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的职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关系的职能
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有:
1.信息管理(即信息采集职能)--公共关系活动就是信息传播与沟通的过程。其中最为重要的信息有:组织形象信息,产品形象信息。
2.咨询建议--指公共关系人员向社会组织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提供有关公关方面的信息意见,作为决策的依据。内容包括:(1)对组织内部方针政策提供咨询意见(2)对组织公共关系战略、经营战略提供咨询意见(3)对组织生存环境相关发展变化预测咨询。
3.宣传推广--社会组织通过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手段,向其内部及外部公众宣传传递有关组织各方面信息的过程。
4.协调关系(即协调沟通职能)--社会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其与社会公众间的协调状态,而沟通保证了关系的协调。协调关系的方法有:反馈调节,感情疏通,信息分享。
5.危机处理--社会组织为了预防危机的发生或在危机发生时为及时控制危机减少损失而采取的措施。危机处理可以维护、恢复或刷新社会组织形象。
指以公共关系的客观现象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课程,适用于个人及任何组织。
公共关系学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社会组织为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运用传播、沟通媒介和手段,与其公众结成的利益一致的社会关系。
作为一种经营管理艺术,公共关系对各行各业组织机构到底具有什么作用,应当开展哪些工作,这是实务工作者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也是理论研究者应当科学回答的问题。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与思考,发现不少实务工作者对此颇为茫然,而理论研究者的解答则不免混乱。因此,对这两个直接关系到公共关系活动成败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就是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国内公共关系学界对上述问题的研究集中表现在公共关系的“职能”或“功能”的讨论上。最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公共关系课题组明安香等人编著的《公共关系学概论》(科普出版社1986年版)将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归纳为:(一)树立企业形象,(二)建立信息网络,(三)处理公共关系,(四)监测社会环境,(五)分析发展趋势。最近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组织编写、翟向东主编的《中国公共关系教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版)则把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表达为:(一)情报搜集职能,(二)决策咨询职能,(三)传播推广职能,(四)协调沟通职能。在这“最早”与“最近”之间出版的众多公共关系学著作对公共关系“职能”或“功能”的论述,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根据是否区分不同层次,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不区分层次,只单列出各项“基本职能”或“功能”。其中有这样的几种
说法。(1)“三职能”说。如毛恒才主编的《现代公共关系学教程》(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认为公共关系具有“树立形象、求得合作、增进效益”三项主要职能。(2)“四职能”说。如方宪①gān主编的《公共关系学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三版)认为公关“职能”包括:沟通信息、建立信誉、协调关系,决策咨询。(3)“五职能”说。如王乐夫等人编著的《公共关系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提出公关“职能”有:信息采集、教育引导、咨询建议、传播沟通、社会交往、协调咨商。(4)“六职能”说。如袁维国主编的《公共关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所列出六项公共关系“职能”:树立形象,广结良缘;收集信息,咨询建议;宣传教育,沟通协调;团结职工,发展组织;扩大影响,增进效益;关心社会,扩大影响。(5)“七职能”说。如丁乐飞主编的《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列出七项职能:信息沟通、树立形象、参与决策、协调发展、社会交往、教育引导、排忧解难。
第二,把公共关系“职能”区分为不同层次进行论述,主要有两种情形:(1)把公关“功能”区分为“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如熊源伟主编的《公共关系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认为,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的作用”是“直接功能”,“对个人,对社会的作用”是“间接功能”,并认为公关的“直接功能”有:监测组织环境,参与组织决策,扩大组织知名度、美誉度,沟通、协调关系,促进组织成员增强公共关系意识;“间接功能”则包括了对社会的诸多影响。(2)把公关“职能”区分为“基本职能”和“一般职能”。如范铨元、张晓舟、贺玲编著的《公共关系学》(成都科大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认为,“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是由其工作性质和目的所决定的”,包括“建树良好的组织形象”和“协调组织的内外关系”,“除基本职能外还有与基本职能相互补充的五项一般职能,这就是广泛收集信息;进行问题管理;提供咨询建议;策动传播沟通;组织社会交往。”
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我们会发现上述丰富多彩的论述涉及到这样几个问题。首先,是理论术语的准确性、规范性问题。好些表述形式不同而内涵并无差异。其中,有的是“同义词”的使用不同,如“情报搜集”与“信息采集”,“决策咨询”与“咨询建议”;有的则是提法不同而内涵一致,如赵宏主编的《公共关系指南》(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所归纳的三项公关职能“建立信誉,争取谅解,增进效益”,与上述毛恒才主编的《现代公共关系学教程》的论述如出一辙。其次,是归纳总结的全面性、系统性、完善性问题。在这里,由于研究者的理论视角不同,导致了归纳差异,如纪华强、杨金德编著的《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从传播行为角度出发,将公共关系的“基本功能”归纳为“守望、协调、教育、娱乐、效益”五项,其结论与上述王乐夫等人编著的《公共关系学》从管理角度出发作出的归纳有较大的不同。再者,论述范围的宽窄使公关“职能”或“功能”外延呈现出较大差异,如熊源伟主编的《公共关系学》不但论述公共关系对组织所起的作用,而且讨论它对个人对社会在社会学意义上起的作用,这与把公关“职能”限制在对组织的作用这个范围内来讨论的众多论述形成鲜明对照。而归纳时分合处理的不同又是另一重要原因。有的是把一种职能细分为两种或多种,如“排忧解难”显然是从“协调关系”中分列出来的。又如《公共关系辞典》一书所列的“预防功能”、“缓冲功能”、“纠正功能”三项其实都属于协调关系范畴。有的又把两种相互关联的公关职能并为一项,如张新胜著《竞争之翼——企业公共关系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认为公关职能有三:信息沟通与交流、组织协调与纠纷处理、决策咨询与环境监测,其中第三项显然是两种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职能”。第三,是公关“职能”分析的层次性问题。“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