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以诗为词”
苏轼的以诗为词
为什么说苏轼是以诗为词?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评价苏轼的词“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词的用途上, 苏轼的词有了极大的拓展, 使词形成了和传统诗歌基本相似的功能系统; 二是在词的承载上, 苏轼的词对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广泛和深入的探掘, 使词形成了和传统诗歌相接近的表现领域。
由此, 词这种文体在文人手里, 成了一种有着较大自由度的个人抒情工具。
词原本是当时为配合流行乐曲而填制的歌词, 在演进过程中又多用于公私宴饮、市井娱乐,所以其功能在最初便相当狭窄, 即只是为了“应歌”与“佐欢”。
当文人染指其中, 也就继承了这种功能, 并把它作为词的总体特性来加以体认。
入宋以后, 城市经济高度发展,城市生活畸形繁荣,适应这种风气的需要, 词的功能还是多被局限在应歌和佐欢上。
苏轼词中, 也有一些单纯应歌佐欢的作品。
但是, 词在他的手中,却同时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许多用途和功能。
词可用之庆贺, 如《减字木兰花》“维熊佳梦”;可以赠答, 如《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可以送别, 如《西江月》“莫叹平齐落落”;可以记行事, 如《蝶恋花》“雨后春容清更丽”;可以述出游, 如《浣溪沙》五首;可以写登临, 如《望江南》“春未老”;可以叙凭吊,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可以述节令, 如《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可以记梦,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可以怀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可以嘲戏, 如《人娇》“别驾来时”;可以次韵相和, 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可以集句,如《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可以回文, 如《菩萨蛮》七首。
总之, 凡有人情应酬、送往迎来之事,个人日常所经所历所思所感,一些簸扬文字、逞露才情的游戏, 苏轼都可以用词实行。
唐宋词也曾被人许为“心灵的文献”, 但在苏轼之前, 词所展示的心灵世界却是相当狭小的, 主要局限在情感层面上。
苏轼的词在抒写个人精神世界上, 较之前代和同时代众多词人, 有了极大的拓展。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孙小丽汉语言文学摘要:苏轼的一生是极其坎坷的,但这种坎坷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词人在宋代文坛独特的地位,这种独特之一表现在其对宋词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词人用一种被人称之为“以诗为词”的手法改革了当时的词风,这种手法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对于“以诗为词”,各个年代的解释不尽相同,其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
当时,一些词人认为苏词“不协音律”,事实上,苏轼是遵守词律的,苏词是协律的,古人用“不协音律”为理由来非议苏轼“以诗为词”是不符合实际的。
苏词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发展了词风。
而苏轼的政治生活背景和当时词坛的状况是“以诗为词”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评价苏轼在宋代文坛上是一位极高的大家,诗文词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其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其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其词更是空灵飘逸,“一洗绮罗香泽之态”,[1] 如天地奇观。
但如果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而最大特点就是“以诗为词”。
结合宋词的流变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的政治生活遭遇,论述“以诗为词”这一文学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贡献、在苏词中的表现、前人对此的评价对正确认识苏词和词体的发展都十分有意义。
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在今四川省)人。
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苏轼与弟弟苏辙同时高中进士,为欧阳修门生。
熙宁四年(1071)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出任地方官,先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调任密州知州,元丰七年(1079)移知湖州时,因讪谤新法罪被逮至京,此即著名的“乌台诗案”。
后因王安石等人的援救而免死,次年到达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时的他已四十五岁了。
黄州四年,是他创作的收获时期,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词等作品写于此时,他旷达的人生观与飘逸的创作风格都成熟了。
论述苏轼以诗为词的手法
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是他在词体创作上的一大革新。
这种手法打破了传统词体的局限,引入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手法和风格等元素,使词体在表现力和风格上焕然一新。
