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参与者的交通特性分析
《交通工程学》—人、车、路基本交通特性与管理

白黑红灰绿 82.5 42.8 67.8 66.3 67.3 42.9 18.8 47.2 36.4 36.4 19.0 9.6 24.0 17.0 17.8
《交通工程学》—人、车、路的基本交 通特性和管理
2.驾驶员的视觉特性
视力与亮度有关
(1)夜间视力随 着照度的增大而增 大, 注意夜间行人消 失现象。
10~12次组 13~17次组
平均制动反应时间(S) 0.57 0.70 0.72 0.86 0.86 0.89
《交通工程学》—人、车、路的基本交 通特性和管理
驾驶员的疲劳和兴奋
疲劳影响因素:复杂环境、单调环境 疲劳后的表现:生理方面,反应迟钝、动作
不准确,动作灵敏度低;心理方面,注意力 不集中、思维迟缓、反应慢、情绪急噪等 (任何疲劳皆同) 兴奋的影响因素:酗酒、争吵、斗殴及外界 的强烈刺激等 兴奋后的表现:脉搏和呼吸加快,血压生高, 注意力不集中等
(2)黄昏时间对 驾驶员最为不利。
《交通工程学》—人、车、路的基本交 通特性和管理
2.驾驶员的视觉特性
(3)明(暗)适应:由暗(明 )处到明(暗)处, 眼睛习惯,视力恢复。
应用举例
《交通工程学》—人、车、路的基本交 通特性和管理
2.驾驶员的视觉特性
(4)眩目(耀眼):视野内有强光照射,颜色不 均匀,使人的眼睛产生不舒适感,形成视觉障 碍。
《交通工程学》—人、车、路的基本交 通特性和管理
2.驾驶员的视觉特性
红色刺激性强,易见性高;黄色有最高的明 亮度;绿色温柔、平静,有安全感(标志、 信号设置的依据)
信号
《交通工程学》—人、车、路的基本交 通特性和管理
标志
2.驾驶员的视觉特性
视野:眼球注意一点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也有动 视野与静视野之分,动视野比静视野越宽15度。 —与车速大小有关,静止时视野范围最大(设标 志牌等的依据),车速越高视野越小,但前方注意 点越远; —与颜色有关(绿色视野最小,红色较大,兰色更 大,白色最大); —视野与视力密切相关:最佳视力、清晰视力视锥 角10度范围内,标志、信号设在此范围内)
第三讲 交通参与者特性

骑车人的速度特性
《交通工程手册》建议独立专用自行车道设计 车速采用30 km/h,有分隔带的专用自行车道采 用30 km/h,划线分隔的自行车道路采用15 km/h,完全混行的自行车道则为10 km/h。
北京市观测数据显示,有分隔带主干道上行驶 的8678辆自行车,其平均车速为16.28km/h, 无分隔设施的20918辆自行车观测的平均速度 为14.21km/h,对于通过交叉路口停车线的自 行车,其平均速度为4.06km/h。南京市的观测 数据表明,自行车的速度变化范围在5~40 km/h之间,在街道上多为5~25 km/h。
(1) 道路线形设计欠妥,可能使视线失去诱导,使驾驶员 产生错觉,增加驾驶员的心理紧张程度和驾驶疲劳。
(2) 车辆的结构尺寸、仪表位置、操纵系统、安全设备等 都对驾驶有影响。
(3) 环境的影响:交通标志的布设会约束驾驶员的行为; 道路周围若有吸引人注意的干扰点,驾驶员的注意会分散; 交叉口处交通组织不合理容易造成交通阻塞,容易引起驾 驶员的不良情绪;路上行人过多,会增加驾驶员的心理紧 张等。
驾驶员的视觉特性
1.视力 2.视觉适应 3.眩目 4.立体视觉 5.视野 6.色视觉
三、驾驶员的反应特性
