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_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史上的__省略_1858年草稿_的_链接式解读_王学荣

合集下载

异化:马克思早期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探析

异化:马克思早期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探析

异化:马克思早期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探析马克思的早期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和经济逻辑进行深刻思考的产物。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异化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揭示了劳动者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异化状态。

本文将从逻辑的角度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探析,解释其批判的逻辑和内在联系。

我们需要理解异化是什么?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异化(alienation)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被扭曲和破坏的状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异化的主要特点在于,劳动者感到自己被剥夺了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劳动变成了异己的力量,而资本变成了支配劳动者的力量。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被剥夺、劳动过程被异化、个体自我被压抑,这些都是异化的表现。

马克思认为异化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商品经济。

在私有制下,劳动者不再拥有自己的劳动产品,而是被迫将其卖给资本家,从而失去了对产品的控制和所有权。

在商品经济中,劳动力本身也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值被决定为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自身也变成了商品的主人。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导致了劳动者与自身劳动产品的关系被异化,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被异化,劳动者自我意识也被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逻辑批判首先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现实进行分析和揭示。

他通过对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和产品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生产方式和劳动者的处境。

马克思进一步对异化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逻辑分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导致了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兴起,这些生产关系扭曲了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的本质,使得劳动者的劳动被异化。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异化中才可以认识庸碌的人类生活,同时也只有在异化中才可以认识理论的批判力量。

”这表明,马克思通过对异化的批判,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扭曲了劳动者的本质和人类的生活,进而导致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批判。

大学毕业论文-—试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哲学

大学毕业论文-—试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哲学

大学毕业论文-—试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哲学大学毕业论文——试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哲学一、前言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将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详细的解析和分析,并且将其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以探究其现实价值。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解析1. 原理性解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是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处境。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使得工人的劳动被分割和协作化,而这种劳动使得工人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掌控权和创造力,这种状态被称为“劳动异化”。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是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不是为了自我实现,这种现象被称作“自我异化”,而社会中的资本家则通过从工人的剩余价值中获取大量利润,从而形成了“异化的财富”。

最后,马克思还指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是“私有制”,这种私有制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工人的异化。

2. 历史性解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仅是对工人阶级的处境进行分析,更是对人类历史上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总结。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在不断剥夺人类的自由和创造力,形成了“人的异化”。

3. 现实性解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也具有实际的现实性。

在当今社会,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仍然存在。

比如,劳动者因为自身的劣势而无法获得对自己的劳动时间、劳动产品、工作环境等的掌控权,而企业通过利润获取的方式进一步加大了财富的差距。

三、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现实意义哲学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

首先,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工人的劳动异化和自我异化。

其次,我们需要不断推进生产方式的变革,让生产过程更加人性化,以便实现工人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最后,我们需要赋予劳动者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从而缩小富裕和贫困的差距。

这部分内容不宜过多展开,否则会影响篇幅。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传承》2008年第9期异化作为理论界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异化问题几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经典的劳动异化理论,对他后来发现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的形成都起了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在近代西方,自17世纪美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以权利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之后,卢梭、爱尔维修、傅立叶、等人曾在政治、经济、伦理和社会学的层面上对异化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用异化概念论证“人民主权”思想,发展了由霍布斯首先提出的自然权利异化的思想。

费希特的异化被注入了哲学涵义,他在《知识学基础》中说道:自我是非我的异化。

黑格尔作为经典异化理论的创始人,他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把卢梭的否定性思想和费希特的能动性原则结合起来,把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作为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阐述了人类借助劳动自我创造历史的思想,把对象化、外化理解为劳动的本质,但是他混淆了异化与对象化并认为两者是一致的。

随后费尔巴哈提出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他论述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是人创造的,爱的宗教是克服异化的途径,他还批判了黑格尔哲学,认为它是宗教异化的哲学形式,是人的理智的异化。

费尔巴哈再一次将异化理论视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历史观,因而人类的历史就变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历史。

但是费尔巴哈没有具体分析现实的异化,而是抽象的谈论一般的人的异化,忽视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异化问题。

费尔巴哈肯定对象化而反对异化,这种逻辑在总体上影响了马克思的异化观。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一)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博士论文中的哲学异化理论⑴现象是本质的异化。

这一时期青年马克思还是站在黑格尔辨证唯心主义哲学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他认为现象是本质的异化,单个原子同他的“纯本质”(原子概念)不是直接符合而是各有差异,这就是本质与存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作用使现象世界产生了。

