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专题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

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1.通过图文材料,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综合思维)2.观察、描述常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说出其特点及成因。(地理实践力)3.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典型地貌类型及成因。(区域认知)

一、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

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

2.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流水、风、冰川等。

3.过程:风化侵蚀的产物,经搬运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河流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

二、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1.含义: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类型及作用

类型作用

物理风化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

化学风化伴随着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

生物风化生物参与下的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行的

[图表点拨] 教材第37页图2—38,该图展示出生物风化作用。

1.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作用形式作用地区形成地貌

侵蚀切割作用构造抬升区青藏高原周边山高谷深、水拍云崖的雄奇景

(1)含义:河流中挟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时,会发生机械沉积作用,在河床上沉积下来。(2)特点: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变细。

(3)形成地貌:在构造沉降区,河流可形成冲积平原。

四、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蚀作用

(1)含义:指风力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作用。

(2)类型:

1吹蚀作用:指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

2磨蚀作用:指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

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教案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教案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地理教案

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

(1)岩石圈的概念: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2)岩石的概念:是矿物的集合体,是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结合而成的。

(1)岩浆岩 ①概念:岩浆顺着某些地壳软弱地带或地壳裂隙运移和聚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最后冷凝形成的岩石。

②分类及常见岩石: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

①概念:经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水盆地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②特点⎩⎪⎨⎪⎧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含有生物化石

③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

(3)变质岩

①概念: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②常见的变质岩:石英岩、片麻岩、大理岩等。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质作用:A.重熔再生、B.变质作用、C.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各类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3)各类岩石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岩浆是各类岩石的起点和终点。

三、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利用

1.岩石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2.岩石和矿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岩石还形成了许多秀丽的自然景观,成为享誉世界的风景游览区。

(1)地表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变成沉积岩。( )

(2)石灰岩可变质为板岩,页岩可变质为大理岩。( )

(3)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地壳。( )

(4)三大类岩石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

(5)“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用翡翠雕刻而成。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的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翡翠属于( ) A.喷出岩B.侵入岩

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教案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教案第一册

第三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程标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1.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

3。树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以我国村落为例)

地区规

分布、形态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我国交通线路分布的差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

(3)地形的影响: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限制较少。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络状。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较多。为了减缓道路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4)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

①依据: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表现错误!

(5)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降低。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逐步增大,不断地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1)高原地区的聚落呈狭长的条带状。()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导学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导学案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2、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3、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4、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5、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学习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2、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及物质循环

自主学习

一、地球内部圈层

横波:只能通过

1、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能通过

2、圈层结构:、、

二、岩石圈

1、结构组成:包括的全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2、物质组成:

(1)岩浆岩成因:

代表岩石:喷出岩:如玄武岩;侵入岩:如花岗岩

成因:

(2)沉积岩特征:、

代表岩石: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成因:

代表岩石: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3、物质循环

(1)过程:地球内部的上升冷却形成;

地表岩石在一系列作用下,形成;已经生成的岩石在的条件下,发生作用;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又形成新的。

(2)意义:

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

②改变地表的,塑造千姿百态的

③实现交换和传输,改变地表的

【巩固训练】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A. B. C. D.

知识点二、内、外力作用

自主学习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的热能;

(2)表现形式: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对地表影响:使地球表面变得________。

2.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________。

2013复习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已排版)

2013复习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已排版)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复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结构,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3.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判断、区别及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对找矿和工程建设的实践意义。 【自主学习】复习本节课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准备自查自纠。 【自查自纠】

一、地球内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由图中A 、B 、C 三部分组成。

2、岩石圈的结构:图中字母D 表示 ,它包括A 和E 以上的地幔。

2、利用以下词语及若干箭头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岩浆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

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冷却凝固 重熔再生” 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 ;改变了地表的 ,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 和 ,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针对训练】

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 .② B .③ C.④ D .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 .I ——① B.Ⅱ——③ C .Ⅲ——⑤ D .⑥——I 3.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 、A .侵入岩

