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合集下载

学生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学生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姓名 班级 学号 编写:曾涛 审校:高一地理组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主要特征。

2.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征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3.了解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重要性。

4.了解水圈、生物圈的主要特征。

【自主学习】(“六加一”课堂教学中第一个环节“导”由教师自主完成;此学案中“自主学习”即为第二环节“思”,这部分建议学生务必课前预习完成,课堂上直接快速对答案,重点知识稍加讲解)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

图中A 表示横波,B 表示纵波,确定两个界面(C 为莫霍面,D 为古登堡面)。

2.圈层划分(1)地壳(C 以上):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2)地幔(E +F):E 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H +G):主要是由铁和镍组成。

(4)说明岩石圈的范围和组成。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

学习笔记:①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

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十分显著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众多天气现象的发生①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占总量的97%,海洋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②陆地水:包括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地下水、沼泽水等,其中冰川水占淡水的2/3,主要储存在南北两极和高山地区。

(2)意义:水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判断:地球表面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水分差异造成的。

(×)3.生物圈(1)组成:由地球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2)范围: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

(3)核心部分判断: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指地面以上200米或水面以下100米这一薄层。

(×)(4)意义: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

【交流探究】(“交流探究”部分包括了“六加一”课堂教学中的“议、展、评”三部分,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发言回答问题或者上前台展示讨论成果,学生展示结束后,教师总结点评)探究一:读图1-4-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讨论一下问题1.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遇到不同的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7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7 新人教版必修1

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纲及课标要求】考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标解读: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剖析】【知识要点梳理】1.要点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内部圈层的依据(1)人们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有规律的变化,来确定地球内部构造和物质状态。

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分为纵波(P)和横波(S)。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它们的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有规律地变化。

(2)地震波波速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边连续的面,一个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大洋在地下平均6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面叫莫覆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面。

根据这两个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内部圈层及其特征: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例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震波的知识,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三态物质,而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的物质。

答案:B【例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2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2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2课标解读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

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本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自然环境”。

“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从宏观层面上,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

从微观层面上讲,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

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学法指导一、本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过程与方法1.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5篇《《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由于各圈层在后面的教材中还有详细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得较简略。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是本节课的课标要求。

所以.根据课标要求与教材、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3)绘制地球圈层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4)运用图表及相关资料,认识并探究地球表层,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本课内容由两个目来完成。

第一目: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纵波,横渡知识学生没有接触过,因此教材首先给出了纵波、横渡的基本特点。

图l。

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意在指导学生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原因,划分出内部圈层。

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解析。

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是在不同介质中能否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差异。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密切相关:若介质为均质体,地震波则匀速直线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渡波速随之变化。

尤其是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解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地震波的不连续面。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教师版)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教师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结构姓名:班级:学号:【学习目标】1.能说出地震的含义和地震波的分类。

2.能识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结构、分层和范围。

3.能识记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作用。

【学习重点】1.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

2.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作用【学习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

【易错易混点】地震波的特点判定;地球内外部圈层的判定;【要点导学】知识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地震和地震波1.地震(1)概念: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称为地震。

是地球内部能量快速释放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地震构造(3)震级与烈度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②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

③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2.地震波(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分类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类。

答案:位于陆地上的人的状态为:先上下跳动,后左右晃动;位于河中捕鱼人的状态:上下晃动。

【学法指导】①地震波和电磁波要区分开来,是属于不同物质释放能量的外在显现;②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我们可以得知,当地震发生时,纵波会使人上下跳动,横波会使人左右摇摆。

知识点二: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1)莫霍界面:以莫霍洛维契奇名字命名。

判定依据:地震波传播到地下约33km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2)古登堡界面:以古登堡名字命名。

判定依据:地震波传播到地下2900km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2.分类:以莫霍界面(约地下33km处)和古登堡界面(约地下2900km处)划分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1)地壳(A)①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约地下33km。

②厚度:平均厚度约17km,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km,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最后可达70km;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5-10km。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地理: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情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课前预习地球呈现圈层结构,可以划分为和。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什么是地震波? 它有怎样的特点?2.为什么可以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知识?3. 阅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学生观察。

