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4章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3.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探究案课件新人教版
解析:估算某种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在被调查 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 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答案:C
3.[2020·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
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 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
【分类对点落实】
考向一 种群相关基础知识的考查
1.高考重组,判断正误。
(1) 五 点 取 。 [2015·江苏卷,T9A]( × )
(2)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4·江苏卷, T5A]( √ )
意 ②样方大小_适__中___
率_相__同___
事 ③样方数量不___宜__太_ 少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_迁__入__和___迁__出__,没有外界
项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的强烈干扰
易错警示 与种群特征有关的 4 个易错点 (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 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 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 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 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 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 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 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
第四章-种群与群落(定稿)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学习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2、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3. 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 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 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二、学习重点: 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学习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自学导航】: 带着问题进课堂掌握学习主动权(一)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
思考: 个体与种群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呢?种群各特征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吗?(二)种群的特征:1. 种群密度概念: 是指在________ _或________ _中的个体数。
意义: 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 _。
调查方法: 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 __法。
(1)如果要调查某麦田中某杂草的种群密度, 可用_________法, 简要写出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步骤:①调查对象: 一般选取__________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②样方多少: 一般来说, 样方数量_______, 调查结果_________。
③样方大小: 对草本植物而言, 一般以的正方形为宜。
④样方位置:要做到_________, 是取样的关键。
⑤取样方法: 法和法。
⑥测量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 选取若干样方, 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 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如果要调查某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应用_________ __法。
①应用范围: 活动能力 , 活动范围的动物。
②测量方法: 在被调查的种群的活动范围内, 捕获一部分个体, 做上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 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 , 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估计种群密度。
思考:在调查种群密度时, 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有什么不同?尝试在适用对象、统计方法和注意问题上分析?2. 出生率和死亡率:⑴概念:出生率: 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的个体数目, 占该________个体总数的比例。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1种群的特征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1)
课程标准描述
了解并简单运用种群的特征
大纲标准描述
了解的概念,在理解此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种群的特征,以种群密度为主线,理解种群的各个特征的作用
学生分析
学生在必修一对种群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在大量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来了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让学生理解种群的特征,相对较好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较高
学生完成导学提纲中题目,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学、群学,讨论解决学习中的疑惑
展
组织学生对于以上讨论环节得出的学习成果,学习心得和本组的困惑与全班同学分享,并激励组与组之间互相解答问题,形成互助模式
小组内派代表发现,分享学习成果与体会,并提出本组疑惑,为其他小组成员解决问题
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分享和为他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
根据上一环节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释说明,并利用PPT梳理本节知识结构,重点强调以下几点:1.种群、种群密度的概念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3.经典例题的分析讲解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
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识记并理解知识点,整理导学提纲和笔记.
检
完成导学提纲中的随堂练习
学生利用一分钟整理思路,起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答案
学习目标
进一步加深对种群概念的理解
学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重点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难点
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备注)
导
问题导入:分析一下各项是不是一个种群
(1)某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不是一个种群?为什么?
(2)某池塘中所有的蝌蚪是不是一个种群?为什么?
