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近代的地缘政治观点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地缘政治思想是指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对国际政治、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涵,对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传统思想也对当代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外交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 天命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以天命思想为核心。

天命思想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是上帝所眷顾的国家,有统一天下、维护和平的使命。

这种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多地区的政治理念,对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尤其是汉唐宋明等中央集权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山川地利思想中国古代的地缘政治思想中,山川地利思想也占据着重要位置。

这一思想认为山川之地可以决定国家的命运和发展,主张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治对策。

在中国古代,山川地利思想主导了国家的疆土扩张、边疆防御和屯田开疆等政策。

3. 周边关系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重要的地缘政治思想,即周边关系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是中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保持稳定、和睦的周边关系。

中国古代统治者通过联姻、结盟、文攻武卫等手段维护周边关系,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疆土的稳定。

二、当代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当代中国可以借鉴天命思想,树立自信自强的国家形象,强调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使命和担当,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可以借鉴山川地利思想,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制定合适的资源战略和发展规划,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也符合当今世界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中国可以借鉴周边关系思想,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周边关系,促进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互利合作和政治友好共处。

这对于解决当前一些地区矛盾和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的国家治理、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是指以地理位置为基础,结合政治体制和外交战略,形
成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和实践原则。

这些思想观念和实践原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并对当代亦有一定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强调地势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地
理位置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在《易经》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念,
强调人与地、地与天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观念认为地势对国家的兴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必须根据实际地理环境来制定相应的政治和外交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注重和平共处与平衡发展的观念。

中国古代历史上,不
断强调以邻为壑的观念,即根据地缘政治思想,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和睦相处,避免发生冲
突和战争。

地缘政治思想还强调力求平衡,即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中,保持互利互
惠的平衡状态,避免过分依赖某一方,防止被其它国家利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强调实用主义和务实原则。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实用主
义和务实原则,将地缘政治思想融入实际实践中。

中国的外交战略一直以稳定和平衡为目标,同时又以实现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注重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还有一些当代启示。

第一,要坚持以和平共处为基础的
外交政策,发展友好互利的合作关系。

第二,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灵活和有针对性的地缘
政治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

要注重实用主义和务实原则,强调行动和实际效果,保护和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地缘政治是指国家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内涵,对于当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源流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易经》和《尚书》等经典文献。

《易经》中的“天地合和、万物興生”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家对地理环境和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视,强调了地理位置对政治稳定和国力发展的重要影响。

《尚书》则在“六合”说中提出了“以地制宜”的原则,指导国家在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下的政治发展和外交决策。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地缘政治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和特色。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兼爱非攻”到秦汉时期的“统一天下”,再到唐宋时期的“和平共处”,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一直贯穿着和谐共处、和平发展、统一合一的理念。

这种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外交政策,也对周边地区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和谐共处: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强调了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地缘政治冲突和国际竞争层出不穷,中国可以发挥其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优势,通过提倡和平共处、互利合作,努力构建地区和世界的和谐共处格局,为全球稳定和繁荣做出贡献。

2. 天时地利人和: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重视地理环境和天时地利的作用,强调“以地制宜”、“知天地者作,则晓域中者事”。

在当代世界,中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和资源条件,通过合理规划和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3. 统一合一: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强调了统一合一的理念,认为大一统的国家体制可以提高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统治效果。

在当今世界,中国可以借鉴其传统地缘政治思想,通过内部统一和和睦相处,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的安全稳定。

4. 兼爱非攻: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倡导和平共处、互利互惠。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透历史,思想价值历久弥新。中国传统 政治思想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以夷制夷”是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 的作用。具体思想包括:
统治者通过利用敌人之间存在的矛盾和
治国理政经验,蕴含着丰富的地缘政治
第一,“服事观”。《尚书 • 禹贡》 隔阂,逐渐地分化、瓦解、消灭周边非
第二,兼爱互利。墨子认为之所以
文化中“和合”地缘政治思想源自于西 重宝以事邻敌,不免于死亡之患”。[2] 会出现“争于战国”的局面,“今若国
周时期的“礼治”思想,强调天、地、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以“追求 与国之相攻,此天下之害也”“今诸侯
人三位一体的“和”,主张把国家之间 和平”为根本价值取向,注重内敛的“富 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 和谐交往作为对外关系和周边外交的宗 国强兵”。“富国”,就是国库充裕, 其国,以攻人之国。”[3] 是因为“天下
旨,倡导“天下为公”“协和万邦”“讲 能够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兵,就是 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
信修睦”“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强 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两者相辅相成。在 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其所以者,以不
不执弱、富不侮国”,深知“国虽大, 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均认识到富国强 相爱也。”墨子提出兼爱互利的思想,
理因素紧密相关的政治及相关问题。地 明确核心地缘区和外延地缘区各自的权 则四夷课使如一家”,认为对周边国家
缘政治思想是最悠久的人类政治思想, 利与义务、关系和整体结构。“服事观” 和藩属国施以恩泽,可以达到武力征服
地缘政治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国古 要求各服都要忠于中央王朝,维护君主 达不到的效果,儒家强调德治与教化的
好战必亡”的道理;其次,在外交活动 兵是地缘政治的第一基础。认为无论外 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人与人之间的

