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专题复习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自行得出力的概念。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如大小、方向、作用点等。
3.引导学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生活中的实例,如拉车、抛球等,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他们关爱生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生活质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种人性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现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如力的越大,推动车子的速度越快等。
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自己是否理解力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认真完成实验等。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力的实例和邀请学生分享生活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力的概念。这种教学方法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问题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的内容,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的基础,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力的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达到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

八年级物理(下)第八章力复习教案(含解析答案)

八年级物理(下)第八章力复习教案(含解析答案)

八年级物理(下)第八章力复习教案(含解析答案)教案设计意图: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和作用效果。

2.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矢量性质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力的演示实验器材。

学具:学生笔记本、笔、力的计算练习题。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演示实验,如悬挂重物的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力?力有哪些作用效果?"二、力的定义和单位(10分钟)在黑板上写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方向和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决定。

"并解释力的单位是牛顿(N)。

三、力的计算公式和作用效果(10分钟)讲解力的计算公式: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并解释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形变等。

四、力的矢量性质和合成与分解(10分钟)讲解力的矢量性质,即力具有方向和大小。

并通过图示和实际操作,解释力的合成与分解,即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以通过合成得到一个等效的力,而一个力可以通过分解得到多个分力。

五、力的应用(10分钟)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拉车、提重物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的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

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矢量性质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复习力的相关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并提高他们对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讲解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本质和作用。

但在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时,部分学生可能仍然存在困惑,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练习。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进一步深入学习力的知识,并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
3.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生活中的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会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此外,我会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生活中的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力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
3.设计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力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力的情景,如汽车刹车时乘客前倾、抛出的篮球在空中运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我会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如用力拉弹簧测力计、抛掷物体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此外,我会设计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小游戏,如力的传递游戏、拔河比赛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力的知识。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利用多媒体展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力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这种情景创设的方法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力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中考物理《力》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单位及作用效果;(2)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3)学会使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物体受力情况;(4)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公物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单位(1)介绍力的概念,解释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介绍牛顿作为力的单位,让学生掌握牛顿的定义及符号表示。

2. 力的作用效果(1)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重力(1)介绍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讲解重力的方向、作用点,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特性;(3)介绍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让学生理解重力的计算方法。

4. 弹力(1)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2)讲解弹力的产生条件,让学生掌握弹力的特点;(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判断弹力的存在。

5. 摩擦力(1)介绍摩擦力的概念,解释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2)讲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基本特性;(3)介绍摩擦力的分类,让学生了解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区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作用效果;(2)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4)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2. 难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的运用;(2)摩擦力的计算及实际应用。

四、教学措施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力的作用效果;2. 利用实验道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存在;3.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物理《力》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3)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4)学会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运用实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爱生活、关注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4)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2)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计算和分析;(3)解决实际问题时,力的合成与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2)通过生活实例,引出二力平衡的条件;(3)提问:什么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它们是如何产生的?2. 课堂讲解:(1)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2)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3)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2)学生动手操作,演示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3)提醒学生关注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力的现象,试着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的掌握情况;2. 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学生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计算和分析能力;4.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情况;5.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中考物理《力》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让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及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4. 让学生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

5.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2. 力的作用效果3. 力的三要素4.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5.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三要素、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2. 难点: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进行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 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力的定义、力的种类(按性质分、按效果分)、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改变运动状态)。

3.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分析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平衡力的概念、条件、平衡力的判定、平衡力的应用。

5. 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重力的计算、弹力的计算、摩擦力的计算。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三要素、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8.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力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1. 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和三要素的影响。

2. 设计互动环节,如模拟实验、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采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人教八下物理7.1力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八下物理7.1力优秀教学案例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我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和作用。通过设计“拔河比赛”、“纸牌承重”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探讨力的作用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帮助,提高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的能力。
4.利用评价结果,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的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2.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如拔河比赛、纸牌承重等。
3.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的能力。
4.利用评价结果,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如拔河比赛、纸牌承重等,引导学生关注力的存在和作用。

