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然、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脞说

合集下载

唐代意境说和。。。

唐代意境说和。。。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

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因素,但意境中的情须是蕴理之情,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包括著能够触动人们情怀,引起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意境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鸣。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思想渊源上是与传统佛、道两家的观念影响分不开的。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意境的概念形成,也体现在意境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观照方式中。

但是,从结构研究的角度和成果来看,意境中所包含的“物”、“象”、“境”、“观”的审美层次,却可以从其他民族的艺术实践与审美经验中找到类似的结构;这表明,意境可以作为一种具有古、今、中、外普遍通约性的美学范畴,获得一般性工具意义上的现代转换与整合。

摘要:意境是我国古代诗学理论的核心范畴,意境理论的发展构成了审美研究的一条重要线索。

我国古代的“意境”理论在先秦时期既已萌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特别是在唐代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意境审美趣味情景交融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即主观情感与客观外物相融合所形成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它不仅要求作者对外物之美有独特的感受,更要用毫不雕琢的语言将这种美表现出来。

六朝时期关于“言意”关系的探讨以及“滋味说”等理论已经隐约反映出这种审美趣味,可以说包含着“意境说”的萌芽。

皎然意境论在意境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皎然意境论在意境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客体相 契 合 的过程 ,也是 形象 思维的过程 ,它常常伴 随着 久积于心 ,突然勃 发的 “ 王 ” 神
皎 然 认 为 丰 沛 的 灵 感 “ 王 ” 的 出 现 , 也 需 要 创 作 者 ( 神 灵感 ) ;取境 的成 功与 否 ,关系到 艺术 作 品水准 的高低 ,

首 举 体 便 逸 ” 。 诗 歌 作 品所 指涉 的 世 界 , 有 时 是 明 明 白 白 的 具 体 实 相 ,
括了创作主体构思和捕捉灵感 的问题。皎然论立意与六朝 的 有 时又 如抽象 的虚 构体 。皎然把 诗歌所 指射 的世 界 ,统称 神 思论 、王昌龄论 立意 的不 同在 于:六朝 以至 王昌龄认 为 作 “ 象 ” 境 ,并注 意到 了诗 歌作 品所再现 客体 与 实在 客体
所谓 “ 生思 ” 立 意 ” 、“ ,即 构思 的意 思 ,皎 然 认 为创 作 者 而 得若神授 ”对此有 更深入 的阐 发。结合 立意节提 到 的皎 立 意 构 思要 能 独标 新意 , 前 无 古人 , 生我 思 ” “ “ 独 、 无有 倚 傍 ” , 就是 要脱尽 古人窠 臼。
维普资讯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 部学 院学报
20 0 6笠
第2 2卷 第 3 期
皎然意境论在意境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高 东 洋
( 坊 学院,山东 潍坊 2 16) 潍 60 1
摘要 :皎然的诗论 中关于意境论 的建构 不仅在唐代诗论 中极 具代 表性, 而且在整个 中国诗歌 理论 史上具有极其重 要 的地位 ,在其意境理论 中,皎然将禅之 心境 、道之意 象、儒之 比兴 综合起 来论诗 ,对后世意境理论 的发展 产生
长 期 的努 力 ,“ 积 精 思 ”就 是 “ 王 ”的 条 件 , 所 以 因此皎 然说 “ 先 神 取境 偏高 ,则一 首举体便 高;取境 偏逸 ,则 说掌握灵感并非虚静 的等待而 已,创作者平常对于思想 、情 感 、感 受 累积 是必 要 的条 件 。皎然 所 说 的 “ 意 ”是包 立

论皎然《诗式》的理论体系

论皎然《诗式》的理论体系

论皎然《诗式》的理论体系作者:许连军陈伯海来源:《江汉论坛》2008年第01期摘要:《诗式》的结构可从文本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梳理,重点在理论内容及体系的梳理与构建。

其理论思想可以“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为纲要,统辖了四个大的内容:以“诗有四深”为纲领的作诗之法,以“诗有五格”为纲领的评诗之法,以“辨体有一十九字”为纲领的风格论,以“复古通变”为中心的诗史观。

这样就构成了《诗式》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诗式》;理论体系;风格论;诗史观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1-0101-04皎然《诗式》是整个唐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诗学著作。

明人胡震亨认为在唐人诗话中,“惟皎师《诗式》、《诗议》二撰时有妙解”①。

清人毛稚黄《诗辩坻》则曰:“论诗则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皎然《诗式》、严羽《沧浪诗话》、徐祯卿《谈艺录》、王世贞《艺苑卮言》,此六家多能发微。

”今人张伯伟有言:“初、盛唐的诗格与晚唐至宋初的诗格在论述的内容方面,其重心有很大的不同。

……就诗格本身的发展来看,连接着两个时期的诗格,并且作为诗格转变的契机的,则是皎然《诗式》的出现。

《诗式》是继钟嵘《诗品》之后的又一部较有系统的诗论专著。

”②由此看来,历来诗学理论家们对《诗式》有着很高的评价。

《诗式》有着较完整而深刻的体系,理清楚其理论构架体系对我们认识和把握《诗式》十分必要。

“真于情性,尚于作用”可以作为总纲,是《诗式》诗学思想的集中表述。

皎然所谓“情性”,当是指合性之情;所谓“作用”,是指运思作意,包括“放意”、“定句”两个方面的内容,其原则标准是“放意须险,定句须难”。

皎然提倡出于自然,而又要求把“苦思”和“自然”和谐地统一起来,构思取境之时虽要求“至难至险”,但“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至苦而无迹”,“至丽而自然”,锻炼之极而不露痕迹。

