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痞证 上热下寒证

合集下载

太阳病变证心脾肾虚证

太阳病变证心脾肾虚证
太阳病上 26
胶饴
味甘,微温,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本经,别录) 饴,饧,糖。
太阳病上 27
芍药
味苦酸平,微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 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 ,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 ,腹痛,腰痛。(本经,别录) 十月生芽,三月放花。破阴凝,布阳和。和 桂枝以破营分之结;合甘草以破肠胃之结; 合附子以破下焦之结;合利水药则利水,合 通瘀药则通瘀。(本经疏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太阳病上 1
三、虚证
(一)心阳虚证 (二)脾虚证 (三)肾阳虚证 (四)阴阳两虚证
太阳病上 2
(一)心阳虚证
1、桂枝甘草汤证(64)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118)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112) 4、桂枝加桂汤证(117) 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65)
伤寒表证
误吐下
损伤脾阳 水饮内生
水停中焦——心下逆满 水气上逆——气上冲胸 水蒙清阳——起则头眩
误发汗
寒饮内凝 ——脉沉紧
饮渍经脉
阳虚更甚,经脉失温
“动经”——“身为振振摇 ”
太阳病上 16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证治
【病机】脾阳失运,水气内停 【治法】健脾通阳利水 【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方义】茯苓——淡渗利水
桂枝——外解太阳表邪
太阳病上 33
现代研究
现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等而有本 方见证者及胃溃疡、急慢性胃肠炎等属 中阳不足者,兼表与否皆可用之。
太阳病上 34
(三)肾 阳 虚 证
干姜附子汤证(61) 茯苓四逆汤证(69) 真武汤证(82)
太阳病上 35
1、干姜附子汤证

太阳病辩证论治

太阳病辩证论治

第一节太阳病辩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词语解释】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头项强痛即颈项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恶寒:即怕冷【辩证提要】辩证要点:恶寒(寒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意义: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

凡此后言太阳病者,即具此证此脉。

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词语解释】恶风:为恶寒之轻者,即遇风则恶之,无风则坦然。

脉缓:指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病不同。

【辩证提要】辩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词语解释】脉阴阳俱紧:阴阳指部位,即寸关尺三部。

急与缓相对,乃脉来紧束、紧张之象。

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伤寒:证名,属狭义伤寒。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一)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词语解释】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①初服桂枝汤,反见烦闷者,表证仍在,无其他里证;②有太阳伤寒见证,但脉浮弱,经攻下及峻汗后正气受损,不耐麻黄汤峻汗者。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精选]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名师编辑资料PPT课件

[精选]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名师编辑资料PPT课件

緊反入裏 寒热
而復 表邪乘势 下之 内陷中焦
邪气 内陷 中焦
误下 徒伤脾胃 气机
壅塞
自觉心下胃 脘部堵塞不 适满闷不舒

则作痞
氣 痞
耳 按之自濡
按之柔软 不硬不痛
21.09.2020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3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w(二)痞证证治 w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w【原文】 154条 w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
w【目的与要求】
w 1.掌握五泻心汤证、黄连汤的病机、证候、治法
方药.
w 2.熟悉痞证的概念及五泻心汤证的鉴别。 w 3.了解痞证、火逆证的成因及学习火逆证的意义 w 背诵第151、154、157 、158、173条。 w 计划学时:4学时
21.09.2020
治疗:生姜泻心汤—和中降逆,散水消痞 即半夏泻心汤减少干姜用量另加生姜而成
21.09.2020
陕西中变证·痞证
w5.甘草泻心汤证
w【原文】 158条
w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
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 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 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 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 湯主之。
证候
自觉心下胃脘堵塞 心下痞 不适满闷不舒但按
之柔软、不硬不痛
而復惡寒汗出— 表阳亏虚 伴见心烦、口渴、小便短赤等
热壅 气滞 表阳 亏虚
治疗:附子泻心汤—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21.09.2020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8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w3.半夏泻心汤证

