 村 金融 制度 具有很 其 农 强 的支持 工 业 倾 向 , 量 资金 流 向城 市和 工 业 部 大 门 。 三 , 村 金融 制度 一直 默默 分担 了部 分农 村 第 农 经济 体制 的改 革 成本 。 后 , 最 农村 金融 制度 为大 一 统模 式 , 乏竞 争机 制 。 缺
中国农村金融研究书籍
中国农村金融研究书籍中国农村金融,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关注。
在这方面,有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书籍,下面我将介绍一些相关书籍,并进行简要的综述。
1.《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该书由中国农村金融研究与发展中心主编,围绕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书中论述了中国农村金融的历史变迁、发展现状、制度创新等方面,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政策建议。
2.《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与实践》该书是对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与实践进行全面研究的一本著作。
作者对农村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机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路径和方法,有助于中国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
3.《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该书是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总结的一本重要著作。
作者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概况、参与主体、市场规模、交易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4.《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发展研究》该书是关于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发展的综合性研究著作。
书中对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一些理论观点,并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对农村金融与农村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
以上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本关于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重要著作。
这些书籍对于了解中国农村金融的历史、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各位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深入了解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参考。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思考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思考(三)不公正对待非正规金融的深层原因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加上财政与金融推进的制度变迁,中央政府财力有了极大增加,20XX年中央财政收入已近4万亿元。
在此同时,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有了长足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根据日显突出的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适时地实施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根本性战略调整,并从农村金融安排上进行了制度变迁。
主要有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大幅度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联保贷款等,试图从供给型金融抑制的角度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问题,然而收效甚微。
有调查及报告已表明,现在我国农民的借款大多仍来自农村非正规金融。
近年国内许多相关的个案调查也支持上述的结论。
例如,周立等人对广东东莞、惠州、梅州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的刚性甚至萎缩,使得非正规金融安排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市场利率也逐渐发挥作用。
20XX年针对江西上饶市农业发展银行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也证实:农户获取的融资中,30%左右来自银行和信用社,其余的70%左右则来自民间融资(熊建国,20XX)。
可见,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最活跃且起主要作用的是非正规金融。
面对我国农村这样庞大的非正规金融市场,中央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打击和取缔,最典型的例子是1999年关闭或由当地信用社兼并的全国上千家农村合作基金会。
实质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除了正规金融之外,还存在一个与之基本平行的金融市场--非正规金融市场。
鉴于此,有两个问题要回答:第一,既然中国有这么一个能满足广大农户融资需求的市场,为何还不断遭受政府的打压。
第二,中央政府每年特别近几年大量增加的农村信贷资金哪里去了。
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各自表现是一种制度现象。
按照诺思的国家“经济人”观点,中央政府应该是农村金融制度的提供者,而它之所以要压制农村的非正规金融,不愿为其提供制度安排,原因有三:一是基于金融风险考虑,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如果出现危机,有可能会殃及整个社会的正常经济秩序,而危机的化解最终要由中央政府来承担,这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二是对非正规金融监控需要高昂的监督成本;三是农村非正规金融会对正规金融形成冲击,损失部分垄断租金,影响中央政府的经济利益。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特征及趋向
Ke od : rr l n n il y tm eom , isi to a h n ete r id c d isi t n l h n e yW r s u a a ca se r fr i f s n t in l a g oy, n u e tt i a a g u t c h n u o c
、
我 国 农 村 金 融 体 制 改 革 强 制 性 制 度 变迁 的 主
要 特 征
Hale Waihona Puke 收 稿 日期 :2 1-0 1 0 11.5 作 者 简 介 :杨 金 栋 (9 9) 17 一 ,男 ,山东 寿光 人 ,供 职 于 中 国人 民银 行 济 南 分 行 。
【1 金融发 展研 究》 1 81《 第 1期
关键 词 :农 村金 融体 制改革 ;制 度变 迁理论 ;诱 致性 制度 变迁
Ab ta t Thsp p ra ay e 0y aso rlf a ca y tm eom a e nisi to a h n ete r a d c n i— src : i a e n lss3 e r f u a n n ils se rfr b s do tu in l a g oy, n o sd r i n t c h esta er r l n n ils se rf r a b iu h rceitc fc mp lo siuin l h n ea d s e i ch so ia r h t ua a ca y tm eo h t i f m h so vo sc aa trsiso o u s r i ttt a a g n p cf itrc l y n o c i i e ia ii . u o nr m esasa eo eu b na e ss p ot gterr l ra n d sr u p rig a rc l r h e n vtbl y Aso rc u t e r tg ft r a r a u p ri u a e s d i u t s p otn giut e,t t y h n h a a n y u r rlf a ca y tm eo s r e fe t eyme t h iesf dfn ca e d fh e - i n in l u a su sa d u a n n il se r fr mu t ag t oefci l e edv ri e a il e so r edme so a r l s e n i s m t t v t i i n n t r i