马克思对传统异化理论的突破_论_1844年_省略_手稿_对黑格尔_费尔巴哈传统异

马克思对传统异化理论的突破_论_1844年_省略_手稿_对黑格尔_费尔巴哈传统异

第30卷 第4期2008年8月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Vol.30 No.4Aug.,2008马克思对传统异化理论的突破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黑格尔、费尔巴哈传统异化理论的突破牛云芳(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 要:“异化”是哲学王国中的重要一员,从其诞生至今依然引起许多哲学家们的“另眼相待”。

马克思对“异化”亦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且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创制了异化劳动理论,此理论是《手稿》中的奠基性理论。

《手稿》中虽然仍然带有黑格尔、费尔巴哈尤其费尔巴哈的痕迹,但就《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而言,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逻辑思维上都对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等传统异化理论进行了突破。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异化逻辑 中图分类号:B0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34(2008)04003804从词源上说,“异化”一词来自于拉丁文。

它是个历史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指人所进行的宗教祈祷活动;至中世纪奥古斯汀时,“异化”含义发生了变化,抛弃人性以顾全神性或抛弃神性以顾全人性都是异化。

直到近代“异化”一词才演变成英语、法语,指权力的转让或放弃,有“外化”、“转让”、“疏远”、“受异己力量支配”、“精神错乱”等意。

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它被扩展为分析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从而具有了特定的哲学内涵,即主体活动的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或支配主体自身。

而真正使“异化”成为发展的辩证法的哲学范畴的则是黑格尔。

黑格尔第一次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一书中把“异化”当作专门的哲学概念引进哲学,并赋予它丰富的内容。

至此,“异化”成为哲学王国中的重要一员,并在以后的发展中引起许多哲学家们的“另眼相待”。

马克思对“异化”亦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且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中创制了异化劳动理论,此理论是《手稿》中的奠基性理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研究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研究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研究《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研究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解放的追求影响深远。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深入剖析,其中有关“异化”的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批判。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异化”的概念。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异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失去对于自己劳动和产品的控制和支配权,而被资本家剥夺,劳动成果变得与个体的劳动分离,成了商品形式,被资本家占有和支配。

这种异化使得工人失去了对自己生产活动的热情和创造力,成为了资本家的工具,仅仅是为了获得生存所需的工资而工作。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将异化问题概括为四个方面的表现:对劳动对象的异化、对劳动产品的异化、对劳动过程的异化以及对人的异化。

首先,对劳动对象的异化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从人对自然界的支配转变为人被劳动对象支配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以雇佣工人的身份,被迫投入到资本家的生产过程中。

工人们无法自由选择从事他们感兴趣或擅长的工作,而只能按照资本家的要求进行劳动。

工人被迫完成一些重复、机械、单调的劳动,既无法获得体面的劳动条件,也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其次,对劳动产品的异化是指劳动者无法拥有自己的劳动产品,他们被剥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一方面,商品生产使得劳动成果变成了商品,工人们失去了对产品的支配权;另一方面,劳动过程中的剥削使得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工人们只能换取微薄的工资。

这种剥夺使得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成果失去了直接联系,无法满足对实际创造物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第三,对劳动过程的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工人们将劳动力出卖,成为资本家的工具。

资本家通过各种手段追求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和利润的增加,从而将工人们束缚在劳动过程中,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被迫按照资本家的要求进行劳动,失去了对自己劳动过程的控制。

再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再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再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本文概述《再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异化理论作为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为我们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矛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本文首先回顾了异化理论的历史渊源和马克思对其的继承与发展,以明确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起源和演变。

接着,文章将详细分析异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异化概念的内涵、异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异化的社会根源等,以展现异化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分析其与马克思其他理论如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等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讨论异化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发展和运用异化理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会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异化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异化理论,作为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基本概念与内涵的理解对于把握马克思哲学思想至关重要。

异化,在马克思的语境中,指的是主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通过劳动或实践活动,把自己的力量转化为对象世界的力量,但这些力量反过来又成为支配和统治主体的异己力量。

这一概念揭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

异化理论的内涵丰富而深刻。

它揭示了劳动的双重性质:一方面,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础;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却成为了一种剥削和压迫的工具,工人通过劳动生产了产品,但这些产品却成为了资本家的私有财产,工人自己则陷入贫困和奴役。

