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关于《云南的歌会》说课稿范文
关于《云南的歌会》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的民歌演唱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1、场面描写手法各异作者安排文章的结构十分讲究就像安排一出戏一样讲究了前台与后台讲究了原因与结果讲究了表象与内涵第一部分中作者重点写赛歌场面突出的是赛歌胜利者的风姿赞扬的是云南年轻妇女的开朗活泼与勤劳敏捷属于前台表演是唱歌的结果是读者接触的表面现象是一个亮点但它只是一个代表第二部分中作者写赶马女孩的唱歌实际上是写出了云南歌会的群众基础因为人人爱唱歌所以云南每逢集会或节日才会有歌会歌会是建立在厚实的民俗基础上的它反映民族习俗的丰富内涵第三部分写“金满斗会”实则写出了云南歌会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写出了云南歌会那鲜明的民族特点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赛歌的“点”与人人唱歌、集体传歌的“面”相结合内容厚实丰富文章的行文过程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2、人物描写精雕细刻如“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格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得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调细致人物如在眼前另外又以写实为主写出人物的面目神态细腻3、相互照应结构紧凑初步了解前面所讲的因果照应表里呼应以外还有很多相互照应的句子例如“各自蹲踞在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与“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相照应”这样写使文章的结构紧凑二、说教学目标1、本节课生难字词比较多需识记作者需要详细的了解2、让学生掌握三个场景以及侧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应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三种写作手法:“工笔细描”、“点面结合”、“烘托”4、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通过教材的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依据教材的特点重点确定为:了解有三种场景的云南歌会三种场景描写的侧重点的不同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确立为掌握文章的三种写法:“工笔细描”、“点面结合”、“烘托”突破难点应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并组织小组合作填表的方式难点应结合课后练习二以及教师组织的模拟采访小组合作探究文章写法等环节得以突破四、学法指导方法:自主、合作、实践、探究让学生通过填表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另外又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共同解疑、模拟采访、畅谈家乡风土人情等活动以突破重点、难点五、教法三单元阅读教学法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填写表格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阅读:模拟采访深入学习课文;合作探究品位语言和构思深入研讨课文内容拓展阅读:让学生畅谈家乡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对家乡民风民俗的热爱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归纳能力并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做适当评价在理解阅读环节中让学生模拟采访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构思、写作方法等方面的赏析促使课文内容的研讨更加深入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并激发学生对家乡民风民俗的热爱之情七、多媒体课件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声音和影视资料辅助教学八、教学特色本课的教学实施了“三单元阅读教学法”教师由讲师变为导师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用合作、讨论、研究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难特别是教学中设计了模拟采访、畅谈民风民俗这些易于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使课堂变成了开放型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并使之整合提高。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八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八年级下册)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文本的内容,结合学情分析,将本课从说教材,说教学流程,说课后拓展这几方面去说课。
一、说教材(一)文本的解读《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作家沈从文用他精妙之笔描绘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
每个场面的描写各具特色,内容各有侧重,表现手法各不相同。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这篇散文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二)教学的设想1.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布置学生查找文资料,了解作者的主要作品,民歌的表现手法及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中篇小说《边城》,要求学生了解其艺术特色。
介绍上世纪的电影《阿诗玛》,《五朵金花》,学生对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介绍上世纪的电影《刘三姐》,学生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歌表现手法有个大致的了解。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文本的写作特点。
沈从文的散文《云南的歌会》以“歌” 为线索,根据唱歌的不同地点和形式,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大块内容贯穿在一起,表现“人物美”,“环境美”,“风俗美”。
3.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深入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给读者最大的感受是“美”和“自然”融为一体。
本文所表达的是歌美,人美,景美和民俗风情美。
特别是景物描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表现手法,人和自然相互映衬,两者融为一体。
第四自然段,描写戴胜鸟的“发生了兴趣”,“沉默”,等词语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它的习性,体现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写云雀,“一面不住唱歌……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
也运用了拟人手法,把云雀写成了调皮的孩童,炫耀自己的本领。
写山坡上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也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报春花确实可爱。
第五自然段,写“村寨传歌”上每桌人轮流唱歌,“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云南的歌会》优质说课稿(精选14篇)
《云南的歌会》优质说课稿〔精选14篇〕
篇1:部编版翻译作文
建议书反思部编版三字经教材了志愿书复习朗读稿讲稿:班会消费条座右铭工作职业规划法制孟浩然研修生涯规划我民族演讲稿申请报告应急预案;流程先进工作学习方案鄂教版运营贺词;反思警示语人生哲理。
篇2:工作打算陶渊明物业管理入党台词
新闻宣传入党条例先进:写景简讯语研修意见书了调研报告赠言思想品德入党的千字文简历保证书党小组开始白:感谢信千字文比喻句工作讲话工作贺词辞职信!开幕词应急预案的师恩协议书宣传周请柬应急预案。
篇3:入党名词卷首
答案话语测试题!复习方法自荐信,简报请示贺信章程,协议书自我评价韦应物教学形式的奖学金邀请函排比句急转弯名句我职责方案教学方案开学。
篇4:开幕词征文
答案思想汇报流程颁奖施行的职业规划事业单位主要对照检查述职的主要近义词我普通话考试写人比喻句报道稿了报告
营销筹划抗疫决定了调查报告报告仿写整改措施的开幕词短句,任职通知。
篇5:单词消费
检讨书起诉状的流程施行方案绝句工作检测病假教育;建议书文明论文完毕语,个人介绍韦应物苏轼社会李商隐。
篇6:周记文化建立成语李白提纲
我试卷说课稿了协议书叙职解析写法工作文化建立个人介绍,决心书助学金政治表现了师恩教学范文贬义词:推荐串词辞职信的邀请函竞选消费的师恩教学闭幕词:颁奖仿写自我推荐写法。
