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导学案(必修3)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最新精品导学案(教师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最新精品导学案(教师版含答案)

6琵琶行并序学习目标1.深切领会诗中感情。

2.领会环境描绘的成效。

3.剖析描绘声音(音乐)的技巧。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读准生字词。

2.采集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

二、自练自测1.为下边加点字注音。

贾人 ( ) 泰然 ( ) 迁谪 ( ) 霓裳() 六幺() .....嘈嘈 ( )间关() 虾蟆 ( ) 教坊( ) 红绡 ( ).....钿头银篦 ( )( ) 呕哑 ( )( )嘲哳 ( )( )......2.诗句累积。

(1) 千呼万唤始出来 , 。

转轴拨弦三两声 , 。

(2) 弦弦掩抑声声思 , 。

(3) 嘈嘈切切错乱弹 , 。

(4) 间关莺语花底滑 , 。

,凝绝不通声暂歇。

(5) ,此时无声胜有声。

(6) 东船西舫悄无言 , 。

(7) 同是天涯堕落人 , !(8) 座中泣下谁最多 ? 。

合作研究1.阅读小序和第一节,谈谈这个小序和诗的第一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乐声描绘是第二节中尤其出色的部分,依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能够分为几个小层次?3.诗人为何发出“同是天涯堕落人”的感叹呢?试联合全诗内容和白居易的平生来谈一谈。

4.诗歌常常少不了对环境的描绘,相同,本诗中也有几处描绘环境的句子,这些环境描绘有什么作用呢?请联合详细内容简要剖析。

b5E2RGbCAP讲堂练习(一 )基础知识1.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悯然 (mǐn) 憔倅 ( qi áo cu ì) 湓浦口 (f ǔ) 商贾云集 (ɡǔ).....B.转徙 (xǐ) 迁谪 (zh é) 铮铮然 (zhēnɡ) 东船西舫 (f ā n)ɡ....C.幽咽 (yè) 铁骑 (j )ì..D.红绡 (xi āo) 阑干(l án)..水浆迸 (bèn ɡ).悄无言 (qi āo).钿头银篦 (bì).轻拢慢捻.(ni ǎn)2.以下诗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为哪一项()A. 间关鹰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B.冰泉冷瑟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C.沉吟放拔插弦中,整改衣裳起脸容D.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3.以下加点词解说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明年 (次于今年 ) 快弹(迅速 ) 长句 (长诗 ).....B.左迁 (贬官、贬职 ) 转徙 (迁徙 ) 年长色衰 (面貌 )....C.暗问 (静静地 ) 耳暂明 (突然 ,一下子 ) 感斯人言(这)...D.命酒 (叫人摆酒 ) 声声思 (悲,伤 ) 乍破 (突然 )....4.以下句中加点的“为”字,与例句中的“为”字词性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 :初为《霓裳》后《六幺》.A. 委身为贾人妇B.由于长句..C.为君翻作《琵琶行》D.霓为衣兮风为马..5.默写。

《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部抒情长篇小说,叙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艺童王昭君在被迫逃亡途中的遭遇和沉醉于琵琶音乐中的心境。

该文艺术性极高,语言优美,以及它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不仅令人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在今天仍然能够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指引。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琵琶行并序》这一篇重要的文学经典,给大家提供一份名师导学案,旨在通过深度解读和阅读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文所展现的艺术风采和人文内涵。

一、前置知识概述1.古代舞蹈古代舞蹈是指在显著时期(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10世纪)中国舞蹈的发展及传承。

它有着独特的形式、技艺和精神内涵,表现了古代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精神生活,以及中国的灿烂文化。

2.古代音乐古代音乐是古代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音乐理论、音乐技巧、器乐和声乐等多个方面。

