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引言幼儿期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孩子建立社交关系和学习行为规范的关键时期。
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中普遍存在着幼儿欺负现象。
幼儿欺负行为不仅会对受害者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施暴者和旁观者的发展造成影响。
研究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对幼儿欺负行为进行综述,探讨其原因、影响和干预措施,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一、幼儿欺负行为的定义及特征1. 幼儿欺负行为的定义幼儿欺负行为是指一种以侵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言语辱骂以及社交排斥等形式。
这种行为可能是一次性的,也可能是长期的,且受害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
2. 幼儿欺负行为的特征幼儿欺负行为具有以下特征:施暴者通常是对受害者有意识地进行攻击,而受害者则常常为弱势群体,如性别、学习能力、体貌等方面处于弱势的幼儿;幼儿欺负行为通常是在社交情境中发生的,如幼儿园、游乐场等地方;幼儿欺负行为具有隐蔽性,很多时候施暴者和受害者都不会主动向成年人反映,需要大人的敏锐观察才能及时发现。
二、幼儿欺负行为的原因1. 社会学因素社会学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对幼儿欺负行为的影响。
家庭因素包括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学校因素则包括教师的教育管理方式、同龄群体的社会互动等。
家庭环境中的家暴、单亲家庭以及缺少父母陪伴等都可能会使幼儿对他人产生攻击性,学校中的欺负现象则可能是因为学校管理不善、师生关系不和谐等。
2. 心理学因素心理学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心理健康、自尊心、攻击性倾向等方面。
心理压力、自卑感、攻击性倾向较强的幼儿更容易对他人实施攻击,特别是在需要竞争资源、控制权等社会情境中。
3. 发展心理学因素发展心理学因素主要指幼儿的社交认知、道德认知、情绪发展等方面。
在幼儿期,他们正处于社交认知和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对于社交规范和道德标准的理解尚不够成熟,因此在行为上的表现可能会偏离社会期望。
三、幼儿欺负行为的影响1. 受害者的影响幼儿欺负行为对受害者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心理健康问题、社交问题,甚至身体损伤。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哎呀,现在的小朋友们真是不老实啊!他们总是喜欢欺负别人,让别人哭鼻子。
这可怎么办呢?我们得想个办法来干预一下他们的行为。
我们得了解一下为什么孩子们会欺负别人。
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有的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所以就想通过欺负别人来显示自己的能力;有的是觉得别人比自己弱小,所以就想通过欺负别人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还有的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很好玩,所以就忍不住去欺负别人。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干预这些行为呢?其实,方法还是挺多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我们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我们要尊重别人的差异,不要因为别人和自己不一样就去欺负他们。
我们可以教育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理解别人的感受。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懂得尊重别人,不再去欺负别人了。
2.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我们要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
我们可以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我们还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失败,让他们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更有自信,不再去欺负别人了。
3. 给孩子树立榜样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有些人是非常优秀的,他们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关于勇敢、善良、乐于助人的故事,让他们明白这样的品质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还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树立榜样,让他们看到身边有这样的人在做好事,这样他们就会受到启发,不再去欺负别人了。
4. 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
我们要加强家庭教育,让孩子在家中学到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我们还要加强社会教育,让孩子在学校和社会中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在多方面的教育下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不再去欺负别人了。
干预幼儿欺负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幼儿欺负行为及干预策略研究
幼儿欺负行为及干预策略研究
幼儿欺负行为及干预策略研究
欺负行为在幼儿园期间尤为常见,这可能会给孩子和其家庭带来潜在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幼儿欺负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以下是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干预策略的研究分析。
幼儿欺负行为的类型
1.身体欺负:打、推、摔、扭、咬,或者大力地推或拖拉其他孩子。
2.口头欺负:骂人、嘲笑、恶意固执、孤立某个孩子、发布尖酸刻薄的评论和涂鸦,这可能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交往和学习。
3.情绪欺负:取笑、挑衅、威胁和欺诈等行为。
干预策略
1.建立健康沟通:家长和老师应该与孩子进行正面的沟通,虽然孩子不一定有能力完全表达出的想法,但必须试图建立可以促进交流的良好关系。
2.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家长和老师应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给他们多放一些可控的决策权,使其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3.及时的干预:老师应该在欺负行为发生后尽快介入,并为孩子提供
一些措施以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应该提供合适的处罚措施以惩罚那些不良行为。
4.增强孩子的自尊: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像是摆脱孩子身上的负预期指标,让孩子更有勇气去面对不公正的事情。
结论
幼儿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若家长和老师能够真正关注并解决幼儿欺负行为这一问题,就能够建立一种健康的发展环境,使孩子早早地发展出良好的品德和道德准则。
以上干预策略只是其中的一些,将幼儿欺负行为视为重大事件,并进行及时、合适的干预,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幼儿园欺凌调查报告
幼儿园欺凌调查报告1.引言1.1 概述幼儿园欺凌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幼儿园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本调查报告旨在通过对幼儿园欺凌现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揭示其存在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幼儿园欺凌问题的深入研究,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并促使各方共同努力,保障幼儿园孩子的健康成长环境。
