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迁的故事
谈迁写《国榷》的小故事
谈迁写《国榷》的小故事清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的一天夜里,劳累了一天的人们都入睡了,只有钱塘江还在响着震耳的涛声.老秀才谈迁觉得周身不适,只好一改平日夜读的习惯,倒在床上昏然入睡了.他哪里想到,此时小偷正躲在屋外枣林里,等待时机呢.谈迁家徒四壁,小偷抱起床头的箱子.三步两步钻进枣林,无影无踪了.小偷偷走的并不是金银财宝,而是老秀才二十几年的心血——《国榷》的手稿.当谈迁发现他的书稿被窃,顿时觉得世界在他面前倒塌了,一下子跌坐在地上,老泪纵横地哭着:“噫!吾力殚矣!”打击来得如此突然,如此惨重.老秀才两眼死盯着放过书箱的地方,二十几年写书的甘苦,一齐涌上心头……谈迁二十七岁那年,母亲去世了.他守孝在家,对着孤灯伏案苦读.为着他嗜书如命,人们都笑他有书癣.有时替人家办事,东家送他一部书,他会高兴得不得了.他博览群书,那怕是坏书世要读上一遍.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历史,特别是有关明朝的史事.守孝期间也读到一部陈建著的《皇明通纪》,觉得写的实在太差,史事错讹,见解肤浅,哪算得“通纪”?就是《明朝实录》,也颇多不实之处,多是几经删节,窜改,黑白颠例,是非混淆;隐去了历史真相,哪里是“实录”?所以他下定决心,自己动手,编出一部信实可靠的国史,留给后世.一个家境清贫、仅靠为人作记室来维持生计的平民百姓,想编修一部明代编年史,又谈何容易!首先碰到的是史料的匮乏,当时象实录一类的书还是手抄本,多藏在豪门士绅之家.谈迁必须托人情.走后门,才能借阅或允许抄录.有时事先讲好了的,可是早上去了等到晚上也见不到主人的面,只得扫兴而归.偶尔借到了珍本,人家不让带走,他只好从袋子里掏出纸笔,就在人家书房里抄起来,东家的白眼也只能装作没有看见了.除了借书、抄书,谈迁还到处寻访古迹轶闻,每有所得就记在纸上.日积月累,案头上的稿子越积越厚,终于在1626年3月,经过他的精心编次,一部一百卷的《国榷》初稿完成了.他在自序中高兴地写道:“故予窃感明史而痛之,屡欲振笔,辄自惭怒臂,不敢称述.间窥诸家编年,于伪陋肤冗者妄有所损益,阅数岁,裒然成性.”但是,谈迁并没有在成就面前止步,他以一个史家严肃的态度,不断对书稿进行反复修改增补.听说哪里有新的材料,便背上行李、雨伞、干粮,去抄录,即便是步行百里也在所不辞.特别是明亡之后,他怀着对故国的思念,以一个爱国遗民的感情,来收集补述崇祯、弘光两朝的史实,终于求得了先朝历史的完整.全书前后修改了六次.尽管谈迁没有钱将它刊刻问世,但是这部手稿凝聚了二十多年的血汗,得来是多么不易啊!万万没有料到一夜之间它竟然不翼而飞,怎能不让他呼天喊地,痛不欲生呢?谈迁是个坚强的人,他大哭一场之后,擦干了眼泪说:“吾手尚在,宁已乎!”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从零开始,又千起来了.他以《实录》为基础,找来不同的本子作参考.尽管年纪大了,已非当年那样精力充沛,但他仍然是不避酷暑严寒,风尘仆仆奔走于嘉善,归安、吴兴.钱塘之间,为夺回他失去的《国榷》奋斗着.有志者,事竟成.又过了几年,在他六十岁那年,一部新的《国榷》又写成了.使谈迁觉得不足的是崇祯一朝史事,没有实录,许多记载都是来自传闻,毕竟不失可靠.如果能到北京找些当事人核对一下就好了.去北京,又谈何容易?光是路费和食宿之资就无从筹划,只能想想而已.也是天从人愿,恰好义乌朱之锡进京作弘文院编修,聘请谈迁作记室.谈迁虽然年事已高,还是满口答应下来,带上书稿就同朱之锡北上进京了.到了北京,谈迁除了替朱之锡作些文字工作之外,就是为他的《国榷》收集材料,一有时间,就去寻书访人、探寻遗迹,脚磨起了泡,走迷了路,依旧兴致勃勃,简直象中了魔,不知困难、疲劳为何物.前朝的降臣、皇亲,宦官和公侯的门客,他几乎遍访无遣,就连当年祟祯邸报也借到了手,取得了核对书稿的第一手资料.他的东家朱之锡说他“踵副其目,腕酬其踵”,谈迁真是充分调动了脚、眼、手的积极性.脚顺着眼睛奔跑,手又忙着记录所见所闻,其辛苦可想而知.他这个南方人,在沙尘四起、人多如蚁的北京,生活很不习惯.地位的卑微又加不善交际,给他带来无限的苦恼.致使他在精神上.身体上受到摧残,但是他真正做到了贫而无怨,泰然处之,并且最终从收集到的丰富史料中得到了欣慰的补偿.《国榷》这部书稿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往业倾颓尽,艰难涕泪余,残编催自发,犹事数行书.”这便是他一生奋斗的写照.1656年2月,六十多岁的谈迁,回到家乡.大约第二年就去世了.《国榷》一书由于清初统治者压制民族反抗运动,大兴文字狱,一直不能公开刊印,很少有人知道.直到解放后,1958年12月,才第一次排印出版.历史学家谈迁一生的治学艰辛才得到人民的尊敬.《国榷》作为明代信史也才得以传世.。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1今天早上语文课,老师给我们讲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课,令我感触很深。
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史学家——谈迁,他从小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经过 20 年的奋斗,终于在他 50 多岁时,完成了这部明朝编年史——《国榷》。
然而,就在书稿即将交付印刷时,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国榷》被盗了!谈迁非常震惊,伤心至极,但他没有就此沉沦、颓废,短暂的休整后,重新站了起来,又经过多年努力,最终完成了一部更加翔实精彩的《国榷》!正如__中最后一段所说:"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一些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韵。
"是啊,只要我们相信我们有一颗持之以恒、永不放弃的心,梦想就离自己不远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失败,遇到挫折,大多数时候很多人都选择了放弃,但是学完这一课,我终于明白:持之以恒、永不放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只要你能坚持,那么成功的大门就会向你敞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我的信念读后感改变一生的闪念读后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2我最近读了一篇__,是我们学过的课文,叫《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在这篇__中,我认识了一位坚持不懈,与厄运抗争的史学家——明末清初的谈迁。
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一直想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由于家境贫寒,长大了,他也不得不四处借书,查抄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0 多年的奋斗,他终于编写完成了内容详实的明史——《国榷》。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个小偷偷走了《国榷》。
谈迁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但是,谈迁还是从痛苦中挣脱出来。