“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作为皎然诗学思想的总纲,既能体现特定时代背景之下对传统诗学“吟咏情性”的继承与改造,又揭橥了刻意追求艺术工巧、以苦思求天然的创作转型时期的到来。

【诗词学院】司空图美学理论刍议——谈《二十四诗品》

【诗词学院】司空图美学理论刍议——谈《二十四诗品》

【诗词学院】司空图美学理论刍议——谈《二十四诗品》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司空图《诗品》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理论著作。

它是用四言韵语写成的,一共二十四则,每则一十二句。

因为梁代钟嵘撰有《诗评》一书,亦名《诗品》,所以后人每将司空图《诗品》称为《二十四诗品》,以示区别。

司空图生活在唐末,那时文坛上华艳淫靡之风正在泛滥,诗论中《诗格》一类著作广为流行。

《诗品》在当时,曲高和寡,人们不识其妙。

最早发现《诗品》的理论价值,并极力加以推崇的是苏东坡,而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又在继承《诗品》理论精华的基础上,作了重大发展。

到了清代,主盟诗坛数十年之久的王士祯,论诗标举神韵,曾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诗家之极则”,更有力地扩大了它的影响。

后来,“神韵派”虽然衰落了,王士祯也受到多方非难,但《诗品》的地位却并未因此而动摇。

例如《四库提要》的编者,在批评王士祯的同时,就肯定了司空图“深解诗理”,说《诗品》“所列诸体毕备”,“不拘一格”。

再加上科举试诗“多以其语以命题”,迫使应举士子,自幼及长,研读不辍,也推动了《诗品》的传播和研究的深化。

后来,不仅有注释、解说一类的书应运而出,而且还有人衍其余绪,有人补其不足,有人仿其形式,有人用其观点,写成了《续诗品》、《补诗品》、《演诗品》,以及《文品》、《赋品》、《词品》,乃至《书品》、《画品》等等理论批评专著。

由此可见它的影响之大。

那末,《诗品》的理论价值何在呢?这要从司空图以前的中国文论谈起。

这以前中国的文论至少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文学理论往往从属于哲学、社会政治学说。

先秦两汉自不必说,即使产生于文学自觉时代的《文心雕龙》,论文学也先讲《原道》、《宗经》、《征圣》。

至于文体分类,单是见于篇目的就有三十三种之多。

这三十三种之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属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范围之内的。

二是寓理论于批评,很少有人象欧洲美学家、文学理论家那样,以某种哲学思想为武器,对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

唐代文论之一:陈子昂、杜甫、皎然与司空图

唐代文论之一:陈子昂、杜甫、皎然与司空图
成就 二、如何总结与评价盛唐诗歌特点与价值 三、如何总结与评价唐代格律诗的艺术特点 与成就 四、唐代诗歌如何在盛唐之后得到发展 五、如何评价骈文及发展唐代散文
陈子昂与初唐诗论
一、初唐诗论的特点 1、反思齐梁文学 永明体,宫体诗,形式大于内容 2、倡导汉魏风骨 3、提倡南北风格融合 4、思考唐诗风格体貌
按: 李白在诗学思想上继承其诗学复古思想, 而在创作实践中则大力学习南朝诗风。 杜甫则明确主张转益多师,别裁伪体; 殷璠主张唐诗要兴象、声律、风骨兼备等, 则逐步弥补修正了陈子昂诗学理论上的缺憾。 五、陈子昂的地位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其八: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按:兼论其创作与理论。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
又按:杜甫晚年创作了十余首拗体诗,体现 出杜甫律诗一方面严守声律,尊重艺术形 式的规则,但另一方面又不为声律所束缚, 超脱声律的特点。
唐人诗格的代表作:皎然《诗式》
一、皎然与《诗式》 1、皎然 中唐著名诗僧,为谢灵运十世孙,故论诗推崇大 谢。 2、《诗式》,唐代诗格类诗学代表著作,有一卷本与五卷 本。 诗式,即作诗的法则。 《诗式》一书,既有理论,也有具体的作诗格法。精华 在前者。 唐代诗学文献中重艺术的代表作。 3、文献 李壮鹰《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许连军 《 皎然<诗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二、诗歌原则 1、诗歌具有崇高地位 夫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虽非 圣功,妙均于圣。 2、诗体论
辨体有一十九字 评曰:……一字之下,风律外彰,体德内 蕴……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体,风味尽 矣。 高 风韵切畅曰高。逸 体格闲放曰逸。贞 放词正 直曰贞。忠 临危不变曰忠。节 持节不改曰节。 志 立志不改曰志。气 风情耿耿曰气。情 缘情不 尽曰情。思 气多含蓄曰思。德 词温而正曰德。 诫 检束防闲曰诫。闲 情性疏野曰闲。达 心迹旷 诞曰达。悲 伤甚曰悲。 怨 词理凄切曰怨。 意 立言曰意。力 体裁劲健曰力。静 非如松风不 动,林狖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远 非谓淼淼望水,