1.2 文章结构:本报告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次调查的背景和目的,对整个报告进行了简要介绍。
正文部分包括调查背景、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三个部分,详细阐述了我们在幼儿园欺凌调查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调查结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调查发现,分析了欺凌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
通过以上结构,希望能够全面客观地呈现出幼儿园欺凌现象的真实情况,为相关部门和社会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目的:本报告旨在调查幼儿园中存在的欺凌现象,并分析其对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欺凌行为的调查和分析,旨在引起社会对幼儿园欺凌问题的重视,促使相关机构和个人采取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幼儿园中的欺凌行为。
同时,为家长、教师和社会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措施,以帮助幼儿园儿童建立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2.正文2.1 调查背景:幼儿园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环境,但近年来,幼儿园欺凌事件的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欺凌行为不仅对受害儿童造成身心上的伤害,也严重影响了整个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因此,为了解并解决幼儿园欺凌问题,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
在调查背景中,我们将分析幼儿园欺凌现象的普遍程度,相关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以及已有的研究和调查成果。
通过对幼儿园欺凌问题的调查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指导。
2.2 调查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幼儿园欺凌的情况,我们采取了多种调查方法来收集数据。
首先,我们通过分发问卷的方式向幼儿园的老师、家长和学生收集了大量的信息。
问卷涵盖了欺凌行为的类型、频率、受害者和施加者的身份特征,以及相关的心理影响等内容。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述评(全文)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述评XX】G610 XX】XX】1004-4604(20XX)09-0038-04随着年龄的增长,三四岁的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在交往中出现磕磕绊绊是常有的事。
但有的幼儿常常成为受欺负者,而有一些幼儿则又常常成为欺负者。
欺负行为一直受到进展心理学家的关注,这种行为对幼儿进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研究表明,经常受欺负的儿童可能会导致情绪抑郁、焦虑、内向、不合群、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严峻的甚至还会导致自杀;经常欺负他人的儿童则会遭到同伴的排斥,导致交往困难,而且长期欺负他人也容易使儿童形成攻击性人格。
有研究发现,经常欺负他人的儿童成年后的犯罪率是正常儿童的4倍。
0~6岁是人一生进展的重要时期,如何从幼儿时期就对已经出现的欺负行为进行适当的干预,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对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有关欺负行为的研究国外最早开始对儿童欺负行为进行研究的一般认为始于Dn Olweus20世纪20年代的相关研究,其代表作是《ggression in school bullies nd whipping boys》。
〔1〕紧随其后的是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有关研究。
全球大范围对学校欺负行为进行研究始于两起事件:一是1983年挪威三名儿童因不堪忍受在学校长期被同学欺负而相继自杀;另一起事件是英国BBC 《生活》节目报道了一位少女因被人欺负而自杀的新闻。
这两起事件震惊了当时的社会,有关学者对欺负行为的研究也随之展开。
欺负行为与一般意义上的攻击性行为有相同的特点,是指有意地造成对方身体或心理的损害。
英国哥德斯密斯学院的Smith 教授认为,欺负行为与一般的攻击性行为相比具有三个特征:(1)未受激惹性(有意性)。
(2)重复发生性。
(3)欺负者和被欺负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
在形式上,欺负行为可以分为直接欺负(包括直接身体欺负如打、踢和直接言语欺负如辱骂、起外号)和间接欺负(如背后说人坏话、群体排斥)两种类型。
儿童欺负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欺负行为研究综述摘要:为了减小欺负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的消影响及日后可能出现心理疾病的隐患,加深人们对欺负行为这一特殊类型攻击行为的认识和了解。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综述了儿童欺负行为的概念界定、分类、普遍性及其特点,分析了儿童在欺负行为中的角色及儿童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讨论了儿童欺负行为的干预对策。
结果表明,欺负行为会对个人及他人产生极其严重的危害,更甚者会影响其终生,合理妥善地处理好这一问题,最大限度的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对正在开展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儿童;欺负行为;干预欺负行为是发生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欺负的现象。
研究表明,欺负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经常受欺负者消极、抑郁、自尊心和自信心低下,欺负他人则可能引起他人的反感和排斥,恶化了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同样不利于个体的社会化程度。
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弄清其发生的频率、类型、方式等,对于我们控制和消除这一不良行为可以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这也是目前配合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儿童发展中某些新情况的出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儿童欺负行为的界定、分类、普遍性及其特点、儿童在欺负行为中的角色、影响儿童欺负行为的因素及如何干预儿童欺负行为几个方面,对近来有关儿童欺负问题的研究做一综述。
一、关于儿童欺负行为的概念界定与分类的研究(一)儿童欺负行为的概念界定儿童欺负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Olweus在瑞士和挪威中小学开展的校园欺负行为问卷调查。
在Olweus研究的基础上,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进一步探讨,目前研究者一般采用Simth对于欺负行为所做的界定,即认为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的一方重复进行的攻击,并将欺负行为视为攻击行为的一个子集。
欺负行为区别于一般攻击行为的三个特征是:(1)未受激惹性;(2)重复发生性;(3)双方生理或心理力量上的不平衡性[1]。
大班幼儿欺负行为现状调查以及干预策略
大班幼儿欺负行为现状调查以及干预策略
汇报人:
2024-01-03
引言大班幼儿欺负行为现状幼儿欺负行为的干预策略幼儿欺负行为的预防措施结论与展望
目录
引言
01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欺负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针对大班幼儿欺负行为的现状调查和干预策略研究,对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表现出欺负行为的孩子,家长应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同时对于表现友善的孩子给予奖励,树立正面榜样。
建立奖惩机制
学校应加强对校园内欺负行为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欺负行为的发生。
加强校园监管
学校应定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开展德育教育
