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学腹膜后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分册) 第十一章 腹腔、腹膜后间隙及大血管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分册)    第十一章 腹腔、腹膜后间隙及大血管

第十一章腹腔、腹膜后间隙及大血管第一节腹腔和腹膜后间隙液性占位病变【适应症】1.对腹部肿块行物理定性判断,如液性、实性、囊实性等。

2.探寻腹部隐匿性液性占位病变,如脓肿、血肿、积液等。

3.判断液性占位病变的大小或累及范围。

了解病变与相邻脏器或腹部大血管(如腹主动脉、下腔静脉)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位诊断分析。

4.对部分液性占位病变进行定位或实时引导穿刺。

5.液性占位病变治疗后的疗效观察。

【检查方法】1.受检者应空腹,即检查前禁食8~12h,并禁止吸烟。

检查中可适量饮水或口服声学造影剂以充盈胃腔。

对位于下腹腔的病变,必要时充盈膀胱后再检查。

钡剂X线检查应安排在超声检查之后进行。

2.常规选用凸阵、线阵(或扇形)腹部探头。

对位于表浅部位的病变,可选用高频超声探头。

3.受检者一般取仰卧位,根据需要,也可采用侧卧位、俯卧位、站立位或膝胸位。

4.检查步骤(1)一般先进行腹部自上而下的横断扫查,寻找病灶,必要时结合触诊进行检查。

(2)结合呼吸运动和体位改变,对检出的或可疑病变区进行多切面超声检查和观察。

(3)扫查与病灶关系密切的邻近脏器或器官。

【检查内容】1.液性占位病灶的具体部位、范围、大小、形态及移动度。

2.液性占位病灶的内部回声特点(如有无分隔,有无回声等)。

3.囊性占位病变的囊壁回声特点(如厚度,光整度、有无乳头状突起、囊壁钙化灶等)。

4.观察病灶与相邻重要脏器和大血管的位置关系。

5.有条件时可用彩色多普勒检查血流信号的变化。

【注意事项】腹部肿块超声检查的范围通常较大,检查也较费时,诊断难度甚大,需注意下列事项:1.超声检查以显示病变的形态为主,应尽可能给出定位诊断。

2.对临床已能触及肿物者,超声检查重点可集中在临床申请检查的范围内,但应视检查需要扩大扫查范围。

对临床未触及肿物者,需对整个腹、盆腔进行系统筛选检查。

3.对于体积较大和位于盆腔的病灶,应注意不要轻易作出病灶位于腹腔或腹膜后间隙的定位诊断。

4.体积较小的病灶可受腹部胃肠气体或其他结构遮盖而不能获得显示。

超声诊断学10腹膜后PPT课件

超声诊断学10腹膜后PPT课件
31
①呈膨胀性生长且有包膜的肿瘤,境 界清楚;
②呈浸润性生长而无包膜的肿瘤境界 模糊不清;
③肿瘤内部回声与周边回声接近者, 境界欠清晰。
32
五、腹膜后各类肿块的声像图特征
7
第二节 仪器和探测方法
一、仪器 实时超声成像仪和彩色法 (一)探测前准备 (二)体位 (三)探测方法
8
三 、正常腹膜后间隙声像图
1 、经腹主动脉长轴纵断面。 2、 胰腺长轴的腹部横断面。 3、 经肾横断面。 4、 经髂腰肌和髂血管的下腹横断面。
18
第三节 腹膜后疾病
一、腹膜后肿瘤的来源、发病率及种类 腹膜后间隙的组织和器官繁多,肿瘤的组织来源 也多
腹膜后肿瘤的发病率虽不高,但大多数(约 70 %)为恶性肿瘤.其中尤以各种肉瘤为多见,
常见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见表)
19
常见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分类表
组织来源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其他
一、间叶组织
约占2/3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后腹壁
第一节 腹膜后间隙解剖概要 第二节 仪器和探测方法 第三节 腹膜后疾病
3
第一节 腹膜后间隙解剖概要
腹膜后间隙的范围 腹膜后间隙的内容物 腹膜后三个解剖区划分
4
范围
❖上界:横膈 ❖下界:盆腔,底部由提肛肌、尾
肌组成 ❖两侧:腰方肌的外缘 ❖前方:腹后壁的壁层腹膜、肝右
必须细致。
28
①腹膜后肿瘤常为单个性; ②多发性原发肿瘤常见的有脂肪瘤、平 滑肌瘤、神经纤维瘤、恶性淋巴瘤等; ③复发的肿瘤可在局部形成数个大小不 一的病灶; ④转移性肿瘤可形成多个转移灶; ⑤超声对数目较多者尚难以准确定位。

