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型解析及专项训练12013
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高中
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高中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一项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世袭制D. 禅让制答案:B解析: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管理。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A. 促进了社会等级的固化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 阻碍了文化的发展D.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打破了世袭制和门阀制度,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二、填空题1. 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_________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答案:郑和解析: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他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了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 清朝末期,_________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始。
答案:辛亥革命解析: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始。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它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反对封建礼教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改革,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抗日战争的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
其次,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再次,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试题及答案分析
高中历史试题及答案分析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A. 焚书坑儒B. 推行郡县制C. 统一度量衡D. 修建长城答案:ABCD分析: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焚书坑儒以消除思想上的异己,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统一度量衡以促进经济的统一和交流,以及修建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2. 下列哪一项不是唐朝时期的文化成就?A. 唐三彩B. 唐诗C. 京剧D. 佛教的传入答案:C分析:京剧是清朝时期的文化成就,而唐三彩、唐诗和佛教的传入都是唐朝时期的文化成就。
唐三彩是唐代陶瓷艺术的代表,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佛教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
二、填空题1.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宏大,其主要目的是______。
答案:展示国威,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分析: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交流的重要举措,其主要目的是展示明朝的国力,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促进贸易和文化交流。
2. 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一场以学生为主力的爱国运动,史称______。
答案:五四运动分析: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运动,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
三、简答题1. 简述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答案: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主张驱除外敌,恢复民族独立;民权主义主张建立民主政治,实现人民的主权;民生主义主张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社会公平。
2.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答案: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在于结束了中国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捍卫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同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及答案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它们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的哪项措施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A. 实行分封制B. 推行郡县制C. 推行科举制D. 实行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分封制,推行了郡县制,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A. 促进了社会等级固化B.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C. 阻碍了文化发展D. 限制了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打破了世袭制,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二、填空题3. 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_________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展示了中国的强大国力。
答案:郑和解析: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他率领的船队七次下西洋,不仅促进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交流,也展示了当时中国的强大国力。
4.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_________。
答案:清朝解析: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
三、简答题5. 请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
它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后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四、论述题6. 论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洗雪了民族屈辱,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次,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为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最后,中国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解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人物,它们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各省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
高中各省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高中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A. 推行郡县制B. 实行分封制C. 推行科举制D. 实行世卿世禄制答案:A2. 唐朝时期,哪个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A. 唐太宗B. 唐高宗C. 武则天D. 唐玄宗答案:A3.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第一次鸦片战争C. 第二次鸦片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二、填空题4. 明朝时期,______是著名的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答案:郑和5. 清朝末年,______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新文化运动三、简答题6. 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民族觉醒和思想解放,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论述题7. 论述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它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抗日战争也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结束语通过对高中历史试题的分析及答案的提供,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回顾,更是对历史规律的探究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历史,汲取智慧,增强历史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高考历史试题及解答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及解答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A. 焚书坑儒B. 推行郡县制C. 建立科举制D. 推行均田制答案:B2. 唐朝时期,下列哪一位皇帝开创了“开元盛世”?A. 唐太宗B. 唐玄宗C. 唐高宗D. 武则天答案:B二、填空题1. 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了_________。
答案:锦衣卫2.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平定了_________的叛乱。