他没有放弃编写《国榷》的信念,历经苦难,重新查找史料。
由于他的坚持不懈,几年之后,新的《国榷》诞生了,内容更加翔实精彩,谈迁也名垂千古。
看了这篇__,对我触动很大。
想起我拉小提琴时,总觉得麻烦、磨人,想考完七级就罢休了。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传统文化经典故事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学过很多典故吧,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典故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统文化经典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传统故事】商王武丁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君,即位初期,他就雄心勃勃地想复兴商朝。
为此,他向天下招贤纳士。
有一次,武丁听说有个叫傅说的奴隶非常有才能,便想任用他,但又怕大臣们因为傅说出身卑贱而反对,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天上朝时,他对大臣们说:“先王昨夜托梦给我,说将派遣重臣来辅佐国事。
”说完,就让画师按照他的描述,画了一张重臣的像,并派人按此画去找来傅说。
大臣们见傅说是先王在梦中推荐的大贤人,就不敢反对了。
武丁在傅说的辅助下,励精图治,仅用三年时间就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武丁中兴”。
【人生感悟】一位贤明的君主如果要使他所管理的国家强盛起来,就必须做到知人善任,励精图治,勤勉执政。
商武王之所以能开创“武丁中兴”的盛世局面,也正是因为他的贤明治国和知人善任。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虽然不是一国之君,但可以引申武丁的行事作风,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做到勤奋自勉,知人善任,定可成就一番事业。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2【传统故事】春秋时,有一个叫梓庆的木匠,他技艺高超,制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
这天,他雕琢了一把木头锯子。
这把锯子造型美观,上面的花纹纤巧,从没有一把锯子这么美。
每一个见过这把锯子的人无不叹为观止。
大家都不相信是梓庆做的,都认为只有鬼神才能做出这种极品。
鲁国国君听说后,也跑来欣赏。
他很惊奇,也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于是问梓庆:“你是不是会法术?这把锯子是不是用法术做成的?”梓庆笑了笑,说:“我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怎么会懂法术呢?”鲁国国君不相信他的话,接着又问:“那好,你告诉我他的制作过程。
”梓庆回答说:“做这把锯子之前,我先养神静气。
谈迁写《国榷》的小故事
谈迁写《国榷》的小故事清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的一天夜里,劳累了一天的人们都入睡了,只有钱塘江还在响着震耳的涛声.老秀才谈迁觉得周身不适,只好一改平日夜读的习惯,倒在床上昏然入睡了.他哪里想到,此时小偷正躲在屋外枣林里,等待时机呢.谈迁家徒四壁,小偷抱起床头的箱子.三步两步钻进枣林,无影无踪了.小偷偷走的并不是金银财宝,而是老秀才二十几年的心血——《国榷》的手稿.当谈迁发现他的书稿被窃,顿时觉得世界在他面前倒塌了,一下子跌坐在地上,老泪纵横地哭着:“噫!吾力殚矣!”打击来得如此突然,如此惨重.老秀才两眼死盯着放过书箱的地方,二十几年写书的甘苦,一齐涌上心头……谈迁二十七岁那年,母亲去世了.他守孝在家,对着孤灯伏案苦读.为着他嗜书如命,人们都笑他有书癣.有时替人家办事,东家送他一部书,他会高兴得不得了.他博览群书,那怕是坏书世要读上一遍.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历史,特别是有关明朝的史事.守孝期间也读到一部陈建著的《皇明通纪》,觉得写的实在太差,史事错讹,见解肤浅,哪算得“通纪”?就是《明朝实录》,也颇多不实之处,多是几经删节,窜改,黑白颠例,是非混淆;隐去了历史真相,哪里是“实录”?所以他下定决心,自己动手,编出一部信实可靠的国史,留给后世.一个家境清贫、仅靠为人作记室来维持生计的平民百姓,想编修一部明代编年史,又谈何容易!首先碰到的是史料的匮乏,当时象实录一类的书还是手抄本,多藏在豪门士绅之家.谈迁必须托人情.走后门,才能借阅或允许抄录.有时事先讲好了的,可是早上去了等到晚上也见不到主人的面,只得扫兴而归.偶尔借到了珍本,人家不让带走,他只好从袋子里掏出纸笔,就在人家书房里抄起来,东家的白眼也只能装作没有看见了.除了借书、抄书,谈迁还到处寻访古迹轶闻,每有所得就记在纸上.日积月累,案头上的稿子越积越厚,终于在1626年3月,经过他的精心编次,一部一百卷的《国榷》初稿完成了.他在自序中高兴地写道:“故予窃感明史而痛之,屡欲振笔,辄自惭怒臂,不敢称述.间窥诸家编年,于伪陋肤冗者妄有所损益,阅数岁,裒然成性.”但是,谈迁并没有在成就面前止步,他以一个史家严肃的态度,不断对书稿进行反复修改增补.听说哪里有新的材料,便背上行李、雨伞、干粮,去抄录,即便是步行百里也在所不辞.特别是明亡之后,他怀着对故国的思念,以一个爱国遗民的感情,来收集补述崇祯、弘光两朝的史实,终于求得了先朝历史的完整.全书前后修改了六次.尽管谈迁没有钱将它刊刻问世,但是这部手稿凝聚了二十多年的血汗,得来是多么不易啊!万万没有料到一夜之间它竟然不翼而飞,怎能不让他呼天喊地,痛不欲生呢?谈迁是个坚强的人,他大哭一场之后,擦干了眼泪说:“吾手尚在,宁已乎!”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从零开始,又千起来了.他以《实录》为基础,找来不同的本子作参考.尽管年纪大了,已非当年那样精力充沛,但他仍然是不避酷暑严寒,风尘仆仆奔走于嘉善,归安、吴兴.钱塘之间,为夺回他失去的《国榷》奋斗着.有志者,事竟成.又过了几年,在他六十岁那年,一部新的《国榷》又写成了.使谈迁觉得不足的是崇祯一朝史事,没有实录,许多记载都是来自传闻,毕竟不失可靠.如果能到北京找些当事人核对一下就好了.去北京,又谈何容易?光是路费和食宿之资就无从筹划,只能想想而已.也是天从人愿,恰好义乌朱之锡进京作弘文院编修,聘请谈迁作记室.谈迁虽然年事已高,还是满口答应下来,带上书稿就同朱之锡北上进京了.到了北京,谈迁除了替朱之锡作些文字工作之外,就是为他的《国榷》收集材料,一有时间,就去寻书访人、探寻遗迹,脚磨起了泡,走迷了路,依旧兴致勃勃,简直象中了魔,不知困难、疲劳为何物.前朝的降臣、皇亲,宦官和公侯的门客,他几乎遍访无遣,就连当年祟祯邸报也借到了手,取得了核对书稿的第一手资料.他的东家朱之锡说他“踵副其目,腕酬其踵”,谈迁真是充分调动了脚、眼、手的积极性.脚顺着眼睛奔跑,手又忙着记录所见所闻,其辛苦可想而知.他这个南方人,在沙尘四起、人多如蚁的北京,生活很不习惯.地位的卑微又加不善交际,给他带来无限的苦恼.致使他在精神上.身体上受到摧残,但是他真正做到了贫而无怨,泰然处之,并且最终从收集到的丰富史料中得到了欣慰的补偿.《国榷》这部书稿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往业倾颓尽,艰难涕泪余,残编催自发,犹事数行书.”这便是他一生奋斗的写照.1656年2月,六十多岁的谈迁,回到家乡.大约第二年就去世了.《国榷》一书由于清初统治者压制民族反抗运动,大兴文字狱,一直不能公开刊印,很少有人知道.直到解放后,1958年12月,才第一次排印出版.历史学家谈迁一生的治学艰辛才得到人民的尊敬.《国榷》作为明代信史也才得以传世.。