反应特性是驾驶员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反 应是回答某种刺激所产生的动作,即从接 受信息(感知)到反应产生效果的过程。反应 过程包括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活动,信息 经由神经传递给大脑,经过处理后,再由 大脑传递给肌肉,肌肉收缩,作用于外界 的某种客体,即反应包括反映、判断、措 施三个阶段。
血液中的酒精浓度(%)
驾驶员血液中酒精浓度与发生事故的危险程度
第二章 交通特性分析

一般来说动视力比静视力低10%~20%, 特殊情况下比静视力低30%~40%。例如,以 60km/h的速度行驶的车辆,驾驶员可看清前 方240m处的交通标志;可是当车速提高到 80km/h时,则连160m处的交通标志都看不清 楚。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静视力好是动视力 好的前提,但是静视力好的人不一定就会 有好的动视力。
自动传感器
自动控制器
显示
驾驶员能力、态度、经验、暂时损伤
道路 行人 自行车 其它车
驾驶员 感觉系 统
驾驶员感 知、注意 能力
驾驶员决 策、反应 选择
驾驶员反 应能力
车辆状态 控制
图1 驾驶员功能反馈图
3、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特性
驾驶员视觉特性
驾驶员反应特性
驾驶员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
• 1)视觉特性 眼睛是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最重要的生 理器官。因此,驾驶员的视觉机能直接影响 到信息获取,行车安全。
二、乘客交通特性
• 1.乘客的交通需求心理
• 2.乘车反应
• 3.社会影响
• 1.乘客的交通需求心理
•
人们总是抱着某种目的(如上班、上学、购物、 公务、社交、娱乐等)才去乘车的,为乘车而乘车的 旅客几乎是没有的。乘车过程本身意味着时间、体 力、金钱的消耗。因此,人们在乘车过程中总是希望 省时、省钱、省力,同时希望安全、方便、舒适。道 路设计、车辆制造、汽车驾驶、交通管理等都应考 虑到乘客的这些交通心理要求。
本部分从以下两个部分讲解:
•
• 1.行人交通流特性 • 2.行人交通特征及相关因素
• 1.行人交通流特性
• 相对于汽车交通来说,对行人交通特征的研究是很少的。不 过前人已经做了不少工作。
2-1交通特性分析—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

视野 ( °)
90~100 60~80
40
驾驶员注视点、视野与行驶车速间关系
3.驾驶员的视觉特性---立体视觉、视差
立体视觉——人对三维空间各种物体远近、 前后、高低、深浅和凸凹的感知能力。
视差——又称错觉,是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3.驾驶员的视觉特性---视差
视差——又称错觉,是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加速阻力:汽车加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质量加速运
动时的惯性力,其数值与汽车总质量、行驶加速度和汽
车旋转质量换算系数有关.