案例分析-常见三种力的复习

案例分析-常见三种力的复习

案例分析----《常见的三种力的复习》湖北省罗田县石桥铺中学张召雄5月上旬,石桥铺中学理综组根据春季教学教研安排,确定了理综组的集体研训活动是探究九年级理综复习课的模式,通过集体研讨确定了张老师讲一节物理复习研讨课。

下面的例题是老师选择的经典例题选题较好,本人听课后对本题进行了反思,略有所得总结如下。

例二、小华在课外探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时,利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记录了相应的实验数据如下表:①这项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

②分析实验数据你可得到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华做出了如图所示的三个图像,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填序号)复习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找出了答案,得出了这项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弹簧测力计(弹簧秤);老师分析②分析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比较粗糙,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钩码质量为300g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长度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引导学生分析我觉得不是很到位,只是草草地分析弹簧伸长长度,我建议在上述表格的基础上可以再添加表格2行引导学生分析,如下表:重新添加表格再引导学生分析就方便多了,通过分析,很容易找到弹簧的伸长长度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条件,分析发现G 7/G 3=3,Δl 7/Δl 3=5.5/2;G 6/G 3=2.5N/1N=2.5,Δl 6/Δl 3=5/2=2.5;所以弹簧的弹性范围应该是在拉力不超过2.5N (钩码质量不超过250g )时候,弹簧伸长长度才与所受到拉力成正比;本题还可以在上述复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竞赛能力的培养,不失为一道好题,可以让学生找出弹簧的长度和所受到的拉力的函数表达式子,可以设弹簧的长度L=KF+L0;将L 1=2cm F 1=0N 代入得:2cm=K ×0N+L 0;再将L 2=3cm F 2=0.5N 代入得:3 cm=K ×0.5N+2cm ;可以求得K=2cm/N L 0=2cm 所以得到弹簧的长度与来大小的一次函数式为:L=2cm/N ×F+2cm ,弹簧长度与拉力关系式求得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复习《力与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复习《力与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3.二力平衡: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让学生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牛顿第一定律:讲解惯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惯性与力的关系,并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
2.设立小组任务,引导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3.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小组讨论中,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完成任务。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运动员跳远、汽车刹车等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力与运动的关系,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践操作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在讲授新知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还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3.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教师可以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详细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课堂的节奏。通过本章节的复习,使学生不仅掌握力与运动的知识,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课:力、重力、摩擦力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课:力、重力、摩擦力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如“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2.通过提问,使学生思考重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重力在建筑、体育等领域有哪些应用?”
3.引导学生分析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如“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减少摩擦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如抛物线运动、碰撞等,引导学生关注力的作用。
2.提问:“在生活中,你曾遇到过哪些与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享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3.总结:力的作用效果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我们将了解力的三要素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形变、运动状态改变)。
2.演示实验,如弹簧实验、滑轮组实验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引导学生思考:力是如何产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4.讲解重力的产生原因、计算方法以及重力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建筑、体育等领域。
4.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其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如“如何绘制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在解决物理问题中有何作用?”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分享学习心得。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如重力实验、摩擦力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开展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以及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初中力与运动复习教案

初中力与运动复习教案

初中力与运动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分类。

2. 理解力的相互性、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 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5.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力与运动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力的分类:接触力、非接触力3.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4.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二力平衡的条件5. 实际问题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分类(10分钟)1. 接触力:弹力、摩擦力2. 非接触力:重力、电磁力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10分钟)1.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计算公式为G=mg。

2.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对其他物体的力,计算公式为F=kx。

3.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计算公式为F=μN。

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二力平衡的条件(10分钟)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与质量有关。

3.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五、实际问题分析(10分钟)1. 分析物体受到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2.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加速运动、减速运动。

3. 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自我评价,总结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分类。

2. 学生能够理解力的相互性、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 学生能够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学生能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5. 学生能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力与运动的知识解决问题。

八年级物理力复习课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复习课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掌握重力、摩擦力、浮力等基本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3)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能够运用力的图示表示力的合成与分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珍惜实验器材,爱护公物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测量(1)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量程、分度值、校零、读数等。

2. 基本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1)重力:重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公式,重力的方向。