这种劳动的异化导致了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以及类本质的疏远和异化。

异化德国古典哲学名词词 原文

异化德国古典哲学名词词 原文

异化德国古典哲学名词词原文
异化是一个德国古典哲学名词,英文为alienation,是指主体在一定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并成为奴役和支配主体的异己力量。

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出发,认为绝对精神经过逻辑阶段的发展,成为绝对观念而达到顶点,再不能作为抽象的纯粹概念发展下去,于是否定自身而转化为自然界。

他把这种转化称为异化或外在化。

费尔巴哈则用异化说明人如何借助于幻想,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上帝并对之膜拜,使上帝成为支配人类的超人间的异己力量,只有当人认识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时,才能消除这种异化,使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原则地肯定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论述的唯物主义性质,分析批判了黑格尔异化学说中的唯心主义性质,并用异化劳动这个范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秘密。

论马克思的异化观 从早期到后期

论马克思的异化观 从早期到后期

论马克思的异化观从早期到后期马克思是19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之一,他的理论体系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马克思的异化观是其重要理论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早期异化观到后期异化观进行论述,探讨其思想演化的内在逻辑。

一、马克思的早期异化观马克思早期异化观的起点是他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研究和批判。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核心是私有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被私人占有,劳动力则变成商品,工人只能通过卖劳动力来获取生计。

这样一来,工人的劳动成果被剥夺,他们成为“工具”,而不是主体。

劳动成为痛苦和奴役,而不是自我实现的途径。

这就是马克思早期的异化观,即劳动过程中工人与自身劳动成果、异己化的劳动过程和资本家之间的反目现象。

二、马克思的中期异化观马克思的中期异化观是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提出的。

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由私有制和利润决定,工人只是生产过程的工具,没有决策权和控制权。

而资本家则借助资本积累以追求个人利益,使劳动过程成为剥削的手段。

由于劳动者对自己的产品失去了直接的控制权,因此他们也失去了对社会的控制权,这导致了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的自由和人性都受到了异常的压抑。

三、马克思的后期异化观马克思后期异化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其对生产方式的理解上。

在他看来,生产力的发展是驱动社会变革的关键因素。

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发展,使得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然而,这种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加剧,威胁到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这种矛盾不仅表现为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还表现为国家和外部环境与生产者的矛盾。

这样,时代的发展迫使人们和社会进入一场变革之中。

总结马克思的异化观是他丰富理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

无论是早期、中期还是后期异化观,都深刻地刻画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处境,并提出了转变社会模式去消除这种状况的指导方向。

马克思“异化理论”对现代主体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异化理论”对现代主体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异化理论”对现代主体发展的意义“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为《手稿》)中所阐释的主要观点,在《手稿》中,他借助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异化”和费尔巴哈的“宗教的异化”中引申出自己的“异化观”,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人的本质”,提出了“人的解放”的观点。

本文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人的本质”思想与其“主体”的学说相联系,并结合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存在状态和境遇来说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现代人发展的意义。

标签:异化劳动;人的异化;人的主体性;现代主体“异化”理论(“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的主要观点,他围绕这一理论阐发了关于哲学、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不同的读者对这一理论的解释也是千差万别,形态各异。

那么在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在变动不居的社会现象背后是否还蕴藏着“异化”,这一理论对构建现代主体的意义何在呢?本文试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入手,从“现代科技革命”造成的社会现状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异化”理论和人的本质“异化”一词并非马克思的首创,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如17、18世纪的卢梭、霍布斯,还有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等都针对不同的问题在不同意义上使用过它。

由卢梭的“权利转让”,到黑格尔的“分析绝对精神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再到费尔巴哈的“人与宗教世界的关系”,一直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同一个词被赋予了不同的任务,由政治含义到哲学含义的转变,这一过程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如:马克思在不同的语境和社会环境中对于同一概念的动态理解,但概括来说“异化”的基本意思就是“对立、对抗、排斥、脱节、分离”等。

马克思从劳动本质是人的类生活出发,结合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活动,阐释了“异化劳动”;同时,马克思主要从“人与劳动产品”的地位之别和“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异对“人的本质”进行了肯定:人的本质是劳动的对象化过程,劳动产品是劳动者的对象化,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是处于能动的主体地位的,是劳动者操纵机器、加工劳动对象,创造出凝结了他的汗水和心血的劳动产品,相对于“机器”、“劳动对象”这些“客体”来说,劳动者是“主体”。