[名人故事6篇]清华名人6篇
[名人故事6篇]清华名人6篇(1)[清华名人]在职场奔跑,在巅峰微笑王雷的前30年,是一段典型的“精英女性成长+挑战自我极限”的历史,始终遵循着社会认可的卓越人生轨迹前行: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赴美读研,经历过创业后,在全球一流的沃顿商学院攻读MBA,毕业后成为著名投资公司WellingtonManagement的标准金领。
偶然接触登山后,她用7年时间完成“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梦想。
一并战胜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极,成为完成“7+2”探险的华裔女性第一人。
职场精英的1.0时期王雷的父母都是工程师,虽然从来没有和她谈论过“你想要过什么样的一生”,但王雷心里很清楚父母的期望。
“在我们这样的家庭,在我们长大的那个时代,简直不用沟通,就知道只有一条路:不断上好学校,找一份好工作,过一种按部就班的人生。
”她一直做得很出色。
小时候,她的理想是医生、作家、科学家或者教授,“登山”一词从来没有在她的愿望清单上出现过。
即使生来就是“闲不住”的性格,多年的计算机专业也练就出一个强大的、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学习到工作、生活,王雷都呈现出一种系统化、规划性的状态。
在美国读完计算机专业硕士,她自然而然地进入纽约一家IT企业,做一个循规蹈矩的IT女。
这段工作经历没有带来太多激情和深刻的记忆,她转到西雅图开始创业。
那是一段很快乐的日子,每天花十四五个小时在工作上,王雷却特别享受。
上午8点开早会,一直忙到傍晚,走出办公室,去海边迎着夕阳跑一会儿步,回来继续工作。
“每天忙完回家的时候,我还恋恋不舍的。
别人看着特别辛苦,可我觉得这就是美好的生活。
因为在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自然会很投入,再苦再累,也没有一点抱怨。
这和后来登山的状态其实是相通的。
”在创业的过程中,王雷发现自己在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于是选择用MBA进行职业充电。
MBA和她之前接受的理工科训练完全不同,就像是一次革命性的冲击,为她开启了另外一个世界。
读完MBA的王雷变了''开始用发散思维看世界,她以前从未想过人生可以这样可以那样,有无数种可能性。
江左遗民 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简介
江左遗民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简介本文导读: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朝典故。
他立志编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从明天启元年(1621)开始,历时20余年,前后“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完成一部编年体明史,共500万字,取名《国榷》。
清顺治四年(1647),《国榷》手稿被窃。
他时已53岁,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矢志不挠,终于完成新稿。
顺治十年,携稿随人北上,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代故臣搜集明代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
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
十四年,去山西平阳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旅舍。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
著作另有《枣林杂俎》、《北游录》、《枣林集》等。
人物生平基本信息明末清初史学家。
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
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
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
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
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所注心。
天启元年(1621)始,以明实录为本,遍查群籍,考订伪误,按实编年,序以月日,历时六年,完成《国榷》初稿。
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元年,1644)为内阁大学士高弘图幕僚,为高弘图和张慎言所器重,荐为中书舍人、礼部司务,参与修史,但不愿“以国之不幸博一官”,力辞未就。
清顺治二年(1645)回原籍,增补《国榷》中崇祯、弘光两朝史事。
四年,全稿被窃,愤而重写。
十年,应弘文院编修朱之锡聘,携稿赴京,探求公私著述,访询故明遗老,尤重邸报和公文等政府档案才料,校补厘订《国榷》。
对清初赋役制度混乱繁重,曾上书户部,建议“立法定制”、“轻徭薄赋”。
十三年夏,南归海宁。
次年夏又应沈贞亨聘,去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作幕,是年冬病死于幕所。
其他著述有《枣林杂俎》、《枣林外索》六卷、《枣林集》十二卷、《枣林诗集》三卷、《北游录》、《西游录》二卷、《海昌外志》八卷、《史论》二卷等。
谈迁的故事
谈迁的故事谈迁故事----书稿被窃发愤重写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
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
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
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
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
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
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
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谈迁故事----气节重千金谈迁一直是考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
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
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
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
谈迁认为此时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
