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弗洛伊德主义

合集下载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其教育价值评价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其教育价值评价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教育价值评析一、成熟势力说(一)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二)主要观点: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2.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与较差的年头(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3.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三)教育价值:机体成熟和后天学习都对婴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机体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

学习需要一定的成熟做基础,某机能的生理机构未成熟之前,学习训练是不能进行的,只有达到足以使某一行为模式出现的发育状态时,训练才能凑效,即成熟因素在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具有决定性因素。

故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儿童的实际水平,避免提前教育和过度教育。

(四)评价(优缺点):格赛尔通过长期的、大量的观察和归纳,以更为科学的方式展示了成熟机制的作用。

表明人类行为并不是完全决定于遗传因素,身体成长也为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但是成熟轮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

二、行为主义观行为主义大致可分为三代,早期的行为主义是第一代,代表人物为华生;新的行为主义是第二代的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为斯金纳;第三代的行为主义是新的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一)早期行为主义1.代表人物:华生2.主要观点:(1)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行为,只有行为是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内心的欲望、趋力以及主观体验、意识、心理冲突,无法直接进行观察和了解,不能进行科学研究。

(2)以刺激和反应的术语解释行为,强调联结学习。

(3)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强调外周论以及环境决定论。

3.教育价值: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

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4.评价:优点: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建立对当时心理学的发展是有益的,它强调客观与实证,主张研究行为而非意识,强调以绝对客观的而绝非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注重刺激与反应间的可预测关系,使心理学获得了与其他自然科学所共有的客观性,从而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

[重点]弗洛伊德的文艺观

[重点]弗洛伊德的文艺观

弗洛伊德的文艺观弗洛伊德关于文艺创作的基本观点,就是文艺创作是作家被压抑的愿望在幻想中的满足;伊谛普斯情结是文学中的普遍的主题;艺术家的艺术人格中具有宣泄冲动和升华能力的特征;艺术是对痛苦的补偿;艺术的审美价值在于作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新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否定了弗洛伊德以本能的性的要求作为作家创作动力的源泉,认为作家创作动力来源于文化因素;否定了弗洛伊德潜意识在人格结构中的主导作用的思想,强调自我的价值;否定了作家是被动地释放心灵紧张的原因而进行创作的观点,认为作家完全可以克服愿望受压抑的痛苦,作家的创作是积极主动的表现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弗洛伊德性欲望仅是最低层次生理需要的一个部分,其以性欲望为基础的文艺观是极其有限的;文艺创作是自我实现人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靠作家的自由联想或幻想;作家是自我实现者,自我完善的人,与弗洛伊德“精神病似的创作者”相差甚远;审美的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的伊谛普斯情结是低级和荒谬的。

关键词弗洛伊德主义文艺创作观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压抑幻想需要一弗洛伊德的文艺创作观(一)弗洛伊德关于文艺创作的基本观点就是文艺创作是被压抑的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愿望要想得到表现和满足,一是通过各种无意识过程如梦巧妙地表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使其得以升华,表现出来。

在弗洛伊德看来,文学与梦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中两者都巧妙地伪装了那些被压抑的愿望,使之能够表现出来。

他认为释梦的方法也同样能够解释文艺作品,探讨其中的“真正涵义”。

它对许多文艺作品的分析就是应用释梦的方法,如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和德国作家詹森的《格拉迪瓦》作过较为详细的分析,前者着重于研究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后者注重作品心理分析。

分析结果,前者是作家把对父亲的憎恨投射到作品的人物中去他无意地表现出伊谛普斯情结;后者中的主人公的行动,始终受到幼儿时性欲的无意识支配。

弗洛伊德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

荣格生平简介
• 瑞士心理学家,分 析心理学创始人荣 格的分析心理学用 语。指由遗传保留 的无数同类型经验 在心理最深层积淀 的人类普遍性精神 。
发展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
• 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 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此,他 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 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 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 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 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 是集体无意识。”
弗洛伊德主义简介
• 弗洛伊德主义 – (一)弗洛伊德的性分析心理学 – (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 (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 新弗洛伊德主义与后弗洛伊德主义 – (一)新弗洛伊德主义 – (二)后弗洛伊德主义 •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一)赖希的早期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二)弗洛姆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三)德勒兹和居塔里的后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 义
人格发展论
• 口唇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 1 岁半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 、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 肛门期(anal stage):1-3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 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 性器期(phallia stage):3-7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 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 性器官本身。他们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 得满足。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x,俄底 普斯情结),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厄勒克特拉情结)。 • 潜伏期(latency stage):7 岁至青春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 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 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 动等。 • 生殖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 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 化的成人。

