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讲义:考能提升(七)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含答案)
2021新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讲义:选择性必修部分 模块2 第1单元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含答案)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纲研读备考定位考纲要求核心素养1.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阐明群落的演替。
3.活动: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4.活动:尝试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演替,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及生命系统发展与稳态的观念。
2.理性思维——通过分析种间关系的模式图,培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群落演替的特征,培养归纳与总结的思维习惯。
3.科学探究——通过“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培养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
4.社会责任——通过总结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并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
基础梳理1.群落及物种组成(1)群落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
(2)群落的物种组成①作用: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②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及实例(连线)3.群落的空间结构(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图:垂直结构,B图:水平结构。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A图:①植物分层:阳光。
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思维辨析易错整合,判断正误。
(1)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物种丰富度(×)(2)“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4)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5)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6)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明显垂直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7)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简单(×)(8)植物病毒与植物间是互利共生关系(×)(9)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间关系(×)延伸探究1.群落中物种多少与群落的稳定性有何关系?[提示]群落结构的形成是不同物种的有机结合,一般而言,物种越多,群落的种间关系越复杂,群落的稳定性越强。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件
生 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态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系 统
生产者 成分 消费者
分解者
概念: 结构 食物链 特点:
概念: 食物网
功能:
.
11
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输入途径:
生 态 系
起点: 过程 途径:
统
过程:
的
能
单向流动
量 特点
流
逐级递减
动
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
点;三是种群增长率;四是对图象的理解
能力。
.
8
考点3、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
本考点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查:一
是群落的概念,常与种群、生态系统结合
起来进行考查;二是种间关系,要求能识
别图象;三是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
结构和垂直结构;四是群落的演替类型。
.
9
第16单元
生态环境
.
10
知识网络
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 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物种组成 特点: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
群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落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结 种间关系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
构
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 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 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结构 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 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镶嵌分布5
第15单元
种群和群落
.
1
知识网络
衡水中学2021届人教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集训:种群与群落
2021届人教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考点集训——种群与群落1.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按照“S”型曲线模型增长。
下列关于“S”型曲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刚迁入时会有一个缓慢增长期B.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D.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解析】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按照“S”型曲线模型增长,由于种群起始数量较少,需要有一个对环境的适应调整期,所以,种群刚迁入时会有一个缓慢增长期,A正确;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2时,由于增长速度最快,所以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此时增长速率为0,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正确;“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而“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一直下降,D错误。
【答案】D2.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査,结果如图(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可能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解析】分析题图:该林区猕猴种群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因此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调查时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其数量将增加,还未到环境容纳量。
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得出性别比例为1∶1时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
【答案】C3.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
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
据此不能..推断出( )。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解析】分析柱形图: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但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相同,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 群落 (一轮复习)公开课课件
上具有明显的 上的配置状况。而发生有规律
分层 现象。
的变化。
经典例题分析
材料一.图中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 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①影响B、C区域中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是什么?动物垂直 分层的因素是什么?
1、垂直结构:
经典例题分析
错误 P85
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大都是均匀 的,譬如沙漠中的灌木。
错误 P86
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是具有明显 的分层现象。
错误 P86
苔原的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 生长缓慢。
正确 P93
热带雨林的物种最为丰富,是最 大的森林带。
错误 P91
原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条件比较 好。
错误 P97
次生林就是原始森林被砍伐后通 过次生演替而生长起来的森林。
1、两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可形成一个群落( × )
2、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虾、水草、浮萍可形成一个群落( × )
3、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可形成一个群落( √ ) 4、池塘旁的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所有生 物可形成一个群落( × )
群落由生物成分组成,通常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不属于群落。