古代帝国扩张与地缘政治的变化

古代帝国扩张与地缘政治的变化

古代帝国扩张与地缘政治的变化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的帝国,这些帝国在扩张过程中经历了多种地缘政治的变化。

从本质上讲,古代帝国的扩张是为了获取更多资源、统一领土和加强统治。

然而,这种扩张的需求经常与地理和政治因素相互交织,给帝国的命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在古代,帝国的扩张通常意味着军事力量的增加。

帝国需要强大的军队征服和控制新领土。

例如,罗马帝国在其扩张过程中建立了一支逐渐庞大和强大的军队,不断征服地中海沿岸和欧洲大陆的领土。

这使得罗马成为地中海地区的统治者,掌控着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

然而,随着帝国的扩张,地理因素开始产生影响。

帝国越过自然边界,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帝国。

亚历山大追求着希腊化的世界统一,但是他的军队在印度次大陆的边界上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印度的地理特点使得亚历山大的军队无法继续向东扩张,最终他不得不放弃这一目标。

在地缘政治的变化中,文化和民族因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帝国的统治者经常以各种方式融合和管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群体。

罗马帝国以实行罗马法和拉丁语为例,融合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民族。

这种统一的语言和法律系统在帝国内部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促进了地理上的一体化。

然而,帝国的扩张也经常导致文化和民族冲突。

例如,在蒙古帝国的称霸过程中,他们征服了大片的领土,但是在统治这些地区时,他们面临着蒙古文化和被征服地区文化之间的冲突。

蒙古人逐渐融入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最终使得蒙古帝国的文化多样性成为了其瓦解的原因之一。

除了地缘政治的变化,经济因素也在帝国扩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帝国通常通过控制贸易和资源来获得经济优势。

古埃及帝国通过控制尼罗河,使得他们能够轻松地扩大经济,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线路之一。

类似地,中国的汉帝国通过控制茶叶和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使他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帝国之一。

然而,经济优势也可能导致帝国的衰落。

随着财富的积累和分配不均,社会内部产生了紧张的分裂。

国际中的大国博弈与地缘

国际中的大国博弈与地缘

国际中的大国博弈与地缘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推进,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问题变得日益复杂。

各个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不仅影响着世界的格局,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国家的命运。

本文将从历史、经济、安全等多个角度探讨大国博弈与地缘政治的关系。

一、历史视角下的大国博弈大国博弈的历史源远流长。

从古代帝国时代的争霸战争,到近代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大国之间的角力一直存在。

历史上的大国博弈往往是为了争夺资源、地盘或权力。

例如欧洲在殖民时代为了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殖民战争,或者二战之后东西方阵营的冷战对抗。

二、经济维度下的大国博弈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因素在大国博弈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大国之间的贸易争端、经济实力对比以及金融霸权等方面的竞争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

例如21世纪初中国崛起引发了中美贸易争端,双方在贸易政策、汇率政策等方面进行角力。

此外,金融领域的竞争也是大国博弈的重要方面,例如美国和欧洲在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争夺。

三、安全层面上的大国博弈安全问题一直是大国博弈的核心议题。

大国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地缘战略和军事联盟等方面的博弈对于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例如二战后的美苏两强对抗,双方通过军备竞赛、军事援助和军事联盟来争夺地缘优势。

当前,东海、南海等地区的争端也反映出大国之间在安全层面上的博弈。

四、地缘政治的影响和作用地缘政治在大国博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地缘位置、地缘环境和地缘利益对于大国之间的争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例如地理位置优势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之一,拥有广大的领土和海洋霸权。

地缘政治的考量也决定了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总结:大国博弈与地缘政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历史、经济、安全和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共同塑造了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博弈格局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重塑国际秩序的过程中,各个大国需要审时度势、平衡利益,以实现和平、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大国角逐和地缘政治的历史因素

大国角逐和地缘政治的历史因素

大国角逐和地缘政治的历史因素地缘政治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在争夺地理位置、资源、势力范围和政治利益时产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大国之间的角逐往往是地缘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因素的角度探讨大国角逐和地缘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

1. 古代大国角逐古代的大国角逐主要围绕着土地、资源和势力范围展开。

在古代,帝国扩张是大国角逐的主要手段之一。

例如,罗马帝国通过军事征服,占领了大片的欧洲、北非和中东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同时,中原的秦朝也通过一系列战争征服了六国,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2. 近代大国角逐近代的大国角逐主要围绕着殖民地、贸易和全球影响力展开。

欧洲列强通过殖民地的获取,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

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在争夺殖民地的过程中频繁发生冲突,并影响了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

同时,近代大国角逐也与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一些国家快速崛起,并成为世界上的强国。

例如,19世纪的英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殖民地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3. 当代大国角逐当代大国角逐主要围绕着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展开。

随着世界的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各个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更加复杂和激烈。

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崛起使得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经济实力是当代大国角逐的重要方面。

国家之间争夺资源和市场,通过经济手段扩大自身影响力。

同时,军事实力也是大国角逐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家之间通过军事力量的竞争以维护自身的地缘政治利益。

科技实力在当代的大国角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一些国家在信息、网络、太空等领域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从而影响了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

