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垣曲县华峰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6.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共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共5篇)第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导学案1.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积累实词,提高学生文言翻译能力。
(2)深刻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在复习中强化学生认识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
(3)复习本文举例论证、道理和正反对比论证以及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了解掌握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
2.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学案——课前热身(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施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其哲学思想是“性善说”。
著有《孟子》一书。
(二)、解词1、畎亩:田间,田地2、举:举用,选拔3、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4、动心:使心惊动5、曾益:增加。
曾,通“增”,增加6、恒:常7、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8、衡:通“横”,梗塞,指不顺9、作:作为,奋起10、征:征验。
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11、色:面色12、入:在里面。
指国内。
13、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弼14、出:在外面。
指国外15、喻:了解,明白16、苦:使……受苦17、劳:使……劳累18、饿:使……饥饿19、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0、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三)、原文填空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启下文道理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那些磨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的好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中学语文教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学语文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教育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担当,做有责任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
2.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
2.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3. 将文章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情况。
3.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文章道理的表现。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选择合适的中学语文教材,确保文章内容准确无误。
2. 参考资料:收集与文章相关的背景资料、注解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工具,便于展示和讲解。
生于忧患导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关于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准确掌握文言实词;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
2.情感态度目标: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效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3.合作探究的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预习案【学法指导】认真阅读课文,标出段序,划出准确节奏;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文言词汇并疏通文意,完成【预习导学】中的问题;把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色笔标出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
【预习导学】第 1步资源储备能力阅读学辅资料或上网查找作者作品,完成下面的问题。
孟子,名________ ,字________ ,________ 时期________ 人,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仅次于_________的一代儒家宗师,有_________之称,后人将他和________ 并称为 ________ 。
第 2步课文自读能力第一次:朗读课文,查阅工具书掌握下列字词。
(积累字词)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空.乏()拂.士()2.我要积累的词语。
第二次: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 同 ________ ,解释为 ________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 同 ________,解释为 ________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________ 同 ________,解释为________第三次: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第 3步语文思维能力1.课文用哪八个字概括富春江山水?2.富春江的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我的疑问】1.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文档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记住词句意思;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二.预习提纲1.初读课文,要求:(1)用蓝笔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课下注释和查工具书将这些字及其读音、词义写在该字附近处。
(2)默读课文至少5遍。
2.结合注释及资料翻译课文,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写在该字上面。
3、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bì)4、思考问题(1)开头列举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三.自我检测题(请自主完成此题,不要参考任何资料)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③人恒过,然后能改()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⑤舜发于畎亩之中()⑥空乏其身()⑦入则无法家拂士()()⑧出则无敌国外患()四、写出预习收获和问题。
五、助读资料------掌握重点文言词语:(1)通假字曾益:通“增”,增加。
衡于虑:通“横”,梗塞。
拂士:通“弼”,辅弼。
(2)古今异义所以:(古)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常与“因为”连用。
(3)一词多义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因,由于发:发于畎亩被举用发于声显露,表现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法家拂士通“弼”,辅弼(4)词类活用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惊动; 使……坚忍行拂乱其所为:(使动用法)使……错乱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九年语文问题训练单一、基础训练题 1、译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默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5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现实的教育意义。
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字词的障碍,应在预习中解决。
学习本文宜学生合作、体验、探究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
情感与态度: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四、学法指导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五、教法三单元阅读教学法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理解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8)九、预习检测答案 (9)十、全文翻译 (11)一、学习目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古文,其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学习的目标,首先是深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明白忧患意识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其次,要学会运用文章中的观点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培养我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激发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的勇气和毅力。
相信通过本次学习,我们一定能够收获满满,不断提升自我,实现更大的进步。
二、学习重难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的重难点在于深入领会其哲学思想,并把握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重点是要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寓意,即人们在困境中更能激发潜能、锻炼意志,而在安逸中则可能变得懈怠、失去斗志。
难点则在于如何将这些哲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忧患意识,不断自我提升,避免陷入安乐的陷阱。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品味文章中的每一个字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讨论,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_______时期的_______家、_______家。