新弗洛伊德主义者-社会文化学派

新弗洛伊德主义者-社会文化学派

新弗洛伊德主义者-社会文化学派如果说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派代表着正统精神分析的发展方向,那么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则代表着非正统方向的发展。

这个学派的活跃时期在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与自我心理学派大致同时代,此时精神分析的中心正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这一点大致可以从该学派的开创者霍妮一生的经历中窥见一斑。

凯伦-霍妮于1885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年轻时进入柏林大学医学院学习,1915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并接受了四年正统的精神分析的训练。

1932年,为了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远赴美国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两年后任职于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

然而,她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几个重要方面越来越不满,要阻止她的不满是不可能的。

这导致了她与同事们关系紧张。

1941年,她的同事以投票的方式作出决议,剥夺她的讲师资格。

当时,她在一间屋子里静待投票结果。

在看到结果后,霍妮以一种充满尊严的方式离开了,没有说一句话。

但是随后她迅速组建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霍妮的主要理论是她的神经症理论和“女性心理学”。

其神经症理论的观点如下:她认为:社会文化所造成的人际关系的困难是神经症形成的主要因素。

神经症的特点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陷入了自我击败的风格,也就是说,这些人与他人的互动方式使他们尽管无意识地渴望进行良好的社会交往,但却做不到。

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呢?霍妮认为是儿童期的不正常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那种制造焦虑的家庭环境。

具体地说,成长于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很快就如何应对产生了一种对策,从积极方面来讲,这些对策在缓解焦虑等方面上是有效的;但从消极的一方面来讲,他们逐渐习惯于依赖这些对策,甚至将它们应用于家庭以外的其他人身上。

