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金融危机理论

合集下载

第十章-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

第十章-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
6
第二节 金融压制与金融深化
三、金融深化旳含义 金融深化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与金融
市场旳过分干预,放松对利率与汇率旳管 制,使之能充分反应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 旳供求情况,并实施有效旳通货膨胀控制 政策以增进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
7
第二节 金融压制与金融深化
四、金融深化旳政策含义 1.金融深化旳实质是金融自由化
策对经济发展产生阻滞作用,叫做金融压制。 二、金融压制旳体现与负效应 金融压制对经济发展产生旳负效应可归结为:
①负储蓄效应。②负收入效应。 ③负投资效应。④负就业效应。 计划经济时期,市场机制和货币金融关系在资源 配置中不起作用,企业无生产经营自主权,个人 收入储蓄率低,存在着严重旳金融压制。
4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中旳金融制度
二、经济发展中金融制度旳特征 发展中国家金融制度旳基本特征是: ①货币化程度低,金融业发展受到克制 ②二元金融构造和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 ③储蓄不足,投资率低下,经济增长乏力 ④政府管制利率、汇率,金融业由国家垄断
5
第二节 金融压制与金融深化
一、金融压制旳含义 金融制度旳落后和政府当局不恰当旳金融管制政
教训是什么?
15
一是逐渐放松政府对利率旳管制; 二是降低政府对信贷资金旳计划控制; 三是对金融机构旳发展放松控制:取消多种不合 理旳行政障碍,放松金融业旳进入限制,消除金 融业旳垄断与增进同业竞争。
9
第三节 金融改革与金融自由化
二、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旳教训
1.金融自由化旳改革需要有较为稳定旳宏观环境。 2.金融自由化旳改革必须与价格改革相配套。 3.金融自由化要求以合理法规来替代人为干预。 4.推行金融改革,必须事先估计改革成本和措施。
四、实现金融自由化旳条件

第十章 货币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

第十章  货币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

宏 观 经 济 基 本 面 因 素 的 恶 化
外部不平衡
经常项目赤字
本币实际汇率升值(高估)
金融体系的不健康运行(存在大量不良资产) 财政巨额赤字(政府对银行的隐含担保所致)
内部不平衡
高企的通货膨胀 较低的外汇储备
金融脆弱性 (亚洲金融 危机后)
银行的脆弱性 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汇率的脆弱性
资产负债的 期限不匹配 银 行 的 脆 弱 性 信 息 不 对 称 商行难以 有效筛选 借款人
(三)由于投机冲击一般会导致同业拆借利率上 升,若央行通过提高利率增加投机成本,在汇市上保 卫该国货币,这将引起该国股市急剧下跌。这样,投 机者在投机攻击前,先在股市或股指期货市场上抛空 (或投机攻击后在股市、股指期货市场上买入),这 样即使汇率因央行干预而不变,投机者仍可在股市或 股指期货市场上盈利。 这种方法的具体途径可表示如下:
流动性风险 (商行)逆向选择(贷前)
(借款人)道德风险(贷后)
政府对商行隐含 担保(兼管宽容)
(商行)道德风险
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金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场 的信 息不 完全
人们对 金融资 产未来 价格的 判断具 有“盲 目性”
人们对 金融资 产进行 投资时 具有 “羊群 效应”
金融资产的价 格大起大落, 特别是当人们 的信心丧失时, 会导致金融资 产价格的急剧 下降
图10—1
B货币汇率高估,市场上存 在B货币贬值的强烈预期
货币危机的发生机制(一)
抛空(卖出)B货币的远期
现在 1A=25B
未来(一个月后) 1A=26B
羊 群 效 应 B 货 币 贬 值 现货市场将A换成B: 1A 30B
交割远期货币合约:

第十章 货币危机理论讲解

第十章 货币危机理论讲解
三、危机发生的条件:
1. 时机 2. 诱发性因素:
思考:危机与战争的共性?
5、2货币危机的解决方案:
一、汇率制度的变更
1. 固定汇率制变更的原因分析: 两种货币币值的不平衡变化 削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利率变化引起游资的流动 固定汇率制与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为危机创造条件 国际储备的水平 政府的信用水平的降低
原因浅析: 1. 欧洲货币体系 :ECU;成员国联系汇率 2. 德国的独立特行 3. 问题的实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墨西哥货币危机 1994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对外宣布,本国货币比索贬值15%。
这一决定在市场上引起极大恐慌。外国投资者疯狂抛售比索,抢购美元,比索汇 率急剧下跌。12月20日汇率从最初的3.47比索兑换1美元跌至3.925比索兑换1美 元,狂跌13%。21日再跌15.3%。伴随比索贬值,外国投资者大量撤走资金、墨 西哥外汇储备在20日至21日两大锐减近40亿美元。墨西哥整个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从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大时间,墨西哥比索兑换美元的汇价就暴跌了42.17 %,这在现代金融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原因浅析:
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考虑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
换问题,这对我国防范国际金融投机势力的冲击是至关重要的。
5、我国经济仍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群 众信心充足,这是我国抵抗金融风险的最根本力量
5、4货币危机的理论分析: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代表人物是鲍尔.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罗伯特.弗勒 德(robert p.flood)和彼得.m.加伯(peter m.garber)。krugman在其1979年发表的 a model of balance-of-payments crises一文中所构造的模型是关于货币危机的最 早的理论模型,flood和garber则在1984年发表collapsing exchange-rate regimes, some linear examples一文,对krugman提出的模型加以扩展与简化。

第10章_国际金融理论简介

第10章_国际金融理论简介

(1)海勒(H. R. Heller)模型 海勒是最早运用成本收益法分析国际储备
需求的西方经济学家,1966年,海勒在《适度国 际储备》一文中构建了储备需求模型。
海勒模型评述: (1)优点:海勒将成本收益法引入国际储备
的研究,标志着这一项研究工作的重大进步。 (2)缺陷:模型没有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
3. 乘数论(Multiplier Approach)
乘数论分析的是在汇率和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
动在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由开放经济条件下凯恩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我们可以得到乘数论的基本
表达式:
B
X
M0
m 1c
m
(C0
I
G
X
M0)
上式表明,一国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政策来调整国际
收支政策,而出口除了对收入增加具有乘数作用外还可
第十章 国际金融理论简介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大致理解和掌握一些最 新的金融理论和发展动态,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理 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理论、国际资本流 动理论、国际货币危机理论和国际货币体系与发 展理论等。
第一节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第二节 汇率决定理论 第三节 汇率制度理论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第五节 国际金融危机理论 第六节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理论
这是一种汇率可以经常地、小幅度调整的汇 率体系,政府有义务维持钉住水平或平价,钉住 水平的变化是缓慢的。实行蠕动钉住汇率的国家 可以采用有规则的汇率变化,中和过度的国内通 货膨胀导致的外部影响,隔绝输入型通货膨胀对 本国的影响,促进支付调整。
在这种体系下,汇率按频繁而又确切的时间 间隔,如按月,以预先声明的数量或百分比作小 的变动,直到达到均衡为止。应用蠕动钉住汇率 的国家必须决定汇率变更的频率和数量以及准许 浮动的范围,这种汇率制度最适合于面临现实冲 击和不同通货膨胀率的发展中国家。

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机理及演变过程

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机理及演变过程

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机理及演变过程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机理及演变过程全球金融危机是指2008年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蔓延至全球,并引发一系列金融危机的事件。

这场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动荡,经济衰退以及大规模的失业。

本文将从起因、机理以及演变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00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

在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轮快速增长,价格飙升,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然而,随着房价的上涨,许多人买不起房子,于是银行推出了次贷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了放贷范围。

而这些次贷产品通常利率较高,风险较大。

然而,由于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创新手段的引导,投资机构开始将这些次贷包装成高度复杂的金融工具,再次转售给全球投资者。

这种行为会将风险分散到全球范围内,形成所谓的"全球化风险传播"。

其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机理在于信贷和流动性的崩溃。

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许多金融机构已经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这些次贷产品中,但由于这些次贷产品的风险较高,贷款违约率迅速攀升。

