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以诗为词”之我见

合集下载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孙小丽汉语言文学摘要:苏轼的一生是极其坎坷的,但这种坎坷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词人在宋代文坛独特的地位,这种独特之一表现在其对宋词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词人用一种被人称之为“以诗为词”的手法改革了当时的词风,这种手法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对于“以诗为词”,各个年代的解释不尽相同,其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

当时,一些词人认为苏词“不协音律”,事实上,苏轼是遵守词律的,苏词是协律的,古人用“不协音律”为理由来非议苏轼“以诗为词”是不符合实际的。

苏词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发展了词风。

而苏轼的政治生活背景和当时词坛的状况是“以诗为词”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评价苏轼在宋代文坛上是一位极高的大家,诗文词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其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其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其词更是空灵飘逸,“一洗绮罗香泽之态”,[1] 如天地奇观。

但如果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而最大特点就是“以诗为词”。

结合宋词的流变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的政治生活遭遇,论述“以诗为词”这一文学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贡献、在苏词中的表现、前人对此的评价对正确认识苏词和词体的发展都十分有意义。

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在今四川省)人。

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苏轼与弟弟苏辙同时高中进士,为欧阳修门生。

熙宁四年(1071)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出任地方官,先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调任密州知州,元丰七年(1079)移知湖州时,因讪谤新法罪被逮至京,此即著名的“乌台诗案”。

后因王安石等人的援救而免死,次年到达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时的他已四十五岁了。

黄州四年,是他创作的收获时期,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词等作品写于此时,他旷达的人生观与飘逸的创作风格都成熟了。

论述苏轼以诗为词的手法

论述苏轼以诗为词的手法

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是他在词体创作上的一大革新。

这种手法打破了传统词体的局限,引入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手法和风格等元素,使词体在表现力和风格上焕然一新。

首先,苏轼借“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打破了世人对传统词体的“艳情”传统观念。

他以传统诗歌的题材内容扩大词体的题材内容选择,如将传统的山水、边塞、送别、怀古等诗歌题材引入词中,使词的题材范围更加广泛。

其次,苏轼借“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突破了传统词体在创作上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借鉴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象征、比喻、拟人等,丰富了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使词更加细腻、深刻。

此外,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还表现在对词境的拓展上。

他通过引入诗歌的意境和情趣,使词的表现更加深刻和生动。

他的词作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展现出一种深远而开阔的意境。

总的来说,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极大地推动了词体的发展,扩展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提高了词的格调。

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也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苏轼词序观其“以诗为词”

从苏轼词序观其“以诗为词”

从苏轼词序观其“以诗为词”作者:邢蕊婷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期从苏轼词序观其“以诗为词”⊙邢蕊婷[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苏轼的词论散见于其题跋、序引以及宋人所写的词话、笔记等中,言语简约且观念新颖。

以苏轼所作词序为研究对象,能够在写作方法、题材内容以及词体功能等方面窥探出苏轼“以诗为词”观念的具体表现。

但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没有泯灭诗词之间的界限,从词需合乐及地位仍然低下方面可以看出苏轼对于诗词具有明确的区分。

关键词:苏轼词序以诗为词观念区分“以诗为词”是苏轼词论的核心内容,旨在推崇词体,提高词品。

词序以其所具有的叙事抒情功能沟通了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展露了作者的思想与理论。

我们在研究苏轼词论时,不能忽视其词序这一能够直接表示词人思想理论的特点。

因此,本文从苏轼所作词序出发,探求其“以诗为词”在写作方法、题材内容以及词体功能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指不包括题序等简单词汇在内的词序。

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中,有二十八则词序符合这一标准。

一、以诗为词倾向:以诗作词苏轼在论词时常常以诗为参考对象来衡量,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也善于将词体向诗靠拢。

诗词同源,是苏轼以诗论词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出发点。

这种观点体现在具体的作品中,就是以诗的方法来作词,其词序可以证明这一点。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序: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

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

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

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①在“建安”句之前,苏轼写到与欧阳修论琴诗的话语,最后两人达成一致都认为韩愈的《听颖诗弹琴》是在听琵琶的情境下写成。

继而作者写到把韩愈的这首诗改造后就交给人去唱了。

这体现出在苏轼的眼里,诗词关系非常紧密,诗经过改造加工后也可以成为词。

换言之,诗在一定情况下能转变为词,诗词并不是相对立的两种问题,它们之间是互通的。

[精品]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精品]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精品]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苏轼以其独创的“以诗为词”,以其诗文的艺术技巧,赢得了众多读者的认可,为我们讲述了经典的古典文艺诗歌故事。

