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概述

合集下载

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前沿研究综述

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前沿研究综述
教, 1 5 . 2 3 %的人信 仰 民 主社会 主 义 、 新 自由主 义和
实 问题 。对此 , 学 界 已从 不 同视 角 、 不 同层 面针 对
当下 青 年大 学生 马 克思 主 义 信仰 的教 育 问题 展 开
了探 讨 ,而及 时梳理 与 把握 其 最 新 研究 动 态 以及 所 存 在 的问题 ,对 于推 动 该 问题 的 研究 将 大有 裨
2 0 1 3年 第 4期 ( 总第 2 6 7期 )
学 术 论 坛
ACADE ⅡC F oI 删
NO. 4, 2 01 3
( C u m u l a t i v e l y N O . 2 6 7 )
王 义 信 仰 青 年 大 学 生 马 克 思 究 综 述 教 育 问题 前 沿 研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俊. 刘 魁
[ 摘 要】 重视 与加 强对 青年 大 学生 马克 思主义信 仰 的教 育研 究在 当前犹 显 重要 ,它关 涉到社会 主义 现代 化 的建设 事 业 以及 中华 民族 的伟 大复 兴 。为推 动 学界 对这 一 问题 的深入研 究 . 文章 围绕 当代 中国青 年 大 学生的信 仰状 况 、 青年 大 学生 马 克思主 义信 仰的现 实境 遇 、 青年 大 学生 马克 思主 义信仰 问题 的根 源 、
近 结论 。 其 次 ,在对 西 安 地 区 1 O所 高 校 2 0 0 0名大 学
生 调查 研究 的基础 上 ,学 者 张 向飞 从 两个 方面 对
其 信仰 状况 进 行 了描 述 。一 方 面 ,信仰 系 统不 健 全, 信 仰缺 失 、 多元 化 是其 主 要表 现 ; 另 一方 面 , 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前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前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前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与外延、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将从主要研究方向和前沿问题两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一、主要研究方向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维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维度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基础方向。

这一维度主要关注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重要理论基础,探讨其科学性和历史地位,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当前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具体实践和创新,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这一方向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等问题的研究。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国际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进程的加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国际范围内的比较研究日益重要。

这一方向主要关注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探索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拓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国际话语权。

二、前沿问题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科技革命科技革命的发展对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读和引领科技革命,是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进程加速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与其他理论体系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全球化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前沿问题。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提供科学的指导和理论支持,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摘要】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展开探讨,首先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入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

接着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和发展,并指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最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性,并总结了本文的观点。

通过本文的阐述,将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的理解,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前沿问题、理论、历史、发展、挑战、未来方向、重要性、展望、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转化和发展过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确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的探索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热点议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化道路将成为本文分析的重要内容。

当前,中国面临着经济转型、社会变革等多重挑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

探讨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对于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部分的分析将有助于理清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脉络和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1.2 研究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一直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对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和基本精神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对于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特点和发展规律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吸收和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和具体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202x)》读书笔记模板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202x)》读书笔记模板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研究主要
论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研究概述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研究展望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概述
一、出版著作方面 二、学位论文方面 三、报刊论文方面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主要论题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运用研究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四、关于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研究 五、关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研究 六、关于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七、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八、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九、关于资本逻辑问题研究
第五章思想政 治教育方法论
研究
第六章思想政 治教育理论研 究的任务与前 景
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提出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根源与普遍性研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创新思路与路径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模式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 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五、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教育内容研究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教育研究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三、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研究 四、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新领域研究
一、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批判错误思潮 二、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 三、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 四、文化软实力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
第三章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一、启动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二、省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独立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热点问题介绍(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热点问题介绍(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热点问题介绍(三)第三部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理论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对历史脉动作出敏锐的反映。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亲历着两场深刻的转变:一是国内的社会转型,即从封闭停滞到改革开放,从传统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世界的格局转变,即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以对话代替对抗,在政治多极化转变过程中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要求理论研究必须紧扣“时代性”,只有这样才能跟上世界历史前进的步伐;国情认知的新特点,要求理论研究必须立足“民族性”,唯其如此才能准确把握本民族在世界历史格局中的定位。

将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需要一种深透的世界历史眼光。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勾画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蓝图,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既避免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历史挫折,又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民族精神的瑰宝“,她作为社会转型期理论的自觉要求与积极成果,代表着改革开放20年来中华民族最大的理论收获。

