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合集下载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文明的重建
• 为了恢复人的本质、让人从痛苦的深渊中 解放出来,就必须解放爱欲-----把人类本性 从其被不断歪曲的过程中拯救出来。 • 爱欲的解放不仅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社 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 “在今天,为生命而战,为爱欲而战,也 就是为政治而战。”《爱欲与文明》
• 爱欲解放的核心是劳动的解放。因为,在人 的所有爱欲活动中,劳动更加体现了追求快 乐的本性-----劳动为大规模地发泄爱欲构成 的冲动提供了最好的场域;在劳动行动中, 活动者的肉体器官本身可以充分舒展自己的 爱欲。 • 由此,马尔库塞把“爱欲解放”论同马克思 的“劳动解放”论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弗 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相关理论简介
• 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 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 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 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 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 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 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 括战争、人跟人之间的恶 劣的争斗,如此等等。所 以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 人的无意识的研究,这点 也受到了后来人的批评。
产生背景
• 资本主义社会工具理性主宰生活。 • 1929年经济危机,工人阶级的生活艰难。 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反抗 甚至推 翻资本主义但是投入纳粹。 • 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嫁接、补充或 整合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上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 赖希:性革命,希望在劳动中达到性的完 美解放。 弗洛姆:提倡宽泛的爱,强调“爱是一门艺 术”。 马尔库塞:发掘、张扬人的爱欲,并以此重 建人类文明。
爱的乌托邦
马尔库塞
• 由于马尔库塞写过许多揭露当代资本主义 社会问题的著作,因而在60年代末被成为 “学运的先知”和“青年造反者的明星和 精神领袖”,与马克思、毛泽东一起并称 “三M”。 • 批判折中的“实证主义”,当代文明 • 反对自由的革命

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试图用精神分析学“改铸”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补充。

但是由于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以精神、心理分析为出发点,脱离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只是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简单结合,因而其合理性与科学性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

标签: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说;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FreudMaxism)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

该流派声称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说“综合”起来,而实际是用精神分析学“改铸”马克思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该流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威廉·赖希(1897—1957)、美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美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本文将从三位代表人物的视角,对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进行分析。

一、赖希与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威尔海姆·赖希(WilhelmReich)以“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生命论”的发现者、“性革命”理论的奠基人知名于世。

他192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投入精神分析运动,成为弗洛伊德的忘年交。

赖希是最早提出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综合”起来的人。

他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著作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1929)、《性成熟、节欲、婚姻道德》(1930)、《青年人的性斗争》(1932)、《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1933)、《性格分析》(1933)、《性革命》(1936),等等。

在把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加以“综合”的过程中,赖希就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思想体系称为“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把他自己称为“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认为,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共同点”和它们各自的缺陷决定了他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西⽅的发展各个阶段意义⼀.马克思主义在西⽅社会的演变过程1.20世纪20—30年代,是西⽅马克思主义探索时期(未成为独⽴的社会思潮)主要流派:⿊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物: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布洛赫卢卡奇匈⽛利著名的哲学家和⽂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分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西⽅马克思主义的创始⼈和奠基⼈。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和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被称为西⽅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主要观点:卢尔奇,柯尔施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种⼈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格尔思想的连续性(卢尔奇曾为⾃⼰部分错误的观点道歉)⼩结:马克思主义在发展和壮⼤的过程中并不是⼀帆风顺的,也会误⼊歧途,我们所做的就是要加深理解,及时纠正。

2.20世纪30—60年代末,是西⽅马克思主义⿍盛发展时期主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1)法兰克福学派(⼜称新马克思主义)起源:1923年2⽉3⽇在德国法兰克福⼤学成⽴的“社会研究所”,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始作俑者。

代表⼈物: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塞库,哈贝马斯,施密特等主要观点:在求得⼈在精神⽅⾯的真正解放,现代社会中包括理性,科学和技术在内的所有意识形态都在批判之列,构建了⾃成体系的批判社会理论⼩结:a. 对⼤众⽂化以及⽂化⼯业的批判和排斥使其理论充满了贵族式的颐指⽓使的⽓息,并使其丧失了客观的⽴场,未能认识到电视这⼀媒介及其⽂化的积极功能。

b.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我们提供了⼀个宏观的研究媒介的视⾓。

(2)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物:威尔海姆·赖希,艾瑞克·弗洛姆,马尔库塞主要观点:把弗洛伊德的⼼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弗洛伊德主义补充,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a.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b. 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种补充c. 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简单结合d.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脱离了物产阶级⾰命实践13.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马克思主义进⼊了转向时期主要流派:出现了分析马克思主义、⽣态学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等(1)分析马克思主义代表⼈物:埃尔斯特,罗默,布坎南主要观点:⾰命是⼀个团体中⼤多数成员⼀致性积极地参与集体⾏动的过程,从个体⾓度分析,每个个体都有“参加”和“不参加”⾰命的两种选择,但⾰命是否成⾏不仅取决于⾃⼰的选择,还要取决于群体中他⼈的选择。