苏轼擅长于利用通俗俚语来表达他的思想,他的作品通常风格洒脱,情节跌宕起伏,语气优美,慢慢地缓缓流淌,温柔动人,给人一种不朽的浪漫感觉。

苏轼在文体上具有立体感,把诗动态地刻画在体现了自身思想情感的文章中,体现出多维度的文化精神和丰富的文学内涵,形成了苏轼独有的文艺风格。

苏轼采用诗歌形式,不拘泥传统,把自己的情感耽误于诗歌之中,在采用简练的凝缩形式中,写出了精彩的文字描绘,有壮观的景象,深刻的含义,丰富的视角,写出的文字经久不衰。

苏轼以其情节变化多端、高度象征性、简洁幽默的语句,多角度、深刻、精辟地描绘社会历史变迁、文化特征、区域不同情况,表达了苏轼独有的文化理念,为后世留下了经典的传统文学作品。

总之,以诗为词的苏轼,以其动人的诗句,朴实的叙述,深刻的意境,活力四射的风格,丰富的色彩,形成了其独特的文体风格和文化理念,给后代留下了经典的文学作品。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擅长诗文、绘画、骈文等多种文学形式,堪称古代中国文坛的一代宗师。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特别是《江城子》和《水调歌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首先,苏轼追求语言的纯粹性和音律的和谐性,他将诗与词相结合,使得他的词作达到了一种音韵和意境的完美统一。

《江城子》是苏轼晚年写的一首自述词,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了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名利的无奈与看淡。

词中运用了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自己心灵的深入反省,通过风景与内心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让词作的意境更加深刻,乐曲更加动情。

同样,他在《水调歌头》中也是以诗词的形式来呈现词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了词的音韵,达到了音律的和谐及情感的表达。

其次,苏轼在词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对话,在情感上愈加深沉,文字风格更加丰富多样。

他善于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情感,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人物形象或意象的方式,将词作的意境向读者展开。

《江城子》中的“长恨生”、“大江东去”等意象,让读者对苏轼的痛苦心情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水调歌头》中的“人生如梦”、“人生自是有情痴”等词句,凝练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另外,他还善于运用对话的方式,使词作更富有情境感。

通过对话中角色的不同身份和立场的反复对话,既展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又增加了词作的表现力和生动性。

最后,苏轼在《江城子》《水调歌头》中的“以诗为词”也体现了他对词的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苏轼在创作时不拘泥于古代词人的格律和技巧,既尊重了古人的传统,又注入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他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观点,追求自由自在的艺术表达形式。

《江城子》的长词结构和《水调歌头》的体裁变化等都是苏轼对传统词作形式的创新。

通过自由而灵活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使他的词作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易于传播。

浅析苏轼“以诗为词”

浅析苏轼“以诗为词”

文献标识码 : A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文 章 编 号 :0 8 9 5 (0 1O 一 1 8 O 1 0 — 2 X 2 1 )8 O 1 一 2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摘要: 苏轼是 宋代文 学史上 的文坛领袖 。他 采取的t 以诗为词” 的手法将文人 以诗 的形 式来表现 的题 材和主题都 写入词 中。 于
是”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 , 无意不可入 , 无事不可 言。 ( ” 刘熙载《 艺概》 四)反映 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的广阔的 内容, 卷 , 表现 出浓 厚 深沉的文化 意蕴和 时代精神 , 已使 他与前代 词人从本质上 区别开来 , 使词进入 了雅文学的领域 并使之成 为宋代 文学的代表 .
对后 世 的 影 响 深远
关键 词 : 苏轼 以诗为词 题材 意境 音律 “ 以诗 为词 ” 这一命题 最早是 由北宋 诗人陈师道 在《 山诗 后 话》 中提 出 :退 之 以文 为 诗 , 瞻 以诗 为词 , 教 坊 雷 大 使 之 舞 , “ 子 人 虽极天下之_ , [ 要非本 色。” 《 (历代诗话》 , 本 中华书局 。9 2年 ) 18
明月 几 时 有 .
把酒 问青 天。 不知天上 宫阙 . 今夕是何 年。
人有悲欢 离合 ,
1 18
17 7 一 , 。
21 0 1年 8月
蠹 黪 g 麓 靠≯ j 豫|曩蕊 疆4 嚣强《镪 | 勰 |
第2 9期 总 5 7期 3
蕊53 02 9
英 语 课 程 标 准 提 出要 尊 重 个 体 差 异 . 话 说 “ 粒 米 养 百 样 俗 一 人” 每个人都是独~ 无二 的 , , 一 在生活背景 、 性格特点 、 思维方式 等 方 面 都存 在 差 异 . 以评 价 要 尊 重个 体 差 异 . 所 因人 而异 英 语 教 师 廊 根 据 学 生 各 自的性 格 特 点 和 知识 的 掌 握 程 度做 出 针 对 性 的评 价。 例 如 . 学 生 和 学 优 生 就 应 该适 当 I分 对 于 学 生 要 多 埘 j _ ( 天心 并有耐 心 , 不能冷漠 甚至放弃 , 通过提 问…些简单 的问题 等 方式增加他 们的信心 ,并对他们 的进步时刻关 注及时给予肯 定 和鼓励 , 哪怕进 步是微小 的 : 对于学优 生 , 以更 严格 的标准 来 要 要求 以便他 们取 得更大 的进步 . .另外 . 在调查 中. 有些学生 表示

