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汉初黄老思想
浅析汉初黄老思想
浅析汉初黄老思想作者:楚琳依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21期摘要: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社会的需要而成为汉初七十年的统治思想,在汉初经历了由确定到盛行再转向衰亡的发展过程。
黄老思想的运用使汉朝政府实现了休养生息、天下晏然的目的。
虽然黄老思想在汉朝实施的时间很短,但其在法儒之间起到承前启后、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黄老思想;汉初政治;黄老政治1 黄老思想在汉初地位的变化黄老思想在汉初经历了从确定到盛行再转向衰落的发展过程。
黄老思想参与汉初政治从汉高祖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只有黄老的清静无为才符合刘邦与萧何所创立的制度。
但黄老思想并非是汉朝一建立就被确定为统治思想的,而是随着后来“萧规曹随”,没有改变最初的治理方式,才确立了黄老思想的统治地位。
汉初黄老之治最先起自地方,开始于黄老之学的发祥地——齐,而率先推行这种政治的人物则是齐相曹参,“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曹参在齐国推行黄老之学而出现的“齐国安集”的局面,使刘邦看到了黄老思想对汉初这样的局面可以起到的作用,刘邦将崇尚黄老思想的曹参、陈平确定为汉朝相国的第一、第二继承人,这在事实上明白无误地确立了以黄老思想为汉王朝统治思想的地位。
公元前193年,萧何去世,曹参继汉相位,黄老思想开始盛行。
惠帝、高后统治时期,仍然奉行黄老无为,“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户”。
文帝、窦太后和景帝也都推崇黄老文化,“孝文好道家之学”“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
直到武帝前期,受窦太后影响,黄老无为仍是国家统治思想,可以说汉初历代的统治者都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循了“无为而治”的原则,“无为而治”是被作为国家指导思想有意识的向下施行的。
从惠帝至景帝,统治者一直遵循黄老之学,至文帝时黄老之学已经发展到了顶峰。
文景之后,黄老思想的消极影响也逐渐显现,这种“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的政策,使君主与臣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变得日益尖锐。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对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在汉初的政治格局中,黄老思想充分发挥了作用,为汉初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老思想是以黄帝和老子为代表的两大思想流派。
黄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黄帝内经》之中,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原则。
而老子则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强调道家的无为而治、无名之实的思想。
这两大思想流派虽然有所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天道自然、尊崇自然、顺应自然。
在政治层面上,黄老思想主张君主应该遵循天道,以德治国,保持朴素和虚无的姿态,不争功名利禄,以此来达到国家治理的目的。
在汉初政治格局中,这种黄老思想的影响比较明显。
汉初的政治格局主要是由刘邦创造的,他在三分天下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最终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在他做皇帝之前,刘邦主张节俭朴素,以身作则,与黄老思想中的守朴无名相契合。
刘邦亲自领导农耕,尝试以德治国,号令士民共同努力,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刘邦的弟弟刘备也是一个亲近黄老思想的统治者。
刘备做了蜀汉的创业者和建立者,他在政治上也秉持了黄老思想中的柔和和平、安民稳定的原则。
刘备在位时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注重民众的利益,采取合理的政策,使国家的政治局面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除了刘邦、刘备之外,还有一些黄老思想的信仰者也对汉初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老思想主张主君应该以身作则、守朴无名,放弃权力的享受和追求,追求个人和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在汉初的政治实践中,对这一思想的实践体现主要表现为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以德治国、尊崇自然等方面。
这一政治格局虽然在后来的历史中有所变化,但在汉初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
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的适用性
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的适用性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由老子和庄子两位哲学家共同代表。
黄老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天人合一、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等观念,对当代政治和社会管理也具有深远的启示。
在汉初时代,这一思想对政治实践的指导作用尤为显著,对汉初政治的适用性也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黄老思想强调“道”和“无为而治”,在汉初政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句话强调了在治理国家时要像烹调小鱼一样,轻柔细致,不要过于强调权力的干预和过度干预。
在汉初时代,刘邦和他的继任者们都非常重视黄老思想,尊崇道家的思想,以“无为而治”的观念来指导政治实践。
刘邦在创立汉朝的初期,采取了不少对应的措施。
刘邦采取让世家世族分权,使大量的权力下放的政策,无形中使得自然而然的禁止了过渡强权的出现。
这种轻柔细致的治理方式,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积怨,使政权得以稳固。
可见,黄老思想的“道”和“无为而治”对汉初政治的适用性得到了显著的体现。
黄老思想强调了自然而然、天人合一的观念,这在汉初政治中也有着明显的应用。
在古代社会中,自然观念一直是人们反复探讨的问题。
老子提倡“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无疑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思维方式。
汉初时期,刘邦等汉族人对于黄帝故土的向往,也是对天人合一的思考。
创制于多民族与文化汇聚的汉朝,也需要这种多元论的方式来处理治国事务。
“自然而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汉初政治中也有着显著的适用性。
汉初时期,汉武帝时期便足见这一思想。
汉武帝统一文字的规范,统一的衣冠服色,不同的文化下又有着共识基础。
黄老思想强调仁德之道,这在汉初政治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老子说:“仁者无敌,仁至义尽,义尽则仁,仁者之至。
”这一观念强调了仁者的无敌,仁德的道德力量对于政治的重要性。