总结起来,大国角逐和地缘政治的历史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从古代到当代,大国之间围绕着不同的内容进行角逐,但核心目标都是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利益范围。

随着世界的不断演变和发展,大国角逐和地缘政治的相互关系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统一、领土边界、邻国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这与地缘政治中的核心概念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被视为一个整体,统一和稳定是国家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道德观念也影响着地缘政治的发展。

传统中国对待邻国的态度是尊重和和睦的,主张以仁义来维护邻国关系,避免冲突和战争。

这种以德服人、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理念对地缘政治的和平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视上,还体现在对邻国关系的维护和促进和平发展的倡导上。

这种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合作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1.2 地缘政治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深深植根于各种经典文化与哲学思想之中。

从古代至今,中国人民对于治理国家、处理国际关系都有着独特的理念和实践经验。

这些地缘政治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以天下为家的思想。

即“天下”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范畴,更是一个整体性的世界观念。

这种思想认为,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国际关系等因素都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地缘政治上的决策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尊重并适应自然规律与人文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平与和谐。

在地缘政治上,中国人民一直强调和平共处、诚信互利的原则。

这种思想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相邻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避免了冲突与战争的发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智慧取胜的观念。

孔子思想提倡“治国有道,不在于力”的理念,主张通过智慧、智谋来解决地缘政治上的难题。

这种智慧取胜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决策和外交战略,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智慧、谋略的高度重视。

地理学思想史内容总结

地理学思想史内容总结

地理学思想史内容总结地理学思想史是关于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各种思想和学派的研究,地理学思想史的内容非常广泛,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对其进行总结与阐述。

在古代,地理学思想主要围绕着地球形状、地球中心说以及地图绘制等方面展开。

古希腊的地理学家泰勒斯提出了地球是一个浮在大洋之上的圆盘的学说,这一观点直到公元15世纪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才被推翻。

在古代中国,学者们主要探讨了天下有山有河,进而形成了山川地势论,例如《山海经》就是对中国地理的一种描述。

而在古代印度,人们通过瑜伽和冥想来认识地理环境,形成了一种宇宙认知的思想。

进入中世纪,地理学思想开始与宗教相结合,地理学成为了宗教传教的一种手段。

14世纪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东方见闻录》描绘了他对亚洲的探索,为后世的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在中世纪具有重要影响。

他认为地球是球形的,提出了经纬度的划分方法,并画出了世界地图。

这些思想成果直到近代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进入近代,地理学思想经历了革命性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开始注重观察和实证研究,推动了地理学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法国地理学家布菲尔提出了地形决定论,认为地貌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德国地理学家兰特则首次提出了区域概念,强调地理研究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点。

这些思想开创了现代地理学的研究范式。

在20世纪,地理学的发展加速,出现了多种不同学派和思想流派。

美国地理学家霍夫拉姆提出了人文地理学的概念,将地理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强调空间和地域的意义。

英国地理学家哈特则提出了地缘政治学,关注地理环境对政治格局的影响。

法国地理学家菲里奥则提出了空间分析的概念,通过计量分析和模型构建来解释地理现象。

这些思想流派丰富了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总体而言,地理学思想史体现了人类对地理环境认知的演变过程。

从古代的形状和地势论,到中世纪的宗教与地理结合,再到近代的科学化和学派多元化,地理学思想与时代背景相互依存、相互推动。

古代的世界体系与地缘政治格局

古代的世界体系与地缘政治格局

古代的世界体系与地缘政治格局在古代,世界体系和地缘政治格局是由各个国家和文明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

这些关系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多个方面,相互影响并塑造了当时的世界格局。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文明交流和帝国扩张等角度来探讨古代的世界体系与地缘政治格局。

首先,地理环境是古代世界体系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各个国家和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能力。

例如,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因此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农业文明。

而古希腊,则因其地处地中海的交通要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海洋帝国。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各个国家和文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世界体系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形成。

其次,文明交流也是古代世界体系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文明之间经常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影响。

例如,古代的丝绸之路连接了东方和西方,使得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能够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科技和思想的传播。

文明交流的频繁使得古代的世界体系更加紧密,形成了跨国界的政治和经济联系。

最后,帝国扩张也是古代世界体系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在古代,各个帝国通过战争和征服扩张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

例如,古罗马帝国通过征服和统一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帝国的扩张不仅改变了地缘政治格局,也对世界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帝国的统治使得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以整合,形成了一个更加统一和稳定的世界体系。

总结起来,古代的世界体系和地缘政治格局是由地理环境、文明交流和帝国扩张等多个因素所决定的。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塑造了当时的世界格局。

了解古代的世界体系和地缘政治格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中的国际关系。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当代的全球化时代,要重视地理环境、文明交流和国际合作,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古、近、现代地理学思想