答案:三藩三、简答题1. 请简述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意义。
答案: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意味着在思想领域内,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其他学派的思想被边缘化。
这一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了思想,为汉朝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 请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它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
四、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法令由一统。
”材料二:《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元光元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问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根据材料一,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统一了法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根据材料二,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五、论述题1. 论述唐朝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唐朝开元盛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二是唐玄宗励精图治,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整顿吏治、发展农业生产、加强边防等;三是开元年间,唐朝对外关系稳定,丝绸之路贸易繁荣,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高中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
高中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时期,说法正确的是:A. 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B. 只包括儒家和道家C. 没有法家和墨家D. 与秦始皇统一六国有关答案:A2. 唐朝时期,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是:A. 家世背景B. 个人财富C. 考试成绩D. 皇帝的喜好答案:C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寻找建文帝B. 宣扬国威C. 进行贸易D. 探索新大陆答案:B4. 清朝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指:A. 完全禁止与外国的贸易B. 限制与外国的贸易C. 鼓励与外国的贸易D. 只与特定国家进行贸易答案:B5.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B. 建立了中华民国C.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D. 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答案:C6.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是:A. 1911年B. 1919年C. 1921年D. 1927年答案:B7.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A. 1921年B. 1927年C. 1931年D. 1945年答案:A8.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描述,正确的是:A. 抗日战争始于1937年B. 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C. 抗日战争始于1941年D. 抗日战争始于1945年答案:A9. 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是:A. 1949年10月1日B. 1948年10月1日C. 1950年10月1日D. 1951年10月1日答案:A10. 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是一场政治运动B. 持续了10年C.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________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郡县制2.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__。
答案:李渊3. 明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__。
答案:朱元璋4. 清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__。
高考历史试题揭秘及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揭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A. 推行郡县制B. 统一度量衡C. 修建长城D. 焚书坑儒答案:ABCD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 增强了中央集权C. 改善了官僚体系的选拔机制D. 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答案:ABCD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展示国威B. 促进贸易C. 寻找失散的亲人D. 传播文化答案:A二、填空题4. 清朝末年,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的条约是______。
答案:南京条约5.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
答案:封建君主专制三、简答题6. 请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答案: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在于,它不仅结束了中国长达八年的战争苦难,而且标志着中国民族解放事业的重大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同时,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和平与正义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论述题7. 论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经济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政治上,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化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科技上,中国在航天、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世界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的成就。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让我们了解过去,更指引我们走向未来。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历史,汲取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历史高考选择题典型试题(附解析)
【模板应用】解答本题可用一分为二法。地主阶级虽然反 动,但是他们的一些行动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还是起了推动作 用,如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C符合题意。 答案 C
典例2 赵鼎新在《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形成》中指出: “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 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 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正确的 是( ) ①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 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②“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禁绝其他学说 ③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④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 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模板应用】本题为评价型选择题。首先,审题干,题干材 料主要是说汉武帝缔造的政体将儒家学说与法家学说结合起来; 其次,明确设问方向,本题要求选出哪些题肢符合题干材料的意 思;最后,运用史论结合法对本题进行分析。汉武帝把儒家学说 与法家学说结合起来,以加强中央集权,由此可判断①②正确; 汉武帝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 础,由此可知③正确;④不符合材料和史实,说法错误,排除含 ④的选项。 答案 A
典例2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存在很大差异,但有些方面也 有共同之处。古代雅典陪审法庭的职能与古代中国哪个机关(或官 员 )的职能最相似(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唐朝的尚书省 C.宋朝的枢密院 D.元朝的中书省
【模板应用】本题考查古代雅典陪审法庭与中国各朝代监察 机构的相同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雅典陪审法庭和四个选项 各自的职能。古代雅典陪审法庭是雅典的最高司法机关,兼有部 分立法和监督职能。秦朝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元朝的中书省主要执掌行政权,B、 D不符合 题意;宋朝的枢密院执掌军事,C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但在当时的中国此书的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
但在后来的日本,此书被翻印几十万册,成为当时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