浅析建国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变迁
浅析建国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变迁摘要:回顾建国以来农村金融体系演进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未能摆脱单纯性存款吸收机构的角色定位,历次农村金融改革力度很大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资金匮乏的难题。
文章结合中国的宏观经济背景探讨了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计划;市场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金融状况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城乡差别始终是中国的一大特色。
新中国建立后,在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工业化所需的大量原始资本从何而来。
众所周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是依靠圈地运动、战争、掠夺殖民地等野蛮手段实现的;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苏联在大规模工业化起步时期已经错过了扩展海外殖民地的历史阶段,他们所选择的资本原始积累道路是在国内实行价格管制,压低农产品价格和工人工资,以扭曲价格的方式完成了工业化的初始资本积累,这一方式也成为了后来很多社会主义国家通行的做法。
考察中国在建国后5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进程,我们也能发现很多相似之处,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村吸取了大量财富补贴城市工业,据估算中国农村从1953年开始的粮食统购统销总共为城市工业部门贡献了6千至8千亿元(林毅夫等,1994)。
这是因为中国建国初期一穷二白,国民经济中只存在单一的农业部门,工业资本的来源也只有农村这唯一可以创造剩余价值的地方。
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属于重工业优先的赶超型战略,要调动大量的资源,包括原材料、资金、劳动力以及国外技术,如果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是不可能将这些稀缺品廉价输送到工业部门的,这决定了计划经济体制是当时中国的必然选择。
农村金融系统的建设也自然要服从于这一指导原则,为城市工业输送所需资金,农村金融机构也成为了单纯吸收资金的部门,主要任务是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和分配农村财政支援,同时利率被人为压低。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变迁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变迁作者:王彬刘天然来源:《中国市场》2011年第11期摘要:本文对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这三个正规金融组织在改革开放之后各个重要发展阶段的制度性变化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这“三驾马车”在制度变迁过程中职能逐渐明确;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我国的农村制度变迁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关键词: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农村政策性金融;农村商业性金融;农村合作性金融中图分类号:F832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村经济的“造血体”。
一方面,农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运行特征和运行轨迹决定了农村金融的特征和历史沿革;另一方面,农村金融的发展程度和资源配置能力又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我国的农村制度变迁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探索和深化,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经历了多场变迁,在起伏震荡之后,形成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以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相结合的局面(参见图1)。
其中,正规金融组织呈现出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驾马车”的格局,而非正规金融组织主要以民间自由借贷、合作基金会等形式存在。
本文着重对正规金融的制度变迁展开分析。
一、中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制度变迁政策性金融,也被称为国家金融、政府金融等,是指在一国政府支持与鼓励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种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严格按照国家法规所制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优惠的存贷款利率或条件,直接或间接地为贯彻和配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资金融通行为或活动。
由政府主导的政策性金融往往具有政策性、服务性和公共性等特征,成为了各国政府支持本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措施。
农村政策性金融仍属于政策性金融的范畴,但农村一词界定了其所服务的范围和对象主要是“三农”。
具体而言,农村政策性金融是指由政府发起、组织为前提,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配合、执行国家农业和农村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以及农业科技进步政策为主要目的,在农业及相关领域从事资金融通,旨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支持、保护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种特殊的金融活动。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 历程、规律与趋势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历程、规律与趋势作者:赵爽来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年第02期[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历经中央政府绝对控制、地方政府分权主导以及政府与农民互动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整个历程呈现出国家发展大局优先、人民利益至上以及螺旋式上升的制度变迁特征,表现出“一元”到“多元”、“集权”到“分权”以及“效率优先”到“结果公平”的演变规律。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未来制度变迁的趋势是构建国家与农民合作式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并从未来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实现条件、治理以及监管三个方面提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在新一轮制度变迁中的整体框架。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历史阶段;演变规律;发展趋势[作者简介]赵爽,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提高信贷可得性、减轻政府支农负担的可行途径。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自1951年建立后,经历了异常曲折的发展历程。
本文分析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的阶段性特征,探寻制度演变的历史规律,提出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和政策框架建议。