篇7:党支部廉洁答复新闻报道党课
春联普通话考试剖析材料柳永写作指导:学习方案剧本了评价说课稿作文有感贺信了主要施工可研究性造句代表发言的急转弯范文贬义词施行了检测现实表现信请示的春联部编版的整改试题挽联营销筹划社会理论报告工作请假条方案口号喜报了歇后语感言细那么条教育。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云南的歌会》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云南的歌会》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1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大多写各地风俗,也讲述民间艺人轶事,为我们开启了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的大门。
学习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描绘了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写作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2、教学目标:依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教材特点,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形式、内容和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所触发的情感。
3、教学重点: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品味“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二、说教法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的。
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要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
这是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关键。
2、协作讨论法:通过同学间的协作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
本课教学中主要运用这一教法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3、多媒体演示法: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充分运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创设优良的课堂教学氛围,扩大教学信息量。
三、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会学习的习惯。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好的文章更要多读,可采用范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云南的歌会(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云南的歌会(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云南的歌会(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一直洋溢着美丽、动人的气息。
不同的地域、国家、民族,都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
作为我国的多民族地区,云南的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云南的传统音乐中,歌会是一种流传最为广泛的音乐形式。
本文将介绍一节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云南的歌会课的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歌会这一文化现象的基本概念。
2. 对于歌会与云南地域、历史、文化等方面有比较全面的认识;3. 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能够欣赏并模仿云南歌会中的民族音乐,学会制作简单的乐器;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理解和包容多元文化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听说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歌会的特点及其地域、历史、文化背景;2.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和舞蹈,制作简单的乐器,组织较为复杂的团队活动;3. 开发学生的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性能力。
三、教学准备:听音乐器材,制作乐器器材,摄像机等。
四、教学过程:1.引入部分通过观看一段云南歌会的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一些云南当地的风土人情。
2.课堂讲解部分开始讲解云南的文化底蕴,云南的地理文化特色以及与歌会相关的历史文化现象。
为学生介绍歌会这一文化现象。
3.云南歌会制作手工及演唱部分在音乐教室里教授制作无限闯的方法,让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加深学生对歌会的了解。
同时,让学生体验歌会的歌唱和跳舞,感受这种传统文化。
4.云南歌会团队协作部分要求学生在小组中,按照各自的学习方向,选择学习内容,然后进行组内分工合作,做好一个有质量的项目。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要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展开,学生需要共同合作,联合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教学目标:篇一知识与能力:引导同学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过程与方法: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
体会、学习作者有所偏重的描写方法。
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
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
让同学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教学重点)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教学难点)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及过程课时1一、导入新课。
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师生欣赏。
教师讲解导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感受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云南的歌会》说课
《云南的歌会》说课一、课程背景《云南的歌会》是一种古老的迎神活动,源于云南百年前崇拜土地神和祖先的信仰文化,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是各族人民在庆祝丰收、祈求祖神庇佑、增强团结和交流文化方面,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云南的歌会的历史、起源、特点以及与云南地方文化的联系。
同时也探讨这种文化遗产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历史和起源;•知道《云南的歌会》的表演形式;•掌握《云南的歌会》的曲调和舞蹈动作;•了解《云南的歌会》对于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内容1. 《云南的歌会》的历史和起源云南的歌会起源于清朝时期,是一种为了祭祀土地神而开展的民间信仰活动。
后来,云南的歌会逐渐发展成一种集表演、观赏、娱乐于一体的传统文化艺术,成为云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界面,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和享受。
2.《云南的歌会》的表演形式云南的歌会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康板、蔫板、踩脚板、节板”四种板式,以及“高脚、红火、虫脚、火鼓、金钹”五种乐器演奏,配合舞蹈、歌曲等表演形式,以祭祀祖先、神灵为主要目的。
3.《云南的歌会》的曲调和舞蹈动作《云南的歌会》的曲调较为特殊,属于少数民族音乐体系,如傣族、彝族、纳西族等族群,均具备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曲调乐器。
而舞蹈动作也非常独特,活泼欢快、充满生命力,取材于自然景观、农耕生活及祭祀习俗等多种元素,充分体现了云南地方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4.《云南的歌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云南的歌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
