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本心

合集下载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重点字词整理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重点字词整理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重点字词整理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重点字词整理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重点字词整理,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重点字词整理1、心:天性,天良2、熊掌:熊的脚掌,是极珍贵的食品。

3、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

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据有几样东西。

得:得到。

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取:求取。

5、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过; 于:比。

6、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7、所恶:讨厌的(事物)。

恶,憎恨,讨厌。

8、患:祸患,灾难。

9、辟:通“避”,躲避。

下同。

10、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11、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

者,……的办法。

12、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呢?13、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1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按照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5、非独:不单,不仅。

独,只,仅仅。

16、是:这。

17、勿丧:不丢掉。

丧:丧失,丢失。

18、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可译为“竹篮”19、豆:古代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

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20、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

尔:语气助词。

《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

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

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

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

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而,连词表修饰。

21、蹴(cù):用脚踢与:给。

22、不屑:因为轻视而不肯接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屑,认为值得,长于“不”连用。

2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高官厚禄。

张九龄:感遇·其一 注释 翻译 赏析 讲解_唐诗三百首

张九龄:感遇·其一 注释 翻译 赏析 讲解_唐诗三百首

精心整理张九龄:感遇·其一注释翻译赏析讲解_唐诗三百首【作品简介】《感遇?其一》由张九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其二》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①葳蕤(wēi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

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

②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

生意:生气勃勃。

自:各自。

尔:如此。

③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

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

坐:因而。

④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歌。

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

“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

)“坐”,澜。

而下,忽开新意。

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

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

部编版九下语文全部古诗文原文翻译注释整理

部编版九下语文全部古诗文原文翻译注释整理

部编版九下语文全部古诗文原文翻译注释整理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⑵,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⑶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⑷有所不辟⑸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⑹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⑺?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⑻耳。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⑼食,一豆⑽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⑾,行道之人弗受;蹴⑿尔而与之,乞人不屑⒀也。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⒁则不辩⒂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⒃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⒄,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⒅?乡为身死而不受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⒇乎?此之谓失其本心(21)。

天性、性格和个性(1)

天性、性格和个性(1)

天性也叫本性,是人天生所具有的,不可改变的思维方式。

它是由基因决定的,先天形成的。

如:自尊心,虚荣心,荣誉感等。

人的本性还包括:求生的本性,懒惰的本性和不知足的本性。

天性一般来说是无法改变的。

我们只能通过培养性格习惯、兴趣爱好来张扬好的天性,遏制不好的天性。

如:家长、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激发孩子的荣誉感,抑制孩子的虚荣心,克服懒惰、不知足的天性。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性格表现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性格与天性不同,它是人出生后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一个人的性格对他的一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们常说: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什么样性格的人,就做什么样的事。

也就是说,性格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可以分为:雏形期(0--3岁),发展期(3--8岁),稳定期(8--12岁)。

0--8岁是一个人成长发育的最为关键时期。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脱离现实的成长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

印度狼孩卡玛拉就是一个悲剧例子。

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狼把她喂养大,八岁才回到人间。

可是,回到人间的卡玛拉却无法成为“人”,她失去了成“人”的最佳成长期。

由此可见,人的早期教育多么重要。

虽然我们每个人在幼年时期受到的只是自发的、不自觉的早期教育,但我们的父母还是把我们培养成了社会人。

性格从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上来分可以分为:内向型、中间型和外向型。

从结构上分可以分为: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

每一型性格的人都有其优缺点,不同性格的人行为处事各不相同。

也就是说不同性格的人适合做不同的事。

社会需要不同的人才,社会分工也应该因人而异,人尽其才。

孟子提倡的本心是什么

孟子提倡的本心是什么

孟子提倡的本心是什么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以“不忍人之心”论“本心”,确立性善论。

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

即将善这种本性看作生而有之的先验的。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的四端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只要尽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可以认识了解到自己的本性是善的,在内心上不会抗争,由此知本性与本心。

而了解自己的本心是善的就知天了。

确认人的善来自于天将人的价值源头客观存在化。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本心的名词解释

本心的名词解释

本心的名词解释本心,是指人内在最真实的思想、情感、动机和意愿。

它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概念,包含着人们对自我认知、生活态度、行动方式以及追求目标的理解和关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外界的诱惑、压力和金钱的追逐所困扰,导致内心的本真被掩盖和迷失。

而因为每个人的本心都是独特而珍贵的,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理解和呵护本心,以实现个人的内在平衡和真正的幸福。