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
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
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
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
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着干哪。
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
谈迁故事----谈迁借书谈迁,年轻时就立志要编一部真实的明朝史书,并拟定书名《国榷》。
撰写史书,需要众多的参考书,需要广泛地搜集史料。
谈迁家贫,有时食不果腹,哪有钱买书?他只能设法向别人借书读,把有用的资料抄下来。
当时,有一部名叫《明实录》的书,据说记载着许多明朝的事情,谈迁早就想研读。
有关中华传统故事(通用37篇)
中华传统故事有关中华传统故事(通用37篇)中华传统故事篇1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爱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之后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中国传统小故事2:铁杵磨针“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但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能够穿石,愚公能够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但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一天的学习也个性用功,最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中华传统故事篇2从前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钱阳担任县令。
当时,社会上还存友军卒凌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风气。
张乖崖想找个机会严惩这种行为。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见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地从府库中溜出来。
张乖崖喊住小吏,发现他鬓旁头巾上藏着一枚钱。
经过追问盘查,小吏搪塞但是,承认是从府库中偷来的。
中国传统小故事5:水滴石穿张乖崖将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
小吏不服,怒气冲冲地说:“一个钱有什么了不起,你就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难道还能杀我!”。
张乖崖见小吏敢这样顶撞他,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刻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判决完毕,张乖崖把笔一扔,手提宝剑,亲自斩了小吏。
中华传统故事篇3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谈迁的故事
谈迁的故事谈迁故事----书稿被窃发愤重写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
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
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
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
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
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
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
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谈迁故事----气节重千金谈迁一直是考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
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
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
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
谈迁认为此时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
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
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
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
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
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着干哪。
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
谈迁故事----谈迁借书谈迁,年轻时就立志要编一部真实的明朝史书,并拟定书名《国榷》。
撰写史书,需要众多的参考书,需要广泛地搜集史料。
谈迁家贫,有时食不果腹,哪有钱买书?他只能设法向别人借书读,把有用的资料抄下来。
当时,有一部名叫《明实录》的书,据说记载着许多明朝的事情,谈迁早就想研读。
(崇尚品德的故事)勤劳俭朴的故事_谈迁两度写《国榷》
明末有位穷秀才,名叫谈迁,立志博览群籍、详加考订、编纂一部真实可靠的明朝信史。
从公元1621年开始,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其中的艰辛苦不堪述。
就这样铢积寸累,再经考证取舍,且6易其稿,终于毕5年之功而完成初稿。
以后陆续改订,积27年之不懈努力,撰成了百卷巨著《国榷》。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
在公元1647年8月的一个夜晚,一贼潜入家门,见别无他物,就把《国榷》手稿席卷而去。
这时候,谈迁已经53岁了。
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谈迁不禁老泪纵横:“唉,我已体力殆尽了,真是天灭我也!”但是,谈迁并未就此沉沦,而是迅速从打击中挺立起来,“我的一双手还在,怕什么?”就这样,他重新踏上了“走百里之外,遍考群籍”之路。
又经4年努力,终于第二次完成《国榷》初稿。
这一年,谈迁57岁。
初稿之后是漫漫的校正之路。
1653年,谈迁有机会进北京为人作书记,结识了几位著名藏书家。
经过两年半的辛勤查访,又搜集到大量宝贵资料。
返乡之时,谈迁在金钱方面一无所获,唯“筐中录本,殆千百纸”。
他喜不自禁,连称:“我这次北游京城,收获不少啊!收获不少啊!”