当投资者开始质疑这些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时,他们纷纷撤出投资,导致了信贷市场的崩溃。

此外,由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复杂的衍生品套利关系,一旦某个机构陷入困境,将会对整个系统造成连锁反应。

这种机制被称为"金融杠杆效应",它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恐慌情绪,导致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最后,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次贷危机爆发时,一些大型金融机构面临破产风险,例如雷曼兄弟。

其次,由于金融机构的失去信心,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导致许多银行无法获得足够的借款。

三是全球经济衰退,由于金融危机大规模的失业,消费和投资下降,导致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滑坡。

最后,全球各国纷纷采取财政刺激政策和货币宽松政策,以应对经济衰退。

总结起来,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是由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再加上金融机构的杠杆效应和全球化风险传播的机制。

《金融学基础(第2版)》第10章:金融危机

《金融学基础(第2版)》第10章:金融危机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节 金融危机概述
一、金融危机的定义
戈登史密斯定义金融危机是“所有或绝大部分金融指标的 一次急剧的、短暂的、超周期的恶化,这些指标包括短期 利率、资产(股票、房地产)价格、厂商的偿债能力以及金融 机构的破产等”。 米什金认为,金融危机的结果是金融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资 金向最佳投资机会转移的渠道,从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 破坏。 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 “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 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 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所具有的三层含义:
7
四、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
(一)危机潜伏阶段 (二)危机爆发阶段 (三)危机扩散阶段 (四)经济恢复阶段
8
五、典型的金融危机
(一)郁金香泡沫 (二)南海股票泡沫 (三)美国20世纪20年代末投机泡沫 (四)日本20世纪80年代泡沫 (五)美国网络经济泡沫 (六)美国2000—2007年的房地产泡沫
11
第二节 金融危机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一、第一代金融危机理论
(一)理论背景 一 理论背景 (二)假设条件 二 假设条件
(1) 货币能够自由兑换。 (2) 资本能够自由流动。 (3) 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4) 内部均衡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货币当局 为解决赤字而求助于铸币收益。 (5) 固定汇率体制下,政府通过出售外汇储备来满足 国内信贷的扩张。 (6) 投机者能够获取充分、有效的信息,从而能够理 性地选择攻击(把本币换成外币)的时机。
1. 国内金融危机 2. 区域金融危机 3. 全球金融危机
5
二、金融危机的分类
(三)根据金融危机的性质、内容分类

《金融危机》课件

《金融危机》课件

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挑战和改革方向
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需要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 挑战
改革方向:加强国际合作, 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 革
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需要应对金融风险和危机
改革方向:加强金融监管, 提高金融稳定性和可持续 性
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需要应对全球经济不平衡 和不平等
改革方向:推动全球经济 平衡和公平发展,促进全 球经济可持续发展
Part Five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 济的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不稳定
汇率波动:各国货币汇率波 动剧烈,影响国际贸易和投 资
信贷紧缩:银行信贷紧缩, 企业融资困难,影响经济发

股市暴跌:全球股市大幅下 跌,投资者信心受挫
失业率上升:企业倒闭,失 业率上升,社会不稳定因素
增加
国家经济和财政状况恶化
信贷紧缩:银行减少贷款,导致企业和 个人难以获得贷款
股市暴跌:股市价格大幅下跌,投资者 损失惨重
企业破产:企业无法偿还债务,导致破 产
失业率上升:企业破产导致失业率上升,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经济衰退:GDP下降,经济活动减少, 社会经济陷入困境
股市暴跌和资产价格泡沫破裂
股市暴跌:股市大幅下跌,投资者信心丧失,导致股市崩盘 资产价格泡沫破裂:资产价格过高,无法维持,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下跌 信贷危机:银行信贷风险增加,导致信贷市场冻结 企业破产:企业无法偿还债务,导致企业破产数量增加 失业率上升:企业破产导致失业率上升,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国际经济合作和政策协调的挑战
各国政策差异:不同国家采取的政策不同,导致政策协调难度加大 贸易保护主义:金融危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影响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进行改革 经济复苏的不平衡:不同国家经济复苏速度不同,导致政策协调难度加大