在刘邦和其继任者的统治期间,也恰好反映了这一思想。
刘邦和他的继任者们对待百姓採取宽厚政策,实行仁政政策,剑走偏锋,为人民谋福,对汉初政治的稳定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汉初黄老之学的内涵及其兴盛原因
汉初黄老之学的内涵及其兴盛原因从战国中期至西汉初年,黄老之学以其独特的性质在诸多思想流派中脱颖而出,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西汉初年被统治者采纳为治理社会的指导思想,烜赫一时。
基于秦末以来社会长期战乱,西汉初年社会凋敝的这种现实,汉高祖刘邦顺应人民普遍希望安宁的心理,以黄老思想为指导,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治理社会,使社会生产由恢复而发展,乃至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即明古之理,可以治今之事。
汉初的黄老之学不仅对于西汉初年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以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治理仍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汉初社会背景下的黄老之学的内涵黄老之学,顾名思义,“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
”,就是对黄帝和老子的学说的合称。
一般认为,黄老之学分属于道家学说,在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假托黄帝的名义来阐释道家思想,并对老子的学说加以继承和发展,采取兼收并蓄的方法,吸收阴阳、儒、法、墨等学派的观点,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讲的“黄老之学”。
与先秦老庄道家思想相比较而言,黄老之学的突出特点就是“道法结合”,在这种观点看来“道”是由“法”衍生出来的,它主张君主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无为”,但是这种所谓的“无为”并不是毫无作为,只是统治者基于社会的现实状况,采用相应的措施,不过分干预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这些主张适应了汉初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的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
鉴于西汉初年的社会现实状况,从西汉建国之初至汉武帝时期,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汉统治者主要侧重于黄老之学中“清静无为”的特征。
所谓的“无为”即是:统治者不苛扰人民,不滋扰生产,促进社会生产秩序的稳固。
综合来看其基本的特点是,在肯定封建王朝统治秩序的前提下,主张“无为而治”,缓和阶级矛盾,又“顺民之情与之休息”,从而恢复和发展生产。
二、汉初黄老之学自身的特性产生于战国时代的黄老思想到汉初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在逐渐继承发展的过程中,它摒弃了原始道家消极的成分。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支,其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黄帝与老子。
黄老思想主张以“无为而治”为中心,同时强调了道德与政治伦理的重要性。
黄老思想也强调了身心合一,即要求人们追求超越性的境界,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汉初政治格局则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特殊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由刘邦一族掌控政权,同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推行中央集权。
汉初政治格局的出现,对于黄老思想的发展与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汉初政治格局的出现,为黄老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由于汉初政治中央集权的推行,导致地方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受到了限制,这就为黄老思想在地方上的传承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同时,汉初政治御史大夫的监察制度也为黄老思想的传承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环境,避免了一些渐渐泛滥的政治行为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其次,汉初政治格局的出现,促进了黄老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合。
汉初时期官方的儒家思想虽然强盛,但是由于官方对于黄老思想的高度重视,加上汉初政治形势的独特性,也就为黄老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黄老思想强调人的自然状态,而道家思想更强调修行,由此两者相互补充,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面貌。
最后,汉初政治格局的出现,为黄老思想注入了新的政治内涵。
汉初时期刘邦打破了秦始皇的统治,推行了“熟读唐虞之典,参照国原之事”的法制,这正是黄老思想所倡导的“道德法治”的政治主张。
从这个角度来看,汉初政治格局不仅为黄老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还为黄老思想注入了新的政治思想内涵。
总之,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促进、交融,共同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的适用性
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的适用性
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儒道两家思想的结合,强调天人合一、道德至上、社会和谐、尊重自然等观念,对汉初政治的适用性很大。
首先,黄老思想强调君王要尊重自然,反对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和滥用权力。
这一思想在汉初时期非常适用。
在当时,汉武帝不断进行战争扩张和土地开垦,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如果汉武帝能够更多地借鉴黄老思想,尊重自然,就不会浪费大量人力和财力在无意义的战争和开垦上,保护自然环境,为后人留下更好的生存环境。
其次,黄老思想倡导的道德至上和尊重他人的思想,在汉初时期也非常适用。
当时,汉武帝采用“罚必时一”政策,即同一罪行在不同时间的判决有不同的刑罚,让司法权力滥用,在百姓中引起了极大的不满。
如果汉武帝能够遵循黄老思想,尊重道德行为,不滥用司法权力,就可以有效地减少不公正的判决,维护社会和谐,防止社会不稳定。
最后,黄老思想强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可以应用于汉初政治。
当时,汉武帝推行的武力统一政策和意识形态的一元化,导致了中央集权和地方政权之间的矛盾。
如果汉武帝能够更多地借鉴黄老思想,尊重各地方特色和文化,保护民间自治,就可以有效地缓解中央和地方政权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综上所述,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的适用性非常大。