第四讲_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第四讲_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这就是法西斯主义的意识 形态和社会制度。他们把强调个人无条件地服从 整体法西斯主义制度作为自己的避难所,企图在 这里安身立命。 • 从心理学的观点研究,两者有一共同的来源,即 不能忍受自己的孤独与懦弱。他把这种现象叫做 “共生体”,“共生体”本为—种心理学上的解 释,指的是两者必须共存,因此务必丧失其个别 独立的完整性,而造成互相依赖的现象。
. 2、关于“性格盔甲”的形成
• 赖希认为,“性格盔甲”作为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起源于童年期的社会化过程,是儿童的自然冲动与社会所 强加于这些冲动的挫折相互冲突的产物。 • 家庭是制造顺从动物的工厂。家庭教育、扶养儿童的实质 是:家庭代表整个社会,根据一定的经济发展过程的要求, 强使儿童形成与这一经济发展过程相一致的性格结构。
“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表现形式
• 一、极权主义:受虐狂和虐待狂的共生
• 弗罗姆指出,法西斯主义的狂热分子主要有两部分人构成: 一是被虐待狂,二是虐待狂,前者心甘情愿地服从他人, 后者则千方百计力图支配他人。这两部分人具有共同的心 理动力,这就是“逃避自由”这种心理机制。 • 只要能深入地探察一下这些人的无意识状况,就会万无一 失地发现在这些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逃避自由”的 心理机制。他们对自己的孤独无法忍受,因而也就毫无忌 惮地想除掉自由这种精神负担而期获得安全,他们不断地 寻求,期望能找到一种文化形态、社会制度足以庇荫于其 下。
二、攻击性和破环性
• 为了消除自己的孤独和不安,它所采取的 方式是摧毁一切威胁到自身存在的外力, 由此来缓解内在的孤独和无力。 • 各种破坏和攻击性行为与这种心理机制密 切相关,人们常常用爱、责任、良知、爱 国主义等字眼来掩饰自己的破坏行为,用 各种方式使这些破坏活动合理化。

对马尔库塞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反思

对马尔库塞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反思

对马尔库塞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反思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分别代表着西方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巅峰成就。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试图揭示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公,并提出革命性的改革方案。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进行反思,探讨其内在联系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的思想。

马尔库塞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其代表作有《资本主义的混乱》、《对新大众社会的批判》等。

他提出了“再生产的过程”这一概念,强调现代社会下人类精神受到的压迫和异化。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下,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受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操控,导致了人的个性和自由的沦丧。

而弗洛伊德则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精神分析引论》对人类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深受潜意识的影响,而潜意识则来源于童年的心理创伤和经验。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争议和质疑。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强调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现象,试图通过社会变革实现公平和正义。

在这一思想流派中,对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的思想进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

马尔库塞的“再生产的过程”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中的“再生产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中,再生产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即资本主义制度通过不断地再生产自身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而马尔库塞则着重从人的个性和自由方面来阐释再生产的过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口是异化的、被压迫的,而这一现象正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结果。

这一论述对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提出了新的视角和启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人的困境。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中,对意识形态和心理现象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深入了解了这些,才能探讨社会的根源和症结。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兼论马克思同弗洛伊德和马斯洛的关系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兼论马克思同弗洛伊德和马斯洛的关系

摘要: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

指出人的需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

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的根本出发点。

正是从实践出发,马克思确定了人的需要的社会历史性,并第一次建构了“需要的社会体系”和“需要的历史序列”。

文章在阐发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同时,对其同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和马斯洛的“似本能”的需要理论的关系,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关键词:人的需要;马克思;弗洛伊德;马斯洛一、幼虫与成虫:从罗素的一则“幽默”谈起1927年3月13日,纽约犹太人社会主义机关刊物《前进》杂志刊登了英国著名学者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的一篇讨论“为什么精神分析学如此受人欢迎”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罗素对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比较研究,其结论是这两种学说在根本上是不相容的。