第六章 皎然与司空图的诗论

第六章 皎然与司空图的诗论

• 5、论适度与中和之美 • “诗有四不”条:“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 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则蹶于 拙钝;才赡而不疏,疏则损于筋脉。” • “诗有二要”条:“要力全而不苦涩,要气足而不 怒张。” • “诗有四离”条:“虽有道情,而离深僻;虽用经 史,而离书生;虽尚高逸,而离迂远;虽欲飞动,而 离轻浮。” • “诗有六至”条:“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 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 • 以上所论或强调适度,或强调中和,渊源于儒家经 典。
• 皎然提出“诗情缘境发”、“境胜增道情”的 观点很值得注意。“诗情缘境发”中的“境” 是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景物,不说它是景,而说 是“境”,是因为这景在诗人的观照下已经不 是纯客观之物而是兼有主观色彩之物了,它不 是自在的自然景物,而是自为的审美对象。诗 人为这一审美对象所吸引,其情感必然为之生 发,这就是“诗情缘境发”之意。“境胜增道 情”,“道情”非“世情”,是得道者之情。 这情含有理。说“境胜”则不是一般之境,而 是佳境。佳境不只是生发诗情,还能启迪心志, 颖悟禅理,使诗情升华为含有深刻哲理的有道 之情。皎然这里说的是“境”对“情”的激发 作用。
第六章 皎然与司空图的诗论
周泓霖 2013-4-22
皎然的诗论
一、皎然《诗式》与诗歌意境特征探讨的深入 皎然(720?~800?),字清昼,晚字昼(一 说名昼),湖州人,谢灵运十世孙。早岁在杭州灵 隐寺受戒出家。除诵习佛典外,兼攻子史经书,尤 擅吟咏,其诗高逸超迈,为时所重,所交游者有颜 真卿、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等当时著名 文人。有《杼山集》。论诗著作有《诗式》、《诗 议》、《诗评》。 《诗式》有五卷,第一卷总论诗法,第一卷尾部及 其他四卷分诗为五格,各取前人诗句为例,以为法 式,故书名《诗式》。以“式”论文,最早见于隋 代无名氏之《文笔式》(见《文镜秘府论》)。 《诗式》五卷是目前所存唐人诗论中数量最多的一 种。

二十四诗品——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司空图

司空图司空图(837~908),河中虞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1] 。

晚唐诗人、诗论家。

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懿宗朝时曾被召为殿中侍御史,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

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

《全唐诗》收诗三卷。

新唐书之司空图列传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

父舆,有风干。

图,咸通末擢进士,礼部侍郎王凝特所奖待,俄而凝坐法贬商州,图感知己,往从之。

凝起拜宣歙观察使,乃辟置幕府。

召为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台劾,左迁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

卢携以故宰相居洛,嘉图节,常与游。

携还朝,过陕虢,属于观察使卢渥曰:“司空御史,高士也。

”渥即表为僚佐。

会携复执政,召拜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

黄巢陷长安,将奔,不得前。

图弟有奴段章者,陷贼,执图手曰:“我所主张将军喜下士,可往见之,无虚死沟中。

”图不肯往,章泣下。

遂奔咸阳,间关至河中。

僖宗次风翔,即行在拜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后狩宝鸡,不获从,又还河中。

龙纪初,复拜旧官,以疾解。

景福中,拜谏议大夫,不赴。

后再以户部侍郎召,身谢阙下,数日即引去。

昭宗在华,召拜兵部侍郎,以足疾固自乞。

会迁洛阳,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固阳堕笏,趣意野耄。

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

图本居中修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隐不出。

作亭观素室,悉图唐兴节士文人。

名亭曰休休,作文以见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

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聩,三宜休;又少也惰,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

”因自目为耐辱居士。

其言诡激不常,以免当时祸灾云。

豫为冢棺,遇胜日,引客坐圹中赋诗,酌酒裴回。

客或难之,图曰:“君何不广邪?生死一致,吾宁暂游此中哉!”每岁时,祠祷鼓舞,图与闾里耆老相乐。

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

境中含情,情由境生——浅析皎然诗歌的意境论

境中含情,情由境生——浅析皎然诗歌的意境论

境中含情,情由境生——浅析皎然诗歌的意境论第一篇:境中含情,情由境生——浅析皎然诗歌的意境论境中含情,情由境生——浅析皎然诗歌的意境论摘要:中国诗歌意境理论发轫于先秦两汉,酝酿于魏晋六朝时期,而兴盛于唐代。

在中唐时期,诗论内容丰富多彩,这一时期的皎然对诗歌的意境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对后世的诗人诗歌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皎然诗歌意境理论的探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作为中唐时期代表人物的杰出地位。

关键词:皎然意境论探析影响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皎然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僧和文学理论家,将佛学里的一些概念引入诗学理论范畴,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学理论的内容和范围。

他在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方面贡献很大,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和诗学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一、皎然的特殊身份与他的诗歌意境理论总括(一)对皎然的认识说他身份特殊,是因为他是一位禅僧,他重佛,所作的诗歌受到禅意影响甚大,但他又不囿于佛道。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人(今浙江长兴),据《高僧传》称皎然是“康乐候十世孙”,即谢灵运的后裔,还说他“幼负异才,性与道合”,不以名利为重,他早年学儒,后来改学道,中年后入佛教,这使他思维开阔,在诗学的阐述中不仅有佛家的思想,还有儒道思想的融合。