一、世纪之交的理论视点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理论成为国内理论研究的视点中心,党的十五大以来,以邓小平理论为母题的研究工作更臻热烈,表现为主题更广泛,内容更深刻,成果更丰富。

究其原因,概要述之,主要基于下列三个条件。

(-)党的十五大的召开开创了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新境界。

党的十五大的历史性贡献是把邓小平理论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对之作出了历史的科学的评价。

十五大之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实践过程中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回响。

以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以及邓小平理论的科学评价为起点和指针,邓小平理论研究在各个领域普遍展开,诸多研究、探索、阐发邓小平理论的作品纷纷面世,这其中既有郑必坚、龚育之、石仲泉等老一辈理论家的理论贡献,也有众多中青年学者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一种富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有些甚至具有根本的挑战性,需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丰富和发挥。

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1.本体论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人们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也不过是在拒斥传统本体论的同时所实现的一种当代的“本体论复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不仅是研究本体论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解。

这里首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本体观。

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与本体论的关系,学者们见解不一。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有其“本体论”(“存在论”)。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就源于对传统本体论首先是传统本体观的变革。

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

这一本体论构成整个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

同时,它也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具有下述三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了生产力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主要特征;其二,它揭示和展现出物质对象与人类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内在关联,即将物质和实践这两者视为同构一体和密不可分的。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作为客体的物质则是实践化的物质。

因此,就此而言,物质的实践和实践化的物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三,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称为“存在论”,不仅符合“本体论”一词的固有含义,而且也更切合马克思哲学的主旨和本质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在多数场合沿用“本体论”这一概念,仅仅是考虑到既有的通行习惯用法)。

人们对本体论概念的理解颇具歧异。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综合概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综合概述

职业发展路径
学术研究:高校、研 究机构等从事马克思 主义理论研究工作
政策制定:政府部门、 政策研究机构等从事 政策制定和研究工作
教育教学:高校、中 学等从事马克思主义 理论教育教学工作
媒体传播:新闻媒体、 网络媒体等从事马克 思主义理论传播和宣 传工作
企业咨询:企业、咨 询公司等从事马克思 主义理论在企业管理 中的应用和咨询工作
科学社会主义: 研究社会主义 社会的产生、 发展和完善
7
专业就业方向
主要就业领域
01
党政机关:从事政策研究、 理论宣传等工作
02
企事业单位:教育科研机构:从事马克思 主义理论研究、教学等工作
04
新闻媒体:从事新闻报道、 评论等工作
05
社会组织:从事社会工作、 公益事业等工作
士学位
3
博士:三年 制,授予博
士学位
4
博士后:两 年制,授予 博士后证书
课程安排
1
基础课程: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 史、马克思主义
哲学等
3
实践课程:社会 实践、实习、调
研等
2
专业课程: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马克思主义 社会学、马克思
主义文化学等
4
选修课程:根据 个人兴趣和需求, 选择相关领域的
企业咨询: 为企业提 供马克思 主义理论 指导和咨 询服务
国际交流: 参与国际 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 究和交流 活动
01
02
03
04
05
06
演讲人
1
专业简介
专业定义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是一门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历史、 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汇总.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汇总.
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
世界历史与全球化
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
1. “世界历史”概念的界定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 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 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 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
– 这种观点所界定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把马 克思的战友与学生对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统统 排除在外。
马克思主义是:
•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 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 体系。 •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 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 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 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 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 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的学说。
• 2.第三只眼看——“西马解马”
– 西马本着强烈的批判意识,深植于当代语境,直接关 联现实的社会问题及日常生活,可谓西方社会现实问 题的一面镜子。
• 3.现实问题研究:“实践阐发”
– 实践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对马克 思主义理论也必须进行整体性研究。
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创新
• 问题视域
二、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 传统马克思主义三分法的局限性
– 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思想的误解。 –严重弊端已显出,主要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 层面。
• 就理论层面而言,妨碍了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 学科发展。 • 就实践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却相对滞后。 – 因此,把马克思的学说界定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 学社会主义有其合理性,但对马克思学说的认识却不 能仅仅停留在这种分析状态上,必须对马克思的学说 给予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概述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概述 PPT课件
25
(1)打开东方社会之谜的钥匙: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争论
• 1859 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 第一次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在 此前后,他曾在许多论著中提及这一思想,但 是,马克思没有给“亚细亚生产方式”下过定 义,也没有明确指出过这种生产方式在社会发 展中的性质,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 这个问题就成了一大学术难题。由于“亚细亚 生产方式”直接关联着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宏观 认识,并且涉及到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问 题,于是,理论界围绕“亚细亚生产方式”展 开了一场“旷世之争”。
11
(2)特点:出现了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 理论研究回归的趋势。
• 就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研究本身而言,可以看到有这么一个明显的 特点:出现了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回归的趋势。以20 世纪70、80年代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起点,紧 接着就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生产力的标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地 讨论和较为深入地研究。从90年代开始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 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激烈地讨论。世纪之交,理论 界又就深化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进行了广泛 的讨论和调研。当前伴随着我们党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 学发展观,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马克思恩 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等问题的研究继续升温。当前正在实施 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 著作基本观点的研究摆在很重要的位置,适应了我国理论界发展 的需要。
• (2)要认真研读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 • (3)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8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 特点
9
1、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 点
10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马克思主义 理论成果和实践最丰硕的时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前沿问题研究述评