(1)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提示:从组成要素、地球内部地震波变化两方面回答)(2)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找出界面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处的位置。

(3)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4)你能对地球内部进行分层吗?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4.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图中地震波E是 F是判断理由(2)图中分界面A是 B是(3)在界面A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在界面B上波速变化:横波、纵波。

(4)图中圈层C是 D是 H是 ;(5)物质状态:D层 H层(6)岩浆主要发源于层,岩石圈是指层以上(或由和组成)的圈层。

◆难点突破(1)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及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2)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3) 内核为何是固体?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解析:①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会考要求说出地球的各个圈层名称,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特点二、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其主要特征2.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及主要特征3.了解地球的垂直分层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重、难点归纳重点: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地壳,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难点:地幔,对流层和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原因四、知识要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因_______的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而出现的两个不连续面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组成:_______圈、_______圈、________圈。

大气圈和水圈分布在地球表层,是_________的圈层。

低层大气由__________、______和悬浮在大气中的____________组成。

水圈的主体是_________,淡水只占___%。

生物圈是由地球所有_______及其____________所构成的圈层。

2.相互关系: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地壳位于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岩石圈由地壳和_____________(软流层)构成。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25千米以下)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点五、课堂学习目标检测一、选择题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B.物质组成和化学元素的不同C.温度的变化D.厚度的变化2.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 A.整个地壳B.软流层和地壳C.地壳和上地幔层D.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3.在地球内部圈层中,从地壳到地心()A.厚度越来越大B.密度越来越小C.温度越来越高D.压力越来越小4.关于地球大气圈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有氧气组成B.由干洁空气组成C.由氧气和水汽组成D.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5.干洁空气中占其容积含量99%的是()A.氧气和氮气B.氧气和水汽C.水汽和固体杂质D.二氧化碳和水汽6.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臭氧7.臭氧①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伤害②分部在对流层的顶部③有杀菌消毒的作用④含量由地表到高空逐渐减少A.①②B.①③ C.③④ D.②④8.下列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流层厚度最大,占整个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B.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C.平流层中有一个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D.高空大气非常稳定,利于高空飞行9.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A.距离地面近B.水汽和固体杂质多C.对流运动旺盛 D.气温垂直变化明显10.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故称平流层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C.该层中的氧原子可大量吸收紫外线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11. 图1中序号所在位置属于外部圈层的有A.①②③ B.②③④图1C.①③④ D.①②④12.地球上的生物圈()A.是地表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B.由动植物构成的圈层C.在沙漠地区为生物真空地带D.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二、综合题1.读图2“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问题。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

2.区别地壳、地幔、岩石圈于软流层之间的关系。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特点及其相互作用。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自主预习】(课本勾画并完成问题)1.地震波的概念、形式、特点。

2.不连续面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3.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深度(千米)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界面)90029005150(纵波和横波速度)(纵波速度突然,横波)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地幔地幔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地幔地核外核(界面)外核可能为态,内核可能是态内核4.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由和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和主要成分是和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的圈层,等水圈里的水处于不断的中生物圈地球表层及其的总称及其生物圈与和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合作探究】1.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波,B表示波,其判断依据是。

(2)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地震波B速度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态。

(3)C层主要由组成。

G层叫,H层叫。

地球的岩石圈是指和.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___、相互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跟踪训练】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南部宜宾市的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高一地理 DL-1-01-00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编写人:颜爱民审核人:乐成龙编写时间:2012.10.31班级:组别:姓名:等级:【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认真阅读P21—P23页,勾画出主要知识,特别注意分析材料、图、活动等栏目信息,并认真思考活动材料中的问题。

3.本节学案都是A、B层次的问题,所有同学都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4.如果预习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①请利用身边的资料和信息;②请标出来已备小组讨论和突破。

【学习目标】1.结合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2.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难点:地震波的性质和用途【问题模块】地球内部划分为哪几个圈层?各圈层有什么特点?【知识链接】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在其小说《地心游记》中写到,主人公从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下降,经过三个月的旅行,一路上克服了缺水、迷路、风暴等各种困难并见识到种种奇观,终于在一次火山喷发中从西西岛的斯德布刑火山回到地面。