学校应为受欺负的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为可能实施欺负行为的孩子提供心理咨询和引导。
家长和教师应了解幼儿欺负行为的表现形式,以便及时发现和干预。
家长和教师应学习如何正确处理幼儿欺负行为的方法和技巧,以避免处理不当导致情况恶化。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团队合作、情绪管理等,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结论与展望
05
大班幼儿欺负行为在幼儿园中普遍存在,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欺负行为的发生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需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进行改善。
教师和家长在预防和干预欺负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加强相关培训和教育。
当前研究仅针对大班幼儿的欺负行为进行了调查,未来可以扩大研究范围,包括其他年龄段和不同类型的幼儿。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导言幼儿欺负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问题,它在幼儿园和学前教育领域中尤为突出。
这种行为可能对受害者的心理和情绪健康造成长期影响,也可能对幼儿园整体的学习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
对幼儿欺负行为进行研究,了解其原因和影响,对于幼儿园和学前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幼儿欺负行为的定义和分类欺负行为是指一方通过言语、行为或其他手段对另一方进行精神或身体上的侵害。
幼儿欺负行为通常表现为言语挑衅、打闹、排斥等形式。
根据受害者和施虐者的关系,可以将幼儿欺负行为分为直接欺负和间接欺负。
直接欺负是指幼儿面对面地直接进行侮辱、威胁或打架等行为;间接欺负是指幼儿通过传言、排斥、羞辱等方式对另一方进行攻击。
二、幼儿欺负行为的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中是否存在家庭暴力、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影响。
2. 同伴关系:幼儿园是幼儿结交朋友、学会社交技能的重要场所,同伴关系的好坏会对幼儿产生较大的影响。
3. 个体因素:幼儿个体的性格特点、情绪管理能力、自尊心等都会影响其在同伴中的行为。
三、幼儿欺负行为的影响1. 对受害者的影响:幼儿欺负行为会对受害者的心理、情绪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感到自卑、无助、沮丧,甚至可能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
2. 对施虐者的影响:幼儿欺负行为也会对施虐者产生不良影响,使其形成依赖、自私、暴力等不良性格特点。
3. 对整体环境的影响:幼儿欺负行为会破坏幼儿园的和谐氛围,影响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四、幼儿欺负行为的干预1. 家庭干预:家长应该注意自身行为对幼儿的影响,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支持。
2. 教师干预:教师在观察到幼儿欺负行为时,需要及时介入并进行及时干预,帮助幼儿理解欺负行为的危害,并进行相关的教育。
3. 同伴关系干预:促进幼儿之间的积极交往,培养幼儿的友善和合作精神,加强同伴之间的信任和支持。
五、结语幼儿欺负行为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也对整个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幼儿欺负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交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幼儿欺负行为的表现形式、成因,以及干预策略。
通过针对幼儿欺负行为的干预,有助于提高儿童心理社会能力,降低欺负行为的发生,促进健康的社交关系。
一、绪论幼儿期是人类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塑造和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然而,幼儿欺负行为的出现给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交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幼儿欺负行为并采取相应的干预策略,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欺负行为的表现形式、成因以及干预策略。
二、幼儿欺负行为的表现形式幼儿欺负行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身体上的欺负,如打、踢、推搡等;言语上的欺负,如嘲笑、辱骂、恶意的取笑等;以及心理上的欺负,如排斥、孤立、恶意传言等。
幼儿欺负行为之所以多样化,主要原因是幼儿在认知、语言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差异,导致他们在表现欺负行为时选择不同的方式。
三、幼儿欺负行为的成因幼儿欺负行为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从个体因素角度来看,幼儿的性格特点、自我控制能力、自尊心以及学习能力等都会影响其欺负行为的发生。
从环境因素来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幼儿欺负行为的形成产生影响。
家庭冲突、父母溺爱、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同伴关系紧张等因素都可能增加幼儿欺负行为的发生。
四、幼儿欺负行为的干预策略针对幼儿欺负行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干预策略以减少其发生并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首先,幼儿园和学校需要提供一个和谐、安全、支持性的环境,通过培养积极的社交技能和价值观念,以及推广友善行为,来预防欺负行为的发生。
其次,教师和家长需要加强对幼儿的监护和引导,帮助幼儿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交技能。
另外,通过开展幼儿社交技能培训课程、情绪管理课程以及家长培训等活动,帮助幼儿建立正面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能力。
五、结论幼儿欺负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交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有关幼儿欺负行为的研究分析
有关幼儿欺负行为的研究分析一、研究背景孟令雪家庭条件非常好,妈妈每天都把她打扮的像小公主一样漂亮地来幼儿园,她现在就已经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了。
在学习方面,她也是比其他小朋友都要聪明的多,给老师的感觉就像全能的孩子。
上课发言积极,思维活动快;而且能力很强,非常讨老师喜欢。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孟令雪知道在大人面前和小朋友面前应该怎么表现。
在老师面前,应该做个好学生;在小朋友面前,她就是核心人物——例如:如果她哪天突然不喜欢那个小朋友,就会叫班上的其它小朋友都不要和她玩,排挤她,而且这种事情很容易就实践了。
被排挤的小朋友就只能自己一个人玩了。
还有在玩过家家时,她一定要扮演妈妈,然后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得听她的话才行;和她一起玩的其他小朋友的角色也是由她定的,包括坐位置的时候,只有跟她关系好的小朋友,可以得到她的允许坐在她身边的位置,否那么都不能坐。
二、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祖辈的无原那么溺爱2.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3.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4.心理因素的影响5.自我控制能力差三、采取的措施1.选择适宜的间歇强化法针对小雪的情况,我采用间歇强化法中的不相容行为区别强化法来矫正其问题行为。
不相容行为区别强化法是间歇强化法中的一种类型,含义是:如果我们选择的一对不相容行为,一个是要减少的不良行为,另一个是要增加的良好行为,那么在减少一个不良行为的同时,必然增加另一个积极行为;或者在增强一积极行为的同时,必然使一个不良行为减少,这种强化方法即为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法。
2. 正确选择不相容行为根据小雪攻击性行为的特点,考虑到他已有的兴趣、爱好,我选定了与同伴友好地在一起绘画、识字、计算、建构、做游戏作为不相容行为。