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1]。
不平衡的发展包括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包括农村发展的不充分。
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其关键问题之一是获得便捷、低廉的发展资金。
当前我国农民获得资金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财政贴息贷款,二是商业银行贷款。
其中贴息贷款属于外源性支持,需要考虑政府的财政压力,而且分摊到每户的资金量不能满足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需要。
商业贷款则要面对市场竞争机制影响,属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很容易成为金融排斥的对象,或背负较高的利息成本。
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属于依靠内生性的力量解决农民融资难题,可以有效避免以上两种农村资金支持方式的弊端,呈现以下制度优势:一是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社员;二是服务于农民合作金融组织社员。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思考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制度也在不断变迁,从最初的分散、单一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到现在的以农商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金融机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农村金融制度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服务就更为欠缺。
过去,由于资金来源单一、技术力量不足、服务范围有限等原因,农村金融机构很难提供更加优质、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而且,很多农村地区仍然存在金融服务网络不完善、金融服务覆盖范围狭窄等问题,使得不少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
其次,需要关注的是制度创新的不充分。
在我国现行法规中,对于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以及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都给出了一定的规定。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存在金融机构与农村居民需求的脱节,使得很多民生类、小微型金融服务无法得到落实。
如果不能有更好的制度创新,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制约。
第三,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农村金融风险的增加。
随着农村金融机构的逐渐壮大,其金融业务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在一些地方,农村金融机构滥发贷款、违规经营等问题也不时发生。
如果随着金融机构规模逐渐扩大,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就会给金融机构和农村居民带来巨大损失。
最后,农村金融机构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发展现代农村金融不仅仅是两个“金融”字的问题,而应该更多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金融机构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方能使得金融机构更有产生力、更能够服务农村居民和农村经济的需求。
总之,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还面临诸多挑战,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如此,农村经济才有可能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的发展。
浅谈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变迁
浅谈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变迁作者:方金兵刘荣茂张富友来源:《商业时代》2009年第13期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变迁的方向有必要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变迁进行客观描述。
本文分四个阶段对其进行了阐述,并初步归纳了每个阶段的特点,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变迁农业银行农村金融体系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起着巨大支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业银行的体制经历了多次变动;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与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
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初步形成阶段(1949—1957年)在此阶段,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农村金融管理部门,然后建立了农业合作银行,接着中国农业银行成立,指导和扶助农信社,农村金融体系初具雏形。
(一)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历程1951年5月,第一届农村金融会议确立了农村金融工作的基础地位。
第二届全国金融会议提出了筹设农业合作银行(农业银行的前身)的提案。
农业合作银行于1951年7月建立后,并没有在全国建立各级分支机构,基层农村金融工作仍由各级人民银行管理,农业合作银行对各级农村金融部门没有直接隶属关系,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1952年被撤消。
农村金融工作由人民银行的农村金融管理局负责。
中国农业银行于1955年3月再次成立。
建立后,扩大了各项农村金融业务,加快了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壮大了农村资金力量,更好地支持了农业生产。
但是,由于人、农两行并存,出现了一些矛盾。
1957年2月,人民银行总行认为:两行的工作很难划分,特别是县级以下工作更难划分;两行分别设立,需要大量增加机构干部、增加基本建设和费用开支。
1957年4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撤销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农村信贷工作由人民银行统一负责办理。
(二)农村信用社的推广与调整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试办信用合作组织,打击当时盛行的高利贷盘剥农民的现象。
经济转型中的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研究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
经济转型中的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研究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摘要]回顾经济转型中的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历程及其特征,得出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存在产权制度缺陷、组织管理混乱、缺乏市场竞争主体及监管不力等问题,故应从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引入竞争主体及监管制度等方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关键词]农村金融制度;制度变迁;制度创新中国是一个人口、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也是历届政府最关心和最希望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破解农村金融困境,中央从2004年至2022年连续颁布的6个“一号文件”都提出要鼓励农村金融改革,可见农村金融问题的严重性。