古、近、现代地理学思想

动力因素:
知识基础:
哲学方法:
二、古代中期
时间:476~1492年(罗马灭亡至“新大 陆发现”) 欧洲中世纪的地理学 伊斯兰世界的地理学 中国封建社会的地理学
1.欧洲中世纪(黑暗时期)的地理学
12世纪末(476-1096年)以前区分为: ①南欧地理学最为衰退(原因:社会秩序的破 坏、地理视野缩小、基督教的反地理思想); ②北欧的诺曼人; 卫道士式地理做作和“T—O地图”:
(四)孕育时期地理思想的特质:
地理大发现及科学知识及工具的进步; 地理大发现使人类的视野扩大; 希腊时代的宇宙观具有哲学的思想;孕 育时期的宇宙观则具有科学的微征。
第二篇
近代地理学思想
一、新地理学的两位开山大师
洪 堡
李特尔
德国近代地理学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早年就读于哥丁根大学、弗 赖堡矿业学院,曾任宫廷大臣等要职。 一生考察了欧洲、北美、中南美、西伯 利亚等地,著有《宇宙》、《植物地理 论文集》、《西班牙王国政治论集》、 《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等著作。
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 or Fernao de Magalhaes) ——“航行世界一周”; 1519年:南美洲——麦哲伦海峡 1520年:进入太平洋(菲律宾);
3.北极地区探险; 4.南极大陆及南太平洋诸岛的发现;
(三)地理大发现的重大地理意义
贯彻到世界的真实画面; 新地理思想的建立; 校正世界地图; 改变人们的宇宙观; ……
中国先秦同古希腊、罗马地理思想的比较:
“古希腊、罗马”
地理位置、自然环境: 地中海(内海) 商业、航海 经济刺激 天文学、几何学等 归纳、演绎等逻辑推 理 原始机械论 日后影响: 自然科学方向 地志学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具有悠久而深远的历史背景。

自古以来,中国的地缘政治思想在国家治理和外交政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对地缘政治有着独特的解读和应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体现了对天地、人伦、政治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传统文化中重视的仁义道德、礼义法纪等价值观念,对于国家间的地缘政治关系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中国古代的“王道”思想强调以德治国,以和为贵,通过仁慈和善意来化解国际斗争,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还体现了对地域与民族关系的重视。

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理念,主张以和为贵,以和平共处为目标。

这种地缘政治思想认为,各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和平、公平、正义的追求,强调了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将对未来的国际合作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2 地缘政治思想的重要性地缘政治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通过研究地缘政治思想,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中国在区域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角色,揭示中国在处理地缘政治关系中所遵循的原则和策略。

地缘政治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国家政治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理论与实践的深刻思考。

1.3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其地缘政治在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对外政策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外交决策的理解和解读。

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的当代意义,可以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地位提供参考和启示,为应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挑战提供思路和借鉴。

中国的地缘政治发展战略

中国的地缘政治发展战略

中国的地缘政治发展战略地缘政治学家相信:国家力量来源于它所安身立命的领土,通过影响人的精神,地理条件或多或少具有控制历史的真正意义。

的确不假,大地的灵气决定人的精神,而人的精神又决定了历史的命运。

豪斯浩费尔教授也相信:国家的地理区位和领土特征是决定它的命运的主要条件。

不错,德国和中国似乎是命定的两个国家——要它们从地理上平分欧亚大陆。

正如东部的广阔空间(心脏地带)是德国的命定空间一样,西部和北部的广阔空间(心脏地带)则是中国的命定空间——这一巨大的区域也是中国复兴的命脉所在,更是中国能否上升为世界巨强的关键区域。

在二十世纪初,历史曾给过德国和日本一个绝好的平分大陆的机会,但由于德国的盲目自信和日本的目光短浅错过了,历史会再给我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吗?只有上帝知道。

(获取这一区域的有利时机历史上我们已经错过几次,今后我们将永远不会再错过任何的机会)。

中国未来的地缘扩张战略应该是这样:先收复失地蒙古、远东,然后再利用合适时机收复西伯利亚和中亚。

然而,在此之前,中国必须通过显示对所占有的空间的开发效率和利用能力来证明自己获取更多的领土是合理的。

的确,重生的渴望、人口的压力、复兴的梦想都促使中华人去开拓更大的生存空间。

为了实现种族的伟大生存战略,为了达到扩张至北海和西海的梦想,中国必须先积累起足够扩张的实力,在内部治理上,中国必须实现重生!重生的希望就在西部,为此,我们先从历史说起:中国自开国以来,华夏种族的扩散方向,莫不是东进南下,直到东到东海,南至北海,华夏种族从此止步,自三皇五帝以降,其后数千年,这个方向从未改变过。

中国的统一方向亦是如此:从来都是西方征服东方,北方统一南方,反向的例子鲜少。

实际上,俯瞰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西方胜东方,北方胜南方,故而控制西方和北方,就能控制东方和南方。

按中国的风水学说,凡立国必讲究龙脉和地脉——亦即山与河,中国各朝的城市尤其是都城,无不是依山傍水。

从所处的地理区位和地形地势上看:中国的地脉为黄河、长江——它们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这是人尽皆知的;那中国的龙脉在何处呢?在昆仑山——秦岭!昆仑山——秦岭横贯神州大地,就如同一条巨龙——龙头在西,龙尾在东,在昆仑山的最西端龙头之处,即是我们华夏种族的发源之地,华夏种族的前进方向是循龙脉自西往东,在地脉两岸播下文明的火种。

世界地理格局与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

世界地理格局与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

世界地理格局与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地理格局和地缘政治关系一直在不断演变。

这种演变不仅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还受到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世界地理格局和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世界地理格局的演变。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地理条件一直是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因素。