3. 将训练方案告诉幼儿通过谈话的形式我将训练方案告诉小雪:〔1〕让他知道老师和小朋友都喜欢和小朋友友好相处,不打人、不骂人的孩子,如果他想让老师、小朋友喜欢他,就不应该打人、骂人。
〔2〕了解他的喜好。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述评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述评幼儿欺负行为研究述评一、研究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幼儿园已经成为幼儿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场所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幼儿欺负行为。
幼儿欺负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问题,严重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
因此,通过深入研究幼儿欺负行为的特点和成因,可以更好地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现状1.研究内容相关研究表明,幼儿欺负行为是幼儿园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幼儿欺负的类型、成因、症状、危害以及预防和干预措施等方面。
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系统综述、实验等。
其中,问卷调查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幼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幼儿欺负的类型、频次和成因等信息。
实地观察是另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直接观察幼儿园中的幼儿欺负行为,搜集相关信息。
此外,还有一些方法如心理学测试等,具体采用方法应根据具体研究目的进行选择。
3.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对幼儿欺负行为的分类、成因、危害以及预防和干预措施等方面的深入了解。
同时,相关研究也揭示了幼儿欺负行为背后的一些心理因素,为幼儿欺负行为的防治提供了一些思路。
三、研究发现1.幼儿欺负的类型幼儿欺负的类型主要包括身体/物品欺负、言语欺负、社会关系欺负和网络欺负等。
身体/物品欺负是指幼儿在肢体接触或者掌控物品上进行欺负,言语欺负则是指幼儿在语言上进行威胁和侮辱对方等欺负行为。
社会关系欺负是指幼儿通过排斥、孤立等方式进行欺负。
网络欺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欺负行为,指儿童使用网络进行网络欺负。
2.幼儿欺负的成因幼儿欺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
家庭因素主要指幼儿的家庭环境对于他们的影响,如父母的管教方式、家庭亲密度等;社会因素则是指幼儿的社会环境对于他们的影响,主要包括学校、社会文化等方面;个体因素则包括个体的心理、生理、认知、性别、年龄等因素。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交行为的重要阶段。
然而,幼儿欺负行为的出现和增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本综述旨在总结幼儿欺负行为的研究现状,探讨其表现形式、原因和防治策略。
一、幼儿欺负行为的表现形式幼儿欺负行为是指一个儿童有意识地使用言语、身体接触、智力手段等方式对另一个儿童实施伤害,以控制、压制或贬低对方的行为。
根据发生的场所可以将幼儿欺负行为分为学校内欺凌和家庭内欺凌两种。
根据性质可分为身体上的欺凌和言语上的欺凌两种,其中身体上的欺凌包括殴打、踢打、推搡等肢体攻击;言语上的欺凌包括嘲讽、讽刺、干扰、辱骂等。
1.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导致幼儿欺凌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
家长长期以来虐待、忽视或疏离孩子,不细心关注孩子,不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表现出攻击性或害怕抵抗的行为。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幼儿欺负行为的发展和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的压力,如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可能导致孩子进入攻击和欺凌的行为。
3.心理因素心理上的因素也是幼儿欺凌行为的原因之一。
这些因素包括自尊心的缺失、攻击性、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状态。
这些状态可能导致孩子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
家庭是幼儿初期成长的重要环境。
家长首先应该尝试沟通与孩子,学习如何倾听孩子,了解他们的感受,从而能够建立互相的信赖。
另外,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常表现出攻击性和害怕抵抗的孩子。
2.学校防治学校的重点是推广和安排社会认同的活动,力张自己的社会能力,推广孩子之间的合作和相互支持。
教师应该加强自我挑战,去学习如何与孩子们沟通,提供关于社交技巧的指导,开展集体活动、体育活动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等课程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增强互相合作的感觉。
心理防治旨在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识别孩子的问题,并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孩子们常常有一些心理问题,例如不自信、焦虑、孤独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孩子表现出攻击性和害怕抵抗的行为。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引言幼儿欺负行为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受害幼儿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幼儿欺负行为涉及到了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找到有效的干预措施。
本文将对幼儿欺负行为进行综合研究,探讨其原因、影响和干预措施。
一、幼儿欺负行为的定义幼儿欺负行为是指幼儿对其他幼儿进行侵害或者伤害的行为,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幼儿欺负行为不仅局限于肢体上的侵害,还包括言语上的羞辱和欺凌。
幼儿欺负行为常常伴随着攻击性和凌虐性的行为,给受害幼儿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二、幼儿欺负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幼儿行为的重要因素,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一些家庭中存在着家暴、亲子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导致幼儿欺负行为的出现。
2.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一些幼儿的同伴关系可能出现问题,比如同伴排斥、孤立等现象,这些问题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幼儿欺负行为的产生。
3. 个体特点幼儿个体的特点也会对欺负行为产生影响,比如性格内向、自卑感强、情绪不稳定等都是幼儿欺负行为出现的原因。
三、幼儿欺负行为的影响1. 受害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受害幼儿来说,幼儿欺负行为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
2. 社会关系幼儿欺负行为还会对幼儿的社会关系产生影响,受害幼儿可能因为被欺负而与同伴关系疏远,甚至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
3. 教育和成长幼儿欺负行为会对受害幼儿的教育和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其学业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四、幼儿欺负行为的干预措施1. 家庭教育对于家庭环境存在问题的幼儿,需要引导家长正确的教育方式,注重家庭氛围的调节,建立和谐家庭关系。
2. 同伴关系辅导对于同伴关系出现问题的幼儿,可以通过同伴关系辅导来促进其与同伴的正常互动,减少排斥和孤立现象的发生。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引言:幼儿欺负行为是指一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进行的攻击、威胁、排挤或伤害等行为。