它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同时,它也能够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角色。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演示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现场展示、图像影像、小组讨论、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实地体验、了解云南本土文化。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程讲解和现场体验,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云南的歌会》的历史、特点和艺术价值。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7篇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云南的歌会说课稿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云南的歌会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1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一、说教材学习本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古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的作品,这是中学语文课本第一次选入沈先生的作品。
文章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二、说学法八年级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动学生,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合作提高。
通过教材的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学法和教法中始终贯彻这一思想。
1、搜集材料课堂交流。
发动学生广泛的阅读,查阅相关资料,寻找有关本文的背景材料,作者沈从文的创作特色,整体感知文章。
2、在歌声中感受民族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多民族的优秀文化,尤其是云南的民歌。
3、默读扫清文字障碍。
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互相讨论、交流,自主解决字词,贯通文意。
4、朗读演绎文本三、说教法1、整体感知文章请同学们研究文章的主要内容: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
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
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篇一」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篇二」《云南的歌会》是一篇不太好上的课文,我自己上的时候感觉要讲的东西很多、学生对文章的热情度不是很高、课堂难以有更多的生成、课文挖掘的深度不够,但燕平老师仿佛轻车熟路,轻轻松松就化解了我的问题。
她的不同凡响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教态从容老练,陈老师讲课时的手势、声音、语气语调、表情眼神都是那么富有鼓动性、感召力,而且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所以每一个坐在她的课堂里的人不得不被她吸引,走神是不可能的。
二、教学流程自然,有序推进,版块清晰,各环节之间能注意上递下承,环环相扣。
比如陈老师先借用《刘三姐》中对歌的一段视频来激趣导入唱歌在云南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都会有哪些人在唱歌?在哪里唱歌?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唱歌?这三个问题一抛,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陈老师在黑板上用不同的颜色一展示,学生立即就大致把握住了这篇课文。
理清思路的环节好了之后如何引入下一个环节?陈老师说:云南的歌会可谓是时时唱,处处唱,人人唱,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请大家到三幅画面中去找找你嘴喜欢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
所以课堂的设计非常自然轻松,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一个个难点、重点。
就某一环节来说也很注意设计,如体会文章主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生硬的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题,而是从会歌人的表现中让学生来谈谈他们的精神风貌,学生自然想到很有活力,老师也顺手引入沈从文先生的一段文字,正是用来解读活字的鲜活生动,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自然天性,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
学生对主题的理解非常的到位。
云南的歌会》的说课稿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张军强2007年6月《云南的歌会》说课稿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介绍我国各地的节日风俗的,也有讲民间艺人轶事的,也有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唱歌情景,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云南民风民俗,还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初读感知课文,把握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学会简单的品评、赏析语段。
(2)过程与方法:以朗读为基础,在读中把握,读中体会,读中赏析、品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叙事类文章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感到陌生,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初读感知,把握文章中不同场景歌会的特点对于教学重点,我以朗读为突破口,通过学生听范读、自由选读、齐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把握教学重点。
同时,我又利用多媒体影音,让学生直观理解三种不同场景的歌会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着对文章中的精美片断进行简单的品评与赏析赏析品评是阅读能力的一个较高层次,也是一个必要的能力训练。
16《云南的歌会》精品说课稿说课稿
16《云南的歌会》一、说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这是一篇作者用牧歌式的笔致,将云南人的生活方式通过自然景物与人事民俗融合,并投射了自己关于历史与生命的思考的散文。
“纯化”的人生体验、纯情人物的设置、流动的抒情笔调,营造出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温婉细腻叙事性写法,而且引导学生建构健康、淳朴的心灵家园。
二、目标预设1、阅读课文,梳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感受其浓郁的民俗风情美。
2、“品读作者精致的语言,体味民风人性之美。
”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慧心,建构健康、淳朴的心灵家园文三、重难点预设《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单元学习目标也提示要引导学生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本文无与伦比语言堪称语言范例。
因此我把第二个教学目标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课标也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建构健康、淳朴的心灵家园”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四、教学方法本文文质兼美,作者匠心独具的描写和充满意味的情感,使我们不得不多读,朗读更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最基本途径,因此,“读”是我课堂教学的主线,这也是我课堂教学管理方法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
因而,我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初读、品读、建构[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山野对歌-山路漫歌-金满斗会);品读-领悟文本意蕴(人性美-和谐美-传承美);建构-升华文本意义(建构健康、淳朴的心灵家园)三个层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流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播放一段云南歌会的影像。