(2)摩擦力: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计算公式,摩擦力的方向。

(3)浮力: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公式,浮力的方向。

3. 力的合成与分解(1)力的图示: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

(2)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方法,力的图示表示。

(3)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方法,力的图示表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及其测量。

(2)重力、摩擦力、浮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3)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和力的图示表示。

2. 难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2)力的图示的绘制。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实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滑轮组等。

2. 多媒体课件:力的概念、力的测量、重力、摩擦力、浮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本章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本章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2. 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合作性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运动和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运动和力的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5. 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2. 提出问题:“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本节课的主题。
3. 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 引导学生学习机械运动、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并通过示例和公式进行讲解。
2. 讲解二力平衡、力的作用效果等物理规律,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介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性质和产生的条件,并通过实验和示例进行验证。
1.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物理规律及应用。
2. 强调运动和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五)作业小结
1. 布置具有针对性和巩固性的作业,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4.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出改进建议。

八年级物理力复习课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复习课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测量工具。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二定律和三定律。

(3)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测量工具。

2. 牛顿第一定律、二定律和三定律。

3.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力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测量工具。

(2)牛顿第一定律、二定律和三定律。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力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

(2)摩擦力的计算。

(3)复杂情境下力学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知识。

2. 利用实验、演示、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力学概念。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测量工具。

(2)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如何测量力的大小?2. 知识讲解:(1)讲解牛顿第一定律、二定律和三定律。

(2)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实验与演示:(1)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

(2)演示摩擦力的实验。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工具以及牛顿定律等知识点。

《力》复习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方案

《力》复习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方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20 -20学年度第—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力》复习课教学设计方案宁江五中谢玉梅的答案,同学同学们一起找展示学生在知识梳理中的问题并 记录下来重点突破对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和中考易考知识点进行突 破,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中考易考点有: 1•力的作用效果区分:教学活动2复习课导入通过对几幅图片的观察,弓I 出我们今天复习的主题一一力教学活 动3知识梳理核对知识梳理(见附录一)的答案:找学生念知识梳理答案 教学活 动4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相互作用的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例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推墙的时候,感受到墙对人也有一个作用力,这两个力大小_____________ ,方向_________ ,人推墙的力的受力物是__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 ,墙反推人的力的受力物是________________ ,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_3.重力大小的计算和重力的方向例3•请计算100g的苹果的重力。

(g=10N/Kg )(备注:先展示一个苹果,请学生估计它的质量,然后计算它受到的重力)例4•画出飞行中的足球所受的力的示意图(忽略空气阻力)变式练习:(1)斜面上的铁块的重力为5N,请画出它所受重力的图示• •(2 )画出上图中电所受力的示意图• •4. 摩擦力的理解思考体验: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人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吗? 静止在斜面上呢?(请两个同学实际体验,然后得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有相对 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例5•鞋底的花纹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走路时, 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的方向是例6•图所示是“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1 )实验原理: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 A 做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与滑动摩擦力f 的大小关系是 Ff实验次木块对木板的压 接触且滑动摩擦力甲一个木块的重力川亠 M 3*-!木块禾「木板 乙I ,1' /、-4 —*■丿 J一个木块和一个木块和木板才」F jF ff .9/ J* Jtm< 木粧 htfii > 乙 * 4;饭 & 肘讣 < -£ t /trVi )丙 一个木块的重力丨 木块和毛巾(2) 分析图甲、乙可知,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 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3) 分析图甲和丙,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甲 ______ F 丙, 说明:压力一定时, ____________ 滑动摩擦力越大.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和有关(4) 本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是课堂练习 1、一个苹果质量100克,受到的重力是(准备一个 苹果,奖励给讲解的学生一学困生,让其他学生感受 1N )2•做图例一、画出下图中空中飞行的皮球所收到的力的示意图(教 师示范)变式练习:画出下图中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学生展示)教学活 动5实战演练(学生做、展示)1 .如图甲、乙所示,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

力复习总结的学习教学设计.docx

力复习总结的学习教学设计.docx

第七章力复习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知道力的定义、单位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画力的示意图。

2.知道什么弹力,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3.知道什么是重力,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理解重力的方向及其应用。