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前沿问题研究述评
Jn ,01 a .2 0
NO. G n r l1 7 1 e e a 9 来自甘肃 理论
学 刊
21 0 0年 1 月 第 1 期 总 第 lr期 9 7
Ga s h o y Re e r h n u T e r s ac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若 干前 沿 问题研 究 述 评
发展。党 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与建设 工程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迎来 了空前 的良好机遇 。在这
“ 回到马克思” 就是对 什 么是马克 思主义 、 么是 什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探 讨 , 图在纯粹 的认识论 和价 值 试 论意 义上接近马克思哲 学观念 ,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 对

历史 , 而马克思主义哲 学 的核心 内容是社会 。 L 对马克 2 思主义哲学 的内容进行 了详 细的剖析 , 提供 了一种不 同的解读方式和角度。而俞吾金则从马克思哲学的实 质角度来探讨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内容 , 为将马克思 认 哲学 的实质 理解 为辩证 唯物 主义 不符合 马克思 的本 意, 马克思哲学 的实质是历 史唯物 主义。这 是对传统 教科书 的观点 的一种重新 界定和 阐释 , 以期据此重 构 马克思哲学体 系。 [ 引导我们 探寻本 真 的马 克思哲学 3
持马克思 主义哲学 的基本立 场和原则 , 须贯彻 马克 必
样 的新发 展却使 马克思 主义哲学具 有更强 的当代性 ,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 为解决实践问题更 有效 的工具 。 三、 诠释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地位
人的问题是改革 开放 3 0年来 马克思 主义哲学研
究 中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出发点是现实 的
包美 霞 , 易赛键
( 国人 民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学 院 , 京 中 北 10 7 ; 是 杂 志 社 政 治 编辑 部 , 京 0 82 求 北 10 2 ) 0 7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批判心理学前沿进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批判心理学前沿进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批判心理学前沿进展【摘要】本文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批判心理学前沿进展展开讨论。

在概述了这两个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现状。

接着在分别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心理学中的应用、批判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两者之间的交叉点。

同时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批判心理学前沿研究领域及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在总结了这两个领域的进展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批判心理学在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人类心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心理学、前沿进展、当代心理学、应用、基本原理、交叉点、研究领域、社会实践、意义、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批判心理学前沿进展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批判心理学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学科,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和人类心理进行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物质世界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变革的规律。

批判心理学则关注个体心理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科技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批判心理学在各自领域内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心理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批判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个体心理的发展和社会影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批判心理学在一些研究领域上存在交叉点,两者的理论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为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社会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批判心理学的应用也日益增多,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批判心理学前沿进展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了各自领域的发展,更在于为人类社会和个体心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批判心理学可以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探索更多的问题,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心理学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强调人类是社会的产品,个体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近十年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状况概述

近十年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状况概述

2021.05国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基础理论,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长期关注、研究的主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国家问题的关注最早始于葛兰西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而较为集中的研究则是在二战结束以后。

国内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

近十年来,面对新的背景,国内学者的研究则跨越了传统上通过综合性的、介绍式的研究来展现理论全貌的阶段,主要是通过主题式研究聚焦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问题。

本文以现有文献为基础,集中梳理了近十年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研究概况,并作简要评析。