金融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
▪ 该模型由五个基本公式构成,即
(4) (5) (6) (7) (8)
金融危机理论
▪ 将式(5)、(6)代入式(4)可得货币需求函数:
(9)
▪ 但由于政府采取固定汇率政策,因此,
▪ 对等式进行微分可得外汇储备变化率:
(10) (11)
金融危机理论
图1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金融危机理论
(二)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与模型 ——危机的不可预见性和政府的相机抉择
金融危机理论
§ Tobin(1980)和Wolfson(1996)等人认为,银行体 系在金融危机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过度负债状态 下,由于经济、金融扩张中积累起来的风险逐渐 增大并显露出来,银行不愿意提供贷款,甚至提 高利率、减少贷款,迫使企业清偿债务,资产价 格急剧下降,最终引起企业破产,进而引发危机
金融危机理论
§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发展为一个随机攻击模型,主要研究 政府政策对私人行为变化的反应,或政府在 汇率政策和其 他政策目标之间进行权衡时所发生的情况
§ 政府行为的偏好函数是非线性的,即当市场的贬值预期还 不足够强烈时,政府稳定汇率的信心是充分的,并积极地 向市场传递这种信号;然而当面临巨大的投机冲击时,政 府的偏好函数就呈现出跳跃性的变化。因此,市场就表现 为多重均衡:
§ 财政赤字的货币化——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本币贬值— —央行外汇储备减少——固定汇率机制崩溃——货币危机
§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揭示了货币危机的根源与本质,指出 了宏观经济基础变量的恶化导致危机出现的必然性和可预 测性,并指出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是防止货币危机发生的 关键。由于投机冲击和汇率崩溃是投机者理性选择的结果, 并非所谓的非道德行为,因而这类模型也被称为理性冲击 模型
金融危机理论

《中央银行学》名词解释

《中央银行学》名词解释

《中央银行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概述1、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最高的金融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等,是金融体系的核心)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2、中央银行制度:一国银行的结构以及各家银行之间业务职能的划分形式3、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并使其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4、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5、准中央银行制度:指国家(地区)不设通常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6、跨国式中央银行制度:指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第二章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1、发行的银行: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于垄断货币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2、银行的银行:指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特定的政府部门3、政府的银行:指中央银行代表政府贯彻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代为管理财政收支并为政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4、最后贷款人:指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时,中央银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承担起“最终贷款人”的角色,这可以避免发生金融恐慌5、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第三章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1、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2、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3、存款准备金制度: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20世纪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

20世纪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

20世纪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20世纪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之一、由于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在不断扩大。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试图理解金融危机的原因和特点,并提出了多种理论来解释金融危机的发生和演化。

本文将首先概述20世纪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几种重要的金融危机理论,并讨论这些理论对我们应对当前和未来金融危机的启示。

20世纪金融危机的主要特点是频繁和规模庞大。

20世纪初的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19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和1929年的大萧条。

这些危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银行间信贷扩张过度和金融市场泡沫破裂所致。

此后,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扩大和新兴市场的崛起,金融危机也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发生,如19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这些危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失衡、金融体系脆弱和外部冲击等因素所致。

21世纪初,又发生了2024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次贷危机在全球金融系统中的传播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针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和演化,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

其中,几个重要的理论包括流动性偏好理论、金融加速器理论、金融市场不完善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是20世纪早期的一种理论,它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是人们对流动性的需求。

当流动性需求增加时,人们会抛售资产,导致金融市场崩溃。

这个理论的重要启示是,在金融政策制定过程中应注重流动性的供给,以防止金融系统崩溃。

金融加速器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实体经济的波动会被金融体系的波动放大。

当经济增长放缓时,企业利润下降,导致对借贷的需求减少,进而使金融体系紧缩,从而进一步抑制经济增长。

这个理论的重要启示是,应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系统的过度波动对实体经济造成过大的影响。

金融市场不完善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金融风险形成的基本理论

金融风险形成的基本理论

金融风险形成的基本理论目前,理论界对金融风险产生机理的理论解释极为丰富,主流理论包括金融不稳定假说、货币主义学派解释、金融机构脆弱性理论等。

(一)金融不稳定假说Fisher是最早系统性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不稳定的产生机制。