异化理论的历史嬗变

异化理论的历史嬗变

异化理论的历史嬗变【摘要】异化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既有其本身的历史渊源及演化发展的过程,又有马克思对其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本文拟从异化概念本身的历史发展渊源为基点,以马克思对先哲异化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为主线,试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唯物史观对它的扬弃。

【关键词】异化;宗教异化;绝对精神异化;劳动异化;唯物史观“异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lienation和Alienate,意为异己的,也译作疏远的,有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支配等意思。

异化概念最早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来的,后来被用到哲学中作为一个哲学范畴。

一、异化理论历时性研究异化概念在近代西方思想史上的使用可以上溯到霍布斯和卢梭。

霍布斯用异化来说明社会政治问题。

卢梭则在他于1755年发表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发挥了这样的思想:人类在未开化的状态中是平等的,但人类具有的动物所不具有的不断地趋向于完善和向前发展的这样一种能力造成了人类不平等。

他认为人类不平等的产生应归因于进步,而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退步,即进步的本身便包含着对抗。

第一个在哲学中自觉地运用异化理论的要首推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了。

对他来说,异化概念是其主观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概念“自我”与“非我”互相联系的桥梁,在其哲学中起基础性作用。

他的哲学出发点是一个能动的主体_一自我,他把自我看成是一切思维和一切存在的根本。

这个自我为了规定自身,又设定了异化的客体非我与自我相对立,即自我创造非我,非我是自我的异化,两者都源于自我。

然而费希特的异化观却不是一个完整的学说,因为他最终并没有将主客体重新统一起来。

所以他的异化理论在逻辑上是未完成的。

异化理论最终是在黑格尔的哲学建构中完成的。

他以绝对观念为整个学说的基点,构造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在解决客观精神和现实存在的物质世界统一性问题的过程,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关于绝对精神的异化理论。

黑格尔以后,“异化”几乎成了当时德国哲学家普遍运用的思维方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异化”思想,指出了是资本主义制度造就了工人日益贫困的境遇。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异化”现象的出现,关注劳动者本身的生存状况,从而使我们的经济发展成果能够为广大的劳动者共享。

标签:异化异化劳动现实意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馬克思寓居巴黎时,于1844年5月至8月写成的,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当时,欧洲的各个国家陆续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随之上升,贫富差距急剧拉大,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马克思意识到,对当代世界的批判,决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现实问题,其中心点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所以在《手稿》中马克思开始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弊端,提出了著名的“异化”思想。

一、《手稿》中的异化思想马克思认为“异化”即是“异己化”,“异化劳动”即是指劳动者的劳动成为一种异己化的东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越发达,生产水平越高,劳动者就越贫困。

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和人之间相异化,人和人之间相异化。

首先,马克思在文中提出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对于劳动者自身来讲,它的生产技术越发达,他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越多,那么这些产品的价值就越少,所以劳动者通过它得到的财富就越少。