他的诗文俊秀,在诗歌创造上深有造诣,在诗歌史上地位颇高。

皎然的一生横跨安史之乱,他的文学创作主要在安史之乱之后,当时的江南因为远离战乱中心,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平静,这决定了江南诗人的创作较少涉及**的现实而侧重于山水情趣,在诗学思想上也侧重于对诗歌内部艺术特质的探讨,皎然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二)皎然诗歌意境理论总括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一个核心,对意境的了解就成为一个关键因素,何为“境”就显得特别重要,引用梁启超的话:“境者,心造也。

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造之境为真实。

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荡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选读复习材料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选读复习材料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选读复习材料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7.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8.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9.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爱上茶道】皎然诗句的历史评论

【爱上茶道】皎然诗句的历史评论

【爱上茶道】皎然诗句的历史评论于顾《释皎然抒山集序》曰:释皎然“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

”意味着皎然文风与诗品在当时已经成为大家学习榜样了。

明代唐汝询则认为,“皎然清淳淹远,当于诗中求之,不当于僧中求之。

”诗论专家多给予皎然很高评价——纯道题记皎然,一个比千利休伟大100倍的人四、皎然诗句的历史评论鉴于皎然在诗作与诗论上的成就,自唐代以来的诗词评话类书籍中,大多都有对皎然的评论,这些评论从不同角度给予皎然较高赞语,归纳起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论地位与影响在较早的文献中,可以看到唐代文学家、大臣权德舆(759-818)在《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中评论皎然是“吴兴长老昼公,撰六义之精英,首冠方外。

”虽然或有地域所指,但已经十分不易,在这个时期,皎然可能依然健在,就已经有了如此高的评价,因权德舆历任礼部尚书和刑部尚书,这样的评论也算是来自官方的评论了。

宋代王谠所著的唐代文史资料集《唐语林》中,则是这样评论皎然的:“楚僧灵一,律行高洁,而能为诗。

吴僧皎然,一名昼一,工篇什,著《诗评》三卷。

及卒。

德宗遣使取其遗文。

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元代辛文房所著的《唐才子传》,写到皎然时,则稍有保留,称:(皎然)“外学超然,诗兴闲适,居第一流、第二流不过也。

”明明想表达皎然的“超然”,却来了个“居第一流、第二流不过也”,这个“第二流”实在有些多余。

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签》给予皎然很高的评价:“皎然《抒山集》清机逸响,闲淡自如,读之觉别有异味,在咀嚼之表,当由雅慕曲江,取则不远尔。

”《唐七律隽》也评论说:“皎公诗婉隽,不特为诗僧冠,可与文房、仲文并辔中原。

”文房即刘长卿(约726—约786),仲文即钱起(722?—780年),都是与皎然同时代的唐代诗人。

清代毛先舒在《诗辩坻》中却说:“皎然精于诗法,而己作不能称,较之清江气骨,故应却步。

”相对而言,更肯定皎然的诗法著作。

二论诗品与人品于顾在《释皎然抒山集序》指出:“有唐吴兴开士释皎然,字清昼,即康乐之十世孙,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

司空图_诗品_超诣_美学思想探源

司空图_诗品_超诣_美学思想探源

司 空 图的 《诗 品 》 在 中 国 古 代 文 艺 美 学 中具 有 重
, ,
,
一 千 多年 以 来
对 我 国 古 代诗 歌美 学 理 论 的发 展 与

对此
,
后 人 曾有 人 把 它 称 之 为
,
诗家之 总汇
,
,
诗道 之 签 蹄


司 空 图 的 《诗 品 》是 对 中 国 古 代 诗歌 创 作 最 辉煌 灿 烂 时 期
嘻 宗咸 通 十 年


,
二 十 三 岁 的 司 空 图 考 中进 士
,
并 深 得 主考官
。 。

礼部 侍 郎 王 凝 之 的 赏
,
后来
,
司 空 图 因之 而 成 为 了 王 凝 之 的 随 身 幕 僚 王 凝 之 身为 宣
。 、
王 仙 芸 和 黄巢 起 义 时


池三郡按察 使

在 和 起 义 军 的作 战 中 王
有 独 特 风 格 特 色 的诗歌美 学 著 作
要 的历 史 地 位

,
又 一 部 用 四 言诗 的 表 现 形 式 写 成 的 具

作 为 唐 代 诗歌评 论 中 的 一 枝奇 葩 自司 空 图 的 《诗 品 》产 生 伊 始 擅 变 皆产 生 过 深 广 的 影 响
从 某种 意 义 上 讲
,

,
,
临之 已 非
,
少 有道 契
终 与俗 违
乱 山高木
碧 苔芳 晖
诵之
,
思之
其声 愈 稀



司空
图所说的 超诣 司空 图认 为

司空图对意境内涵的解释

司空图对意境内涵的解释

司空图对意境内涵的解释普列文【摘要】在中国美学史上,对意境内涵的解释而言,司空图的解释是最为精当的,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意境结构的清晰恰当的描述,二是对意境结构要素的关系的精准说明,三是对意境的整体性的说明,四是描述了意境的无意识性.这四个方面奠定了司空图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他完整地解释了意境的结构、统一性、生成性、无意识性,加上《二十四诗品》对意境的分类,司空图可谓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期刊名称】《河池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4【总页数】7页(P6-12)【关键词】司空图;意境内涵;解释【作者】普列文【作者单位】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宜州546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1司空图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于意境内涵的阐释和意境类型的分类具有总结性和开创性的意义[1],司空图对于界定意境内涵的贡献,主要不在于他创造性地挖掘了意境的内涵,而在于他对意境内涵的创造性阐释。

