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专题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教案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教案第一册

第三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1.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综合思维)2。

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综合思维)3。

树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的概念: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以我国村落为例)地区规模分布、形态人口2。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我国交通线路分布的差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

(3)地形的影响: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限制较少。

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络状。

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较多。

为了减缓道路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4)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①依据: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②表现错误!(5)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降低。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逐步增大,不断地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1)高原地区的聚落呈狭长的条带状。

()(2)平原地区的交通线路形态多呈条状分布。

()(3)陡坡开荒对下游地区没有什么影响. ()(4)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百害而无一利. ()(5)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聚落即房屋建筑的集合体②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③聚落是一种地表上的人文景观,不受地理环境影响④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的活动中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提示](1)√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呈狭长的条带状。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教案标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了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并理解地球表面形态与岩石圈的关系;2. 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和分类;3. 能够描述不同地表形态与其形成的关系;4. 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地理地图;2. 教学资源:教科书、参考书籍、地理实物模型。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幻灯片或地理地图展示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表面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态?这些形态与岩石圈有什么关系?知识讲授:3. 通过幻灯片或板书,简要介绍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结构;4. 解释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如山地、高原、平原、丘陵、河流等,并展示相关图片;5. 介绍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如地质构造、风蚀、水蚀、冰蚀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案例分析:6.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表形态进行研究和讨论;7.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择的地表形态,并解释其形成原因;8. 整合各小组的展示,让学生对不同地表形态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巩固练习:9.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指导,纠正他们的错误,并解释正确的答案。

拓展活动:11.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地表形态,并讨论其形成原因;12. 鼓励学生使用互联网或图书馆资源进一步了解地表形态和岩石圈的相关知识。

总结:13.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强调地表形态与岩石圈的关系;14.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疑惑,并进行解答。

评估:15. 设计一份评估任务,测试学生对岩石圈和地表形态的理解程度;16.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答案,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延伸:17. 在后续课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城市发展、农业布局等;18. 鼓励学生进行小研究项目,深入了解某个特定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高中地理_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2.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4.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营造地表形态力量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3.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课程导入通过对地球圈层动画的演示,观察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回忆起本节知识框架。

学生能够通过对地震波的了解,建立起对后边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物质循环自主掌握1.地球的内部圈层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1)划分依据:地震波 的变化。

(2)两个界面的名称、深度、地震波速度(3)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名称、特征2.地球的外部圈层(1) 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 圈:广泛存在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

(3) 圈:由 、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3.岩石圈的组成成 因岩石举例 岩浆岩 炽热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岩石被破坏后产生的碎屑物质,沉积、固结形成砂岩、页岩、石灰岩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片麻岩、大理岩、板岩等(1)右图中A 、B 、C 是三大类岩石沉积岩、 岩浆岩、变质岩填到相应方框中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变质作用③固结成岩、④重熔再生。

2013复习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已排版)

2013复习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已排版)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复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结构,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3.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判断、区别及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对找矿和工程建设的实践意义。

【自主学习】复习本节课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准备自查自纠。

【自查自纠】一、地球内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由图中A 、B 、C 三部分组成。

2、岩石圈的结构:图中字母D 表示 ,它包括A 和E 以上的地幔。

2、利用以下词语及若干箭头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岩浆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冷却凝固 重熔再生” 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 ;改变了地表的 ,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 和 ,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针对训练】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1~2题。

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 .② B .③ C.④ D .⑤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A .I ——① B.Ⅱ——③ C .Ⅲ——⑤ D .⑥——I 3.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A 、A .侵入岩B .喷出岩C .沉积岩D .变质岩 4.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分别属于B 、A .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 .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C 、C .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D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5.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从古到今,各种各样的地质、地貌现象激发了多少探索者为之不懈努力。

6.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A. 侵人岩B. 喷出岩C. 变质岩D. 沉积岩7.读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鲁教版】高考地理复习专题教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1课时

【鲁教版】高考地理复习专题教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1课时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包括岩石圈的机构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两个大问题。

首先,了解岩石的分类,其次是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

这是本节重点。

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2)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3)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2)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难点: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以及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问:地球内部圈层的构成包括那几部分?问:岩石主要包括哪几类?(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导入(新课引入)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从宇宙对地球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知道了宇宙环境对于地球的形成和发展来说特别重要,但人类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因素是地球自身的环境。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1课时)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1课时)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一: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设计思路】岩石圈是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研究岩石圈的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有助于让学生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这也正是高考考试说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之一。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在复习备考中,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构建思维模式,并运用思维模式进行迁移、重整、变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优化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纲举目张的能力。