B .喷出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4.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分别属于

B 、A .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 .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地理总复习课件专题三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

地理总复习课件专题三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

岩浆的活动:岩 浆上升、喷发、 冷却、凝固等过

岩浆岩:由岩浆 冷却凝固形成的 岩石,如玄武岩、
花岗岩等
岩浆活动对地表 形态的影响:火 山喷发、岩浆侵 入、地壳运动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岩浆岩的形成和分类
岩浆岩的形成:地壳内部的高温高压下,岩石熔融形成岩浆,冷却后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的分类:根据岩浆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可以分为侵入岩、喷出岩和火山碎屑岩 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后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橄榄岩等 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喷出岩,如玄武岩、安山岩等 火山碎屑岩:火山爆发时,火山碎屑和火山灰等物质堆积形成的岩石,如火山角砾岩、火山凝灰岩等
沉积岩的形成和分类
沉积岩的形成过 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压 实、胶结
沉积岩的分类: 碎屑岩、化学岩、 生物岩
碎屑岩的形成: 岩石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压 实、胶结
化学岩的形成: 化学物质沉淀、 结晶、胶结
生物岩的形成: 生物遗体堆积、 压实、胶结
沉积岩的特点: 层状结构、含有 化石、硬度较低
地形类型:平原、 山地、丘陵、盆地、 高原等
地形特征:海拔、 坡度、地形起伏、 地形结构等
地表形态的形成: 内力作用(地壳运 动、岩浆活动等) 、外力作用(风化 、侵蚀、沉积等)
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壳运动、气候变 化、人类活动等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中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鲁教版必修PPT学习教案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中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鲁教版必修PPT学习教案
第9页/共87页
第10页/共87页
5.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外力作用
分 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 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内 力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放射性
作 用
___元_素______ 衰变产生的热 能
外 来自地球外 力 部,主要是 作 ___太_阳__能和重力 用能
地壳运动、 形成高山或
第42页/共87页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各是什么岩石? (2)①、④、⑤各表示什么地质作用?
第43页/共87页
要点1
[读要图点说2明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分析说明]上升冷却凝固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
第44页/共87页
图中的数字表示内、外力作用,读图 完成(1)~(2)题。
沙丘、沙垄、 黄土高原
第15页/共87页
(5)冰川、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力源 分布
地貌类型
冰蚀 冰川侵 高纬度和高海 冰川U形谷、刃脊、
地貌 蚀
拔地区
冰斗、角峰
地海 岸貌
海浪侵 蚀
海岸地区
海蚀崖、海蚀平台、 海蚀柱
第16页/共87页
1.地壳和岩石圈 地壳和岩石圈的范围很容易混淆,具体差别如下表及图所示:

第二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必修

第二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必修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第二中学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

与地表形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

〔重点难点〕

三大岩石的分类,地壳内三大类岩石的互相转化

〔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自学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见序言

〔新授〕

一、岩石圈的构造

〔学生〕看课件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图,考虑答复:

1、岩石圈内部大致分为三个圈层,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

2、软流层主要分布在。

3、岩石圈包括部分和。平均厚度千米。

〔教师〕分析、归纳。

〔学生〕阅读岩石圈构造示意图,考虑、讨论答复: 4、地壳各处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大洋地壳较。

5、地壳上层化学成分以、、为主,称为层,地壳下层化学成分、、成分相对增多,故称为层。其中,层为不连续层。 (教师)小结、归纳。 〔过渡〕略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

〔学生〕自学教材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分析、讨论、答复以下问题: 6、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岩、岩。

7、岩浆岩是由于岩浆上升过程中而形成的。常见的岩浆岩有岩和岩等。

8、沉积岩是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常见的沉积岩有岩、岩岩等。 9、和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

10、变质岩是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作用下,发生变质而形成的。常见的变质岩有岩、岩、岩等。 〔教师〕小结、归纳。