谈迁30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没有白费,《国榷》全书108卷,凡500万言,为治明史者所必读。
谈迁30余年殚精竭虑,跋山涉水、不辞辛劳,表现了一个学问家的治学精神和忘我的干劲。
虽然饱尝艰辛,最终仍一贫如洗,但他收获的是一部洋洋几百万言的巨著。
当人们为《国榷》叫好时,是否懂得了谈迁的那番苦心?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志求学者,当效谈迁!。
谈迁的故事——精选推荐
? 2.人世间的生老病死是属于造成挫 人世间的生老病死是属于造成挫 折的 ? A自 然因素 自然因素 ? B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 ? C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 ? D生理因素 生 理因素 ( A )
? 3.“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 人世间没有无 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 自然界没有 不凋谢的花 曲折的路。 曲折的路。”这表明 ? A 人生的道路如同顺风行船 ? B 一 个人要想有所作为 , 随时都有可能遇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 到各种意想不到的 苦难和挫折 ? C 普通人会遇到挫折,而伟人则不会 普通人会遇到挫折, ? D “万事 如意,心想事成”是完全可以实现 万事如意, 万事如意 心想事成” 的 ( B )
人为因素造成 9.11 事件 利 比 亚 战 争 社会因素
学校因素
家庭因素
个人因素 ? 学期开始时办理竞选班委,我鼓起勇气 报名竞选,却以9票之差落选 了,我感到 受到很大打击。 ? 小翼很想成为一名飞行员,但是, 色盲的生理缺 陷,使他无法实现自 己的理想。
造成挫折的原因 社会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宗教、 社会因素:社会政治、 经济、法律、宗教、 道德、人际关系等因素。 道德、人际关系等因素。 家庭因素: 父母态度简单粗暴、 家庭因素:父母态度简单粗暴、 与父母之间存在代沟等 个人 因素:道德品质、智力、 个人因素:道德品质、智力、 体力、 体力、外貌缺陷等 学校因素:老师教育方法不当、 学校因素:老师教育方法不当、 同学关系不融洽 等 …… 人为因素
选择题 ? 1.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周游列国,历尽坎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 想而周游列国,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周游列国 磨难;农民因遇到自然灾害 而颗粒无收; 坷、磨难;农民因遇到自然灾害而颗粒无收;司 机因大雪封山而不 能出车赚钱; 机因大雪封山而不能出车赚钱;同学们在平时考 升学考试等问题上
古代名人励志的故事7篇
古代名人励志的故事7篇古代名人励志的故事(篇1)这个单元有许多名人故事,告诉我们了许多道理。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解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富兰克林有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
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谈迁在逆境中有不屈不挠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诺贝尔有着热爱科学、热爱人类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看到这些名人故事,让我想到了名人成才故事上的一个故事——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兰。
父亲性格十分暴躁,母亲是一个厨师,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
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
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
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
生活中的不公平并没有把他打倒,他还是一心一意弹钢琴、创作钢琴曲。
他们都能做到的事情,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昨天,因为干值日,所以回家时已经六点了,回家后,我又饿又累,没有做作业,而是直接吃晚饭了。
吃完饭后,我继续在沙发上躺着休息,到了七点时,我便懒懒散散地去做作业,终于做完作业了,一看表,已经八点了。
妈妈催我去弹琴,我却不想弹了,可是钢琴还有很多作业没有完成,我是弹还是不弹呢?因为累,最后我选择了不弹。
学完这些故事后,我把他们的例子和我的一起对比,我惭愧不如,我的身上根本没有他们的持之以恒的毅力。
明天起,让我们一起勇于探索,有一个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古代名人励志的故事(篇2)关龙逢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
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
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
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
古人遗憾后奋发的事例
古人遗憾后奋发的事例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学家谈迁。
谈迁自由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但由于他家境贫寒,只得四处借书抄写。
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
可是,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
从此,这些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
20多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
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的流淌。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一个令人敬佩的谈迁作文400字
一个令人敬佩的谈迁作文400字第1篇:一个令人敬佩的谈迁作文400字明末清初,浙*出了一位史学家谈迁。
他自幼喜爱历史,立志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谈迁家境贫穷,没有纸笔,只好从嘴里一点点地省下来,即使有时吃不饱,也坚决不用学习的钱来填饱肚子。
用具有着落后,又一个棘手的问题围绕在谈迁:没有钱买史书,没有资料怎么撰写?于是他找到了一个朋友——一个家境富裕的朋友,希望能得到一些资料。
朋友说:“我这人不爱历史,有也只有零星的部分,你可以到对面村子问问,那里住的都是书生,家里的书都成堆。
”谈迁如获珍宝,抄下那一点史料,谢了朋友,急忙到对面的村子询问。
果然,第一家就有不少资料,谈迁喜出望外,一抄便抄到深夜,好心的老婆婆劝他先回去休息,可他不肯,硬把那一点儿抄完才离开。