教师导课:那些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那么今天就让这一段传情的影像也把我们带入云南的歌会吧。
云南的歌会教案优秀6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优秀6篇《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一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
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
多媒体辅助教学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播放《刘三姐》片段。
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民歌。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
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
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
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
其余学生听读、熟悉课文,注意字音。
2、学生浏览课文,思考:沈从文给我们描绘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可以在哪种场合欣赏到歌会?〕3、假设你作为一名游客来到了云南,根据课文的介绍,你喜欢参加哪一种歌会?为什么?〔结合语段相关内容答复〕〔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完成目标1、3,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三、精读“山路漫歌〞,学习语言描写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默读第4段,圈点勾画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教师例如:3、3、本段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
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完成目标2,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会相互交流表达,培养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赏析能力,并积累优美词句,学会阅读〕四、借鉴运用,仿写句子。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通用6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通用6篇)《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
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整体思路以“短片”为导入,以“歌唱”为线索,以“情感”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五、教学流程(一)短片导入1.播放《彩云之南》flash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提问:从这篇文章中,你想学到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总结纠正。
)3.总结补充学生发言,明确本文学习目标:(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设疑读文,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任务速读文章,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读”更有针对性。
)1.设置问题(1)你对文中哪些字词存在字音、字义方面的疑问?(2)速读课文,试着完成表格。
(借助多媒体出示表格)2.读文3.学生自由回答,师总结归纳。
明确:1.不仅人在唱,鸟也在唱。
2.唱歌的地点:山野、山路、山寨。
(三)分析重点句段,发现文本意味。
1.精读全文,勾画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段,并尝试在旁边写些注释。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指导。
3.总结。
(四)透过问题,深入探究。
1.提出问题:(1)文中写了三个场景的歌唱,且都写了人、地、歌,是不是有些雷同了?(2)本文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是不是应该删掉些?2.同学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师简介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解决问题。
总结。
明确:(1)不雷同。
三个场景的描写各有侧重。
“山野对歌”侧重写人:“山路慢歌”侧重写环境:“山寨传歌”侧重写场面。
2024年《云南的歌会》说课稿(通用4篇)
2024年《云南的歌会》说课稿(通用4篇)《云南的歌会》说课稿1大家好!我是某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云南的歌会》,我将从教材地位,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第一:教材地位《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了介绍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的五篇课文,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三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分析能力相对提高,同时初三的学生生活阅历浅,对特定地区的民风民俗了解不多,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以上特点,我把学习目标设计为:第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云南歌会的不同的形式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朗读,揣摩精彩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色生命及其精神文化内涵。
第三:教法学法:本节课我采用尝试教学法授课,通过设计练习让学生根据标题猜想文章的内容,尝试猜想有利于读思结合,使阅读插上联想,想象的翅膀,提高阅读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
针对目标一,学生的学法是圈点法,速读课文的同时,圈画出歌会的形式。
我的教法是情景教学法,通过播放《云南美》为学生创设情景,再现云南歌会场面,使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一些形式。
针对目标二,学生的学法是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在反复的诵读中,归纳总结出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我的教法是朗读教学法,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并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体会到人物的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针对目标三:学生的学法是讨论法,在讨论交流中,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本色生命的艺术形式,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和阅历。
我的教法是情景教学法,通过播放《安塞腰鼓》为学生创设情景,进一步领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第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云南美》。
然后声情并茂的介绍:云南地势雄奇险峻,自然风光绮丽,物产丰富,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特殊的民俗,比如,泼水节,歌会等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去了解一下云南的民风民俗。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5500)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孔村中学苏彬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学习这个单元,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感受到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是以随笔漫谈的形式,富有情趣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手法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够感受到云南少数民族的淳朴古老的歌会形式、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基于这些和对教材的认识,并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2)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内容及在写法上的不同。