2

(例题分析)11、读岩石互相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略图,答复以下问题。

(1)填出方框内字母代表的物质名称: A ;B ;C ;D 。 (2)在A 、B 、C 三类岩石中,各举出一个实例填在横线上: A ;B ;C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图表分析题
结合图表信息,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地质构造、地表形态等相关 知识。
综合分析题
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分析某地区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形成原 因。
解题技巧
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审清题意,提取 有效信息;规范答题,条理清晰。
05
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
典型地区岩石圈和地表形态特征描述
风化作用
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为其他外 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
沉积作用
流水、风等外力将侵蚀产物搬运到其 他地方沉积下来,形成各种沉积地貌 。
包括流水、风、冰川等的侵蚀,使地 表形态不断被削低、塑造。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
01
02
03
04
农业生产
过度开垦、放牧等导致土地退 化、沙漠化等。
工程建设
准确度。
针对自身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 的练习,加强解题技巧的训练。
认真分析错题原因,及时纠正错 误思路和方法,避免重复犯错。
关注时事热点,拓展知识视野
关注与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相关的时事热点和新闻动态,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和发现。 拓展知识视野,阅读相关地理书籍、杂志和学术论文,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加地理学科竞赛、讲座等活动,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变质岩
由岩浆岩或沉积岩经过变 质作用而成,具有片理构 造,如大理岩、片麻岩等 。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高二地理期中期末知识点复习串讲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高二地理期中期末知识点复习串讲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类型
类型
成因
常见的岩石
岩浆岩
由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 凝固而成
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
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 岩作用而成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 经变质作用而成
板岩、大理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构造地貌的形成
地理实践 能够独立设计科学的地形地貌的考察方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及相关工具、材料,分析与处理相

关数据与信息,对岩石圈、地表形态的事象进行科学解释与评价
思维导图
考点梳理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 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2)特点: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
结合现实中与地表形态相关的真实问题,能够从人地关系系统的角度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和作用,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能够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运用多个要素综合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 程、地表形态的变化与演变
能够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特定区域典型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评估区域地表形态利用 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①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②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③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①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 ②耕地连片地区:聚落规模较大。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河流冲积平原:首先考虑洪水的威胁,多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②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阶段复习课课件湘教版必修1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阶段复习课课件湘教版必修1

案例评析 以特殊地貌——壶穴的形成作为情境,通过形成原因分析,注重过程分析,考查 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两大核心素养,具体质量水平如下: (1)综合思维——水平3 通过壶穴形成的过程和要素分析,从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的角度探究地貌的形 成过程,需要将静态的地貌景观动态化还原,注重对空间的理解。 (2)区域认知——水平2 通过对比不同季节气候的特征,从区域特征的角度分析利于壶穴形成的条件, 注重将地理问题置于贵州绥阳这一区域内。
思考: (1)壶穴形成于哪个季节? (2)图中甲乙丙三幅图,表示壶穴形成的顺序是________。 (3)影响壶穴形成过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第(1)题,壶穴主要是由流水侵蚀而成,图示大水潭的枯水期水位低于 壶穴分布区,不可能对壶穴产生影响;则壶穴形成的季节应该是河流的丰水期, 即夏季。第(2)题,材料显示壶穴形成演化分为“碟”形、“倒Ω”形、“锅” 形三个阶段, 结合图示形状,可推断形成的顺序是乙、甲、丙。第(3)题,壶穴 成因为“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侵蚀程度与流量、地势、岩石硬度等因素 有关。 答案:(1)夏季。(2)乙、甲、丙 (3)流量、地势、岩石硬度等。
阶段复习课 第二章
知识整合·思维导图
Baidu Nhomakorabea
核心素养·评价案例
样题示范 情境 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 流或水流挟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下图为“贵州绥阳阴河洞 壶穴的演化过程图”,从发育阶段看,其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形壶穴 形成阶段;“倒Ω”形壶穴发育阶段;“锅”形壶穴发育阶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含解析