Fj
m
dv dt
式中: ---为汽车旋转质量转换系数
m ---为汽车总质量,kg dv ---为行驶加速度,m/s2
dt
(3)汽车行驶驱动条件
汽车行驶必要条件 要使汽车正常行驶,必须使驱动力不小 于行驶状态所遇到道路阻力和空气阻力之和,即: Ft ≥ Ff + Fi + Fω
由明亮处进入暗处,眼睛习惯后,视力恢复,称为暗适应; 反之称为明适应。
例如:隧道进出口 例如:城乡结合部
3.驾驶员的视觉特性---眩目
眩目——视野内有强光照射,使人的眼睛产生不舒适感, 形成视觉障碍。 避免方法:采用隔离带、 加强照明、会车时变换灯光、 防眩眼镜、车灯用偏振玻璃做灯罩(防眩处理)
上的转矩Mt产生一个对地面的圆周力F0, 地面对驱动轮的反作用力Ft(方向与F0 相反),即驱动汽车的外力,也称驱动
力。
Ft
Ft
Mt r
Mt
r
F0
式中:Mt—作用于驱动轮上的转矩,N·m r —车轮的半径,m
(2)汽车行驶阻力
汽车的行驶阻力包括: 滚动阻力 、坡度阻力 、空气阻力 、 加速阻力。
交通参与者的风险因素

交通参与者的风险因素一、行人的交通特性与风险因素1、儿童—行为无常,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身材矮小,容易落入驾驶盲区—在起步倒车之前,要下车观察,确保安全措施:提前减速,必要时停车避让2、青少年—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冒险措施:提前减速,必要时停车避让3、老年人—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应变能力差措施:降低车速,注意观察其动态4、残疾人盲人与聋哑人措施:降低车速,注意观察其动态,必要时停车避让二、机动车的交通特性与风险因素1、大型客、货车—车身大,盲区大—惯性大、制动较慢,转向困难措施:提前减速,保持足够的安全间距,发现情况立即避让或停车。
2、城市公交车—有固定的行车路线,专用车道和停靠站—停靠时,车辆较多。
—盲区较大,难于全面观察周边的交通情况措施:减速慢行,注意观察站内车辆和人员动态,做好随时停车的准备。
观察超车车辆,并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3、小型汽车—车体小,加速性能好、速度快以及操纵灵活措施:注意观察其动态,控制车速,并与其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4、摩托车—体积较小、速度较快、转弯灵活—缺乏安全保障设施措施:注意观察其动态,控制车速,并与其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随时做好避让或停车的准备。
5、特种车辆—车速快—不受通行规定约束,享有优先权措施:听到报警音后,即使判断其可能的方位,靠边避让或停车,保证其顺利通过。
三、非机动车的交通特性与风险因素1、自行车—与自行车驾驶者的行为特性有关—安全保障设施较差,稳定性比较差,容易发生侧倒—容易逆行和占到行使措施:注意观察动态,减速慢行,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2、人力车—制动困难,不能及时避让车辆—容易出现车辆横转和甩尾现象—有时出现曲线行使现象措施:及时减速,注意观察其动态3、畜力车—不可控因素较多、遇到意外刺激,易发生惊车—夜间赶车人困乏时,牲畜往往走到道路中间或左侧,不能避让机动车辆措施:减速慢行,靠近时,禁鸣喇叭,防止牲畜受惊发生意外四、典型交通环境的交通特性与风险因素1、平面交叉路口—人流、车流量大—视线盲区多__转弯时,风险增大措施:提前降低车速,及时选择正确的行驶车道,观察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观察路口内车辆和行人的动态2、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路口—车辆通行条件较差—道口交通混乱措施:慢速通过铁轨,避免在铁轨上加速、减速和制动,防止在铁轨上出现发动机熄火的现象。
2交通特性及其调查分析

第二章交通特性及其调查分析前言交通特性与交通调查是交通工程学的一个基本部分,是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对人、车、路交通特性的研究,以便揭示交通规律,据此编制交通规划,设计道路线形和实施交通管理。
交通调查是通过统计、实测与分析判断,掌握交通状态发展趋势及有关交通现象的工作过程。
通过对多种交通现象进行调查,得到准确的数据信息。