一、国家与资本逻辑的关系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加剧了资本的增值逻辑与民族国家约束机制之间的对立。

20世纪50—70年代,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资本的扩张性要求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强化。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福特制向灵活积累模式转型,冲击着民族国家的领土逻辑和权力逻辑。

这些变化被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尽收眼底。

他们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从不同视角展开分析,形成了多样的理论形态。

国内学者将这些观点概括如下:第一,国家是垄断资本的服务者。

国家通过干预经济来为资本的集中、垄断和扩张提供帮助和保护。

[1]为了服务于本国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会经常推行殖民主义政策,通过发动战争来吸收经济剩余。

[2]第二,国家和资本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帝国主义的扩张最终要依近十年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状况概述*■李媛媛【提要】近十年来,国内学界从多方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展开深一步研究,主要聚焦在国家与资本逻辑的关系、国家与政治民主的关系、国家与阶级的关系、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等议题上。

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基础性研究与前沿性研究并存、解读取向与应用取向并重、文本的深度犁耕与纵向比对共存研究有新进展。

在未来研究中,应提升研究深度、拓展相关研究主题,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影响和现实解释力,立足中国国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148理论纵横理论版引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应能够紧密围绕自身所具备的学科特色与科学性。

即便在当下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飞速发展的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具备极强的应用价值。

其所蕴含的与时俱进品质,促使我国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拥有更明确的方向。

相关学者需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能够进一步了解与研究社会发展规律。

带着创新视角,不断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进行再研究。

确保其能够充分发挥现实指导作用,将博大精深的内涵进行充分挖掘。

做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融入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并指导我国更有效的建设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相关学者必须能够着眼世界、放眼未来,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特色与基本国情,更加系统、全方位的探究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

结合学术研究领域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要点、难点等要素,能够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的特征。

并能够将其作为继续深度研究的核心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进行科学拓展与深化。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特征(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具备一定创新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需能以现代化的特点进行融合。

相关学者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如此才能对相关前沿问题特征进行全面解读。

在整个过程中,需摒弃落后的哲学思想,并充分汲取具有研究价值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知识。

与此同时,在对文化理论、生态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所具备的创新性特征。

而这种创新性,更多的是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巨著中所阐述的具有前瞻性的思想。

其鲜明的与时俱进品质,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特征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构与研究的过程中,应能紧密围绕实时的文学理论、经济理论等要素,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构成要素,从而创新出新的解读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进行深入再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刘德军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的老师和本学科点研究生必须认真对待与搞明白的问题。

今天,我借学校论坛的机会,着重讲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前沿的几个问题,以供老师与同学们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展概况(一)学科发展现状中共中央决定: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

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中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

据了解,全国目前已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2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1个,总计46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点9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3个,总计168个。

如此庞大的研究队伍,如此众多的招生数量,再加上在各地的宣传部、党校、社科院、军队院校中,还有一支颇为壮大的研究队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成为研究人员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学科之一。

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会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搞得不好,则只能适得其反。

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含量亟待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建设亟待规范。

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

(二)学科建设总体思路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郭建宁教授,就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郭教授认为,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品位,规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他提出的总体思路主要有以下五点:1、以历史为线索。

即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从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发展格局、经验教训和当代走势。

2、以实践为基础。

即紧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当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第二,既要看到马克思思想转折时表现出 来的非连续性和断裂性,也要看到其连续 性和一致性。
第三,我们在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质 时,应以青、中、老年马克思的著作贯通 起来。
-
6
二、如何认识“马克思—恩格斯问 题”
1、何谓“马克思—恩格斯问题”
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广义地说, 它既指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生平交往问 题,又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关系问题, 还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关系问题; 狭义地说,它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 关系和文本关系。
-
4
3、对待“两个马克思”问题的三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以青年马克思否定老年马克 思。
第二种态度:以老年马克思否定青年马克 思。
第三种态度:老年马克思统一于青年马克 思。
-
5
4、正确对待“两个马克思”问题
第一,在青年马克思和中、老年马克思的 哲学思想之间,确实存在着重大的转折, 这一重大转折的实质就是马克思创立了历 史唯物主义的学说。
卢卡奇可以说是第一个比较全面地关注、提出和 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关系的学者。
从国际范围看,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认为马 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本质上一致的观点仍然是学 术主流。从60年代起,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 根本对立的观点逐渐形成并占据了支配地位。进 入90年代以后,论证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本质上 一致的看法又在西方“马克思学”学者中流行起 来。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
2
一、如何看待“两个马克思”的问 题
1、“两个马克思”问题的实质 制造青年马克思与中、老年马克思的对立;
夸大两者之间的差别;颠倒两者之间的关 系。
-

