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合集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着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着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新)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新)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试图用精神分析学“改铸”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补充。

但是由于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以精神、心理分析为出发点,脱离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只是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简单结合,因而其合理性与科学性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

标签: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说;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FreudMaxism)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

该流派声称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说“综合”起来,而实际是用精神分析学“改铸”马克思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该流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威廉·赖希(1897—1957)、美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美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本文将从三位代表人物的视角,对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进行分析。

一、赖希与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威尔海姆·赖希(WilhelmReich)以“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生命论”的发现者、“性革命”理论的奠基人知名于世。

他192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投入精神分析运动,成为弗洛伊德的忘年交。

赖希是最早提出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综合”起来的人。

他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著作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1929)、《性成熟、节欲、婚姻道德》(1930)、《青年人的性斗争》(1932)、《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1933)、《性格分析》(1933)、《性革命》(1936),等等。

在把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加以“综合”的过程中,赖希就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思想体系称为“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把他自己称为“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认为,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共同点”和它们各自的缺陷决定了他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可编辑】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可编辑】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第四讲_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第四讲_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这就是法西斯主义的意识 形态和社会制度。他们把强调个人无条件地服从 整体法西斯主义制度作为自己的避难所,企图在 这里安身立命。 • 从心理学的观点研究,两者有一共同的来源,即 不能忍受自己的孤独与懦弱。他把这种现象叫做 “共生体”,“共生体”本为—种心理学上的解 释,指的是两者必须共存,因此务必丧失其个别 独立的完整性,而造成互相依赖的现象。
. 2、关于“性格盔甲”的形成
• 赖希认为,“性格盔甲”作为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起源于童年期的社会化过程,是儿童的自然冲动与社会所 强加于这些冲动的挫折相互冲突的产物。 • 家庭是制造顺从动物的工厂。家庭教育、扶养儿童的实质 是:家庭代表整个社会,根据一定的经济发展过程的要求, 强使儿童形成与这一经济发展过程相一致的性格结构。
“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表现形式
• 一、极权主义:受虐狂和虐待狂的共生
• 弗罗姆指出,法西斯主义的狂热分子主要有两部分人构成: 一是被虐待狂,二是虐待狂,前者心甘情愿地服从他人, 后者则千方百计力图支配他人。这两部分人具有共同的心 理动力,这就是“逃避自由”这种心理机制。 • 只要能深入地探察一下这些人的无意识状况,就会万无一 失地发现在这些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逃避自由”的 心理机制。他们对自己的孤独无法忍受,因而也就毫无忌 惮地想除掉自由这种精神负担而期获得安全,他们不断地 寻求,期望能找到一种文化形态、社会制度足以庇荫于其 下。
二、攻击性和破环性
• 为了消除自己的孤独和不安,它所采取的 方式是摧毁一切威胁到自身存在的外力, 由此来缓解内在的孤独和无力。 • 各种破坏和攻击性行为与这种心理机制密 切相关,人们常常用爱、责任、良知、爱 国主义等字眼来掩饰自己的破坏行为,用 各种方式使这些破坏活动合理化。

弗洛伊德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

荣格生平简介
• 瑞士心理学家,分 析心理学创始人荣 格的分析心理学用 语。指由遗传保留 的无数同类型经验 在心理最深层积淀 的人类普遍性精神 。
发展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
• 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 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此,他 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 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 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 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 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 是集体无意识。”
弗洛伊德主义简介
• 弗洛伊德主义 – (一)弗洛伊德的性分析心理学 – (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 (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 新弗洛伊德主义与后弗洛伊德主义 – (一)新弗洛伊德主义 – (二)后弗洛伊德主义 •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一)赖希的早期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二)弗洛姆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三)德勒兹和居塔里的后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 义
人格发展论
• 口唇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 1 岁半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 、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 肛门期(anal stage):1-3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 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 性器期(phallia stage):3-7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 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 性器官本身。他们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 得满足。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x,俄底 普斯情结),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厄勒克特拉情结)。 • 潜伏期(latency stage):7 岁至青春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 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 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 动等。 • 生殖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 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 化的成人。

对马尔库塞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反思

对马尔库塞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反思

对马尔库塞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反思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分别代表着西方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巅峰成就。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试图揭示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公,并提出革命性的改革方案。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进行反思,探讨其内在联系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的思想。

马尔库塞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其代表作有《资本主义的混乱》、《对新大众社会的批判》等。

他提出了“再生产的过程”这一概念,强调现代社会下人类精神受到的压迫和异化。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下,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受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操控,导致了人的个性和自由的沦丧。