太阳病变证-上热下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

太阳病变证-上热下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

体质因素
患者可能存在阳盛体质 或阴虚体质,导致体内 阴阳失调,引发上热下
寒证。
饮食不当
长期食用辛辣、油腻、 刺激性食物,可能导致 脾胃湿热,进而引发上
热下寒证。
外感邪气
外感风寒、风热等邪气, 可能导致肺卫不固,进
而引发上热下寒证。
情绪因素
长期情绪压抑、焦虑、 紧张等,可能导致肝气 郁结,进而引发上热下
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加强国内 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上热下 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等中医证候研究 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THANKS
感谢观看
治疗效果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心烦失眠等症状明显改善,口舌生 疮基本痊愈,腰膝酸软、下肢怕冷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太阳蓄水蓄血证案例
患者张某,女性,28岁,感冒后出现发热、恶寒、无 汗等症状,同时伴有口渴、小便不利等表现。
输入 标题
诊断分析
患者表邪未解,内陷膀胱,导致太阳经气不利,水液 代谢失常,形成蓄水证。同时热邪内陷膀胱,煎熬血 液,形成蓄血证。此为太阳蓄水蓄血证。
患者情况
治疗方案
经过三天的治疗,患者发热、恶寒等症状消失,小便 通畅,口渴缓解。复查尿常规及血常规均恢复正常。
治疗效果
治疗原则为解表通里、化气行水。方用五苓散合桃核 承气汤加减,药物包括桂枝、白术、茯苓、泽泻、桃 仁、大黄等。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太阳病变证-上热下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是中医常见证 候,其研究涉及临床实践、实验研究等多个方面。
太阳病变证的重要性
太阳病变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候,其发生和发展与人体正气强弱、治疗是 否得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正确认识和掌握太阳病变证,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 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完善中医证候体系、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也具 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太阳病3(10)

太阳病3(10)
真热假寒 “反不欲近衣”——邪热壅遏于内——“热在骨髓”(里)
太阳病 4
寒热真假辨别表
真寒假热证
真热假寒证
望 诊
舌淡,苔滑润,颧红如妆 舌红,苔黄燥裂,质红绛,面色晦暗 ,有时烦躁,状若阳证, ,神情昏昏,状若阴证,但目张有神 但精神萎靡,似睡非睡。 ,扬手掷足,谵语烦乱,喜敞衣被。
闻 诊
语声细微,气息低弱,口 鼻气冷,口无秽恶,大便 无恶臭。
太阳病 5
(120)太阳病误吐脾胃受损的变证
太阳病,恶寒发热——发汗解表 表解里伤,中阳虚损——汗自出,不恶寒发热,关脉细数
误吐 一二日吐之——胃气已伤——腹中饥,口不能食 三四日吐之——胃阳大虚,虚阳躁动——不喜糜粥,欲食 冷食,朝食暮吐
治疗:温胃散寒,和胃止呕——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太阳病 6
“发汗过多” “叉手自冒心”(双手交叉近压心胸部
阳随汗泄,心阳受损 ) “心下悸、欲得按” 胸闷、气短、乏力
太阳病 28
桂枝甘草汤证证治
【病机】心阳受损 【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方 【方义】桂枝:辛甘——入心助阳 辛甘合化
炙草:甘温——补中益气 温通心阳
太阳病 29
(118)火逆致心阳虚烦躁证证治
“火迫却之” ——火疗强迫发汗
汗出过多 阳随汗泄
“亡阳”(心阳亡失)——心失所 养
胸阳虚损,引动痰饮——痰饮扰心
惊惕不安 狂动 卧起不安
太阳病 32
桂枝加芍药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证治
【病机】心阳亡失,心神浮越,痰饮扰心 【治法】温补心阳,镇惊安神,兼祛痰饮 【方药】桂枝去芍药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方义】桂枝、炙草——辛甘化阳,以复心阳
香豉
和胃降气

六经辨证-太阳病-太阳病变证10、上热下寒证《新编辨证歌诀》

六经辨证-太阳病-太阳病变证10、上热下寒证《新编辨证歌诀》

六经辨证-太阳病-太阳病变证10、上热下寒证《新编辨证歌
诀》
上热下寒
上焦有热下焦寒,
阴阳失调记心间。

胸中烦热欲呕吐,
腹痛痞满不适然。

清上温下降胃逆,
参草姜枣桂夏连。

[注释]
太阳病上热下寒证是由于上焦有热,阴阳失调所致,要详细辨别谈论。

其证见:胸中烦热,欲呕吐,腹痛痞满不适。

治疗原则是清上温下和、降逆和胃。

方用黄连汤,故歌诀中用“参草姜枣桂夏连“以代之。

[按语]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胸中烦热,欲呕吐,腹中痛,或痞满不适。

本证的病机是:本证因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寒热互阻,阴阳不调,升降失职所致。

邪热上扰,则胸中烦热,欲呕吐;寒阻中焦,阳气不得宣通。

心下痞是必然见证,仍为寒热互阻,气机不畅之故。

本证的治疗原则是: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本证的常用方药是:黄连汤: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