“因为马克思看重与自我保存有密切联系的经济动机,精神分析学则恰恰相反,强调通过繁殖与种的蕃衍发生联系的生物学动机。

毫无疑问,双方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实际上两种动机都起着作用。

”接着,罗素便谈到了蜉蝣。

蜉蝣在幼虫阶段只具有吃东西的器官,而没有恋爱的器官。

但是变成成虫以后,却只能自由地使用生殖器官,而不再使用吸收营养的器官了。

它并不需要后者,因为它在这个阶段只生存几个小时;说到这里,罗素便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蜉蝣能够进行理论思维,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他自己回答道:“蜉蝣在幼虫时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到了成虫时就会是一个弗洛伊德主义者。

”于是,在罗素眼里,马克思“这个不列颠博物馆的书蠹”,就成了“幼虫哲学”的真正代表者。

这个比喻,初看起来,确实够“幽默”的,可以博得一些读者的廉价笑声。

不过稍稍回味一下,就会发觉真正可笑的并非“幼虫哲学家”马克思,而是这一“幽默”的制造者罗素本人。

因为向以数学大师、逻辑大师,并兼数理逻辑大师著称的罗素,理应是极其严密的(这三门学问都教我们严密);但遗憾的是,这一比喻本身却不仅在推理上根本不合逻辑,而且在治学态度上也是极不严肃的。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精神动力学——弗洛伊德、荣格 1、心理结构理论:意识、潜意识、无意识 意识: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介于意识与无意识的部分 无意识:不能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2、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id):原始的自己,包含生活本能和死本能,遵循“快乐原 则”,又称为“意底”或“伊德” 自我(ego):现实化了的本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super ego):道德化了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则” 3、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本能 死本能:指人有被驱动去攻击、侵略等的行为本性
2、用性格结构理论改造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性格结构是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a.否定超我、自我对本我压抑的积极意义 b.三层人格结构 表层:社会合作层或“虚伪佯装的社会层”,又 称之为“性格上层建筑”,其功能在于抑制人的 本能冲动 中间层:反社会层,由各种原始的粗野的和毁灭 的冲动构成——本我 深层:生物的核心层 c.本能一元论:所有本能都是善的
“新人”的基本特征(21条) “为了全面的生存,愿意放弃一切形式的占有;具有安全 感、对自我个性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承认只有自我的积极 地创造性的活动才能赋予生活以意义;不论在哪里,都有 充分展示自身和参与的能力;以奉献和分享为乐;爱和敬 畏任何形式的生命;尽可能将贪欲、仇恨和幻想降低至最 低限度;不靠幻想和偶像也能生活;努力培养和发展自己 的爱的能力和批判的思维能力;承认人的存在的有限性, 克服自恋心理;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 生最高目标;承认现实,遵守纪律;只道只有在一种结构 中成才才是健康的成长;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的和超越性的 想象力;不自欺欺人;认识已知的和未知的自我;与所有 生物共处一提,建立理解与合作;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 是实现自我的机会;认识到,恶与破坏性是自身得不到发 展的必然结果;应认识到人的能力的局限性,不要把雄心 变成贪欲;不拘泥于具体的目标,而幸福的生活在自身活 力增长的进程中”。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流派和观点总结1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流派和观点总结1
(意)德 拉·沃尔佩
辩证法 的历 险 1955
存在主 义是 一种人 道主 义》1946 辩证理 性批 判》1960
真正的人学
(意)科莱 马克思主义