这种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整体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也给教师、家长和社会带来了重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幼儿欺负行为的原因、影响以及有效的干预策略。
一、幼儿欺负行为的原因:1.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幼儿行为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支持不足,冷漠甚至有暴力倾向,幼儿很可能通过欺负他人来寻求支配和控制的感觉。
1.2 同伴关系问题:幼儿欺负行为也与同伴关系问题密切相关。
孤立、排挤、被拒绝等不良同伴关系会增加幼儿欺负他人的可能性,通过欺负来减轻自身的焦虑和不满。
1.3 个体因素:某些幼儿在性格和社会能力上具有一定的先天差异,这也可能导致他们更容易表现出欺负行为,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控制困难等。
二、幼儿欺负行为的影响:2.1 受害者影响:受欺负的幼儿由于长期经受虐待和恐惧,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损害,可能出现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学习困难等。
2.2 欺负者影响:研究表明,涉及欺负行为的幼儿更有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如学业不良、人际关系困难、行为问题等。
并且他们也更容易在成年后参与犯罪活动。
2.3 观察者影响:旁观欺负行为的幼儿可能对这种行为模仿并认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方式,导致欺负行为的蔓延。
三、干预策略:3.1 家庭干预:家庭对幼儿欺负行为的干预至关重要,父母应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提供安全、支持性和自尊激发的环境。
同时,家长应教育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他们理解他人感受的重要性。
3.2 教师干预:教师在幼儿园和学校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他们可以通过教授社交技能、培养同理心和鼓励积极合作来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此外,监督幼儿间的互动、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处罚措施也是有效的手段。
3.3 同伴干预:同伴在幼儿欺负行为干预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组织同伴合作项目、培养友谊和互助关系、鼓励幼儿参与积极的游戏和活动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也在逐渐加强。
但是在幼儿园中,幼儿欺负行为时有发生,这给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针对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幼儿欺负现象1.1 幼儿欺负的概念幼儿欺负是指幼儿在行为上对其他同龄幼儿或者幼儿保育员体制造成伤害或攻击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对被欺负者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1.2 幼儿欺负的表现形式幼儿欺负的行为具有多样性,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分为以下几种:(1)身体攻击,如推搡、打、踢等。
(2)言语攻击,如辱骂、恐吓、威胁等。
(3)打砸抢等物品攻击。
(4)排挤孤立、谣言攻击等。
二、幼儿欺负的危害2.1 对被欺负者的不良影响幼儿欺负行为对被欺负者的行为、心理、认知和情感等多方面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伤害:如擦伤、皮外伤、内伤等,这些伤害会影响幼儿的生理功能,影响健康。
(2)心理伤害:经历长时间的欺负,被欺负者很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比如恐惧、焦虑、抑郁等,这些情绪可以伴随着被欺负者成长的全过程。
(3)沉默不语:受到欺负后,有些被欺负者会认为不说话是最好的方法,这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交能力以及发展,也可能在长期内积攒情绪,引起更大的问题。
2.2 对幼儿园的不良影响幼儿欺负行为还会对幼儿园的正常运营造成负面影响,比如:(1)幼儿感到不安全:幼儿欺负行为使得幼儿产生“不安全”感,这种负面情绪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加大,情绪不稳定。
(2)队员团结性下降:幼儿欺负行为会降低幼儿队伍的团结性,甚至可能导致一些幼儿离开幼儿园而不愿再次回到幼儿园。
(3)家长信任度下降:如果园方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幼儿欺负问题,那么家长的对于幼儿园的信任度将会大幅下降,甚至直接导致家长删除孩子的名字,更换幼儿园。
三、干预策略3.1 家长干预家长要从多方面重视幼儿欺负问题。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安全和不安全,火爆的孩子和大力推搡的孩子并不是模范学习的好榜样。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引言幼儿期是人类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
在幼儿园或托儿所,幼儿们会开始接触到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同伴,他们的交往和互动行为开始显现。
有一些幼儿会表现出欺负行为,这种行为对幼儿的发展和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对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的综述,旨在深入探讨幼儿欺负行为的类型、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和干预措施。
一、幼儿欺负行为的类型对于幼儿欺负行为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但大致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类型。
直接欺负行为包括体罚、言语攻击、威胁、伤害等,而间接欺负行为则包括排斥、传播恶意消息、社交排斥等。
研究表明,直接欺负行为在幼儿园开始时就开始显现,而间接欺负行为则在幼儿园中逐渐增多。
还有研究指出幼儿欺负行为还可分为物理、心理和社交三个层面,不同类型的欺负行为对幼儿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二、影响幼儿欺负行为的因素1. 个体因素幼儿的性别、年龄、个性特点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其欺负行为。
研究发现,男孩更容易表现出直接的身体攻击行为,而女孩更倾向于间接的社交排斥行为。
性格内向、孤僻的幼儿更容易成为欺负者或受害者。
2.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的亲子关系等都可能对幼儿的欺负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有研究表明,家庭内暴力、家长对幼儿的过度溺爱或惩罚等行为都可能导致幼儿产生欺负行为。
3. 同伴互动幼儿园或托儿所中的同伴互动是影响幼儿欺负行为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发现,欺负行为的产生与同伴互动的方式和质量有很大关联,同伴关系的稳定性和亲密程度都可能对幼儿的欺负行为产生影响。
4.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幼儿的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学校的管理方式、教师的态度和行为等都会影响幼儿的欺负行为。
对幼儿欺负行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也可能引发幼儿的欺负行为。
三、幼儿欺负行为的研究方法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是研究幼儿欺负行为最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学校或家庭观察以及视频录制等方式了解幼儿的欺负行为。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挺让人揪心的话题——幼儿欺负行为。
说到这个,大家是不是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在操场上嬉戏的孩子,有的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却在角落里默默流泪?这就是幼儿园小朋友们的世界,既单纯又复杂。
小朋友们有时候就像小狼崽,调皮捣蛋的同时,难免也会有点小霸凌。