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

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

其他疗法
推拿按摩
运动疗法
通过推拿按摩特定穴位,如太阳、风 池等,以缓解头痛、舒缓肌肉紧张。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 锦等,以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食疗
根据证型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行调理, 如姜糖水、葱白粥等,以辅助治疗感 冒。
05 太阳病变证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期开窗通风,避免空气污染 和病菌滋生。
预防并发症
太阳病变证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如 肺炎、心脏疾病等,应积极预防和治 疗。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
contents
目录
• 太阳病变证概述 • 太阳病变证的治则 • 太阳病变证的辨证要点 • 太阳病变证的治疗方法 • 太阳病变证的预防与调护
01 太阳病变证概述
太阳病变证的分类
01
02
03
太阳伤寒证
由于风寒外邪侵袭太阳经 脉,导致恶寒发热、头痛 项强、脉浮紧等症状。
增强免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 和均衡的饮食,提高身体免疫 力。
避免接触传染源
避免与感染太阳病变证的患者 接触,特别是避免共用餐具、 毛巾等个人物品。
接种疫苗
根据医生建议接种相关疫苗, 预防病毒感染。
调护方法
多喝水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毒 素和废物。
饮食调理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 和刺激性食物。
治则二:清热解毒
总结词
清热解毒是太阳病变证的重要治则,适用于热毒内蕴的情况。
详细描述
太阳病变证中后期,若热毒内蕴,可出现高热不退、口渴烦躁等症状。此时应 以清热解毒为治则,选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金银花、连翘等,以清除热毒, 缓解症状。

太阳病辨证论治三

太阳病辨证论治三
伤 寒 脉:沉紧---里有水饮
治:苓桂术甘汤---温中阳,化水气 治禁:发汗---阳气更伤,水饮更盛 误治后果:动经---扰动经脉
身为振振摇----身体振颤,摇动不定 救治:真武汤(补)。
2.厚朴生姜法夏甘草人参汤证
(脾虚气滞腹胀证)(原文66/P110)
因:过汗损伤脾阳
证:腹胀满

神疲乏力(补)
原发病:太阳阳明合病
误治:大下后,复发汗---大伤阳气 昼日烦躁不得眠 昼日阳气虽虚

尚能与阴邪抗争
人现
证 夜而安静 夜间阳气更虚
虚阳无力与阴邪相争
不呕、不渴、无表证---非三阳病
脉:沉微-----里阳虚衰
身无大热----阳气暴虚,浮越于外
治:干姜附子汤----急复其阳
2.茯苓四逆汤证 (阴阳两虚烦躁证 )(原文69/P116)
(2) 桂甘系列方证比较
同点 心阳受损
异点 程度有异 桂枝甘草汤证----轻---心悸 桂甘龙牡汤证----中---烦躁 救逆汤证----------重---惊狂
(3)药同,比例不同,功效殊然
桂枝汤: 桂=芍 调和营卫 桂枝加桂汤: 桂 〉芍 平冲降逆 桂枝加芍药汤: 芍 〉桂 缓急止痛
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心阳虚欲作奔豚 ) (原文65/P106)
根据小便清否辨表里证治
(原文56/P82)
不大便六七日---燥实内结,腑气不通 头痛----浊热上扰(以前额为甚) 伤 寒 发热(蒸蒸发热)---里热蒸腾 小便黄赤---热郁于里 诊断:阳明里证
证(二)
续 不大便六七日(腹无所苦)----肺气不宣

腑气不降
头痛---邪郁太阳经络(头痛连项)
发热(翕翕发热)---邪正相争

《伤寒学》15-16(痞证、上热下寒证、疑似证、小结)