超声医学课件:腹膜后间隙疾病的超声诊断

超声医学课件:腹膜后间隙疾病的超声诊断

62400320050923082511b
错构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59800220050806092835g
平滑肌肉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58234320050708080912a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左图:肿块形态不规则,位于肝脏及胃后方(LL:肝左叶; M:肿 块) 右图:CDFI显示肿块包绕腹腔动脉、肝动脉、脾动脉(白箭头: 腹腔动脉;黄箭头:肝动脉;红箭头:脾动脉) 病理结果:腹膜后平滑肌肉瘤
鉴别诊断
其它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 转移 • 应注意排查其它器官肿瘤
病理结果
患者进行了颈部肿块活检,术后病理: 非霍奇金淋巴瘤
思考题2
患者,男,2岁,进行性腹胀2周 临床触诊:右上腹可触及肿块,质地硬, 边界清,不活动 超声声像图如下:
左图:右侧腰部冠状切面超声图像:RL,右肝;RK,右肾;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左图:左肾后方可见部分肿块回声,边界清(测量线 所指为左肾,箭头所指为肿块),左肾向前移位 右图:肿块位于脾下方(箭头所指为肿块) 病理结果:腹膜后纤维肉瘤
恶性间质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94016320070313084037c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囊性淋巴管瘤
腹膜后液性肿物
脓肿:多来源于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腹膜后阑尾炎、肾盂肾炎、椎旁结核 或上述器官病变术后 血肿:外伤或脊柱、腹部手术后并发 症、凝血障碍性疾病、主动脉假性动 脉瘤或肿瘤破裂
病理诊断
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
鉴别诊断
来源于肝脏好发于小儿的肝母细胞瘤 • 本病灶与肝脏有明显界限,可嘱患者
深呼吸以观察肝脏与肿块相对活动情 况:腹膜后来源肿块可观察到肝脏在 肿块上下移动,而肿块不活动
谢谢

腹膜后疾病的超声诊断

腹膜后疾病的超声诊断

腹膜后疾病的超声诊断腹膜后间隙的基本概念腹膜后间隙是介于后腹膜到腰背部肌群前筋膜和脊柱前缘之间的解剖空间概念。

此区域内包括肾脏、输尿管、肾上腺、胰腺、十二指肠(球部除外)、腹主动脉及其分支、下腔静脉和左右肾静脉等,另外还包括淋巴结、脂肪、纤维结缔组织、神经节等组织。

(腹膜后-冠状面-解剖图)(腹膜后矢状面解剖图)腹膜后间隙的解剖①上起横膈,下抵腹膜的骨盆反折处。

②前壁为腹后壁的壁层腹膜,侧壁及后壁为腹横肌等腰部肌肉的前筋膜,中央为脊柱椎体前缘。

③超声影像学探讨的腹膜后间隙不包括消化系和泌尿系脏器,但多数学者将肾上腺列入此范围探讨。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分区①肾旁前间隙:位于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及升结肠和降结肠的后方,包括胰腺、十二指肠的降部和横部。

②肾周围间隙:由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围成,充满脂肪组织,又称肾脂肪囊,包括肾、输尿管及肾上腺。

③肾旁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覆盖腰大肌和腰方肌前面的髂腰筋膜之间,包括神经干、淋巴结等。