第一课时:圈层结构与地壳物质循环【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球的圈层结构;二是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三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对“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的把握应该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理论在实际情景下的具体运用。

1、复习重点: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2、复习难点:利用本节知识去分析现实世界中岩石的形成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考点诠释1: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第二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必修

第二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必修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第二中学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

〔重点难点〕三大岩石的分类,地壳内三大类岩石的互相转化〔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自学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教学过程〕〔复习、导入〕见序言〔新授〕一、岩石圈的构造〔学生〕看课件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图,考虑答复:1、岩石圈内部大致分为三个圈层,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

2、软流层主要分布在。

3、岩石圈包括部分和。

平均厚度千米。

〔教师〕分析、归纳。

〔学生〕阅读岩石圈构造示意图,考虑、讨论答复: 4、地壳各处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大洋地壳较。

5、地壳上层化学成分以、、为主,称为层,地壳下层化学成分、、成分相对增多,故称为层。

其中,层为不连续层。

(教师)小结、归纳。

〔过渡〕略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学生〕自学教材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分析、讨论、答复以下问题: 6、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岩、岩。

7、岩浆岩是由于岩浆上升过程中而形成的。

常见的岩浆岩有岩和岩等。

8、沉积岩是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常见的沉积岩有岩、岩岩等。

9、和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

10、变质岩是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作用下,发生变质而形成的。

常见的变质岩有岩、岩、岩等。

〔教师〕小结、归纳。

2(例题分析)11、读岩石互相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略图,答复以下问题。

(1)填出方框内字母代表的物质名称: A ;B ;C ;D 。

(2)在A 、B 、C 三类岩石中,各举出一个实例填在横线上: A ;B ;C 。

(3)在A 、B 、C 三大类岩石中,可找到化石的是。

(4)图中数字所表示过程的含义是: ①; ②; ③;岩浆冷却、凝固 特点 一层一层的沉积(层理构造) 常含有化石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举例 石灰岩岩页岩板岩 〔矿物成分和构造改变〕④。

2020年高三地理教案设计:岩石圈与地表形专题复习学案

2020年高三地理教案设计:岩石圈与地表形专题复习学案

高三地理教案:岩石圈与地表形专题复习学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地理教案:岩石圈与地表形专题复习学案》,供大家学习参考!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岩石圈与地表形专题复习学案岩石圈与地表形【考纲及对应教材】考纲: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壳物质循环。

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材:《必修一》P27—35页。

【专题网络】【真题考向引航】感悟真题找准考向:考什么?怎么考?.(2020—3)图2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

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是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C.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020--26 )图6为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右上方小图是图6中C 地实测高程点分布图(单位:m)读图回答(1)题。

(1)指出图6中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4分)(2020—5,6)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②④①B.③①④C.④②①D.④①③6.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A.风蚀现象显著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2020—(3)(4))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③丙处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Ⅰ、ⅡB.Ⅲ、ⅣC.Ⅰ、ⅢD.Ⅱ、Ⅳ【主干知识回顾】1.说出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煤等岩石的类型,简述沉积岩的特点?2.如图写出①--⑧的地质擢用名称,简述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3.如图写出①--③的地质构造名称,推断该区域地壳运动地质演变过程。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案

编制:杨爱国 2011-11-15【考试说明】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是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及其主要特点,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3.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4.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通过对_____________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见右图)2、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_______组成的坚硬外壳。

它是一个___________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_______千米。

3、地幔介于__________面和____________面之间,厚度约_________千米。

在______________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_____的主要发源地。

_________与________主要有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4、地核以__________与地幔为界,厚度约_____千米,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一)岩石圈的组成1.三大类岩石(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过程:常见变式图(如右)2.意义:①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塑造地表形态。

③实现了地区及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地质作用的分类2.地质构造(1)褶皱:地壳运动产生的,使岩层发生,形成褶皱。

①基本形态:②地形倒置的成因:背斜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性疏松,易遭侵蚀而成谷地 .向斜成山的原因: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侵蚀反而成山 .③背、向斜的判断方法:A.根据中心岩层形态:中心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中心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