《伤寒学》15-16(痞证、上热下寒证、疑似证、小结)
胁下有水气(水饮)
腹中雷鸣,下利者
半夏泻心汤
-干姜2两 (1两) +生姜4两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噫气带有食臭味, 肠鸣,泻利,或见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 或黄,多滑腻,脉弦滑,关弱稍沉,或濡数。 病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 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方药:生姜泻心汤
寒热错杂痞
[原文149条]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 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 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 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 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
[原文157条]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 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热痞
证候 病机 治法 方药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 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胃热气滞 泻热消痞
大黄 黄连 (黄芩)
煎法
以麻沸汤浸泡少顷,去滓温服
(取其轻扬之气,薄其重浊之味,使利于清心下 热结而消痞,而不在于泻下燥结以荡实。)
2.附子泻心汤证
[原文] 155条: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 主之。
理中汤
利不止 赤石脂禹余粮汤
利其小便(五苓散)
赤石脂禹余粮汤
组成: 赤石脂一斤 禹余粮一斤
功效: 涩肠固脱止利
主治: 下元不固,统摄无
权之下利
下利辨治
太阳病 误 治 下利
未经误治
表邪内迫大肠 表邪化热,内迫大肠 中焦虚寒,表邪不解 中焦气机升降失调 中焦虚寒 少阴阳虚,火不暖土 下元不固,统摄无权 下焦气化失职,清浊不分

《伤寒论》太阳篇小结

《伤寒论》太阳篇小结

《伤寒论》太阳篇小结太阳篇小结太阳主表,总统营卫,为六经之藩篱。

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风寒外束,卫外失职,营卫失和,正邪交争于表,太阳经气不利,故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脉症。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其病位在表,病性属阳,故又称表证。

太阳病篇主要内容包括太阳病本证、太阳病兼变证以及太阳病类似证三大部分。

太阳病本证可以分为经证与证两大类型,而以经证为主。

太阳病经证之病位在表,故又称太阳表证,根据患者体质强弱不同,感邪轻重之异,太阳经证又可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以及表郁轻证三型。

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是风寒袭表,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不和,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点,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主方为桂枝汤。

太阳伤寒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潘,经气不利,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特点,治宜发汗散寒,解表宣肺,主方为麻黄汤。

太阳病表郁轻证的基本病机是表有微邪,营卫郁滑,以寒热如疟,一日数发为特点,治宜小发其汗或微发其汗,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或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皆有兼证。

太阳中风兼经脉不舒而见项背强几几者,用桂枝加葛根汤治之;兼肺气不利而喘者,用桂技加厚朴杏子汤治之;兼阳虚漏汗者用桂核加附子汤治之;兼胸阳受损而见胸满,甚或微恶寒者,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之;兼营气不足身疼痛者,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之。

太阳伤寒兼经脉不利而项背强几几者,用葛根汤治之;兼内热烦躁者用大青龙汤治之;兼心下有水气者则用小青龙汤治之。

太阳在表之邪,可随经入,形成太阳病证,因其病位在太阳之賠,故亦称太阳里证。

太阳里证可分为蓄水证与蓄血证两种类型。

蓄水证的基本病机是表邪随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其主要脉症为小便不利,口渴能饮,甚或水入则吐,本证亦可兼有表邪,而见发热脉浮数,治宜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方用五菱散。

蓄血证的基本病机是表邪化热,随经人,与療血结于下焦,其主要脉症为小腹急结或硬满,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脉象沉数或沉结,治宜逐瘀污热,根据病变轻重缓急的不同,可分别选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或抵当丸。

87太阳病变证痞证寒热错杂痞生姜甘草泻心汤

87太阳病变证痞证寒热错杂痞生姜甘草泻心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胃虚食滞水停痞的证治。
【释义】
心下痞—硬—气机痞塞,兼食滞水停。 干噫食—臭—水食不化,中虚气逆。 胁下有水气 腹中雷鸣 水饮内停,水气相击。 下利 ——运化失职,水气下趋。】和中降逆,散水消痞。
【方药】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 ——散水止呕 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消痞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误下中虚,痞利俱甚的证治
【释义】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 —脾虚气陷,运化失职。
腹中雷鸣 —水谷不别,水气相击。
心下痞硬而满 —中虚气滞,气机痞塞。
干呕 心烦不得安
胃虚气逆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复下之
其痞益甚——胃气更虚,痞满更甚。
(下利、肠鸣、干呕、心烦 等证也必加重。)
病机:胃气重虚,气机痞塞。
【治法】 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两,减干姜二两, 重在和胃降逆,宣散水气。
复习题
背诵154、155、149条 名词解释:心下痞、麻沸汤、蒸蒸而振、
干噫食嗅、腹中雷鸣 试述半夏泻心汤汤证的症候、病机、治
法、药物
3.甘草泻心汤证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 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 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 心汤主之。(158)