腹膜后间隙的超声探查切面①经腹主动脉长轴纵断面②胰腺长轴的腹部横断面③经肾内横断面④经髂腰肌和髂血管的下腹横断面腹膜后疾病种类①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②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③ 腹膜后血肿④ 腹膜后血管疾病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超声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类别腹膜后肿瘤的定位方法1.腹膜后肿瘤位置较深,随呼吸和体位变换的活动幅度比腹腔内脏器小,此特点在上腹部尤为明显。

2.使腹膜后脏器(肾、腹主A等)挤压移位、形态位置改变,或使升、降结肠向前、前内侧移位的肿瘤多为腹膜后肿物。

3.腹膜后肿瘤可压迫肾盂、输尿管或十二指肠,引起泌尿系或十二指肠梗阻。

4.腹膜后大血管后方或其周围的肿瘤一般可确认为腹膜后肿瘤。

5.腹主A、下腔V、肾脏等部分被肿物包绕者,提示来源于腹膜后的肿物。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声像图表现①肿块边界较清晰,体积常较大。

②实性恶性肿瘤边界不规则,无包膜,低回声常见,但回声较杂乱,可伴坏死、出血、钙化、囊性变等。

腹膜后肿块(腹部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第二版)第十一章)

腹膜后肿块(腹部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第二版)第十一章)

【超声检查】
( 二 ) 超声诊断评价 超声显像是腹部肿块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它的临床意义在于: 1. 明确定位诊断,实时超声通过各断面的连续扫查,能提供肿块的大小、 形态及内部回声情况,同时可显示肿块与周围组织器官及大血管的关系, 以明确肿瘤的位置。 2. 通过肿块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及组织器官被挤压情况,判断其侵及范围。 3. 对肿瘤良、恶性的定性诊断:超声对大多数腹膜后肿瘤不能提供特异性 的组织学诊断,但通过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肿瘤内血管情况,结合肿瘤 的形态,对肿瘤的良、恶性可作出倾向性的提示。 4.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为鉴别诊断提供病理学依据。 超声诊断腹膜后肿块的局限性主要有: (1)腹膜间隙部位深在,前方有胃肠气体干扰,后方为脊柱、髂骨和肥厚肌 肉的阻挡,尤其肥胖者常难满意显示。 (2)腹膜后肿瘤组织学种类繁多,其声像图表现大多缺乏特异性,除典型者 外,对其良恶性鉴别应结合细胞学或活检作出诊断。对于病变体积较大 定位困难者应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其他检查 】
1.X 线平片对腹膜后肿物的定位价值不大 , 但对腹膜后服肿大多均有 阳性发现 , 表现为 异常的腰大肌阴影 , 脊柱侧弯 , 肾轮廓消失或软组 织阴影等。腹膜后间隙结核 , 可见脊柱生理 弧度改变 , 椎体破坏 , 椎 间隙狭窄或消失 , 以及寒性服肿阴影。 2. 胃肠 X 线锁餐、领灌肠及泌尿系造影等可通过观察肿块对胃肠及 输尿管的推移压迫情 况 , 判断肿块位置 , 但缺乏特异性。腹膜后充气 造影可显示肿块的位置和范围 , 但有一定危险 性 , 临床己少采用。 3. 动脉血管造影可根据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走行、分布和形态改变 , 以及肿瘤的血供来 源 , 鉴别肿块位于腹腔内或腹膜后 , 具较明确的定 位价值 , 并可推断肿瘤的良、恶性质。缺点为 创伤性检查 , 有一定并 发症 , 对直径小于 2.O cm 的肿瘤显示不够清楚。 4.Cr 扫描能较客观地显示肿块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 , 还可借助增强 扫描进一步了解病 变内部及周围情况 , 具很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但 与超声声像图一样 , 不能确定肿瘤的组织学类 型。

