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教案-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 精品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政治必修四《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一.知识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知识梳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的物质性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活动。

(2)实践是一种活动。

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征(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实践的和实践的。

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及其也具有客观性。

(2)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___ _____、___ ____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__)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____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则会阻碍人的实践活动。

2.方法论:坚持第一的观点,重视指导作用。

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地统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三.易混易错点:1.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的历史性在于它是有目的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5.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6.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

四、课堂练习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2.“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这表明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4.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传播时,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严加防范,以抗击这一流感的蔓延和肆虐。

高二政治2.6《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

高二政治2.6《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难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过程:一、巩固复习(5分钟)唯物论的主要哲理有哪些?二、新授(25分钟)1.实践及其特点⑴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实践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②实践是一种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区别于人的认识活动、理论活动。

学生分析:杜威、费尔巴哈、黑格尔对实践的理解与马克思的实践观有何差别?(投影)⑵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学生讨论: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投影)②实践具有在实践活动中,无论是改造自然界还是改造人类社会,实践都是在指导下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中的人的活动。

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其中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例1、(06年重庆)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①医生治病②法官办案③文艺演出④调节分配结构A.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④例2、报告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要获得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要么参加社会实践,要么学习书本知识,即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

但是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知识来源于。

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学生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获取认识的途径”(投影)◇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44)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两则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 用于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 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从感性认识到 理性认识
(从实践到认识) 第一次飞跃
理性认识回到 实践中去
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行——知——行
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的特征
◇第二、主观能动性
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改造社会: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想一想” :袁隆平的成就 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吗?
A.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 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B.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 系中的人,他们离不开与 社会各方面的联系; C.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社会条件 的制约。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资料 链接
事实胜于雄辩、路遥知马力、真金 不怕火炼、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
怎样来检验认识?为什么?
亚里士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结论: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客观事物 本身不能“自言其 明” 多数人公 认的观点 权威的话 本身无法证明
1、华佗为什么要研究麻醉药? 2、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毛泽东指出: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 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 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 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精选3篇)

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精选3篇)

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精选3篇)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范文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

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来源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仰望夜空,星光点点,惟月为大。

缺缺圆圆,变幻摇曳。

从旧石器时代刻在甲骨上的简单符号,到如今咏叹唱和的诗歌文章;从东方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九天揽月,人类从来没有停息对茫茫苍穹中那轮皎皎玉盘的追求。

新课讲授:人类对月球的探索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发现月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了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带回了岩石和土的样本,使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0xx年,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使人们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球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认识。

20xx年,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宇宙神—5”运载火箭将两个月球探测仪发射升空。

科学家对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获得的撞月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确认,月球存在水。

20xx年,中国“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国际上第一次获取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

探究一:人类的这些对月球的认识是从哪儿来的?一、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两层基本含义: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高二政治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高二政治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高二政治教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构成要素(3)实践的特点◇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运用:(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出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二、【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讲授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那么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

但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

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名师教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示范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示范教学教案
学生活动:在台上切开苹果并分发品尝,各自说出苹果滋味。总结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和来源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总结出--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总结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设计意图:利用“苹果”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品尝体验和探究学习体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分享合作中拓展思维空间,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便于自动生成。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很容易被激发,于是在这种愉悦的讨论学习中,枯燥的政治理论也就变得有趣起来。
学生写并踊跃回答自己的同学特点。
通过贴近学生的情景活动,容易他们激发兴趣,自然导入本课哲学理论学习。
2、实践的特点
探究活动一:观看“愚公移山”的动画视频,思考:
(1)是谁在从事移山活动?(2)移山活动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3)移山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教师活动:适当讲解,点出概念理解上的易错点。
当堂检测巩固提高
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我精选了5道选择题对学生进行限时训练,处理先由学生回答,然后小组互评纠正,最后教师点拨。
学生进行限时训练
处理先由学生回答,然后小组互评纠正
设计意图:这样自学互评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解题的能力
七、作业布置: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请你利用今天所学知识以“我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难点: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班的学生。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很有限,对实践活动、实践主体等认识不多,这对于他们理解本课的基本观点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精选】高中政治二年级教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精选】高中政治二年级教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定义、基本含义和实践的三个特点。