Fisher 认为,过度负债与通货紧缩同时出现是各类市场大动荡的根本原因,各经济主体在过度负债与通货紧缩并存下往往采取减轻债务的措施,但会导致物价下跌,并陷入实际利率上升、债务人实际债务增加的恶性循环。

Keynes提出不确定模型,解释了金融不稳定的运行机制,以及不确定条件下经济主体的各种选择。

Keynes 之前主流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是确定的,相关影响因素是可以预知的,因而未来预期和风险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而Keynes构建的宏观经济模型中,金融交易行为是不确定的、充满各类风险,模型更多关注不确定性条件下人们预期对风险形成的作用。

Minsky继承和发展了Keynes的不确定理论,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

Minsky认为,金融系统存在内生脆弱性,代际遗忘与市场竞争压力致使金融危机重复发生。

该理论为金融不稳定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一是将投资的金融理论融入到经济周期的解释中;二是考察经济主体债务结构在资产价格形成中的作用;三是重视人们预期的作用;四是将金融系统由稳定转变为不稳定分为对冲性融资阶段、投机性融资阶段与庞式融资阶段三个阶段,风险随之演进。

Kindleberger将金融不稳定假说加以运用,认为从泡沫经济到金融危机的过程是:市场变化异常一市场资金过剩一信贷过度扩张一资产价格暴涨一银行收回资金一资产价格暴跌一金融危机。

(二)金融机构脆弱性理论金融机构内生脆弱性构成了金融系统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因为局部性的金融危机往往会受金融机构内生脆弱性影响转变为全局性的金融危机。

西方学者从信息经济学角度阐述了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金融机构在金融环境变化面前异常脆弱,最终形成了“金融机构脆弱性”理论。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金融危机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金融危机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金融危机引言:如今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近年来世界经济多次出现大幅波动,在欧洲,美国,日本多次出现金融危机,严重威胁了这些国家的综合国力,使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下降,严重威胁到了政府的安危。

摘要: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

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

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

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

然而,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

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以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

关键词:金融危机政党名词解释:(1)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

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2)政党: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上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组织。

分析:接下来了解一下社会的主导者:政党所谓左派右派之分是个历史的产物,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而这个资产阶级革命中所诞生的名词,又被马克思主义做了进一步的引申,所以要讲清左派右派这个问题,还和你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有关。

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综述

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综述

金融危机理论至今已经发展了三代。

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金融危机理论进行了综述,如肖德和陈同和(2000)、刘明兴和罗俊伟(2000)、王春峰(2000)以及李成(2004),但他们的综述对最近几年的文献,尤其是2000年以来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的最新发展方面的文献涉及甚少。

为了弥补理论研究的这一缺陷,本文对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对强调金融系统不稳定性和危机传染性的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细致的总结,并提出了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可能的发展方向:强调金融危机与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强调经济基础变量与投资者预期形式之间的联系。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Krugman(1979)深受Salant和Herderson(1978)对国际商品价格的稳定计划研究的启发,提出了货币危机的早期模型。

在Krugman的开创性理论框架下,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改进、修正了这一模型,形成了所谓的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产生源于墨西哥(1973~1982)和阿根廷(1978~1981)等国家所发生的货币危机。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攻击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

在Krugman(1979)的完全预见能力模型中,货币危机的根源在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财政赤字的货币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如固定汇率制)之间的不协调。

当政府所追求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不协调时,理性的投机攻击就会发生。

在政府存在大量财政赤字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必然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

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外币的影子价格会逐步上升(本币贬值),由于本外币的收益率出现差异,公众会调整资产结构,增加对外币的购买。

随着政府持续地为财政赤字融资,在理性的投机攻击之下,不管初始的外汇储备有多大,终有一天会耗竭外汇储备,固定汇率迟早要崩溃。

在Krugman模型的基础上,Flood和Garber(1984)放弃了Krugman(1979)中的完全预见能力假设,认为国内信贷过程是随机的,投机攻击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线性模型。