2.文章开篇便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的是__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文章中所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所共同经历的磨难?A.劳其筋骨B.饿其体肤C.空乏其身D.衣食无忧2.文章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主要强调了哪个方面的重要性?A.法家的作用B.国家的安定C.外部敌人的威胁D.忧患意识三、简答题1.请简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导学案第2课时【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落实文言基础。
2、学习孟子散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的写法。
3、把握中心,学习层层深入的结构方法。
4、增强忧患意识,培养勇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孟子散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的写法。
【学习难点】学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结构方法。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温故知新,落实基础1、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轲,()(朝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派别)学说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有(“”)之称。
2、解释下列带点的实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说说下列虚词的用法。
学法指导:结合学过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把词义放到具体语境中理解词的不同含义。
(1)虚词“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虚词“于”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翻译重点句子。
学法指导:注意重点实词在译句中的落实。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学习写法学法指导:细读课文,扣住要点,找出相关内容并概括,结合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分析。
1、读课文的第1段,思考:第一段中作者举了六个人的例子,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从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这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共同点:道理:论证方法:2、读课文第二段,思考:造就人才必须经历哪些艰难困苦呢?请你概述是哪几个方面艰难困苦?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第三段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接受磨炼的益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探究活动三】品读课文,深化理解4、说说你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学法指导: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联系实际来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预习案学法指导:1、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2、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明确大意。
3、阅读资料助读部分,筛选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
4、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将不懂的词语圈出来共同解决。
一、基础知识(一)读准字音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法家拂.士()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百里奚.( )(二)解释词语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解释加点字。
管夷吾举.于士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入则无法将拂.士。
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认识作者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人将他和并称为。
人称“”孟子主张施行“”,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有《》《》《》《》。
一、资料助读1、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
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孟子》一书相传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
它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他的思想、政治主张,属于语录体。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笔带锋芒,论辨技巧高明。
3、逆境中崛起的格言和故事补充:(1)格言:●逆境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条道路。
(拜伦《唐璜》)●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朱光潜《谈美书简》)●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马克思《致路·库格曼》)(2)事例●华罗庚逆境成才:华罗庚二十岁时得了伤寒病,卧床半年病愈后,左腿致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导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科目:语文年级: 主备:使用人:审批: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3、背诵两文。
助读材料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结合课下注释,熟读文章,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本文主要内容是:2.对本文中出现的难以识记或理解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3.同位互相检查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4.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背诵两篇短文。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三、理清文脉,把握文意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四、巩固练习(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饿其体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③,管夷吾举于士④,孙叔敖举于海⑤,百里奚举于市⑥。
故天将降大任⑦于是人也⑧,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⑨发于声⑩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词句注释①舜发于畎亩(quǎn mǔ)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②傅说(fù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③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
④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名夷吾,字仲,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士:狱官。
⑤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⑥百里奚(xī):春秋时虞国大夫。
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
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所以说举于市(集市)。
⑦任:责任,使命。
⑧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⑨征于色:表现于脸色。
⑩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1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翻译课文。
3.理清课文论证的思路。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翻译课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论证的思路。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一、了解作者、作品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七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七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章大意。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难点(1)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实意义。
(2)分析文中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 372 年—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2、作品简介《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拂乱()曾益()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_____(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_____(4)必先苦其心志苦:_____(5)劳其筋骨劳:_____(6)饿其体肤饿:_____(7)空乏其身空乏:_____(8)行拂乱其所为拂:_____(9)所以动心忍性动:_____ 忍:_____(10)曾益其所不能曾:_____ 益: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导学案
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能准确翻译课文,并背诵全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3.培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的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掌握特殊用法的字词,准确翻译课文。
2.学习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阅读教材,初步感知课文,熟记重点词语、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
2.完成预习自测题。
3.限时30分钟完成。