和黑格真正的人学 ”即 存在主义来“医治”当前马的“贫血证”,把存 在主 义“并入”马,以“补充”马“不足”,使马“ 重新 发现人”,“探究人”。1.主张用存在主义的“存在” 第一性原理以补充或代替马的“物质第一性”学 说;
义”,反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机构论观点, 赖希
倡导研究整个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 F 弗洛姆 变化,尤其注重分析社会经济变化和社会
心理变化之间的关系。
F 马尔库塞
1898-1979
著作 历史和 阶级 意识(1923)
马克思 主义 和哲学 (1923)
学术创见
黑格尔 与形 而学问题 1932 否定的 辩证 法 1966
学派 新黑 格尔 主义 的马 克思 主义
弗洛 伊德 的马 克思 主义
时间
(产生) 20 世纪 20 年代 (马克思主义 黑格尔化) (第一代批判 的马克思主 义) 重新解释马克 思主义。 (发展) 20 世纪 30 年代 (第二代批判 的马克思主 义)(法兰克福 学派) “补充”和“完 善”马克思主 义
使存在 主义 在某 些方 面与马 相“ 融合 ”的 倾向,自 50 年代起, 萨特尔 为了 与自 己激 进、左 倾的 政治 立场 相一致 ,在 理论 上表 示向马靠拢。
尽管马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但 F 梅劳·庞 马仍然患有“贫血症”,因为“人学的空 蒂 场”而停止和僵化了。从“主观性”入手, F 萨 特 从个人的具体生存状况入手,可以改变马 1905~80 的僵化状态。“主观性”指人的意识自主 性或自由意志。历唯只看到了认识由社会 环境造就的一面,因而还要补充人最终要 由自己的意识行为来造就的另一面。因此 历史的辩证法终究缘于个人的实践活动。

第三讲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

第三讲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
• 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 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国际 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 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9年9月 23日因口腔癌逝于伦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 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 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9】: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情是爱情和工作
【10】:男人用下半身思考。
【11】:女人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是永恒麻烦 的源泉,但她们依然是我们所拥有的那一种类 中最好的事物。没有她们,情形会更糟。
【12】:笑话给予我们快感,是通过把一个充满能量和 紧张度的有意识过程转化为一个轻松的无意识过程。
【13】:我想不出比获得父亲的保护更强烈的儿童需要。
第三讲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 思主义
主讲人:
一、弗洛伊德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 (Freudianism),产生于19 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 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 德。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界, 这个理论是指精神分析和无 意识心理学体系,也称为精 神病学和深蕴心理学。分为 古典和新的弗洛伊德主义。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出生于 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市,毕业于维也 纳大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其理论的框架和 研究方式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发展。
潜意识的特点:
一是原始性,无论从人类系统发展还是从个人 心理发育来看,潜意识都源于人们心理中的原 始与非理性的低级部分; 二是冲动性,潜意识具有强大的内驱力,不顾 一切追求快乐满足; 三是非时间性,潜意识的活动与时间没有任何 关系; 四是封闭性,不受外部任何现实的制约。上述 特点是互相联系的。

赖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赖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赖希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的20年代末、30年代初,旨在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综合”起来,而实际是用精神分析学“改铸”马克思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较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代表人物: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威廉·赖希美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美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威尔海姆·赖希(1897——1957),美籍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1897年生于奥地利加利西亚(现属波兰)的富裕犹太家庭。

1918年上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会员,192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他是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学生。

1930年到柏林积极从事精神卫生和性卫生活动。

1934年因受纳粹迫害而先后流亡丹麦、瑞典和挪威。

1939年移居美国,短暂教学后建立私人研究所。

1954年因出租自制医疗装置而被控犯有欺骗罪,1956年因不服从法院裁决被判处两年徒刑,1957年11月3日病逝狱中。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赖希•赖希是最早提出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综合”起来的人。

他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著作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性成熟、节欲、婚姻道德》、《青年人的性斗争》、《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性格分析》、《性革命》等等。

赖希的弗马理论发展过程:•1928年,他在《性格分析》中对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进行了改造,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进行了补充。

这就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综合的开始,标志着赖希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出现。

•1929年,在《辩证唯物主义与精神分析》中指出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相通的。