所以交通调查可以为交通规划、交通设施建设、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交通环境保护和交通流理论研究等方面服务。
交通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交通流。
研究交通流量、密度、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可实现交通变量之间的转换,实现控制变量与交通性能指标之间的转换。
本章将先介绍人、车、路的基本特性,其次对交通量、速度、密度及延误调查进行了介绍,最后分析了交通流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人、车、路基本特性一、人的交通特性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人包括驾驶员、乘客和行人。
人是交通系统中的主要参与者,贯穿于交通工程学的各个方面。
例如,汽车的结构、仪表、信号、操作系统应当适合驾驶员操纵,交通标志的大小、颜色、设置地点应考虑驾驶员的视觉机能,道路线形的设计要符合驾驶员的视觉和交通心理特性,制定的交通法规、条例应合情合理等等。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驾驶员是交通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是影响交通安全与效率的关键要素,驾驶员通过视、听、触觉器官从交通环境中获得信息,经过大脑进行处理,作出反应和判断,再支配手、脚运动器官,操纵汽车,使之按驾驶员的意志在道路上运行。
在这一过程中,驾驶员受到自身一系列生理、心理因素制约的影响,主要通过视觉特性、反应特性、饮酒与疲劳等特性加以表现。
1.视觉特性汽车驾驶员在行车中,驾驶员的眼睛是保证安全行车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睛的视觉特性与交通安全有密切关系。
对于驾驶员的视觉机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察:(1)视力眼睛辨别物体大小的能力称为视力。
视力可分为静视力、动视力。
顾名思义,静视力即指人和视标都在不动状态下检查的视力。
2人和车辆的交通特性

半挂牵引汽车
专用汽车
一 . 汽车的发展
1901年,袁世凯为慈禧买了一辆车 1902年,上海开始进口汽车 1953年,开始修建我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长春一汽 1956年,生产了第一辆国产汽车—解放CA10型4t载货汽车
二. 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
尺寸参数 质量参数 性能参数
尺寸参数
外廓尺寸 轴距 轮距 前悬 后悬
外廓尺寸:L B H
轴距
价值7000万
轮距
前悬 后悬
后悬
前悬
质量参数
车上带有全部装备(包括随车工 具、备胎等),加满燃料、水, 但没有装货和载人时的整车质量
整车整备质量 是指轿车和客车的座位数 是指汽车在硬质良好路面上行驶 载客量或装载质量 时所允许的额定装载量 自身质量利用系数 是指汽车装载质量与整车整备质 量的比值,反映汽车设计水平, 荷载分配 其值越大,汽车越先进。
弯度错觉:驾驶员在公路上 行驶的快慢,经常随公路的 弯度而改变。变速的程度如 何也会造成错觉。一般对于 未超过半圆的圆弧,驾驶员 往往感觉到的曲率半径总是 比实际的小,圆弧的长度越 短越感到曲率半径小。在连 续转弯的山道上行驶,驾驶 员会感到山区比平地容易转 弯,所以在行驶中高速连续 急转弯是很危险的。
视觉
*对视觉机能的检查是考核驾驶员的重要内容——视力
我国驾驶员的体检视力标准:两 眼的视力各应0.7以上,或两眼视 力不低于0.4,但矫正视力达到 0.7以上,无红、绿色盲。 车速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的视力。 年龄 角速度
静视力
视 力
动视力
动视力
驾驶员学驾驶年龄限制的依据 :18-60岁
交叉口行人交通特性分析

舒适性的其他需求。
叉口的实际情况以及周围交通状态来因地制宜的设置相应的交通
一般信号交叉口中行人过街的过程包括了四个过程即:到达阶 标志标线等设施。比如人员集中的无信号交叉口除了设置行人红绿
段、判断阶段、等待阶段和行动阶段。行人到达交叉口斑马线附近以 灯以外,还需要设置相应的减速标志或者停车让行标志,使机动车