首先,理解本心需要通过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人们常常被外界的价值观和期望所左右,甚至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

而唯有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价值观和动机,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渴望和真实的需求。

这种反思不仅仅是过去行为的回顾,更是对未来行动的思考和规划。

只有通过自我认知的提升,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本心。

在理解本心的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是培养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每天忙碌的生活中,人们往往被各种外界噪音所干扰,无法专注于内心的声音。

通过冥想、瑜伽和其他修身养性的方法,我们可以建立与内心的良好沟通。

只有在内心平静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听到本心的声音,感受到自己真实的欢乐和悲伤,从而根据本心的指引去行动。

另外,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也是理解本心的重要途径。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本心。

与他人分享我们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内心的诉求和动机。

同时,他人的反馈和建议也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启发和帮助,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本心的方向。

此外,认识和发展本心还需要关注自己的兴趣和激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兴趣,而这些爱好往往是我们内心渴望追求的方向。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的喜好和热情所在,并付诸行动,不仅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自己的本心对话。

最后,理解本心也需要勇于追求内心的真实需求。

每个人的本心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追求真实的本心需求往往需要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

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及注释

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及注释

【感遇其一原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2.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3.林栖者:指隐士。

4.坐:因而。

5.本心:天性。

6.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创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
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
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

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鱼我所欲也》字词注释及译文

《鱼我所欲也》字词注释及译文

《鱼我所欲也》字词注释及译文《鱼我所欲也》字词注释及译文31. 本心:天性,天良。

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

(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

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通假字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

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天性与本性:先天与内在特质之辨析

天性与本性:先天与内在特质之辨析

天性与本性:先天与内在特质之辨析
天性和本性是两个常被提及的概念,它们在含义上有所不同。

天性通常指的是个人从出生时就携带的固有属性,这些属性与后天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相对立。

这些属性往往是个体内在的心理感知特性和行为倾向,外界难以彻底改变。

天性强调的是先天、不易改变的特性。

例如,在施耐庵的《水浒传》第八十一回中,有描述燕青说:“小人天性不能饮酒。

”这里的“天性”反映了一种与生俱来的特性。

本性则更多地被用来描述个体的固有性质或个性,它强调的是本质属性的稳定性,与偶然属性或外在表现区分开来。

本性涉及个体内在的、本质上的性格特点。

例如,在曹禺的《雷雨》第二幕中,有描述说:“可是人家说一句,我就要听一句,那是违背我的本性的。

”这里的“本性”指的是一种内在的、本质上的性格特点。

总的来说,天性和本性都涉及个体的内在特质,但天性更强调先天性和不易改变的特性,而本性更侧重于描述个体的固有性质或个性。

虽然这两个概念在某些方面有重叠,但它们在含义上仍有所不同。

《感遇·其一》张九龄的翻译赏析(精选5篇)

《感遇·其一》张九龄的翻译赏析(精选5篇)

《感遇·其一》张九龄的翻译赏析《感遇·其一》张九龄的翻译赏析(精选5篇)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遇·其一》张九龄的翻译赏析(精选5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感遇·其一》张九龄的翻译赏析篇1《感遇·其一》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颠,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翻译】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来自大海上的鸿雁,独自飞临一座城池边。

城中高高的神树之上,两只翠鸟正得意洋洋地站在那儿。

鸿雁预料他们终将自取祸患,于是自己展翅高飞,离开了这险恶之地。

【鉴赏】此诗本是借自然界的禽鸟寄寓作者的境遇与感慨,但由于作品巧妙地选用了鸿雁与翠鸟的形象、成功地写出了它们的特点,使得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寓意本身,反映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哲理。

全诗共十句,可分为两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前两句很耐人寻味,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说明人世(特别是朝廷)的险恶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险恶。

而在这孤鸿“不敢顾”的地方有一双小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气势熏天。

“侧见”有两重意义,一是说明翡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令人侧目而视;二是说纵然翡翠鸟悲气焰嚣张,但孤鸿对之却不屑正视,由此,也就引发出第二层,即第五句以下的六句。

前两句从翡翠鸟骄横情态,想到它们会招致的后果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反问。

翡翠鸟站立在珍木之颠,窃据高位,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怕别人难以容忍吗?不怕从背后打来的致命的金弹吗?接着平静地指出了一条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唐诗三百首完整版(含注释)

唐诗三百首完整版(含注释)