首先,苏轼借“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打破了世人对传统词体的“艳情”传统观念。
他以传统诗歌的题材内容扩大词体的题材内容选择,如将传统的山水、边塞、送别、怀古等诗歌题材引入词中,使词的题材范围更加广泛。
其次,苏轼借“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突破了传统词体在创作上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借鉴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象征、比喻、拟人等,丰富了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使词更加细腻、深刻。
此外,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还表现在对词境的拓展上。
他通过引入诗歌的意境和情趣,使词的表现更加深刻和生动。
他的词作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展现出一种深远而开阔的意境。
总的来说,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极大地推动了词体的发展,扩展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提高了词的格调。
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也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精品]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精品]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苏轼以其独创的“以诗为词”,以其诗文的艺术技巧,赢得了众多读者的认可,为我们讲述了经典的古典文艺诗歌故事。
苏轼擅长于利用通俗俚语来表达他的思想,他的作品通常风格洒脱,情节跌宕起伏,语气优美,慢慢地缓缓流淌,温柔动人,给人一种不朽的浪漫感觉。
苏轼在文体上具有立体感,把诗动态地刻画在体现了自身思想情感的文章中,体现出多维度的文化精神和丰富的文学内涵,形成了苏轼独有的文艺风格。
苏轼采用诗歌形式,不拘泥传统,把自己的情感耽误于诗歌之中,在采用简练的凝缩形式中,写出了精彩的文字描绘,有壮观的景象,深刻的含义,丰富的视角,写出的文字经久不衰。
苏轼以其情节变化多端、高度象征性、简洁幽默的语句,多角度、深刻、精辟地描绘社会历史变迁、文化特征、区域不同情况,表达了苏轼独有的文化理念,为后世留下了经典的传统文学作品。
总之,以诗为词的苏轼,以其动人的诗句,朴实的叙述,深刻的意境,活力四射的风格,丰富的色彩,形成了其独特的文体风格和文化理念,给后代留下了经典的文学作品。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擅长诗文、绘画、骈文等多种文学形式,堪称古代中国文坛的一代宗师。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特别是《江城子》和《水调歌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首先,苏轼追求语言的纯粹性和音律的和谐性,他将诗与词相结合,使得他的词作达到了一种音韵和意境的完美统一。
《江城子》是苏轼晚年写的一首自述词,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了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名利的无奈与看淡。
词中运用了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自己心灵的深入反省,通过风景与内心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让词作的意境更加深刻,乐曲更加动情。
同样,他在《水调歌头》中也是以诗词的形式来呈现词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了词的音韵,达到了音律的和谐及情感的表达。
其次,苏轼在词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对话,在情感上愈加深沉,文字风格更加丰富多样。
他善于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情感,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人物形象或意象的方式,将词作的意境向读者展开。
《江城子》中的“长恨生”、“大江东去”等意象,让读者对苏轼的痛苦心情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水调歌头》中的“人生如梦”、“人生自是有情痴”等词句,凝练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另外,他还善于运用对话的方式,使词作更富有情境感。
通过对话中角色的不同身份和立场的反复对话,既展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又增加了词作的表现力和生动性。
最后,苏轼在《江城子》《水调歌头》中的“以诗为词”也体现了他对词的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苏轼在创作时不拘泥于古代词人的格律和技巧,既尊重了古人的传统,又注入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他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观点,追求自由自在的艺术表达形式。
《江城子》的长词结构和《水调歌头》的体裁变化等都是苏轼对传统词作形式的创新。
通过自由而灵活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使他的词作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易于传播。
以诗为词,向上一路——论苏轼集句词
32以诗为词,向上一路——论苏轼集句词常婧宜 北京师范大学摘要:苏轼作为北宋文坛不世出的天才,在诗词、赋文、书画等方面都造诣匪浅。