而弗洛伊德则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精神分析引论》对人类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深受潜意识的影响,而潜意识则来源于童年的心理创伤和经验。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争议和质疑。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强调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现象,试图通过社会变革实现公平和正义。

在这一思想流派中,对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的思想进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

马尔库塞的“再生产的过程”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中的“再生产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中,再生产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即资本主义制度通过不断地再生产自身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而马尔库塞则着重从人的个性和自由方面来阐释再生产的过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口是异化的、被压迫的,而这一现象正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结果。

这一论述对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提出了新的视角和启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人的困境。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中,对意识形态和心理现象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深入了解了这些,才能探讨社会的根源和症结。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精神动力学——弗洛伊德、荣格 1、心理结构理论:意识、潜意识、无意识 意识: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介于意识与无意识的部分 无意识:不能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2、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id):原始的自己,包含生活本能和死本能,遵循“快乐原 则”,又称为“意底”或“伊德” 自我(ego):现实化了的本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super ego):道德化了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则” 3、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本能 死本能:指人有被驱动去攻击、侵略等的行为本性
2、用性格结构理论改造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性格结构是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a.否定超我、自我对本我压抑的积极意义 b.三层人格结构 表层:社会合作层或“虚伪佯装的社会层”,又 称之为“性格上层建筑”,其功能在于抑制人的 本能冲动 中间层:反社会层,由各种原始的粗野的和毁灭 的冲动构成——本我 深层:生物的核心层 c.本能一元论:所有本能都是善的
“新人”的基本特征(21条) “为了全面的生存,愿意放弃一切形式的占有;具有安全 感、对自我个性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承认只有自我的积极 地创造性的活动才能赋予生活以意义;不论在哪里,都有 充分展示自身和参与的能力;以奉献和分享为乐;爱和敬 畏任何形式的生命;尽可能将贪欲、仇恨和幻想降低至最 低限度;不靠幻想和偶像也能生活;努力培养和发展自己 的爱的能力和批判的思维能力;承认人的存在的有限性, 克服自恋心理;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 生最高目标;承认现实,遵守纪律;只道只有在一种结构 中成才才是健康的成长;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的和超越性的 想象力;不自欺欺人;认识已知的和未知的自我;与所有 生物共处一提,建立理解与合作;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 是实现自我的机会;认识到,恶与破坏性是自身得不到发 展的必然结果;应认识到人的能力的局限性,不要把雄心 变成贪欲;不拘泥于具体的目标,而幸福的生活在自身活 力增长的进程中”。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流派和观点总结1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流派和观点总结1
(意)德 拉·沃尔佩
辩证法 的历 险 1955
存在主 义是 一种人 道主 义》1946 辩证理 性批 判》1960
真正的人学
(意)科莱 马克思主义

和黑格真正的人学 ”即 存在主义来“医治”当前马的“贫血证”,把存 在主 义“并入”马,以“补充”马“不足”,使马“ 重新 发现人”,“探究人”。1.主张用存在主义的“存在” 第一性原理以补充或代替马的“物质第一性”学 说;
义”,反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机构论观点, 赖希
倡导研究整个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 F 弗洛姆 变化,尤其注重分析社会经济变化和社会
心理变化之间的关系。
F 马尔库塞
1898-1979
著作 历史和 阶级 意识(1923)
马克思 主义 和哲学 (1923)
学术创见
黑格尔 与形 而学问题 1932 否定的 辩证 法 1966
学派 新黑 格尔 主义 的马 克思 主义
弗洛 伊德 的马 克思 主义
时间
(产生) 20 世纪 20 年代 (马克思主义 黑格尔化) (第一代批判 的马克思主 义) 重新解释马克 思主义。 (发展) 20 世纪 30 年代 (第二代批判 的马克思主 义)(法兰克福 学派) “补充”和“完 善”马克思主 义
使存在 主义 在某 些方 面与马 相“ 融合 ”的 倾向,自 50 年代起, 萨特尔 为了 与自 己激 进、左 倾的 政治 立场 相一致 ,在 理论 上表 示向马靠拢。
尽管马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但 F 梅劳·庞 马仍然患有“贫血症”,因为“人学的空 蒂 场”而停止和僵化了。从“主观性”入手, F 萨 特 从个人的具体生存状况入手,可以改变马 1905~80 的僵化状态。“主观性”指人的意识自主 性或自由意志。历唯只看到了认识由社会 环境造就的一面,因而还要补充人最终要 由自己的意识行为来造就的另一面。因此 历史的辩证法终究缘于个人的实践活动。