这些儿童成年后,儿时形成的对人际交往的恐惧仍继续存在,从根本上讲,这些人认为社会交往是焦虑的来源。

其结果是:他们为消除焦虑而形成了神经症的交往风格。

她确定了三种交往风格的神经症患者,即:1、接近人群(顺从型):一些儿童学会了靠强调自己的无助感来应对焦虑,他们依赖他人,强制性地寻求其父母或监护者的喜爱和接受。

精神分析总结归纳

精神分析总结归纳

拉康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特点
从产生条件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 学,而是在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产生的。 从研究对象来看,精神分析不是研究正常的人, 而是治疗失常的人,例如变态行为、人格失常等 问题。 从研究内容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侧重研究传统心 理学如感知、思维等显意识心理问题,而是着重 探讨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一层的内 容,故通常把精神分析称为深蕴心理学。
过渡阶段精神分析的理论
• 根据心理能量的指向可划分为:内倾和外倾 • 根据人们与世界联系的方式不同:感觉、直觉、 思维和情感 • 根据上诉两个分类排列组合可以得到8种人格类型。 5、人格发展理论: 童年时期 青年时期 中年时期 老年时期
(三)精神分析的新发展
理论分支 创立时间 代表人物 核心观念 安娜、哈 发展线;自我的自主性; 自我心理 1939年 特曼、埃 自我统一性 学 里克森 克莱因、 内部客体、心态;客体 20世纪 客体关系 菲尔贝恩、 力比多、内心结构;过 30~40年 学派 温尼科特、 渡客体;融合性客体关 代 科恩伯格 系 霍妮、沙 文化神经症;社会潜意 社会文化 20世纪40 利文、弗 识;人际关系;文化与 学派 年代初 洛姆、卡 人格的交互作用 丁纳
新旧弗洛伊德主义异同
最大差异是前者以性压抑为中心,后者以多种欲 望的压抑为中心。 最大相同是意识结构都分成意识,潜意识,前意 识。人格结构都分成自我本我超我。
(四)精神分析的内在发展逻辑
(一)简述:
精神分析由于种种原因,从开始就不是一个内在 完全统一的学派。 一方面,弗洛伊德本人在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他的弟子不满于他对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的过分强 调,从不同的理论视角纷纷对他的理论提出强有 力的挑战; 另一方 面,时代发展、环境变化导致精神分析流 行的场所发生变化,这也必然引起精神分析的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二战以后,西方不少教育及心理学工作者继续致 力于潜意识的研究,并将弗氏的有关理论作为其 教育理论的立论基础之一。例如当代美国著名教 育家,改造主义教育流派的领袖布拉梅尔德将 “非理性”作为其学习理论的基础。布拉梅尔德 提出:“人类决不完全是理性动物,他们总是无 意识地深受感情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的。”由于 非理性和感情因素的非常规性和难以捉摸性,在 学习过程中常被忽视和回避。但“如果我们要把 教育的力量有效地导向像民主世界文明这样伟大 目的的实现,就必须认识到并利用这些强大的非 理性的力量。”布拉梅尔德还利用弗氏精神分析 的语言说道:聚集在“自我”中的智力任务就是 学会怎样对一个聚集在“本我”中的强烈的欲望 进行指导,以便遵从或修改聚集在“超我”中的 意识的社会强制性。布拉梅尔德的上述观点在西 方是具有相当代表性的。
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 即思想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对学生的思 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这一品德发展过程的 规律来进行,按照思想品德心理的发展顺 序来确立思想品德教育的顺序。这是思想 品德教育内容上的适应。
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 学派的技射原理,采 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 的道德认知发展,发 现儿童道德是由他律 向自律发展的,他把 这一过程划分为五个 阶段:感知动作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权威 阶段、可逆性阶段、 公正阶段。
• 自我理想和良心是完成超我对自我监督功能的不 可分离的两个方面。自我理想是自我为善的标准, 它规定了自我应该做什么;良心是自我为恶的标 准,它规定了自我不该做什么。弗洛伊德还用诸 如内投、自居作用和反向作用等机制来解释儿童 如何让接受道德知识和做出道德行为,依靠这种 机制,儿童把外部加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命令加 以内化,从作为自居作用对象的父母那里吸收一 些道德行为标准,压抑诸如俄狄浦斯情节的本我 冲动,以防止失去父母的爱恋。弗洛伊德强调, 超我就与自我、本我保持平衡,构成一个统一的 整体,人格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

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

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是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主张,主张现在的我(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的,一切结果之前都先有原因。

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承认心理创伤的存在,认为心里过去所受的伤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

弗洛伊德把无意识作为精神分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

前意识和潜意识统称为无意识。

弗洛伊德开辟了无意识的研究领域,在他之前,传统心理学只是研究意识范畴内的认识过程1。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在他早期的理论中把本能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

性本能又称力比多,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动力,它遵循快乐原则,促使人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满足。

后期理论中,他则修正了本能论。

把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死本能则代表着恨和破坏的力量。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

梦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

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1。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组成的动态能量系统。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达到相对平衡时,则个体表现比较和谐。

当三者失调时就容易导致个体出现焦虑。

在人格结构中,自我同时受三个主人即本我、外在现实和超我的驱使。

当自我软弱时,便会产生焦虑。

新精神分析学派

新精神分析学派
验着意志的实现。 3. 该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但从内容上
有很大发展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论
第三阶段主动性对内疚(4—7岁)
1. 本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 2. 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
的的实现。 3. 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阴茎期。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论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7—12岁)
1. 本阶段为学龄期 2. 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的能力
的实现。 3. 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论
第五阶段同一感对同一混乱感(12—18 岁)
1. 这一阶段为青年期 2. 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混乱感,体
验着忠诚的实现。 3. 该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生殖器时期。 4. 埃里克森提出了合法延缓期的概念。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
4.《少年路德》和《甘地的真理》他从传记分 析的角度来考察历史和个人心理之间在人生 不同阶段的同一性的两本名著。
埃里克森主要著作
《儿童期与社会》1950,1963 《少年路德》1958 《领悟与责任》1964 《同一性:少年和危机》1968 《甘地的真理》1969 《新的同一性的维度》1973 《杰弗逊演讲集》1974
《生命历史和历史时刻》1975 《游戏与理由》1977 《生命周期的完成》1982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论
以上五阶段继承了弗洛伊德的五阶段,后三段 则使他的理论更加完善。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论
第六阶段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1. 成人早期(18-25) 2. 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
情的实现。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道德形成理论及其德育意义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道德形成理论及其德育意义
维普资讯
20 08年 1 月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Jun lo Ed ct n lS in eo o r a f u a o a ce c fHu a r lU iest i n n Noma nv ri y
V0. N . 17 o1
但依然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与 旨趣 , 例如 , “ 从 社会生活 的逻 辑” 来解 释各种心理 危机 , 强调 人格 的发展 是一个 文化与 社 会化 的过程 ; 为人有 善 良的本质 与无 限 的力 量 , 认 强调后 天 自我 的 自主性及整 合与 调节 功能 。基 本上 抛弃 了古典精 神 分析学派 的性恶论与悲 观论 立场 , 也改造 了其本 能论 与泛性
论立场 , 并用“ 文化制式 ” 等概念来 修正“ 恋母情结 ” 等概念。
二、 新弗洛伊德 主义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当代西方 的道 德形成 理论有三个显著 代 表 的道德认 知 发展理 论 ; 二是 以新行 为
明社会是建 立在压 抑无 意识 的本能 、 欲望 的基础 上 , 的行 人
新弗 洛伊 德 主义 的历史 渊 源与 基本 理论 旨趣

