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重点名校精品课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说明突破旧 体制,探索 新体制。
主题 二
向世界讲述“春天的故事”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得出 对外 开放 的必 要性。


点 二
NO.3
ITEM
高考怎么考——
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着眼,考历史的“核心素养”
本讲命题点研究
年份·卷别
命题角度
2017·全国卷Ⅰ 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改革
经 2016·全国卷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济 2013·全国卷Ⅰ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上 2012·全国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共识
2011·全国卷 国有企业工资改革
2016·全国卷Ⅱ 中国的海外移民 综合考查
2015·全国卷Ⅱ 节假日变化
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
解析
解析
NO.4 NO.
ITEM 4 “仿真达标检测”见“课时检测(二十二)”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谢 谢观看
NO.2
ITEM
高考考什么——
考“对客观历史主观描述”的分析能力
主题 一
“小岗模式”开启的变奏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主要指包产到 组、包产到户 的农业生产责 任制。
指人民公社下 的集体生产


点 二
抓住关键 信息,进 行分析。
说明经济体制 改革从农村开 始,之后在城 市全面展开。
所有制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形式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 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对外开放格局的 知识点二 形成和经济腾飞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PPT课件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PPT课件

“离土不离乡”指的是 (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
C.发展乡镇企业
D.进城打工
答案:D、C
10
【例9】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农村基本实现了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由原来的集体统一经营变成了一家一户 为一个生产单位的分散经营,现在又开始告别一家一户 的小农经营模式,从事产业化经营。这体现了 ( )
9
【例】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
B.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C.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
【例】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上经历了“分田单
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三个阶段,其中
⑤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 基本经济制度
⑥完善: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 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重要内容。
15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A以政府意志配置资源 B以市场配置资源 C以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
1.会议背景: “文革”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文革”结
束后, 百废待兴。
2.内容(经济)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
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开创了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
一、经济体制改革(对内改革)
1.原因:
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 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通史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22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PPT课件

通史版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22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PPT课件

2.国有企业改革
开始 以 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开端
展开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展开。 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_____商__品__经济
1992年,十四大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 目标 _企__业___
_____制度
意义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国有资产,有利于经济健 康、稳定的发展
(3)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包括闽东南地区、 长江三角洲 、 珠江三角洲等。
(4)进一步对外开放: ①1992 年,开发 上海浦东 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成为中国 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②从 2004 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起世人关注。 (5)对外开放新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 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 全方位 、多层次的新格局。 (6)作用: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 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2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知识点一 以经济生活为中心
1.农村改革 (1)方针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 经济改革 的序幕。 (2)改革内容: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 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确立过程:
提出
1992年,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__会__ 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发展
1993年,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创新
1997年,十五大指出:“ 非公有制经济 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历史 专题3.3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件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3.3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件 人民版必修2

A.发展外向型经济


B.引进(yǐnjìn)西方先进技术
链 接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五页,共25页。
课堂 导学
解析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A、C两项是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中进行的探索。B项在洋务运动
时期就开始(kāishǐ)。D项的确立是在1992年中国共产党


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的,从此我国开始


(kāishǐ)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胆探索。
答案 D
第十六页,共25页。
课堂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īnɡ jì tǐ zhì)与
导 学 计划经济体制(jīnɡ jì tǐ zhì)的主要不同之处
(1)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行政审批指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第十三页,共25页。
课堂 导学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
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坚持
(jiānch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jiānch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
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十四页,共25页。
课堂 导学
解析: 计划是工作(gōngzuò)以前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特别重视经济发展的数字指标(GDP标准),规划则是比较
全面的长远发展,摒弃了数字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

一指标。“计划”表述改为“规划” 更加凸现市场在社


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更加突出了政府职能从微观

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对新时期对外开放的目的、过程
特点及影响的把握;二要联系国内国际背景、新时期的外 交政策等方面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理解对外 开放的特点及影响。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深化必备】 综合分析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原则及特点
1.原则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前提。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原则。
到 “ 1979 年 12 月,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 ” 变
化,本质上反映了我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A、B、D三 项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考向感悟】
(1)高考注重对新时期对外开放的背景、特点及成就及与之
相关的思想观念、对外贸易的变化等角度的考查。命题形 式上,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会链接考查;从考查角 度看,主要是利用图文材料,考查对新时期经济现象的分 析、理解能力。
第8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
形成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1978 ~至今 ) 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 期,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 .政治上: 社 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
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台海关系的理解能力。 1979年元旦全国
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 针。 B 项叙述错误,没承诺放弃武力; D 项九条方针后来成为