第1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对地表形态塑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地质作用。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热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1)地壳运动:

1运动形式:A.水平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B.垂直运动: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两种方向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岩浆活动:

1形式:主要有岩浆喷出(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两种形式

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但作用微弱。

而喷出岩又分为裂隙式(线状)喷发或中心管道式(点状)喷发。

(3)变质作用:

发生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二)作用主体:风、流水、冰川、生物等

(三)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1.风化:

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温度、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进行分解,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注意:风化不过多与风联系,风化之后的产物我们称之为风化壳,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1.观察、识别、描述常见矿物和岩石。(地理实践力)

2.能够说出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及代表岩石。(综合思维)

3.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地理实践力)4.说出岩石与人类的关系,树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一、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1.矿物

(1)概念: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一般为结晶态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2)特征: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确定的晶体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保持稳定,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3)存在形式:绝大多数矿物以固态形式存在。

2.岩石

(1)概念:是在自然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岩石圈的主要物质。

(2)分类:按照成因,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类型形成常见岩石分布及特点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

岩:如玄武岩和安山岩

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最

主要的成分是SiO2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被破坏,破

坏产物经沉积、成岩作用而形成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

岩(由学或生物化学作用

形成)

仅占地壳质量的5%,但分布

十分广泛;有层理构造,含有

化石

变质岩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或者陨石

冲击的影响,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

分、结构等发生改变而形成

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分布广泛,多含有丰富的金属

矿和非金属矿

1.岩石转化

(1)沉积岩是松散的沉积物,经过成岩作用变成的。

(2)岩浆岩风化后的碎屑物质成为沉积岩的“原料”。

(3)变质岩的“前身”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课程整合

tougao3@

51

NOV 2017 NO.22

第十五届NOC活动 教学实践评优 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高中地理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马忠启 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

● 创新整合点

第一,利用平板辅助教学,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具体体现在:平板中的屏幕广播功能可以实时呈现教师屏幕上的内容,解决了以往教学中坐在教室后排和两侧的学生可能看不清屏幕上的教学内容的问题;平板中的拍照上传功能可以呈现所有学生的答案,以便教师有选择性地进行点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平板发送试题,在学生提交答案后实时统计正确率,然后针对正确率低的试题进行讲解,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可以提前发送预习学案、课件、知识点讲解视频到学生平板,以便学生预习,或在课后对掌握不好的内容进行针对性学习,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体现了课前、课上、课后的大课堂理念;利用Flash呈现地质构造及其在内力、外力作用影响下形成地貌景观的变化,解决了由于地质构造内容相对抽象,学生不好理解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利用PPT辅助教学,能改善教学效果。

第二,重在过程、强调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形式,能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探究和交流的宽松环境,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

第三,运用家乡本土案例,对原山森林公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探究,能引发学生兴趣,使其参与度高,有利于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对原山森林公园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能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很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学科思想。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自主探究列表分析比较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图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从宇宙对地球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知道了宇宙环境对于地球的形成和发展来说特别重要,但人类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因素是地球自身的环境。因此,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就进入地球本身对做一些微观的了解。

提问:

1、阅读单元标题,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本单元序言部分的图文,设计出地球圈层构成的知识框架,并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江苏省沭阳县高中地理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必修1

江苏省沭阳县高中地理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必修1

其次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第一单元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之后,将视角放在地球自身,进一步学习、争辩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争辩它们的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单元通过让同学生疏地球的圈层结构,生疏各个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去探寻和揭示大自然的无尽奇特的爱好。

教材首先涉及到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和外部圈层 (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然后层层深化争辩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三节内容分别探究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和水循环这三个重点。本单元内容难度较大,大气环流是本单元最难理解的部分,教学时要紧密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说明和讲解,并应用多种教辅手段突破难点,引导同学把握好空间规律,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首先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引导同学分析28页图2-1-2,把握岩石圈的范围,强调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分。然后运用岩石标本、多媒体动画演示、同学绘制示意图引导同学进一步学习岩石圈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和特征、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内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作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讲授本节内容应始终贯穿物质运动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例如,在叙述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时,应引导同学从百万年的时间尺度和物质运动变化来生疏地表形态的变化;在叙述外力作用时,应引导同学生疏外力作用在破坏地表形态的同时,也就是在对地表形态进行再塑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