“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1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其次,马克思认为之所以会导致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归根结底是因为劳动者和劳动活动本身之间存在异化状态,因为在劳动者看来,“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定了根底。?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不过是在实践观点的展开和运用。 总的来说,异化概念为马克思思想的开展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在对异化问题的思考下,
马克思把人的价值目标设定为自由,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就是实践。实践概念确立马克思 思想开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72 年 5 月第 1 版; 【2】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 年 5 月第 3 版; 【3】孙强 ?与唯物史观的形成?,?复旦大学学报?2000 年第 6 期; 【4】舒也 ?价值——探讨异化范畴的新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 年第 2 期;
三、异化概念在马克思思想开展中的作用 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的理论开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异化劳动所具有的价值批判功能。批判表达的是人文关心。批判就要有批判的标准, 就要进行价值设定。对人类价值的关心,对人的幸福的关注是马克思思想一贯的指向。从他 的中学毕业考试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就可以看出来。“选择一种能给我们 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即完美境地的职业〞。在其后的?莱茵报? 时期、及?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的写作中我们都可一看出,马克思始终思考的一个主 题就是:人的幸福在哪,怎样才能实现人的幸福。所以对人的价值关心是马克思思想工作的 最终指向。异化概念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武器。现实的社会就是异 化的世界,要摆脱异化的状态就要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的类本质。在后来的论著中,马克 思为防止异化概念素具有的思辨色彩引起误解,放弃使用异化概念。但是为人类前行设定的 价值悬设却一直没有放弃,从现实世界寻找人的幸福这一价值追求一直没有放弃,而且,把 人的幸福定位于现实生活,通过劳动改造现实世界实现人的幸福这一途径是从异化、异化劳 动开始的。后来,马克思把人的开展目标定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开展,这一目标是通过 劳动生产力的逐步开展而实现的。但是这一转变是从异化劳动开始的。 其次,异化劳动最重要的是把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引向了实践。退去异化概念的批判色彩, 看到的就是劳动,也就是实践。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机器工业大力开展时期,人们当 时看到主要的实践就是劳动。虽然之前,马克思已经意识到“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 判〞,认识到历史的发源地就在市民社会。但是明确把生产劳动确定为全部历史的发源地开 始于?手稿?,开始于异化劳动。在明确了当下劳动为异化劳动之后,马克思就开始进一步探 讨,既然异化的劳动不属于我,那它属于谁,是什么造成了劳动的异化的。马克思在?手稿? 中开始深入具体地探讨了工资、地租、资本利润等现象的实质,指明异化劳动只是社会开展 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它会随着共产主义的到来而扬弃。最重要的,是马克思指明了劳动 是全部历史的发源地,“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是自然对人的生 成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从古希腊的神话“那喀索斯之死〞开始,人类实 际已经意识到,要想认识自己就要外化自己。劳动的实质是外化,是对象化。“工业的历史 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翻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 我们面前的人的 心理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进而实践,就获得了本体论的地位。 社会就是劳动实践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解释社会现象也应该抓住实践这一根本,改造社会 也只能从实际的社会实践出发。这样,克思解开所谓的额“历史之谜〞,为其之后的研究奠

异化劳动与异化消费概论期末考试答案

异化劳动与异化消费概论期末考试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思想?答:在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中,辩证法和诠释法的方法紧密的联系结合在一起。

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和诠释学的方法向我们表明“异化劳动”是何以发生的,以及我们如何知道发生了异化劳动。

通过比较马克思的辩证法于现象学-诠释学的方法和实证主义方法之间的异同,我们才更容易理解马克思在揭示“异化劳动”中的观点。

一、那么为什么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呢?我认为,实证主义方法是不能够达到“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的。

因为是正注意满足于按照不变的规律说明世界,其结果是对现存世界的肯定而非是一种改造。

各种唯心主义的假定存在一种“原初状态”或“本真状态”的方法也不能达到“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哲学历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这样科学的论点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采用科学的事实。

二、根据各类文献,“异化”这个概念,就意味着生产者的劳动产品与生产者本身相分离。

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了“异化劳动”的概念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丑恶,论证了共产主义的美好。

马克思揭示劳动产品不应属于资本家,而应属于劳动者,因为劳动产品是人的生命(劳动能力)投入的结果。

“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

”马克思进一步揭示劳动结果的异化(产品分配的不公正等)是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导致的。

“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

”为什么工人在这种劳动中会感到痛苦呢?因为这种劳动是异化的、外化的劳动。

对马克思异化问题的理论探析

对马克思异化问题的理论探析

对马克思异化问题的理论探析摘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其哲学中占有根本地位,异化或者说是劳动的异化这一问题贯穿马克思哲学的始终,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解决异化问题在于废除私有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异化问题。

从社会合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这一角度出发,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进行社会合作,在于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公平原则,资本主义对于工人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违反了公平原则,因此导致了异化问题的产生,只有将公平原则作为发展政治和经济的基本原则,人的异化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关键词:异化;劳动;生产力;公平关于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性和基本地位,国内外的学者都有过相关论述,例如国内的学者俞吾金先生曾两次撰文对异化理论的重要性进行过专门的阐述,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便将所有相关研究一一列举,本文对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性和基本地位将不再赘述,而是以此为基本前提,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问题进行探析。

一、异化与劳动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来看,马克思对于人的异化问题的关注早在他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中就已经开始,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则是学界公认的马克思对于异化理论最为全面的论述,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问题的关注点主要是在异化劳动方面,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人类的本质,异化就是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或者说劳动与人的对立。

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只有不受自然需要影响的生产才是真正的生产[1]53,劳动不仅是人维持生存的手段,还是人通过改造世界认识自身的一种途径,人在劳动中认识到了自己的类本质,异化的劳动使劳动仅沦为人维持生存的手段,使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根据马克思的看法,劳动是人与动物之间最为重要的区别,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人类的所有财富和文明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之源。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导致劳动异化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资本、土地的相互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相互分离导致了劳动的分解,马克思说“劳动分解为自身和工资”[1]69,工人成了一种商品或一种资本。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解析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解析