那么在现实中,人类真的能够穿越地心进行旅行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寻找答案吧。

【学法指导】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简述地震波的概念。

(A级)2.读课本21页,根据地震波的特点,完成下表:(A级)3.什么是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哪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它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哪几个圈层?画图反映出地球内部圈层并标出两个界面的位置。

(A级)4.根据课本图1.26,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表:(B级)5.读课本图1.25,地震波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B级)6.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B级)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简述地球的外部圈层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A级)2.比较外部圈层特点,完成下表:(B级)3.读课本图1.27,试分析,相较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生物圈有哪些特殊之处?(提示:从组成部分、空间分布范围以及形成过程三方面进行分析)(C级)【课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级)A.有纵波和横波之分B.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但只能通过固体传播C.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但可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D.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会发生变化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级)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3.下列有关地壳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B级)A.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B.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C.地壳就是岩石圈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4.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的人、附近不远的飞鸟和池塘的游鱼,都会感到()(C级)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P波,上下颠簸D.S波,左右摇晃5.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级)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归纳小结】____(P波)划分依据:________(S波)地地球的内部圈层球____的分层(由里向外)____圈____层结____构地球的外部圈层________【学习反思】。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学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学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

学习要点1.重点:A.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B.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2.难点:A.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B.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科学家主要通过对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地震波有和之分。

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和传播;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传播。

3.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的性质而变化。

4.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图1 .34),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

5.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大陆地面下平均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另一个在地下约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面。

以这两个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和三个圈层。

6.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以外。

7.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千米。

8.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和。

9.上地慢的上部存在一个,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是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

10. 顶部与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11.地核主要由和等金属组成,厚度约多千米。

1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和两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等。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目标定位]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

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①__________的变化。

a.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A表示横波较②____ 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B表示纵波较③____ ④______________代码名称深度波速A波B波C ⑤________ 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⑥____________D 古登堡界面地下2 900千米处⑦________ 传播速度突然⑧__________组成)。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⑭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地球的外部圈层(见右图)(1)A⑮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⑯________。

(2)B⑰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⑱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⑲__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⑳________的底部、○21______的全部和○22________的上部。

【问题思考】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网北京2019年8月12日电:我国渤海湾黄河口凹陷处发现了一个新的油气田,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勘探工作获得了新的进展。

该新油气田的成功发现,进一步展示了黄河口凹陷处的勘探潜力,对渤海湾油气资源的产储量规模的稳步提升发挥更大作用。

地震波被称为“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

人们对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其物理状态的认识,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以下是可爱的编辑帮大家收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2学情分析高一年的学生还没形成完整的地理的空间概念和良好的读图能力,也没有具备地理分析的思维,但是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图像和视频的配合下学生也应该能较好地认识各圈层及其特点,但是对于圈层结构这个全新的内容吗,要求他们将课本上的知识理解并在脑中形成圈层结构的模型可能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图像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3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难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地球内部圈层划分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自古以来,人们对生活的这个地球就充满了探知的渴望。

只有了解了我们生活的地球,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

《西游记》我们都熟悉吧?还记得孙悟空上天入地吧?不仅在我国,1864年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也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The cord》将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些都不是真实的,那真实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怎么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必修1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必修1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学案10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重、难点分析1.学习重点: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层结构及其主要特点。

2.学习难点: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应用。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概念: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并以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1. 地震波 纵波(P ):传播速度 ,可以通过 、 、 传播。

横波(S ):传播速度较 ,只能通过 传播。

2.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地下 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

古登堡界面:地下 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 ,横波 。

位置:位于 界面以上。

地壳 组成:由 组成的坚硬外壳。

厚度: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 千米。

3. 内部圈层 范围:介于 和 之间,呈固态。

地幔 分层:分为 和 。

软流层:位于 的上部,这里可能是 主要发源地。

范围:介于古登堡界面到 。

地核 分层:分为 和 。

特点: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1.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 、B 表示地震波,其中A 表示 波,B 表示 波, 其判断依据是它们传播的 不一样, 波速度比较快。