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策的理论解析

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策的理论解析

的生产过剩。为了刺激房屋需求,金融部门又不断推出 金融创新产品,为消费者贷款提供各种支持。表面上, 美国的经济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反而消费者
普遍的透支消费,寅吃卯粮现象表明经济存在着“需求 过剩”。然而正相反,美国的个人消费增长缺乏应有的 收入基础,普通百姓不但用尽了自己的收入,而且
要透支“未来的”或“虚拟的”收入以支撑今天的消费。 但是,“透支消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 的问题,“透支消费”不过是靠透支“未来”来
60亿美元增长了42%,零售业从6410亿美元增加到9940 亿美元,增长55%。处于消费品端的耐用品及批发零售 业的增长率远不及远离消费品的资
本密集的采矿房地产业。资本配置严重扭曲,扩张的信 贷引起虚假的繁荣,美国通过货币政策延缓了危机,却 为更大的危机埋下了隐患。当政府开始收缩信贷,
意味着对前期不当的投资和扭曲的资源配置清算的来临, 并引发高级生产领域的波动,资产市场崩溃,危机来临。 2.凯恩斯学派基于有效需求不足的解释。凯
沫的形成。[7]二、对治理危机对策的不同解读各个学 派对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有不同的见解,同样其所提出的 治理危机的对策也不尽相同:1.奥地利学派崇
尚市场的应对措施。奥地利学派反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 政策,认为应以自由放任主义应对危机,认为市场能够 自动纠正因政府错误的政策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扭曲
,萧条的过程就是市场“自愈”的过程,从这一点上来 说,萧条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政府的干预只能加重市 场信号和资源配置的扭曲,延长萧条的时间。2.
背后,是无法回避的持续的生产过剩,造成在生产领域 越来越少的有利的投资机会,导致利率向金融部门进行 投机活动。[5]长期的低利率促使资本向金融部
门扩张,金融领域资本家的逐利性酿造了市场上的泡沫 与风险,金融资本在积累风险的同时也加快了产业资本 的扩张,美国在经历了2001年的衰退之后,房

西方经济学对金融危机的解释

西方经济学对金融危机的解释

西方经济学对金融危机的解释金融危机是指金融市场出现严重问题,比如银行系统崩溃、信贷紧缩、股市崩盘等,导致经济系统遭受巨大冲击的情况。

自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多次金融危机,这些危机使得西方经济学家们深入研究金融市场运作机制,以期能够解释和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

西方经济学对金融危机的解释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资产价格泡沫、信息不对称、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市场失灵。

首先,资产价格泡沫是指市场上某些资产价格相对于其真实价值偏离过高的情况。

当投资者对某种资产产生过度乐观的期望时,资产价格就会迅速上升形成泡沫。

这种泡沫最终会在市场上破裂,引发金融危机。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和破裂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即某些人拥有关于市场的额外信息,而其他人则相对较少。

这种情况下,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第三,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在金融危机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银行是经济中的重要金融机构,承担着存款、贷款和资金转移等功能。

当银行遇到流动性紧缩或信用风险增加等问题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扩大。

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对银行体系的研究,试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

最后,市场失灵是金融危机的另一个重要解释因素。

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无法有效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出现了经济效率低下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负外部性等原因导致的。

西方经济学家强调通过调整市场机制和引入合适的规制手段来避免市场失灵,并减少金融危机的风险。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在解释金融危机方面提供了多重角度和观点。

资产价格泡沫、信息不对称、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市场失灵都可以作为解释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和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金融危机,保护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危机理论1. 引言经济危机是指在经济体系中出现的一系列严重的、广泛的财务和经济问题。

经济危机通常涉及到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系统、货币市场和经济体的崩溃。

在历史上,经济危机多次发生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经济危机的理论背景、原因和解决方案。

2. 经济危机理论的背景经济危机的理论研究始于19世纪末的经济学家,他们试图解释工业化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出现的经济危机。

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

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基于无限追求利润的市场经济系统,其中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抗。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压榨工人阶级,导致收入不公平和消费不足。

这最终会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2.2 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总需求不足导致的。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机制不完善,资源配置存在问题。