例如,欧洲大陆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区域之一。

从古代罗马帝国到现代欧盟,欧洲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地理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现在,亚太地区逐渐成为全球的焦点。

亚洲国家的崛起以及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使得这个地区成为了世界地理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崛起和印度的快速发展使得亚洲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

此外,亚太地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口,这使得它在地缘政治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其次,我们来看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

地缘政治关系是指国家间在地理上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欧洲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一直是世界的焦点。

从帝国主义时代到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一直在不断演变。

然而,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推进,欧洲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现在,全球的地缘政治关系更加复杂。

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也带来了新的地缘政治挑战。

例如,网络安全和环境问题等全球性议题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此外,地缘政治关系也受到国家间经济利益的影响。

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

最后,我们来分析世界地理格局和地缘政治关系演变背后的原因。

首先,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地理距离不再是国家间竞争的唯一因素。

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使得地理条件对地缘政治关系的影响减弱。

其次,国家间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变得更加重要。

地缘政治学的源起及主要流派

地缘政治学的源起及主要流派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地缘政治学者提出“海权” 论、“陆权”论和“空权”论。
2020/3/3
6
2.1.2 中国古代及近代的地缘政治观
《禹贡》所包含的地缘政治观点主要有下列 几个方面:
(1)积极的人地相关论。 (2)九州区域研究模式。 (3)提出了圈层地域结构模式——“五服”
说。
2020/3/3
7
其次,大陆的地理现实是,在“世界岛”上
存在两个“心脏地带”——“北心脏地带”
和“南心脏地带”麦金德将“世界岛”分
为六个自然区域:欧洲沿海地区、撒哈拉、
阿拉伯、沿海季风地区、北心脏地带、南
心脏地带。 2020/3/3
24
哈尔福德·麦金德的“陆权论”(4/4)
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 治了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 治了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2020/3/3
29
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发端
德国意欲控制欧洲(世界)及其扩张的计划 深深扎根于德意志中心欧洲的土壤之中, 鼓吹“种族和领土”的扩张习性源于其中 心的地理位置和东西缺乏边疆障碍的处境。
1900年,德国有名的地图出版商出版了一本
泛德意志地图集,这本册子的中心部分是
一组欧洲国家分布图及其分解部分。这些
第五,鉴于空军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所有 资源应分配给进攻性的空军,分配给陆军 和海军的资源只要能进行适当的防御就够 了。
第六,空中航行无疑是一种文明进步的手段,
它为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
景。 2020/3/3
28
第三节 地缘政治学在德国的境遇
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发端 豪斯霍弗尔与德国的地缘政治学派 德国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核心
2020/3/3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中地缘政治思想作为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地缘政治思想是指以地理因素为基础,谋求国家利益、维护安全、发展经济、扩大势力范围等方面的战略思想。

本文将从历史、文献角度出发,分析和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地缘政治思想,以期对当代中国解决地缘政治问题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地缘思想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的地缘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了“以地制人”的思想。

战国时期,各国在争夺霸权的过程中,人口、“兵食”、物资等地理因素成为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孙子兵法》指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这也是充分体现地缘政治思想的典范。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缘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唐代魏徵在《谏议大夫论》中提出:“天下患口业之寡,宜多设市。

天下患膏腴之多,宜集海藻之所生,设浴池熟膏而行之。

”这一观点反映了唐代政治家的地缘思想,对于优化制度、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明清时期,地缘政治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

明代张居正在《辅仁书》中曾有“识者以地制宜,宜者求助于人”的观点,强调“地利人和”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这一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得到广泛传承与应用。

二、地缘思想在文献中的体现《周礼》中就有关于地缘政治的一系列规定。

例如,在选定国都时就考虑了其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因素。

《周礼》还规定了各等级官员可居住的范围,以便于掌握地方政治局势,以及对外交往等方面的战略考虑。

《礼记》中的“三纲五常”强调了社会各阶层的责任分工和道德准则,这也为地缘政治提供了理论框架。

《孟子》则提出“防民于内、安邦于外”的重要原则,旨在平衡内外事务,保障国家安全。

同时,地缘政治思想也体现在了古代诗词中。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源远流长,包括儒家、道家、兵家、墨家等不同学派对地缘政治的思考。

儒家注重仁爱和和谐,主张以仁治国,兼济天下;道家则强调无为而治,谋求民族自立自强;兵家侧重实力和战略,提倡以武力维护国家利益;墨家推崇兼爱和兼利,主张和平相处。

这些地缘政治思想在当代世界仍具有深刻启示,如儒家的和平共处、道家的自立自强、兵家的强国之道、墨家的互利共赢等,为当今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也在当代得到延续与发展,不断丰富并影响着现代国家治理与外交决策。

这种传统思想的传承对于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地缘政治思想、儒家、道家、兵家、墨家、当代启示、延续与发展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缘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是指古代中国在处理周边国家关系和地缘政治问题时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

古代中国的地缘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兵家和墨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中,这些思想对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战略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地缘政治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基石,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的重要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缘政治思想强调一国之边,必有一守。