但也都存在缺陷和不足:马克思主义这种社会理论,忽视了对人的深层心理倾向和性格结构的分析;弗洛伊德主义强调人的心理本能的作用,但忽视了社会政治、经济因素。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理论三分法模型示意图一、心理分析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的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的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均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平衡,并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一)交流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1、焦虑: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一种行动适应或试图解决这种状态;2、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除了以积极方式面对问题外,通常还会发展出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避道德的困境或摆脱精神焦虑,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成为“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投射、割裂、升华、移情、反移情等;二、认知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三、行为主义理论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并非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当前的反应模式;四、社会系统理论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注意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把人与环境看做是由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中的均衡关系,使它可以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五、标签理论以社会学家勒麦特和贝克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帮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六、沟通理论以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中有关人际沟通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它认为许多的行为问题都出在人际沟通方面,如不能恰当地接受、选择与评估信息,不能很好的给与或接受信息反馈等;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消除这些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使他们的相互沟通得以顺利完成;七、人文主义理论以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胡塞尔与舒茨的现象学与布鲁莫的富豪互动注意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意义世界”当中,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或“解释”建立起来的;当人们的“理解”或“解释”过程发生了困难如过去与现在的理解不一致,自己与他人的理解不一致时,问题便出现了;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去努力“理解”这些人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及其存在的内在矛盾,帮助他们顺利鸿沟自己的意义世界;八、激进的人文主义理论以早期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批判理论家如葛兰西、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某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作为一种人本主义,它认为热门的生活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然而作为激进的人本主义,它又指出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正的事实;与一般人本主义不同,它认为人们在“意义世界”里经历的许多人格的、心理的问题都只有依据资本主义反人道特征才能被理解;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改造现存的社会秩序,来解决人们在“意义世界”所遇到的许多问题;激进的人本主义岁要求改变社会现实,但其最终关注点却仍是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的变化;九、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决定社会结构及形态的变迁等为指导而形成的一套社会工作理论;与激进的人本主义相似,它主张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阶级压迫中寻找社会问题的根源,主张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阶级斗争或其他集体行动改变现有的社会现实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与激进的人本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关注社会结构本省而较少关注服务对象心里意识上的变化;十、“增权”或“倡导”理论这是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来解决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然而现实中血多克星的社会工作却与个体、家庭群体或小型社会有关的,为了给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以理论上的知道,将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大目标协调起来,一些倾向于或同情马克思注意的工作者提出了“增权”或“倡导”理论;这种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作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十一、女权主义理论这是一种与激进人文主义或马克思注意理论有密切关系的社会工作理论,主要植根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主要关注女性所受到的压抑,认为女性所遭遇到的许多生活问题都是性别压制的后果,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探索并消除社会中由于性别注意而造成的女性痛苦,促使他们有更多自由、有更大的能力去追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健全的社会》 1、健全的人 着眼于人格中的爱与理性的力量,人的创造性与特性的发挥 “精神健康的人是创造的和没有异化的人;他使自身与世 界建立起友爱的联系,运用他的理性去客观地把握现实; 他感到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向时又觉得跟他人是 一体的;他不屈从于非理性的权威,而是自愿地接受良心 和理性的合理性权威;只要他生存着,他就会不断地发展 自身,他把生命的赠予看作是他最宝贵的机会” 3、健全的社会 人是目的,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 “在健全的社会中,人不是别人达到其目的和手段,而永 远是他自己的目的;因此,没有人被别人当作手段,也没 有人把自己当作手段,人可以展现他身上的人性力量” “在健全的社会中让人在可以驾驭和认识的范围内进行活 动,使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动负责的参与者,使人成为他 的生活的主人”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态
赖希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综合 是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初始形态 马尔库塞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阐释是弗洛伊德 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形态 弗罗姆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继 承、改造和融合是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成 熟形态 范农查列茨基的弗洛和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 其应用形态
(2)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及表现形式 传统人安全不自由 现代人自由却孤独 表现形式 a.极权主义:受虐狂与虐待狂的共生 以受虐和施虐的共生为基础的极权主义构成法西斯主义兴 起的社会心理基础 b.攻击性和破坏性 破坏性或攻击性的逃避机制所采取的力式是摧毁一切威胁 到自身存在的外力,出此来缓解内在的孤独和无权力感 c.舍己的自动适应:顺世与随俗 普通人为了消除自由和责任带来的重负和孤独.往往倾向 于通过采取与世无争的方式或沉溺于、封闭于内心世界的 方式来摆脱世界,摆脱威胁与孤独
二、意识形态论

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的产物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摘自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德国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德国紧密相关,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也有着鲜明的特色。

如“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就与德国息息相关。

下面就根据我所了解的一些知识和查到的资料简要介绍一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较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产生背景:当时,虽然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辉煌胜利,但东欧和西欧的无产阶级俄革命运动都惨遭失败。

西方各国普遍处于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之中,法西斯的暴力尤其是希特勒纳粹在德国的掌权开始了西方社会的一个灾难时期。

主要内容:该流派主张突破原有的理论框架来“补充”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受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成为他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他们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种“批判的唯物主义”,反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机构论观点,倡导研究整个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变化,尤其注重分析社会经济变化和社会心理变化之间的关系。

代表人物:赖希、马尔库塞、弗洛姆等。

(他们主张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用弗洛伊德主义补充、解释和发展马克斯主义。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1、主宰人思想和行为的不是人的意识,而是无意识。