有关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哲学观点论文.doc

有关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哲学观点论文.doc

有关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哲学观点论文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哲学观点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哲学观点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马尔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激进的代表人物,法兰克福学派主将,“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制定者,“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爱欲解放论”的奠基人。

马尔库塞一生的思想发展是十分曲折复杂的,思想轨迹经历了非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三个阶段,由非理性主义——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阶段。

马尔库塞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说到底就是对“物质丰富,精神痛苦”现象的分析批判。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一、马尔库塞简介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哲学博士,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制定者。

1898年出生在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1917-1919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1922年在存在主义创始人海德格尔指导下写成博士论文,《黑格尔的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获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以后任海德格尔的高级助手。

马尔库塞是最早把存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综合”在一起的哲学家,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最早诠释者,法兰克福学派的主将、“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制定者,重新揭示“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的主要理论家,“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爱欲解放论”的奠基人,60年代末西欧、北美学生造反运动的主要“精神”领袖,“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马尔库塞一生的思想发展是十分曲折、复杂的。

马尔库塞的思想轨迹经历了非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非理性主义——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阶段。

1979年7月29日在联邦德国慕尼黑附近的斯塔克谢世。

然而,马尔库塞的影响并没有随着他的去世而消失,相反,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研究马尔库塞的热潮。

【9A文】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9A文】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RHorkhaimer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第三讲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

第三讲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
• 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 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国际 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 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9年9月 23日因口腔癌逝于伦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 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 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9】: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情是爱情和工作
【10】:男人用下半身思考。
【11】:女人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是永恒麻烦 的源泉,但她们依然是我们所拥有的那一种类 中最好的事物。没有她们,情形会更糟。
【12】:笑话给予我们快感,是通过把一个充满能量和 紧张度的有意识过程转化为一个轻松的无意识过程。
【13】:我想不出比获得父亲的保护更强烈的儿童需要。
第三讲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 思主义
主讲人:
一、弗洛伊德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 (Freudianism),产生于19 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 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 德。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界, 这个理论是指精神分析和无 意识心理学体系,也称为精 神病学和深蕴心理学。分为 古典和新的弗洛伊德主义。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出生于 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市,毕业于维也 纳大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其理论的框架和 研究方式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发展。
潜意识的特点:
一是原始性,无论从人类系统发展还是从个人 心理发育来看,潜意识都源于人们心理中的原 始与非理性的低级部分; 二是冲动性,潜意识具有强大的内驱力,不顾 一切追求快乐满足; 三是非时间性,潜意识的活动与时间没有任何 关系; 四是封闭性,不受外部任何现实的制约。上述 特点是互相联系的。

赖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赖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赖希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的20年代末、30年代初,旨在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综合”起来,而实际是用精神分析学“改铸”马克思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较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代表人物: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威廉·赖希美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美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威尔海姆·赖希(1897——1957),美籍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1897年生于奥地利加利西亚(现属波兰)的富裕犹太家庭。

1918年上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会员,192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他是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学生。

1930年到柏林积极从事精神卫生和性卫生活动。

1934年因受纳粹迫害而先后流亡丹麦、瑞典和挪威。

1939年移居美国,短暂教学后建立私人研究所。

1954年因出租自制医疗装置而被控犯有欺骗罪,1956年因不服从法院裁决被判处两年徒刑,1957年11月3日病逝狱中。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赖希•赖希是最早提出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综合”起来的人。

他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著作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性成熟、节欲、婚姻道德》、《青年人的性斗争》、《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性格分析》、《性革命》等等。

赖希的弗马理论发展过程:•1928年,他在《性格分析》中对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进行了改造,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进行了补充。

这就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综合的开始,标志着赖希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出现。

•1929年,在《辩证唯物主义与精神分析》中指出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相通的。

但也都存在缺陷和不足:马克思主义这种社会理论,忽视了对人的深层心理倾向和性格结构的分析;弗洛伊德主义强调人的心理本能的作用,但忽视了社会政治、经济因素。

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的产物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摘自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德国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德国紧密相关,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也有着鲜明的特色。

如“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就与德国息息相关。

下面就根据我所了解的一些知识和查到的资料简要介绍一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较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产生背景:当时,虽然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辉煌胜利,但东欧和西欧的无产阶级俄革命运动都惨遭失败。

西方各国普遍处于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之中,法西斯的暴力尤其是希特勒纳粹在德国的掌权开始了西方社会的一个灾难时期。

主要内容:该流派主张突破原有的理论框架来“补充”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受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成为他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他们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种“批判的唯物主义”,反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机构论观点,倡导研究整个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变化,尤其注重分析社会经济变化和社会心理变化之间的关系。