这一思想认为,国家在处理周边地区事务时应该谨慎行事,保持警惕,坚守国土边界,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还强调和平共处,主张以和为贵,避免和周边国家发生冲突和战争,推动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

地缘政治思想还强调智慧和策略,认为处理周边地区事务要适时施行,灵活应对,化解危机,实现和谐共处。

1.2 地缘政治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地缘政治思想是指关于国土、疆域、领土的把握和利用,以及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念和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中国人民对国家疆土、安全和发展的理解和实践总结。

这些传统的地缘政治思想不仅在古代对中国的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和中国的外交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缘政治传统,认识中国在当代地缘政治中的特殊地位和责任,为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1. 天命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天命思想。

天命思想认为国家的兴衰、得失皆由天授,国家领导人是天命所在,统治合法性来自于天命。

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实践中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的核心。

天命思想的地缘政治意义在于,强调国家领导人的合法性和责任,注重国家统一和疆土安全,呼吁国家领导人承担起对国家的责任和使命,为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努力奋斗。

2. 中华民族的安全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华民族的安全观,认为中华民族应当团结一致,坚守祖辈留下的疆土,维护中华民族的安全和尊严。

古代中国设立了边疆重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控和治理,以确保中华民族的安全和稳定。

这种地缘政治思想在当代中国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多次强调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安全,积极参与地区安全合作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3. 尊崇和平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弘扬和平思想,提倡“兼爱”“和而不同”的观念。

地缘政治思想中也包含了尊崇和平的理念,强调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地区和平。

中国古代的和亲外交和巩固和平的外交政策影响中国古代的地缘政治格局,同时也为当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提供了重要的外交参考。

1. 坚定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为当代中国提供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自信,使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秉持天命思想,强调领导人的合法性和责任,这对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和对外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一、儒家思想中的地缘政治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对地缘政治具有重要的影响。

儒家强调了“中正”、
“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提出了以仁爱之心治国的思想。

在地缘政治上,这意味着国家应
该以仁爱之心对待邻国,以和平共处为原则,推崇和谐相处的理念。

儒家强调了王道政治,主张国家应该实行仁政,以求得邻国的尊重和信任。

儒家思想中的地缘政治观念,强调了
和平与和谐的重要性,提倡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合作,这对当代国际关系提出了重要
的启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军事思想对地缘政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兵法家提出了
许多关于地缘政治的思想,强调了“因势利导”、“知己知彼”、“需战则战”、“不战
则置”的战略原则。

在地缘政治上,这意味着国家应该以灵活的态度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注重对外部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遵循“需战则战,不战则置”的原则,推崇以和平解
决争端、避免军事对抗的理念。

军事思想的地缘政治观念,提出了国家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的应对策略,对于当代国际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对当代国际关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中国传统
文化中蕴含的和平与和谐的理念,促使国家更加注重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推崇国
际社会的合作与共赢。

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对外部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促使国家更
加注重对国际社会的深入了解与合作,提出解决国际矛盾与问题的务实方案。

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战略思想,推动国家更加注重国际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注重战略上的主动性与灵活性,以此应对国际社会的挑战与风险。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缘政治思考和智慧。

这些传统理念对于当代中国的地缘政治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注重以和为贵的原则。

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繁荣的贸易往来,讲求睦邻友好。

中国古代有“修邻居,犹修身”的说法,强调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以和平解决争端。

这为当代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提供了借鉴,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

中国古代的地缘政治思想强调相互尊重和理解,注重赢得邻国的友善和信任。

古人常说“交朋友宜淡”,要求对外交往时保持清醇和谦逊的态度。

这一理念在当代地缘政治中仍有启示作用,强调各国之间应保持互相尊重和友好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强调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古代中国通过朝贡制度和边疆管理等方式,保持了较为稳定的边界秩序。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稳定和秩序一直被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这为当代中国积极参与地缘政治事务,维护国家稳定和地区秩序提供了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还注重国家形象塑造和软实力的提升。

古代中国重视外交礼仪,强调礼仪之邦,使得外国来华交流时会受到礼遇。

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将维护国家形象视为重要任务,注重通过外交手段来提升国家声望和国际影响力。

这为当代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升国际形象和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思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深度和广度。

这些地缘政治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地缘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要注重和睦相处和友好交往;在国际事务中要坚持相互尊重和友善合作;在维护国家稳定和地区秩序时要加强管理和调控;在提升国际形象和影响力时要注重外交礼仪和文化传播。