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

二、课程阅读1.作品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篇长篇小说。

该文讲述了汉武帝时期的艺童王昭君被迫逃亡的故事,她经过多次辗转,最终抵达塞外。

在逃亡的过程中,王昭君发现了琵琶这种乐器的魅力,并沉淀了她那独特的人生境界。

2.作品分析1)情节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情节主要分为两个环节:虞倩婉教王昭君练习琵琶,王昭君下落不明。

整个故事情节流畅,有着清晰的线索,表现了王昭君在意外之间的生活历程,以及她对琵琶音乐的真正热爱和追求。

2)文学手法分析《琵琶行并序》中运用的文学手法丰富多样,尤其是白居易所运用的心理描写和言语交流,用他独特的情感语言,表现了王昭君在琵琶音乐中的心理变化。

3.文章思考1)人文思考《琵琶行并序》是一篇极富人文内涵的文学作品,它所表达的却是超越个人的普遍人性。

我们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艺术的美,更可以感受到人性从困境中崛起的力量和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人性真谛的机会。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第7课琵琶行并序手习自主化巒輛抽卅牝课程学习目标QasBS1.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以有形写无形”描写音乐的方法。

3.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O学送布昌1. 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行”这种文体的特点。

2. 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激发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3. 重点阅读琵琶的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徐疾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诗人所用的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过程导牛代■导牛縄葩吧课程异学建议重蛊难点1. 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 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学习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 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1. 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读懂诗篇,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感受、品味、鉴赏诗歌。

2.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把琵琶女的遭遇和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写的用意。

3. 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帮助学生自读自学,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背景知识推送込知识记忆与理解第一层级《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遭权贵打击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次年的作品。

一个萧瑟的秋夜,诗人送客至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不幸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

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一一《琵琶行》。

《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既是唐代七言叙事诗的代表作,又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创作的又一高峰。

其中关于琵琶演奏技巧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因而本篇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形象描绘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倡导“新乐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主张诗歌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琵琶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琵琶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课题名称《琵琶行》课型综合解决课课程标准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局部字词2. 整体感知,并通过诵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变化。

3. 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人物关系的渐进过程学习目标1. 通过解析诗歌,理解在描写音乐时所运用到的写作技巧,包括想象联想、比喻、通感、正侧面描写等等。

2. 提高诗歌朗诵的技巧,培养朗诵的感情。

3. 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中心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音乐的描写所运用到的写作技巧。

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教学难点理解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学习过程学习内容(任务)及问题学习活动及行为导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引入新课。

【模块一】知人论世(1)知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将其诗歌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山水诗,《琵琶行》是一首感伤诗。

(2)论世:写作背景(3)文体知识:乐府诗歌、行、引: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歌,是旧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拟自由,《长恨歌》;行,是“衍其事而歌之”,乐府和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长歌行》。

吟,古典诗词的一种名称,《秦中吟》。

【模块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注意重点字词。

2.请同学听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初步感知诗中的感情。

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 凄惨悲凉忧伤二.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以下词句意思)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点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6 琵琶行并序 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

6 琵琶行并序 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结合创新设计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文言现象2、理清文章的思路【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体知识P创新设计文化常识:、古代官职任免升迁的常用说法: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 除: 授予官职.擢: 提升官职. 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调. 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的地区. 黜: 免去官职.去: 解除官职. 乞骸骨: 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也指官员辞职归家。

【前置作业】反复的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梳理文章大意并完成语言建构【合作探究】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2.小序写了什么内容以及有什么作用?3.读诗,找出诗歌中和小序内容呼应的地方。

4.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节诗的内容。

【目标检测】1、诗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并为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渲染出【课堂小结】【课后巩固】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

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甲”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乙”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丙”的感慨?1.甲处最恰当的引文是:()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B.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C.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色等闲度2.乙处最恰当的引文是:()A.弟走从军阿姨死 B.梦啼妆泪红阑干C.老大嫁作商人妇 D.秋月春风等闲度3.丙处最恰当的引文是:()A.江州司马青衫湿 B.如听仙乐耳暂明C.同是天涯沦落人 D.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结合创新设计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文言现象2、理清文章的思路【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体知识P创新设计文化常识:、古代官职任免升迁的常用说法: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 除: 授予官职.擢: 提升官职. 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调. 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的地区. 黜: 免去官职.去: 解除官职. 乞骸骨: 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优秀导学案(1)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优秀导学案(1)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主张。