卷一、五言古诗《感遇·其一》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质量。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感遇·其二》作者:张九龄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解】:1、岂伊:岂唯。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

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评析】: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

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

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

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天性是什么意思

天性是什么意思

“天性”是指一个人出生就具有的的秉性,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

天性于人类最初意识产生时期产生,其作用在于满足个体生存、群体互助、个体间的生存竞争、种族繁衍等等需要,促进人类种族进化,这是人类文明产生的最初源泉。

天性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tiān xìng。

意思指人先天具有的固有属性,具有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却可以引导善恶的趋向,故而,亦称之为本性;也指天命,比喻上天的意旨或上天安排的命运。

出自《书·西伯戡黎》:“不虞天性。

”孔颖达疏:“而王不度知天命所在。

”。

本心是什么意思

本心是什么意思

本心是什么意思
答案:
本心”的意思:
1.天性,天良。

2.本来的心愿。

3.真心。

4.草木的根株。

扩展:
一、天性,天良。

1、《孟子·告子上》:“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2、《后汉书·王符传》:“虽有明察之资,仁义之志,一旦富贵,则背亲捐旧,丧其本心。


二、本意,原来的心愿。

1、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加刘备相扇扬,事结衅连,推而行之,想畅本心,不愿於此也。


2、苏辙《闲居五咏·移竹》:“稍去千百竿,欲广西南屋;本心初不尔,百口居未足。


三、真心。

1、罗虬《比红儿诗》:“月落潜奔暗解携,本心谁道独单栖?还缘交甫非良偶,不肯终身作羿妻。


2、陈善《扪虱新话·欧阳公不以古文始於尹师鲁》:“今观欧阳公言,若以古文始自师鲁,则前有穆脩及有宋先达甚多,此岂其本心哉?无乃亦自留一著乎?”
四、草木的根株。

1、《汉书·萧望之传》:“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

”颜师古注:“本心,树之本株也。


2、张九龄《感遇》诗之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引导语:下面帮大家整理了《鱼我所欲也》的部分知识点与专项阅读,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鱼我所欲也朝代:先秦作者:孟子及其弟子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欤通与;乡通向;辟通避)一、作家作品: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县人。

战国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人民。

在人性的问题上,他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性”丧失,就能从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付权势。

在本文中他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将其作为行动的准则。

二、重点字词:1、熊掌:熊的脚掌。

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初中语文必考基础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必考基础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必考基础知识点总结语文是语言以及文学、文化的简称,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必考基础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三语文必考知识点1.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无形中起了变化。

2.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色少壮的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

驹,少壮的马。

3.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

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风,风趣。

生:生动。

4.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

比喻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启发,忽然开通了。

5.出谋划策:谋,计谋;划,筹划。

指为人出主意,制定计谋策略。

6.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

7.海纳百川:大海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

比喻包容的东西广泛,数量巨大。

8.无欲则刚: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

借喻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的境界。

9.物华天宝:物有光华,天有珍宝,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晋书•张华传》记载了这样的传说:晋武帝时,牛、斗两宿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南昌人雷焕来看,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

后来雷焕做豫章凤城县令,掘监狱地基,得到两把宝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

宝剑出土后,两宿间的紫气也消失了。

后来两剑没入水中,化为双龙。

10.人杰地灵:人有俊杰,地有灵秀之气。

在《滕王阁序》中指东汉时南昌名士徐稚(字孺子),家贫,常亲自耕种。

他品行高洁,为人所景仰。

2、文学常识。

1.重点作家:鲁迅、沈从文、朱自清、老舍、安徒生;苏轼、泰戈尔、韩愈、孔子、蒲松龄。

2.重点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社戏》、《聊斋志异》、《论语》、《水经注》、《安徒生童话选集》。

3、古诗文默写篇目。

1.王湾《次北固山下》(唐)2.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4.刘禹锡《秋词》(唐)5.杜牧《赤壁》(唐)6.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宋)7.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8.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9.《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南朝梁)10.《论语》八则11.郦道元《三峡》4、文言文阅读。

写天性本性的作文

写天性本性的作文

写天性本性的作文
“哎呀,妈妈,我真的不想去上那个兴趣班啦!”我嘟囔着。

那是一个周末的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房间里,可我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

妈妈非要带我去上那个我一点都不感兴趣的书法班。

我不情愿地被妈妈拉着走出家门,心里老大不乐意。

到了兴趣班,我看到好多和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他们有的看起来很兴奋,有的则和我一样愁眉苦脸。