腹膜后间隙、大血管及肾上腺超声检查诊断技术规范

腹膜后间隙、大血管及肾上腺超声检查诊断技术规范

腹膜后间隙、大血管及肾上腺一、腹膜后转移性淋巴结肿大1.、病理与临床发生于腹膜后组织和器官的恶性肿瘤均可直接扩展或通过淋巴道转移至腹膜后,其中以原发于消化道或生殖系肿瘤多见,淋巴转移的途径因原发肿瘤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另外,盆腔恶性肿瘤和睾丸肿瘤亦可经淋巴道转移至腹膜后。

肿瘤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时,病程常已属晚期,多有显著的原发肿瘤症状,或是手术后复发转移,常见消瘦、恶病质、腹水等表现。

患者除表现原发肿瘤的症状外,还可能出现某些有助于定位的表现,如肿瘤侵犯输尿管引起肾盂积水;压迫胆总管下段导致黄疸;累及腹膜后神经则有腰背部、会阴部及下肢痛等。

2、声像图表现(1)腹膜后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常位于脊柱、腹膜后大血管前方或周围,多发多见。

肿瘤中晚期,淋巴结常相互融合呈分叶状或形态不规则。

(2)主要表现为低回声,边界清晰、规则,呈圆形或类圆形,内部回声均匀或欠均匀。

部分可因发生坏死、纤维化等改变,表现为不均质的混合性回声。

(3)CDFI:肿大的转移性淋巴结内部可见分布不规则的血流信号,或无明显血流信号。

较大淋巴结还可造成腹膜后血管转位、绕行,彩色多普勒可显示大血管被包绕、挤压或扩张等征象。

3、鉴别诊断结合原发肿瘤病史对腹膜后转移肿大淋巴结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在原发病并不清楚的情况下,应注意与腹膜后原发肿瘤的鉴别。

4、临床价值超声对肿瘤的腹膜后转移情况可进行简便快捷的筛查,并对其分布部位、范围、对血管的压迫情况等作出全面的评估。

二、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分为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三种。

1、真性腹主动脉瘤(1)病理与临床:真性腹主动脉瘤常由管壁粥样硬化引起,也可因感染所致。

管壁变薄,受管腔内压力影响,局部血管逐渐扩大而成。

好发于肾动脉水平以下的腹主动脉,上段腹主动脉瘤很少发生,一旦发生,有可能与胸主动脉瘤并存。

本病多见于老年男性,55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升高。

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提醒较瘦者可发现腹部出现搏动性包块。

影像诊断学(腹膜后)

影像诊断学(腹膜后)
肾旁后间隙: 肾后筋膜及侧锥筋膜与腹横筋膜之间 仅含少量脂肪组织
潞河医院放射科
7
腹膜后间隙检查方法
CT:首选,在较宽窗位时,肾前筋膜、肾后筋膜及 圆锥侧筋膜表现为低密度脂肪内细线状的软组织密 度分隔,厚度<1mm。
MRI:T1、T2横断,冠状T1WI 超声 平片:帮助不大
潞河医院放射科
腹膜后淋巴瘤
➢ 平扫时可见后腹膜软组织密度影,盆腔内髂血管淋巴结 也可肿大,其内密度较均匀。
➢ 良性瘤主要为:脂肪瘤、平滑肌瘤、良性畸胎瘤 、异位嗜铬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淋 巴瘤等。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 某些肿瘤具有一定特征,例如:脂肪肉瘤分为实 体型、假囊肿型和混合型,常呈侵袭性生长,其 中混合型者表现为不均一密度并含有脂肪性低密 度灶;平滑肌瘤易发生坏死、囊变,其内有广泛 而不规则的水样低密度灶,甚至呈囊性表现(较 缺乏血供);成神经细胞瘤内常有斑点状钙化, 并易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其余恶性肿瘤缺乏明 显特征。增强检查,腹膜后恶性肿瘤多呈不均一 强化。
潞河医院放射科
腹膜后肿瘤影像学表现
检查目的:定位、良恶性及病理类型 方法:
1.CT:显示腹膜后间隙的筋膜隔,直接判断来源 ,或者根据脏器移位辨别;
区分良恶性 分为实性、囊性及囊实性 2.MRI:与CT表现相同
潞河医院放射科
腹膜后肿瘤
➢ 恶性:以肉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 瘤、横纹肌肉瘤、纤维组织细胞肉瘤、血管肉瘤 等)及恶性畸胎瘤等最常见。
神经节、副神经节瘤(腹主动脉旁异位嗜铬细胞瘤), 通常位于脊柱两旁,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 其密度可从水样密度到肌肉密度,增强检查肿瘤实体部 位发生强化。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腹膜后肿瘤的超声诊断ppt课件