高三历史高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复习)名师课件

高三历史高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复习)名师课件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较大比重
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5)通过上述问题回答,你得到哪些启示? 启示:必须实事求是,合乎客观规律,把握生产关系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
材料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
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
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22—分.4%—开《7。7.中6%共中央50关.国 集5%有 体于企 企业 业实8.47行0%.8政% 社分国集城有体市开企企个业业体及其他
图建一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1978年
。 理邓论以小成平果发理分展论别抓解住决了了什什么么是重社大会问主题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邓社小会平主义《的解本放质。思
(3想)根,据实材事料三求说是明,邓小团平结体一现了致怎向样前的个看人》品质?
材料三: 体体现的了位个 置人,的反高对风个亮人邓节崇和拜小历的平史庸唯 俗审物之阅主风义。向者的十品四格;大摆作正了的个政人与治党报的组告织、稿与时党的,领郑导集
(2008湖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继承了八大的正确探 索,同时又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全新的思想,其新 思想的主要表现在
()
A、科学的分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B、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009年 南充高考)在《春天的故 事》里有这样一句歌词:“1979 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 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 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聚起座座 金山……”老人邓小平1979画的这 个圈最早分布于哪些省份( )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18: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18: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高三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进入导航
必修二·专题八·第18讲
材料一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
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 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 调„„”1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 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邓小平文选》
高三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进入导航
必修二·专题八·第18讲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土地公有制的性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对集体经 济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进行的改革。农民有生产、分配 的自主权,但没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高三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进入导航
必修二·专题八·第18讲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
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等。 ②中共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15 南方谈话 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 (3)意义:以邓小平 □ 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高三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进入导航
必修二·专题八·第18讲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召开,通过关于 16 建立社会主义 □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进入导航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进入导航
第18讲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高三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进入导航
必修二·专题八·第18讲
考纲要求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三历史课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高三历史课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特 点
这一时期,世界两极格局结束, 这一时期,世界两极格局结束,正在向多极化格 局发展。在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的形势下, 局发展。在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的形势下,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显示 了强大的生命力。 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继续坚定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 勇前进。 勇前进。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改革的必要性
高度集中、 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存 在严重弊端, 在严重弊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 发展, 发展,不能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要求。 代化建设的要求。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 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形成

“新 局 面 ” 的 基 本 内 容 和 特
基 本 内 容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社会主义建设轨道上来 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逐渐形成邓小平 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理论 和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邓小平“一国两制” 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指引 香港、 下,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一国两制”
1、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元旦,全国 、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年元旦, 年元旦 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2、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 、 年 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 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 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具体阐明了中国共 产党对国民党当局的态度,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 产党对国民党当局的态度,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 3、20世纪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 、 世纪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世纪80年代初 他又在多次谈话中,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来,他又在多次谈话中,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进行 了全面阐述。 了全面阐述。 4、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这一 、 年 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 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ppt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ppt

态中求得生存;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际格局逐
渐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 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 由此可见,新中国的对外开放遵循平等互利的原 则,吸引外资,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 方法。而近代中国的开放是在西方殖民者的坚船 利炮逼迫下,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形成
建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对外来商品的
需求不大;明朝中期以来,日本倭寇和西方殖 民势力骚扰海疆,威胁中国安全;清政府为了
对付台湾郑成功父子的抗清势力,也严禁大陆
人民下海。
第一次开放:19世纪中期,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
国,为寻求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对中 国的鸦片战争。落后、腐败的清王朝自然在战争 中失败,于是被迫开放国门。 第二次封闭: 1949 ~ 1978 年。原因是新中国成立
(5)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
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6)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
建设的主要任务、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等。
(7)1997年中共“十五大”通过了把邓小平理论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等重要内容。 2.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封闭到开放的历史 第一次封闭:从明朝后期到1840年。原因是封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 错失时机。为加强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
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
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
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沿海兴办经