论苏轼“以诗为词”

论苏轼“以诗为词”

[论苏轼“以诗为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杨俭摘要:“以诗为词”与苏轼扩大词题材、提高词的地位是有关系的,但毕竟不具有必然联系,论苏轼“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存在着不足,我们今天不能因为钦佩苏轼“学际天人”,从而把苏词的缺点也转加赞赏,奉为圭臬。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不足“以诗为词”与苏轼扩大词题材、提高词的地位是有关系的,但毕竟不具有必然联系,“以诗为词”存在着不足。

一、“以诗为词”的提法,本身便意味着诗词具有界限诗、词本具有同等地位。

诗、词是同源异流的两种诗歌体裁,两者间关系错综复杂,继承性和创造性同时存在。

词在兴起之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与诗的区别是不明显的。

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到了“花间”、“南唐”诸词人手里,词开始具有了自己较全面的文体特性,就像诗、文一样,有了属于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创作手法和风味情调。

从而从根本上将词提高到了与诗文同等的地位——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

诗、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在反映现实、抒情性等方面已各有各的特征,各有各的审美标准,分别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规律。

诗词分界主要体现于两者由外在到内在的差异。

内在是本质,外在方面主要指形式上的不同。

词又叫长短句,句式长短参差使词区别于律诗和绝句;词(除小令外)分几阕,又在形式上与古体诗有了区别。

诗词在形式上最重要的区别还在于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可以合乐而歌的,故而特别强调协律,除像诗一样讲究平仄的参差变化以外,还分平上去入四声和阴阳清浊轻重的谐合。

二、合乎音律,是词区别于诗的重要特点李清照:词自唐代诞生以来,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

词体本身与诗文不同的最大特点,就是词具有的音乐性。

词入乐可歌,即“音律”,并非指新体格律诗的“格律”。

诗可吟、文可诵,但最富有变化、适合音乐表现的却是词。

因而,合乎音律,是词区别于诗的首要特点,是衡量词长短得失的准绳。

柳永词虽然“词语尘下”,但却能“变旧声作新声”、“协音律”,因而“大得声称于世”;而苏东坡虽为文坛泰斗,“学际天人”,但他的词“往往不协音律”,故而流为“句读不葺之诗”。

从化诗入词看苏轼的“以诗为词”

从化诗入词看苏轼的“以诗为词”
,

,
:
`
擅 去安 置所
,

而 居 于 别路
,
传 闻京 师
,
非 细事 也


( 《与 陈 季常 》) 以免 于 催 祸
,
有如
惊鸿 独 跃
,
余悸 尚在
他 只 好 闭 门 自省
,
一 面 耕植
一 面求 乞于 佛 老
,
,
以 求得 对孤
苦 闷 的解 脱 终于
, ,
正 是 闭 门 自省