黑格尔
3.“异化”概念的由来
(4)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1841) 中用“异化”来分析宗教是万能,人就越是 无能。上帝越是无所不知,人 就越是愚昧无知。总之,为了 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 无。”
费尔巴哈
• 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 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 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 为主,反转过来束缚、支配乃 至压抑主体。
• “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 不仅能够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而且懂得处处都把 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3.2 “异化劳动”的具体内容:四个规定
(3)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行为本身变成了异化劳动, 人不再是占有自然界和把它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改造,而 是脱离了这个自由活动的领域。
• “首先,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 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 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 己的体力与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 异化劳动首先发生在生产过程本身中,然后才发生在产品的分 配中。产品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
• 后来,在近代自然法则理论和社会契约论中引申为人 们自然权利的让渡,成为了法学和政治学理论概念。
2.“异化”概念的由来
(2)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第一个将“异化”概念 从无批判的实证概念转变为批判的价值概念。
私有制出现以后,人们 自然权利的让渡形成了 社会和国家权力,但这 种权力会变成一种与出 让权力的人相分离的、 相对抗的独立力量,反 过来压制和剥夺他们。
• 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间的异化关系,归根结底就 是工人和资本家彼此间的异化关系。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对异化理论的借重与超越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对异化理论的借重与超越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对异化理论的借重与超越
侯建明
【期刊名称】《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35)2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石,对共产
主义进行经济学和哲学两种逻辑论证,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从《关
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开始并完成了由异化劳动理论
到唯物史观的飞跃,这使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从而克服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共产主义论证的理论缺陷,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将共产主义视为理论体系、现实运动和理想社会的统一。

理论上的相对成熟和现实斗争的迫切需要,使得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并在《共产党宣言》中达到成熟。

【总页数】7页(P13-19)
【作者】侯建明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观念—生存"到"生存—观念"存在论基础问题转向——马克思对黑格尔异化理论的继承和超越
2.实践哲学视阈下马克思对黑格尔异化理论的超越
3.实践哲学视阈
下马克思对黑格尔异化理论的超越4.超越道德争论——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化研究的前提批判5.新时代背景下现代人精神困境和超越路径研究
——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合理批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试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

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

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

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和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及时代价值。

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

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

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

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理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

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

异化的来源

异化的来源

浅析《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来源异化劳动理论是《44年手稿》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人受物的压迫和统治等种种异化现象。

在此将从:异化理论的来源、马克思对异化理论的批判、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评价,四个方面对异化理论展开论述,以探求异化劳动理论的来源。

一、异化的来源异化理论并不是由马克思首先创立的,在马克思之前的许多思想家就开始用异化来阐述和论证自己的理论。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讨论社会契约论时首先提出了异化思想。

霍布斯认为,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在平等的基础上彼此之间订立契约,愿意将自己的部分权利“异化”给“利维坦”,在这里,“异化”的含义可以理解为“转让”。

18 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吸收了霍布斯的异化思想,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中将异化定义为一种损害个人权利的行为,突出了“异化”的否定性。

他认为,国家是建立在人们共同订立契约的基础之上,所以国家应该是民主的国家,当国家存在各种异化现象时,人们就有权利推翻这样的国家。

19 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异化思想对马克思影响很大,在黑格尔建立的哲学体系之中,他认为异化的主体是绝对精神,异化是绝对精神自我否定而必须经历的环节,这种自我否定的能力表现为绝对精神的能动性。

在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阶段中,由于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必然要异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即自然界)。

但是,当绝对精神意识到自然界就是自己本身的异化时,它就要通过异化的扬弃而进入到精神阶段,在人的意识之中返回到自身,最终完成绝对精神自我异化和扬弃自我异化的过程而到达自我综合的阶段。

费尔巴哈批判了宗教的欺骗性和虚伪性。

他认为宗教其实就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人们赋予了上帝以人的力量,却受上帝的统治和压迫,这便形成了异化。

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对马克思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费尔巴哈的人本论对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人的类本质思想有重大影响;第二,费尔巴哈不仅分析了宗教和唯心主义存在的弊端,并且指出了他们在认识论根源上的错误。

马克思异化概念探析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异化概念探析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异化概念探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马克思是现代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社会现象和人类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和理论。