2、理解什么是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懂得实践的三个基础特点是不可分的,统一在任何一项实践活动中。

3、知道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践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4、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5、通过对历史上其他哲学派别实践观的分析,认识其实质,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点的认识。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和历史上其他哲学派别实践观的比较,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2、通过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的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学习,得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概括总结能力。

3、全面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实践含义、基本特点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的观点,认清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的荒谬之处。

2、通过以现实生活中的思想、理论的分析、认识、树立实践是检验认识整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念,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

3、确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指导实践,努力取得改造世界的有益成果。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是实践的第二个特征,因为其是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教学中要分析好这个特征,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实践的含义。

本框的第二个重点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要讲好这个问题就要从来源、动力、目的、标准四个方面全面讲述。

但是,在这四点中,更为重要的、更为根本的、起基础作用的,则是前两点,即来源和动力。

因为实践决定认识,主要在于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标准和目的是在前两点基础上的引申和发展,没有前两点,就没有后两点。

所以,本框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来源和动力上。

高二政治学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二政治学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二政治学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是为治。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高二政治学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学习目标】--导1、识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理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重难点】重难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一、基础梳理--思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什么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几个4、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5、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二、合作探究--议、展、评1、下列谚语主要体现的哲理归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2)吃一堑,长一智(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5)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

(6)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7)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8)学以致用(9)社会一旦有某种需要,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2、20世纪20年代,弗莱明第一个发明了抗生素青霉素。

抗生素问世后,1肺炎、脑膜炎等疾病得到了救治,抗生素成为应用最广的治疗药品。

然而大量的临床实践使人们发现,抗生素具有导致血液疾病和产生耐药性等弊端。

现在,医学界也不再把抗生素看成灵丹妙药。

而是慎重使用抗生素。

以上材料是怎么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三、自我检测--检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③实践出真知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③④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

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

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评课稿

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评课稿

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评课稿一、引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是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程通过探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问题以及实践的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并提供实践的实例以加深学生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本文将对该教材进行评课,分析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以期提高课程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理论基础和主要观点; 2. 掌握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和特点; 3. 了解实践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4. 能够分析并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3.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理论基础本部分主要介绍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内容: -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 经验与概念的关系;- 直观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关系。

3.2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和特点本部分着重介绍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和特点,包括以下内容: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检验; -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3.3 实践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本部分重点讲解实践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内容: - 实践是个体认识的基础; - 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实践对于个体价值实现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系统介绍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实践的作用,并提供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相关概念。

2. 讨论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辩论,促进思想碰撞和深度学习。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实验等,以提供具体实践场景,帮助学生体验实践的重要性和特点。

五、评价与改进本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较好地满足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要求。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创新教案】1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创新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参考教案1一、课标要求及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本课题分二目,包括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其逻辑顺序和结构分别是:实践的定义—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践的三个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从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中可以感受到本课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较强的思想理论性,尤其注重帮助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在心理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认知结构上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什么是正确认识的来源与检验标准有了自己生活化、经验化的理解,所以不应该只大量灌输和拓展较多的空洞理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助真实的实验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体悟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定义和三个基本特征,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初步树立科学实践观,学会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从而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与书本上的理论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用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方式,恰当运用指导—自学、讨论—交流、引导—探究、体悟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

政治: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必修4)

政治: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必修4)

人的理解从何而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2)实践是理解的基础(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2、水平目标:(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比较分析水平和理解水平(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水平和概括综合水平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理解的基础这个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理解的决定作用。

教学重点: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理解的基础的相关内容教学难点: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理解的基础的相关内容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

”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说明了我们不单要有理解,更重要的是把理解应用于实践中。

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要了解好实践的含义,我们就得从下面的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指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