4.通过对弹力、重力的进一步研究,培养学生热爱物理、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复习重难点】重点:弹力与重力的概念、对力的三要素的理解。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2 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过渡语: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力,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力,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复习第七章力的知识。

(二)出示复习目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二、先学环节(25 分钟)(一)知识回顾,构建知识体系(10 分钟)过渡语:请同学们自己复习本章内容,整体感知知识点, 构建知识框架。

(二)复习检测(15 分钟)要求: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让五个小组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力是6 号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力的符号是,单位是,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N 。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是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其中箭头表示,起点或者终点表示,长度表示。

4.力的三要素:、、。

5.力的作用是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

6.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它是利用的原理制成的。

7.弹簧秤的使用:看清和;拉力方向要和弹簧方向相同。

读数时视线要和刻度;使用时挂钩和外壳不要。

8.重力:物体由于而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9.重力的计算公式:,其中 g=,它表示。

10. 重力的方向总是,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

(三 ) 质疑问难展示小组自学情况,师生共同处理自学检测中的问题(不用写)三、后教环节( 8 分钟)1. 一位同学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实验中得到下面数据,(已知钩码每个是50g)请回答:(1)此实验中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2)没挂钩码时,橡皮筋长度是cm;(3)请将表格中的空格填写完整;(4)实验中应该对第组和第组数据比较;(5)分析数据可以得到结论:;2.在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做了如下记录。

八年级物理力复习课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复习课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复习课教案第七章力复习课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掌握力的三要素,能运用力的示意图画出力的三要素; (3) 注重理解各种力的概念,区分静摩擦与滑动摩擦。

2.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力;(2)经历测量力大小的实验,让学生熟悉测量仪器的用法。

(3)通过对重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探究,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出发引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建立物理概念,再用概念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到实践中去;(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了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猜想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和交流,进行评估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理解各种力的概念,区分静摩擦与滑动摩擦教学策略:先认识特殊力,再认识一般的力,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摩擦问题中,静摩擦运用力的平衡知识来分析,滑动摩擦运用压力和粗糙度来分析。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难点: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策略:在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要注意分析现象中的物理过程,抓住其中所体现的物理知识,回答问题时要答在点子上。

三、设计思路通过对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受力分析,贯穿本章知识要点进行复习。

通过实验,梳理出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个人与小组竞争中进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木块、弹簧测力计、布条等。

2.演示实验器材:木块、弹簧测力计、布条等。

3.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专题复习教学案例溧阳市前马初级中学杨建新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对照课本完成教学案基本概念部分,初步唤醒学生对《力》的了解。

2、教具准备:大矿泉水瓶(含少量的水),细线,教学案复习流程:教师:昨天的家庭作业是对照课本完成学案上的基本概念部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完成?学生:完成(绝大部分)。

教师:那么完成的效果怎样呢?我们马上见分晓。

教师:什么是力?学生: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集体回答)。

教师:从力的定义可以看出每一个力的产生需要有几个物体?学生:两个(集体回答)。

教师:那么你知道我们怎样称这两个物体吗?学生:前一个为施力物体,后一个为受力物体(个别回答)。

教师:很好,但是你能找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吗?学生:能(集体回答)。

演示:右手提起矿泉水瓶,问:“我用手提矿泉水瓶时,那么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呢?”学生:施力物体是手,受力物体是瓶子(个别回答)。

教师:你们都赞同他的讲法吗?学生:赞同(集体回答)。

教师:真的是这样吗?学生:思考中……学生:“好像手是受力物体”(甲同学);“施力物体是地球”(乙同学),产生分歧。

教师:我用手提矿泉水瓶,那么矿泉水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学生:两个(集体回答)。

教师:哪两个?学生:一个向上的拉力,一个向下的重力(个别回答)。

教师:很好,那么这个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学生:地球(集体回答)。

教师:你们刚刚不是都说是手吗?学生:“刚刚说的是手提矿泉水瓶”;“刚刚说的是手的拉力”教师:我刚刚说道手提矿泉水瓶时,有没有提到用哪个力哪?学生:没有(集体回答)。