行人,此类行人在过街时能严格遵守交规则,不会出现违章行为; 将非机动车的通行规则与行人相同,这样不仅减少了交叉口内部车
(2)不稳定型人群,此类行人在过街的过程中行为具有不稳定性,有 车、人车的冲突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叉口行人过街违章行为
时可表现出较好的遵守规则特性,而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任性”通过 的发生,保证行人的安全。
此,对于交叉口行人交通特性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规范,提高行人的过街素质,使行人从内心里遵守交通规则,减少
2 交叉口行人过街心理特性
违章行为,安全意识随之提升,真正做到“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
在整个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人作为交通主体,具有一定的主 等一等”,这样不仅减少了行人过街的违章行为,减少或者避免行人
后,需要判别周围交通状态比如是否为绿灯、斑马线长度、周围等到 驾驶员在通过路口的时候减速慢行,必要的时候停车让行,注意交
过街的人员数量及车辆数量等。当行人无法通过时,即无通行权时, 叉口行人的通过情况。在人行横道较宽的路段是否考虑设置相应的
行人会考虑等待信号灯变色或者决定违章穿行,行人决定违章穿行 二次过街设施即安全岛,使行人养成二次过街的习惯,既减少行人
·性分析
李兴华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摘 要:以交叉口行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穿越人行横道过程的交通特性,从心理特性和行为特性两方面来进行阐述,并结合 行人的心里特性热点详细分析了行人过街时的违章心理和违章行为,最后给出减少行人过街违章行为的几点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交通三要素
包括驾驶员、
行人及乘客。
人
公路、城市 道路、出入 口道路及其
相关设施
车
路
包括客车 、货车、 非机动车
各因素对事故的影响程度
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 原因 美国% 英国% 澳大利
专家学者对大量事故的深
亚%
入研究发现,在所有事故 单纯路 3
2
4
原因中,与人有关的原因 单纯人 57
老人交通行为特点
➢生理机能衰退,感觉和行为迟 钝,发现和躲避车辆能力下降 ➢缺乏交通安全意识,认为老年 人应受到尊重,车应让人 ➢喜欢穿暗色衣服,夜晚或傍晚 不易被发现
儿童交通行为特点
➢穿越道路不懂得观察和确认安全 ➢对成人有依赖性,认为有成人保护就可以任意行动 ➢身体矮小,视野比成人狭小,对交通观察受到限制 ➢经常在道路上玩耍
三、行人的交通特性
一般行人交通行为特点
➢自由度大,“捷径心理”,突然闯入驾驶员的空间 ➢结伴而行,从众心理,互相以对方为依赖 ➢对汽车性能不甚了解,错误的“车让人”的思想 ➢有物品掉在路上,有时会停下拾取或跑回路中拾取
一般行人交通行为特点
➢注意力分散或高度集中在其他事件上 ➢对于车辆过于敏感,发现汽车驶来容易慌乱出事 ➢比较注意右方(左方)交通而忽视左方(右方)交通 ➢冬天棉衣帽子,雨天雨衣雨伞遮挡视线
7)知识性:是指根据过去的经验、培养的技术、 习惯和对交通环境正确地做出反应的能力。
8)条件反应:条件反应是由习惯产生的。条件 反应有时对安全行车有利,有时则不利。
二、乘客的交通特性
1. 乘客的交通需求
▪ 乘车目的:上班、上学、购物、公务、 社交、娱乐等
▪ 乘客心理需求:省时、省钱、省力、 安全、方便、舒适。
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
3)注意力:沿路的非交通活动、同伴讲话、 自身烦恼,都可能分散驾驶员和行人的注意 力。
4)智力:各个驾驶员对行车速度、视距以及行 驶中产生的其他信息的反应准确性和判断能 力不一样。
5)情绪:负面情绪往往导致超速行驶,不遵守 交通规则等。
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
6)成熟性:主要是青年人,炫耀、侥幸、冒险、 求刺激的心理,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2008年 45 9.87 47 18.8