(2)分界面:D 为 界面F 为 界面 (3)内部结构:C 为 ,E 为 G 为 ,H 为 ⑷图中F 处,地震波A 完全 , 地震波B 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这说明F 面以上的E 物质状态为 态, 以下的G 物质状态为 态。

2、读下面的文字并看图思考,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陆壳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地壳的厚度和组成物质各不相同。

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壳可以分为两层。

上层叫硅铝层,下层叫硅镁层。

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硅镁层则是普遍存在的。

地壳的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地壳的厚度 ,大陆地壳 ,平均厚度为 千米;大洋地壳 ,平均厚度为 千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千米。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 说出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征。

2. 能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 通过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归纳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新课预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 . 划分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地震波分为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波和只能通过______的_____波两种类型。

根据其传播速度的变化,看到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界面依次称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将地球内部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主要圈层。

3 . 画一幅地球圈层结构简图。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 .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______系统,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________ 。

2 . 水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的__________圈层。

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地表水、_____ 水、___ 水和_____水等。

这些水体都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之中。

3 . 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生物世界,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课堂导学】【探究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探究材料】当地时间9 月8 号,尼加拉瓜最高火山——圣克里斯托瓦尔火山发生喷发,火山灰和烟雾形成的烟柱高达3000 多米。

估计有500 个当地家庭数千附近居民被迫撤离。

当地民防工作人员表示,有关部门已经派出300 名士兵协助撤离并照顾附近的村民。

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产生长期影响。

1.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地球的哪个圈层,它到达地表时穿越了地球的哪些内部圈层?2. 通过下图探究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和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案 编号:10 编制:温泽峰 审核:白瑞生 孙海燕 使用时间: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 1 -
学 案
装 订 线
地理: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案(新人教必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情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课前预习
地球呈现圈层结构,可以划分为 和 。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什么是地震波? 它有怎样的特点?
2.为什么可以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知识?
3. 阅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学生观察。

(1)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提示:从组成要素、地球内部地震波变化两方面回答)
(2)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找出界面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处的位置。

(3)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4)你能对地球内部进行分层吗?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4.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
(1)图中地震波E 是 F 是 判断理由 (2)图中分界面A 是 B 是
(3)
在界面A 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 在界面B 上波速变化:横波 、纵波 。

(4)图中圈层C 是 D 是 H 是 ;(5)物质状态:D 层 H 层
(6)岩浆主要发源于 层,岩石圈是指 层以上(或由 和 组成)的圈层。

◆难点突破
(1)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及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2)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
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
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速度(千米/秒) 深 度 (千米)
守规矩肯吃苦
合作探究共进
- 2 -
(3) 内核为何是固体?
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 解析:①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知识拓展
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获取地球内部信息?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图1.27和相关内容,思考: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的范围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要求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特点。

1、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地壳中的坚硬的岩石组成
B.由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部分构成
C.由地壳和上地幔上部构成
D.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组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外部圈层只有水圈和大气圈
B.内部圈层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C.地表以下到地核温度逐渐下降
D.地表以上到大气圈顶部温度逐渐上升 3、岩石圈的下界在
A .莫霍界面
B .古登堡界面
C .软流层上界
D .下地幔上界 4、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潜泳的人会感到
A .左右摇晃
B .先摇晃后颠簸
C .先颠簸后摇晃
D .上下颠簸 5、岩石圈的平均厚度约 A .约为100-110千米 B .约为8-9千米
C .约为60千米
D .约35-45千米
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6~9题。

6.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 ..2个 B..3个 C..4个 D..5个
7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8.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9.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 ..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10.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大的是 ( ) A.青藏高原 B.东北平原 C.太平洋 D.四川盆地
11.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 ( ) A.氮和氧 B.气体和悬浮物 C.氢与氦 D.碳与氧
12.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B .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D .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课后阅读
一、大气的组成
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组成,干洁空气的成分比较稳定,水汽、固体杂质
二、大气结构
划分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由此可将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