在司空图之前,人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从不同的侧面对意境的内涵有所理解,司空图开创性地综合了以往各种解释,他的解释使得意境的结构和本质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司空图对意境内涵的创造性阐释,主要体现在他以独特的表达方式,从意境的构成要素、结构关系、意境的统一性、意境的意识过程深刻阐释了意境的内涵。

目前关于司空图对意境结构的界定的研究,比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有以下三种*关于司空图近30年的研究主要奠定在张少康、刘三富、郭绍虞的见解之上,从逻辑上讲,很多研究多是他们观点的另一种阐释,在童庆炳的著作出现之后,他的影响也不小,目前的研究主要以它们三家的观点为基础,近人的研究主要以沿袭它们的观点为主,突破他们观点有自己创见的不多见,若无特别需要,本文对过往关于司空图的研究的回顾以讨论他们的观念为主。

第一种观点从意境的结构着眼,主要确定韵和致分别指什么。

张少康、刘三富认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正是指艺术意境所具有的含蓄不尽,意在言外的特点。

试论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一)

试论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一)

试论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一)论文关健词:司空图《诗品》诗歌理论论文摘要:司空图的理想诗境就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是整部(诗品》的实质,是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

这不仅从(诗品》的各品中体现出来,而且也从司空图的其他诗歌理论中也可见出。

晚唐司空图的《诗品》,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和古典文论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地位十分重要。

由于《诗品》是以诗的形式论诗,确有些扑朔迷离,令人难以琢磨。

如果认为《诗品》解也难,说之也难,那也不过分的。

但是,如果不去做求实地研究,武断地将《诗品》斥之为“唯心主义的神秘论”、“故弄玄虚的无稽之谈”,那就不是务实的科学研究的态度了。

我们认为,司空图的理想诗境就是“超以象外,得起环中”。

这种诗境理想,是整部《诗品》的实质,是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

首先,司空图在《诗品》中标举不同诗歌风格的同时,都包含着一种对“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个诗境理想的追求。

《诗品》的第一品《雄浑》,在探讨“体”与“用”、“雄”与“浑”的关系时,就明确地提出了“超以象外,得起环中”的诗境理想:“……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起环中。

持之无疆,来之无穷”。

在这以后的各品中,从意蕴上讲,都有不同程度地渗透。

这里解释了“超以象外,得起环中”的含义。

本义上的“象外”,指迹象之外;本义上的“环中”,喻空虚之处。

《庄子·齐物论》中说:“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以即门上的转轴,一旦进人了门框的环中,便能旋转自如。

郭绍虞先生说:一方面超乎迹象之外,纯以空运:一方面适得环中之妙,仍不失乎其中,这即是所谓‘返虚人浑’。

返虚人浑,也就‘自然成雄’,所以不能虚也就不能浑,不能浑也就不能雄。

”从清人孙联奎陈述中可知“超以象外,得起环中”的基本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只有“超以象外”,才能“得起环中”,犹如“再擒再纵”,是为了让人“服德服威”。

而是就创作过程来说,作者既要着眼于“象”的描绘,如“画山水亭屋”,又不能局限于“象”的本身,如“未画山水主人”,居实趋虚,得其环中之妙:对于欣赏过程来说,欣赏者可以通过有限的形象,去发挥联想,驰骋想象,“知亭屋中必有主人也”,从而,才能领会诗人的寄寓在有限形象中的无穷之象和无尽之意。

试以王昌龄、皎然、司空图为线索,谈谈唐代诗境论的发展。

试以王昌龄、皎然、司空图为线索,谈谈唐代诗境论的发展。

姓名:_王怡然____学号:_200800050071_学院:____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____专业:_____中国语言文学类_________试以王昌龄、皎然、司空图为线索,谈谈唐代诗境论的发展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中基班王怡然 200800050071 “诗境”是指诗歌的创作环境,即作者的心境和情感的表达。

它可以说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诗境的创造正是诗人创作追求的极致,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诗歌中意、象、境等问题的探讨和论述并不始于皎然。

《易》中有言:“立象以尽意”(见《易•系辞上》);《文心雕论•神思》中:“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都正确揭示了文艺创作中意与象之间的关系。

此外,钟嵘的“滋味”说等都曾深入论述到了诗歌创作中描绘形象、包蕴情性的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诗境论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序》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迈向全面发展的阶段。

唐代可以说是诗歌创作无可比拟的巅峰时代,但论及诗歌意境理论方面,,它则仅仅是一个诞生和发展期。

从王昌龄起,诗境理论真正得以提出,接下来经过皎然的推进,最终在司空图这里得到相对完善。

它的从萌芽走向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演进历程。

诗境论的先河——王昌龄的“三境说”“意境”这一概念,第一次明确运用出现在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中。

“诗有三境:一为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这里所谓的“三境”都是指呈现于作品中的“境”。

“物境”特指以写景状物为主的作品或者诗中写景状物的部分,即山水诗。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在写作山水诗时,作者应通过想象活动,将山水的景象其呈现在心里。