从此,谈迁天天来这里抄资料,尽管山路崎岖,路程坎坷又艰苦,但他没有一天放弃过。
有一天,天气不好,大雨倾盆谈迁答应好有一户人家,今天去朝资料,他想,下大雨算什么?下*子我依然要去。
边带上纸笔、干粮上路了。
因路上天气原故,湿滑肮脏,他几次滑倒,却依然跑着赶过去。
雨太大,干粮都受潮了,他只好挨饿抄写,饥饿与路途的艰*,他已累的有气无力,却乐此不疲。
经过20年奋斗,谈迁终于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取名《国榷》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一个令我敬佩的人初一作文400字大千世界,各种人物形形**,有善良可爱的,也有凶*邪恶的;有无私奉献的,也有奸诈自私的;还有活泼开朗的……在我们班里就有一位坚持不懈的,也是令我敬佩的同学。
他,就是王磊。
王磊*格豪爽,他有着矫健而有强壮的身姿,他有着猎豹一般的速度。
跑起步来只听“嗖”的一声就没影了。
一次五十米跑步测试,老师念成绩。
“王磊,7秒32。
”“哇!”我们全班同学的嘴巴都长成了“o”字形,眼睛都变成了铜铃状,在底下议论纷纷,“他要是跑地这么快,岂不是破了咱们班的记录了?”我们班的同学都很佩服他。
一次,王老师让王磊参加田径队,王磊也爽快的答应了,我知道,田径队的训练是很艰苦的,可是王磊没喊过一句累,一句苦。
谈迁和《国榷》的情缘:矢志不挠著明代史书,终成私人编史的绝唱
谈迁和《国榷》的情缘:矢志不挠著明代史书,终成私人编史的绝唱对于史料的记载,向来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中国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有“信史”的国家,历朝历代,对于史料记载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让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哪怕是类似于魏晋南北朝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各个国家的当权者也在忙于争霸的间隙,编制自己的国史。
在绝大多数封建统治者看来,编国史是证明自己的正统身份的有力证据,而更多的人也渴望通过正史的记录,让自己青史留名。
浩如烟海的史料书籍,让中国的历史变得清晰明了,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宝藏,也正是这些书籍史料,让中国的文明源远流长,直到如今。
除了官方编撰史书以外,私人编纂史书的风气也可以说是蔚为大观,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也为私人编撰史书开了一个好头,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的成功,让很多人编撰史书的热情日益高涨,于是,除了官方正史以外,大量民间编撰的史书,以及稗官野史也弥补了官方史书的空白,更涌现出像是司马迁一样的史学大家,将民间史书编撰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而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位民间编纂史书的大家,谈迁。
司马迁剧照如果说司马迁是开创私人编纂史书的先河,那么这个叫谈迁的人,大概可以算是私人编纂史书的绝唱。
他是江南海宁人,出生于万历二十二年,万历年间是明朝最奇葩的一个阶段,万历皇帝创造了一个长达二十八年不上朝的记录,也创造了万历三大征的壮举。
用《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的说法就是:这是一个几乎无政府的时期,皇帝懒得管,地方官员也懒得管,整个国家在急速衰落的同时,国家渐渐变得松散,北方和江南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在这个时期的江南出现了。
而政府的管控,显得相当脆弱。
江南的富庶让江南士子们纸醉金迷,他们听歌、看戏,哪怕北方打的天翻地覆,只要不波及江南,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谈迁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内出生,出奇繁荣的江南文化,让年轻的谈迁一直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也让谈迁成为江南众多才子之一。
中学生励志小故事200字精选
中学生励志小故事200字精选导语: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但是却有十分意味深长的道理,而这些道理你又知晓多少呢?一谈迁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学家。
据史料记载,他并不是一个聪颖过人的人,他语言迟滞,记忆缓慢,脑子很“笨”,但他有感于当时一些明史书籍中多有疏漏、讳避之处,决心写一部比较翔实的明史以鉴后人。
他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广泛搜集资料,含辛茹苦,历经26个春秋,到 54岁时才完成了400余万言、108卷的皇皇巨著。
不料,在一天夜里,书稿竟被一个小偷盗走,这如同霹雳,使谈迁几乎昏了过去。
26年的心血毁于一旦,这对一个年过半百的人来说是何等沉重的打击。
可是,谈迁没有因此而颓然倒下。
他说:“小偷虽然偷走了我的书稿,但是,我还有手,有手何愁无《国榷》。
”他立刻投入了夜以继日的工作。
生活困苦、疾病缠身,这一切都没有削弱他顽强的意志。
经过4年的努力,他又写出了全书的初稿。
一部很有文献价值的明代史书――《国榷》终于问世了。
小故事大道理:无论做任何事,当你有顽强的意志,就没有什么做不到。
二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总统是罗斯福,他连续担任了四届总统。
他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双腿跛行,平素用拐杖走路。
他30岁时曾竞选州长,当轮到他步上讲台演讲时,他毅然扔掉了手中的拐杖,拖着跛脚一跛一跛地走上了讲台。
他站在讲台上,演讲的第一句话就是:“各位尊敬的朋友们,今天,我走上这个讲台,明天,我还要走上白宫,就用这条腿(同时用手指着自己的腿)”小故事大道理:人生由思想开始,成功由渴望开始。
你心中有了远大的目标,还必须有强烈实现目标的渴望,心中还必须抱有“我一定要实现目标”的信念。
三五岁的小男孩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
突然天下起了大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
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小汉克。
汉克不解地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
有关于谈迁的传记有哪些 谈迁在作书时遇到什么困难
有关于谈迁的传记有哪些谈迁在作书时遇到什么困难本文导读:《清史稿·谈迁传》谈迁,字孺木,原名以训,海宁人。
初立,以中书荐,召入史馆,皆辞,曰:“余岂以国家之不幸博一官耶?”未几,归里。
迁肆力经史百家言,尤注心於明朝典故。
尝谓:“史之所凭者,实录耳。
实录见其表,其在里者,已不可见。
况革除之事,杨文贞未免失实;泰陵之盛,焦泌阳又多丑正;神、熹之载笔者,皆逆奄之舍人。
至于思陵十七年之忧勤惕厉,而太史遯荒,皇宬烈焰,国灭而史亦随灭,普天心痛,莫甚於此!”乃汰十五朝实录,正其是非。
访崇祯。
十七年邸报,补其缺文,成书,名曰国榷。
当是时,人士身经丧乱,多欲追叙缘因,以显来世,而见闻窄狭,无所凭藉。
闻迁有是书,思欲窃之为己有。
迁家贫,不见可欲者,夜有盗入其室,尽发藏橐以去。
迁喟然曰:“吾手尚在,宁遂已乎?”从嘉善钱氏借书复成之。