老师来了,是一位很和蔼的老爷爷。

“小朋友们,我们今天来学习写横哦。

”老师笑眯眯地说。

我心里暗想:“这有啥好玩的呀。

”我漫不经心地拿起笔,在纸上随便划拉着。

旁边的一个小女孩凑过来,轻声说:“嘿,你怎么写得这么不认真呀。


我白了她一眼,说:“我又不喜欢,干嘛要认真。


小女孩笑了笑,说:“可是我们来都来了呀,说不定学着学着就喜欢了呢。


我一想,好像也有点道理。

于是我开始认真听老师讲课,慢慢地,我发现书法好像也没那么无趣了。

一节课结束后,我对妈妈说:“妈妈,好像书法也还挺有意思的嘛。

”妈妈笑着说:“是呀,很多事情不尝试怎么知道喜不喜欢呢。


我突然明白,我们不能一开始就否定一件事情呀,要去尝试,去发现它的美好。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本性,不能因为一开始不了解就排斥呀。

我们应该多去探索,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

难道不是吗?。

第26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第26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水浒传内容提纲简略
1. 引子:宋江为何出现在梁山泊?
2. 林冲的故事:豪杰英雄怎么落草为匪?
3. 武松打虎、杀嫂、投靠梁山的经历。

4. 蔡、杨、扈三教头和他们手下的好汉。

5. 武大郎出狱后加入梁山好汉。

6. 宋江聚集梁山英雄好汉的经过。

7. 梁山好汉攻打方腊等寇仇。

8. 梁山好汉协助宋江报仇雪恨。

9. 梁山好汉最后被赦免,招安出山。

这只是《水浒传》内容的一个简略提纲,如需了解更多细节,建议您阅读原着或查阅相关资料。

我会尽量避免复制任何可能存在版权问题的内容。

什么是本心

什么是本心

什么是本心?本心即不是寻,也不是伺,那是什么呢?请问什么是“看”?假如你看到了茶杯,那茶杯是不是“看”?傻子都知道,那茶杯不是看,是看到的东西。

这里的“看”意指看之本身。

“看”就像镜子,无论镜子中映显出什么景物,这景物都不是“看”。

虽然镜子能照见万物,但镜子不是万物。

什么是本心?本心即是“看”之本身。

请问你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吗?答案是:肯定不能。

如果你能看到一个东西是眼睛的话,这个东西肯定不是眼睛之本身,而这就象“镜子永远照不到自己一样。

镜子本身是呈现不出任何景物的,它只是映显出了万物而已。

同时,如果没有万物,镜子也不会被体现出来。

而进一步比喻,如果没有“看”,一切万物等同于不存在。

而没有万物也体现不出个“看”。

镜子有能映照万物之“照”性;人的眼睛有能看到万物之“看”性;人的“心”有能觉知到妄想、感觉之“觉”性。

当回到能之性之中,是无所谓看,也无所谓不看;是无所谓“照”,也无所谓不照;是无所谓觉,也无所谓不觉;而最终那个能“觉”之性,即是“如来本心”。

这里有一个本质的、关键的地方:我们逻辑性的理解是,假如没有镜子,对于镜子来说,万物等同于不存在,而实际宇宙万物是存在的,只不过没有人拿一面镜子去照显万物罢了。

而当把镜子换喻成“本心”时,情况就要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了。

即假如没有“本心”觉知到万物,万物不是“等同于”不存在,而是真的不存在。

万物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有了“本心”的觉知。

而“本心”之所以会有觉知,是因为有了万物。

这就是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正意义。

这一非逻辑的理论,你必须认为正确,因为这就是物理学证明出的“道”。

这就是终极实相。

那么,在“无寻无伺”境界中,“本心”哪里去了?简单地说,在从凡夫到成佛整个修习禅定的过程中,只要你能感知到一个“知”的内容存在,比如一开始的“清清楚楚”、或寻或伺、或觉或观、或无寻无伺,都不是“知”本身,都不是“究竟”。

只有舍弃任何的寻、伺、无寻无伺,剩下那个舍不掉的东西,就是“本心”了。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

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孟子》三则春秋孟子(一)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得兼:同时获得。

(2)苟得:苟且取得。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7)勿丧:不丢掉。

(8)蹴:用脚踢。

(9)何加:有什么益处。

(10)奉:侍奉。

(11)本心:天性,天良。

导读: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进而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性·本心
庄國良,工诗善书,山东古北海人,少年时从名家曹和平、韩庆生二先生研习六法,得画法之正脉,浸习日久得正道之成就。