2、整体把握文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目标2难点:目标3【学法指导】自学法: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知识链接】1、品思题目《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

2、作者介绍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自号“酔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其祖父时迁居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

小时候聪颖过人,5/6岁即学作诗,9岁便懂音韵。

由于“家贫多故”,11/12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

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竟至口舌生疮,手肘结茧。

27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

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

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

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

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

出任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以44岁为界,之前抱定“兼济天下”之思,之后则“独善其身”。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人称“诗魔”,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讽喻诗”(《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当时对外国也有一定影响。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不断传承,中国古代文学逐渐成为了人们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其中,《琵琶行》作为唐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何通过《琵琶行》的学习,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为例,设计一份《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 理解《琵琶行》的基本情节,掌握主要人物特征和情感表达。

2. 熟悉《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认识古代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 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增强文化自信。

二、学习过程:1. 导入环节: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从《琵琶行》的标题和课本中相关的文字中,引导学生们了解《琵琶行》这首诗篇的文学形式和基本情节,以及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和创作背景。

通过音乐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琵琶的音乐特点,加深对诗篇中音乐形象的理解与感受。

2. 感受情感环节:理解《琵琶行》的情感表达和主旨思想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中人物情感的表达和描写,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让学生感受到“无情不似多情苦”,“好事多磨”等诗中主题思想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情感的内因和外部条件,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深刻的人性和人文关怀。

3. 文学特点环节:掌握《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通过比较古代音乐与现代音乐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在学习《琵琶行》的过程中,让学生寻找文学表现手法的变化和演化之处,了解诗篇创作和表现手法的典型特点,探究其文学形式呈现的艺术价值。

4. 文化传承环节: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通过与学生讨论古代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领悟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促进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既在理论知识方面,也在实践操作中加强学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 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 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1.能够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诗人深沉的感情。

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把握诗歌意境。

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能运用这一技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曾倡导并掀起新乐府运动。

现存诗近3 000首,主要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卖炭翁》(七古)、《钱塘湖春行》(七律)等。

2.探寻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大官僚及皇帝,43岁时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

次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

由于他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最终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并序》就写于他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慨叹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1、识字注音(1)重点字湓.浦口( ) 钿.头云篦.( ) 嘲哳..( ) 迁谪.( ) 虾蟆..陵( ) 霓裳.( ) 铮.铮( ) 悯.默( ) 2、实词(1)、一词多义①言⎩⎪⎨⎪⎧ 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自言本是京城女②命⎩⎪⎨⎪⎧ 遂命酒 命曰《琵琶行》 ③数⎩⎪⎨⎪⎧ 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④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⑤拨⎩⎪⎨⎪⎧ 转轴拨弦三两声 曲终收拨当心画(2)、古今异义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导学案3篇

《琵琶行》导学案3篇

《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1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 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 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1. 准确掌握“左迁”“相”“命”“间关”“等闲”“阑干”等文言实词;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

2. 反复诵读,鉴赏、学习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 反复诵读,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含答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琵琶行》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课标要求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二所列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古代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考纲要求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目标】1、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培养诗歌的诵读能力;2、整体阅读,结合语境把握诗歌形象及语言的内涵;合作探究琵琶女身世悲凉的根源;3、鉴赏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4、学生能背诵整篇课文【学习重点】通过词语的赏析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技巧和方法。

第一课时【预习案】任务一:阅读知识链接,识记重点文学常识。

【知识链接】一、文化常识1、关于歌、行、吟:歌、行、吟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高中语文 6《琵琶行》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6《琵琶行》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6 琵琶行并序学习目标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3、理解分析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的特色,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4、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学习重点1、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