——也就是说,作为实践,它必定是人的活动,其主体只能是人,像牛耕地、蜜蜂建巢都不是实践。

二是指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能够把观点存有变为现实存有。

——实践是一种现实的活动,不同于观点活动,另外,实践还能把我们脑中的观点意识转化为现实中的东西。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1、蜜蜂筑巢2、教师讲课3、学生认真学习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5、“争论克隆人”6、克隆羊“多利”问世——属于实践活动的有4、6(过渡)我们了解了实践的含义,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为实践,它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出全面部署,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据分实析,践六是中认全识会的上形目成的的和《归决定宿》,将成
为下一阶段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实践证明,社会和谐有利于协调各方面利益
关系实,践维是护检人民验的认根识本正利确益。性神的州唯大一地标正展准开
一幅共建和谐的新画卷。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这一观点的?
你读认书为与哪实个践观相点结正合确?
镜头二:走进科学
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 决议,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 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
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 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 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 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 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不会游泳 怎能下水
不下水,怎能 学会游泳
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自主探究
1、一什实切践么物是是质人实性们活践改动造?客观世界的 2、实践有哪些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实践为什么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含义
人们
主体
客观世界
对象
物质性 活动
直接现实 性活动
自然界 人类社会
非纯主观 思维活动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镜头四:走进社会 走进下帅
走实对进践你下有是帅何表认启明示识什?的么哲目学的道和理?归宿
知识梳理

含义

来源
特点

实践及 其特点
识 从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动力
检验 标准
基本形式
何 目的、归宿 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程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及点评一、教材分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第六课的第一框题,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本框题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理性思考能力,并已学习了唯物论当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但是哲学是高度抽象的一门学科。

因此,课堂教学应创设情景,把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与抽象的理论观点有机结合起来。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能力目标:具有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归纳文字及图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人类实践的伟大,明白实践要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理解实践的重要性,树立积极参加实践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教学难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五、教法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师:今天早饭大家吃了什么?PPT1:(呈现四种不同的面包图片)师:你觉得哪一种面包是甜的?面包是客观的事物,甜不甜是主观的判断。

你想要知道面包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设计意图: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对新课的兴趣。

师:面包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小麦作为当今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段关于小麦的视频并思考问题。

PPT2:(视频内容:麦子是如何生长的)(1)种植小麦的主体是谁?需要什么手段(工具)?种植改变的对象是什么?(2)主体、手段、对象有什么共同点呢?从整体上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活动?(学生回答略)师:种植小麦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种植活动的过程也是客观的,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其过程与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

现在,请你从哲学高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项活动。

重庆市高二政治第一单元《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用》教学设计教案

重庆市高二政治第一单元《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用》教学设计教案
(3)实践是的唯一标准。
A、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B、客观事物自身也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C、只有把和联系起来加以比照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实践是的活动,人们可以把
和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和。认识从中来,最后又回到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和。
2、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3、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也是认识的唯一途径。
4、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5、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注意区分认识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
6、真理是标志着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知识起到了引导,辅导的作用。贴近生活,材料新颖的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活动多,教师仅是启发学生思维作用而已。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充分的完成了三维目标的实现。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同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及其
的反映。真理最基本属性是。(真理形式是的,内容上是的。)因为:第一,真理反映的内容来自于是客观事物及规律,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政治教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范文

政治教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范文

政治教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范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政治教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范文政治教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范文下面是本店铺W为大家提供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一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24: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质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24: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质教案
(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教师小结:(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2)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诗句感悟: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师小结: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请你来判断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3、老师讲课
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6、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一号”
教师小结:教育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是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情境探究:嫦娥三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③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④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合作探究:大家来讨论
问题:认识从哪里来?
教师小结: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情境探究:走进科学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问题: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教师小结: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漫画赏析
问题: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情境探究:走进自然

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叙写:1.80%的学生能解释实践的含义,列举具体事例区分三种实践活动。

2.依靠自主探究,80%的学生理解、记忆并结合材料分析实践的特点。

3.在教师的点拨下,70%的学生理解并背诵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并结合材料分析。

(重难点)课堂评价设计:课堂评价核心思想: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结合,学困生注重纵向评价。