2009年 37.9 8.9 43 14.9
2010年 32.7 8.2 38 12
92.7%与驾驶员有关
驾驶员的生性
及
心
反应特性
理
特 性
心理和个性
视力 视野 色感
视力
▪ 视力就是眼睛分辨两物 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 静视力:人体静止时的 视力。
▪ 设计要求:道路设计、车辆制造、汽 车驾驶、交通管理
2. 社会影响
时间过长、过分拥挤会使乘客疲劳、产生心理压 力,容易产生以下负面的社会影响: ▪ 容易引起乘客纠纷,发生过激行为; ▪ 使职工过分疲劳,劳动效率降低; ▪ 影响家庭和睦; ▪ 引起居民对公交服务系统的不满; ▪ 影响居民对社会生活和公共事业的态度,或对政 府产生不满。
▪ 黄昏时路面的明亮度急速降低,但天空还较明亮, 视觉的暗适应较困难,此时的事故发生率较高,应
从多方面予以重视。
视力
眩目:
是指人的眼睛 突然受到强光照射 时,由于视觉神经 受刺激而失去对眼 睛的控制,本能地 闭上眼睛或看不清 暗处物体的生理现 象,这种现象很容 易造成交通事故。
视力
绿化
防眩板
视野
▪ 动视力:汽车运动过程 中驾驶员的视力。
• 动视力随速度的增大而 迅速降低;
• 动视力随年龄的增大而 降低。
视力
适应性:
视觉器官对于光亮程度突然 变化而引起的感受性适应过 程。 ✓ 由暗处到亮处的适应过 程—亮适应,很短,几秒钟; ✓ 由亮处到暗处的适应过 程—暗适应,很长,几分钟。
▪ 由隧道外进入没有照明条件的隧道内,大约发生 10s的视觉障碍,从而影响行车安全,设置照明设 施时应予考虑。
骑自行车的人的交通行为特点
➢违规带人带货现象较多 ➢逞能和炫耀心理,骑车速度过快 ➢贪玩和戏耍心理,喜欢骑车扶肩并行或猛拐 ➢速度比步行者快,灵活,与机动车抢道
骑电动自行车的人的交通行为特点
▪ 灵活性和机动性都很强,不象机动车那样严格保持一定的间 距、直线的成队列行进,而是成群成团的前进、不愿减速, 更不愿停下来;
▪ 红色刺激性强,易见性高,易使人产生兴奋、 警觉--禁止信号;
▪ 黄色光亮度最高,反射光强度最大,易唤起 人们的注意--警告信号;
▪ 绿色光比较柔和,给人以平静、安全感--通行 信号。
禁止机动 禁止通行 禁止驶入 车通行
注意行人 向左急弯路
指路标志
反应特性
▪ 反应是由外界因素的刺激而产生的知觉—行为过程
▪ 在机非混行的道路上,骑车人在心理上会受到来自机动车的 横向压力。
骑电动自行车的人的交通行为特点
▪ 违章带人现象较多 ▪ 事故主要发生在与机动车交通的交叉处,在死亡事故中多数
制动反应时间 制动作用时间
制动持续时间
制
动
操
作
过
制动 时间
续行 时间
程
反
应
时
15
间 知觉-反应时间是控制汽车行驶性能最重要的因素
道路设计中,以从感知、判断、开始制动到制动发生
效力的全部时间作为制动距离的基本参数。
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
身心健康是安全行车必不可少的条件。影响 驾驶员行车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心理因素和个 性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动机:驾驶员由于某种原因或需要而争抢 速度和节省时间。这时,往往存在诱发事故的 隐患。 2)素养: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和涵养,包括遵纪 守法,珍惜生命,关怀他人等。
▪ 视野:两眼注视某一目标,注视点 两侧可以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 静视野:头不动、眼球不动。 ▪ 动视野:头不动、眼球动。
视野
183m 366m
610m
40km/h 72km/h 105km/h
随着车速增大,驾驶员的视野明显变窄, 注视点随之远移,两侧景物变模糊。
色感
▪ 色感是指驾驶员对不同颜色的辨认和感觉。
65
67
占 93%-94%。
单纯车 2
2
4
路和人 37
24
24
所以对人的交通特性的分 人和车 6
4
4
析是很有必要的。
路和车 1
1
1
人、车、3
1
3
路共同
驾驶员
交
通
参
乘客
与
者
行人
重点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 在道路交通要素中,驾驶员具有特别重要 的作用。
年份 交通事故次数(万次) 死亡人数(万人) 受伤人数(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