B.根据岩性的新老关系:中老翼新为背斜;中新翼老为向斜。

(2)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或,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使岩层发生,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形成的。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利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区分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

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培养动手能力。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理解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1:读课本前言及“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名称,思考四大圈层之间的空间关系。

活动2:读课本“岩石圈结构示意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分析地壳、地幔、软流层与岩石圈之间的关系,填表2-1-1认识地壳结构的特点。

表2-1-1 地壳的结构活动3:①了解岩石、矿物与化学元素的关系。

②阅读课本,观看矿物标本,比较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分析其成因,填写表2-1-2。

表2-1-1 三大类岩石比较表③读课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请你设计一幅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

④讨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活动4:阅读课本内、外力作用的内容,填表2-1-3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表2-1-3 内、外力作用比较活动5: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填写表2-1-4比较两类地质构造,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表2-1-4 地质构造活动6: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填写表2-1-5。

表2-1-5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典型例题】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1),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图中甲、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处物质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作用而形成的。

(2)写出图中各点的地质构造类型:甲,乙,丁(3)如果在该地区进行钻井,有可能在_______地找到石油、天然气,在_________地找到地下水。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1课时).doc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1课时).doc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 ________,是地球生命生存的
基础条件之一。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
_______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
水和生物水,其中 ___________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投影展示近年来江苏高考
分析试题涉及的考点,
高考试题的分析和运用
考向 题中有关 “地球的圈层结构 理解高考试题中有关 “地 。会学生深入理解高考
分析 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的内 球的圈层构造与地壳内
考点,提升分析问题的
容和题目。
部物质循环 ”问题的切入 能力。
点和重难点。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展示《考试说明》中 关于本部分的考试要点及 具体的考试内容,要求学 生说出考点关键词。
第二部分:复习内容设计
①朗读考试要点;②说 出关键词并根据自己理 解简要分析考试要求。
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 生学习的有的放矢的能 力。
考点诠释 1: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的把握应该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是地壳内部物质 循环理论在实际情景下的具体运用。
1、复习重点: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2、复习难点: 利用本节知识去分析现实世界中岩石的形成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课前准备】
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结合导学案, 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教案1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教案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考试说明要求】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设计思路】岩石圈是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研究岩石圈的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有助于让学生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这也正是高考考试说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之一。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在复习备考中,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构建思维模式,并运用思维模式进行迁移、重整、变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优化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纲举目张的能力。

第一课时:圈层结构与地壳物质循环【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球的圈层结构;二是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三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1.学生能够对“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的把握应该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理论在实际情景下的具体运用。

1、复习重点: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2、复习难点:利用本节知识去分析现实世界中岩石的形成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高一地理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高一地理

地质构造褶皱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弯曲变形。

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岩层未丧失连续性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岩层已丧失连续性2、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岩层形态(判断依据) 地表形态早期(受内力作用) 晚期(受外力作用)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向斜形成谷地或盆地自学效果检测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属于断层是。

2.图中A处的地形是,成因是;B处的地形是,成因是。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实际应用找石油、天然气找地下水工程建设钻隧道隧道、水库自学效果检测2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随着需求的增加,石油进口量还将继续增长。

近年,世界石油价格持续走高。

回答下题。

图1为某地地层示意。

从顶部向下钻井, 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 ) A .天然气 水 石油 B .水 石油 天然气 C .石油 天然气 水 D .天然气 石油 水 地质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背斜岩层上拱,有利于油气资源的富集。

①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②断层处常有地下水出露。

一般选择背斜构造核心部位。

(原因:背斜岩层上拱,开凿隧道不易破坏岩层的层理构造,且不易渗水。

)避开断层。

(原因:断层处地质构造不稳定,易产生地震、滑坡、崩塌、渗水等地质灾害。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非集体备课教案统一格(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动态图。

观察并思考: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关系?各环节的地质作用各是什么?结合自己的理解,填写出下图中各环节的名称。

结合教材P29“图2-1-7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进一步明确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各个环节的地质作用,并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活动:分组合作讨论,完成P26活动图2-1-8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归纳出重难点第二课时:导入: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米。

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展示:各种各样的不同地貌景观图片阅读教材P29,分组合作讨论,内、外力作用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完成表格内容。