9-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上热下寒证

9-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上热下寒证
本方以水煎内服为主,原方要求“去滓再煎”,不必拘泥。
12/30/2021 30.12.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6 16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四分。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七、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 【原文】 173条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
吐者,黃連湯主之。
【提要】上热下寒,腹中痛、欲呕吐的证治。
心下滿而 鞕痛
此爲結胸也
大陷胸湯主之
發 往来 具 藥

下寒
心下痞满按 诊断:此爲痞 之柔软不硬
之热
错 杂 痞 证
但滿 而不 痛者
不痛;伴恶 心呕吐肠鸣 下利,心烦 口苦舌淡苔 滑或黄腻等
治禁:
柴胡不 中與之
宜半夏瀉 治疗: 心湯
12/30/2021 30.12.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0 10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四分。
其三热盛迫血妄行之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咯
血、便血等证。
临证使用本方可根据所治病证而采用开水浸泡或水煎法,
并随症加味。如热盛者加石膏、知母、栀子等,毒热盛者 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血热出血者加生地、丹皮、 白茅根、柏叶、三七、蒲黄等。
12/30/2021 30.12.2021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脾虚甚者,重用参、草,并加黄芪、白术、山药;
呕逆甚者,重用半夏、生姜,酌加代赭石、旋复花;
水湿甚者,酌加生姜、茯苓、薏苡仁;
湿浊蒙蔽者,酌加藿香、佩兰、菖蒲;
气滞甚者,加枳实、枳壳、陈皮、木香;
反酸者,加瓦楞子、乌贼骨;
脘腹疼痛者,加川芎、赤白芍、元胡等; 食滞者,加莱菔子、鸡内金、焦三味。

伤寒论教材-条文

伤寒论教材-条文

伤寒论教材(条文)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太阳病分类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3、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从,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三辨病之阴阳属性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四辨病传变与否(1)、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若脉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2)、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8)(3)、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4)、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93)(5)、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272)(6)、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75)(7)、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91)(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328)(9)、风家表解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0)第二节太阳病本症一中风表虚症(一)桂枝汤证(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3)、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4)(5)、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2)(6)、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4)(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10太阳病变证-上热下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