如果汉武帝能够更好地贯彻黄老思想的思想,尊重自然、道德和他人、天人合一,就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和谐,为中国古代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在汉初政治格局中,黄老思想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黄老思想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种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黄帝、老子以及庄子。
黄老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无为而治”和“天人合一”,这对于汉初政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为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黄老思想主张,天地之道无为而治,通过无为而治可以达到社会秩序的平衡。
这种思想引导了汉初政治上的一系列政策。
汉初政权秉持着“享国之乐,务存天人之道”的思想,鼓励官员以无为而治的态度来处理政务。
这与秦朝集权独裁的统治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政治格局向着温和、稳定、开放的方向发展。
黄老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在汉初政治格局中得到了实践和发展。
黄老思想认为,人应当遵循自然的法则,追求与天地自然的和谐。
这种理念在汉初政权的选人用人上得到了应用。
刘邦在建立汉朝政权后,注重人才选拔,不计较出身,重视德才兼备,追求与天地自然的和谐。
他下令选拔人才时说:“以吏为法,以贤为官。
守法者多,而今欲使不肆厥官。
”这种选任政策为汉初政治带来了一种宽容、包容的氛围,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黄老思想中的“道”和“理”观念对政治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黄老思想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和理构成,人应当以道和理为准则来行事。
这种思想影响了汉初政治体制的建立。
汉初政权倡导“以法为准,以道为辅”的治理思想,旨在建立起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础的政治秩序。
汉初法家思想主张以法律为准则来治理国家,而黄老思想的“道”和“理”观念则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根本的指导。
黄老思想在汉初政治格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无为而治的思想为政治上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天人合一的观念为选人用人和社会和谐提供了指导,道和理的观念为法律治国和政治秩序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持。
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的相互作用,推动了政治上的变革和社会的稳定。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汉初政治格局的基础之一。
黄老思想是以黄帝、老子为代表的思想体系,强调天人合一、无为而治,提倡仁爱、道德、智慧等价值观念,对于汉初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
黄老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被称为“黄帝”,其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黄老思想中,将人类生活置于自然之中,通过追随天地自然的规律来寻求人生的真正意义。
这种思想观念强调人应顺应自然之道,遵循天意,以获得长久的和平和繁荣。
在汉初政治格局中,这种思想观念也对人与政治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汉初的政治家们开始尊重自然规律的作用,并通过对道德和德行的重视来规范官员行为,以求实现天人合一的政治理想。
黄老思想强调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社会存在着自然规律,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人民的干预,尽可能地让自然发展,而不是过多地干预人民的生活和工作。
他认为,最好的政府是那种几乎被忽视的政府,只有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才会出现,而不是公然干预人民的生活。
这种思想在汉初政治格局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刘邦在其执政初期,对各个地方政权实施了一种较为宽松的统治政策,鼓励地方政府自行进行管理。
通过这种政策,汉朝政府尽量减少了对人民的干预,使得政府的权力得到了一定的限制,有助于实现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黄老思想强调仁爱和道德观念。
老子主张以仁爱和道德观念来治理国家,他认为政府应尽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种思想观念对于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汉初的政治实践中,刘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宗教、思想和道德教育,以培养人民的仁爱和道德观念。
他还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策,来保障百姓的生活安定。
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进一步提升了社会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标准。
黄老思想强调智慧和才干。
在黄老思想中,黄帝和老子都将智慧和才干视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条件。
黄老思想与汉初黄老政治
黄老思想与汉初黄老政治——摘自安庆教研网黄老思想与汉初黄老政治岳西县职教中心王燕舞前言:西汉是在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暴秦统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推毁旧世界的同时,人们向往一个安定和谐的新世界。
为稳固封建统治恢复封建经济,汉初的统治政策发生了变化,实行黄老政治。
这是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找到的通向盛世的途径,并以此回应农民大起义。
黄老无为政治应运而生,指导着汉初的统治,由思想上升为政治理论,具体为方针政策,通过国家力量来恢复加强经济。
一、黄老思想的渊流黄老思想中的: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稷下之学中把这种以道法为主,兼收各家之学称为“黄老之学”。
而司马迁将老子、庄子、韩非等合为列传,因为从他们的思想渊源看,“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本归于黄老”。
老子与当时兵家、法家也密切相关,可见所谓黄老之术是假托黄帝而以老子学派为主体的一个学派,它借黄帝之名,引老子之学,兼收百家,辅以时代物证,产生于战国,形成于汉初。
老子尚清静、虚无,做事要顺其自然,一切顺应万物;尚“无为”,认为“无为”方可“无不为”。
历来都认为《老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魏晋以前,就认为《老子》是治道之人作,教人南面之术,即帝王之术,是一个十分讲究权势与策略的著作,可见道家一开始也是一个十分关心政治的学派,黄老学派虽是诸家思想融为一体的,但其思想的本质,即“无为而无不为”仍是黄老之学主干。