这种行为在他们心中产生的影响可不小,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小家伙们的欺负行为,以及我们可以采取的干预策略。
2. 幼儿欺负行为的表现2.1 欺负的形式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幼儿的欺负行为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
你知道吗,小朋友的欺负行为可不只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揪头发、打嘴巴”。
其实,欺负可以分为好几种:有的孩子会用言语攻击,比如说一些让人心里不舒服的话;还有的则是通过排挤来实现,比如不让某个小朋友参与游戏。
更有甚者,直接用肢体行为来解决问题,像推搡、打闹。
这种种行为,看似简单,但对受害者来说,心里受的伤可比外表更深。
2.2 产生的原因那为什么小朋友会欺负别人呢?哎,这可有不少原因。
有的孩子可能是在家里看到爸爸妈妈之间的争吵,觉得用这种方式表达情绪很正常;有的孩子可能因为自卑,想通过欺负别人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还有的孩子呢,可能就是觉得这样很酷,想在同伴面前博得一笑。
总之,这些小家伙们的内心世界可复杂了,咱们得好好理解。
3. 干预策略3.1 家庭教育好,话说回来,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情况呢?首先,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作为家长,咱们得给孩子树立个好榜样。
比如,日常生活中,多用温和的语言和孩子沟通,避免用激烈的方式解决问题。
当孩子表现出欺负行为时,及时制止,并告诉他们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友善,什么是尊重。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可比直接说教有效多了。
3.2 幼儿园的角色除了家庭,幼儿园也是个重要的角色。
老师们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让小朋友们在互动中学会沟通与分享,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哎呀,这可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啊!幼儿欺负行为,简直就是个“小恶魔”,总是在不经意间捣乱。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付这些“小恶魔”呢?别着急,我这儿有一肚子的“绝招”,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吧!我们要明白,幼儿欺负行为并不是孩子们故意要惹事生非,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地与人相处。
所以,我们的干预策略首先要从培养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入手。
怎么培养呢?咱们可以教他们一些“江湖规矩”,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
比如说,当别人在哭的时候,咱们可以安慰他们:“别难过了,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我来帮你解决。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学会关心别人,也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们要教会孩子们“尊重”这个词的重要性。
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咱们可以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而不是嘲笑别人。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别人,也会更愿意去帮助别人。
当然啦,光靠说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通过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们。
比如说,当看到有孩子在欺负别人时,咱们可以站出来制止:“别这样!这样做是不好的!”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知道,我们作为大人,是会保护他们的。
我们也要表扬那些懂得尊重别人的孩子:“你真棒!你知道怎样尊重别人,这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我们还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有时候,孩子们欺负别人,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受到了伤害。
这时候,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比如说,当发现一个孩子总是闷闷不乐时,咱们可以耐心地询问他:“你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烦恼?”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觉得我们是在关心他们,也会更愿意跟我们分享他们的心事。
我们要让家长们也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毕竟,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咱们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们有机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可以向家长们传授一些教育孩子的经验。
幼儿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及规避策略文献综述
幼儿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及规避策略文献综述
幼儿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及规避策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综述将回顾当前文献中关于幼儿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和规避策略的相关研究。
成因方面,研究表明,幼儿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层面。
个体因素包括欺凌者和受害者的心理特点。
欺凌者常常有攻击性行为、自卑、情绪不稳定等特点,而受害者则可能表现出内向、敏感、易受伤害等特点。
环境因素则包括学校氛围、家庭背景和社会支持等方面。
学校氛围的不良、家庭背景的不稳定和缺乏社会支持都与幼儿校园欺凌问题存在一定的关联。
在规避策略方面,研究者提出了多种方法来预防和减少幼儿校园欺凌问题的发生。
首先,教师和学校应该设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并对幼儿进行相关的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交技能。
其次,教师和家长应该更加关注幼儿的情绪和行为,及时发现和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
此外,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而言,幼儿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合适的规避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当前的研究在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作者:李蒙蒙来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02期【摘要】本研究从幼儿欺负行为角色、类型、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教育建议与研究展望。
【关键词】幼儿;欺负;欺负行为【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9)1/2-0059-04欺负行为是幼儿与同伴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攻击性行为。
与一般的攻击性行为不同,欺负行为具有有意性、重复发生性及欺受双方力量不均衡性等特征。
〔1〕相关数据显示,有高达49%的幼儿曾被卷入幼儿园欺负事件。
〔2〕对力量处于弱势的幼儿来说,经常受欺负可能会使他们出现退缩、焦虑、厌学、抑郁等问题,而那些经常欺负他人的幼儿则可能面临同伴排斥、交往困难等问题,甚至还可能在日后出现严重的犯罪行为。
〔3〕本文拟从幼儿欺负行为角色、类型、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相关研究文献作梳理,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幼儿欺负行为角色幼儿欺负行为角色分为欺负者、受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和旁观者四种类型。