腹膜后肿瘤的超声诊断ppt课件

被膜
完整
不完整
腹膜后肿瘤超声图像特点
L/S
>2
<2
位置较深、体积较大、数目单个性。
形态
椭圆或圆形 圆形或分叶状
L/S
>2
<2
RI
<0.
血流
丰富分布规律 丰富分布不规律
良性淋巴结
恶性淋巴结转移
被膜
完整
不完整
RI
<0.
11
12
13
14
15
16
血流
丰富分布规律 丰富分布不规律
被膜
完整
不完整
与周围脏器、血管间的关系密切。
• 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纤维肉瘤、横 纹肌肉瘤、间叶肉瘤、淋巴瘤、神经母 细胞瘤、恶性畸胎瘤及神经鞘瘤、精原 细胞瘤等。
4
腹膜后淋巴结群
腹腔动脉干淋巴结群 腹主动脉淋巴结群 髂动脉淋巴结群
5
腹膜后肿大淋巴结
➢原发性肿瘤:何杰金氏淋巴瘤、非何杰 金氏淋巴瘤。
➢继发性肿瘤:各脏器肿瘤的淋巴转移。 ➢炎症、病毒、结核等。
病因
急慢性炎症 恶性肿瘤转移
位置较深、体积较大、数目单个性。
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横纹肌瘤、血管瘤、淋巴管瘤、间叶瘤、良性畸胎瘤及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等。
继发性肿瘤:各脏器肿瘤的淋巴转移。
RI
<0.
形态
椭圆或圆形 圆形或分叶状
病因
急慢性炎症 恶性肿瘤转移
原发性肿瘤:何杰金氏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继发性肿瘤:各脏器肿瘤的淋巴转移。
L/S
>2
<2
位置较深、体积较大、数目单个性。
血流
丰富分布规律 丰富分布不规律
病因

肝胆脾胰、腹膜后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157页超详尽)(肝胆知识)

肝胆脾胰、腹膜后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157页超详尽)(肝胆知识)

胆相关
83
4)肝内胆道蛔虫,可见肝内胆道明显扩张及 其中平行双线状高回声带;
5)胆囊蛔虫病,在胆囊内呈现双线状高回声 平行光带,多呈弧形或卷曲状;
6)蛔虫死亡后虫体萎缩,裂解成段,有时不 易识别。
胆相关
84
5、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1)胆系肝外阻塞的超声表现: 1)肝内胆管扩张 a、正常左右肝胆管内径一般小于2mm,或小
锤形囊性无回声区,囊壁清晰、较薄;
b、囊肿与近端肝管相连是重要特征性改变;
c、肝内胆管一般正常或轻度扩张;
d、胆囊往往被推移至腹前壁;
e、囊肿内可有结石。
胆相关
79
2)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 a、囊肿沿左、右肝管分布,并与肝管相通; b、肝内出现多个圆形或梭形无回声区,亦可
表现节段性或较均匀的扩张; c、囊壁呈边界清晰的高回声线; d、有时合并肝外胆管囊状扩张。
(WES) 胆相关
39
2、胆囊炎
(1)急性胆囊炎 【临床表现】:
1)细菌感染、胆石梗阻、缺血或胰液反流是 本病的主要诱因;
2)主要症状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 加剧,墨菲氏(Murphy sign)征阳性。
胆相关
40
急性胆囊炎(胆囊肿大,颈部结石,轻度胆汁淤积)
胆相关
41
胆相关
42
(2)慢性胆囊炎
【临床表现】:
1)症状多不典型,不明显,但大多数有胆绞 痛史;
2)部分患者有腹胀、嗳气和厌油等消化不良 症状;
3)部分患者常感右肩胛下、右季肋或右腰部 隐痛,右上腹肋缘下轻压痛、不适感。
胆相关
43
【声像图表现】:
1)轻者无明显声像表现或仅胆囊壁稍增厚; 2)胆囊壁增厚(>3mm),增殖型胆囊炎可显