据此,我们在分析此书的历史影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①分析书籍的内容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③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④书籍的知识缺陷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2.“(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材料评述的是() A.“经世致用”B.“中体西用”C.维新思想D.“兼容并包”3.“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
”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4.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
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④D.①②③④5.“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个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
”“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A.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威性B.要求实行近代民主政治C.将维新思想付诸了实践D.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6.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分析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分析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国有制B.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私有制C.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制D.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公有制答案:B2. 唐朝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A.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B.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C.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士族门阀的势力得到削弱D. 科举制度的实行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答案:D二、非选择题3. 请简述明朝海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答案:明朝海禁政策主要内容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仅允许官方进行有限的对外贸易。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减少了与外界的交流,影响了经济的开放性,同时也限制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文化交流。
4. 试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尝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来强化中国的军事和工业实力。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兴起;其次,它培养了一批掌握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才,为后来的改革运动提供了人才储备;最后,洋务运动也暴露了中国传统封建制度的局限性,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改革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材料分析题5. 阅读下列材料:“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请结合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三国演义》中的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周期性规律。
在中国古代,由于地理、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统一和分裂往往交替出现。
例如,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而汉朝的衰落又导致了三国时期的分裂。
统一时期,国家往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而分裂时期则往往伴随着战乱和经济衰退。
因此,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规律性,但也不能完全概括所有历史现象,因为每个时期的具体情况都有所不同。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2.五四运动中,学生的表现日益激进,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
文中写道:“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文中“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指的是 ()A.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B.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C.袁世凯复辟帝制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3.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
这说明五四运动 ()A.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B.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C.青年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D.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4.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进步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关于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相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B.革命性质C.群众基础D.民族主义5.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B.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中国共产党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D.中国共产党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6.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国近代通史》中写到:“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B. 科举制度最早出现于隋朝C.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D. 科举制度在清朝被废除答案:D解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唐,盛于明清,直至1905年被清政府废除。
因此,选项D中的“清朝被废除”是不正确的。
2. 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兴起的B.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C.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和梁启超D. 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答案:B解析: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和旧文化。
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而非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新文化运动并不主张全盘西化,而是倡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3. 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B.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C.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孙中山D. 辛亥革命后,中国实现了民主共和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是1911年爆发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之一。
然而,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未立即实现民主共和,而是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时期。
4. 以下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五四运动是1919年爆发的一场爱国运动B.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的不公C.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D. 五四运动的结果是成立了中华民国答案:D解析: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其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五四运动的结果是中国社会思想的觉醒,而非成立了中华民国。
高考历史试题讲解及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讲解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B. 秦始皇推行了郡县制C.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D. 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答案:D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A. 科举制度的创立为平民提供了进入官场的机会B. 科举制度的创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C. 科举制度的创立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D. 科举制度的创立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正确的有:A.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C. 辛亥革命导致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彻底改变D. 辛亥革命使中国实现了完全的民主和自由答案:A、B2. 关于新文化运动,以下表述正确的有:A.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B. 新文化运动主张文学革命C. 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D. 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答案:A、B、C三、简答题1. 简述明朝海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答案:明朝海禁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限制与外国的海上交流。