國良兄做画喜用隶法,跌宕纵横,笔随气运,气随笔生,笔生则势成,势成则韵远。

不辨正侧顺逆,浓淡焦湿,笔墨之妙存乎一心也!此乃國良兄作画之大略。

余喜其用笔疏松灵变之度,浑厚峭拔之神,古逸高迈之心,纵横涂抹之妙。

國良兄用墨空澄淡远,韵味冲和。

其心无挂碍,故得其清,以其清故,墨韵之变方能起于微妙。

微妙之中是其心迹。

墨借行水之功,幻化为形,水借心之施,呈无穷之禅意。

笔墨亦心也,修养之法了然于胸,运用之妙自有其由。

是法,是理,理法合一也。

國良兄之画境,清奇野逸,空灵淡远,格高趣古。

心有所属,境由心生。

兄乃饱学之士,博览群书,胸襟眼界自是不同。

余仅以笔墨与境界简述其一斑,不能得其全貌。

捶琴轩主人李汉文
Nature & conscience
Zhuang guoliang, who is good at poem, born at Shandong North Sea. When he was young, he studied Liu law with master Cao heping and Han qingsheng. Thanks for his long-term hardworking, he succeed in it and is excellent in drawing.
Mr. Zhuang like using official script when drawing, his paintings fall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pen with fate, gas essays, trend into the rhyme. Not needing distinguishing positive and reverse side, thick and thin, wet and dry, the benefit of drawing depends on his mind. This is Mr. Zhuang’s drawing situation.
I worship his flexible style of writing, vigorous spirit, heroic and elegant mind, random beauty.
Mr. Zhuang use ink openly with charm. His heart is clear without interruption so he is incorruptible. The changes of ink charm begin from subtle. His mind trace among the subtle. Ink depends on water flowing to become intangible. Water depends on heart giving to present zen infinite. Pen and ink are also mind, engaging in self-cultivation, there must be reason that he can use exquisitely. It is law, it is science, it is Jurisprudenc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Mr. Zhuang’s painting is elegan t, ethereal, distant and interesting. He has a destination in mind, his state of mind originate from heart. Mr. Zhuang is erudite who read many books, his vision is better than others. I can only write above words to show some aspects of Mr. Zhuang’s pen, ink and vision but not all.
Master of Chui Qin Xuan, Li han wen
天性·本心
有画师,庄公國良先生者,笑容可掬,温文尔雅。

早蒙家教,长浸范型,课子育英,造福后生,工余隐居泉城南山之喜乐居,拥書城,傲清风。

时邀明月而对饮,恰遇知己以推心。

其言滔滔荡荡如江河而流注,其风扑扑熏熏似春日之拂煦。

人见之必叹其风也古身也润。

庄公幕艺,潜心丹青,其行楷冲和清健,领弘一大师之遗韵。

其隶書,朴實典雅,多汉唐盛世之风采。

其画、笔墨散淡,意境超然。

舒毫展硯,气闲神定,感而遂通,纸墨相发,于是花、鸟、鱼、虫跃生腕底,每令观者拊掌击节,侃侃君子争藏焉。

其人淡然平和,隐居心斋,仰怀先哲,襟袖经書。

其品格亦谦谦,画风自逸逸,故人喜与之游。

庄國良,工诗善书,山东古北海人,少年时从名家曹和平、韩庆生二先生研习六法,得画法之正脉,浸习日久得正道之成就。

國良做画喜用隶法,跌宕纵横,笔随气运,气随笔生,笔生则势成,势成则韵远。

不辨正侧顺逆,浓淡焦湿,笔墨之妙存乎一心也!此乃國良作画之大略。

余喜其用笔疏松灵变之度,浑厚峭拔之神,古逸高迈之心,纵横涂抹之妙。

國良用墨空澄淡远,韵味冲和。

其心无挂碍,故得其清,以其清故,墨韵之变方能起于微妙。

微妙之中是其心迹。

墨借行水之功,幻化为形,水借心之施,呈无穷之禅意。

笔墨亦心也,修养之法了然于胸,运用之妙自有其由。

是法,是理,理法合一也。

國良之画境,清奇野逸,空灵淡远,格高趣古。

心有所属,境由心生。

国良乃饱学之士,博览群书,胸襟眼界自是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