这些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将有效地推动当代中国的地缘政治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和近代的地缘政治观点
索尔·柯恩教授 [美]
[出自《军事战略》] 1986
分析的基本内容
古人的地缘政治观点
早期的全球地缘政治观点
陆权学派
德国的地缘政治
海权学派
空权学派
文化基础学派
麦金德提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世界
索尔·伯纳德·科恩系美国地理学家和教育家,纽约州弗洛兴昆士学院院长。1952年以来,他在波士顿大学讲授地理学,在马萨诸塞州克拉克大学任教并负责行政事务,在以色列几所学院任地理学客座教授。他还在美国教育局任过职,并代表美国参加过国际地理会议。他于1973年编辑国地理学中的问题与趋向》、《对环境的体验》、《资源和人类的道路系统》和《未分裂的耶路撒冷》。
今天,我们更不能相信地球的任何一个部分(尤其是“北温带”)具有能垄断世界权力的人力物力优势了。在世界权力的形成过程中,人口和民族意志这些因素正在取得与地理位置、气候和资源布局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国、印度、巴西已成为追求世界权力的国家。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果有哪位分析家认为这些国家缺少必要的地理环境,不能与现有的实力大国相竞争,那他就会被指责为宿命论者。
起初,地缘政治观点在地理环境的范围和性质上都是有其局限性的。将迦南地区划分为约旦河谷绿洲和西巴勒斯坦丘陵地,这在当时很有代表性。象尼罗河谷和美索不达米亚这样的河谷都是天然的单位,对它进行统一控制是地缘政治的主要目的。其邻接的陆地如沙漠或丘陵被认为是独立的地区。这些地区从好处看,可以看作抵御侵略的屏障,从坏处看,可以看作好战的入侵者的发源地。
我们的回答是,“否”。我们相信,地缘政治分析仍然有效。地理位置以及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继续使地球的某些部分居于统治地位。如果较弱的和受压迫的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开始产生相当的影响,那不是因为它们有实力,而是因为在北大西洋集团和苏联集团之间,或在美国与大陆中国之间出现了僵局,使弱国有机会利用一方反对另一方。但是当大国认识到它们之间的问题只能靠它们自己来解决时,滥用这种机会就要给弱国带来不良后果。
—— 译者按
分析的基本内容
地缘政治分析之实质问题是国际政治大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缘政治观点随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对这种变化的性质的认识而改变。对后一点,麦金德写道:“各个世纪都有自己的地理观点。至今,我们对地理现实的看法仍由于实用的目的而受以往成见的影响。”
在本世纪,我们对地理环境亦即地理“现实”的看法是一种关于陆地分布与运动方式变化的观点的混合物。在十九世纪,对地理环境的流行观点是大陆分布说。最初,气候和地区地貌是这种观点的基本内容。目前的看法是认为明天的地理 “现实”将比以往更重视人口分布和天然资源的补充。
在这一时期,当人们开始寻找更广阔的地缘政治领域时,并未想到要把河谷、沙漠、山地结合成一个互相补充的单位。人们谋求的是把不同的河谷及其分水岭合成一个地缘政治区域,以便得到一大片地貌相同的土地。因此,三四千年前;中东统治者渴望把尼罗河流域与肥沃的新月地带,由底比斯到乌尔联成一片。这个统一空间的环境是可灌溉的低地农业区,陆地(肥沃的新月地砸)为主.海区(地中海东部各港口和克里特岛)为辅,二者连接在一起。而沙漠和山区则继续作为性质截然不同的独立的地缘政治单位存在。埃及法老在与阿那托正亚赫梯人的国王们不断交战时,他们的目的是要把后者赶出叙利亚边境,而不是要进入阿那托里亚高原,将该高原并人自己的帝国。
有人居住的地区不止一个,因此存在着多个实力中心,这一点斯特雷波或大多数早期希腊作家都没有考虑到。然而,柏拉图提出了“被遗忘的大陆”这个新概念。在《共和国》一书中,他设想了一个理想国家。这个国家强大得足以击退任何国家的侵略,它位于一个新的大陆——阿特兰提斯。后来,罗马人梅拉则断定南温带可以居住,并且无疑已有人居住。虽然古代人一直在传说有一个“澳大利亚大地”,但这种说法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欧洲大陆主宰论者的信心和决心。
过去,进行地缘政治分析比较容易。直到十九世纪,主要大国集团都是以欧洲为基地的帝国主义联合体。世界实力中心位于一个不大的区域——欧洲和地中海外围的陆地。三千多年以来,这一实力的焦点都集中在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波斯西部、希腊、迦太基、罗马、拜占庭.巴格达、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和德国。这是一个“关系重大的世界”,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它的居民能首先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所在的地区,然后向地球上自然条件较差的部分扩张,利用那里特有的资源为本国谋利。不论是亚里士多德谈到的雅典,波利比阿谈到的罗马,还是教皇亚历山大四世谈到的伊比利亚,“关系重大的世界”都是由地中海沿岸和北大西洋东部沿岸各地组成的。
划分的基础是要有水源。罗特选择了水源充足的约旦河谷,它的自然条件与尼罗河谷很相似。亚伯兰选择了多草的迦南丘陵地。