欺负者是指力量较强、主动发起攻击的一方。
受欺负者是指力量较弱、遭受攻击的一方。
在受欺负者中,有部分幼儿会表现出较多的攻击性和敌意倾向,他们被称为欺负/受欺负者。
旁观者是指在旁观看欺负行为的人。
研究表明,欺负者通常具有力量或体型方面的优势,且表现出易怒、冲动、敏感等人格特质。
〔4〕大部分欺负者的移情能力较弱,对他人行为往往作较多敌意归因。
也有部分欺负者的心理理论①发展水平较高,〔5〕旨在通过欺负他人来获取权威,巩固强者地位。
〔6〕受欺负者具备的一些外部特征,如身材肥胖、矮小、戴眼镜等,容易使他们成为受欺负的目标。
〔7〕受欺负者往往较自卑,倾向于将受欺负归因于自身的缺陷,这一消极倾向会制约其与同伴交往的方式,进而容易使其在特定情况下沦为被攻击的对象。
〔8〕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的边缘处境更趋恶化,因为其他幼儿会因担忧受牵连而远离他们。
〔9〕但也有研究表明,受欺负者会因顺从、柔弱、不具攻击性等特征受到一些同伴的欢迎。
〔10〕与受欺负者相比,欺负/受欺负者会遭遇更多的同伴拒绝。
〔11〕这是因为不同于部分欺负者以攻击性行为作为获得奖励的途径,〔12〕欺负/受欺负者的攻击性行为多是冲动和失控造成的。
旁观者虽未直接参与欺负行为,但可能通过观察欺负行为及其后果,强化了对这一行为的认同,进而成为潜在的欺负者。
〔13〕二、幼儿欺负行为类型根据实施方式不同,幼儿欺负行为可分为身体欺负、言语欺负和关系欺负等类型。
身体欺负是指通过身体动作,如打、踢、推、撞以及抢夺、破坏物品等实施的欺负行为。
言语欺负是指运用语言,如辱骂、嘲讽、取侮辱性绰号等实施的欺负行为。
关系欺负是指通过操纵人际关系,如散布谣言、引发群体排斥等实施的欺负行为。
有研究发现,身体欺负和言语欺负较为频发,尤以身体欺负最为常见,〔14〕而关系欺负发生率最低,可能的原因是关系欺负要求欺负者具备较高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对幼儿而言尚有一定难度。
但也有研究发现关系欺负更加普遍,一般是在特定情境中,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发生的。
〔15〕例如,幼儿会使用“除非……否则我再也不和你玩”这样的表述要挟同伴分享玩具。
而年龄较长的幼儿因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其行为表现往往更为复杂和隐蔽。
〔16〕研究结果存在出入的原因可能在于研究所采用的测量工具不同。
相较于其他欺负类型,关系欺负更难被觉察,对测量工具灵敏度的要求更高。
三、幼儿欺负行为影响因素(一)环境因素1.家庭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依恋理论。
该理论认为,幼儿与照料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结是幼儿日后所有人际关系的起点。
相较于安全型依恋幼儿,那些具有不安全依恋经历的幼儿往往更易冲动,移情能力更弱,因而表现出更多欺负行为。
〔17〕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幼儿欺负行为的另一原因。
与那些未经历过家庭暴力的幼儿相比,被父母虐待过的幼儿更有可能通过观察学习成为欺负者去攻击同伴。
〔18〕而欺负/受欺负者的家庭除了具有高暴力、低温暖的特征之外,其父母的教养方式通常也不一致。
〔19〕此外,对多子女家庭而言,同胞間的关系也会影响幼儿卷入欺负行为的角色。
有研究表明,欺负者在同胞中往往处于弱势,且彼此间存在矛盾或一定程度的消极关系,而受欺负者与同胞间的关系状态更为积极。
〔20,21〕2.幼儿园有研究指出,在幼儿园内,教师应对幼儿欺负事件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即教师越倾向认为自己有能力处理欺负事件,幼儿欺负行为的发生率越低。
〔22〕若教师能够采取积极应对策略,如将欺负者与受欺负者的座位与活动时间间隔开、惩罚欺负者、通知双方家长等,那么受欺负者会更乐于向教师寻求帮助,欺负行为发生率会随之下降。
〔23〕同伴是避免幼儿遭受欺负的保护性因素。
霍奇斯等人指出,对那些外形异常的幼儿来说,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他们在遭受欺负时获得较多帮助与支持,且拥有同伴本身作为一项优势可降低其因外形异常可能陷入边缘处境的风险。
〔24〕此外,同伴还可能成为欺负行为的助推因素。
例如,那些起初未参与欺负行为的旁观者会因欺负行为受到奖赏或得到较少否定评价而减弱自己对该行为的控制。
又如,那些间接参与欺负行为的追随者会因同伴参与而减轻自己对实施该行为的负罪感,认为受欺负者理所当然应该受到攻击,以此合理化自身行为。
〔25〕(二)个体因素1.年龄年龄会影响幼儿卷入欺负行为的角色及欺负行为类型。
3岁之前,幼儿很少表现出欺负行为。
随着同伴间接触增多,欺负行为发生率随之升高。
具有攻击性的幼儿尝试寻找不同的攻击目标,且多以试探性的方式欺负他人。
而随着自我控制和移情能力的发展,幼儿逐渐掌握了正确处理同伴矛盾的方式,欺负行为发生率便有所下降。
〔26〕此时,欺负行为角色开始趋于稳定。
〔27〕就欺負行为类型而言,身体欺负在小班阶段最为常见。
至中班阶段,则以言语欺负为主,该阶段的幼儿开始掌握一些侮辱性词汇,并将其运用至欺负行为中,以此获得愉悦体验。
大班阶段的幼儿社交技能逐渐增强,能借助他人、他物实施欺负行为,且方式更加隐蔽。
〔28〕2.性别研究表明,无论是幼儿阶段还是中小学阶段,卷入欺负行为的男孩均多于女孩,〔29,30〕但女孩作为欺负者时会比男孩遭遇更多的同伴拒绝。
〔31〕这可能是由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造成的,群体对男孩发起攻击性行为的包容度要高于女孩。
对男孩来说,直接充当欺负者有助于建立个人威望;而女孩在欺负行为中更多充当被动参与或旁观者角色,其目的则是为了接近或排斥同伴。
〔32,33〕在欺负行为类型上,男孩更多参与身体欺负,女孩则更多参与关系欺负,两者行为均多指向同性。
〔34,35〕言语欺负发生率在性别上未见显著性差异。
〔36〕四、教育建议与研究展望(一)教育建议1.对卷入欺负行为的不同角色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师要重视对欺负者的情感教育,提高其感知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借助图片、故事等引导幼儿识别喜、怒、哀、惧等基本情绪感受。
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设想欺负者与受欺负者的不同偏好和行为倾向,以此提高幼儿的观点采择和情感反应能力。
〔37〕此外,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作为一种有效干预方式,有助于幼儿识别自身的归因倾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更恰当的归因方式,避免过度的防御反应。
〔38〕对受欺负者而言,教师要注重提高其应对欺负事件的技能。
例如,可通过“狼与小羊”这一社会性假装游戏,创设问题情境,供幼儿在其中练习解决问题的技能,积累应对欺负事件的经验,如据理力争、适时回避、向教师或同伴寻求帮助等。
此外,教师应为受欺负者提供在集体中表现自己的机会,如请其担任一定班级职务,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提高自尊水平。
2.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主要的日常生活环境。
在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幼儿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注重建立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
幼儿园教师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前者体现为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游戏材料。
这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空间、材料不足导致的推搡、抢夺等行为。
后者体现为班级内和谐的人际氛围。
教师应鼓励同伴交往,与幼儿建立良性互动模式。
此外,教师要提高应对幼儿欺负事件的自我效能感,及时干预欺负行为。
(二)研究展望1.系统考察幼儿欺负行为已有研究多从单一视角探讨幼儿欺负行为的发生机制,而对欺负行为的社会互动本质缺乏系统深入的讨论。
此外,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在欺负事件中所承担的角色可能会发生变化。
因此,有关幼儿欺负行为的追踪研究仍有待加强,以便进一步了解欺负行为的个体适应意义。
2.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同伴提名、教师评定、访谈和观察等,是用于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各有其利弊。
例如,访谈法虽有助于研究者深入了解事件前因后果及行为主体的主观动机、情感体验等,但研究结果可能会因欺负行为这一话题的敏感性而导致误差。
而观察法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客观性,但受限于人力、物力,很难持续追踪研究对象的行为变化,且研究结果的解释力度有待商榷。