2、理解分析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的特色,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1、理解分析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的特色,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小说情节的学习;第二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第三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环境描写的赏析。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

学习难点有感情诵读全诗。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走近作者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中唐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琵琶行》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琵琶行》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使用说明】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诗,有感情的朗读;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在课前书面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学习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白居易的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默写全诗。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人深沉的情感,了解掌握作者描摹音乐的方法。

3.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重难点背诵默写全诗,了解掌握作者描摹音乐的方法。

【预习案】一.教材助读1.走近作者: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明丽流畅。

文学史流传“老妪解诗”的佳话。

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

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

2.了解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

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学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学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学案3 新人教版必修3一.知识积累1.重点字词:①字音湓(pén) 铮(zhēng) 贾(gǔ) 悯(mǐn) 徙(xǐ) 谪(zhé) 荻(dí) 幽咽(yè) 虾蟆(há ma)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春江花朝(zhāo) 呕哑嘲哳(ōu yā zhāo zhā)②释义左迁:贬官、降职。

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

命酒:派人整备酒宴。

悯然,伤心的样子。

恬然:安乐的样子。

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

长句:指七言古诗。

委身:托身。

这里是嫁的意思。

漂沦:漂泊沦落。

长句:指七言诗。

唐代的习惯说法。

回灯:重新掌灯。

掩抑:掩蔽,遏抑。

幽咽:低泣声,这里形容堵塞不畅的水流声。

沉吟:默深思的样子。

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等闲:随随便便难为听:难听,听不下去。

却坐:退回(原处)坐下。

掩泣:掩面哭泣。

2.名句名段: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文学常识:(1)关于“行”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的区别。

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

(2)关于作者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

下邽(陕西谓南)人。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著有《白氏长庆集》。

4.背景资料《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

精品新版人教高中必修语文3.8.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精品新版人教高中必修语文3.8.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D&L精品教育辅导用书板块3.8.3《琵琶行》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1.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2.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1.白居易,字________,号,中唐伟大诗人。

他和元稹积极倡导“________”运动,主张“________,________”。

白诗以深入浅出、平易通俗而著称,长篇叙事抒情诗________、________昰其艺术成就的最高代表。

二、理解作品。

1有关题目:《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的古体。

2司马青衫: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

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

形容极度悲伤。

3、《琵琶行》需要掌握的主要有四个方面:(1)人——琵琶女和诗人,相映补充(2)情——离别情和相知情(3)景——烘托气氛,情景相生(4)音——比喻、拟声、烘托1. 阅读小序和第一节 , 说说这个小序和诗的第一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教案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2、培养学明确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明确立足文本运用想象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明确的艺术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2、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结合学明确的自主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音乐是人类最崇高的艺术,它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我国的民族音乐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我们来听几段乐器演奏,看看大家能不能听出各是什么乐器?(古筝《渔舟唱晚》琵琶《琵琶语》二胡《二泉映月》洞箫《乱红》)这些优美的曲调都是由我们的民族乐器演奏出的,音乐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而文学是一种借助语言与文字表现具象的艺术形式。

就其中任何一曲,大家能不能来描绘一下它的声音?可能大家的想象与语言还不足以表现音乐的高妙境界。

但我们的先人却通过诗歌,把音乐的美妙用文字表现了出来。

我们今天要一起品读的便是被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整体感受。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

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提问明确共同朗读上述诗歌)很显然这位诗人是白居易。

那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明确:被贬浔阳。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导学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相关知识】1、“歌”“行”“吟”是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白居易:(1)、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为官曾于晚年担任太子少傅,去世后,赐谥号为“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盏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问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并且借机大肆攻击、中伤白居易,白居易终因此事被贬为江州司马。