10太阳病变证-上热下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

证:烦躁,不得眠----胃不和,卧不安
渴欲饮水---口干思饮 处理:少少与饮之 脉:浮 证:微热----表邪未解
消渴---津液不能上承
小便不利 外邪循经入里 影响膀胱气化 处理:五苓散---解表利水
蓄水重证(水逆证)的证治
(原文74/P128)
病程:六七日不解 证: 表证----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 里证 太 阳 中 风 小便不利(补)----膀胱气化失职
蓄血重证但病势较缓的治法
蓄水证
(原文126/P137)
治 宜 五 苓 散
有热----表实无汗的发热证
伤 寒
少腹满-----表邪内陷,水热互结 小便不利------膀胱气化不利 蓄血证 少腹满----表邪内陷,热与血结
小便反利-----病在血分,不在气分
为有血,当下之-----攻下瘀血 治疗:不可余药-----不可将药渣留下 宜抵当丸----用抵当丸,峻药缓攻
辨水停中焦与水停下焦
(原文127/P131)
病因:饮水多---使吸收运化水分的机能影响
(一)小便利---膀胱气化无碍 太 阳 病 证 心下悸----水气凌心 水停中焦
(二)小便少----膀胱气化失职
水停下焦
苦里急----小腹里急,胀满难受
六、太阳蓄血证
(一)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蓄血轻证 )原文106/P133
小便自利----病在血分,不在气分
脉象:微而沉----表邪入里,气血阻滞 排除诊断:反不结胸----表邪内陷,非与痰水互结 成因:太阳随经,瘀热在里-----外邪不解 循经入里化热,与瘀血相结 治疗:抵当汤主之----破血逐瘀
病程:六七日
补述蓄血重证的脉证及其辨证要点 (原文125/P136)
其人发狂----瘀热内盛,上扰神明(神志错乱) 少腹硬满----瘀热互结,气血阻滞 小便自利----病在血分,不在气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2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痞证
【解析】
本当汗解 自觉心下胃 脘部堵塞不 适满闷不舒 则作痞
按之柔软 不硬不痛
脉浮而紧
以脉代证 原发病为 太阳伤寒
緊反入裏 而復
误下 表邪乘势 内陷中焦
但 氣 痞 耳
徒伤脾胃
无形寒热邪气内 陷中焦气机壅塞
2010-11-1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3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痞证
(二)痞证证治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 【原文】 154条 条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 連瀉心湯主之。 連瀉心湯主之。 【提要】热痞的证治。 提要】热痞的证治。
2010-11-1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4
2010-11-19
陕西中医学院
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华
1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痞证
(一)成因及证候特点 【原文】 151条 条 脈浮而緊,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 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 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提要】表证误下致痞及痞证的特点。
2010-11-19
2010-11-1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1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痞证
【解析】 157条
病因病机: 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不和,升降紊乱, 病因病机: 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不和,升降紊乱,气 机壅塞 ,水气食滞内停 心下痞鞕 自觉心下胃脘堵塞不适 满闷不舒, 满闷不舒,但按之稍硬 证候 乾噫食臭腹中 雷鳴下利者— 雷鳴下利者 胃中不和胁下有水气 中焦寒热 错杂水气 食滞内停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痞证
【目的与要求】 目的与要求】
1.掌握五泻心汤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药 .掌握五泻心汤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药. 2.熟悉痞证的概念及五泻心汤证的鉴别。 .熟悉痞证的概念及五泻心汤证的鉴别。 3.了解痞证的成因。 .了解痞证的成因。 背诵第151、154、157 、158条。 背诵第 、 、 条 计划学时: 学时 计划学时:2学时
2010-11-1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7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痞证
【解析】 155条
病因病机: 无形之邪热炽盛于中焦, 病因病机: 无形之邪热炽盛于中焦,热壅气滞兼表阳虚 自觉心下胃脘堵塞 心下痞 不适满闷不舒但按 之柔软、 之柔软、不硬不痛 而復惡寒汗出— 表阳亏虚 惡寒汗出— 伴见心烦、口渴、 伴见心烦、口渴、小便短赤等 热壅 气滞 表阳 亏虚
2010-11-1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6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痞证
七、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 【原文】 173条 条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 吐者,黃連湯主之。 吐者,黃連湯主之。 【提要】上热下寒,腹中痛、欲呕吐的证治。 提要】上热下寒,腹中痛、欲呕吐的证治。
(伴心烦口苦或泛酸小便不利,下肢浮肿) 伴心烦口苦或泛酸小便不利,下肢浮肿)
治疗:生姜泻心汤 和中降逆 和中降逆, 治疗:生姜泻心汤—和中降逆,散水消痞 即半夏泻心汤减少干姜用量另加生姜而成
2010-11-1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2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痞证
5.甘草泻心汤证 . 【原文】 158条 条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 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 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 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 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 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 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 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 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 湯主之。 湯主之。 提要】寒热错杂,脾胃重虚, 【提要】寒热错杂,脾胃重虚,痞利俱甚 的证治。 的证治。
2010-11-1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5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痞证
半夏用量宜稍大9~15g;人参可用党参,10~12g;黄连 用量宜小,3~6g。
【随症化裁】 随症化裁】