2.(多选题)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正确的是(BCD)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B 1.(单选题)下列关于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蝉吸食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 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 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 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群落的结构及演替教案.doc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群落的结构及演替教案.doc《群落的结构及演替》考纲展示考频考纲解读群落的结构特征(Ⅰ)☆识别群落,举例说出种间关系的类型,说明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及意义群落的演替(Ⅰ)☆☆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区别两种类型的群落演替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Ⅰ)☆学会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考点一:群落的结构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集合。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群落的丰富度越高,群落的结构也越复杂。
如从热带到两极,物种多样性减小;随海拔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小;随水深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小。
二、种间关系类型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捕食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羊和草;狼和兔等竞争一般来说,生态位越相近的生物,竞争程度越激烈。
牛和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互利共生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豆与根瘤菌寄生A寄生者;B寄主对寄生者有利,对寄主有害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例:采蜜的蜜蜂回巢后便围绕蜂房以跳舞的方式将发现的蜜源告诉同伙,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特点:分层现象原因: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的分层与食物、栖息场所等有关。
高山植物的分层与温度有关,水生植物的分层与光照有关。
1、水平结构特点:镶嵌分布(即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原因:受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例: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A、生长一致的稻田不存在垂直结构B、高山长草,低处长大树的现象是垂直结构C、只要有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程度的垂直结构D、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考点二: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二 学习内容:本讲重点复习生物群落及其基本特征,掌握群落的相关特征和问题分析三 教学重点:1 种群的特征。
2 种群数量的变化。
3 生物群落的概念。
四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的变化。
五 学习过程:(一)种群1 概念生活在特定环境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 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概念:一定区域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相同的。
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动物);样方法(植物)出生率 概念:种群中 的个体在 内新出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
和死亡率 意义:决定种群 和 的重要因素。
年龄组成类型:类型: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
性别比例 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饲养的种群,如鸡、牛。
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的昆虫,如白蚁、蜜蜂。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数量。
3 种群数量的变化;变动内容:增长、波动、稳定、下降(1)种群数量增长的“J ”型曲线;两种增: 产生原因: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 增长。
特点:种群数量 。
(2)种群数量增长的“S ”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 值(K 值)后,将 增长,或在K 值左右保持相 对稳定。
当种群数量达到 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影响种群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数量变化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的因素 人为因素:4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合理利用,保护 资源。
防止害虫。
(二)生物群落概念: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 的总和。
结构类型:形成原因:群落中各种生物种群分别占据 。
垂直结构:在 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 现象。
水平结构:在 方向上,因地形起伏、光照明暗、湿度大小等因素使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1 群落结构的分析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生物高考选考一轮复习课件种群和群落
包括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原生演替是指在一个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上发生的演 替,而次生演替则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情况下发生的演 替。
演替的阶段
包括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和相对稳定阶段等三个阶段。在侵入定居阶段,一些先 锋物种侵入裸地并定居下来;在竞争平衡阶段,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竞争达到相对平衡;在 相对稳定阶段,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生物高考选考一轮复 习课件种群和群落
汇报人:XX
20XX-01-29
目录
• 引言 • 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群落的概念和组成 • 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 • 实验:种群密度的调查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统计
目录
• 高考真题解析和备考建议
01
引言
复习目的和要求
01 掌握种群和群落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相 互关系
C.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森林群落中没 有水平结构
D.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 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模拟试题及农田多年后形成灌木丛,表层土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增高。下列有关该过程 及现象中“关系”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 各种昆虫的出现率增加与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增加有关
引入外来物种
人类有意或无意地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对当地种群和群落造成威 胁。
保护生物多样性
人类采取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广生态农业 等,有助于维护种群和群落的稳定性。
05
实验:种群密度的调查和 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统计
实验目的和要求
目的
掌握种群密度调查和群落中物种丰富 度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结构。
群落与种群的关系
0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21群落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12/9/2021
(2)竞争坐标曲线的判断(如图B): ①看最终结果:一种生物数量(甲)增加,另一种生物数量(乙)下降,甚至降为 0的曲线为竞争曲线。 ②看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和食物,则 为竞争关系。
12/9/2021
归纳拓展 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 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但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 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群落演替是一个漫 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时,就以该阶段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12/9/2021
专题21 群落
考点清单
考点1 群落的结构
(1)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 ① 各种生物种群 的集合。
12/9/2021
(2)种群与群落的比较
项目
种群
群落
区别 联系
概念内涵 概念外延 特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 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和