3
2、“两个马克思”问题的缘起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前沿问题第一讲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p1团区委郁杨)答:哲学作为世界观包括许多领域和方面的问题,其中制约和影响各种哲学问题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贯穿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哲学上的两大阵营。

凡是主张思维、精神是第一性、是本原的哲学家,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主张思维、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的哲学家,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理论意义:第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理论上识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为我们能够正确反映、认识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批判不可知论提供了理论武器。

实践意义:第一,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第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坚持可知论,努力做到正确地认识世界。

2、哲学的党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7 团区委,郁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就是哲学的党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社会中对立的阶级、集团的倾向和思想体系,哲学党性与政治党性总的说是一致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两条思想路线、两种工作方法的斗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10-14 张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它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具有如下基本特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了完全科学的性质。

它是唯一科学的哲学。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哲学研究的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依靠具体科学成果从中概括出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向与前沿问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向与前沿问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向与前沿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研究方法,在当代中国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和前沿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新动向和前沿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这一要求使得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更加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中国特色的体现。

研究者们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发展道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在当代中国,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话,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思想资源。

这种对话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主义之间建立起联系,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精神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需求更加迫切。

研究者们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理论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实践中,为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工具和理论支持。

四、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对话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开始与国际学术界开展广泛的对话和交流,吸取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先进成果,以丰富自身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这种对话不仅有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更能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更加开放、多元化。

五、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当代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这些现实问题相结合,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思想支持和政策建议。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提问的策略不同: “对立论”打着回到“真正的 马克思”的旗号,采取先歪曲马克思和恩格斯, 再用歪曲的马克思来反对歪曲的恩格斯的手法来 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整个马克思主义,企图用马 克思来反对、打倒恩格斯和整个马克思主义; “同质论”只是在“客观研究”的幌子下,通过 把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某一思想片断与其他 思想片断绝对对立起来的手法来说明恩格斯的错 误观点在马克思那里同样存在,企图把马克思和 恩格斯一同打倒,从而连根拔除马克思主义。
七、如何重建马克思主义 理论范式
1、当前理论范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视阈狭窄,缺乏现实关照。 其二,现实性与学术性的二元对立。 其三,“洋教条”泛滥。 其四,解释限度的僭越。 其五,晦涩文风盛行。
2、我们的学术责任:重建以“问题”为中 心的理论范式
第一,要反思学术的现实性问题。 第二,要反思马克思主义的解释限度问题。 第三,要反思“洋教条”的学术倾向问题 。 第四,要反思马克思主义的文风问题。 第五,要反思现代性的多样化问题。
正确对待“马克思—恩格斯问题” : “马 克思—恩格斯问题”并不是一个“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的纯主观解释问题,而是 一个如何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关系问题, 首先是如何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上的 分工合作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上的 分工合作关系以及恩格斯晚年所面临的时 代和实践的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决 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既有高度的一致 性,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1、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化。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宏大化。 3、马克思主义哲学工具化。
4、马克思主义哲学学院化。 5、马克思主义哲学单向化。 6、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化。 7、马克思主义哲学封闭化。 8、马克思主义哲学非马克思化。 9、非马克思主义之物马克思主义化。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概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概述

就研究生学习谈几点想法相信自己人生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尽快适应专业方向的转变;树立起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学会用哲学的眼光看问题;扎实自己的理论功底;提高自身学术论文水平;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处理好四大关系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学习与研究;学习研究与勤工俭学;知识体系与自我信仰。

▪树立四大意识:哲学意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诚信意识▪学会研究阅读原著文本;确定研究方向;收集方向材料;拟定研究论题;反复修改写作;▪人自然社会;人发展自由;劳动实践生产;资本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和谐。

▪课程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历程。

要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理论。

2.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重要概念范畴如实践、劳动、生产等以及基本结论如不断革命论、一国胜利论等。

3.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4.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命运作客观评价。