关于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研究,众多学者已作过相关的研究。
本文以期从经济转型的视角来回顾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历程特征,剖析农村金融制度变迁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探讨深化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路径。
一、经济转型中的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历程及特征1.中国农村经济转型的绩效经过30年的改革和制度转型,中国已不再是一个中央计划型经济,但又还远未成为高效率的经济体制。
从微观层面上讲也是如此,因为许多企业仍然在改革和重组。
1978年在农村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制度保障。
统计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1984年,粮食产量增长了1亿吨,由1978年的3.05亿吨增长到1984年的4.07亿吨,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期也增长了2.69倍(国家统计局,2006)。
但当时金融只是财政部的一个下属部门而已,并没有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
随着1979年进行银行体制改革以来,中国金融机构才慢慢摆脱其附属角色,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农村金融而言,特别是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总体上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但经济转型中所表现的出来的只是金融机构的反复重建及撤并而已,并没有真正满足农民、农村经济的需求[1]。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变迁评析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变迁评析摘要:回顾建国以来体系演进历程,可以看到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未能摆脱单纯性存款吸收机构的角色定位,历次农村金融改革力度很大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资金匮乏的难题。
文章结合中国的宏观背景探讨了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计划;市场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金融状况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城乡差别始终是中国的一大特色。
新中国建立后,在完成了对农业、手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工业化所需的大量原始资本从何而来。
众所周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是依靠圈地运动、战争、掠夺殖民地等野蛮手段实现的;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苏联在大规模工业化起步时期已经错过了扩展海外殖民地的阶段,他们所选择的资本原始积累道路是在国内实行价格管制,压低农产品价格和工人工资,以扭曲价格的方式完成了工业化的初始资本积累,这一方式也成为了后来很多社会主义国家通行的做法。
考察中国在建国后5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进程,我们也能发现很多相似之处,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村吸取了大量财富补贴城市工业,据估算中国农村从1953年开始的粮食统购统销总共为城市工业部门贡献了6千至8千亿元(林毅夫等,1994)。
这是因为中国建国初期一穷二白,国民经济中只存在单一的农业部门,工业资本的来源也只有农村这唯一可以创造剩余价值的地方。
中国的工业化属于重工业优先的赶超型战略,要调动大量的资源,包括原材料、资金、劳动力以及国外技术,如果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是不可能将这些稀缺品廉价输送到工业部门的,这决定了计划经济体制是当时中国的必然选择。
农村金融系统的建设也要服从于这一指导原则,为城市工业输送所需资金,农村金融机构也成为了单纯吸收资金的部门,主要任务是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和分配农村财政支援,同时利率被人为压低。
为此,国家须实行金融垄断、控制全国从城市到乡村的金融。
关于建国以来农村金融变迁评析
关于建国以来农村金融变迁评析建国以来,中国农村金融经历了从无到有、初步构建、大幅扩展到完善发展的历程。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农村金融变迁进行评析。
一、从无到有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农村金融基础极度落后。
全国只有农村合作社,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用钱的时候,“白菜叶子”、“扑克牌”等物品被当作货币使用。
此时,缺乏信用和货币供应的情况下,农村金融几乎处于空白。
此时,中国政府加快了建立国有银行体制的步伐,解决了生产资料供应中的瓶颈问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按照“工业、农业、支援现代化的国家设计”,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初步构建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开展了土地改革,建立了“大包干、小包干”制度,打破了农民的“小农思想”,使他们首先认识到了自己的土地有很大的生产潜力。
在改革初期,由于信贷来源缺乏、土地无法抵押等难题,农民在生产中遇到巨大的困难。
因此,政府抓住了建立农村信贷体系的时机,在规划内组织起各种农村信贷基金。
1963年,中国政府开始发行专门供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的信用票据——农业生产备用票据。
至此,初步解决了农村资金缺乏的问题。
三、大幅扩展到完善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随着农业的大幅发展,中国农村金融进入了大发展阶段。
此时,农村金融体系逐渐建立,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大量涌现,成为当时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
1996年,中国国务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了“农村信用社”制度,推进了农村金融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
目前,中国农村金融的机构和产品更加丰富多样,为农民提供更好、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农村金融经历了从无到有、初步构建、大幅扩展到完善发展的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农村金融逐渐健全起来,越来越成为农民在资金、信用管理方面的强有力帮手。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中国农村金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应用文-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思考——基于诺思的国家与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
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思考——基于诺思的国家与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xa0\xa0 一、问题的提出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有一系列难题需要破解,但在诸多问题中,金融问题至关重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有资金投入,如何吸引满足农村的资金,制度建设是关键,尤其是要建立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
就目前的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来看,不尽人意,其突出表现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缺失,发展严重滞后(刘民权,俞建拖,徐忠,2006)。