按照临朐中学高中部“目标导引教学”的要求,本节课和以往上课思路一致,分成“讲评新闻,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达成目标;教师点拨,回扣目标;当堂检测,巩固提升”这五个环节。

1.教师眼神鼓励、口头表扬。

对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必须双眼和蔼地注视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尊重。

回答问题等表现优秀,可用“你回答得很完美”“我很羡慕你清晰的思路”等接地气的话语来评价,切忌假大空。

回答问题等表现一般,可用“你还需要凝练自己的观点”“加强背诵”等。

这样的评价方式贯穿课堂的各个环节。

针对目标:这种评价主要针对第一个目标:80%的学生能解释实践的含义,列举具体事例区分三种实践活动。

具体见下面表格。

学生表现教师评价预见等级流畅地表述实践的含义,对学案上列举的实践活动准确分类“你回答得很完美”“我很羡慕你清晰的思路”A较为流畅地表述实践的含义,对学案上列举的实践活动分类错误有一个“你还需要凝练自己的观点”“加强背诵”B在教师的提示下,能表述实践的含义,对学案上列举的实践活动分类错误有两个甚至三个“从基础做起,慢慢来”“先超越昨天的你,再和比人比,压力别太大”C设计意图:抓住目标学生的心和脑,让他们不能不想走神,即使走神也能拉回来。

政治教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范文

政治教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范文

政治教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一环,政治教案人则是传递政治课程的关键人物。

政治教育的效果首先取决于政治教案人的素质和认识水平。

那么,政治教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呢?一、教师教育政治教案人在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过程中,都接受过师范教育或相关专业培训。

在这个过程中,政治教育课程被作为重要的一门课程,教师们学习了政治学、思想政治理论等知识,这为政治教案人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师范教育或专业培训中,政治教案人也学习到了较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这使得政治教案人能够更有效地传递政治课程,同时促进了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

二、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政治教案人的认识来源之一。

政治教案人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认识。

在实际的教学中,政治教案人会不断地与学生互动,通过互动和反思,加深对政治学、思想政治理论等知识的认识,同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政治教案人还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了解学生对政治教育的需求和心理特点,这为政治教案人的认识水平提供了更全面的基础。

三、自我提升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政治教案人需要拥有全面、深入的政治、思想、教育领域的知识,才能够准确地领略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政治教案人需要不断学习各种有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关注时事政治、社会现象等问题的发展变化。

政治教案人应该通过自我研究、广泛阅读等方式,不断深化对政治、思想、教育等领域的认识和理解,以更好地服务教育事业。

结束语政治教案人的认识来源是多样的,除了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和自我提升之外,还包括多种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等。

在任何情况下,政治教案人都应该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为促进合格公民的培养做出积极贡献。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践。

2、能力目标: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意境,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课堂探究,侧重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明确什么是实践、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根底。

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明确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根本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根底。

难点: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三、教学方法
情景、问题引领法;实验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政治第四册[人教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课时)
全章概述
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中有决定性作用,在实践中坚持追求真理,与时俱进。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新课程学习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特点。

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践观,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实践在认识产生过程中有什么地位何作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实践及其特点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2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他们把实践或是看成是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或是看成纯主观的活动,或是割裂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都不是对实践的正确认识。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2-43页内容,并思考实践活动的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实践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2、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

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
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3页“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实践的形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试验是三种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认识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从认识的起源上来讲的,但并非人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亲身实践,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习间接经验也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认识的发展离不开实践。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认识的正确与否不能用主观认识来辨别,要通过实践检验。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略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指导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和归宿。

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相关链接”“名言”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离开实践认识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及其作用,知道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唯一的检验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关于实践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主观能动性活动③实践是一种社会历史性活动④实践是一种适应环境的本能性活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B
[例2]“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这一观点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答案D
[例3]毛泽东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这句话主要说明()
A.认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
B.实践的需要推动了认识发展
C.认识正确与否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答案:D
★课余作业
结合所了解的生活实际,分组讨论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