求 乞佛 老
,
,
使 他得 以 简 练 自 己 的思 想 佛 的精妙 了悟

,
其 罪名 之 大


竟使 词 人 自料
,

罪在 不赦 ”
并与 弟诀 别

是 处 青 !1 l 可埋 骨
,
他 年 夜雨 独 伤神
这次
,
虽 幸 而免 死
但是 词 人 却 以 罪 人
的身份 贬滴 黄 州 饰
,

黄 州四年
,
,
词 人 惊 魄 初定


,
不 敢 与 旧 日友 人 同 游
,
,

恐 好事 君 子 便加 粉
,

百年 强 半
.
,
来 日苦无 多
,
,
坐 见黄 州 再 闰
,
,
儿 童尽
廷语 吴 歌
秋风
,

山 中友

鸡豚 社 酒
,
相 劝 老 东坡
,
.
云何?
当此 去

浅析苏轼的_以诗为词_

浅析苏轼的_以诗为词_

人的看法,商纣违背了天高地卑、男尊女卑 君子观革之象,知天地乃革之大者也,所以 化,在运动和变化中实现变革。自然规律的
和天罚有罪的“天道”。
治历明时”。他虽认识到因革、生克关系,但 一个根本特点就是与时偕行、日新月异。《易
在古人看来,天命改易之前往往对不善 并没有将治历明时与政权更迭紧密联系起 传》特别强调时的作用,屡见“×之时大矣
实验是成功的。更有作者描述自己高洁人格的 生动逼真,借咏杨花随风飘坠,委弃尘土,入水 屯堡 500 余处[4]417。女真与朝鲜同为明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 流逝的命运,寓托人生漂泊无常的感慨,写出了 朝的藩属,世代遵循对明事大。而后
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 亘古不变的伤逝情感。语言清新自然,音节流美 金崛起,打破了存续 200 多年的东北
体裁形式。
论雅词,还是俗词,总之要写尽人间风花雪月, 标,二是传达用武力去镇压安全隐患
在苏轼的词里,可以看到很多前人根本不 可以说婉约词的大多数词都是纯粹的传统的宋 的决心。
用词来记述描写的人事、情感,如写悼念亡妻, 词。再看苏轼的这首《水龙吟》,这是东坡为和好
东北地区居住着兀良哈蒙古以
作者用《江城子》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友章质夫而作的一首和词。作者将杨花比作思 及女真诸部,其中建州女真又与朝鲜
者先警示,再惩戒,最后才弃之。这也是为什 来。其实这个“治历明时”内中深藏着天命 哉”。“时”这个概念是与天道规律紧密相连
么武王在观兵盟津、大会八百诸侯时没有立 改易的政治伦理精义,而且具有改元正朔 Βιβλιοθήκη ,是与天文历法密切相关的。“法象莫大乎
即伐纣,直等到纣王剖比干、逐微子、箕子佯 的政治学意义。从本义上讲,“治历明时”就 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广大配天地,变通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摘要】北宋中叶,苏轼提出了“词为诗裔”的词体观念,这一观念具体体现在其“以诗为词”的创作之中。

在苏轼手下,词终于被打入宋人诗论的内缘,他拓展了词的诗意,它旨在突破词为艳科的樊篱,对于扩大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气格,形成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推尊词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反映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的广阔的内容,表现出浓厚深沉的文化意蕴和时代精神,已使他与前代词人从本质上区别开来,使词进入了雅文学的领域并使之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关键词】以诗为词;宋词的发展;积极作用“以诗为词”从原初意义上说,是站在尊体的立场上对词人冲破旧的作词规范的贬抑,言他们不是以词的笔法填词,而是以诗的笔法写词,因而使词变了调子,走了样子,从而失去了它应有的艺术本色,变成了诗的格调。

事实上,苏轼“以诗为词”,以词言志,使词从单纯愉悦听众的应歌之具变为士大夫抒情言志之作,是对词的狭隘题材的解放,是对词的表现功能的开拓,是对词境的大力拓展,给当时内容狭窄柔软乏力的软绵绵的词风,注入了诸多新的血液,使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艺术表现力增强,艺术风格焕然一新,因而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

这种对词的革新,在词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庐江教育网陆游词“以诗为词”说名作欣赏)在苏轼手下,词终于被打入宋人诗论的内缘,他拓展了词的诗意,他可谓才艺双全,几乎精通所有的诗体与文体。

词话家刘熙载故谓:“东坡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以新的题材拓展新的意境,以新的意境提高了词的格调,近代词论家对他是赞誉有加。

褒有胡寅“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的称扬,有汤衡“寓以诗人句法,无一毫浮靡之气,实自东坡发也”的肯定,有晁补之“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的赞美;有元好问“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的称颂。

浅谈苏轼“以诗为词”

浅谈苏轼“以诗为词”

浅谈苏轼“以诗为词”词起源于隋唐,历经敦煌曲子词、中唐文人词,再发展到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和以李璟李煜父子为代表的“南唐词”,进入北宋,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继前期晏殊、欧阳修承袭“花间词”继续创作以儿女情长和闲情雅致为主要题材的所谓“艳科”词之后,后来柳永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创造了慢词新调,极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能力。

继柳永之后,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苏轼“以诗为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扩大,引议论入词、大量用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并使词进入了雅文学的领域并使之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认识:1、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苏轼“以诗为词”,重点是突破了词为“艳科”的局限,词不仅仅是表达男女恋情主题、摹写风月花鸟景致和展露悲欢离合情感,苏轼将词的题材从儿女私情扩大到田园风光、山水景物和人生志趣,咏物记事、怀古伤今和说理抒情,描写生活景致以感叹生命志趣,寄托幽眇沉思来抒发悲壮情怀,感慨人生际遇以触摸仕途升沉等。

苏轼全方位地摄取了现实生活的各种题材入词,大大地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泛化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内容。

其内容题材主要有:(1)讴歌报国壮志这是魏晋至唐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气调慷慨而豪迈,苏轼之前,词中还没有这样的气概,他在密州出猎时所作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又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一首极为杰出又具代表性的豪迈之词,抒写报国豪情。