阳城张慎言目为奇士,折节下之。
慎言卒,迁方北走昌平,哭思陵,复欲赴阳城哭慎言,未至而卒,顺治十二年冬十一月也。
黄宗羲为表其墓。
精品诗选渡江大江骇浪限东南,当日降帆有旧惭。
击楫空闻多慷慨,投戈毕竟为沉酣。
龙天浩劫馀孤塔,海岳书生别旧庵。
闻道佛狸曾驻马,岂因佳味有黄柑?广陵南朝旧事一芜城,故国飘零百感生。
柳影天涯随去辇,杨花江上变浮萍。
远山依旧横新黛,断岸还看散冷萤。
今日广陵思往事,十年(前)亦号承平。
明朝年史简介《国榷》,记载明代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
谈迁撰。
谈迁专长于史,鉴于明代历朝实录经史官垅断,曲笔聚讼,多忌讳失实,而各家编年史书又多伪陋肤冗,艰辛寻访各种资料,广徵博采,力求徵信。
天启元年(1621)始编著,先后六易其稿,初稿六年完成。
顺治四年(1647)全稿被窃,又发奋重写,以4年多编成《国榷》一书。
史学价值该书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
书中敢于直书《明实录》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对一些重要事件,常以个人和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
有关谈迁
谈迁谈迁(1593~1657),明末清初史学家。
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
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
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
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
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其注心。
著有《国榷》一书。
50多岁完成原稿,但被小偷偷走,在受到打击后,他便挺了起来,编著一部新的国榷。
新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
1、生平简介基本信息明末清初史学家。
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
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
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
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
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所注心。
天启元年(1621)始﹐以明实录为本﹐遍查群籍﹐考订伪误﹐按实编年﹐序以月日﹐历时六年﹐完成《国榷》初稿。
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元年﹐1644)为内阁大学士高弘图幕僚﹐为高弘图和张慎言所器重﹐荐为中书舍人﹑礼部司务﹐参与修史﹐但不愿“以国之不幸博一官”﹐力辞未就。
清顺治二年(1645)回原籍﹐增补《国榷》中崇祯﹑弘光两朝史事。
四年﹐全稿被窃﹐愤而重写。
十年﹐应弘文院编修朱之锡聘﹐携稿赴京﹐探求公私著述﹐访询故明遗老﹐尤重邸报和公文等政府档案才料﹐校补厘订《国榷》。
对清初赋役制度混乱繁重﹐曾上书户部﹐建议“立法定制”﹑“轻徭薄赋”。
十三年夏﹐南归海宁。
次年夏又应沈贞亨聘﹐去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作幕﹐是年冬病死于幕所。
其他著述有《枣林杂俎》﹑《枣林外索》六卷﹑《枣林集》十二卷﹑《枣林诗集》三卷﹑《北游录》﹑《西游录》二卷﹑《海昌外志》八卷﹑《史论》二卷等。
南都立,以中书荐,召入史馆,皆辞,曰:“余岂以国家之不幸博一官耶?”未几,归里。
当是时,人士身经丧乱,多欲追叙缘因,以显来世,而见闻窄狭,无所凭藉。
闻迁有是书,思欲窃之为己有。
迁家贫,不见可欲者,夜有盗入其室,尽发藏橐以去。
迁喟然曰:“吾手尚在,宁遂已乎?”从嘉善钱氏借书复成之。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及其感悟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及其感悟1、持之以恒【传统故事】宋元时期,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从小就坚持刻苦读书。
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他也不忘看书。
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
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
”后来,他把瓦罐一个个打开,取出来时积累起来的树叶,重新进行整理、修改,最后写成长达30卷的《辍耕录》。
《辍耕录》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风貌,成为后人研究宋元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人生感悟】陶宗仪刻苦读书、持之以恒的故事告诉大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
对于青少年来说,要珍惜当前良好的学习环境,挤出时间来学习,这样知识就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个人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
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高了,其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就会相应提高,看问题的视野才会开阔,学习技能才会得心应手。
2、对牛弹琴【传统故事】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叫公明仪。
他弹奏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受人们推崇。
有一天,公明仪看到田野里有一头黄牛,心想:“音乐乃天地之神韵,能通宇宙之灵,何不为牛弹奏一曲呢?”于是,他端坐树下,为那头黄牛弹起了一支很动听的曲子。
可是那黄牛根本不理会美妙的音乐,仍旧头也不抬地吃草。
公明仪以为它嫌这支曲子太高雅,就又换了一支通俗一点儿的曲子,可黄牛仍然无动于衷,公明仪很失望。
旁边有人见了,连忙安慰他说:“你不要生气,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而是你弹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啊!”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的“哞哞”声。
这时,黄牛立刻摇头尾巴,竖起耳朵,认真地听了起来。
【人生感悟】世上万事万物无定律,对牛弹琴的故事说明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同样如此,在学习过程中,青少年不要今天读这,明天看那,就像瞎子摸象,碰啥算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迁是我国明清之际的历史学家,从29岁开始撰写明 代的编年史《国榷》,历时27年,这部108卷500万字 的巨著终于完成。
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一天夜里,谈迁家中被盗, 他的书稿也被偷走起。过了9年,他又 写成了这部传世巨著。
同学们读后有何感悟?