其影响包括:限制了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安全;但同时也导致了中国与世界潮流的脱节。
2. 阐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答案: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运动。
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四、材料分析题材料:《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问题:分析《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部分领土和主权,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削弱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同时,它开启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加剧了中国社会内部的矛盾,促使中国社会开始寻求变革,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改革运动埋下了伏笔。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4×12分)1.(4分)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4分)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3.(4分)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C.频繁改革的结果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4.(4分)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5.(4分)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6.(4分)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7.(4分)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高考历史题及解析
高考历史题及解析一、选择题1.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A. 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由蔡伦发明的B. 火药最初用于军事是在唐朝C. 指南针在宋代开始被用于航海导航D. 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的毕升发明的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选项A中,蔡伦是东汉时期的宦官,他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加实用,但并非发明者。
选项B 中,火药的发明时间早于唐朝,但其在军事上的应用确实是从唐朝开始的。
选项C中,指南针的前身“司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但真正用于航海导航是在宋代。
选项D中,活字印刷术确实是由北宋的毕升发明的。
因此,正确答案是D。
2. 明清时期,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B. 禁止传教士在中国传教C. 限制与外国的文化交流D. 所有以上选项解析: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外贸易的严格控制,禁止或限制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以及对传教士活动的限制。
这一政策导致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减少,影响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因此,正确答案是D。
二、填空题1.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涌现了众多学派,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学派是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文化思想。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学派是儒家。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对后世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案是“儒家”。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及其失败的原因。
解析: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在清朝光绪帝的支持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试图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特别是慈禧太后的干预,改革最终失败。
失败的原因主要有: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改革派缺乏足够的政治力量和军事支持,以及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措施过于急进,未能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民众的接受程度。
四、论述题1. 论述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高中
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高中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以下哪项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A. 推行郡县制B. 建立科举制C. 实行分封制D. 推行九品中正制答案:A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将国家划分为若干郡县,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管理,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下列哪一项是唐朝时期对外关系的重要表现?A. 开辟丝绸之路B. 建立朝贡体系C. 实行闭关锁国D. 推行海禁政策答案:B解析:唐朝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建立了朝贡体系,通过朝贡贸易与周边国家进行交流,加强了与各国的联系,同时也体现了唐朝的国力和影响力。
二、填空题1. 明朝时期,为了加强海防,采取了________政策。
答案:海禁解析:明朝时期,为了防止倭寇的侵扰和加强海防,采取了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海上活动,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海防安全。
2. 清朝末年,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其中________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战争。
答案:甲午解析:甲午战争是清朝末年发生的一次重大战争,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割让了台湾等领土,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简答题1. 简述唐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唐朝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通过考试选拔有才能的人才进入官僚体系。
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了世袭制和门第观念,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2. 论述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答案: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是一次旨在学习西方科技和管理经验,以实现国家自强的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如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科技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最终未能实现其预期目标,但它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2.下图是15世纪海洋上远航的帆船,据此我们可以推论 ()。
①该船的使命可能是探索新航路②该船反映出当时西方造船技术得到很大的进步③这艘船很可能是在做环球航行④这次远航的动力可能是寻求黄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西方国家每年举行盛大活动以纪念“哥伦布日”。
而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呼吁拉丁美洲人不要庆祝这个节日,称哥伦布1492年的地理大发现带给拉美土著印第安人的是长达150年的“种族屠杀”,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殖民活动给美洲带来灾难B.加强了世界联系C.扩展了工业文明D.冲击了美洲的传统社会4.从下面这幅图反映出的信息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B.美洲尚未进入世界大家庭C.环球航行尚未成为现实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5.荷兰获得“海上马车夫”称号的原因是()。
A.工业发达,商品运销世界各地B.商业发达,转运世界各地的商品C.军事发达,打败其他海上强国D.殖民地广阔,控制各地殖民贸易6.英国女王伊丽莎白(1533~1603)曾经说:“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
”这段话主要是针对()。
A.法国B.荷兰C.西班牙D.意大利7.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