代表人物:赖希、马尔库塞、弗洛姆等。

(他们主张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用弗洛伊德主义补充、解释和发展马克斯主义。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1、主宰人思想和行为的不是人的意识,而是无意识。

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无意识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

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是:我们本身的事情,有许多是连我们自己都不容易知道的,我们的所思、所做都受心理的某一部分控制,这一部分我们却无法控制,平时也感觉不到,这种控制力量就是无意识。

无意识在每个人的身上构成了最大、最有力的部分,我们通常并不感觉他的存在。

无意识没有时间、地点、是非感,它只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过问其它。

无意识藏有我们童年的许多记忆,还包括我们的秘密、怨恨、原始的欲望,这些感觉多半令人不快,并且不为社会的规范所容。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国外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

国外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

一:卢卡奇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观点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年);《青年黑格尔》(1948年);《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1948);《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年)(一):《历史与阶级意识》主要论述到下面这些基本问题:1: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1):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是对辩证理论的一种误解,“自然辩证法”它撇开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活动去讨论自然界本身的运动发展规律,必然淹没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践本性的革命本性。

(2):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一方面他强调,在任何给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自然的形式,内容,范围和它的客观性都受到相应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他也主张人们关于自然知识的增长,应归结于社会辩证法。

(3):历史唯物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知识2: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1):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必然的现象(2):物化的具体表现:由于劳动分工,将生活分解成一块块;现实变的物化、僵硬化和机械化;人们只重视眼前的物,而忽视了对前途和未来的思考。

(3):物化意思的形成及其危害:粗糙的经验主义和抽象的乌托邦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味,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没有感情。

3:渴望总体性(1):总体性范畴是具体的:认为专门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现实,绝不能站在社会现实之外去探索他的总体性范畴。

(2):总体性并不排除部分的多样性,但总体总是优先于部分(3):总体性范畴所指称的现实是一个动态性的发展过程(4):渴望总体性就是渴望领导权4:无产阶级: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卢卡奇认为社会历史进程的总体是唯一的,客体—因为它是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中大工业生产的产物;主体—因为它才有资格充当社会现实的认识者和改变者。

5:革命实践:社会现实的改变着(1):实践主要指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现实;(2):实践和理论统一在历史进程的转变中;(3):实践是总体的转变者,他认为实践正确与否取决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的产物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摘自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德国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德国紧密相关,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也有着鲜明的特色。

如“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就与德国息息相关。

下面就根据我所了解的一些知识和查到的资料简要介绍一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较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产生背景:当时,虽然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辉煌胜利,但东欧和西欧的无产阶级俄革命运动都惨遭失败。

西方各国普遍处于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之中,法西斯的暴力尤其是希特勒纳粹在德国的掌权开始了西方社会的一个灾难时期。

主要内容:该流派主张突破原有的理论框架来“补充”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受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成为他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他们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种“批判的唯物主义”,反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机构论观点,倡导研究整个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变化,尤其注重分析社会经济变化和社会心理变化之间的关系。

代表人物:赖希、马尔库塞、弗洛姆等。

(他们主张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用弗洛伊德主义补充、解释和发展马克斯主义。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1、主宰人思想和行为的不是人的意识,而是无意识。

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无意识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

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是:我们本身的事情,有许多是连我们自己都不容易知道的,我们的所思、所做都受心理的某一部分控制,这一部分我们却无法控制,平时也感觉不到,这种控制力量就是无意识。

无意识在每个人的身上构成了最大、最有力的部分,我们通常并不感觉他的存在。

无意识没有时间、地点、是非感,它只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过问其它。

无意识藏有我们童年的许多记忆,还包括我们的秘密、怨恨、原始的欲望,这些感觉多半令人不快,并且不为社会的规范所容。

论弗洛姆综合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_方幸福

论弗洛姆综合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_方幸福

收稿日期:2008-02-28作者简介:方幸福(1968-),男,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比较诗学和美国文学。

论弗洛姆综合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方幸福(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摘要:弗洛姆的思想体系是他力图融合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结果。

从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在弗洛姆可以把二者进行综合的可行性,以便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弗洛姆的思想渊源和理论特色,更深层次地解读弗洛姆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弗洛姆;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B 1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854(2008)03-0023-04弗洛姆(E r i c h F r o m m ,1900-1980)非常崇拜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这两位伟大的人物,在他看来,“弗洛伊德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所发现的无意识过程以及性格特征的动力学本质,都是对人的科学的独特贡献,因为它业已改变了未来关于人的图景。

”[1]而马克思则是“一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

”[1]10因此,在弗洛姆眼里,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是现时代的设计师,“他们各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最高的艺术性,最高地体现了人类渴求理解、渴求知识的需要。