2021版高考生物讲练一轮复习课件:3.4.1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提示:防治有害动物应在其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鱼类的种群数量为K/2 时增长速率最大,所以为提高鱼类产量应使其捕获后的数量维持在K/2时。建立 自然保护区,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K值),这样可以拯救大熊猫。
②计算公式:
种群数
第一次捕获并标记数(m) 第二次捕获数(N)
量(M)=
第二次捕获并标记数(n)
③公式成立条件: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④标记的要求。 a.标记不能过分醒目。 b.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寿命和行为不会产生伤害。 c.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3.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为什么?(生命观念——稳态与平衡观) 提示: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 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4.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考虑,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社会责任——关注生物学中的社会议题) 提示: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 措施,减少它们挖造穴巢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
【素养达成】 1.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请说出原因。 (生命观念——稳态与平衡观) 提示:不一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由年龄组成决定,还会受食物、天敌、 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2.人们常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性害虫,结合本节内容分析该措施能降低种群密度 的本质是什么?(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 提示:通过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9.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
9.1 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1.种群特征(Ⅰ)。
2.种群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
一、种群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方法1.种群特征(1)种群概念:种群是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2)种群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根本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出率与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与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估算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跳蝻等密度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与等距取样法;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标记数M =再次捕获个体数n 重捕标记个体数m。
二、种群数量变化及应用1.“J〞型增长与“S〞型增长比拟2.以下图中甲表示是“J〞型增长中种群增长速率变化,乙表示是“S〞型增长中种群增长速率变化。
由乙图可知,在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在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3.两个经典曲线分析(1)甲图中阴影局部代表环境阻力或被环境所淘汰个体数目。
(2)乙图表示一个种群K值不是恒定不变,可以使原来环境容纳量(K2)变成新环境容纳量(K1)是①②④⑤(填数字)。
①过度放牧对某种牧草种群影响②硬化地面、管理好粮食对鼠种群影响③增加水中溶氧量对鱼种群影响④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影响⑤引进某种害虫天敌对害虫种群影响三(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增长受培养液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影响。
(2)在理想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战演练(专项提能,小试牛刀 实战演练 专项提能,小试牛刀) 专项提能 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 之间, 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 ℃~30 ℃之间,能 的范围内生长, 在pH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 为 ~ 的范围内生长 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 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 ~2 h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 增殖一代。 增殖一代 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 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活化酵母 菌液。 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的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第二步:利用相同的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思考感悟 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增长常表现 . “S型增长 的实质是什么? 型增长”的实质是什么 型增长 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种群的增长率在各个阶段 提示】 不相同所致。 不相同所致。
高频考点突破
种群
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 .概念: 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1)两个要素:“同种 和“全部 。 两个要素: 同种 同种”和 全部 全部”。 两个要素 (2)两个条件:“时间 和“空间 ,即种群具 两个条件: 时间 时间”和 空间 空间”, 两个条件 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 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 两个方面 宏观方面: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①宏观方面: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微观方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微观方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解析: 解析:选A。对害虫的防治应在害虫个体数较少的 。对害虫的防治应在害虫个体数较少的b 点以前进行, 点以前进行,故C错。环境的最大容纳量随环境变 错 化而变化,故D错。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 化而变化, 错 大数量的一半时,增长速率最快, 大数量的一半时,增长速率最快,但是种群所需要 的资源(食物 空间等)是有限的 随着资源的枯竭, 食物、 是有限的, 的资源 食物、空间等 是有限的,随着资源的枯竭, 环境阻力将随着种群的增长而增加, 环境阻力将随着种群的增长而增加,种群增长速率 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停止增长, 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停止增长,故B错。当种群数 错 量达到最大值时,基本稳定,此时增长率为0。 量达到最大值时,基本稳定,此时增长率为 。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1 种群的特征教案 新人教必修3(2021年整理)
安徽省潜山县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1 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必修3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安徽省潜山县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1 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安徽省潜山县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1 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4.1 种群的特征
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
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
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①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
情况而定。
②样方的数量:相对多一些较好,样方数量越多,统计的结果越
接近真实情况。
③取样方法:没有确定的位置,要做到随机取样。
介绍等距取样
法和五点取样法
④如果在边缘处,计数时可以把左上相邻两边及夹角上及另一角上的计算在内,其余不计。
请学生回答估算结果。
结论:实心球的应为计数的个体
教师总结:用样方法估算允许有一定的误差如果现在要调查草原上某一昆虫或袋鼠的密度,还能不能用样方法?让学生掌握标志重捕法
11。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1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X围小的动物活动X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①调查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对动物不会产生伤害2.样方法的关键点:(1)取样原则:随机取样。
(2)常用取样方法: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3)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如图1、2)。
【典例】(2017·全国卷Ⅲ)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选B。