▪参考书目▪ 1.《马克思主义史》庄福龄主编人民出版社,2004年。

2.《简明马克思主义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庄福龄主编人民出版社,2001年。

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顾海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余源培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5.《走进马克思》孙伯鍨张一兵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6.《回到马克思》张一兵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7.《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谭培文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

▪研究专题▪ 1.马恩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研究;2.马恩两种生产理论研究;3.马恩自然哲学思想研究;4.马恩技术哲学思想研究;5.马恩主体性理论研究;6.马恩控制自然思想研究;7.马恩社会和谐思想研究;8.马恩社会交往理论研究;9.马恩生产与消费理论研究;10.马恩民生思想研究;11.马恩劳动与休闲观思想研究;12.马恩实践概念的逻辑生成;13.马恩人的解放思想研究;14.马恩自由观思想研究;15.马恩生态伦理思想研究;16.马恩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17.马恩批判理论研究;18.马恩资本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摘要:马克思主义学说随时代的发展而与日俱进,在社会实践中经受考验而返本开新。

它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为当今中国和世界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诸多探讨与争论的话题。

人的全面发展是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的美好向往,更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思想和根本原则。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了展的理论,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从而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新的水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沿问题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63-0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认真学习和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是我们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理论前提,也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演出”的主角。

人本身的发展既是社会历史活动的结果,也是衡量社会历史进步的尺度。

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历代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其它仁人志士追求和奋斗的理想目标。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继承人类历史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优秀思想成果,而且在辨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和现实条件,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一个锐利的理论武器。