借此把心中的山水转化为视觉所能把握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出来,使主体能够完全把握住它,最终达到形似的效果。

试论司空图《诗品》“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

试论司空图《诗品》“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

试论司空图《诗品》“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摘要: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诗品》总结了前代诗歌中出现的24种意境,透视出“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

这一方面是由于司空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心向佛道的个性意趣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司空图历史性地继承并发展了“意境说”的结果。

关键词:司空图诗品虚实相生意境司空图是晚唐诗人,但其最为人称道的则是在诗论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著有《二十四诗品》(亦称《诗品》)传世。

与南北朝时期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不同,司空图《诗品》不是对诗歌具体写作方法的评论,而是以四言诗的形式,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前代诗歌中出现的24种风格或境界。

本文认为,《诗品》虽寥寥千余字,却无处不体现着司空图宁静淡泊、高远清空的风骨,较为典型地反映了“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

拟以《雄浑》、《纤秾》两节加以说明。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诗品·雄浑》与初唐诗人王昌龄所写边塞诗《从军行》表现出的“入目所见壮丽之景”与“由内喷薄而出的磅礴豪情”显著不同,他笔下的“雄浑之境”极少具体物象的填充,却勾勒出了一种无边无际的时空苍茫之感。

可见,在司空图眼中,雄浑不必要只靠实物去展现,而可以通过一团气韵表露无余,自有“得其真体而超然物外”之风流,扣得“环中”,可谓“不言雄浑而尽得雄浑”。

在这种不拘泥于现实物境而弘扬无形潇洒之气的审美倾向下,《雄浑》从抽象中概括出具体之意,从而透视出“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

《纤秾》一节亦是如此。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诗品·纤秾》“纤秾”用于形容文艺风格,意为“富丽优美的文艺风格”或“浮华的风格”。

皋兰课业本曰:“此言纤秀秾华,仍有真骨,乃非俗艳。

”[1]7孙连奎《诗品臆说》曰:“入手取象,觉有一篇精细秾郁文字在我意中,在我目中。

隋唐五代文论

隋唐五代文论

隋唐五代文论一、隋唐五代文论的总特点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继续开展的时期。

隋统一中国后,继承了齐梁文学的遗风,时间很短,只是一个过渡。

㈠扫除齐梁遗风唐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最为繁荣兴盛的时代。

唐王朝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和彻底摧毁六朝门阀世族统治的根底上建立起来的。

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政治上比拟清明,经济上开展很快。

从文化思想上说,初盛唐的根本特点是要扫除齐梁遗风,建立与唐王朝的经济、政治开展相适应的新的文化思想,唐初的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批评,正是这种新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局部。

齐梁文学的功过:功——总结了魏晋以来将近四百年文学艺术开展中的新成果和新经历,初步形成了近体诗的格式和雏形,使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艺术表现技巧渐趋成熟。

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讲究艺术形式的华美,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

过——相当一局部作家中有片面追求形式美,而不注意内容充实的缺点。

以致有些作品内容贫乏,情调低下,风格柔靡。

艺术上侧重辞藻、典故、声律等详细技巧,对审美意象的整体塑造较为无视。

〔刘勰和钟嵘提倡“风骨〞或“风力〞,正是为了克制上述两方面的弊端。

二、陈子昂的诗歌理论㈠陈子昂在文艺思想开展史上的地位和奉献1、陈子昂是一位在唐代诗歌开展史上地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他的文艺思想和创作理论,对唐代许多重要诗人都有深化的影响。

其诗文正是其文学思想的详细理论。

陈子昂在文艺思想开展史上的重要奉献,是他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的弊端,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说〞和“风骨说〞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开展中的核心思想。

经过陈子昂等人从理论到创作理论的努力,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多世纪齐梁文风的余波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的创作热潮。

并影响了后来的意兴论等等。

㈡陈子昂的主要诗歌理论1、兴寄说他说:“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兴,指感兴、意兴,是诗人浮想联翩,形象思维非常活泼时的一种状态,作为诗歌的本体来说,兴是指其审美意象对人所产生的感发作用。

意境理论的发展

意境理论的发展

意境理论的发展意境理论的源头可上溯至《庄子》,此书不但提出了言与意、意与象的关系,还较早使用了境的概念。

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的概念来评论嵇康和阮籍的诗,说其“境玄思淡”,并从诗歌创作的思维特点中,概括了主观情感和客观意象之间渗透交融的关系,钟嵘在《诗品》中提到了“滋味说”,主张诗歌创作要“使味之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这已触及了意境应含蓄韵味无穷的重要特征。

盛唐后,意境理论开始全面发展,王昌龄在《诗格》中明确提出了意境的概念,诗僧皎然地把意境研究推进一步,在《诗式》中提出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另外,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等观点,揭示了意境含蓄和发人想象的美学特征,至此,意境理论的基本框架确定。

自宋以降,意境理论逐渐成我国诗学画论的核心范畴,其研究代有深入。

宋人严羽“别材”“别趣”说,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说,明人陆时雍的“韵味”说,清人王夫之“情景”说,逐步深入探讨了意境的审美特征。

清末,王国维总起大成,意境理论臻于成熟。

《人间词话》为其代表作。

将古典诗词中是否有境界的创造作为评判其优劣成败的关键,认为诗词典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还将意境引入戏曲和小说研究领域,至此,意境成为独具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美学范畴。