”[1]10弗洛姆通过如饥似渴地学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成了一位真正的弗洛伊德主义的追随者,又因为他对弗洛伊德的学说的理解程度之深,致使他对他所深信的理论提出了质疑,看出其“局限”,弗洛姆先后写过几部著作,如《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危机》、《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表达了他的质疑,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需要“修正”或者发展。

在《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能够通过运用俄底浦斯情结、阉割恐惧等概念治疗人们的心理问题,来解开生活之谜,但这一理论却不能解决整个世界存在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的重建
• 为了恢复人的本质、让人从痛苦的深渊中 解放出来,就必须解放爱欲-----把人类本性 从其被不断歪曲的过程中拯救出来。 • 爱欲的解放不仅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社 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 “在今天,为生命而战,为爱欲而战,也 就是为政治而战。”《爱欲与文明》
• 爱欲解放的核心是劳动的解放。因为,在人 的所有爱欲活动中,劳动更加体现了追求快 乐的本性-----劳动为大规模地发泄爱欲构成 的冲动提供了最好的场域;在劳动行动中, 活动者的肉体器官本身可以充分舒展自己的 爱欲。 • 由此,马尔库塞把“爱欲解放”论同马克思 的“劳动解放”论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弗 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相关理论简介
• 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 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 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 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 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 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 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 括战争、人跟人之间的恶 劣的争斗,如此等等。所 以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 人的无意识的研究,这点 也受到了后来人的批评。
产生背景
• 资本主义社会工具理性主宰生活。 • 1929年经济危机,工人阶级的生活艰难。 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反抗 甚至推 翻资本主义但是投入纳粹。 • 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嫁接、补充或 整合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上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 赖希:性革命,希望在劳动中达到性的完 美解放。 弗洛姆:提倡宽泛的爱,强调“爱是一门艺 术”。 马尔库塞:发掘、张扬人的爱欲,并以此重 建人类文明。
爱的乌托邦
马尔库塞
• 由于马尔库塞写过许多揭露当代资本主义 社会问题的著作,因而在60年代末被成为 “学运的先知”和“青年造反者的明星和 精神领袖”,与马克思、毛泽东一起并称 “三M”。 • 批判折中的“实证主义”,当代文明 • 反对自由的革命
思想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 30年代受存在主义影响较深; • 40年代致力于揭示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主 义的紧密联系; • 50年代以后则主要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 析学出发解释马克思主义,属于这方面的 主要著作有《爱欲与文明》《本能结构与 社会》《论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单 向度的人》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 之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主讲人:刘清华
弗洛伊德简介
•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 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 • 精神病医师, •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 思主义理论中较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一种 声称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 析学说“综合”起来,而实际是用精神分 析学“改铸”马克思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 思潮。产生于20世纪的20年代末、30年代 初。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 本我-----快乐原则,需要立即满足,不懂逻 辑和道德 • 自我-----现实原则,能够满足需要,不冲破 一定的界限 • 超我-----完美原则,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 能够进行自我批判的道德控制部分
• 猪八戒:见美女就移不开眼,见美食就走不动路 • 孙悟空:既保护信奉师长又偶尔失控 • 唐 僧:遵循伊德的著作中,有 时指同生殖机能有关的对异性肉 体的追求, 有时则指人的机体追求快乐的普遍属性。马 尔库塞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性欲”一词 的,为了与前者相区别,他把它称之为“爱 欲”。马尔库塞通过上述对人的本质的分析 后得出结论: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为 了避免引起误解,马尔库塞在把人的解放具 体化为“爱欲的解放”的同时又一再强调, 爱欲的解放不等于性欲的解放。这是因为把 爱欲作为人的本质不等于把性欲作为人的本 质。性欲和爱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爱欲与文明》(1955)
• 马尔库塞不同意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类文 明是由性压抑所致,而是由于被解放的爱 欲。在爱欲的促发下,文明才得以发展, 在一种新的意义上规定了人的本质。因此, 马尔库塞致力于实现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 思主义的“结合”,这主要体现在,通过 对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理论的剖析, 提出人的本质是“爱欲”。


• 把人的解放归结为爱欲解放,把爱欲解放与劳动 解放混在一处,建立非压抑性文明,可行性缺乏 论证。 • 当前中国正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轨的路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在中国人的农业文化中,性 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诠。 • 在令人窒息的压抑的社会中,敢于发别人所未发、 发别人所不能发之高论,并以此对资本主义展开 批判。他的这种理论冲动和批判精神确是我们当 前社会尚付阙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