教师:那么你怎么知道我说的是拉力还是重力呢?比如,我用手提矿泉水瓶时,瓶子对我的手有一个向?学生:向下的拉力?(集体回答)。

教师: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学生:施力物体是瓶子,受力物体是手(集体回答)。

教师:所以在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讲的是哪一个力。

演示:用细线栓住瓶子,手通过线提起矿泉水瓶,问:“将瓶子往上提的力的施力物体是?”学生:“手”(部分学生);“线”(部分学生)。

学生:应该是线。

手并不是直接提瓶子的,而是通过线,手对线有拉力,线对瓶子有拉力,所以提瓶子的施力物体是线。

(个别回答)教师:下面完成学案随堂练习第1题(学生做题时间,完成板书,下同)教师:划龙舟,使得龙舟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学生:“船桨”,“水”教师:到底是浆还是水呢?好像都像?人游泳时,使得人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学生:人游泳时,人用手向后划水,同时水将人向前推,所以使人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个人回答)。

教师:如果把龙舟也看成一个人的话,那么龙舟的浆相当于人的?学生:手(集体回答)。

教师:那么使得龙舟前进的力是龙舟的“手”还是水呢?学生:水(集体回答)。

教师:这道题中的龙舟包括船、人、浆,应该将船、人、浆看成是一个整体,问题就迎刃而解。

划龙舟时,浆对水有向后的推力,相反水对浆有向前的推力。

这说明?学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这两个力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方向相反”(集体回答)。

教师:还有吗?比如,我用手压黑板(演示),手对黑板有向内的压力,黑板对手有?学生:向外的支持力(集体回答)。

教师:这两个力方向相反,如果我用的力越大,瓶子对我的手的力越?学生:越大(集体回答)。

教师:说明?学生:大小相等(集体回答)。

学生:“这连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受力物体不同”(个别补充)教师:很好,相互作用力一定要抓住“相互”两字,即A对B;B对A,只能是两个物体。

例如,随堂练习第3题。

学生:选B教师:那么A和C错在哪?学生:A中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C的两个力方向相同(同学甲);A和C中有三个物体所以不可能是A对B,B对A(同学乙)。

教师:很好,那么我用手捏矿泉水瓶时(演示),手对矿泉水瓶的压力的施力物体是?学生:手(集体回答)。

教师:这个力的相互作用力是?学生:瓶子对手的支持力(集体回答)。

教师:我给瓶子的这个压力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演示)学生:使瓶子发生形变(集体回答)。

教师:力的效果除了能使物体发生形变,还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学生: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集体回答)。

教师:(将瓶子放在桌面上——演示)问:“你怎么来改变它的运动状态?”学生:用力推下瓶子,瓶子会滚起来(同学甲);滚动的瓶子,用力一压就不动了(同学乙);瓶子滚过来时,用相反方向的力一推瓶子能滚回去(同学丙)。

教师:谁来总结一下,哪些情况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学生: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由快到慢,由慢到快,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同学甲);速度的大小或方向发生改变(同学乙)。

教师:那么嫦娥一号在绕月做匀速圆周飞行时,运动状态有没有改变?学生:它是匀速,所以运动状态不变(同学甲);它是圆周运动,运动方向在改变,所以运动状态改变(同学乙)。

教师:既然嫦娥一号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说明它受到了?学生:力的作用(集体回答)。

教师:是什么力呢?学生:月球的引力(集体回答)。

教师:嫦娥一号在月球附近受到的引力是它在地球附近受到的引力的多少?学生:1/6(集体回答)。

教师:那么质量呢?学生:质量不变(集体回答)。

教师:我们再来看这个瓶子,(用手捏瓶子),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那么瓶子的形变程度与什么有关呢?学生:力的大小(集体回答)。

教师: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影响力的效果的因素之一是力的大小,除了力的大小还有其他因素么?学生: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集体回答)。

教师:沿着门用力关门,门不动(演示)问:“说明?”学生:力的方向影响了力的效果(个别回答)。

教师:在门的内侧关门,关门的速度较慢(演示)问:“说明?”学生:力的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个别回答)。

教师:我们将影响力效果的三个因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称之为力的?学生:三要素(集体回答)。