这里“全球分裂”是指 ()。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8.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表为“马歇尔计划资金分配比”(截至1951年),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的主旨是()B.注重西欧工农业生产的恢复C.稳定欧洲的社会秩序D.扶植并控制西欧国家2.下图漫画所反映主题产生的影响之一是()A.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B.建立了战后的世界经济新秩序C.推动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D.导致了世界长期不得安宁3.在对“冷战”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某校学生拟定的以下主题不符合史实的是()A.朝鲜战争:热战背后的大国角逐B.欧洲联合:扩大生存空间的努力C.跨越鸿沟:中美外交关系的调整D.苏东剧变:一场静悄悄的制度革命4.“马歇尔计划要求欧洲打破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1948年,英、法等16个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
在这种合作的气氛下,1950年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支付同盟。
”这主要说明马歇尔计划()A.便利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B.加快了欧洲经济的恢复C.推动了战后西欧一体化进程D.改善了美欧关系5.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
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法国代表团时说:“(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指‘冷战’)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
”美国支持“共同市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美国霸权服务B.欧洲一体化有利于美国对其加强控制C.欧洲一体化增强了其对抗美国的实力D.“冷战”形成是欧洲一体化的必备条件6.1971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经济白皮书》中,难掩得意:“回首往事,风雨25年,完成战后复兴的日本经济,在技术革新和振兴出口两只车轮驱动下,正朝着先进国的道路迈进。
”从战后的国际情势来看,下列属于日本战后“风雨25年”经济发展机遇的是()A.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重建欧洲B.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下,日本政府清除军国主义残余C.在两大阵营对抗下,美国扶植日本为对抗共产主义势力的盟友D.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7.1963年,法国政府拒绝接受由苏联、英国、美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小说《文明小史》中,描写一位学堂出身的少奶奶时写道:“穿双外国皮靴,套件外国呢子的对襟褂子,一条油松的辫子拖在背后,男不男,女不女的。
”材料反映了这位少奶奶的服饰特点是 ()。
A.完全西化B.中西合璧C.固守传统D.女扮男装2.下列图片所示居室建筑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近代中国同时并存。
其中,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特征的是 ()。
3.对右图中的住宅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B.是乡村中普通居民的主要住房类型C.是城市中普通居民的主要住房类型D.中西合璧是其典型特征4.从旧式婚礼与新式文明婚纱照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 ()。
①服饰的变化②发式的变化③礼仪的变化④是否缠足的变化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5.中国某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这一婚姻法应颁布于 ()。
A.民国初年B.新中国建立之初C.改革开放后D.维新变法时期6.“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一民谣的出现最有可能与下列哪一史实有关()。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辛亥革命D.抗日战争7.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8.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对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近期有关女子抗战的电视剧热播,如《女子炸弹部队》《女子别动队》《战火四千金》等,展示了抗战时期中华儿女的热血激情。
这些电视剧主要反映了当时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2.原先的学堂,上课开始之前,学生有拜孔子、拜先生的礼节,后来代之以上课铃声响起,全班学生起立,并问候“老师好”,老师鞠躬还礼。
这种变化最有可能开始于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D.新中国成立后3.服饰是社会变迁的特殊载体,对下表理解最准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50年服装发展简表B.经济发展是服饰变化的决定性因素C.服饰变化反映了政治、经济的发展D.服饰变化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演变4.西餐传入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西餐文化,下列关于西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人大批来华传入中国B.烹饪方式和就餐礼节与中餐有明显差异C.西餐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摆上百姓的饭桌D.西餐馆由外国人经营,顾客主要是归国华侨5.近代以来,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交流B.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进程C.便利了列强侵略势力的扩展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6.下面是一幅反映城市生活的漫画,从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①公交车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②表达了对农民工阶层的关注③交通工具的发展拉近了人们的距离④批判了歧视劳动人民的观念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7.《求是》杂志所属的“求是理论网”开通官方微博不久就集结了不少“粉丝”;某知名女艺人在“七夕”公布婚讯的微博被转发累计达508649次。
微博的“崛起”说明A.其短小精悍的特点适应快节奏生活的需要B.网络成为最主要的传播媒体C.政府开始启用现代科技理政D.微博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8.“凡事百度,我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狭窄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选择题型解析及专项训练李海艳一、文字类材料选择题【题型特征】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境,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
【解题技巧】(1)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
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2)注意细节: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的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
【示例】例1 2012年山东率先废除了实行几十年的对高考考生的户籍限制,“这体现了教育公平、招考公平”获得了媒体评论一致赞同。
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较好体现这一点的是( D )A世官制度 B察举制度 C九品中正制度 D科举制例2光明网《分权 VS集权》一文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说某制度是中央集权,形成的是由皇帝垂直型自上而下的大一统政治格局,而另一制度则是分权,中央犹在,但地方自治,政治权力不是一根线,而是多根线。
材料涉及的制度应该是( C )A分封制VS世袭制 B宗法制VS科举制C郡县制VS分封制 D君主专制VS中央集权二、图表类材料选择题【题型特征】历史表格类材料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题技巧】在解答本题型时,第一步,要仔细读表格,对表格要“三看”:一看表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界定大体范围;二看表格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的关键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
第二步,要高度关注提示语,提示语是指题干中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等,表格类题目中的提示语是解题的关键,很大程度上也是最终答案的组成部分。
第三步,捕捉表格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即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
第四步,联系所学知识,利用阶段特征,分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最终综合判断,得出答案。
①大力发展“混合经济”②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A①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三、地图、图片类材料选择题【题型特征】地图、图片类材料题主要以地图、历史照片、图片或漫画等为载体,考查考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阐释能力。
【解题技巧】(1)地图类材料选择题应观察地图材料信息判断历史事件所指;审题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现基础知识准确作出选择。
(2)结合图片反映的信息中判断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示例】例1通过观察地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下图表明当时中央政府对今山东地区管辖的措施是( C )A.设立郡守 B.分封王国C.由中央直辖 D.设立行省例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出土的是( C )四、漫画类选择题【题型特征】漫画类选择题是近几年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主要考查信息解读、分析理解、比较辨别、归纳推理等能力。