要点点拨 (1)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材料中影响草原群落 物种组成的重要因素是放牧强度。 (2)合理地控制放牧强度对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3)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是一 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 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 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果陆地环境条件适宜,群落 都能演替到最高阶段——森林阶段。在干旱地区,一般只能演替到草本植 物或低矮灌木阶段。
2021新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讲义:选择性必修部分 模块2 第1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模块二生物与环境】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纲研读备考定位考纲要求核心素养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3.活动: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2.理性思维——通过“J”型增长与“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培养归纳、比较及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掌握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能力。
4.社会责任——通过归纳种群数量变化在实践中的应用,养成关注生产实践、学以致用的态度。
基础梳理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的水稻的空间分布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思维辨析易错整合,判断正误。
(1)一座山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2)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 )(4)种群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 )(5)稳定型的种群的种群数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 × )(6)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 )(7)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 )(8)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小,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小( × )(9)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 )延伸探究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图分析:(1)图中①~⑤分别代表种群的什么特征?(2)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密度,原理是怎样的?(4)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什么?[提示](1)①~⑤分别代表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专题17 种群和群落-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梳理与归纳
专题17 种群和群落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 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1)样方法:(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N/M=n/m(N为种群数量,M为标记个体数,捕捉数量为n,被捕捉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比较:2.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②根据上图分析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以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例如:若某城市2012年出生10人,死亡2人,迁入20人,迁出13人,该城市总人口数为1 000人。
(1)出生率=新出生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0‰(2)死亡率=死亡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2‰(3)迁入率=迁入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20‰(4)迁出率=迁出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3‰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三.空间特征—⎩⎪⎨⎪⎧①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②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③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均匀性分布型 随机分布型 集群分布型四、存活曲线1、类型Ⅰ(凸型):如:人类,很多高等动物2、类型Ⅰ(对角线型):如:水螅,一些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3、类型Ⅰ(凹型):如:牡蛎和树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计算公式:Nt= N 0λtλ代表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 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J”型增长时,λ>1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 时为02. K 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1)K 值的应用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 值。
专题3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2021年高考生物必修知识点归纳(背记版)
第五单元 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中 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3、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 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4、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1)在种群的四个基本数量特征中, 种群密度 是最基本的特征,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的大小。
(2) 出生率 和 死亡率 及 迁入率 和 迁出率 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 性别比例 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 年龄组成 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5、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 随机取样 ;常用的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 、 等距取样法 ;适用范围:一般用于 植物 。
(2)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 、 活动范围大 的动物。
计算方法:种群数量=(初捕标记数x 再捕数)/再捕标记数,算出总数再求出种群密度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 增长 、 波动 、 稳定 、 下降 。
2、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3、种群增长曲线:(1)“J ”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建立模型: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 0,年增长率为λ,则t 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 N O ·λt 条件:理想条件(空间不限 食物充足 气候适宜 没有天敌 )(2)“S ”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预测变 化趋势 年龄组成 影响出生率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密种群度 种群数量 迁入率 迁出率①K值:也叫环境容纳量。
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此时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 0 。
②K值的应用:保护野生动物---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2021高考人教版生物一轮复习讲义:必修3 第9单元 第3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3讲 生态系统的构造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成分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周围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将a ~j 按类型填充)a .海洋生态系统b .草原生态系统c .城市生态系统d .森林生态系统e .农田生态系统f .果园生态系统g .冻原生态系统 h .淡水生态系统 i .荒漠生态系统j .人工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a 、h 陆地生态系统:b 、d 、g 、i 人工生态系统:c 、e 、f 、j3.生态系统的构造组成成分和营养构造(食物链和食物网)。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
(3)消费者:主要指动物。
(4)分解者: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
1.判断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表达的正误。
(1)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提示】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共同组成,而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