教师:那么,我们怎么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呢?学生: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集体回答)。

教师: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怎么来表示力呢?(黑板画一带箭头的线段)学生:线段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个别回答)。

教师:这样的线段我们称之为?学生:力的示意图(集体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画一画,完成随堂练习6、7两题。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板演。

教师:我们来看看两位同学画的图有什么错误?学生:没有标出重力的大小(个别回答)。

教师:介绍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两定两标”,变式练习,完成随堂练习8、9两题。

教师:由于力产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将力进行分类,我们主要学习了三类力,是?学生:弹力、重力、摩擦力(集体回答)。

教师:弹力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发生形变产生的(集体回答)。

教师:如果我将一乒乓球压在一团橡皮泥上,橡皮泥有没有发生形变?学生:有(集体回答)。

教师:有弹力吗?弹力产生的条件是?学生:发生弹性形变(个别回答)。

教师:那么重力产生的原因是?学生: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教师: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与形变程度,形变越大弹力越大(集体回答)。

教师: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怎么计算?学生:与质量成正比,G=mg活动:观察弹簧侧力计,回顾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并练习有弹簧测力计测量矿泉水瓶(带水)的重力。

教师:静止的讲台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学生:向下的重力,向上的支持力(弹力)(集体回答)。

教师:这两个力是相互作用力吗?学生:不是,是二力平衡(个别回答)。

教师:拉讲台,没动(演示),为什么?学生:地面对桌子有摩擦力,和人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个别回答)。

教师:这个摩擦力属于什么摩擦力?学生:静摩擦力(集体回答)。

教师:还有哪些摩擦力?学生: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个别回答)。

教师:旋矿泉水瓶盖(演示),问:“这是什么摩擦力?”学生:滚动摩擦力(部分学生);滑动摩擦力(部分学生)教师:演示瓶盖在瓶口滚的情况,分析该摩擦力属于滑动摩擦。

问:“我用3N的力拉讲台没拉动,这时的摩擦力属于?有多大?”学生:是静摩擦力,大小为3N(个别回答)。

教师:如果我增大拉力,增加到6N,讲台还是不动,那么这时候摩擦力属于?有多大?学生:还是静摩擦力,大小为6N(个别回答)。

教师:如果当我的拉力增加到12N时,桌子开始匀速滑动,那么这时候有摩擦力吗?属于?有多大?学生:有,是滑动摩擦力,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大小为12N(个别回答)。

教师:如果我再增大拉力到18N,这时候的摩擦力有多大?学生:大小是18N(同学甲),不知道,不知道它做什么运动(同学乙)。

教师:真的不知道吗?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集体回答)。

教师:那么刚刚的摩擦力到底多大?学生:应该是12N,因为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滑动摩擦力不变还是和原来一样为12N。

教师: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学生:控制变量法(集体回答)。

教师:什么是控制变量法?学生:要研究的量必须不同,不研究的量必须相同(集体回答)。

教师:好,下面我们来完成随堂练习13、14、15题,看看如何来控制变量。

教师:完成13、14、15题的点评,问:“为什么我的矿泉水瓶上面有很多花纹?”学生:增大接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集体回答)。

教师:矿泉水瓶上还有类似的地方吗?学生:(观察后)瓶盖上有条纹,也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个别回答)。

教师:除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增大摩擦?结合实例来说明。

学生:……教师:是不是所有的摩擦都要增大呢?学生:不是,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集体回答)。

教师:哪些摩擦是有害的?结合实例来说明减小摩擦的方法。

学生:…….教师:课后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剩余的部分,下课!《力》专题复习教学案一、复习目标:1.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理解力的效果和影响力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构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4.知道弹力、重力、摩擦力这三种力,知道弹力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5.能区分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了解摩擦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基础知识复习:1.力的概念:________对_________的作用。

(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2)力是在两个物体或者一个物体的两个部分间发生的。

2.力的相互作用:(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2)特点:等值、反向、共线、异体(A对B,B对A)3.力的效果:(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影响力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5.力的表示:(1)力的图示;(2)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_______的_______表示力的三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