在上古和中古时期,各民族在文化上和技术上的差异扩大了。有的成为精于灌溉的农民,有的饲养马匹或冶炼铁器,有的利用当地资源谋生。另一些人则为严酷的环境所驱使,把征服土地作为一种生存的手段。不管他们因何种原因而获得实力,强者总能以他们的政治军事优势压服弱者,因为思想、人力、资源的流动都受到极大的限制,一部分人取得的进步不能很快地被另一部分人所掌握。
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苏联在其他国家对匈牙利和捷克事件的敏感反应方面所持的态度以及对恢复大气层核试验所持的态度。当苏联断定它能以不得人心的手段最好地谋求国家利益时,它就这么干了,而完全不顾别的国家会说些什么。至于它在宣传上遭到的“失败”是否会成为它在东西方冲突中的一个真正的不利条件,是值得怀疑的。苏联在匈牙利和捷克事件中遭到了宣传上的“失败”。1956年苏伊士战争中,美国采取了反英、法、以色列的姿态,在阿拉伯人中赢得了一次宣传上的胜利。不过,这些胜利和失败只是影响了大国之间的关系而已。
如果说古代希腊人和早期罗马人把有人居住的世界看作岛屿,托勒密则使岛屿在北方、南方、东方都消失了,成为“未知地域”,他认为连续的海洋只不过是一种假设而已。
关干运动问题,古典地理学家的想法是很单一的,他们或者将水域或者将地形看作障碍。公元谕五世纪,希罗多德将亚洲分成几个“活动区”(半岛式的陆地),以周围的水域为界。而斯特雷波则宁愿使用陆地边界,例如他用苏伊士地峡把利比亚与亚洲分,用托鲁斯山把欧洲与亚洲分开。然而,老普林尼在提出独特的罗马世界地缘政治图时,却使用了一组运动路线——大道和航海线——来标示帝国版图。他指出,随着罗马道路系统的发展,罗马扩大了它对地中海周围各个方向的地区的影响。有些道路的终端被河流所阻,如莱茵河,多瑙河,幼发拉底河,尼罗河。罗马道路系统的终端构成在国的外围边界。但是,围绕着罗马核心还有另一个(内)坏——地中海完全控制地中海使罗马有了一个统一的、以海洋为基地的、开放的内部核心。
地缘政治分析的第二个方面——将世界区分为大国集团——更为复杂,因为大国利益在空间上重叠,大国关系又都带有等级色彩。由于交通的便利克服了以往由距离带来的许多限制,西柏林和古巴才能够作为互相冲突的大国集团的飞地,而泰国和北越也才可以属于不同的集团。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还能说有什么“关系重大的世界”和 “无足轻重的世界”吗?我们还能认为地球上某些部分注定要继续保持在大国的势力范围之内或作为受大国影响的地区吗?
然而,在十九世纪后半期发生了一个变化。某些分析家认为“关系重大的世界”这时已扩大到包括北纬30度至60度之间的整个北半球大陆。另一些人则认为,世界实力正在向这个地带的大陆部分,即北美和俄国转移。
例如,詹姆士·费格里夫用“举足轻重的世界”来形容位置和能源的分布曾提供头等实力的那些地区。费格里夫指出, “世界历史主要是30度和60度之间的国家的历史,这一区域的各民族一直领导着世界。”在这两个纬度之间,美国、欧洲(包括俄国)和中国相互间由海路陆路联结起来,构成了费格里夫所说的“举足轻重的世界”。有意思的是,费格里夫1915年在写到未来的可能性时,曾提出两条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可能有一天会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因为越接近赤道,节约能源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地缘政治分析的目的何在?哈罗德·斯普劳特和玛格丽特·斯普劳特认为,提出这方面的假说“可以为深入进行研究或制定政策和进行宣传的目的服务;不论作者宣称的意图是什么,……(他们的地缘政治著作)总是为了达到这两种目的。” 我们可以用现代一些比较客观的地理著作以及德国地缘政治学家的著作,来证明这一点。但是,还是让我们回顾一下古代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吧。他认为希腊所处的温带地理位置使它得以统治北方和南方的民族。
希腊人在按地缘政治划分世界时,是以物理因素为基础的。公元前六世纪的海卡特在地图上将世界分为两部分:欧洲部分(包括西伯利亚)和亚非部分。这种划分的基础是气候。欧洲代表北方寒冷地区,亚非代表南方温暖地区。更适于居住的亚非地区被认为是主要实力地区。一个世纪后,帕米尼德建议把世界分成五个温度区,一个热带,两个寒带,两个温带。亚里士多德根据帕米尼德的温度区,声称居住在温带的希腊人在实力上居于优势。这种视野更为宽广的观点对地理环境的看法超出了陆地联合的范畴。不过,希腊人仍然用陆地特点的差异来说明局部地区的政治划分。例如,修西底德就把阿提喀的兴起说成是不受入侵的结果。阿提喀的优点在于它土地贫瘠,引不起外来人的兴趣,因而可以作为一个安全地带。修西底德将它与希腊的富饶地区相比,后者不断发生冲突,因为它有吸引力。
我们承认斯普劳特兄妹的观察是正确的,只是补充一点:只要地缘政治分析家不有意歪曲他所看到的地理环境,不企图充当一个实证主义科学家,他就能圆满地实现这一双重目的。
地缘政治分析有两个主要内容:(1)阐述地理环境与政治大国的关系;(2)列出包括相互作用的许多个政治实力单位的空间结构。进行这种分析今天比过去更困难。由于大国集团存在着各种等级的空间重叠,由于经常发生政治组合,很难合理地明确划分全球的政治范围。而且,政治实力的运用主要是由于个人的胆略或民族的精神,而不是文化或自然环境造成的结果。
不久,除气候外,人们又把各大洲的陆地算成地缘政治环境的基本内容。希腊人波利比阿认为,亚洲大陆限制了波斯帝国的边疆。他说,“每当他们(波斯人)越出了地洲边界,他们就会发现,不仅他们的帝国,而且他们本身的生存都陷入了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