整篇展现了一位英雄为国请缨、征服辽国的雄心壮志。

特别是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豪情壮志。

(2)借古抒怀的咏史词谈及苏轼“咏史”词的创作,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表现

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表现

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表现引言苏轼(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

他以才情横溢和文笔雄奇而著称,以诗为词是他创作中的一大特点。

以下是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表现。

表现1:融汇古典与时新苏轼将古代经典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融入到他的词作中。

他善于将传统诗词的句法和修辞手法与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真实情感相结合。

通过以诗为词,他展示了对古典传统的尊重和发扬。

表现2:丰富的意象描绘苏轼的诗词作品以鲜明的意象描绘为特点。

他善于用丰富的比喻和形象化的描写来表达情感和境界。

他从大自然和人生中汲取灵感,创造出了许多深入人心的意象,使他的作品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表现3:抒发真挚情感苏轼的词作常常流露着他真挚的情感。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描写,表达自己对爱情、友情、家国和人生的痴迷和思索。

他的词作充满了对人生苦辣悲欢的感慨,给人们带来了共鸣和感动。

表现4:音韵和节奏的把控苏轼对音韵和节奏的把控非常独到。

他的词作能够准确地运用平仄、押韵和调子的变化,使词的吟唱更加流畅和优美。

他善于运用诗的节奏感和韵味,让人们在朗诵或演唱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他的情感表达。

表现5: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苏轼的词作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历,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人与世界的关系。

他的词作中透露出对生命、人情世故和人与自然关系等话题的深刻思索,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结论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文人所展示的才情和独特风采。

他通过融汇古典与时新、丰富的意象描绘、真挚情感的抒发、对音韵和节奏的把控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独到的创作手法在词作中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以诗为词的创作独具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王娟皖泗县大杨乡第二小学摘要: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在宋词发展史上最具革新精神的当数苏轼,他将诗文革新运动带入词中,打破了“诗庄词媚”①的成规,集中表现了自己自由的个性,被时人归纳为“以诗为词”②的变革。

这种变革,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诚如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所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③。

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这种“以诗为词”特点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

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以诗为词意义变革影响一、“以诗为词”的意义所谓“以诗为词”,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内容、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一种新的独立的文体。

在苏轼之前,特别是晚唐五代,词的内容大多数偏重于女色描写或是男女情事,主要功能是娱乐的,这些词内容贫乏,风格浮艳,所反映的生活极为狭隘,这就形成了传统娱乐词的本位观念,这种本位观念是根本区别于传统诗文的文学观念的。

一些大家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也尝试过突破,但突破是零星的,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产生广泛的影响。

最终完成对传统词变革的是苏轼,正如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词“为诗之苗裔”④也就是说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爱国豪情,抒写人生遭遇,反映社会盛衰,诉说亲朋情感,再现农村生活,展现水色山光。

总之,凡是能够用来写诗的,都可以用来入词。

这种变革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将传统观念的娱乐歌词诗化、文学化,做到诗词一体,从而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以诗为词”的变革1、以诗的内容和题材入词。

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摘要:在词学史上,苏轼无疑是一个英雄。

他继前人之后,对词进行全面改革,主张“以诗为词”,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改善了诗尊词卑的文坛现状。

本文主要就是围绕他的“以诗为词”的词学主张来展开论述的。

关键词:以诗为词艳科诗词同源“以诗为词”一语原出自陈师道的《后山诗话跋》,原文如下:“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此后,人们便将“以诗为词”概括为苏轼词学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苏轼的以诗为词,后人褒贬不一,王辉斌教授他的在《唐宋词史论稿》中是持否定态度的。

他认为,苏轼以诗为词,对书写离情相思的本色词深恶痛绝,要求词和诗一样,结果使词与诗在艺术技巧、题材内容等方面几乎完全等同,这是对词体艺术的一种破坏,对词的发展主要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这里,我对王教授的看法不敢苟同。

在我看来,苏轼主张以诗为词,主要含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诗的标尺来衡量词的得失高下;第二,主张诗词同源;第三,改革词风,突破词为艳科的局限,开发词体的抒情功能,开拓词的表现疆域,使词如诗歌一般,“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以诗为标尺来衡量词的得失高下,是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的重要体现。

他在《与蔡景繁书》中说:“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

得之惊喜,试勉继之,晚即面呈。

”在《书张子野诗集后》中说:“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技耳。

……”赵令畤的《侯鲭录》卷七也有相关记载: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出。

胡仔的《苕溪鱼隐丛话·前集》卷四二引《王直方诗话》中有:东坡常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苏轼自己在《与鲜于子骏书》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1家。