简单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质作用主要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使地表变的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使地表趋于缓和平坦(教师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1、地质构造的定义阅读:教材P31第一自然段总结: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的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它是地壳作用的结果,常见的有褶皱和断层。

2、地质构造的类型(1)褶皱模拟实验:用课本充当岩层,对课本施加挤压力。

(展示)请同学展示实验成果,观察描述课本变化的情况。

思考:沉积岩在形成时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分布,可是为什么在山区常常看到岩层是弯曲的或是断裂错位的?总结:得出褶皱和断层形成的成因阅读本部分图文完成下列问题:填表形式岩层形态示意图地貌原因褶皱背斜一般成山中间岩层向上隆起有时成谷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向斜一般成谷中间岩层向下凹陷有时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紧实,不易被侵蚀断层形成谷地或陡崖岩层发生断裂,断裂面易受侵蚀展示:《岩层分布示意图》——褶皱直观图,背斜和向斜图总结:褶皱的两种表现形态,背斜和向斜;分析背斜和向斜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区别背斜和向斜。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案(第1课时).doc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案(第1课时).doc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一: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岩石圈是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研究岩石圈的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有助于让学生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这也正是高考考试说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之一。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在复习备考中,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构建思维模式,并运用思维模式进行迁移、重整、变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优化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纲举目张的能力。

第一课时:圈层结构与地壳物质循环【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球的圈层结构;二是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三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对“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的把握应该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理论在实际情景下的具体运用。

1、复习重点: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2、复习难点:利用本节知识去分析现实世界中岩石的形成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考点诠释1: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高考重点:一、从考查内容来看:侧重于内、外力作用及板块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从能力要求来看:综合运用板块学说,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能辩证地看待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影响。

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从命题形式上看,多以各种示意图、景观图、模型图等形式出现。

命题趋向:1.在选择题上,也可能出现题组形式,由常规单题的地形类型、地形区,向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组合方向延伸。

2.在综合题上,综合性可能会更强,如向对等高线的考查延伸;单纯描述地形特征试题的分值、要求和难度可能降低。

知识要点测试要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2.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地壳:厚度不均匀(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Km,大洋地壳厚度5-6Km),由各类岩石组成。

(2)地幔: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地下2900Km深处)之间;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可塑性物质组成,称软流层,是岩浆重要发源地。

岩石圈是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与地壳构成的。

(3)地核:2900Km以下至地心。

测试要点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浆岩的形成: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冷凝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

喷出岩的气孔构造明显(岩浆喷出后冷凝的速度快,气体溢出后形成的)。

2.沉积岩的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沉积岩的两个特征:岩层(层理)和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3.变质岩的形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例:石灰岩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4.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①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②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积岩。

③各类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能形成变质岩。

④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再生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测试要点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褶皱: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它包括背斜和向斜。

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2.断层: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形成断层。

下降岩层会形成谷地(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上升岩层会形成断块山,通常伴有陡崖(华山、庐山和泰山)。

3.外力作用的几种情况: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垄(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

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

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通常分布在石质海岸)。

(特别注意: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

人类活动也是属于外力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思路清晰,提升能力!1.岩层和化石的地质学意义:依据岩层的顺序,就可以确定其时代;依据岩层的化石来恢复其顺序,从而确定地质年代;研究沉积岩层和化石,还可以重塑古地理环境。

根据岩层的组成物质和化石特征,可以推知沉积时的地理环境。

2.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①找矿、找水: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石油、天然气一般存在于背斜构造之中;向斜构造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②工程建设: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山地开凿隧道,通常选在背斜部位;③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导致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3.背斜、向斜构造的判断形式从形态上看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背斜向上拱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向斜向下弯曲岩层中心新、两翼老4.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理界目前比较盛行的解释地壳运动机制的理论,这里要明确板块构造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及相应阐释的地理问题:①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分割为六大板块(熟悉板块的分布、不同性质的边界)。

②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其内部稳定、边缘活跃(解释地震、火山、地热、矿藏的形成、分布)。

③板块相对运动(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解释山脉、海沟、海洋、岛屿等地形的成因、分布).5.区别地壳和岩石圈的概念:复习时要分析地壳和岩石圈范围大小。