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采用直接计数的方法,由于该植物个体数量较少,分布相对稀疏,不需要将个体标记后计数,A项错误;在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适当增加样方面积,保证每个样方之内该植物的数量差异较小,B项正确;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为了减少调查误差,若采用等距取样法,应适当增加样方数量;若采用五点取样法,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C项、D项错误。
(1)样方法进行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其中,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分别适合的地块形状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对标志物有什么要求?(至少答出2项)提示:不能对生物造成伤害;不能过于醒目;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等。
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①调查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对动物不会产生伤害2.样方法的关键点:(1)取样原则:随机取样。
(2)常用取样方法: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3)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如图1、2)。
【典例】(2017·全国卷Ⅲ)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选B。
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采用直接计数的方法,由于该植物个体数量较少,分布相对稀疏,不需要将个体标记后计数,A项错误;在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适当增加样方面积,保证每个样方之内该植物的数量差异较小,B项正确;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为了减少调查误差,若采用等距取样法,应适当增加样方数量;若采用五点取样法,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C项、D项错误。
(1)样方法进行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其中,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分别适合的地块形状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对标志物有什么要求?(至少答出2项)提示:不能对生物造成伤害;不能过于醒目;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等。
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1)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初次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标记数,所得数据应再除以调查面积。
(2)应注意区分“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前者强调同一物种数量的变化,后者强调不同物种种类的变化。
【解析】选C。
本题以农场生态系统为命题线索,综合考查种群密度、能量流动等知识。
鹰以鼠为食,因而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导致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降低,故A正确;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100×280/(2×140)=100只/hm2,故B正确;群落丰富度由该群落中物种种类数的多少决定,故C错误;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因而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所含的能量就越少,故D正确。
【易错提醒】种群数量调查数据统计中“误差”分析(1)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
①标记物易脱落:可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据偏小,据计算公式N总=初捕数×再捕数/再捕中标记数推知,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
②被捕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小,最终统计结果偏差应与①相同,即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
③标记物影响了动物活动,导致易被捕捉: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大,依据公式可推知,计算所得结果比真实值偏小。
(2)样方法误差归纳。
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加固训练】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
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解析】选D。
若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导致所捕鲫鱼为鱼塘中个体较大的鱼,而个体小的鲫鱼未能捕获到,最终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偏小,A正确;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鲫鱼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偏大,B 正确;若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则存在偶然性,会使实验误差较大,C正确;虽然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但对统计结果无影响,因而不会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D错误。
考点二种群特征及其内在关系1.各数量特征间的关系(如图):(1)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
(2)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4)主要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
2.有关种群特征的实际应用归纳:(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3.种群年龄组成类型的表示方法:表示方法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模型图曲线图柱形图【高考警示】种群数量特征的四点提醒(1)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2)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
(4)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
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典例】(2015·全国卷Ⅰ)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表。
年龄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个体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数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
【解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0+、1+、2+的个体总数为400,3+→8+的个体总数及9+及大于9+的个体总数均为400,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1∶1∶1。
推知该湖泊中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1∶1∶1 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
(2)若外界因素导致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则对种群密度有什么影响?提示: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较少,种群的出生率会降低,种群密度也将随之降低。
“二孩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目前有许多家庭响应国家政策,生育了二胎。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和降低死亡率B.“二孩政策”可能会改变男女比例失调的现状C.“二孩政策”可以有效地调整我国劳动力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等问题D.“二孩政策”符合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解析】选A。
“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A错误。
“二孩政策”可能会改变男女比例失调的现状,B正确。
“二孩政策”的提出是基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基础上,所以可以有效地调整我国劳动力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等问题,C正确。
该政策符合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D正确。
【加固训练】1.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解析】选C。
图中①~④分别表示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能够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A错误、C正确;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雄性个体,改变了害虫的③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错误。
2.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曲线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选A。
从图示分析,题图坐标图为某种群的季相图,纵坐标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
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组成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型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
考点三种群数量的变化1.“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环境阻力的有无造成的,“J ”型曲线“S”型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