高考重点:一、从考查内容来看:侧重于内、外力作用及板块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从能力要求来看:综合运用板块学说,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能辩证地看待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影响。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从命题形式上看,多以各种示意图、景观图、模型图等形式出现。

命题趋向:1.在选择题上,也可能出现题组形式,由常规单题的地形类型、地形区,向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组合方向延伸。 2.在综合题上,综合性可能会更强,如向对等高线的考查延伸;单纯描述地形特征试题的分值、要求和难度可能降低。

知识要点

测试要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2.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壳:厚度不均匀(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Km,大洋地壳厚

度5-6Km),由各类岩石组成。

(2)地幔: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地下2900Km深处)之间;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

可塑性物质组成,称软流层,是岩浆重要发源地。

岩石圈是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与地壳构成的。

(3)地核:2900Km以下至地心。

测试要点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浆岩的形成: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冷凝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喷出岩的气孔构造明显(岩浆喷出后冷凝的速度快,气体溢出后形成的)。

2.沉积岩的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两个特征:岩层(层理)和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3.变质岩的形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例:石灰岩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4.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①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②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积岩。③各类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能形成变质岩。④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再生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测试要点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褶皱: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它包括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2.断层: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形成断层。下降岩层会形成谷地(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上升岩层会形成断块山,通常伴有陡崖(华山、庐山和泰山)。

3.外力作用的几种情况: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垄(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通常分布在石质海岸)。(特别注意: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人类活动也是属于外力作用

的一种特殊形式。

思路清晰,提升能力!

1.岩层和化石的地质学意义:依据岩层的顺序,就可以确定其时代;依据岩层的化石来恢复其顺序,从而确定地质年代;研究沉积岩层和化石,还可以重塑古地理环境。根据岩层的组成物质和化石特征,可以推知沉积时的地理环境。

2.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①找矿、找水: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石油、天然气一般存在于背斜构造之中;向斜构造有利于储存地下水。②工程建设: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山地开凿隧道,通常选在背斜部位;③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导致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3.背斜、向斜构造的判断

形式从形态上

看从岩层新老关系上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背斜向上拱起岩层中心老、两翼

新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向斜向下弯曲岩层中心新、两翼

4.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理界目前比较盛行的解释地壳运动机制的理论,这里要明确板块构造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及相应阐释的地理问题:①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分割为六大板块(熟悉板块的分布、不同性质的边界)。②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其内部稳定、边缘活跃(解释地震、火山、地热、矿藏的形成、分布)。③板块相对运动(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解释山脉、海沟、海洋、岛屿等地形的成因、分布).

5.区别地壳和岩石圈的概念:复习时要分析地壳和岩石圈范围大小。对于这一内容的掌握要注意两个问题:①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①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因温度高,使岩石接近熔点,局部是熔融流动状态,是火山喷发、岩浆活动的重要发源地

6.外力力作用的类型比较

作用类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侵蚀作用①冲刷坡面,例如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②流水使谷底加宽加深,形成瀑布、峡谷等

③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石林、石芽、溶蚀洼地等

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可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

蚀柱等地表形态

搬运作用砾石、泥沙在重力和流水的冲击力、浮力作用下,

由高处向低处运动

搬走地表沙尘、碎屑,形成戈壁、裸岩荒

堆积作用①形成山前冲积扇

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②沙漠外缘

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都有沉积分选现象: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

【真题亮相】

两年高考真题精彩无限

1.下列选项与右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2.“水滴石穿”描述的是哪种外力作用

A.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沉积作用 D.侵蚀作用

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读图回答第3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