辩体与破体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辩体论与破体论贯穿始终,前者认为文各有体,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性,表现手法与艺术规律,后者则主张打破各种文体的界限,使各类文体相互融合。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诗文相乱”之说,从理论实质上看,是将文体类型绝对化,否定不同之间的交叉渗透,如陈师道《后山诗话》中“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

司空图诗歌研究综述

司空图诗歌研究综述

司空图诗歌研究综述司空图的诗歌理论1.为什么说司空图的诗学理论是唐代意境理论的总结答:说司空图是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王昌龄的“境思”、皎然的“采奇于象外”、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理论,认为诗歌形象是虚实相生的,是在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描写之外,能借象征、暗示等手法创造一个无形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亦即具有召唤结构的艺术形象。

二是在前人以“味”论诗的基础上,把“味”作为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提出来,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并且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理论。

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要求诗歌形象鲜明生动,如在耳目之前,而又不空泛,同时还必须含蓄深远,有无穷的意味。

以上两点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的,前者就客体形象提出的要求,后者就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

三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就是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貌的诗歌意境。

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

它们都是老庄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在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中的体现。

或者说,这二十四种诗境,分别是“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的有机统一,是司空图意境理论的具体体现。

2.为什么说司空图的诗学理论是唐代意境论的总结①在钟嵘滋味说基础上,提出诗歌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问题。

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要求诗歌形象鲜明生动,如在耳目之前,而又不空泛,同时还必须含蓄深远,有无穷的意味。

以上两点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的,前者就客体形象提出的要求,后者就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

司空图处在乱世却主张“醇美”,体现了儒家“怨而不怒”的中和。

②“思与境偕”是对刘勰“神与物游”的发展。

思与境偕作诗:要想有深厚的艺术意蕴,注意意境的营造,融情入景,以景寓情,使读者在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中获得美的享受。

之前殷璠的“兴象”,皎然的“诗情缘境发”都包含这个意思,而司空图说的最为明确,认为思与境谐是诗的艺术的最高标准,说明意境理论在司空图这里更加自觉和成熟。

略论皎然的意境说及其影响

略论皎然的意境说及其影响

这里的取境也是说意境的创造,是指作者通过艺术构思使审美主体的情思与属于客体的物象相互感应交融,最后铸成诗歌的艺术境界,这个情思与物象相融合的过程是一个“至坚至险”的艺术思维过程。《诗式》总序中“彼天地日月玄化之渊奥,鬼神之微冥,精思一搜,万象不能藏其巧。其作用也,放意须险,定句须难,虽取由我衷,而得若神授”对此有更深入阐发。皎然并不认为灵感的降临是无迹可寻的,是凭空而来的,是无从努力的,“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认为灵感并非“神助”,也不是守株待兔的结果,而是“积思”和“精思”的必然结果。因此皎然认为既要在“至坚至险”的苦思状态中取境,又要在“意静神王”的灵感状态中取境,有时要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唐代著名诗僧。他的存世著作有《昼上人集》(又称《皎然集》或《抒山集》)十卷,《诗式》五卷。皎然的境界说,大致包括三个层次:缘境、取境、以禅喻诗。现在分别论述于下:
一、缘境
夫诗工创心,以情为地,以兴为经,然后清音韵其风律,丽句增其文采,如杨林积翠之下,翘首幽花,时时间发,乃知斯文,味益深矣。
《戏呈吴冯》:“世人不知心是道,只言道在他方妙。”强调诗歌刨作中取境、明势、取势的关键是心悟道妙,心与道契,意静神王。要“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举凡前面所述之造境、缘境及境象有虚实皆为皎然以心境入诗之体现,启后世以禅喻诗之肇端。
二、取境
关于取境,皎然在《诗式》中列专论。
评日: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日: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诗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 在佛 老之 学的 影 响 下 . 宗“ 禅 即心 即 佛 ” “ 着 无住 ” 随 缘任 运 的 思维 方 式 与 “ 头棒 喝 ” 顿悟 ” 念 , 及道 、无 的 当 的“ 意 以 教 偏 重 于崇 尚 自然 、 幻神 游 、 漫 超 脱 的 思 想 特 征 等 因 素 , 梦 浪 皆直 接 影 响唐 人 对 诗歌 意 境 理 论 的探 讨 , 助 于唐 代 诗 歌 意境 有 理 论 的 完善 与 定型 。 如 皎 然 《 式 》 诗 中提 出以 “ 境 ” 中 心 来论 诗 ; 取 为 司空 图《 十 四诗 品》 二 中所 体 现 出来 的 “ 与境 偕 ” “ 外 思 、象 之 象 , 外之 景 ” “ 外之 旨”“ 著 一 字 , 得 风 流 ” 诗 学 思 想 与 审 美 观 念 , 等 。这 些 正 是 中 国诗 学意 境 论 走 向 成 熟 的 景 和 味 、不 尽 的 等
鲜 明标 志 . 开启 了宋 代 严 羽“ 禅喻 诗 ” 以 等诗 学 思 想的 不 二 法 门 。
关 键 词 : 代 ; 然 ;诗 式 》 司 空 图 ;二 十 四诗 品》 意境 理 论 唐 皎 《 ; 《 ;
中图 分 类 号 : 0 .2 I 72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6 6 ( 01 )3 0 0 — 5 1 0 —3 5 2 1 0 - 1 80
受 者有 六 , : 、 、 、 、 、 , 之 为 “ 境 ” 而 人 所 即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称 六 。 能 感 受 这 六 种 事 物 的 施 事 者 是 眼 、 、 、 、 、 , 为 耳 鼻 舌 身 意 称
“ 根 ” 以六 根 感 受 六 境 所 产 生 的效 果 则 是 “ 六 : 眼识 、 识 、 耳 鼻
情 的本 源 的 认识 ,甚 为 有 效 地 丰 富 了诗 歌 意境 理论 的 审 美 内涵 与 特 征 。
不 二 法 门 。 本 文 拟 以 皎 然 《 式 》 司 空 图《 十 四诗 品》 诗 与 二 为
主要 文 本 兼 及 有 关 论 述 进 行 解 读 ,以 窥 唐 代 诗 歌 意 境 理 论
生 态 世 界 之 一斑 。