对于北宋文坛而言,苏轼的贡献却不仅仅在于著述颇丰。
他的文学思想意蕴深远,其中“文体贯通”思想和倡导的“以诗为文”运动对其后中国文学道路的发展有直观影响。
集句词作为词的一种类型,由于其数量和性质特殊,一向少为人关注。
本文着眼于集句词在苏轼文学素养和文学思想上的独特表现,尝试梳理二者关系对词的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集句词;宋词集句词是采撷前人佳句融汇而成的词,其创作初衷大约继承了先秦时期“赋诗言志”的遗风。
集句体词最早出现在北宋,历经元、明两朝的低落,直到清朝才迎来其繁荣期。
北宋宋祁最早尝试创作集句词,他只流传下来一篇集句词,对于前人作品的选择也看似杂乱无序,有诗有传,没有固定文体。
但是,这样一个看似文学创作中的偶然尝试,对整个北宋文体而言却是锐意创新之举,一石激起千层浪。
宋祁之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纷纷加入集句词创作浪潮,并逐渐成为掌舵之人,集句词的早期创作也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方式,成为了一门专门的类别。
宋代作为集句词发展的早期阶段,出现第一次小规模创作井喷,一共出现了9名创作集句词的词人,诞生出29首作品。
这一时期的集句词不仅形成了明确的文体特征,而且获得了一批有力的文人拥趸,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与当时文坛“以诗为雅”的特点关系密切。
作为为宋词发展“指出向上一路”①的功臣,创作集句词是苏轼迈出的重要一步。
一、苏轼集句词赏析苏轼一生创作了五首集句词,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可谓北宋集句词创作中的翘楚,他对集句词的尝试和推崇,尤其是集句词创作与他对待“诗”与“词”的态度,以及对词的地位的推动作用之间的关系颇有值得推敲之处。
现代学者夏小凤在《苏轼杂体词研究》中指出,“杂体这一概念在古代先用于诗歌当中”,并引述现代词学家罗忼烈先生最早提出的“集句体”囊括于宋代“杂体词”之论。
论苏轼的诗词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内容提要:“词”作为所谓“一代之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长河中本是一处静谧、柔美的涓涓缓流,而苏轼以其“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使之变成波涛汹涌、气势壮阔的大河激流。
本文通过对苏轼以诗为词实践的论述,认识到苏轼“诗词一体”尝试虽然改变了词的原有的审美特征,但却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境界与题材,使得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能并见于词,又进而把“诗”的“言志”功能带入“词”中,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在词的领域贯彻“明道致用”,“有补于世”的文学观念,把“诗道”引入词的创作之中,提升了相对卑弱的词格,在词中承载与张扬士大夫人格力量与主体精神,从而达到诗道与词道的统一。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诗词有别、诗词一体、士大夫主体精神前人论及苏轼的词,不论褒贬扬抑,无不视他为开宋词一代新风气的词坛巨擘。
正如《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东坡词提要》所言:“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故至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不能偏废。
”以上的引文把苏轼与韩愈相提并论,认为苏轼在词史中的地位与韩愈在诗史中的地位大致相当,且不论这样的看法是否允当,就韩愈生涩奇险的诗而言,在诗史中的确是不能不谓之别格的,这是有定论的。
而苏轼的词在词史中又是怎样的一种别格呢?这显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言明的,下文还要详述。
以下先引宋人陈师道评论苏轼词的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1)陈师道的看法与以上引文所持观点是基本一致的,而他进一步指出苏词的基本特征是“以诗为词”。
陈师道所言的“以诗为词”具体指的是什么?他没有明言,不过他对苏词的评价倒是交代得清楚,大体的意思是认为苏词是词中的别格、另类,而非当行本色,这应该是明白无误的。
而问题在于为什么“以诗为词”就会“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呢。
论苏轼“以诗为词”的成因(修改稿)
福建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段毕业论文题目:论苏轼“以诗为词”的成因准考证号:052604100210学生姓名:郑德龙指导教师:陈斌2011 年8 月21 日论苏轼“以诗为词”的成因汉语言文学专业郑德龙指导教师陈斌【摘要】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开拓了词的题材,拓展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使词摆脱了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窘境,成为一种与诗体并驾齐驱的文学形式。
而促使“以诗为词”理论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当时特殊的党争政治背景,词体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寻求突破的需要,以及集诗文书画大成于一身的苏轼主观、有意识的词作实践三大因素合力的结果。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成因在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学史上,冉冉升起了两颗最耀眼的明星——唐诗宋词!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极盛于宋,所以说起词,当以宋词为代表。