对于这一内容的掌握要注意两个问题:①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①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因温度高,使岩石接近熔点,局部是熔融流动状态,是火山喷发、岩浆活动的重要发源地6.外力力作用的类型比较作用类型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侵蚀作用①冲刷坡面,例如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②流水使谷底加宽加深,形成瀑布、峡谷等③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石林、石芽、溶蚀洼地等地表形态风力侵蚀可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等地表形态搬运作用砾石、泥沙在重力和流水的冲击力、浮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运动搬走地表沙尘、碎屑,形成戈壁、裸岩荒漠堆积作用①形成山前冲积扇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②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都有沉积分选现象: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

【真题亮相】两年高考真题精彩无限1.下列选项与右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2.“水滴石穿”描述的是哪种外力作用A.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C.沉积作用 D.侵蚀作用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

读图回答第3题。

3.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积4.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暴雨形成的冲沟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三年名校模拟图文并茂读右图完成下面两1~2题。

1.国家首都A是A.新德里 B.马尼拉 C.雅加达 D.堪培拉2.B处的地形是A.山岭 B.山谷 C.海岭 D.海沟右图为某一河流的部分河段。

据此回答3~6题。

3.若该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的地貌是A.冲积平原 B.山麓冲积扇 C.沙洲 D.三角洲4.如果河中有沙金,淘金点产量最高的可能是A.a处 B.b处 C.c处 D.d处5.该河的丰水期一般在A.夏秋两季B.春夏两季C.秋冬两季D.冬春两季6.在b处向下钻探,发现由黏土、淤泥等物质组成的岩层,并含有大量芦苇化石,该地层中的岩石是A.石灰岩B.花岗岩C.页岩D.变质岩7.图中甲山地的地质构造属于A.背斜构造B.向斜构造C.断层构造D.板块构造8.下列各组地貌,分布地区符合江河上游、海滨、沙漠地区排列顺序是A.“U”形谷、断崖或峰林、风蚀柱 B.“V”形谷、海蚀穴、沙丘C.冲积平原、三角洲、风蚀蘑菇 D.峡湾、角峰、风蚀洼地9.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觉察 B.地壳运动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表现形式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D.地质作用可引起地形变化,而地壳的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无关10.右图是三大岩石关系示意图,图中数码①~⑥所代表的内容依次是A.①喷出岩②岩浆③侵入岩④变质岩⑤岩浆岩⑥沉积岩B.①岩浆②侵入岩③变质岩④沉积岩⑤沉积物⑥喷出岩C.①喷出岩②沉积物③变质岩④沉积岩⑤岩浆⑥侵入岩D.①喷出岩②侵入岩③变质岩④岩浆⑤沉积岩⑥沉积物【社会热点】命题专家对热点预测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级地震。

重庆、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北京等地都有明显震感。

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发生过后A.新加坡正午太阳高度渐高 B.北京昼长逐渐增长C.南极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 D.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2)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为主的灾害系统。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实战演练,金榜题名!右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A.褶皱 B.背斜 C.向斜 D.断层2.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B.甲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C.修一条南北向隧道选址丁处 D.图中岩层为岩浆岩3.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A.地壳运动所致 B.内力作用所致 C.岩浆活动所致 D.外力作用所致右图为“900经线穿越的四大板块示意图”,据图回答4~5题。

4.图中l板块为A.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 C.亚欧板块 D.美洲板块5.图中l、4板块交界处形成A.喜马拉雅山 B.乌拉尔山 C.科迪勒拉山 D.阿尔卑斯山右图为CO2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近百年来大气中CO2含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 B.动植物的遗体分解C.燃烧化石燃料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7.有关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A.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B.大气中的氮全部来自生物的作用C.参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 D.现今地球大气的成分主要是生物参与的结果读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的质量分数图,回答8~9题。

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地壳中金属元素含量最高的是乙约占1/4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甲约占l/2C.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D.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9.人们已经发现人体血液中60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与地壳同种化学元素的分布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如果在某一地区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分布得不均匀,并且超出了人体所适应的正常变动范围,就可能引起A.公害病 B.地方病 C.传染病 D.遗传病10.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九曲黄河如一条奔腾的巨龙,穿行在黄土高原秦晋大峡谷。

流至壶口时,激流翻滚,惊涛怒吼,其声方圆十里可闻,其形恰如巨壶倒悬,场面极为壮观,有“全国第二大瀑布”之称,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瀑布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