道德与宗教 的最终根源等 等。 l ” 沿着弗 洛伊德开辟 的道路 , 奥地利 人阿 德勒创 立了 “ 个 体心理学 ” 瑞士人 荣格 创立 了 “ 析 心理学 ” , 、 分 等 他们 都在

弗洛伊德 曾在人类文化史上 引起 了一场深刻 的变革 , 所 谓弗洛伊 德主义就 是 以这 位奥 地利 的精神病 医生 的名字命 名的一套思想与话语体 系。弗洛 伊德在 2 纪初相继发 表 0世 了《 的解析》 《 梦 、 日常生活心理学》 《 、 性欲理论三讲》、精 神 《 分析引论》 等个性鲜 明的著作 , 这些莫 定了心 理学史 上一 个 影响深远的流派——精神 分析学 派 的诞生 。这 也使 得他 本 人成为了心理学史上 当之无 愧 的巨擘 。弗 洛伊德 的几位 学 生 , 如阿德勒 、 诸 荣格 、 洛姆等也在这个领 域大放异彩。弗 弗 洛伊德主义的核心 内容 主要集 中在 两点 : 一 为心 理过 第

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

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
神经性焦虑 :指由潜意识冲 突中派生出的焦
虑。由于这种冲突是潜意识的所以处于焦虑中的人 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焦虑的原因。
整理课件
道德焦虑产生与“超我”的影响,即当个体
的思维,感觉或行为违反了自己最初的价值或道 德标准。当个体做错事(甚至只是认为做错事时) 超我会制造出内疚,羞愧以及自卑感。道德焦虑 是对来自自己良心的惩罚的恐惧。(焦虑在人类 进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弗洛伊德提出死的本能——塔那托斯 每个人都有一种毁灭自己的本能欲望。
由于自我在充分发挥作用,不允许人自我 毁灭,于是这种本能转向他人。 其他心理学家整理弗洛伊德的早期论著提 出挫折-攻击假说
整理课件
1、挫折与攻击
攻击行为均分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队伍后部
整理课件
除此以外,最近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依恋 类型。这类儿童为最不安全依恋类型,他 们在陌生环境中表现出无所适从,行为活 动缺乏目的性、连贯性。有的儿童在非常 强烈的依恋或伤感情绪之后,会突然出现 回避、呆滞或茫然的行为表现。例如,在 强烈的寻求亲近和迎接母亲回来的行为之 后,表现出发呆、僵立不动或表情茫然。 这种类型在被虐待和母亲患有抑郁症的儿 童中较为多见,在以后的发展中,容易出 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整理课件
2、成人的依恋类型 三种成人依恋类型
安全型
焦虑-矛盾型
回避型
整理课件
3、转换模型和测量
依恋的四类型模型


焦虑-矛盾

安全型
型/全神贯
注型
无定向型

回避型/

规避型
恐惧型
整理课件
4、依恋类型和爱情关系 依恋类型真的影响我们的爱情关系吗?