两宋词人,名家辈出、名作林立,据统计,流传至今的宋词共有21055首,有姓氏可考的词作者就有1493名,其中北宋时期的苏轼堪称最杰出的词人之一。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他以坦荡潇洒的人格魅力及高超的艺术才情,“以诗为词”[1],开拓了词的题材,拓展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使词摆脱了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窘境,成为一种与诗体并驾齐驱的文学形式。
对于“以诗为词”的评价,前人已多作论述,但是对于苏轼形成“以诗为词”的原因却研究甚少,或只是拘泥于一处,不免有遗珠之憾。
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淬炼提高,努力从北宋当时的党争政治背景、词体发展的客观需要及苏轼自身主观实践等三大方面入手,以期对其成因作全面客观的论述。
一、“以诗为词”涵义简述既然要探究“以诗为词”的形成原因,那就不可避免要先理清何为“以诗为词”。
所谓的“以诗为词”就是以写诗的态度来填词,将诗的题材、内容、写法、风格等引入词的领域并使之拓展,开拓新的词境,提高词的格调,改变了当时词坛弥漫的香艳之风,完成了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的转变。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
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
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
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苏词风格的特征:在气魄方面雄奇、博大;在“法度”方面突破陈规,不许泛滥。
为了弄清“豪放”一词的含义,我们还可以看苏轼自己的一段话: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
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
一枕得无睡,辄亦得之耳。
《东坡续集·答陈季常》)这是苏轼称赞陈季常豪放词风的话,联系他称赞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话,可以断言:苏轼心目中的“豪放”,既要能体现“诗人之雄”,酣畅淋漓地抒发为造物主所不容的“如此快活”的感情,又要在“法度”(即一般艺术规律和传统)容许范围内“出新意”、“寄妙理”。
从以上可以看出,所谓“豪放”,在气魄方面,它要求雄奇、博大,不允许中正、平庸;在“法度”方面,它既要求突破陈规,又不允许泛滥无归。
然而,苏词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豪放的风格呢?第一,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题材,丰富了内容。
晚唐、五代文人词发展于歌楼酒宴之中,其主要特征是“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因而被视为“艳科”、“诗余”。
词的内容只能写儿女私情、离愁别恨。
北宋时期晏殊、张先、欧阳修等词人,几乎毫无保留地承袭了晚唐、五代的词风。
其后的柳永,善于用“俚语”和铺叙手法描写病态的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尤其是妓女的生活,词的内容有所扩大,但其基调仍未跳出“艳科”的窠臼。
论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
论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法2019-10-04摘要:提到苏轼的词学观,多数⼈所关注的便是他“以诗为词”的创作⼿法。
苏轼把写诗的⼿法移植到词中,打破了词作为⾳乐附属品的传统,使词成为像诗⼀样可以⾃由抒情⾔志的独⽴的⽂。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创作⼿法中图分类号:I207.23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在宋初⽂坛,⽂⼈学者基本默认词为“艳科”“⼩道”的观点,认为词只是写诗之余的游戏,难登⼤雅之堂。
词的作⽤和地位与可以⽤以“载道”、“明志”的诗歌⾃是不可同⽇⽽语的。
苏轼把诗词并举以诗论词,旨在破除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把词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从⽽推尊词体,提⾼词品。
其《祭张⼦野⽂》云:“微词婉转,盖诗之裔”。
①在此苏轼指出词是诗的苗裔,即诗词是源与流的关系,两者⼀脉相承,只是外在的艺术形式不同⽽其内在本质和表现功能是完全⼀样的。
词是“诗之裔”揭⽰了词的渊源,⼀⽅⾯为苏轼提⾼词的地位寻找到了历史依据,另⼀⽅⾯也藉此指明了词创作所应遵循之⽅向――倡导“以诗为词”,以诗的意境与表现⼿法⼊词,为宋词的发展打开了全新的局⾯。
“以诗为词”最早见于陈师道的《后⼭诗话》,陈师道批评苏轼的以诗为词“要⾮本⾊”,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基于两点:⼀是说苏词不和⾳律,违背词作的⾳乐规范;⼆是苏词追求豪放的风格和阔⼤的意境,违背了婉约词的传统。
陈师道提出“以诗为词”本意是对苏词进⾏批判,但姑且不论其本意的褒贬,这四个字⽤以概括苏词的创作⼿法是颇为精当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以诗为词”,其具体内涵⼜何在呢?对此,朱靖华先⽣作出了较为全⾯精当的概括,他认为“以诗为词”简单来说,就是⽤写诗的⽅法写词。
就是把词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法尽情⼊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词体。
根据先⽣的观点,“以诗为词”的具体内涵⼤致可以反映在以下⼏个⽅⾯:(⼀)内容题材的扩⼤苏词所关注的不只是前⼈嚼烂了的⼉⼥情长、离愁别绪,⽽是更为⼴阔的社会⼈⽣,真正做到了“⽆意不可⼊,⽆事不可⾔,”②不论是咏物怀古,品评时事还是描摹⼭⽔,抒写情怀,都可以⽤词来表达。