”以上言论都显示出一个共同趋向:即以诗为参照,在与诗的比较中来判定词的优劣。

苏轼的现实主义词风之我见

苏轼的现实主义词风之我见

苏轼的现实主义词风之我见作者:梁清来源:《新校园·学习(中旬刊)》2012年第07期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学巨匠,他的词作多为怀古伤今、咏史咏物、书怀言志之作,容纳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就了他复杂的心理苏轼出身中小地主家庭,他凭自己的才能,22岁就名震京师,得到欧阳修等老臣的赏识,不到23岁即已登馆阁清要之阶,得直史馆。

可是熙宁二年,他遇到了一场来势迅猛的暴风雨袭击——王安石变法,因与王安石“议论素异”而屡遭排挤、打击。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着。

身长健,但忧游卒岁,且斗尊前。

”从这些词句里我们看到了词人初到长安时的情况,少年锐气,自负才学,真有不可一世之慨。

而回忆之中隐含着仕途坎坷的愤懑,倾吐满腹的不平。

由于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断从他的词里流露出来。

《行香子·清夜无尘》中,作者“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怀才不遇,继而又自我解脱:“且陶陶乐尽天真。

”“天真”是指不受礼教影响的性格,此词流露出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摆脱世俗困扰的意愿,基调是开朗的。

但毕竟理想越来越飘渺,对这个封建文人来说,恐怕只好“何辞更一醉”了。

二、关心民生疾苦,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平,尤其在任地方长官期间,苏轼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对民生的关心和对统治者的不满都能从词里看到。

他在《皖溪沙·徐门石潭谢雨》一组词中描绘了旱灾解除后农村欣欣向荣的气象,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祸耕身,日暖桑府光似泼。

风来篙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即使在这丰收在望的时节,苏轼也忘不了青黄不接时处于饥寒中的人民。

苏轼在词中不仅写了对劳苦民众的同情和关怀,还表现了对荒淫无耻的统治者的不满。

“以诗为词”之我见

“以诗为词”之我见

My Viewpoint on 'Taking Poems as Ci '作者: 关丽伟
作者机构: 锦州师专高级讲师
出版物刊名: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2-23页
主题词: 以诗为词;作词原则;苏轼;创作主张
摘要:苏轼提出'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这一主张有些违背作词的基本原则.从苏轼的作品看,其创作实践并未坚守其理论,有些地方甚至违背了'以诗为词'的主张.从苏轼的主张看,他主张词、诗共源,词只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已.这将会使诗词出现合流的现象.苏轼'以诗为词',不仅以诗的题材内容入词,还以诗的创作形式、创作方地广泛入词,这样就使苏轼许多词作常与其诗混淆难分.苏轼把'诗序'入词,结果使他的原有词牌往往被人遗忘,反而经常取其词序和文中词句当作新词牌名,这并非对词体的革新.。

论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

论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

论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法2019-10-04摘要:提到苏轼的词学观,多数⼈所关注的便是他“以诗为词”的创作⼿法。

苏轼把写诗的⼿法移植到词中,打破了词作为⾳乐附属品的传统,使词成为像诗⼀样可以⾃由抒情⾔志的独⽴的⽂。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创作⼿法中图分类号:I207.23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在宋初⽂坛,⽂⼈学者基本默认词为“艳科”“⼩道”的观点,认为词只是写诗之余的游戏,难登⼤雅之堂。

词的作⽤和地位与可以⽤以“载道”、“明志”的诗歌⾃是不可同⽇⽽语的。

苏轼把诗词并举以诗论词,旨在破除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把词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从⽽推尊词体,提⾼词品。

其《祭张⼦野⽂》云:“微词婉转,盖诗之裔”。

①在此苏轼指出词是诗的苗裔,即诗词是源与流的关系,两者⼀脉相承,只是外在的艺术形式不同⽽其内在本质和表现功能是完全⼀样的。

词是“诗之裔”揭⽰了词的渊源,⼀⽅⾯为苏轼提⾼词的地位寻找到了历史依据,另⼀⽅⾯也藉此指明了词创作所应遵循之⽅向――倡导“以诗为词”,以诗的意境与表现⼿法⼊词,为宋词的发展打开了全新的局⾯。

“以诗为词”最早见于陈师道的《后⼭诗话》,陈师道批评苏轼的以诗为词“要⾮本⾊”,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基于两点:⼀是说苏词不和⾳律,违背词作的⾳乐规范;⼆是苏词追求豪放的风格和阔⼤的意境,违背了婉约词的传统。

陈师道提出“以诗为词”本意是对苏词进⾏批判,但姑且不论其本意的褒贬,这四个字⽤以概括苏词的创作⼿法是颇为精当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以诗为词”,其具体内涵⼜何在呢?对此,朱靖华先⽣作出了较为全⾯精当的概括,他认为“以诗为词”简单来说,就是⽤写诗的⽅法写词。