高考中国近现代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形成总复习课件

高考中国近现代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形成总复习课件

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及启示
①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探索:力图摆脱苏联模式 的影响,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召开“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 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和社会主义建设 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对“左”倾错误进行了 一定程度的纠正。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取得辉煌成就。 ②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探索:“文革”结束以后, 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 主义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行改革 开放,进行农村、城市及其他领域的改革,开创了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 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 系——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经过反 复探索,在总结革命经验基础上,找到中国自 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 取得了历史性胜利。 第二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总结建 国以来建设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国和世界形势, 找到了中国自己建设的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客观上:“文革”造成的政治、经济、 主观上:主要领导人 继续犯“左”的
错误、提出两个凡是、经济建设急于求 成.
徘徊的原因: 前进的表现:
原 因
邓小平 方面 1978.全国科学大会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重新复出 整顿企业恢复生产 经济 方面 农业获得大丰收 真理标准 的大讨论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党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坚持 社会主义方向,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了正确的路 线、方针、政策。 2)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 导集体的坚强领导; 3)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4)重视科技和教育; 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6)世界局势相对缓和,中国正确的外交政策优化了我 国的国际环境。 7)借鉴了苏联、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高考一轮复习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ppt

高考一轮复习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ppt
制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 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8 分)
(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 ) 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 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1978年后以计划经济为主、 1978年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年后以计划经济为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56年 1956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课堂结构 走 向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新 阶 段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一:历史性 的跨越: 的跨越:--中国改革开放 进入新的阶段
二:中国 2、邓小平南巡讲话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3、十四大 体制的决 4、十四届三中全会 策过程
5、十五大
指导所有制结构和 指导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 所有制结构
高考题聚焦
(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 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山东基本能力测试 南海边发表诗篇。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 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 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十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苏苑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

十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苏苑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

十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苏苑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1.伟大的历史转折(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①“文革”结束后,经历了两年“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徘徊”的根本原因。

②1977年,邓小平重新复出,首先在领域大力整顿。

③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并指出。

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的是。

⑤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的思想,是因为。

⑥近现代四次思想解放潮流先后分别是。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②党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于,正式形成于。

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继承了八大的正确探索,同时又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全新的思想,其新思想主要表现在。

⑤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八大的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八大两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其内容最大相同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内容上有何发展。

八大实践的结果是,造成这样的结果的根源;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践的结果是,有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走出一条道路。

(3)拨乱反正①党史上最大的冤案平反是在年。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文革”以前的一些错案,其中影响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是为平反。

③彻底否定“文革”的文献。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前提下的,其目的是。

②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突破性举措是。

③为了克服农民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省份)首先试行、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④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的管理体制。

⑤问答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几次调整?成效如何?谈谈你的认识。

(2)全方位的对外开放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最早设置经济特区的省是和。

②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是、、、。

③1979年中央对广东、福建的对外经济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两省的有利条件是、。

1.6.13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6.13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片繁荣的景象。
【点拨提醒】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与时代特征的关系
(1)1949—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
人民教育事业。 (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掀起“教育大革 命”,既有成就也有教训。 (3)1966—1976年,“左”倾错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大革命” 时期,教育遭受挫折,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 (4)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确立了“科
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 的主要方式;企业进行 产权制度改革,实施 “走出去”战略,逐步 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 趋势的大潮中去
【典题1】(2014·江苏高考·T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 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 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
端,使企业失去活力,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阻碍了
生产力的继续发展。②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
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2)目标和实质:①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实质: 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特点: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 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体系,标志 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点拨提醒】 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次工作中心转移: 第一次: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走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二次: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由乡村
2.“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理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即在一个中国的

中国近现代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高中历史)课件

中国近现代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高中历史)课件

民族区域自治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外交和国防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初 期的外交
国际环境 : 政策 方针 新局面 初步发展 重大发展 重要调整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 阵营对立
外交事业 的发展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 末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一国两制”构想为有关各方所 接受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6,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 走向正常化。就美国方面来讲, 其主要原因是( C ) A,要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B,要改善中美关系
C,全球战略调整的需要
D,尼克松总统的个人愿望
十一届中全会
平反冤假错案
拔乱反正
《关于建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史问题的 决议》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城市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 设的迅速 发展
对外开放
成就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根本前提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十二大( 1982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十四大( 1992年)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实 质上是( C ) A,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B,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 错误 C,重新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 内容是(B ) A,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 的讨论 B,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高考历史近现代史复习 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名师课件