词别是一家——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
“词别是一家”论苏轼的“以诗为词”、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较之唐宋词主体风格的得与失一、什么是词的主体风格中国是诗的国度。
诗歌从先秦到唐代,已走向鼎盛时期。
到了晚唐五代,诗歌开始走下坡路。
于是,一种新的诗体——词,便产生了。
词是什么?词是为言情而产生的倚声文学。
产生于唐末民间,以言情为主,和乐而歌。
当时,饮宴必奏“燕乐”,曲调之多,变化之快,穷尽乐府和声之法。
“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
”(沈括《梦溪笔谈》)文人倚声填词,供歌妓舞女吟唱于红楼夜月。
内容大多为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怨。
在形式上按谱填词,严守格律、平仄。
到五代宋初,词之主体风格具陈。
纵观唐宋词坛,可以看出:词是主情致、协声律、声情并茂的言情文学。
....................这种风格,一直为后代正宗词派继承,形成“一代之文学”。
北宋中叶以前,词坛的主体风格大抵如斯。
之后,东坡、稼轩出,词风为之一变。
“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应运而生,豪放派崛起词坛。
宋词主体风格之外又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
诚然,苏、辛的豪放词给词坛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他们不愧为一代文豪。
但是,苏、辛的“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除了突破词的艳科圈子,拓宽了词的题材、意境等之外,也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对宋词的主体风格产生了一些负作用................。
但对苏、辛的评论,尤其是在当代,有失偏颇。
有些评论家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作家作品缺乏一分为二的分析。
某某好,他一切都好,某某坏,他一切都坏。
王国维先生早就批评过这种“贵耳贱目”的不正之风。
从创作规律看,作家的精力总是有限度的,他的作品有好有差,这是客观事实。
我们不能因某个作家有名气,就把他的次品与上品相等同,把谬误当成真理,把破坏当成革新,大力吹捧。
这无疑对作家只是一种讽刺。
既是对作家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
在这一点上,对苏、辛的创作评论尤为突出。
笔者认为,苏、辛不愧为一代文豪,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摘要】北宋中叶,苏轼提出了“词为诗裔”的词体观念,这一观念具体体现在其“以诗为词”的创作之中。
在苏轼手下,词终于被打入宋人诗论的内缘,他拓展了词的诗意,它旨在突破词为艳科的樊篱,对于扩大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气格,形成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推尊词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反映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的广阔的内容,表现出浓厚深沉的文化意蕴和时代精神,已使他与前代词人从本质上区别开来,使词进入了雅文学的领域并使之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关键词】以诗为词;宋词的发展;积极作用“以诗为词”从原初意义上说,是站在尊体的立场上对词人冲破旧的作词规范的贬抑,言他们不是以词的笔法填词,而是以诗的笔法写词,因而使词变了调子,走了样子,从而失去了它应有的艺术本色,变成了诗的格调。
事实上,苏轼“以诗为词”,以词言志,使词从单纯愉悦听众的应歌之具变为士大夫抒情言志之作,是对词的狭隘题材的解放,是对词的表现功能的开拓,是对词境的大力拓展,给当时内容狭窄柔软乏力的软绵绵的词风,注入了诸多新的血液,使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艺术表现力增强,艺术风格焕然一新,因而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
这种对词的革新,在词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庐江教育网陆游词“以诗为词”说名作欣赏)在苏轼手下,词终于被打入宋人诗论的内缘,他拓展了词的诗意,他可谓才艺双全,几乎精通所有的诗体与文体。
词话家刘熙载故谓:“东坡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以新的题材拓展新的意境,以新的意境提高了词的格调,近代词论家对他是赞誉有加。
褒有胡寅“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的称扬,有汤衡“寓以诗人句法,无一毫浮靡之气,实自东坡发也”的肯定,有晁补之“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的赞美;有元好问“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的称颂。
浅谈苏轼“以诗为词”
浅谈苏轼“以诗为词”词起源于隋唐,历经敦煌曲子词、中唐文人词,再发展到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和以李璟李煜父子为代表的“南唐词”,进入北宋,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继前期晏殊、欧阳修承袭“花间词”继续创作以儿女情长和闲情雅致为主要题材的所谓“艳科”词之后,后来柳永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创造了慢词新调,极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能力。