春秋时期的“无为而治”的一般含义正如孔子所说:“无为而治者舜也与!无何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1。
但当时的现实情况仍使孔子主张用礼来仁义治国。
老子从“道”的学说出发,对“无为而治”阐发了系统主张。
作为一种政治思想,老子讲“无为”是针对“有为”的。
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2。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3”。
“无为”主要指的是消除独断的意志和专断的行为,含有不亡为的意思,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顺手“自然”便没有办不成功的,那“无为而无不为”。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1. 引言1.1 黄老思想的基本内容黄老思想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领域中的一派重要学说,主要代表人物为黄老之后,因而得名。
黄老思想主张道家和儒家相结合,注重修养身心、追求真理、实践道德。
其基本内容包括道教、儒教和荀子思想的融合,提倡“无为而治”、“至简至微”、“无为而无不治”等理念,强调养生、修身、治国、平天下,以实现社会和谐、人心安定。
黄老思想还强调修身养性、实现个体完善,通过“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等原则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黄老思想倡导实现道德、功利和政治的统一,提倡以道德为中心,以和谐为目标,以天人合一为理念,成为古代中国政治哲学和思想领域的重要学说之一。
1.2 汉初政治格局的特点汉初政治格局呈现出比较稳定的趋势。
在汉初时期,由于刘邦的创业和统一,整个政治体制逐渐得到了建立和完善,政权基本稳定,国家治理比较有序,没有出现大规模内乱或政治动荡的情况。
汉初政治格局表现出一定的宽松和包容性。
在这个时期,汉初政府对不同阶层的人都比较宽容,不像之前的秦朝那样对异见者进行严厉打压。
这为各种思想流派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空间。
汉初政治格局还体现出文人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在这个时期,文官逐渐成为国家政治的主要参与者,他们通过参政、撰写政令和文书等方式影响着国家政治的走向,这也为各种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提供了温床。
汉初政治格局在稳定、包容和文人的主导下呈现出一种相对开放和多元的状态,这为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 正文2.1 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的关系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黄老思想主张以“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尊重天命,反对专权独裁和强权压迫。
这与当时的汉初政治格局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汉初的政治格局中,由于秦朝统治者的暴虐统治、法治体系的严苛限制,民众普遍感到疲惫和不满。
这种背景下,黄老思想的“道家”、“老庄”思想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同,成为一种宣泄和安慰的力量。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黄老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种主张“至大无外”的思想,认为宇宙是由道所构成的,人与天地万物都是道的体现,因而主张“无为而治”。
汉初政治格局则是指汉朝初期的政治形势和发展趋势,包括:儒家思想的主导、法家学说的影响、诸侯削弱与中央集权等方面。
黄老思想在汉初政治格局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不要过多干预民间事务,保持政府的简洁和清静。
这一思想与汉初时期法家思想倡导的重法治重刑罚相反,因而被一些汉初的统治者所借用。
例如,汉武帝在公元前140年前后,下诏追求“黄老之道”,将毒瘤法撤销而用“罢官流放”等简单的刑罚来惩罚官员。
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行政能力,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汉初政治制度的发展。
然而,在中国政治文化传承中,黄老思想的影响不大,相对于儒家思想和法家学说影响来说,黄老思想的影响是局部的、短暂的,也限于汉初政治发展的某些方面。
其次,黄老思想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与汉初时期各种流派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儒家思想主张的“仁义礼智信”和“司天监历”、“占卜相命”等追求天命、天道的思想也与黄老思想有相似之处。
在政治层面上,黄老思想主张天下大同、民众平等,与儒家思想和汉初时期实行的“中庸之道”、“以孝治国”、“养民以德,安民以忠”等有相似之处。
这些思想共同推动了汉朝初期的政治制度向依法治国、明君治国的方向迈进。
第三,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主张与汉初时期的“匡时济世”、“除暴安良”等实际操作相结合,构建了汉前期的政治模式。
具体来说,汉初时期的几位皇帝(高祖、文帝、武帝)在推行黄老思想的同时,通过限制家族势力、集中兵权、免除繁琐的农作税、开拓农田等方式,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凝聚力、稳定性和发展能力。
这对于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总之,黄老思想在汉初政治格局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黄老思想主要指的是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思想,儒家强调仁、义、礼、智等人文主义价值观,而道家则重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等思想。
这两种思想在汉初时期相互融合,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老思想对汉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德教化,注重道德伦理和治国理政,这与当时汉初推行的律令法制相契合。
在汉初政治格局中,儒家思想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理念和指导,推行仁政之道,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政治格局。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重视自然法则和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为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
汉初时期政治格局相对宽松,统治者较为宽容,这与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有关,加之儒家的教化思想,使得统治者更加注重人伦理和德政治国。
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变迁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等人文主义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统治者的权威,导致政治格局的不稳定和动荡。