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无意识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

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是:我们本身的事情,有许多是连我们自己都不容易知道的,我们的所思、所做都受心理的某一部分控制,这一部分我们却无法控制,平时也感觉不到,这种控制力量就是无意识。

无意识在每个人的身上构成了最大、最有力的部分,我们通常并不感觉他的存在。

无意识没有时间、地点、是非感,它只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过问其它。

无意识藏有我们童年的许多记忆,还包括我们的秘密、怨恨、原始的欲望,这些感觉多半令人不快,并且不为社会的规范所容。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但是后继者却只注重分析政治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人性和人的价值的因素存在着人学空场有必要用存在主义补充和改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变成真正的人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取代存在主义而广泛流传的种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尔都塞普兰查斯
解放神学马克思主义


解放神学马克思主义是在拉美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它于20世 纪60年代末产生,活跃于70年代初,遭受挫折后,从80年代后 期起逐渐恢复在广大教徒中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秘鲁的古 斯塔夫· 古铁雷斯、巴西的莱奥纳多、博夫、智利的弗朗西斯· 欣 凯拉梅尔特、墨西哥的塞尔都奥· 门德斯· 阿尔塞奥、哥伦比亚的 卡米洛· 托雷斯和尼加拉瓜的埃内斯托· 卡德纳尔等。其主要特点 是,把神学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主张用马克思主 义改造神学,试图为广大天主教徒找到一条争取解放的道路。 解放神学马克思主义一反神学同马克思主义公开对立、肆意 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竭力寻找并强调马克思主义与 解放神学的共同之处,甚至认为“共产主义的深刻含义与基督 教精神是一致的,而且是基督教的实质”。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 西方取代存在主义而广泛流传的—种思潮, 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尔都塞、普兰查斯。他 们主张把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英美国家一批社会学 家和哲学家,运用分析哲学的原则和方法,从哲学、经济 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视角重新解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而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潮。柯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命题和首要性命题的论证,罗默关于剥削的一般理论和赖 特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理论是其主要研究成果。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以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 克思主义的理解缺乏细致的分析和有条理的解释,很难真 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意。只有运用精确严谨的分析方法 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和基本概念进行分析,才能使之 符合“明晰性和精确性”的标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出 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传播,对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阐释,对资本主义社会新情 况和新问题的分析和批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的产物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摘自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德国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德国紧密相关,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也有着鲜明的特色。

如“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就与德国息息相关。

下面就根据我所了解的一些知识和查到的资料简要介绍一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较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产生背景:当时,虽然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辉煌胜利,但东欧和西欧的无产阶级俄革命运动都惨遭失败。

西方各国普遍处于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之中,法西斯的暴力尤其是希特勒纳粹在德国的掌权开始了西方社会的一个灾难时期。

主要内容:该流派主张突破原有的理论框架来“补充”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受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成为他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他们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种“批判的唯物主义”,反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机构论观点,倡导研究整个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变化,尤其注重分析社会经济变化和社会心理变化之间的关系。

代表人物:赖希、马尔库塞、弗洛姆等。

(他们主张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用弗洛伊德主义补充、解释和发展马克斯主义。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1、主宰人思想和行为的不是人的意识,而是无意识。

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无意识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

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是:我们本身的事情,有许多是连我们自己都不容易知道的,我们的所思、所做都受心理的某一部分控制,这一部分我们却无法控制,平时也感觉不到,这种控制力量就是无意识。

无意识在每个人的身上构成了最大、最有力的部分,我们通常并不感觉他的存在。

无意识没有时间、地点、是非感,它只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过问其它。

无意识藏有我们童年的许多记忆,还包括我们的秘密、怨恨、原始的欲望,这些感觉多半令人不快,并且不为社会的规范所容。

论弗洛姆综合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_方幸福

论弗洛姆综合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_方幸福

收稿日期:2008-02-28作者简介:方幸福(1968-),男,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比较诗学和美国文学。

论弗洛姆综合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方幸福(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摘要:弗洛姆的思想体系是他力图融合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结果。

从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在弗洛姆可以把二者进行综合的可行性,以便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弗洛姆的思想渊源和理论特色,更深层次地解读弗洛姆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弗洛姆;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B 1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854(2008)03-0023-04弗洛姆(E r i c h F r o m m ,1900-1980)非常崇拜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这两位伟大的人物,在他看来,“弗洛伊德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所发现的无意识过程以及性格特征的动力学本质,都是对人的科学的独特贡献,因为它业已改变了未来关于人的图景。