弗洛伊德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

派别定义
弗洛伊德什么是弗洛伊德主义,按照弗洛伊德自己的说法,弗洛伊德主义是他“研究和治疗”癔病(神经症) 的方法。弗洛伊德心理学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精神病的治疗方法及其理论;第二部分是关于人 的心理过程的理解。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领域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巨大的世界,它最深层有着神奇的不能被人 意识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领域。
本能,弗洛伊德把它解释为由躯体的内部力量决定着人的精神活动的一种先天状态,就像一条河,总是沿着 特定的河道在奔流。它来源于身体内部的刺激或是来自身体内部器官的生理刺激,或是来自某种感觉器官的心理 刺激。它与外部刺激具有不同的心理效应,本能刺激主要是由机体内部需求状态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一种固定 的力,只能依靠适当地改变内部的刺激状况来对付或解除这种冲击和力量;而外部刺激往往是躯体以外的个别冲 击,暂时的、不固定的,因此,只能靠个别的相应的行动方式来加以排除。
弗洛伊德认为,人体有多少需要,就有多少本能,因为一种本能就是一种人体需要在心理上的表现。在弗洛 伊德早期的理论中,把本能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两类。自我本能是与个体生存相的一类本能,如求食、自卫等, 其作用就是保存个体。自我本能还有对人格形成的意义,就是驱使人实现自我理想。性本能指与性欲和种族繁衍 相关的一类本能,其作用是保存种族,繁衍后代。
⑵释梦理论,弗洛伊德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把梦的内容所表示的意义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表层意义,是梦 的“显意”,指梦者可以回忆起来的梦的情境及其意义;一个是深层意义,是梦的“隐义”,指梦者通过联想可 以知道隐藏在显意背后的意义。
发展时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和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1913年前属于早期理论,弗洛伊德奠定了精神分析学 的基本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学被学术界许多领域所接受,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同时,其内部也潜伏着观点的 分歧,终于在1911年和1913年出现分裂。1914—1939年属于晚期理论,这一时期弗洛伊德转而应用精神分析理论 解释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进程和基础,从而形成了具有哲学性质的弗洛伊德主义。

新弗洛伊德主义

新弗洛伊德主义

(二)三个对新弗洛伊德主义发展起了关键作用的理论局限1、成年人的人格几乎是再儿童5、6岁时就已经完全形成,这一观点遭到许多理论家的反对。

新弗洛伊德主义者承认童年经历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他们认为,后来的经历,特别是青春期和成年初期的经历在人格形成上也非常重要。

2、许多新弗洛伊德主义者想弗洛伊德强调本能对人格影响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他们认为,弗洛伊德没有认识到许多重要的社会文化力量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许多理论家不喜欢弗洛伊德理论整体上的消极特征。

(三)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的演变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派别,一方面,弗洛伊德本人再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他的弟子不满于他对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的过分强调,从不同的理论视角纷纷对他的理论提出强有力的挑战,另一方面,时代发展、环境变化导致精神分析所由发生和流行的场所变化,这也必然引起精神分析的变化。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的演变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从精神分析内部进行的修正和发展,早期是荣格、阿德勒等人进行的,后期是哈特曼等人的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和克莱因等人的精神分析对象关系理论;二是从精神分析外部进行的突破和发展,结合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和哲学等的成果,出现了像霍妮、弗洛姆等的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宾斯汪格和鲍斯的存在精神分析学和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等。

(三)二、代表人物(四)(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2、主要理论阿德勒构建了自己的人性观。

阿德勒的人性观包括六个方面,虚构目的论,追求优越感,自卑感和补偿,生活风格,社会兴趣,创造性自我。

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体系,阿德勒称之为个体心理学。

所谓个体心理学,是把个体视为独特的一个整体,部分只有通过整体才能得到理解。

整体人格内在于每个人的存在之中。

每一个体代表了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每一个体又为其整体人格所塑造。

每一个体既是一幅画作,又是画作的作者。

个体是他自己人格的画作者。

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

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

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标题: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理论对于理解人类心理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您呈现弗洛伊德主义的几个重要原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

1.无意识与潜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存在着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层面。

意识是我们能够自觉察觉到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而无意识则是我们没有意识到但却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则是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一种状态,它是我们无法立即察觉但可以通过心理分析等方法逐渐揭示出来的。

2.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这些机制帮助我们应对焦虑和压力。

其中包括了压抑、投射、转移、回避等等。

这些机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3.性与心理发展弗洛伊德将性作为心理发展的核心因素,他认为性欲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之一。

在他的理论中,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包括口唇期、肛门期、阴茎期等等。

这些阶段对于个体的性格形成和性心理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4.梦的解析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认为,梦是无意识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对梦的解析可以揭示出个体的无意识冲突和欲望。