就是把词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法尽情⼊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词体。

根据先⽣的观点,“以诗为词”的具体内涵⼤致可以反映在以下⼏个⽅⾯:(⼀)内容题材的扩⼤苏词所关注的不只是前⼈嚼烂了的⼉⼥情长、离愁别绪,⽽是更为⼴阔的社会⼈⽣,真正做到了“⽆意不可⼊,⽆事不可⾔,”②不论是咏物怀古,品评时事还是描摹⼭⽔,抒写情怀,都可以⽤词来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忆 别时 , 景疏楼 上 , 明月如水 。美 酒清 歌 , 留连 不住 , 月随人 千里 。别来 三 度 , 光又 满 , 孤 冷落共 谁 同醉 ?卷珠 帘 、 凄然顾 影 , 共伊 到 明无 寐 。 今朝 有客 , 来从 濉上 , 道使君 深意 。 仗清淮 , 明到 海, 能 凭 分 中有相 思泪 。 而今 何在 ?西垣清 禁 , 夜永 露华侵 被 。此 时看 、 回廊 晓月 , 也应 暗记 。 本 词上 阕写面对 景疏 楼 的月色 怀念 孙侏 。先从 想象 中孙侏 之 长忆景 疏月 色 着 笔 , 后写 其离 开这 里 的美酒 清歌 已经是 千 里之 遥 , 月之 期 , 时不知 在何 然 两 此 处 , 后结 到 自己卷帘怀 友 , 最 夜不成 眠 的思念 。 阕写孙 侏怀念 自己。 下 先说 今朝有 客从 濉上 来 , 说起 使君 ( 孙侏 ) 景 疏楼 的忆念 , 对 这情 意有 如从清 淮 中流下来 的孙 侏 的眼 泪 。最 后 , 想象孙 侏此 时在“ 西垣清 禁 ” 正是 月色而 暗忆 景疏 、 也 暗忆 自己 作结, 希望他 不要 忘记 景疏楼 的月色 。 词写 登楼对 月怀人 , 处结合 月与楼 。 本 处 结 合 自己怀念友 人 与 友人深 切 怀念 自己。情 思 细密 , 意微 婉 , 词秀 美 , 文平 含 语 行 易 , 如张炎 所言 :清丽 舒徐 , 真 “ 出人 意表 , 不求 新而 自新 。”
之 为“ 呈艺 ” 。
苏轼 则不然 , 他是 词 的革新 家 , 是极 富创 造精 神 的第一 流词 人 。苏轼打 破 了 这 一传统 的框 限, 词看 的重 , 的高 。他 有 意识地 把词 看成 是具 有相 同功 能 的 把 评 文体, 使词媚 诗庄 的 界 限得 以打破 , 使词 在 品格 上更 加象 诗 , 词得 以雅 化 。在 使
尊位 。
随着 词境 的扩 大,早 期作 词惯 有 的温婉 纤弱 的柔 香笔力 已不 能适应 各种 词 意的抒 发需求 。 苏轼 一方面 承袭 了晚唐 五代 以来的婉 约缠 绵的词风 , 同时又突 破 前人 , 开创 了豪 放雄迈 的词格 。 关 于其不 失婉 约之词 , 《 如 永遇 乐》 ;
“ 以诗 为词 ” 评价 苏词 。 辰翁称 其词 :词至 东坡 , 来 刘 “ 倾荡 磊落 , 如诗 如文 , 天地 如 奇观 , 岂与群儿 雌声学 语较工 拙 。” 《 ( 辛嫁 轩词 序》 从 此 , ) 词的外 在形 式 已降为次 要地 位 , 词亦变 成广义 的诗之 一体 , 也要 以其 固有 的特征 为抒 情言 志服 务 。词与 诗在 本质 上更加靠 拢融合 。
词兴起 于歌筵 舞席 , 咏 多绮靡 之情 。在发 展过 程 中, 所 虽经孙 光宪 、 李煜 、 范 仲淹、 柳永 、 王安 石等人 的 努力 , 词境 已逐 渐拓 宽 , 而 没有 引起 根本 的转 变 , 然 总 体 上并 未能突破 词为艳 科 的樊篱 。词 的地位仍不 高 , 时人 对词 的地位 也 不看 重 , 认 为其 登不得大 雅之堂 , 把填词 看成是“ 浪游戏 ” 谑 的诗余小 道 。 的人根 本不屑 有 于 写词 , 学家如 程伊 川对 词 不理 解 , 反感 ; 的人偶 尔 写点 , 理 很 有 乃至 也喜 欢写 , 却 视之 为游戏 , 肯 正式 编入 自己的文 集 , 不 如欧 阳修 称之 为“ 陈薄 技 晏殊 称 聊