原本给农村“输血”的金融机构却演变成从农村“抽血”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农村中非常活跃的非正规金融却不断受到打压。
总体上讲,城市和工业反哺和支持农业的金融局面还远未形成。
现在的各种现象和事实令我们困惑:一方面,中央政府对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指导思想已十分明确;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各地“损农”事件不断发生。
一方面,现在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的资金需求,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安排往往与支农宗旨背道而驰;另一方面,能满足广大农户金融需求的非正规金融却难以合法化并时时受到政府压制。
什么原因导致农村金融制度残缺不齐,新制度经济学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以现在研究动态来看,从制度上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已有了一些文献(张杰,2003;蔡防,2005;官兵,2005)。
本文拟以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思的国家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来诠释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出现的一些困惑,尝试从这些问题背后寻找到真正的原因,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二、诺思的制度变迁与国家理论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要解释长期制度变迁,圈家理论必不可少。
道格拉斯·C·诺思在其所著《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经济学界影响颇大的国家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1)国家是制度及制度变迁的主要供给者。
诺思认为,国家之所以是制度及制度变迁的主要供给者,就在于国家与其他制度和制度变迁供给主体相比有暴力方面的比较优势,而且必须由国家统一掌握暴力,也只有这样,国家在提供制度时才可以有效解决“搭便车”问题和带来规模效应。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思考
政策调整与金融改革
金融政策改革
国家对农村金融政策进行调整和改革,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 入条件,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
财政政策支持
国家加大对农村金融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业贷款贴息和 担保补贴等政策措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
特点
农村金融制度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服务对象主要 是广大农民和农村企业。
农村金融制度的发展历程
早期发展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起源于解放 初期,以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
行等为主要金融机构。
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制度得到 了快速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 断涌现,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 。
该文献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对农村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 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政策制定 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改革开放后,农村金融制度逐步放开,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机 构,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元化的融 资渠道。
政策推动下的农村金融制度
近年来,政策不断加大对农村金融制度的支持力度,通过创新金融产品 和服务模式,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面和金融服务质量。
制度变迁的影响评估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制度变迁的风险控制
强化风险识别和评估
在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各类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制 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规范业务操作流程,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经验教训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经验教训
仲艳维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可分为4个阶段.在长达50余年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有过需求诱致,积极疏导的成功经验,更有强制变迁,压抑发展的教训,致使农村发展中资金供需矛盾突出,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在回顾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轨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明确宗旨,统筹兼顾的发展思路.
【总页数】5页(P6-10)
【作者】仲艳维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9
【相关文献】
1.新中国三农问题的历史变迁及其经验教训 [J], 孟薇
2.建国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历史变迁与经验教训——纪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J], 邱家洪
3.建国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历史变迁与经验教训——纪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J], 邱家洪
4.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支持精准脱贫的难点与对策——基于我国中西部金融扶贫的调
研 [J], 刘建民
5.德国农村金融制度对我国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启示 [J], 萨日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突破——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解释的开题报告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突破——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解释的开题报告摘要: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建设是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突破,运用机制设计理论进行解释。
研究方法将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案例研究以及专家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从机制设计的角度探究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包括政策设计、制度建设、监管机制等方面。