人教版 必修3 6.《琵琶行》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 必修3  6.《琵琶行》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琵琶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用简洁的语言赏析学程涉及的诗句(音乐和景物描写)或段落2.理解作者与歌女命运的相通处;能简单迁移学过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3.背默第二段;积累学程涉及的诗句、字词等;判断诗句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视角的变化等,大致了解故事情节二、知识准备1.左迁流传至今的文言文,大多为能够大量刻印复制的文本,因此唐宋以后的文献较多,年代越早,流传越困难。

而有能力刻印自己或他人文章的,一般来说,非富即贵,因此,在文言文里,官场用词非常普遍,我们必须注意积累。

2.形式——修辞手法——叠字即单字的重叠使用,修辞方法之一。

也叫“迭字”“重言”。

叠字的一般效果是,增强描写的形象性、节奏感和音乐美。

3.形式——表达方式——描写方法描写方法只有两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在表现意象时,作者可以直接针对意象用笔,也可以从其他事物上来用力,从侧面反衬或营造意境来烘托。

本课主要学习以音乐等事物为意象的描写,今后还会进一步学习以人物为对象的描写。

三、课前预习1.本诗体裁是__________2.结合“学习提示”,概括本诗三个主要部分的内容。

(每部分20字以内)(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第2和3两部分之间的共同点在于,作者和歌女_______________(原文填写)3.指出下段的错别字,并订正相关诗句1遍。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徇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要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尤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异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板书】京倡商妇怨
②借助注释、小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四、师生小结: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京倡商妇怨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京官谪官恨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1、本文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3、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4、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第三乐段一开始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的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高潮时“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
第四乐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声终止时的特点。急速的收尾,让人一时还不能走出乐曲,仍然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③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有什么作用?




导学案
二次备课
(修改)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伯牙),一个山野樵夫(钟子期),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明年——第二年。年长色衰——女性面容衰老。
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2、讨论: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三、展示交流:
1、指名朗读并翻译小序。
2、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板书】京官谪官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之情深)
4、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1、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理清诗歌结构;
2、抽五名同学有感情地各朗读一段诗歌,并用小标题概括诗歌内容。
明确: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二、合作探究:
1、注意生字读音。
铮(zhēng)悯(mǐng)然转徙(xǐ)浔(xún)阳
瑟(sè)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
红绡(xiāo)钿(diàn)头银蓖(bì)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还(huán)独倾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朗读。
二、合作探究:
1、疏通诗前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翻译小序)
新课讲授
一、自主学习:
两人一组有感情朗读全诗,一人朗读,一人评价。
二、合作探究:
1、讨论:琵琶女一共演奏了几次乐曲?请简要概括。
2、讨论:其中哪一次演奏是作者重点描写的?这次演奏分为哪几个阶段?
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描写音乐的句子进行赏析。
4、小组合作探究: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3、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诵读法、圈点勾画批注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古代名曲《高山流水》和《汉宫秋月》。
三、展示交流:
1、明确: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琵琶。
第二次(明写):江上聆听琵琶曲(详写)
第三次(明写):重闻琵琶青衫湿(略写)
2、明确:第二次(明写):江上聆听琵琶曲(详写)
演奏琵琶曲: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三)、指导朗读
四、师生小结:
1、诗歌学习要加强诵读,熟读才能成诵。
2、诗歌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才能更好了解作品本身。
3、语文学习要熟练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
4、学习小组要切。
2、朗读全诗并概括每段内容,并且找出序文和全诗的对应部分。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新课讲授
一、自主学习:
(一)自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强调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疑难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二)常识链接。
1、了解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名,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2、了解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通道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导学案
课题
琵琶行
主备人
石成尚
备课组成员
陆有瑞杨文郎 石成尚
粟中秀袁进志李 莉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3课时
授课人
备课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通过比喻描写音乐的写法;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并领会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如何塑造艺术形象,来把握主题。
五、巩固拓展:
1、熟读并背诵全诗。
2、怀化《导学案》“巩固提高”部分。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对,是音乐(琵琶声)。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