继柳永之后,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苏轼“以诗为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扩大,引议论入词、大量用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并使词进入了雅文学的领域并使之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认识:1、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苏轼“以诗为词”,重点是突破了词为“艳科”的局限,词不仅仅是表达男女恋情主题、摹写风月花鸟景致和展露悲欢离合情感,苏轼将词的题材从儿女私情扩大到田园风光、山水景物和人生志趣,咏物记事、怀古伤今和说理抒情,描写生活景致以感叹生命志趣,寄托幽眇沉思来抒发悲壮情怀,感慨人生际遇以触摸仕途升沉等。
苏轼全方位地摄取了现实生活的各种题材入词,大大地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泛化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内容。
其内容题材主要有:(1)讴歌报国壮志这是魏晋至唐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气调慷慨而豪迈,苏轼之前,词中还没有这样的气概,他在密州出猎时所作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又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一首极为杰出又具代表性的豪迈之词,抒写报国豪情。
整篇展现了一位英雄为国请缨、征服辽国的雄心壮志。
特别是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豪情壮志。
(2)借古抒怀的咏史词谈及苏轼“咏史”词的创作,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王娟皖泗县大杨乡第二小学摘要: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在宋词发展史上最具革新精神的当数苏轼,他将诗文革新运动带入词中,打破了“诗庄词媚”①的成规,集中表现了自己自由的个性,被时人归纳为“以诗为词”②的变革。
这种变革,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诚如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所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③。
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这种“以诗为词”特点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
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以诗为词意义变革影响一、“以诗为词”的意义所谓“以诗为词”,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内容、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一种新的独立的文体。
在苏轼之前,特别是晚唐五代,词的内容大多数偏重于女色描写或是男女情事,主要功能是娱乐的,这些词内容贫乏,风格浮艳,所反映的生活极为狭隘,这就形成了传统娱乐词的本位观念,这种本位观念是根本区别于传统诗文的文学观念的。
一些大家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也尝试过突破,但突破是零星的,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产生广泛的影响。
最终完成对传统词变革的是苏轼,正如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词“为诗之苗裔”④也就是说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爱国豪情,抒写人生遭遇,反映社会盛衰,诉说亲朋情感,再现农村生活,展现水色山光。
总之,凡是能够用来写诗的,都可以用来入词。
这种变革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将传统观念的娱乐歌词诗化、文学化,做到诗词一体,从而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以诗为词”的变革1、以诗的内容和题材入词。
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贡献
试论轼对宋词发展贡献摘要:“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轼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开创了中国豪放词风。
本文通过对词“以诗为词”的特点、词的风格以及词的艺术来论述轼对宋词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轼;词;豪放;发展一、词“以诗为词”“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是一家……”轼所言的“无柳七郎风味”,显然是要在传统的“辞情蕴藉”的婉约词风之外,另立一家,自成一格。
对于这一点,宋人胡寅在《酒边词序》[1]中云:“柳耆卿后出而尽妙,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及眉山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浩歌,超乎尘垢之外……”他对轼“另立门户”的作词观点,表达了充分的肯定。
在他看来,词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之处,是在对词的意境的改变及提升上,改变了所谓的“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度”,而把词境提升到“超乎尘垢之外”。
而达到这种改变及提升,最易行的途径显然是借鉴“诗”的题材与境界入“词”,做到“诗词一体”。
以诗为词,可入诗者便可入词,扩大词的题材,开拓了词境,提高词的格调。