【知识链接】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字,战国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之孙的再传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合称为“”,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他主张施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2.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的著作。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3.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作用是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作用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作用是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预习案】预习自测1.读“知识链接”,了解孟子及《孟子》,识记要点内容。
2.孟子,名 ,字 ,战国、、 ,儒家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子,称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分享)
七年级下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导学案七年级下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导学案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尊重的列位评委: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说明;二、学情分析;三、教法学法;四、课堂流程;五、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说明 . (一)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进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取得制造的聪慧。
”《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课题旨在“宏扬传统文化,增进语文教学”。
济宁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孔孟思想阻碍了中国两千连年的历史。
依据地域特点,我选取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论述了造就人材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情感强烈、文采斐然、论述周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 (二)活动目标一、疏通文意,积存重点字词;二、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写作特色;3、背诵。
. (三)重点难点及关键重点:一、疏通文意,积存重点字词;二、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难点: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关键:引导学生结合现实,试探讨论其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七(八)年级学生尚未正式学习议论文,接触文言议论文更是第一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份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必然困难。
因此,在学习进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存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过量时刻。
.三、教法学法在“导引---朗诵---(翻译)----探讨---拓展”课堂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反复朗诵课文,在朗诵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明白得文章内容,通过合作探讨理清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
.四、课堂流程(一)导引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爱好。
山西省垣曲县华峰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6.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作品。
2、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自主学习:1、认识作者(简要写出你对作者的了解)2、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注音和含义。
3、结合课下注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朗读展示你能用斜线画出下面句子中的停顿吗?(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合作探究: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人将他和并称为。
人称“”孟子主张施行“”,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有《》《》《》《》。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a.舜.发于畎.亩之中()()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d.法家拂.士()e.曾.益()f.百里奚.(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解释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解释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同,解释为。
4、解释加点字。
管夷吾举.于士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入则无法将拂.士。
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第二、三段。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和思路――举事例、作阐述、得结论。
一、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要经历那些磨难?作者从哪两方面进行阐述的?5、作者为什么认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不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记住词句意思;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二.预习提纲1.初读课文,要求:(1)用蓝笔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课下注释和查工具书将这些字及其读音、词义写在该字附近处。
(2)默读课文至少5遍。
2.结合注释及资料翻译课文,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写在该字上面。
3、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bì)4、思考问题(1)开头列举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三.自我检测题(请自主完成此题,不要参考任何资料)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③人恒过,然后能改()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⑤舜发于畎亩之中()⑥空乏其身()⑦入则无法家拂士()()⑧出则无敌国外患()四、写出预习收获和问题。
五、助读资料------掌握重点文言词语:(1)通假字曾益:通“增”,增加。
衡于虑:通“横”,梗塞。
拂士:通“弼”,辅弼。
(2)古今异义所以:(古)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常与“因为”连用。
(3)一词多义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因,由于发:发于畎亩被举用发于声显露,表现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法家拂士通“弼”,辅弼(4)词类活用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惊动; 使……坚忍行拂乱其所为:(使动用法)使……错乱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九年语文问题训练单一、基础训练题 1、译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默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
2、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自主学习:
1、认识作者(简要写出你对作者的了解)
2、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注音和含义。
3、结合课下注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朗读展示
你能用斜线画出下面句子中的停顿吗?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合作探究:
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人将他和并称为。
人称“”孟子主张施行“”,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有《》《》《》《》。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d.法家拂.士()
e.曾.益()
f.百里奚.( )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解释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解释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同,解释为。
4、解释加点字。
管夷吾举.于士必先苦.其心志行
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入则无法将拂.士。
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5、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第二、三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和思路――举事例、作阐述、得结论。
一、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要经历那些磨难?作者从哪两方面进行阐述的?
5、作者为什么认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不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呢?试用自己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巩固提升
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义:
(1)曾益其所不能同
(2)衡于虑同
(3)无法家拂士同
2、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
作用?
3、本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先列举出古代圣君贤相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
5、你还知道哪些人物的事例或故事能说明本文阐述的道理?试将给大家听。
下面可以写上故事的大概提纲,帮你更好的讲故事。
6、讨论
有同学认为,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没有什么“忧患”来让我锻炼,所以我成不了才也应该。
你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