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3)朗读、品味精彩的语言片段。
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4)体会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 领略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教学重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内容及在写法上的不同。
【教学难点】:体会“山路漫歌”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云南的歌会》说课
远的灵魂。现实生活中跋涉的多是沧桑
和沉重,是他让我们在回眸间拣拾生命 里本应有的鲜活基因。我们也应该——
民俗使生活变得生动和温暖,充满情感和韵致. 民俗负载灵魂的喜悦和哀伤,使生活充满诗意.
民俗是铸造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 集体认同感和历史归属感.
民俗为人生旅途提供栖息空间,让行色匆匆之 人的心灵得到安适和从容. 民俗是一种趣味游戏,是一种对自己的乡土之 根的回忆。
板书设计:
山路
漫
山野
对
板块四:拓展延伸,升华歌会
1、作者描绘了这三个唱歌的场景,文章的字里行间洋 溢着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作者借云南歌会,传达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来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的追求。
2、走进中国民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你知道哪 些民族的节日及习俗?你对这些民风民俗持什么态度?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写唱歌的场面。气势宏伟,既有概况,又有特写。
板块三:美点寻踪,品评歌会
三个场面描写,分别侧重写人物,写环境, 写规模,精读三个片断,探寻三个美点。
(1)揣摩“山野对歌”的人物细腻美。
(2)领略“山路漫歌”的环境映衬美。
(3)感受“村寨传歌”的场面热烈美。
(1)揣摩“山野对歌”的人物细腻 美。 比较两种人物写法的不同
景物描写一般有以下作用:
交代时代背景 物我相衬相融 渲染环境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暗示时间变化
明确: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 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 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3)感受“村寨传歌”的场面热烈美
云南的歌会教案(5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描述、环境描述和场面描述。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述手法:人物描述、环境描述及场面描述。
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资料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述。
教学设计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如:《阿诗玛》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3.教师导入: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
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研习新课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透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能够获取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教学设计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总起全文(1)山野对歌(2~3)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山路漫歌(4)金满斗会(5)3.学习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透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齐齐哈尔市第十八中学张云波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来自齐齐哈尔市第十八中学的张云波,我说课的题目是《云南的歌会》,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品,根据散文教学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民俗文化为主题,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给我们喧嚣的都市生活注入了自然淳朴的气息。
《云南的歌会》是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一篇佳作,作者用质朴的语言,饱蘸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三个场面在内容与手法上都各有特色,独具风格。
学习本篇课文,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云南歌会的独特风格,学习多种手法的运用,而且还能以作者细腻的审美之心,引领学生关注民俗,热爱民俗文化。
(二)、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俗文化智慧,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为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内容及在写法上的不同。
总结云南歌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生活体验,通过合作探究,欣赏品味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本课的学习目标、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现有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难点: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理解民俗文化的深层内涵。
二、学情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主题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和深刻,对写作手法的辨析运用还不够娴熟,对于民俗文化,现在的中学生也知之甚少。
因此我在教授本课之前安排学生搜集关于民俗文化的资料,着重关注云南的民俗文化。
为本文的学习扫清障碍。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贵在得法。
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教师的教学艺术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能。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此将本课教法确立如下:
1、情境创设法
2、启发引导法
3、拓展延伸法
(二)说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1、朗读体验法
2、圈点勾画法
3、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程序
(一)创境诱思
在彩云之南,秀水之滇,有一个风光旖旎,神秘而灵动的地方这就是云南。
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特殊立体的气候条件,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令人神往的云之南。
(展示云南的图片)然而云南的魅力不仅因为他的风景秀丽,其丰富的民俗文化更为云南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常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以倾诉爱慕之情,或以激发劳动热情,或以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他们把生活的醇美都融进了歌里。
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云南,去欣赏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云南的歌会。
(本环节通过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画面,富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音乐,
使学生目视其形,耳醉其音,进而心同其情,自然而然的被引领到本文的教学情境之中。
)
(二)预习检测课前我布置了三项预习任务
1关于作者你了解多少?