一是表达治国平天下之志的“言志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轼这首词笔力雄健,一扫当时词坛盛行的脂粉气,的确如他所言“无柳七郎风味”。
词中写出猎时的盛况,可谓有声有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壮志。
又如词作《沁园春》中写道:“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更是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致君尧舜”的兼济之志。
二是寄托遥深的“咏物词”。
我国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所谓“兴寄”的传统,而《楚辞》又开创了以“香草美人”抒发情志的优良传统。
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摘要:在词学史上,苏轼无疑是一个英雄。
他继前人之后,对词进行全面改革,主张“以诗为词”,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改善了诗尊词卑的文坛现状。
本文主要就是围绕他的“以诗为词”的词学主张来展开论述的。
关键词:以诗为词艳科诗词同源“以诗为词”一语原出自陈师道的《后山诗话跋》,原文如下:“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此后,人们便将“以诗为词”概括为苏轼词学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苏轼的以诗为词,后人褒贬不一,王辉斌教授他的在《唐宋词史论稿》中是持否定态度的。
他认为,苏轼以诗为词,对书写离情相思的本色词深恶痛绝,要求词和诗一样,结果使词与诗在艺术技巧、题材内容等方面几乎完全等同,这是对词体艺术的一种破坏,对词的发展主要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这里,我对王教授的看法不敢苟同。
在我看来,苏轼主张以诗为词,主要含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诗的标尺来衡量词的得失高下;第二,主张诗词同源;第三,改革词风,突破词为艳科的局限,开发词体的抒情功能,开拓词的表现疆域,使词如诗歌一般,“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以诗为标尺来衡量词的得失高下,是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的重要体现。
他在《与蔡景繁书》中说:“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
得之惊喜,试勉继之,晚即面呈。
”在《书张子野诗集后》中说:“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技耳。
……”赵令畤的《侯鲭录》卷七也有相关记载: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出。
胡仔的《苕溪鱼隐丛话·前集》卷四二引《王直方诗话》中有:东坡常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苏轼自己在《与鲜于子骏书》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1家。
”以上言论都显示出一个共同趋向:即以诗为参照,在与诗的比较中来判定词的优劣。
苏轼以诗为词的例子
苏轼以诗为词的例子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诗句即为著名的例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词以狩猎为主题,描绘了远离尘嚣、寻觅清幽、饱览自然的美妙情境,体现出苏轼豁达、超然的心态和对自然美景的感受。
这些表述都是通过婉约、唯美、含蓄的词章来表达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句句都深情而富含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是苏轼“诗人词作”的典范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以诗为词”]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杨俭摘要:“以诗为词”与苏轼扩大词题材、提高词的地位是有关系的,但毕竟不具有必然联系,论苏轼“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存在着不足,我们今天不能因为钦佩苏轼“学际天人”,从而把苏词的缺点也转加赞赏,奉为圭臬。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不足
“以诗为词”与苏轼扩大词题材、提高词的地位是有关系的,但毕竟不具有必然联系,“以诗为词”存在着不足。
一、“以诗为词”的提法,本身便意味着诗词具有界限诗、词本具有同等地位。
诗、词是同源异流的两种诗歌体裁,两者间关系错综复杂,继承性和创造性同时存在。
词在兴起之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与诗的区别是不明显的。
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到了“花间”、“南唐”诸词人手里,词开始具有了自己较全面的文体特性,就像诗、文一样,有了属于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创作手法和风味情调。
从而从根本上将词提高到了与诗文同等的地位——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
诗、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在反映现实、抒情性等方面已各有各的特征,各有各的审美标准,分别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规律。
诗词分界主要体现于两者由外在到内在的差异。
内在是本质,外在方面主要指形式上的不同。
词又叫长短句,句式长短参差使词区别于律诗和绝句;
词(除小令外)分几阕,又在形式上与古体诗有了区别。