”[1]而马克思则是“一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

”[1]10因此,在弗洛姆眼里,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是现时代的设计师,“他们各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最高的艺术性,最高地体现了人类渴求理解、渴求知识的需要。

”[1]10弗洛姆通过如饥似渴地学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成了一位真正的弗洛伊德主义的追随者,又因为他对弗洛伊德的学说的理解程度之深,致使他对他所深信的理论提出了质疑,看出其“局限”,弗洛姆先后写过几部著作,如《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危机》、《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表达了他的质疑,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需要“修正”或者发展。

在《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能够通过运用俄底浦斯情结、阉割恐惧等概念治疗人们的心理问题,来解开生活之谜,但这一理论却不能解决整个世界存在的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的产生及定义
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
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总结
法兰克福学派的产生及定义

产生时间: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产生背景:1924年,法兰克大学研究中心成立了,一 批知识分子集合在这里进行学术交流,到1930年,霍克 海默成为机构主任之后,该机构便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思考方式,旨在对于20世纪的资本主义、种族主义及 文化等等作进一步的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在此基础上发 展而来。 定义: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 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严格意义上说,她它是一个马克 思主义的学术机构。该学派最大的特色在于建立所谓的 批判理论,如社会批判、文化批判等等。
现代西方国家中一 种反对列宁主义但又自 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它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 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 种“左”倾思潮,在受 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 在党外发展起来。这股 思潮在开始时没有自称 或被称为“西方马克思 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955年,M·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强 调“西方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的对立,并把前者的传统 追溯到G·卢卡奇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争议之二
存在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人”为出发点的, 所以存在主义是一种现实主义,它讨论的是社会生活 和人的处境而不是自然哲学问题。 •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是尼采的唯意志论和克尔恺郭 尔的神秘主义,所以存在主义实际上还是一种唯心主 义,而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则说明存在主义是一 种独特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这是和马 克思主义根本矛盾的,所以,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 思主义一样,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虽然可以相互借 鉴,但完全的“改铸”是不可能的。 • 事实也证明,在思想斗争了数十年后,萨特终于和 法共决裂。最后,萨特总结自己的一生,依然把自己 称作无政府主义者。