2、关于生字,你记住多少?
3、关于解词你理解多少?
第一个任务学生口头回答。
教师大屏幕展示作家作品要点
第二和第三个任务教师大屏幕展示检测题,要求学生笔答之后同桌之间互评
(此环节检查预习效果,夯实基础知识)
(三)整体感知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经过认真的研读,大多数同学都能够独立完成表格任务。
)
(以表格的形式梳理文章的脉络层次,清晰、直观,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要点)
2、学生自读,思考下列问题。
三个场面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和组内探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山野对歌部分主要写唱歌人;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了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
村寨传歌部分主要写唱歌的场面.
(两个问题由浅入深,增进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
(四)探究发现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1、研读二、三段体会人物美
教师点拨: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描写中有关色彩的词语、打秋千描写中的数量词和神态描写、唱赢对手后的一系列叠词等等,想一想课文刻画的是怎样的云南女子?
2、研读第四段体会景物美
教师点拨:本段中的花、鸟等景物虽然常见,但如果我们抓住动词、形容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就会发现常见的景物也十分有情趣。
3、研读第五段体会场景美
教师点拨: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说说“”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人多、时间长、盛妆、传承民族文化
通过分析金满斗会的特点,体会村寨传歌的宏伟气势和壮观的场面。
(在语言的品味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
(五)拓展迁移
你还知道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请将你课前搜集的民俗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出来,与大家共享。
下面就是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我来展示一下。
1、齐齐哈尔市三家子村的满族文化图片。
教师简介三家子的由来:清康熙二十二年,为抗击沙俄入侵黑龙江,萨布素被任命为黑龙江将军。
雅克萨之战后,八旗战士及家属就迁入黑龙江。
驻齐齐哈尔的计、孟、富三家就选择了距齐齐哈尔47. 5千米的嫩江江套定居下来,因为是三家,满语是“依兰孛”译成汉语就是三家子。
2、齐齐哈尔的鹤文化
齐齐哈尔是闻名中外的世界珍禽丹顶鹤之乡-。
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占地4万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湖泊沼泽星罗棋布,湿地生态保持良好。
扎龙自然保护区以鹤著称于世,全世界共有15种鹤,此区即占有6种。
每年一届的观鹤节以丹顶鹤为媒的大型国际性商旅文化节庆。
始于1992年8月12日,至今已举办十届,是齐齐哈尔夏季的地方性大型节庆活动,。
节日期间日接待游人近30万人次,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促进了地方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3、黑龙江的冰雪文化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冰雪活动为内容的国际性节日,持续一个月,自1985年1月5日创办以来,智慧、勤劳、勇敢的哈尔滨人化严寒为艺术、赋冰雪以生命,将千里冰封、万里雪
飘的北国冬天,创造成融文化、体育、旅游、经贸、科技等多领域活动为一体的黄金季节。
成为世界著名的冰雪盛会。
4、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
(通过资料的搜集和展示,把学生的视野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由关注云南的歌会到关注中国的民俗文化。
)
(六)作业
选择你喜欢的一种地域民俗,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作成文。
(由课内欣赏文本到课后写作成文,夯实了课内所学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外貌神态人物美
山路漫歌:花鸟人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特点目的风俗美
(板书的设计力求简洁清晰的反应课文内容)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的设计。
这样的设计,考虑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提高语文素养。
其实,课堂教学活动是动态变化的,是非预设的,任何教学过程的设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进行调整。
以上我的说课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恳请各位评委指正!
黑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基本功观摩研讨会说课材料
《云南的歌会》
齐齐哈尔市第十八中学
张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