儒家所提倡的仁政之道,要求统治者要以仁义来治国,而这种治国理念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统治者在政治决策上往往犹豫不决,缺乏鲜明的政策导向,这就给政治格局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也使得统治者往往不愿意过多干涉政治事务,导致政府管理不善,政局不稳定。
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格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黄老思想的提出使得政治格局呈现出一种相对宽松的面貌,政治上呈现出一种相对宽松的面貌,这一时期的政治决策相对灵活,政治格局也相对较为宽松。
但是同时也存在着政治决策上的犹豫不决和政治不稳定的问题。
要准确评价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格局的影响,必须全面客观地看待黄老思想的影响,充分审视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格局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需要指出的是,黄老思想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代环境和社会变迁相互作用的结果。
汉初的黄老思想
汉初的黄老思想胡晓涓黄老之学是从道家学派繁衍出来的一个新学派,“无为而治”是黄老思想的核心内容。
汉初,黄老思想盛行一时,对恢复、发展汉初经济和巩固汉王朝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汉初的黄老之学虽然依托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但这种“清静无为”并不是道家那种消极退守、无所作为的“清静无为”,而是新兴地主阶级用法家思想对道家思想进行某种利用和改造所形成的一种政治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采用“德治”,通过审名察刑,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这与法家强调用严刑苛法进行统治大不相同。
汉初统治者采用这种既区别于道家,又不同于法家的黄老思想,旨在改革秦王朝的那种苛政、猛政,实行黄老学派的宽政、恕政,使政局稳定。
汉初最早以黄老思想治民的当数曹参,曹参任齐相时,曾集合了数百名儒生讨论治民之道,结果“言人人殊”。
曹参没办法,只得又向通晓黄老之学的盖公请教,答曰:“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曹参于是以黄老思想治齐,齐国大治。
惠帝二年,曹参为相国,把“清静无为”这一治民方针定为治国之策(《史记·曹相国世家》)。
以后,黄老思想对汉初历代统治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老思想在汉初的作用,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黄老思想成为汉初统治者实行政治统治的理论基础。
文帝“初即位,施德惠天下”,“除诽谤妖言之罪”,“赏赐长老,收恤孤独,除田之租税”。
在对待与匈奴关系问题上,采取“和亲”政策,“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
(《史记·孝文本纪》)。
景帝时,农民田租只收一半,并下诏:“禁官吏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以苛为察,以刻为明”,而且“减笞法,定箠令”,“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后又下诏:“不受献,减太官,省徭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蓄积,以备灾害。
”(《汉书·景帝纪》)这些均是汉初统治者在政治统治方面以黄老刑德并用思想为指导的具体体现。
第二,黄老思想是汉初统治者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良方。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重要流派,它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对汉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黄老思想从理论上影响政治实践的时期。
黄老思想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无为而治”、“以天为主”、“以德为先”,强调顺应自然、兼爱天下、充满仁爱之心。
这些思想对政治有重要影响,且与汉初的政治格局密切相关。
汉初政治格局主要表现为:"裾奋下士,平正士大夫",这是从黄老思想中思考出来的。
这种政治格局不仅在治理上有了更为普遍的程序,更是将这种思想影响帝王的政治判断。
也是实施这种政治意识到历史上再也没有割让的政权。
同时新立“裾敌阡陌列的人士”与平民等新的政策,边内合并,保护土地公有制等各种措施。
黄老思想强调以德治国,秉持仁义道德,尊重天命,而汉初的政治格局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刘邦在咸阳登基后,即秉承 "大德制勋",迅速释放政治犯,遣使周边国家表明和平诚意,编修法令,重用贤人等一系列措施,体现了黄老思想的影响。
黄老思想还主张以天为主,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在汉初政治格局中,也体现了对这一思想的尊重。
始皇帝和汉高祖都在政治上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态度,尊重天命,使得政治上更加顺应时局和人情。
在黄老思想的影响下,汉初政治格局在很多方面也对社会进行了改革。
实行一系列措施来恢复民生,减轻赋税,释放流民,实行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等等,这些措施更多地体现了尊重自然和顺应时局的思想。
也是较融和优势政策获得了民心和民力。
汉初政治格局也有其局限性。
尽管深受黄老思想的影响,但政治上仍存在着大量的混乱与腐败。
朝政失和,宦官专权,地方豪强割据,这些问题都是汉初政治格局所面临的挑战。
总结来看,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政治格局在很多方面也体现了黄老思想的理念,例如以德治国、以天为主等。
汉朝初期为什么盛行“黄老之学”?黄老汉朝刘邦
汉朝初期为什么盛行“黄老之学”?黄老汉朝刘邦黄老之学,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据说是除老庄之学以外的道家的最大分支,到了战国时期成为了稷下学宫的一个学派;此学派以道为主,兼有法、儒的复合思想。
主张道生法,守道就是遵法,法和理并用,从而达到“清静无为”。
这种“无为而治”的精神,正好满足了汉初百姓厌恶暴政,渴望宁静安定生活的需求。
汉高祖刘邦以一介布衣凭着武力得天下,他虽警觉到秦失天下乃由于用法家理论治国,过于苛暴所致。
但亦轻蔑儒家的迂腐,常骂儒生是“竖儒”、“腐儒”;大臣陆贾常在他面前称赞《诗》、《书》,刘邦则答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申辩道:“居马上而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认为陆贾言之有理,于是命陆贾写成《新语》十二篇,说明了秦朝专用刑法是以致速亡的原因,主张汉朝应“行仁义,法先王,”其要旨在于“教化”劝善,以“法令”诛恶,实行“无为”政治;让民众得以休养生息,刘邦对这个理论十分赞同。
再者,刘邦当上黄帝后,当初与他一起打江山的将相大都是庶民出身,不知君臣之礼,常在大殿上饮酒喧哗,拔剑击柱,使刘邦有“威重不行”之感。
儒生孙叔通就对刘邦说:“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于是他制定了一套兼有古礼和秦仪的朝仪制度。
此制度令刘邦感受到了做皇帝的无比威风,不无得意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正因为汉初的统治者需要兼容道、法、儒各家之长的治国理论,黄老之学在汉朝开始盛行。