高考历史近现代史复习 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名师课件
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制度:区域自治当家作主; 成就:多方帮助成就斐然。

统一一国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构想:提出经过4步; 实践:港澳成功台湾困难。
登台:四政策,五原则,两会议;
外交风云曲折: 突破:中美缓,席位复,中日建;
辉煌:新时期政策变,促多极化。
以下为本章必须背诵内容: 1、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3、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内容意义。 4、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 5、香港问题和台湾问题的由来。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7、70年代外交突破的表现。 8、民族工作的基本原作,制度和成就。
酝酿:徘徊中前进;
前提伟大转折:
前提:真理标准讨论; 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
深入:平反错案和六中决议。
改革:农村两手并举城市多方展开;
中 实践改革开放: 开放:两省四点一线几大片;

成就:农首工高全面发

开始:文革后期和十一届三中;
色 社 会 主
理论特色道路: 民族区域自治:
形成:十二大和十三大 ; 成熟:十五大和十六大。

高中历史 专题3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件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3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件 人民版必修2
• (3)意义: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shìyè)和推 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 而深远的意义。
第十二页,共41页。
• 2.中共十四大召开 • (1)时间: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 • (2)内容: • ①明确中国经济体制(jīnɡ jì tǐ zhì)改革的目标 市是场(s建hìc立hǎn社g)经会济主体制义_____________。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邓小平的 一系列讲话为中国深化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 使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市 场经济的目标。故应选B。
第三十六页,共41页。
• 3.(2014·天津一百中学)中共十四大提出的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 )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B.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C.计划(jìhuà)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 D.建立社会主义计划(jìhuà)经济体制 • 【答案】 A
第三十四页,共41页。
• 2.(2014·天水)“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 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 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 义的本质区别”,“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 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 胆地闯。”上述观点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
第二十一页,共41页。
• 【提示】
• (1)否定以计划与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 本主义的标准(biāozhǔn),初步提出用市场 方法发展生产力。
• (2)发展:进一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 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和市场,社会主义的本 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说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
• ——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实 质上是( C ) A,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B,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 错误 C,重新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 容是( B ) A,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 的讨论 B,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海峡两岸交流
第九章,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
进入社会主义
社 地民 会 改主 主 革改 义 革 改 或 造 土 ;
民族政策
三原则
各民族共 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
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外交和国防
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初 期的外交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 国际环境:义两大阵营对立
政策 方针 新局面
外交事业 的发展
A,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 权政治和侵略行为 C,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努力建立公理合理的国际新 秩序
初步发展 重大发展 重要调整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
中美
中苏两国关系恶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大片”,大力发展与亚非拉 国家关系
结果:扩大了世界影响
70年代
从美国看
背景
重大 发展
从中国看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 的合法席位
成就
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正 常化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
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局面的形成
1978年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时期
伟大的历 史性转折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迅速发展
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道路
“一国两制”和 祖国的统一大业
徘徊
徘徊中前进
前进
伟大的 历史性 转折
十一届中全会
平反冤假错案
拔乱反正
《关于建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史问题的 决议》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城市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 设的迅速 发展
对外开放
成就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根本前提: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十四大 (1992年) 十二大 (1982年)
十三大 (1987年)
十五大(1997年)
“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 澳门回归 的构想
80年代以来
美苏争霸美国易守为攻
国际环境 重要 调整
两极格局络结,多极化 趋势加强
外交政策 重大成就
见书本第151页
实现了同周边国家关系正 常化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发挥 举足轻重的力量
1,1977年至1978年,中国出现了在徘徊 中前进的局面。其中的“徘徊”主要指 D ( ) A,打倒了“四人帮”,但邓小平没有重新复 出 B,纠正了“左”倾错误,但工作重心没有转 移 C,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但坚持两个 凡是
C,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D,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4,下列各项不是中共十三大的成果 的是( D ) A,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规定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改革目标
5,我国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 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 C )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一国两制”构想为有关各方所 接受
6,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 走向正常化。就美国方面来讲, 其主要原因是( C ) A,要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B,要改善中美关系
C,全球战略调整的需要
D,尼克松总统的个人愿望
7,9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 目标是( 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