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第一节弗洛伊德主义的形成及发展
一、弗洛伊德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从社会背景上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精神沮丧,彷徨无依,以致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长起来。从科学背景上看,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这不仅为人们深入地认识心理活动的本质提供了科学条件,也为弗洛伊德主义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在物理学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弗洛伊德以生物决定论的观点,以物理学的力和能的概念,来解释精神病患者以及正常人的行为。从思想背景上看,莱布尼兹的单子论、赫尔巴特的意识阈理论以及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都对弗洛伊德主义有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弗洛伊德在创立精神分析学时,正值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广泛流传之时,弗洛伊德深受其思想影响。
弗洛伊德主义是由弗洛伊德建立的,它有一个不断地修正、补充、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一般来说,它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1895—1913年属于早期理论时期,弗洛伊德奠定了精神分析学的基本理论基础。1914—1939年属于晚期理论时期,弗开始认识到自己在心理学上的基本发现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他把研究对象和范围从非正常的精神病患者扩展到整个人类。
19世纪20年代左右,弗洛伊德的后继者们在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些基本问题上与弗洛伊德的观点不一致,学派开始分化,形成了“新弗洛伊德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中前期以阿德勒和荣格的个体心理学为代表;后期则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沙利文、霍妮和弗洛姆为代表。可以说,新弗洛伊德主义把由弗洛伊德创立的古典弗洛伊德主义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域。
二、弗洛伊德主义的基本特征
首先,弗洛伊德主义是从人的心理深层结构和内在心理动力方面去探讨人的奥秘。
其次,弗洛伊德主义强调性,把人的心理动力和能量都归结为性的问题,并且把性的作用提高到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和动力的地位。
最后,弗洛伊德主义既有科学实证的成份,又带有神秘的色彩。
三、弗洛伊德主义的思想影响
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对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影响等等,这里着重介绍其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
首先,弗洛伊德主义对科学主义的影响。强调实证精神的科学主义哲学家对精神分析学评价不一。有持否定态度的,如波普认为这一学说尽管具有某种临床经验,但这种经验的例证缺乏普遍的适用性,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因而不属于科学理论;有持肯定态度
的,如卡尔纳普认为弗洛伊德揭示了人的心理现象也严格遵循着因果关系,而这点正是科学理论的根本特征。维特根斯坦早年对精神分析学提出许多批评,但后期转向语言分析后,所应用的方法却和精神分析有许多类似之处。
其次,对人本主义的影响。人本主义哲学家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研究,试图从人自身寻找个体生存和社会文明的危机的根源,这就使弗洛伊德的研究成果成了他们的重要理论支柱。
再次,对结构主义的影响。结构主义是从语言学的问题入手,把语言的结构模式加以普遍化,广泛涉及与语言密切相关的各种人类文明现象和个体心理现象,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为其探讨语言结构和语言现象的根源提供了理论基础。
可以说,弗洛伊德主义对二十世纪的全方位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了20年后的今天,他所创造的精神分析学的一些概念术语,已经习见习闻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以致有人形容,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以来,整个二十世纪简直都成了弗洛伊德的世纪。因此,对弗洛伊德其人及其所创建的整个理论的了解与把握,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二节弗洛伊德
一、弗洛伊德:开启无意识之门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主义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小城镇——弗莱堡,父母都是犹太人。197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了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7年他进入当时著名的医学教授布吕克的生理实验室进行神经系统组织学的研究。1881年,25岁的弗洛伊德以优异的成绩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至1885年,在维也纳全科医院工作,开始研究神经系统疾病。1885年10月,弗洛伊德来去了法国巴黎,那里是当时的世界精神病研究中心,弗洛伊德在著名精神病学家夏尔科的指导下从事癔病研究,这是弗洛伊德一生事业的一个重大转折。1886年2月回国以后,弗洛伊德在维也纳以神经病学家的身份开设了私人诊所。1895年,二人合作发表了一部重要著作――《关于歇斯底里症的研究》,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的诞生。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梦的解析》,此书后来成为西方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4)、《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性学三论》(1905),这些著作奠定了他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他的著作逐渐为人重视,讨论他的思想与著作的文章日渐多起来。此后,弗洛伊德又陆续发表了《图腾和禁忌》(1913)、《精神分析引论》(1916)、《超越快乐原则》(1920)、《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1921)、《自我与本我》(1923)、《文明及其不满》(1929)等著作。这时,弗洛伊德的名声和影响已遍及世界。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逝世。
二、无意识世界
弗洛伊德明确地告诉我们,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结构的核心,“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
的”。他把无意识理论作为自己精神分析学的第一个基本理论前提和核心,并围绕无意识理论,建立了自己的独特的、在人类思想史上独树一帜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或心理活动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它们分别处于精神活动的表层、中间层和最底层。人的精神生活的这三个层次既紧密联系,又有各不相同的性质和特点。
无意识是潜伏在人的心理深处的、不为意识所感知的,在正常情况下也体验不到的一种精神活动。无意识主要是人的本能冲动,不能直接进入意识领域。在意识世界和无意识世界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前意识世界。前意识世界是无意识向意识发展的过渡领域。无意识要进入意识领域必须经过前意识领域,借助于前意识的某种形式才能实现。在三者的关系中,无意识处于基础地位,弗洛伊德的整个精神分析学就是以无意识的心理过程为出发点和基础的。
弗洛伊德进而研究了无意识向意识转变的机制和途径,提出了压抑、转移、升华等重要概念。
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传统哲学和心理学对“人”的理解,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动摇了西方理性主义的根基。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过于强调人的生物性,片面强调本能的作用,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决定性影响。
三、人性之谜
弗洛伊德把全部精神分析学概括为两个基本命题,即无意识和性本能。弗洛伊德所说的“性”的概念远比人们通常的理解笼统得多,他扩大了“性”的含义,使之成为一种人性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原始性欲是人与生俱来的,在人的生命之初就已存在。但是,性冲动作为原始本能,有一个在人的活动中逐渐表现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性冲动伴随人的终生,从幼儿时期就已开始了,其表现形式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弗洛伊德研究了个体性的发展过程,他把这一过程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幼儿期,从婴儿出生到5岁,这是性发展的起点,也是为人性、性格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潜伏期(6—11岁),其特点是儿童因受到外界影响和某种精神力量的约束和压抑,其性冲动处于抑制状态。
第三个时期(12—18岁)是青年期,其特点是随着性器官趋向成熟,潜伏的性冲动被唤醒,青年人进行正常的婚恋,成家立业,走向社会,这有助于形成正常的人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使弗洛伊德修改了自己的理论。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本性主要是性本能,也就是生和爱,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淋淋的事实和他的理论大相径庭,这促使弗洛伊德重新思考人性问题。他开始超出性的范围,从人的现实生活考察人的精神活动,提出了一个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现实的人的精神活动或精神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在谈到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关系时,弗洛伊德指出,从本能控制的观点来说,本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