弗洛伊德提出了梦的拉丁解释法,通过对梦境中的符号和隐喻的解析,可以获得对个体内心的深入理解。

5.精神分析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的重要贡献之一,他发展了这一心理治疗方法并应用于临床实践。

精神分析通过探索个体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揭示潜在的心理冲突并帮助个体解决问题。

这种治疗方法对于心理障碍的治疗和个体内心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总结: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人类心理行为的重要基础。

通过了解无意识与潜意识、心理防御机制、性与心理发展、梦的解析以及精神分析等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动,并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提供支持。

请注意,本文旨在提供对弗洛伊德主义的简要介绍,并没有涉及版权等侵权争议,也没有包含任何不适宜展示的敏感词或其他不良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弗洛伊德主义
一、什么是新弗洛伊德主义? 二、产生的背景 三、主要代表人物:卡伦· 霍妮
(一)卡伦· 霍妮的生平 (二)卡伦· 霍妮的主要思想 (三)对卡伦· 霍妮的评价
四、新弗洛伊德主义“新”之处
一、什么是新弗洛伊德主义?
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从弗洛伊德主义 分化出来而流行于美国的精神分析文化学 派或社会学派。因为不断有人同弗洛伊德 发生意见分歧而自立门户,于是弗洛伊德 本人的学说被称为经典精神分析学,从中 分化出来的各派则冠以“新”“非”(或 “后”)表示区别(后弗洛伊德主义指阿德 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
理学”)
二、产生的背景
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 当时 经济危机和萧条已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精神病发病 率剧增, 患者的病因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 的各种复杂因素, 其中尤其是经济因素, 这 已经不能用弗洛伊德的泛性论 (?) 来解释, 于是, 新弗洛伊德主义应运而生。
• 中心在美国
• 重要特点:把弗洛伊德的理论进一步从生 理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域,从而 使弗洛伊德主义进一步哲学化和社会化。 • 代表人物:沙利文、克丁纳、霍妮、弗罗 姆、艾里克森等
三、卡伦· 霍妮
(一)生平简介
卡伦· 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1952),医学博士,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 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 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 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 学说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伊德性的概念更 适当,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中举足轻重 的人物。著有《精神分析新法》《我们时 代的神经症人格》《自我分析》《我们内 心的冲突》《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等。
四、新弗洛伊德主义 “新之处”
化 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神经质性格,是一种对自己无信心、对他人多怀疑、对环 境充满忧虑与不安的异常性格。霍妮认为,神经质性格的 形成起因于长期心理压力。在基本焦虑的影响下,个体为 自身防御而发展出一些非理性的种神经质需求,按性质分 为如下三类(这三类不同性格在神经症患者身上经常并 存): 依从性格:指个体缺乏独立,强烈需求别人的关爱,依赖 别人情感支持的性格;在表面上是亲近任,而在潜意识中 却是借依从消除焦虑感。 攻击性格:指个体对人持敌对攻击态度,以此树立自己的 优越感,来应对自卑和焦虑。 离群性格:指个体不与人亲近的性格;表面上是独善其身 而潜意识中却是对人际感情敏感,借离群以保安全。 返回
霍妮认为,人格是由真我、实我、和理想我 构成。 • 真我:本能的我 • 实我:环境所铸成的现实的我 • 理想我:实我的理想化 • 实我和理想我的不一致而构成的矛盾与冲 突是促成精神病的主要导因。
返回
(三)对卡伦· 霍妮的评价
• 进步性: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一 种补充和新的发展。 • 局限性:她所强调的社会环境主要只是家庭 环境,看不到社会条件对人的行为的作用
(二)主要思想
• • • • 基本焦虑 神经质性格 自我认识 女性心理学
评价
• 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是指个体自出生后 因受环境种缺乏安全和温暖之影响所形成的 无助感和恐惧感,形成于个体于他人的社会 关系。比如,绝大多数的父母,无法针对幼 儿的身心需求设置有利于其成长的理想环境 ;甚至有很多父母,对幼儿行为不是过分苛 求,就是过分放纵,致使幼儿无法在充满爱 意与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如果人一生下来往 往处在一个看不见的充满敌意的世界里,他 会充满着不安和焦虑。在这样的环境中,寻 求安全、避免威胁和恐惧就成了个人的重要 精神需求。 返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