诗词在形式上最重要的区别还在于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可以合乐而歌的,故而特别强调协律,除像诗一样讲究平仄的参差变化以外,还分平上去入四声和阴阳清浊轻重的谐合。
二、合乎音律,是词区别于诗的重要特点李清照:词自唐代诞生以来,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
词体本身与诗文不同的最大特点,就是词具有的音乐性。
词入乐可歌,即“音律”,并非指新体格律诗的“格律”。
诗可吟、文可诵,但最富有变化、适合音乐表现的却是词。
因而,合乎音律,是词区别于诗的首要特点,是衡量词长短得失的准绳。
柳永词虽然“词语尘下”,但却能“变旧声作新声”、“协音律”,因而“大得声称于世”;而苏东坡虽为文坛泰斗,“学际天人”,但他的词“往往不协音律”,故而流为“句读不葺之诗”。
在处理词和音乐的关系时,苏轼会不严格按音律填词,有的还不太讲究,出现了一些“句读不葺”之词,陈栩指出“东坡词第二句作‘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阕第二、三句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句法皆有参差”,又《水龙吟》“细看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论调则是点字断句,论意则是花字断句。
三、在观念上“以诗为词”是轻词重诗苏轼认为张先的词是其诗歌的“余技”,又称自己所作为小词,“近却颇作小词。
”“小词、墨竹之类,皆不复措思。
”称他人所作为微词:“微词婉转,盖诗之裔。
”众所周知,“余事”、“小词”是那个时代对词的习称,是当时普遍存在的轻词重诗,重道轻艺观念的语言表露。
苏轼于此,并无不同。
词既“微”“小”,在苏轼眼中唯有“以诗为词”才高贵、尊严。
他在《与蔡景繁书》中赞扬蔡词:“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
”又《与陈季常书》赞扬陈词:“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
”就是说,只有像诗人的诗歌那样雄豪,甚至干脆就是诗人之诗,不过句子尚须保持长短不齐,这样的词作才不再是“微”“小”之词。
苏轼提到的蔡、陈二家使他惊喜的词,今天已经不能使我们惊喜了。
因为蔡词已全然亡佚,陈词也只剩下味同嚼蜡的《无愁可解》一首。
四、在态度上“以诗为词”是滑稽玩戏王灼说苏轼是“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苏轼的作词态度,有胡寅所说的“谑浪游戏”,王若虚所说的“滑稽玩戏”、“乐府乃其游戏”,
确实道出了他创作态度的另一面,社会文化论文《论苏轼“以诗为词”》。
◆分享好文◆
如苏轼《减字木兰花》:
郑庄好客,容我尊前先坠帻。
落笔生风,藉藉声名不负公。
高山白早,莹骨冰肤哪解老。
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
该词的写作背景为:“东坡自钱塘被召,过京口,林子中守。
郡有会,坐中营妓出牒,郑容求落籍,高莹求从良。
子中命呈东坡,坡索笔为《减字木兰花》书牒后……。
”在这里,词不仅仅是诗了,它还能当判词来使呢!又如《戚氏》(玉龟山)一词,赋穆天子宾于西王母事,又是在什么场合下写出的呢?据其门生李之仪记载,他在定州时常与宾客宴饮,“方从容醉笑间,多令官妓随意歌于坐侧,各因其谱,即席赋咏。
一日,歌者辄于老人之侧作《戚氏》,意将索老人之才于仓卒,以验天下之所向慕者。
老人笑而颌之。
邂逅方论穆天子事,颇摘其虚诞,遂资以应之。
随声随写,歌尽篇就,才点定五六字尔。
”(《跋戚氏》,《如溪居士文集》)正因其词是如此诞生的,所以后来人对当事人李之仪的确凿记载也心生怀疑,不以之为东坡所作(见南宋费衮《梁溪漫志》)。
从上面反映的苏轼对于作诗与作词截然相异的表现中,他的“小词”与胡、王诸人说他的“游戏”、“玩戏”为词之间有相当的联系。
苏轼自己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也明确表达了将作词与欣赏词当作“闲居之鼓吹”的观点。
五、在实际创作中“闲居鼓吹”、“游戏”为词对于苏词中的这几类词,人们应该是无法为其叫好的,一是回文词,二是嵌字词,三是自创不可解之词,四是集句和隐括词。
这些词之所以非属玑珠,是因为它们玩文学,玩技巧,游戏笔墨,完全背离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
苏词中有《菩萨蛮》回文七首,其中四首为春、夏、秋、冬四季“闺怨”,文意扦格,俗不可耐,几令人无法卒读。
其《春闺怨》一首云:翠鬟斜幔云垂耳,耳垂云幔斜鬟翠。
春晚睡昏昏,昏昏睡晚春。
细花梨雪坠。
坠雪梨花细。
颦浅念谁人,人谁念浅颦。
可见一斑。
邹诋谟《词衷》说:“回文(词)之就句回者,自东坡、悔庵始。
”之后陆续有人试作,苏轼可谓始作俑者。
集句本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手法,历来人们对其评价不高。
黄庭坚称之为“百家衣体”,且曰“匹堪一笑”。
甚至苏东坡本人也嘲笑集句是乱拉郎配,“天边鸿鹄不易得,便令作对随家鸡”(《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
清人贺裳:“东坡隐括《归去来辞》,山谷隐括《醉翁亭》,皆堕恶趣。
天下事为名人所坏者,正自不少。
”这些批评无疑是有道理的。
苏轼游戏为词的表现除在形式外,内容也有之。
《减字木兰花》云:唯熊佳梦,释氏老君亲抱送。
壮气横秋,未满三朝已食牛。
犀钱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坐。
多谢无功,此事如何到得侬。
这是苏轼贺其好友李公择生子而作。
内中用了《笑林》里的一个典故。
“晋元帝生子,宴百官,赐束帛。
殷羡谢曰:‘臣等无功受赏。
’帝曰:‘此事岂容卿有功乎?’同舍每以为笑。
”这类作品,内容上一无可取,清人沈雄称“苏长公为游戏之圣”。
在内容上苏词还可指摘的一点是,胡寅说他“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这是言过其实的评语。
他的作品,妖娆秾丽、格调低靡的艳词并不罕见。
他用“嫩脸”、“香喘”描摹女性的情态声气,也不乏“剥葱”(手)、“腻玉”(颈)之类的俗喻。
从情调到写法与为人们所诟病的南朝宫体诗和晚唐五代词中的某些绮靡之作没有区别。
如很具代表性的一例是他在酒席上赠侍儿的一首《鹧鸪天》:笑撚红梅亸翠翘,扬州十里最妖娆。
夜来绮席亲曾见,撮得精神滴滴娇。
娇后眼,舞时腰,刘郎几度欲魂消。
明朝酒醒知何处,肠断云间紫玉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