其中,马克思的异化(alienation)概念,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也是其社会批判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了“异化”这一概念,并在其后的著作中进一步阐释和发展。

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因为私有制和商品关系而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和行动自由,自身变成了类似于其他商品一样的商品之一,失去了对自己生产和创造的产品的支配权。

这种状态被马克思称为“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对于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人类存在的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深刻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类命运和困境,而且可以提供一种批判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超越资本主义既有的束缚和限制。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文旨在对马克思异化概念进行深入的探析和研究,回答以下问题:1. 马克思异化概念的来源和内涵是什么?2. 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是什么?3. 马克思异化概念的适用和适用范围是什么?4.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如何利用马克思异化概念来揭示和批判资本主义的本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1. 对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历史渊源、内涵、发展和演变进行全面的阐释和分析,包括马克思对异化的不同阶段的理解和表述、对异化的不同形式和表现的识别和批判等方面。

2. 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和理论研究的成果,深入探讨马克思异化概念在当代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提出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以更好地应对和批判资本主义的本质。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和理论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对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历史渊源、内涵、发展和演变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2. 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和理论研究的成果,对马克思异化概念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反思和探讨,提出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之一,“异化”是《手稿》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

以往学术界在阐释“异化”这一范畴时,往往将“着力点”(或“关注重心”)放在异化产生的原因、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异化的后果、异化的其他历史形态、异化的未来命运及消亡途径等方面,尤其是对“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讨论得非常深入,至于对异化的评价则往往以批判居多,即便提到异化的“历史性功绩”也只是简要地谈到:“以往人类获得的工业文明成果恰恰是建立在异化劳动的基础之上的,是异化劳动的产物。

资本主义异化劳动虽然造成了对劳动者的压迫,但它同样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成果”[1],“(异化劳动———笔者注)为人类未来赢得解放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物质基础”[2]。

笔者认为,在涉及“异化”的评价问题时理应具有一个更加宏观的视野,即应该把“异化”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长河中去考察,将“异化”与马克思的其他思想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而不应简单地“就异化谈异化”。

倘若单纯地“就异化谈异化”,往往会使“异化”的很多真相被遮蔽了。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尤其是通过对《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的链结式解读,笔者意识到,普遍异化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同时亦是后一社会历史阶段得以孕育和产生的前提(或基础)。

作为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中介”及“桥梁”,“异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收稿日期]2013-05-12[作者简介]王学荣(1984-),男,湖南炎陵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发展理论。

异化: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史上的“逻辑中介”———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的“链接式解读”王学荣(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200433)[摘要]以往学术界在阐释“异化”这一范畴时,往往将“着力点”放在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异化的后果、异化的其他历史形态、异化的未来命运及消亡途径等方面,尤其是对“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讨论得非常深入,而对异化的“历史性功绩”研究甚少。

随着对异化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异化的评价也应该有一个更加宏观的视野,即应该把“异化”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长河”中去考察,将“异化”与马克思的其他思想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就异化谈异化”。

普遍异化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又是后一历史阶段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异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尤其在共产主义学说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成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史上的“中介”和“桥梁”。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共产主义;“三大社会形态”;扬弃[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13)05-0021-05长白学刊2013年第5期总第173期CHANGBAIJOURNAL No.52013Sum No.173史上(尤其在共产主义学说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异化”这一范畴,马克思“共产主义”这一结论便无法从逻辑上得出。

本文立足于《手稿》,同时结合《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试图对“异化”作出新的解读,提出异化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史上的中介和桥梁的观点。

不当之处,恳望关心这一问题的学术界同仁批评指正。

一说到“共产主义”,读者的第一反应也许就是传统教科书中那三句经典表述:其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其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其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这样概括当然也并不能说错,可是,这毕竟是后来学者们对共产主义基本特征所作的概括和推衍。

要真正探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应从源头说起。

笔者认为,其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对共产主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证。

不过,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此之前马克思已经写过两篇著名论文《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问题》和《导言》)①。

在《问题》和《导言》中,马克思分析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二者之间的关系,批判了“政治解放”的局限性,肯定“人类解放”才是“人之为人”的彻底解放,并对德国实现人类解放的可能性和条件性作了初步的探索,即诉诸人本主义、诉诸无产阶级、诉诸“武器的批判”。

如果这被看成“共产主义”的最初萌芽的话,那也只是“萌芽”而已,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作出比较系统论证的乃是《手稿》。