《 祭张子 野文》 , 中 苏轼 言 :微 词婉 转 , “ 盖诗 之裔 ”他 明确 指 出了诗 与词 的 同源 关 , 系 , 言之词 为微词 、 常 小词 , 是诗这 一大 词 的后裔 , 一认 识 大大提 高 了词 的功 能 这 与地 位 。 如刘熙 载所 言: 词 自东坡而始 尊 。 (艺概》 又如 苏轼在 《 正 “ ”《 ) 与蔡景 繁第 四简》 中所 言 :颁 示新 词 , “ 此古 人长 短句 诗也 。 ’ 又称 其友 人 陈秀常 的佳 作“ 他 又 惠新 词 , 句句警 拨 , 诗人 之雄 , 小词 也 。” 《 陈季 常第 十三 简》 因而后 人常 以 非 (与 )
从 苏轼开 始 , 词的 内容不 再局 限于倚 红 偎翠 , 女情 长 , 儿 他扩 大 了词 的题材 , 拓宽 了词 的表 观功 能和社 会作 用。胡寅在 《 酒边词》 题 中说 : 眉 山苏 氏, “ 一洗绮 罗 香泽 之态 , 摆脱 绸缪婉 转之度 , 使人登 高望 远 , 目高歌 , 举 而逸怀 浩气 超然 乎尘 垢 之外 。” 苏轼 把人们 的视野 从历来 单纯 的酒宴 、 妓 、 歌 翠帐 香径 的狭 小 圈子引 向广 阔的天 地 , 花间 ”“ 前 ” 小圈子 走 向了社 会 的各个 领域 。而在 传统 的抒 情 从“ 、樽 的 格调 方面 , 轼的 词也 不拘 泥 与男 女恋情 , 抒情 成分 、 苏 其 内容 更 为广 博 。苏轼 之 词, 有的议 论军 政, 的记 事抒怀 , 有 有的描 写 民间疾 苦 、 身世 友惰 、 山水 风光 、 田园 生活 , 的咏 诗怀 古 、 理谈 玄 ……总 之 , 是可 以记 述表 怀 的都 可在 词 中得 以 有 说 凡 表现 , 如刘 熙载在 《 正 艺概 ? 曲概》 词 中所言 : 东坡 词颇 似李 杜 诗 , “ 以其 无 意不 可 入, 无事不 可言也 。’ 观苏 词, 中有 抒发报 国立功 的抱 负, 《 ’ 纵 其 如 阳关 曲》 受 降城 ( 下) 有叙 写仕途 多舛 的怨愤 , 牺 江 月》 世 事 一场大 梦) 有咏 叹羁旅 行役 的 愁 ; 如 ( ; 思, 《 如 3 骅荡魂》 轻 云微 月) 有 寄寓政 治 失意 的情怀 , 《 ( : 如 十算 子》( 月桂 疏桐 ) 缺 ; 有刻 画愤世嫉 俗的性 格 , 《 有 满庭 芳》 蜗角虚 名 ) 有描 写农 村生 活 的情景 , 《 ( ; 有 浣
教 育 时 空
Gh c e ] e c l C no o y R e i i o s I 『  ̄ d Te h T  ̄ c r lg v ew
●I
苏轼 ¨以诗 为_ ¨之我见 词
郭思妮
( 西安市 临潼 区行者初级 中学
中图分类号 :4 G 文献 标识码 : A
陕西西安
7001 16 0
文 章编号 :0 9 9 4 ( 0 ) 6 b 一 0 9 0 1 0 - 1 X 2 9 0 () 0 6 — 1 0
苏轼 , 宋中期 最伟 大 , 北 最全 能 的文学 家 , 、 、 无所 不通 , 所不 精 。其 诗 词 文 无 散文 在唐宋 八大 家 中为佼 佼者 , 既有 宋文 之共 性 , 有 鲜明 的个 性 ; 诗达 到 了 又 其 北宋 诗歌 的最高 水平 , 与黄庭 坚 一起 被称 为宋 诗 的代 表 , 苏黄 ” 称 : 词 在 有“ 之 其 内容 、 风格 方面 以及 认识 方面都 作 出了划 时代 的突破 和贡 献 , 词体 获的 了大解 使
放。
溪沙》 照 日深 红) 首 ; ( 五 有表 现忧 乐两 忘的情 操 , 《 风波》 莫 听穿林 打叶 声) 如 定 ( ; 有对 亡妻 的悼 念 , 《 如 江城 子》 十 年生死 两 茫茫) ( …… 苏轼 这些 多姿 多彩 词 的 出 现, 使词 坛面 目为之 一新 , 为词 开辟 了一 个 宽广 的天 地 , 词与 诗取 得 了同等 的 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