系统地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就会发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内涵:首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个人活动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只有使个人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需求,把不同的职业当作可以相互变换的生存方式来操作,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 、 点
(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马克思主义 ) 理论成果和实践最丰硕的时期
•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标 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我国理论界 从此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应该看到,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的20多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理论界最活 跃、形成的成果也是最多的一个时期。这充分证明理 论研究只有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 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和影响力,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2、国外主要是西方国家马克思 、 主义研究中的特点。 主义研究中的特点。
西方国家学术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特 点可以用复杂化和泛化来加以概括:
复杂化是指存在着各种各样研究马克 思主义的流派。
• 诸如有社会民主党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其 中又可以划分好几个派别:弗洛伊德派、存在主义派、 结构主义派、新实证主义派和后现代主义派等),绿党 马克思主义、女权马克思主义,等等。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概述
一 、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的意义和方法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界定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界定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 观点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说, 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 观点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 义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 义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我们现行党章上规定的作为中国共产 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从广义上说的。 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从广义上说的。是指由马克思恩格 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 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 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而发展了的观点 和学说的体系。在我国,我们又把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 和学说的体系。在我国,我们又把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经列 宁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称之为马克思列宁主义。 宁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称之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 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全国各族人 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因此, 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因此,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 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21世纪为什么还要研究 世 、 世纪为什么还要研究 世纪为什么还要研究19世 纪诞生的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 历史发展的规律。 历史发展的规律。
• 首先,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首先,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 其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其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 再次 , 社会主义最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再次, (简称“两个必然”),这是人类社会历史 简称“ 简称 两个必然” , 发展的最重要规律。 发展的最重要规律。
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 的态度
• 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纷繁复杂现象, 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纷繁复杂现象, 我们要冷静观察辩证分析并从中得出客观地结 论。不要采取拒之门外或批字当头的简单化态 应该看到, 度。应该看到,其中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弊端 的分析还是很深刻的。 的分析还是很深刻的。有的观点是我们原先研 究马克思主义时所疏忽的。有的观点可以直接 究马克思主义时所疏忽的。 为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所借鉴。当然, 为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所借鉴。当然, 我们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 即搞“ 我们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 , 即搞 “ 洋教条主 不要轻信甚至迷信西方各种思潮。 义”,不要轻信甚至迷信西方各种思潮。
二是自身原因。
•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不 长,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准备也不足,我 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还知之不 多、知之不深,最主要是受“左”的思 想长期影响等等,造成了对马克思列宁 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和错误的认识。“文 化大革命”时期达到了极其混乱的程度。
三是现实需要。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实践 成了我国社会生活的主题。实践呼唤着我们要重新学 习和不断深化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比如, 关于生产力、阶级斗争和关于群众、阶级、政党、领 袖的关系等原理;对于第一方面原因我们可以用正本 清源来解决;对于第二方面原因我们主要用拨乱反正 来克服;对于第三方面原因我们是用发展创新的态度 来对待。 • 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和发展创新决定了20多年来马克 思主义研究出现了回归基础理论研究的趋势。
(3)我国理论界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 中出现了上述特点主要有三方面的原 因:
一是外部原因。
• 应当充分肯定俄国十月 革命后给中国传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性作用。但 是,随着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深入,我 们逐步发现俄国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某些方面的诠释 存在着问题,有的甚至有很大的片面性。最早发现这 个问题的是毛泽东。上个世纪50、60年代毛泽东在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和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著作中尖锐地 指出了这个问题。现在我国理论界对于这个外部原因 的共识也越来越多。
(2)特点:出现了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 ) 理论研究回归的趋势。
• 就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研究本身而言,可以看到有这么一个明显的 一个明显的 特点:出现了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回归的趋势。 特点:出现了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回归的趋势。以20 世纪70、80年代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起点,紧 接着就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生产力的标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地 讨论和较为深入地研究。从90年代开始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 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激烈地讨论。世纪之交,理论 界又就深化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进行了广泛 的讨论和调研。当前伴随着我们党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 学发展观,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马克思恩 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等问题的研究继续升温。当前正在实施 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 著作基本观点的研究摆在很重要的位置,适应了我国理论界发展 的需要。
• 最初的争论发生在 最初的争论发生在20 世纪初列宁和普列汉诺夫之间, 世纪初列宁和普列汉诺夫之间, 两人围绕着俄国革命后实行土地国有化会不会导致 亚细亚复辟”发生争论。 “亚细亚复辟”发生争论。 • 第二次争论发生在 第二次争论发生在20 世纪 世纪20 、30 年代,由中国大革 年代, 命失败而引发, 命失败而引发 , 从苏联开始的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 讨论很快波及中国, 讨论很快波及中国 , 并进一步形成了关于中国古代社 会性质和社会分期的大讨论。郭沫若、杜畏之、李季、 会性质和社会分期的大讨论 。 郭沫若、 杜畏之、 李季、 胡秋原、翦伯赞和邓云特等都参加了论战。 胡秋原、翦伯赞和邓云特等都参加了论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 在探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拉国家社会发展前途时, 亚 、 非 、 拉国家社会发展前途时 ,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 题再次被人们提起。经过五十年代的酝酿, 题再次被人们提起。经过五十年代的酝酿,至60 、70 年代在国际学术界形成了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为中 心的大辩论。与此相应,国内论坛也进一步深化了30 心的大辩论 。 与此相应 , 国内论坛也进一步深化了 年代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 年代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
打开东方社会之谜的钥匙: (1) 打开东方社会之谜的钥匙 :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争论
• 1859 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次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 第一次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在 此前后,他曾在许多论著中提及这一思想, 此前后,他曾在许多论著中提及这一思想,但 马克思没有给“亚细亚生产方式” 是,马克思没有给“亚细亚生产方式”下过定 义,也没有明确指出过这种生产方式在社会发 展中的性质,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 展中的性质, 所以,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 这个问题就成了一大学术难题。由于“ 这个问题就成了一大学术难题。由于“亚细亚 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直接关联着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宏观 认识, 认识,并且涉及到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问 于是,理论界围绕“亚细亚生产方式” 题,于是,理论界围绕“亚细亚生产方式”展 开了一场“旷世之争” 开了一场“旷世之争”。
三 、 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 若干前沿问题
1、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 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马克思的视线从西往东移。马克思在研 究了大量资料之后提出了俄国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不通过资 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 极的成果”。促使了马克思视线东移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这一 时期马克思与俄国革命者之间有着频繁的通信联系,从而使他重 视研究俄国的社会问题。二是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第三卷的 “地租”时阅读了大量的关于阿尔及利亚、印度、中国等西欧国 家以外的资料,东方国家存在的奇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吸引了马 克思。他曾一度中断《资本论》的写作,作了大量的笔记(学术界 称之为《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意欲研究东方社会发展 问题。尽管马克思没有完成这个计划,但是在他的这些笔记、通 信和有关的大量资料中确实包含着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理 论。这个问题引起了几代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 理论品质。 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 ) 又是科学信仰。 又是科学信仰。
•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 同时 , 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科 同时, 学信仰。 学信仰。 •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代表人类进 步潮流、健康向上的理想和信仰。 步潮流、健康向上的理想和信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