在经济放缓或衰退时,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防止经济危机的发生或缓解其影响。

2.3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货币政策干预、泡沫经济和资源错配等因素导致的。

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的自发性和自由竞争,认为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会导致资源分配的失灵。

他们主张减少政府的干预,让市场自由运作。

3. 经济危机的原因经济危机不仅有理论上的解释,也有实际的原因导致其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经济危机原因:3.1 金融市场崩溃金融市场的崩溃是经济危机的常见原因之一。

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使得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面临巨大风险,一旦市场崩溃,将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

3.2 经济周期的波动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经济危机的另一个原因。

黄达金融学第10章

黄达金融学第10章
25
第三节 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再论证 第十章 金融体系结构
“传统银行的衰落”
近些年来盛行的银行必将式微、衰落,甚至消亡 的议论,主要是在美国以及以美国的理论为圭臬 的地方,背景则是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这既涉 及银行与市场的关系,也涉及银行与其他金融机 构的关系。
就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来看,以长期实施 分业经营的美国为例,银行比例的下降是明显的。
第十章 金融体系结构
15
第二节 金融体系的两种结构
第十章 金融体系结构
16
第二节 金融体系的两种结构
第十章 金融体系结构
不同金融体系结构是怎么形成的
一个国家金融体系格局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受到人为政策管制的 影响。管制政策大多取决于对某次经济危机、金 融危机的反应,而体制一旦形成,就会出现路径 依赖——体制变革的成本通常大于维持原有体制 的成本
30
第四节 中介与市场相互渗透发展的趋势 第十章 金融体系结构
银行在资本市场中扩充经营范围
西欧大陆全能性银行来说,本来是一直从事有关 资本市场的经营活动。
银行从事衍生品的交易要冒极大的风险。 传统的存贷业务。 影子银行
31
第四节 中介与市场相互渗透发展的趋势 第十章 金融体系结构
服务于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向传统银行业 务领域的扩张 银行向金融市场渗透,金融市场的中介机 构也不断侵入银行的传统势力范围。由表 10—7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样的轨迹。
现代金融体系最早形成于欧洲。
17
第二节 金融体系的两种结构
第十章 金融体系结构
金融体系结构的演进趋向
近些年,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极为强劲;而金融 中介,主要是银行,却好像步履蹒跚
——信息技术的革命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 率,降低了融资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思考题 1.金融危机的内涵及产生原因。 2.金融危机的主要类型。 3. 金融危机发生后应采取哪些措施进行 救助?
第十章 金融危机理论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金融危机的内涵、原 因及主要的救助措施,以有效防范金融风 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教学重点: 金融危机的内涵、原因及主要类型;金融 危机的救助措施。
第一节 金融危机概述
一、金融危机的内涵 是指金融体系出现严重困难乃至崩溃。 表现为绝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各 种金融资产价格暴跌,金融机构陷入困境 并大量破产。
四、金融危机的类型 1、货币危机: 由于投机资本冲击导致一国货币大幅度贬 值,迫使一国金融当局为保卫本币而动用 国际储备或急剧提高利率。 2、银行业危机: 是指真实的或潜在的银行破产致使银行纷 纷终止国内债务的清偿,迫使政府提供大 规模的援助以阻止事态的发展。
3、债务危机: 一国不能支付其外债的本息。 4、系统性金融危机: 是主要的金融领域出现严重混乱,各种危 机同时或相继发生。
பைடு நூலகம்
五、金融危机的特点 突发性 可预测性 传染性
第二节 金融危机的传导与救助
一、金融危机的传导 贸易传导 金融传导 预期传导
二、金融危机的救助 1、提供流动性援助 中央银行 金融同业 2、存款保险机构的资金投入 3、加强金融市场管理的应急性措施 4、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5、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 6、市场退出
二、金融危机的原因 1 、由信用本身的脆弱性所导致,即商业 银行以短贷长的资金配臵机制。 2 、汇价波动剧烈,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 健全。 3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创新缺乏必要的 监管制度安排。 4 、经济发展长期过热,政府干预商业银 行的业务经营。
三、金融危机的测度
币值稳定程度 汇率稳定程度 股指稳定程度 银行不良资产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