汉朝开国之始,第一个大力提倡黄老思想的人,是高祖的功臣曹参。
他做齐国的丞相时,听的胶西有一位盖公,精通黄老学说,就用厚币请了来,把自己的正房让给他住,常去请教;果然任职九年,人民安集,时称贤相。
汉丞相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一职,继续大力推行“无为之治”令到社会安定,国富民强。
第二个大力提倡黄老思想的人是文帝的黄后窦氏,她本人爱好《老子》,并令太子和外家的子弟都读这本书。
她在朝廷中供养了一位精通黄老学说的处士王生,有一次公卿大会,王生的袜带松了,他回头瞧着廷尉张释之道:“给我结袜!”释之跪着给他结了。
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的适用性
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的适用性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由黄帝、老子创立,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在汉初政治实践中,黄老思想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黄老思想提倡“天人合一”,注重自然规律的尊重和人类与自然的协调。
在汉初,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政治控制和体系管理逐渐呈现出波动和调整的趋势。
黄老思想强调道法自然,符合自然规律,政治和社会管理要以人类和自然为本,通过合理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平衡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需要,在政治发展和变革中,保持和谐的基调和动态。
其次,黄老思想强调治理的“道”,主张“以德行政”,反对以暴力和制度压制管理。
在汉初政治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在于通过修身、治家、治国,实现世界的和谐。
汉初朝廷大力倡导诚实、正义、公正、忠诚等道德品质,提倡宽容、宽厚等“隐”德,旨在通过榜样作用和社会影响,培育和树立人类普遍认同和尊重的伦理和准则。
再次,黄老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提倡“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反对过度干涉和管理。
在汉初政治中,这种思想得到了部分应用,如基于“轻徭薄税”,减轻人民负担,保护农民土地和利益,通过政策的放松和市场的开放,刺激经济增长和发展。
同时,政治家也强调“以民为本”,策划和实施各种措施和政策,以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黄老思想强调“反思和审时度势”,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和学习。
在汉初,这种思想的体现,在于对历史和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借鉴前人经验和教训,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政治家和学者也十分重视各种实践和实证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探索和发掘国家和人民所需,以促进社会和治理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黄老思想在汉初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主张和思想为汉朝政治和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对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之一,它起源于商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
黄老思想强调“道”和“德”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古代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和社会背景,汉初的政治格局是在前秦、楚、齐等诸强争霸、秦朝灭亡之后逐步形成的。
在黄老思想的影响下,汉初政治格局呈现出一种倾向于“太平安乐”的特点。
刘邦在刘邦取得天下之后,广纳英才,推崇黄老思想,搭建起了黄老学派的阵营。
政治体系采取“依法治国”的方式,以规范行政管理,保障百姓利益。
刘邦重奖贤良,下诏延揽人才,采纳他们的意见,肯定他们的建设性作用。
黄老思想在汉初被广泛应用于官方教导和行政治理的实践之中。
从全部政治格局中看,黄老思想对初代政治结构的影响尤其远大。
它提出了以“道”治国的政治基础和以“德化人”的治人原则。
这一理论对汉初的政治形态深远影响,使得治国体制逐步从暴力的统治转为以“道德”作为治理手段,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行政体系逐渐形成。
这些因素使得汉初政治格局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儒家特色。
总体而言,黄老思想对汉初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为汉朝各类政治思潮和政治实践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柱。
同时,这个时代的政治制度也成为整个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基本模式。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黄老思想是黄帝与老子思想的结合,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黄老思想和汉初政治格局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
黄老思想强调和谐统一的理念,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紧密相关。
汉初时期,经历了秦朝的暴政之后,民众渴望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黄老思想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让人们得以寻找心灵的安宁和社会的和谐。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初政治格局形成了一个相对和谐的局面。
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也体现在汉初政治体制的建立过程中。
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对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一个参考模式。
在汉初,刘邦成为了汉朝的开国君主,他通过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来制定政策。
他鼓励各地方的官吏依法治理,尊重百姓的需求,避免过度干预。
这种政治方法的运用使得汉初政权能够迅速巩固,让各地区得到相对稳定的统治。
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还可以体现在道术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上。
黄老思想中的道术思想强调道非常规常理,它追求淡泊名利、无私无欲,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