准确判定主题喻义,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
【解题技巧】解答这类选择题,首先要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想象能力;其次要具有较强的观察与分析辨别能力,特别是通过想象把握本质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漫画的哲理和喻义。
对备选选项要“三判”:一是判定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所反映的史实,排除与之相悖的选项;二是判定各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与题干要求不符的选项;三是判定各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示例】仔细观察下图,该宣传画反映的内容最可能出现于( B ) A.三大改造时期B.“大跃进”运动时期C.土地改革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五、组合型选择题【题型特征】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历史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
此类题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①表述关系的题干②根据题干要求以数字序号列出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或现象③由不同的数字序号组成的备选项。
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
【解题技巧】(1)肯定筛选法:它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肢,确定一个正确的选择肢,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择肢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2)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合题意的选择肢,排除包含这些选择肢的组合,再逐步筛选,得出正确答案。
(3)辨别法:即用肯定筛选法选出绝对正确的选择肢,用否定筛选法排除绝对错误的选择肢,从而缩小范围,针对不能直接用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确定的选择肢根据所学知识辨别是否符合题意。
【示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使两国走上了代议制道路。
下列关于两部宪法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C )①国家元首有权任命内阁(政府)成员②内阁(政府)要对国家元首负责③国家元首都有解散或部分解散议会的权力④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六、程度型选择题【题型特征】又称最佳型选择题,此类题型在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其他选项因不够全面或不完全确切题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如“根本的”“最突出的”“主要”“直接”“最早”等。
【解题技巧】(1)排除法:即排除表述存在错误的选项、表述不够严密的选项和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的选项。
(2)比较分析法:即分析比较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取对于题干来说更直接、更具体、更全面或更具根本性的选项。
注意不能入选的选项常有以下的毛病:“以偏概全”“范围过大”“过于间接”等。
【示例】从十五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殖民者走遍全球,凡海水所及之处,几乎均有他们的踪迹,直至19世纪末世界终于被瓜分完毕,其势力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为止,全球化粗具雏形。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是( A )A无限的扩张性 B统治的残暴性C极端的掠夺性 D竞争的激烈性七、比较型选择题【题型特征】比较型选择题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作为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的选择题。
从形式上看,比较型选择题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比较型选择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词语出现;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
内容上看,这类选择题既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的,也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而后一种更常见。
【解题技巧】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
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
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
【示例】《巴黎圣母院》享誉世界文坛,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下列作品与其风格相似的是( B )A《诗经》 B屈原的《离骚》C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D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八、评价型选择题【题型特征】评价型选择题的常见命题形式有:一是主体+评价类,即题干给出被评价的主体,选项提供对该主体的评价,从中选择题最合适的评价。
经常呈现的形式是“关于某某(可以是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的评价(或者说法、解释、表述、分析)正确(或错误)的是”。
二是评价+主体类,即题干给出对某事物的评价,选项提供与评价相关的主体,从中选择最合适的主体。
【解题技巧】(1)理论法。
这是解答此类题目最常用的方法。
对历史的评价离不开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支撑,许多题目命制的目的就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因此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理论(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
(2)史论结合法。
弄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根据题干给出的结论,分析其与选项中的史实的关系,然后进行综合分析。
(3)直选法等方法有时也会用到,如解答非组合型否定式评价型选择题常用此法。
【示例】有同学提出:“拜伦的《唐璜》具有批判现实倾向,为什么却列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C )A作者属于浪漫主义诗人 B强调理性,追求自由C手法离奇,注重抒情 D关注现实,揭露时弊九、逆向型选择题【题型特征】逆向型选择题,就是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或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的选择题,也称否定选择题。
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争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解题技巧】(1)排除法。
(2)直选法。
【示例】欧洲一史学家提出:“1500年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到1500年左右,它却成为了一座桥梁、一个起点”。
从这一变化中受益的国家不包括( C )A西班牙 B葡萄牙 C 意大利 D 英国十、因果型选择题【题型特征】因果型选择题就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相像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
题干中标志性词语有“主要原因”“是因为”“主要理由”“主要依据”“主要目的”“影响”“结果”等。
【解题技巧】(1)根据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的一定是因。
(2)运用基本原理判断,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因,社会意识是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3)限定词法,即要正确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能够正确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
【示例】美国学者彭慕兰认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
造成该时期东西方历史背离的主要原因是( C )A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B西方的殖民扩张C 工业革命D 美洲新大陆的开发针对性训练1、2012年6月份以来,各媒体关注率较高的词汇是“人民监督员”“人民听证会”“公务员道德立法”、王立军在美领事馆“滞留门”、薄熙来职务调整等,这都与反腐倡廉、民主监督制度建设有关。
我国古代与此相关的制度建设不包括( D )A秦代的御史制度 B汉代的刺史制度C宋代提点刑狱司的设置 D明代军机处的设置2、面对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就业网”发起2013年的就业计划调查,有网友建议穿越历史回到明朝山西去工作,你给他推荐的就业部门不包括( DD )A在票号担当收银员 B从事彩瓷售卖工作C创办私人丝绸纺织厂 D从事珐琅彩的烧制工作3、(2011·江苏·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D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4、下面是一副政治漫画,画中法国人和德国人(中间两人;左边图案是星条旗,右边图案是镰刀斧头旗)正在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是( C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5、下图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B )①中国当时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②电话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③在当时的教学中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④电话的应用完全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A①②③④ B①③C①③④ 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