热甚者,重用芩连而减少干姜,加栀子、连翘、蒲公英; 热甚者,重用芩连而减少干姜,加栀子、连翘、蒲公英; 寒甚者,重用干姜而减少芩连,并加吴茱萸、附子; 寒甚者,重用干姜而减少芩连,并加吴茱萸、附子; 脾虚甚者,重用参、 并加黄芪、白术、山药; 脾虚甚者,重用参、草,并加黄芪、白术、山药; 呕逆甚者,重用半夏、生姜,酌加代赭石、旋复花; 呕逆甚者,重用半夏、生姜,酌加代赭石、旋复花; 水湿甚者,酌加生姜、茯苓、薏苡仁; 水湿甚者,酌加生姜、茯苓、薏苡仁; 湿浊蒙蔽者,酌加藿香、佩兰、菖蒲; 湿浊蒙蔽者,酌加藿香、佩兰、菖蒲; 气滞甚者,加枳实、枳壳、陈皮、木香; 气滞甚者,加枳实、枳壳、陈皮、木香; 反酸者,加瓦楞子、乌贼骨; 反酸者,加瓦楞子、乌贼骨; 脘腹疼痛者,加川芎、赤白芍、元胡等; 脘腹疼痛者,加川芎、赤白芍、元胡等; 食滞者,加莱菔子、鸡内金、焦三味。 食滞者,加莱菔子、鸡内金、焦三味。 本方以水煎内服为主,原方要求“去滓再煎” 不必拘泥。 本方以水煎内服为主,原方要求“去滓再煎”,不必拘泥。
证候
脾虚肠寒而寒凝气滞
伴心烦口苦,嘈杂吞酸纳差腹胀, 伴心烦口苦,嘈杂吞酸纳差腹胀,便溏泄利等 治疗 黄连汤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黄连汤—清上温下, 清上温下 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
2010-11-1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8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痞证
【鉴别】 1.与半夏泻心汤证的鉴别 2. 与栀子干姜汤证的鉴别 【临床应用】 适用于呕吐、胃脘痛、腹痛、泄泻等病, 证属上热下寒者。现代临床化裁多用于急 性胃炎、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消化性 溃疡、慢性胆囊炎、复发性口疮性口炎等 疾病具备本证病机者。
中焦 热壅 气滞
治疗:大黄黄连泻心汤 泄热消痞 治疗:大黄黄连泻心汤—泄热消痞
2010-11-1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5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痞证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临床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火热内盛之热痞、胃脘痛、癫狂、便秘、以及 其一火热内盛之热痞、胃脘痛、癫狂、便秘、 外科疔疖疮疡等; 外科疔疖疮疡等; 其二火热上炎之头痛、眩晕、牙痛、口舌生疮等; 其二火热上炎之头痛、眩晕、牙痛、口舌生疮等; 其三热盛迫血妄行之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 其三热盛迫血妄行之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 咯血、便血等证。 咯血、便血等证。 临证使用本方可根据所治病证而采用开水浸泡或水 煎法,并随症加味。如热盛者加石膏、知母、 煎法,并随症加味。如热盛者加石膏、知母、栀子 毒热盛者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 等,毒热盛者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血热出 血者加生地、丹皮、白茅根、柏叶、三七、蒲黄等。 血者加生地、丹皮、白茅根、柏叶、三七、蒲黄等。
证候
治疗:附子泻心汤 泄热消痞 泄热消痞, 治疗:附子泻心汤—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2010-11-1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8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痞证
3.半夏泻心汤证 . 【原文】 149条 条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 而以它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 而以它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 此雖已下之,不爲逆,必蒸蒸而振, 湯;此雖已下之,不爲逆,必蒸蒸而振, 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 却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 爲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 爲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 此爲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此爲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提要】辨柴胡汤证误下后的三种转归及 辨柴胡汤证误下后的三种转归及 证治。 证治。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0
2010-11-19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痞证
4.生姜泻心汤证 . 【原文】 157条 条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鞕,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鞕, 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 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 生薑瀉心湯主之。 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提要】论寒热错杂水气食滞痞的证治。 【提要】论寒热错杂水气食滞痞的证治。
2010-11-1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6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痞证
2.附子泻心汤证 . 【原文】 155条 条 心下痞, 惡寒汗出者,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 之。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枚 炮 去皮 破 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 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提要】热痞兼表阳虚的证治。
2010-11-1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9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痞证
【解析】
傷 寒 五 六 日 心烦 柴 嘔 喜呕 胡 湯 寒热 證 發 往来 具 熱 宜用小柴胡 汤和解少阳 不爲逆必蒸 柴胡證 蒸而振却發 蒸而振却發 振却 復與柴胡湯 仍在者 熱汗出而解 而 以 心下滿 此爲結胸也 大陷胸湯主之 它 而鞕痛 藥 心下痞满按 诊断:此爲痞 诊断: 下 寒 之柔软不硬 之 热 但滿 不痛;伴恶 治禁: 柴胡不 不痛; 治禁: 中與之 错 而不 心呕吐肠鸣 下利, 杂 痛者 下利,心烦 宜半夏 口苦舌淡苔 治疗: 治疗: 瀉心湯 痞 滑或黄腻等 证
2010-11-1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3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痞证
【解析】 158条
因机: 脾胃重虚,寒热错杂于中焦,升降紊乱, 因机: 脾胃重虚,寒热错杂于中焦,升降紊乱,气机壅塞 心下痞 鞕而满 自觉心下胃脘堵塞胀满按之坚硬 泻利频繁, 下利日数十行谷 泻利频繁,日数十行 证候 且泻下物稀薄、 且泻下物稀薄、完谷 不化腹中雷鳴 不化腹中雷鳴 不化, 不化,腹中漉漉有声 干呕心烦不得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