因此,应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提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1〕张文新,武建芬,程学超.儿童欺侮问题研究综述〔J〕.心理学动态,1999,(3):37-42.〔2〕〔28〕MONLS; C,SMITHS; P,SWETTENHAM; J.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of peer victimisation in preschool:Social cognitive skills,executive function and attachment profiles 〔J〕.Aggressive Behavior,2005,31(6):571-588.〔3〕〔16〕〔27〕〔29〕屈卫国.幼儿欺负行为的调查研究及其科学矫正〔J〕.调查与研究,2005,(3):27-29.〔4〕ALSAKER F,NAGELE C.Bullying in kindergarten and prevention〔J〕.The Journal of Neurological Surgery Part A:Central European Neurosurgery,2008,(1):230-252.〔5〕HAPPE; F,WINNER; E,BROWNELL H.The getting of wisdom:Theory of mind in old age〔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34):358-362.〔6〕〔11〕〔32〕PERREN S,ALSAKER D.Social behavior and peer relationships of victims,bully-victims and bullies in kindergarten〔J〕.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2006,(47):165-176.〔7〕ESPELAGE D,AISADO C.Conversations with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bout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Should we; be concerned〔J〕.Journal; of; Emotional; Abuse,2001,(2):49-62.〔8〕董会芹.同伴侵害发生的生态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2):61-63.〔9〕PRINSTEIN; M,GILLESSEN A.Forms; and; functions of adolescent peer aggression associated with high levels; ;of; ;peer; ;status〔J〕.Merrill-palmer; Quarterly,2003,49:310-342.〔10〕VLACHOU; M,ANDREOU; ;E,BOTSOGLOU K,et al.Bully/victim problems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evidence〔J〕.Education Psychology Review,2011,(23):329-358.〔12〕王中杰,刘华山.校园欺负中的欺负/受欺负者和旁观者群体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92-96.〔13〕CAMODECA M,CARAVITA S,COPPOLA G.Bullying in preschool: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ticipant roles,social competence,and; social; preference〔J〕.Aggressive Behavior,2015,41(4).〔14〕闫美丽.4-5岁儿童欺负行为与儿童气质、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15〕CRICK; N,CASAS; J,KU H.Relational and physical forms of peer victimization in preschool〔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9,35(2):376-385.〔17〕TROY; M,SROUFE; L; A.Victimization; among preschoolers:Role of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history〔J〕.Journal of America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ce Psychiatry,1987,26(2):166-172.〔18〕〔20〕BOWERS; L,SMITH; P; K,BINNEY V.Perceived family relationships of bullies,victims and bully victims in middle childhood〔J〕.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994,11(2):215-232.〔19〕董会芹,张文新.家庭对儿童欺负受欺负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3):127-131.〔21〕MACDONALD; K,PARKE; R; D.Bridging; ;the gap:Parent-child play interaction and peer interactive competence〔J〕.Child Development,1984,55(4):1265-1277.〔22〕OLDENBURG; ;B,DUIJN; ;M; ;V,SENTSE; ;M.Teacher characteristics and peer victimiz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A; classroom-leve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15,43(1):33-44.〔23〕CORTES; ;K; ;I,KOCHENDERFER-LADD; B.To tell or not to tell:What influences children’s decisions to report bullying to their teachers〔J〕.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014,29(3):336-348.〔24〕HODGES; E; V E,MALONE M; J,PERRY D G.Individual risk and social risk as interacting determinants of victimization in the peer group〔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7,(33):1032-1039.〔25〕OLWEUS; D.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M〕.Oxford:Blackwell, 1993.〔26〕张文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心理学报,2002,(4):387-394.〔30〕〔36〕左彩霞.3~6岁幼儿欺负行为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31〕雷雳,张雷.初中生受欺负状况的某些预测变量〔J〕.心理学探新,2002,(4):38-43.〔33〕SALMIVALLI; ; ; ; ; ;C,LAGERSPETA; ; ; ; ; ; ;K,BJORKQVIST K,et al.Bullying as a group process:Participant role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social status within the group〔J〕.Aggressive Behavior,1996,(22):1-15.〔34〕MONL S C,SMITHS P, SWETTENHAM J.Aggressors,victims,and defenders in preschool:Peer,self and teacher; ; ; ;reports〔J〕.Merrill-palmer; ; ;Quarterly,2003,(4):453-469.〔35〕OSTROV J,WOODS K,JANSEN E,et al.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delivered and received aggression,gender,and social-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preschool:This white crayon doesn’t work〔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04,(19):55-371.〔37〕李娜.圖画书主题活动对大班幼儿欺负行为的干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8.〔38〕张林,邢方.归因训练的理论、实践及未来走向〔J〕.心理研究,2008,(3):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