汉初政治格局中的统治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他们注重个人修养,追求道德的高尚,以此来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这种容忍和尊重道德修养的政治氛围为汉初政权的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
黄老思想在汉初政治格局中也体现了一种权力分散的倾向。
黄老思想注重个人的自由与权利,主张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这与当时的政治格局形成了一种契合。
汉初政权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倾向于将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地方君主和官吏。
这让地方有更大的自治权,同时也给了各个地方更多的发展机会。
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对这种权力分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1. 引言1.1 黄老思想的兴起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主要由黄帝和老子两位先哲所创立。
黄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兴起,并逐渐影响了整个汉代政治格局。
黄老思想强调了道德伦理与政治治理的关系,提倡以仁爱和仁政为中心,主张尊重自然规律,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黄帝倡导了“仁政”思想,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国,尊重民众,以德行来感化人心,以仁爱来统治天下。
而老子则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以谦逊的态度处事,让政府自然而然地运行,不要刻意干涉。
黄老思想的兴起,为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老思想的道德伦理观念深度影响了当时的王朝统治者和政治精英,成为他们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
在汉初政治格局中,黄老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和演进具有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政治制度、社会伦理和文化观念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2 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在汉朝建立初期逐渐确立起来的。
汉初政治格局形成的背景主要是由于刘邦推行的皇权集团对政治的持续影响以及刘邦后裔之间的权力斗争。
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还受到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农业经济的落后、阶级矛盾加剧等因素,使得政治格局更加复杂。
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还受到来自外部的挑战和内部的威胁,例如匈奴、南越等民族的不断威胁以及刘邦后裔之间的争夺权力的斗争,使得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更加困难。
在这种背景下,汉初政治格局逐渐确立,政治局势逐渐稳定,但依然存在各种潜在的危机和隐患。
总的来说,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汉初政治格局的确立离不开皇权集团的持续影响、刘邦后裔之间的权力争夺和外部内部的威胁等因素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为后来汉朝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王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黄帝思想和老子思想两部分。
黄帝思想主要包括对天地自然的尊崇和崇尚道德修养的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汉初黄老思想
【摘要】:黄老思想史汉初统治者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确立的统治思想,黄老学派吸收了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及其其他各派优势,顺应时代发展、儒家并立的显学。
黄老思想比其他学派思想更具优势,它正是融会法家和道家思想于一身、协调诸子百家之学,这种游刃有余的指导思想正是汉王朝苦苦追寻的一剂良药。
虽然黄老思想有时代局限性,但是黄老思想对稳定汉初社会秩序及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字】:黄老思想无为而治德刑相济政治经济文化
黄老思想史称“黄老之学”,是“皇帝之学”与“老子之学”相结合的一种理论学说,其重心是“道”、“法”、“德”。
黄老之学是在继承、改造老子等原始道家思想基础上,兼收并蓄百家之学,尤其是法家与儒家思想。
汉初兴盛的黄老之学,与先秦原始道家已有明显区别,它依托传说中的皇帝,本于老子,将老子“道”运用于社会、人生、政教方面。
虽然主张“无为而治”,但已把老子的消极遁世思想发展成积极入世的治道。
其实质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兼采儒、法、名、阴阳等诸家学派,融会贯通,使其适应新建立的封建帝国的需要。
黄老思想比其他学派思想更具优势,它正是融会法家和道家思想于一身、协调诸子百家之学,这种游刃有余的指导思想正是汉王朝苦苦追寻的一剂良药。
西汉初年,统治阶级之所以采用黄老思想作为其统治思想,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一方面是由于多年战争,社会经济处于瘫痪状态,生产陷入难以维持的窘境,与此同时,汉初异姓诸侯王实力不断惊扰汉王朝,在内外交加的社会矛盾下,汉初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恢复几乎崩溃的社会经济,来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国家统一。
另一方面又鉴于秦亡的惨痛教训,因而惟有采用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盾,才能使西汉政权得以巩固,避免重蹈亡秦的覆辙。
黄老思想提倡清静无为,黄老所提倡的清静无为并非放任自流、一切不管。
经黄老道家改造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完全放弃了尤其是庄子的消极遁世态度,它极力主张政府要清静无为,实行少干预或不干预政策,让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诸方面自由发展。
“无为而治”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而占据了统治地位,它是华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瑰宝。
汉朝统治者发现,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不仅能否定秦的严刑酷法和横征暴敛,而且有利于恢复生产,能适应“休养生息”的社会需要。
汉初推崇黄老的几位皇帝都十分简朴。
汉初七十年间,由于统治者的极力推
行,黄老之治收到了良好的政治成效,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复兴,社会秩序安定,民风醇厚的太平盛世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汉初黄老思想强调“明法”,实行“约法省禁”,主张法律不可偏废。
在汉初黄老学派看来,一个国家如果只是片面强调礼仪道德的重要性,而忽视纲常法纪,同样会招致灭亡。