当然,马克思在《手稿》中并不是开篇就论证“共产主义”,而是用了巨大的篇幅在谈另外一个乍看似乎并不相干的话题———“异化”。

只是在《手稿》的后半部分才开始论证“共产主义”,而且论证“共产主义”的篇幅远远少于论证“异化”的篇幅。

也许有读者会表示不解了,可能会接连发出诸如此类的疑问:仅仅从篇幅上讲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马克思为什么要如此安排《手稿》的文本结构?“异化”和“共产主义”二者到底有怎样的内在关联?在回答这些疑问之前,首先应该弄清楚“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究竟是“何所指”。

马克思的思想内核说到底是关于“人”的学说,共产主义学说的提出从根本上讲是源于马克思对“人”的思考,这也正是“马克思哲学”成其为“哲学”的“根基”。

②“共产主义”之为“共产主义”,当然不是简单的“共产”即对对象性财富的简单“拥有”“享有”,而是人向自身的“还原”和“复归”,是“人之为人”的“生成”。

那读者也许就会问了:“人”不是好好的么?为什么还需要“复归”呢?这当然就不得不说到“异化”了。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劳动产品、人与劳动过程、人与人的类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异化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劳动产品、人与劳动过程的“异化”也好,人与人的类本质、甚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也罢,从根本上说都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那么,“异化劳动”又是怎么产生的呢?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恰恰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产物。

私有制是根基,“异化劳动”深深地植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土壤之中。

这样一来,要消除人的异化,就必须消除“异化劳动”,而要消除异化劳动又必须消灭私有制。

换言之,只有消灭了私有制,人的“自我异化”才得以“扬弃”,人的本质才得以“复归”,“共产主义新人”才得以显现,人类社会才历史地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

对此,马克思在《手稿》中说得非常清楚:“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使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地、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

”[3](P73)马克思认为,实现了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人乃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当然,“解放”之为“解放”并不是简单地实现了“共产”,而是人向合乎其本性的人自身的“复归”。

而“复归”之为“复归”,也不是简单地回归到原点,而是在自觉保存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基础上,在更高层次上的螺旋式上升。

人向合乎其本性的人自身的“复归”过程恰恰就是对异化劳动(或者说私有财产)的“扬弃”的过程,这实际上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

从这一意义上说,“异化”并不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相反,它恰恰充当了共产主义发展史上的“中介”或“桥梁”。

试想:倘若没有对“人”的本质的“异化”以及对“异化”的积极“扬弃”,共产主义又如何能够实现?“共产主义新人”又何以能够“生成”?二谈到“异化”在共产主义发展史上的“中介”和“桥梁”作用,我们还有必要来细致地考察一下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

道理很简单,因为“异化”的“中介”(或“桥梁”)作用在“三大社会形态”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和充分。

甚至可以这么说,不懂“三大社会形态”便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③中马克思提出了人们广为熟知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马克思认为,从总体上看,社会经济发展依次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也叫“自由经济”“时间经济”)。

④根据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也就是人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进的三个历史形态。

马克思写道:“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4](P104)在这里,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作了脉络式的划分。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发展总体上经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马克思所说的第一大历史阶段可以称之为“人的依赖关系”阶段。

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与特定的经济形态相联系,与该阶段相对应的经济形态就是以自给自足为根本特征的自然经济。

在这一阶段中,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极其落后,个人几乎没有什么独立性可言,而只能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

其中,最常见的社会共同体形式有“血缘共同体”和“地域共同体”两种。

生活在该阶段的人们在物质条件极端恶劣,生产能力十分低下条件下,主要依靠人的自然力进行劳动。

在这一阶段,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被这种基于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的“人的依赖性”紧紧牵制着,在此情形之下,又怎么会有人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呢?这二者从根本上讲是矛盾的。

对此,马克思亦有深入的剖析。

马克思曾经这样说道:在这种社会关系下,“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

”[4](P485)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下,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异化”可言。

马克思所说的第二大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

与该阶段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经济。

在这一阶段中,人们开始进行普遍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换。

其中,最典型的物质交换形式就是商品交换,在此基础上人们展开了多方面的社会关系。

但由于此种社会关系始终受制于一种“异己的物的关系”,这种“物的关系”与人的真正自由、独立显然是背道而驰的,该阶段的人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异己的物的关系”的束缚甚至压抑,以至于人本身也被严重“异化”了,成为马尔库塞笔下的“单面人”(也有些地方译为“单向度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