研究发现:(1)政策设计需要更加精准,充分考虑农村金融发展的地域、类型、阶段等特征;(2)制度建设需要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客户满意度;(3)监管机制需要更加严格,确保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本研究将为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农村金融制度;机制设计;路径突破;政策设计;制度建设;监管机制。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financi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path breakthrough of the evolution of rural financial system in China and explain it based on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The research methods will be conducted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case study, and expert intervie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chanism design, this study will explore the path of the evolution of rural financial system in China, including policy desig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 It is found that: (1) Policy design needs to be more precis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such as regional, type, and stage; (2) System construction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financial service function and improve the customer satisfaction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3) Regulatory mechanisms need to be stricter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and safety of rural financial markets.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financial system in China, and has certain academic and practical value.Keywords: rural financial system; mechanism design; path breakthrough; policy design; system construction; regulatory mechanis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92期2010年第18期Serial No.92No.18,2010一、国外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理论涉及金融制度变迁的理论首先包括信用制度理论、货币制度理论和金融中介理论,三者均侧重于微观领域的研究[1]。
在宏观领域,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金融发展理论主要讨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金融变量的变化、金融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探索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所应采取的金融政策(金融制度)等,几乎概括了金融制度变迁的各个方面。
1.金融创新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家对金融创新的研究较多,以戴维斯(S.Davies )、诺斯(North )和沃利斯(Wallis )为代表。
这种创新理论认为,作为制度创新的一部分,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互为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变革。
基于这种观点,金融体系的任何变动都视为金融创新[2]。
因此,政府行为的变化会引起金融制度的变迁,如政府货币政策要求金融稳定和防止收入分配不均等而采取的金融改革。
这种制度变化本身并非意味着金融压制,而是含有创新的成分。
如1919年美国联邦储蓄体系和1934年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都是作为政府当局为稳定金融体系而采取的有力措施。
尽管这是金融管制的一部分,但也被认为是金融制度创新行为———监管制度创新。
2.现代金融发展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阶段,格利和肖、帕特里克、戈德史密斯等奠定了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
帕特里克(Patrick )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金融引导经济增长;当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经济变得日益复杂,此时经济中的摩擦会对金融服务产生需求,并刺激金融发展[3]。
在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方面提出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模式,强调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导致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二是“供给领先”模式,强调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他还认为,这两种模式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两种模式之间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
该理论对于研究中国农村金融组织的制度供给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3.金融抑制理论。
1973年,麦金农(M eKinnon ,1973)、肖(Shaw ,1973)分别出版了各自的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问题,其理论学说通常被归结为麦金农—肖理论体系。
是20世纪7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肖和麦金龙认为,在许多发展农村金融制度研究,因为存在着“金融抑制”,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特征是“金融二元性”,国有金融组织垄断经营,利率扭曲,资金总量矛盾突出,金融工具不足,信用形式单一,补贴性信贷利率和信贷配给使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麦金龙和Pischke 、Adam 、Donald 在考察了农民与正式金融组织之间的交易行为后得出的结论,论证了这些经典结论。
农业是弱质产业,收益率低且风险大,因此在金融市场中政府适当保护农业和农民是必要的[4]。
但美国政府1996年农业信息报告说明了政府在力图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也损坏了市场效率的事实,并且提出了可通过降低市场准入的限制和减少市场分割以改善这一状况。
美国学者艾林爵(Paul.N.Ellinger )和奈弗(David.L.Neff )运用随机成本边界法和非参数成本边界法来评估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并用对数成本函数来估计农村金融机构成本关系中随机成本的边界。