尧舜那样的圣贤依靠皋陶设立刑罚惩罚犯罪,公布赏罚,借以分清是非,辨明好恶,纠察奸邪之举,足以说明法律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法律史“天下之度量”、“人主之准绳”,因为要求统治者“明法修身以为治”。
所谓“明法”,是指法律要明确,要公布于天下,使民众了解发、懂得法,从而在行为上知所趋避。
明法主张的具体表现是“约法省刑”、“罚不患薄”。
希望汉初统治者能够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刑法上推行宽简从轻的政策。
汉初黄老不仅强调无为的道,重视法的作用,更融合了先秦儒家的主张,高扬仁义之理,反复强调礼和德的重要性。
秦以武力征服六国,繁法严刑令使天下震恐,这在当时不失为有效手段,但它此后仍不尚仁义,错误地将专任刑法定位为基本的指导思想,结果导致众叛亲离的惨痛后果。
礼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调整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礼的作用虽然不是很明显,但它能杜绝人们为恶的根源,在微小之处潜移默化,使人们不知不觉中远恶近善,所以更加不能弃而不用,在汉初黄老学派看来,德礼、刑法二者不可偏废,应德刑相济,文武并用。
鉴于秦代“专任刑罚”、二世而亡的惨痛教训,在德刑关系上,汉初黄老学派主张德刑相济,文武并用,而重点又在于道德教化,强调先德后刑。
这一思想不仅具体指导了西汉初年的法制实践,而在我国古代法制指导思想由法向儒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黄老思想在我国的政治舞台上仅仅发挥了短短七十年时间的作用,但对于当时国家的发展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在黄老思想中可以看到所有有影响力的缩影。
汉初,刘邦在全国推行郡国制,并以柔克刚消灭了异姓王势力,分封子弟;在外交上推行和亲政策,积极与匈奴改善关系;在经济上,推行轻徭薄赋政策,使经济得到复苏和发展。
汉初统治者对秦以来的酷法进行了清理和整治,在政治上推行黄老之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汉初统治者以秦亡为教训,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去的相对稳定与持续发展的政治局面必须缓和阶级矛盾,实行无为而治。
黄老思想的推行使得汉初社会政治形成了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随着条件的变化,黄老思想的地位也在改变,到武帝继位,经济繁荣与全国统一,使统治者改变政治方针,与民休息的前期转入用尽民力的中期,这一转变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历史趋势,是黄老思想被采用的大前提。
汉初用黄老思想为工具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刘氏天下,是对老子思想建立一个不切实际的小国
寡民社会的小小讽刺。
黄老思想有利于促进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
黄老思想反对穷奢极欲,因此,汉初的几位皇帝都很俭朴,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汉文帝。
汉初各位皇帝为了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
对农业十分重视并制定了许多具体措施,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过刘邦及后继者的努力,随后几十年的政治稳定也使汉帝国迎来了全面的繁荣。
汉初社会经济取得如此成就,除了与劳动人民努力劳作息息相关外,不得不承认,这也是黄老思想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黄老之学被汉初统治集团奉为国策,对学术和教育领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表现之一是废除了挟书律。
挟书律的解除激发了学者们抄写、抄录书籍的热情,社会拥有的图书量渐增。
其次是开放私学,私学由此逐渐复苏。
再次,“无为而治”的文教政策也使朝廷放松了对百家之学的钳制,为学术的繁荣提供了一种较为宽松的环境。
黄老思想主张“文武并用”“德刑相济”,实行“约法省禁”,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为汉初法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黄老思想对汉初社会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们认识到每种思想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黄老思想也不例外。
黄老思想坚持清静无为思想,使得封建等级权威被削弱。
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就是等级制,它是封建伦理制度的核心内容。
但是汉初提倡黄老思想,推崇无为的思想,对诸侯王采取纵容态度,致使其势力日益膨胀,乃至叛乱。
汉初黄老思想导致经济的自由放任,出现了腐败的社会风气。
汉王朝初期推行黄老思想的“无为”政策,是的一些不法商人与地方官吏勾结,大量侵吞国家财产,并垄断国家的经济命脉。
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对匈奴采取消极避让政策,致使匈奴不断南侵。
由于奉行黄老思想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和消极结果,恐怕连一些黄老学家们也看出来了。
所以这个时候及稍后出现的黄老著作不再一味强调无为,而是强调应顺事物发展规律而为。
在文帝十一年前后,汉文帝在贾谊、晃错等大臣的极力劝阻下,终于抛弃了黄老思想,奉行积极有为的儒家思想。
景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积极有力的措施,才扭转了汉初奉行无为思想所造成的凋弊、混乱的局面,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文景之治。
思想的发展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的,正如黄老思想,它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战国诸子百家,各种思想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黄老思想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是黄老思想由学术而政治,对稳定汉初社会秩序及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汉高祖总结秦亡教训,行黄老无为政治,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到文景帝时期,倡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一切努力终于得到回报,出现刘汉王朝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黄老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不可磨灭的重要一笔,它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对国家的发展和建设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⑴吉俊杰黄老思想对汉初法律思想的影响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一期
⑵章海华从文景之治看黄老“无为”思想的现代意义江西行政学院江西南昌
⑶刘诗贤浅议黄老思想对汉初社会的影响青岛市崂山区第一中学
⑷鲍新山评汉初黄老思想的消极影响《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⑸董赫楠浅析汉初黄老思想法制与社会2011·05(上)理论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