皎然 的 诗 歌 理 论
既 然 缘 境 生 情 、 由 境 生 , 么 , 歌 取 境 便 是 一 个 极 情 那 诗
为 重 要 的 过 程 。 诗 境 不 同 于 单 纯 客 观 世 界 之 境 , 要 求 诗 它
皎然 , 生卒 年 不详 。 中 唐 诗 僧 , 名谢 清 昼 , 称 昼 , 原 简 是 谢灵运的十世孙 , 湖州 长城 ( 浙 江 长 兴 ) 。长 于 吟 咏 , 今 人 有
外之象 。 外之景 ” “ 景 和 味外 之 旨 ” “ 著 一 字 , 得 风 流 ” 、不 尽 的
皎 然 首 次 明 确 了 诗 歌 创 作 中 “ ” “ ” 关 系 , 诗 境 与 情 的 《
式 》 一 “ 体 有 一 t九 字 ” , 释 “ ” : 缘 境 不 尽 日 卷 辨 中 他 情 云 “
中 国诗 歌 意 境 理 论 发 轫 于 先 秦 两 汉 , 酿 于六 朝 , 盛 酝 繁 并 成 熟 于 唐代 。在佛 学 的影 响 下 , 有 中 国特 色 的佛 学 — — 具 禅宗 . “ 其 即心 即佛 ” “ 着 无 住 ” 随 缘 任 运 的 思 维 形 式 与 、无 的 “ 当头 棒 喝 ” “ 悟 ” 念 , 接 渗 透 到 唐 人 诗 歌 意 境 理 论 的 顿 意 直
诗 学 思 想 与 审美 观 念 . 等 。这 些 论 述 正 是 中 国诗 学 走 向 成 等
熟 的 鲜 明标 志 , 启 了 宋 代 严 羽 “ 禅 喻 诗 ” 诗 学 思 想 的 开 以 等
情 ”指 出 了境 中 含情 、 由 境 发 的情 境 融 合关 系 。 他 在 《 , 情 秋 日遥 和 卢 使 君 游 何 山寺 宿杨 上 人 房 论 涅 檠 经 义 》 中 亦 云 : 诗 “ 情 缘 境 发 . 性 寄 荃 空 ” 这 些 将 “ ” 为 激 发诗 思 与 诗 诗 法 , 境 作
第 3 2卷 第 3期
21 0 1年 5月
云 梦 学 刊
J r a fYu ou n l nmen o g
Vo .2. . 13 No 3
M a . 01 y2 1
皎然 、 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脞说
李 莹 李金 坤
103 ( .江苏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江 苏 镇 江 2 2 0 ; 2 1 1 0 3 .江苏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江 苏 镇 江 2 2 0 )
识、 识、 识、 舌 身 意识 ” 称 之 为 “ , 六识 ” 。六 境 、 根 、 识 统 称 六 六
的探 讨 中 。 而道 教 偏 重 于 崇 尚 自然 、 幻 神 游 、 漫 超 脱 的 梦 浪
为“ 十八 界 ”故 又 单 称 “ ” “ 界 ” , 境 为 境 。唐 代 是 佛 学 极 盛 期 , 王 昌龄 、 瑶 等 人 又 将 佛 学 之 “ ” 理 论 自然 而 巧 妙 地 移 殷 境 的
植 到 诗 学 中来 。 然 在 此 基 础 上 又 有 所 继 承 与 境 ” 诗 学 理论 。 缘 与 取 之
思 想特 征 , 自然 有 助 于 唐 代 诗 歌 意 境 理 论 的 完 善 与 定 型 。 也
如 王 昌 龄 《 格 》 佛 学 的 “ ” 诗 , 诗 境 分 为 “ 境 ” 诗 以 境 论 将 物 、 “ 境 ” “ 境 ” 皎 然 《 式 》 提 出 以 “ 境 ” 中 心 来 论 情 与 意 ; 诗 中 取 为 诗 ; 空 图 《 十 四诗 品 》 司 二 中所 体 现 出来 的 “ 与 境 偕 ” “ 思 、 象
人 通 过 形 象思 维 。对 外 界 物 境 以 及 社 会 人 生 的各 种 境 遇 、 获 得 的 感 觉 、 象 、 绪 、 念 等 进 行 加 工 融 合 , 而 创 造 印 情 意 进 出 自然 真 切 、 景 交 融 的 诗 歌 艺 术 境 界 。 其 《 式 》 一 “ 情 诗 卷 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