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比较与结合中的美学问题

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比较与结合中的美学问题
的深层 心 理 学 和马 克思 的经 济 学 ,提 出 了 “ 性 经 济” 理 论 即个 人 性 能量 的经 济学 , 用 以解 释 法 西 斯 主 义 的意 识 起 源 ,认 为法 西 斯 主 义 是群 众 几 千 年 来 基本 生物 需要 长期 受压 抑 的非 理性 表现 。此后 ,
【 作 者简 介】 汪 正龙 , 南京 大 学文 学院教授 , 博 士 生导 师 , 文 艺学博 士 , 江 苏 南京 2 1 0 0 2 3
【 中图分类号】 1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4 —4 4 3 4 ( 2 0 1 4 ) 0 1 —0 0 8 4 — 0 7
英 国马克思 主义 者奥 兹 本 ( R. O s b o r n ) 出版 了《 弗 洛
马 克 思 与弗 洛 伊 德都 是 对 2 O世 纪 思想 史 、 美
学 史 影 响 巨大 的人 物 。 日本 学 者今 村 仁 司 认 为 : “ 马克 思 、 尼采 、 弗 洛伊 德 的思 考对 于 2 0世 纪 人 们 的思考 来说 , 有 着决 定性 的意 义 。马克 思把历 史 世 界( 意指 经 济 、 政治、 意识 形 态 的总 体 ) 从 神 话 故 事 中解 放 出来 ,使之 从 科 学理 论 上 加 以思 考 成 为 可 能 。尼采 挖 掘 出 以传 统哲 学 构 式 不 能接 近 也 不 能 思 考 的领域 , 开辟 了从原 理上 思考 它 的可 能性 。弗 洛伊 德 首 开 对 人 类 ‘ 精神 ’ 之 深层 的探 索 . ‘ 发现 ’ 了无 意识 的领域 。” 【 l 1 作 为两 种关 于 人生 、 社会 与 历 史 的 总体 观 念 和解 释 模式 ,弗 洛 伊 德 的学 说 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众多观点中的伊拉克特拉情节,奥狄帕斯情结即恋父情 节与恋母情节。自我理想是奥迪帕斯情结的继承者,因而也表
示在本我中力比多所经验到的最有力的冲动和最重要的变化。 通过建立这个自我理想,自我掌握了它的奥迪帕斯情结,同 时使自己处于本我的支配之下。鉴于自我主要的是外部世界 的代表,是现实的代表,而超我则和它形成对照,是内部世 界的代表,是本我的代表。自我和理想之间的冲突,正如现 在我们准备发现的那样,将最终反映真实的东西和心理的东 西之间,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这种对立。 通过理想的形成,生物的发展和人类种族所经历的变迁, 遗留在本我中的一切很痕迹就被自我接受过来,并在每个人 身上又由自我重新体验了一遍。由于它形成的方式,自我理 想的每一个人在种系发生上的天赋有很多联系点。因此,正 式这种我们每个人心里生活最深层的东西。试图给自我理想 定位,甚至在我们已经给自我确定了位置的意义上,或者试 图对自我理想进行任何类比,都只是徒劳。
通过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 解,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都是“重 要的指路明灯',能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和人的本 质,但也都存在缺陷和不足。马克思主义忽视了对人 的深层心理倾向和性格的分析,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 了人的心理本能作用,但忽视了社会政治因素,经济 因素。我们来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简单结合 结合,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探讨的是世界和社 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力求从宏观上来解释世界和社会 发展。而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则是从具体的心理 学来解释社会现象,是一种微观的、具体的学科性的 东西,与一般规律是存在很大差别的。意识与物质的 统一、主观与客观的调和。了解世界的本原,并超越 物化的社会存在,进而寻找人类最高境界——自由的 实现,这就是美的真谛所在,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方 向。
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 共同点”和它们各自的缺陷决定了二 者结合起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所谓 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 点”,我们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 们都是一种唯物主义哲学,因为它们都 把人类的需要和经验,爱欲和饥饿这样 的具体物质事实作为理论出发点。第 二,它们都是一种辩证的理论。第三,它 们都是批判的,革命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心理哲学汇报文稿
应用心理学
生命的叫喊是从和爱欲 的斗争中发出的,毋庸 置疑,快乐原则在同力 比多一一即把这种障碍 引用入生命过程的一种 力量一一的斗争中是· 弗洛伊德,奥地利人,心理学家 、精神病医师、潜意识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式人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精神分析 学思想在整个现代西方哲学中占有重要地 位。人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中处于极 为重要的地位,人即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的出发点,又是它的的归宿与目的。弗洛 伊德是精神分析哲学的开山鼻祖,其思想 涉及到医学、文学、心理学、艺术、宗教 、道德、哲学等多重领域。
读书使我们获得知识,通晓古今,发展人 的思维,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提高自己的 生存能力,我们将从读书中获得的知识加 以运用可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推荐以下书目:
《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 Die Traumdeutung,1899年 《图腾与禁忌》Totem and Taboo / Totem und Tabu ,1913 年 《资本论》Das Kapital,1867年 《思考快与慢》Thinking,Fast And Slow,2011年
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同样我们也可以称为弗洛伊德主义)我们 总结以下其基本观点: 1.弗洛伊德的基本概念,“从表面上来看”虽然像是唯心论的,但实 际是有充分的客观根据。 2.意识的行为乃是本能的冲动与加以禁锢的外间现实之间交互作用的 产物。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不能被人意识到的心理层面,正常人的 大部分心理活动是在无意识中进行,并受无意识驱动的。前意识是介于 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 但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和 过程。 3.人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欲望 。自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是人格意识结构的部分。它是在 与环境接触过程中通过后天的学习,由本我发展来的。超我是人格的 最高层次,是人格中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结构部分。它是在长期社 会化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具有通常意义上良心 、良知、理性等含义。 4.泛性论,就是把人的一切行为动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均涂上了性 的色彩。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 个人所固有的抽象 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
——马克思
卡尔· 海因里希· 马克思,早期在中国被 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犹太裔德国人,近代政治经济学家、 哲学家、社会活动家、革命理论家。 他的观点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运动 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和作用。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光辉的一生。他 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 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 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方针。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1.世界史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不依赖 认得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世界史普遍联系的。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食 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 系。 3.主观能动性区别于物的特点。表现为想做, 即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主观能动性 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制约。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 在具有反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