完全 学校因素 避免
家庭因素
人 生 难 免 有 挫 折
个人因素
• 挫折
• 是普遍存在的, 挫折
•
是人生的一部分。
有一批登山者从不同的路线接近峰顶。突然,一 阵猛烈的风暴压住了他们。
• 有一位业余登山者,当风暴开始袭击时,几次试图 站起来都没有成功,最终他屈服了,也就倒下了。 • 另一位登山者,因失去知觉倒在雪地中。当他终 于清醒过来,马上意识到自己面临生与死的选择。 • 这时,他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努力活下来。 他知道停下来就意味着死亡,所以,一直不停地走 着。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好似几个世纪,他一步一步 艰难的挪动着。最后,他走回营地,迷迷糊糊得到 在营地的帐篷前,队员们最终把他救活了。 • 是什么力量是这个登山者战胜风暴,活了下来?
放弃者 不能 不会 不值得 我不知道 不胜任 咱可不行
课堂练习
汶川大地震造成群 众生命财产的损失 新疆的打砸抢烧事 件, 学生挨老师体罚与 辱骂 舟曲的泥石流造成 的损失 张某因视力问题没 有被选上飞行员 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
家庭和学校因素
家长体罚孩子
选择题
• 1.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周游列国,历尽坎 坷、磨难;农民因遇到自然灾害而颗粒无收;司 机因大雪封山而不能出车赚钱;同学们在平时考 试、升学考试等问题上遇到挫折。这一切说明: • ①挫折无处不在 • ② 名人、伟人有挫折,平凡人同样有挫折 。 • ③ 人的一生只有逆境,没有顺境。 • ④事事顺利,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挫折的人是没 有的。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 ③④ ( B )
感悟
• 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 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我们要培 养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和坚 强意志
人生难免有挫折
刘阁中学
丁石民
顽强拼搏的邓亚萍
邓亚萍从四五岁就开始练乒乓球,到8岁时, 已经技艺超群。这时河南集训队招人,她满 以为自己可以进入省队,但翘首以盼来的是 “个子太矮,没有发展前途”的落选消息。 年幼的邓亚萍伤心的哭了。后来,郑州市乒 乓球队收下了她。集训时,邓亚萍有时不能 在规定的时间内跑完3000米,被罚重跑, 她都顽强地坚持跑完。为了实现当个优秀乒 乓球运动员的理想,她不断给自己加大训练 量,坚持连续打完16筐球,和别人穿一样的 沙衣,绑一样重的沙袋----经过几年的顽强拼搏,邓亚萍取得了巨大的 进步。13岁时,她在全国“乒协杯”大赛中, 力克当时的世界冠军。此后,在世界乒乓球 赛中,她为我国争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
造成挫折的原因
人为因素
社会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宗教、 道德、人际关系等因素。 家庭因素:父母态度简单粗暴、 与父母之间存在代沟等 个人因素:道德品质、智力、 体力、外貌缺陷等 学校因素:老师教育方法不当、 同学关系不融洽等 ……
自然因素 造 青少年有挫折 成 挫 折 成年人有挫折 的 因 素 社会因素 无法
• 2.人世间的生老病死是属于造成挫 折的
• A自然因素 • B社会因素
• C家庭因素
• D生理因素
( A )
• 3.“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世间没有无 曲折的路。”这表明 • A 人生的道路如同顺风行船 • B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随时都有可能遇 到各种意想不到的苦难和挫折 • C 普通人会遇到挫折,而伟人则不会 • D “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是完全可以实现 的
面对挫折的态度及结果
第一类人
胆怯、懦弱
第二类人
意志不坚定、容 易满足
第三类人
意志坚强、有坚定信 念
放弃目标
满足已有成 屈服于 绩 新挫折
享受不到成 功的喜悦
向困难发出挑战
获得成功,实现 生命价值,享受 真正人生
一事无成
挑战者 常 用 的 词 汇 坚持学习 拼搏 积累 忍耐 奋斗 勇往直前
半途而废者 知足长乐 这样挺好 算了吧 足够了 可以了 适可而止
从上述材料中找出邓亚萍曾经遇到的挫 折:____________ 曾经获得的成功:—————————— ———— · 说一说自己成长过程中记忆最深刻的一次 挫折,描述当时的情绪反应。
遇到挫折的心理反应:
• • • • • • 消极 烦躁 伤心 气愤 紧张 ……
什么是挫折?
失利 挫折—碰钉子,就是人们遇到的 失败 阻碍
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
水灾
地震
泥石流
自然因素(天灾)
人为因素造成
9.11 事件
利 比 亚 战 争
社会因素
学校因素
家庭因素
个人因素
• 学期开始时办理竞选班委,我鼓起勇气 报名竞选,却以9票之差落选了,我感到 受到很大打击。
• 小翼很想成为一名飞行员,但是, 色盲的生理缺陷,使他无法实现自 己的理想。
( B )
本节课到此结束
•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