在麦金农(1973)发展金融理论中,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系收稿日期:2010-03-16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资助(2009A252)作者简介:陈菁泉(1979-),男,辽宁辽阳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从事世界经济相关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理论书评陈菁泉(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3)摘要:在中国整体经济迈向市场化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愈加凸显出其特殊的重要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随着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进一步加深,针对农村金融改革的研究掀起新一轮浪潮,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针对中国的现状进行的实践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对国内农村金融的研究理论进行了归类总结和述评,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金融抑制;中国农村;金融制度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 (2010)18-0081-0381——统被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以银行、证券市场为代表的肴组织的现代化金融市场(或金融机构);另一部分是以高利贷、当铺、私人钱庄等为代表的传统的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这样现代化金融市场和传统的金融市场并存的金融结构就是麦金农的二元式金融结构。
他们第一次把分析的重点放在发展中国家,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典型特征和产生根源,考察了金融抑制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他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
政府一般对利率实行严格的管制。
在利率管制下,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通货膨胀往往促使实际利率为负值。
一方面,负实际利率损害了储蓄者的利益,削弱了金融体系集聚金融资源的能力,使金融体系的发展陷于停滞甚至倒退;另一方面,负实际利率向借款人提供了补贴,刺激后者对金融资源的需求,造成金融资源供小于求的局面,从而需要实行信贷配给。
但是国家往往根据自己的偏好分配金融资源,损害了金融体系在配置资源中的功能。
金融抑制体现的是金融制度由政府主导、制定,他们提倡的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实际上则是发挥个人、组织的自主性创新,提倡非政府经济主体对金融制度作出诱致性制度变迁。
4.世界银行的综合研究报告。
近期国外对农村金融的研究以世界银行的综合研究报告(2002)为代表,①亚隆(Yaron)本杰明、皮普雷克等考察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评价标准。
从农村金融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和农村金融市场的独立性和可持续性两方面,就农村金融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方面,提出了对于成长(生产)的贡献和促进经济公平发展(如对贫困阶层和落后地区的资金供给)两种判断标准。
事实上,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效率普遍较低及其独特的服务目标,往往不能对其业绩进行恰当的衡量,因此亚隆提出,应主要从服务范围和自我维持程度两个方面来判断农村金融的成功程度。
一是在金融服务范围方面,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范围的广度取决于其服务的客户类型和其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如为农村贫困农民或低收入农民提供多少服务,是为农业还是为非农业活动提供金融服务,农村贷款额大小和农村储蓄账户的多少,农村银行分支机构和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数目,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资产的年增长率(实值)等等。
二是在自我维持能力方面,如果一家农村金融机构的收入等于或高于其支出(包括诸如其权益的机会成本之类的投入因素),则这家金融机构就被认为是能够自我维持。
一般来说,各国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各种或明或暗的补贴主要包括:市场利率与付给优惠性借贷资金的利率之差,以外币计值的贷款损失,低于市价的利率吸收的强制性储蓄,某些或全部营运费用的直接拨付,以及免受法定储备金要求和强制投资的约束等。
可以用补贴依赖指数(SDI)衡量农村金融机构对各种补贴的依赖程度,进而评判农村金融机构的自我维持能力。
补贴依赖越低,表明农村金融机构独立性越高,其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越强。
并且以此衡量标准对三个成功的农村金融机构即泰国的农业与农业合作社银行(BAAC)、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的小额信贷部和孟加拉乡村银行(GB)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
二、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研究述评总的来看,随着20世纪80年代制度经济学的不断传播和农村金融改革实践的推动,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1.金融抑制和变迁研究。
张杰(1998)对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和变迁进行了研究,指出国家金融控制和金融垄断的目的在1979年以前是为了推行国民经济的赶超战略,1979年后则是渐进改革的需要[5]。
黄燕君(2000)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过程,归纳出该阶段变迁的两个特征:一是从性质上讲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性变迁,二是其自上而下的特征与农村其他经济制度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变迁路径相悖,直接结果是民间借贷的产生和发展,且该阶段的变迁使农村金融组织的产权关系更加模糊。
谢家智、冉光和(2000)从路径依赖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认为农村的制度环境、产权制度以及组织制度所决定的利益机制形成了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虽然目前合作金融的框架已经确立,但远未达到合作金融的宗旨[6]。
杜朝运(2001)对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的研究指出,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是在基础性制度变迁之前出现的一种过渡性的次级制度安排,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的治理应成为次级行动团体的政府完善制度变迁的一种行动。
卞志村、毛泽盛(2007)对目前学术界对农村金融问题产生原因的三种解释进行了分析。
这三种观点分别为:金融抑制观,金融组织不健全观,金融机构内部治理观[7]。
三种观点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视角,在解释当前农村金融问题方面均有独到和合理之处。
但从分析深度来看,金融抑制观比后两个种观点更深刻,因为从某总程度来看,正是长期的金融抑制带来了金融体系色残缺,金融组织不健全和内部治理不完善只是表象而已。
因此,金融抑制理所当然的成了引起金融问题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
2.博弈论研究。
从博弈论的视角史晋川、杨兆廷(1997,2009)则对非正规金融的兴起和发展给出了一个博弈论的解释非正规金融现象实质上是各种利益制衡的结果是政府部门原有金融机构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及企业家社会公众相互博弈选择的结果其背后体现的仍是人的自利动机与来自各方面的约束条件的不断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也就是说非正规金融的形成是社会各方合作博弈均衡演进的过程。
3.定量分析。
从定量研究来看,将金融深化理论应用于中国农村金融领域的实证研究不多。
最早计算中国农村金融相关率(FIR)指标的是徐笑波、邓英淘等(1984),计算方法是用“行社存款”与“农村国民收入”之比来衡量中国农村金融深化的程度。
并通过图示分析了两者的变化规律[8]。
张元红(1995)计算农村金融相关率的方法与前者类似,采用的是“行社存款”与“农村GDP”之比。
张兵等(2002)对农村FIR与农村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他对上述指标进行了修正,用“农户存①摘自《世界银行的综合研究报告》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