(2)某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提示】 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和无机环境,即所有生物、底泥、水及阳光等因素。
(3)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提示】湿度相对较高的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代谢活动较北方森林中强。
(4)消费者都是动物,都营异养生活。
(×)【提示】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2.甲、乙两图均为生态系统成分及构造关系图,试解读:图甲图乙(1)用数字及文字指出图甲中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哪些成分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它们是否都参与食物链、食物网的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考能提升7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易错点12 误认为自身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本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点拨:流入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在进行同化作用时所同化 的物质中含有的能量总和。某消费者粪便中含有的能量原本未被该消费者吸收 利用故不能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而应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易错点13 误认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其间接价值、错将生物多样 性在文学艺术、旅游观赏等方面的价值视作间接价值
易错点8 误认为“大鱼吃小鱼”为捕食、大小两种草履虫生活于同一区域 中争夺食物空间构成种内斗争
点拨:捕食强调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即捕食关系应发生于 “异种生物”之间,只有一种鱼以另一种鱼为食时,才能构成捕食关系,若吃 与被吃发生于“同种生物”之间(如大鲈鱼吃小鲈鱼)则不能构成捕食关系。
“竞争”强调“不同物种”争夺食物、资源、空间等,大小两种草履虫属 于不同物种,而不是同一物种的大小不同个体,故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空间 应属于异种生物间的“竞争”,而不是同种生物间的“种内斗争”。
[思路分析] 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就有 利于更多的碳元素转移到乙,a表示碳元素转移量;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 素转移量关系应为a=b+c+e+自身积累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均为生产者, 而丙中的生物无生产者;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应用取样器取样法。
❶食物链的起点为生产者。 易错点:对物质循环过程不理解,不会识别相关图解 错因分析:对生长期植物碳元素转移量关系理解不清。
易错点11 误认为能量金字塔中每一塔级只包含一种生物,或者认为能量 金字塔中生物仅构成一条食物链
点拨:能量金字塔中每一塔级应代表一个营养级环节,由塔底至塔顶依次 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每一塔级所包含的 生物可为多个物种,如初级消费者环节中可包含所有植食动物(如图示金字塔中 乙内所有植食动物),故能量金字塔中各环节可形成复杂的食物网,而不是只形 成一条食物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能提升(七)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一、核心综合归纳
1.种群数量变化2条曲线再强化
2.高山不同的海拔高度群落的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垂直结构是指一定区域中群落内部各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配置状况,如森林群落由高处到低处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物层或池塘群落中由浅水层到深水层的浮游动物、鲢鱼、草鱼、黑鱼、软体动物等。
高山不同海拔地带应各自有其独特的群落,每一群落内部均各自具备其自身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故不同海拔地带分布有不同群落,不可看作群落的垂直结构,如图所示。
3.解读能量流动过程图
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
[解读](1)本图涉及三个营养级(第一、二、三营养级),从能量的去向角度看,每个营养级由四个部分组成: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2)从能量的来源看,本图中的能量有两个来源:一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二是人为投入的有机物的能量。
其中,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能量的根本来源,但在一些人工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的投入可能是能量的主要来源。
(3)未被利用的能量主要是用来维持某营养级存在的能量,如果这部分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或其他方面所利用,则该营养级的个体数量就会明显下降,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阅卷案例促规范
阅卷案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综合应用
真题再现
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
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
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_______。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_______。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_______
(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
________。
(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参考满分答案
(1)水草→甲→丁
(2)丙和丁捕食和竞争
(3)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4)大于(5) 丁
(6)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
阅卷满分规则
满分规则1:回答问题要完整,不能产生歧义。
如回答(1)时,应考虑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图中第二营养级中的甲的能量可以流向第三营养级丙、丁,图中遗漏的能量流动途径是水草→甲→丁。
而不能只答甲→丁,忽略了生产者。
满分规则2:分析问题要全面,不能遗漏知识。
如回答(2)时,丁和丙的关系不只是捕食关系,二者还共同竞争乙。
满分规则3:关注隐含信息,避免漏答或错答。
如答(3)时,要注意到图2中已标出的能量之外,还要结合图1分析,所以不能漏答传递给丙的能量。
再如回答(4)时。
要注意到图2第二营养级乙生物的同化量,还要考虑到图1中第二营养级中还有甲生物。
三、典例知识整合
概念模型、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
1.模型概念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2.模型的类型及实例
(1)概念模型
含义:是指以图示、文字、符号等组成的流程图形式对事物的规律和机理进行描述、阐明。
概念模型的特点是图示比较直观化、模式化,由箭头等符号连接起来的文字、关键词比较简明、清楚,它们既能揭示事物的主要特征、本质,又直观形象、通俗易懂。
实例:①细胞结构概念图;②物质出入细胞方式概念图;③光合作用示意图;④中心法
则图解;⑤免疫过程图解;⑥过敏反应机理图解;⑦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⑧血糖平衡调节图解等。
(2)物理模型
含义:就是根据相似原理,把真实事物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制成的模型,其状态变化和原事物基本相同,可以模拟客观事物的某些功能和性质。
物理模型的特点是:实物或图画的形态结构与真实事物的特征、本质非常相像,大小一般是按比例放大或缩小的。
实例:①DNA双螺旋结构模型;②用塑料、纸片等制作的细胞结构模型;③用橡皮泥等制作的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模型;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⑤细胞结构模式图;⑥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3)数学模型
含义:就是用来定性或定量表述生命活动规律的计算公式、函数式、曲线图以及由实验数据绘制成的柱形图、饼状图等。
实例:①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饼状图;②酶的活性受温度、酸碱度影响的曲线;③光合作用中随光照强度、温度、CO2等条件变化时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以及DNA数量的变化规律;⑤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图表模型;⑦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⑧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⑨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⑩“J”型种群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和公式;⑩能量金字塔等。
针对训练
1.(物理模型)如图是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②的成分中主要是胆固醇
B.③具有双层膜结构
C.①的形成与⑦有关
D.⑥是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中心
[解析]图中②是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与磷脂分子组成,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成分中没有胆固醇,A错误;③是液泡,具有单层膜结构,B错误;①是细胞壁,⑦是高尔基体,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C正确;⑥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中心,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