腹膜后间隙与肾上腺超声诊断

腹膜后间隙与肾上腺超声诊断
腹膜后间隙与肾上腺超声诊断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归纳腹膜后间隙及肾上腺常见疾病声像图特征
技能目标 熟悉腹膜后间隙及肾上腺超声检查操作要点
态度目标 对少见病的了解也很重要
第十一章 腹膜后间隙与肾上腺超声诊断
1.解剖概要 2.图像特征 3.检查方法 4.注意事项 5.常见疾病
第一节 腹膜后间隙及肾上腺探查基础
Ø 双侧肾上腺三角区之外的肿瘤可排除肾上腺肿瘤。 Ø 腹膜后转移性肿大淋巴结易引起腹膜后血管移位、绕行。
胰头周围有转移时,可继发肝外胆道阻塞的超声征象。
肾上腺常见疾病
肾上腺疾病
肾上腺皮质疾 病
肾上腺髓质疾 病
根据有无功能
根据有无功能
有功能
皮质增生 及皮质肿瘤
无功能
皮质增生 及皮质肿瘤
有功能 嗜铬细胞瘤
腹主动脉左侧、脾静脉与 左肾静脉之间淋巴结肿大
鉴别诊断
1.与胰腺肿瘤的鉴别: 2.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肿瘤的鉴别: 3.与肾上腺肿瘤的鉴别:
探查要点及注意事项
Ø 腹膜后肿瘤的组织来源多样,病理结构复杂,声像图缺乏 特异性,超声多不能诊断肿瘤的组织来源。
Ø 脾静脉可作为腹膜内和腹膜后肿物的界标,腹膜后肿物常 使脾静脉向前移位,而腹腔内肿物常使脾静脉向后移位。
11 、人总 是珍惜 为得到 。2021/ 5/1720 21/5/1 72021/ 5/17Ma y-2117 -May-2 1
12 、人乱 于心, 不宽余 请。202 1/5/17 2021/5 /17202 1/5/17 Monday , May 17, 20 21
13 、生气 是拿别 人做错 的事来 惩罚自 己。202 1/5/17 2021/5 /17202 1/5/17 2021/5 /175/1 7/2021

腹膜后超声诊断

腹膜后超声诊断

第十二章腹膜后超声检查第一节腹膜后超声解剖腹膜后内容:贴在后腹壁的内脏、腹膜后间隙及相关肌肉群;腹膜后间隙:腹膜壁层后方与腹后壁之间,为潜在间隙;范围:上起横膈,下至盆腔,其前方为后腹膜及腹腔器官的附着处:腹膜壁层、肝右后叶裸区、十二指肠、升结肠、直肠;后:腰大肌、稍外为腰方肌、再外侧为腰横肌;腹膜后间隙内容物:血管: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及其分支、脏器:部分肝脏、十二指肠、胰腺、升结肠、降结肠、肾上腺、肾及输尿管;脂肪、肌肉、筋膜、结缔组织、淋巴、血管、神经;(以上组织可成为肿瘤的来源)腹膜后间隙分区:肾旁前间隙:位于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及升结肠与降结肠后方,内有胰腺、十二指肠降部及横部;肾周围间隙:由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围成,内有肾、输尿管、肾上腺;肾旁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髂腰筋膜之间,内有腰交感N干、乳糜池、淋巴结第二节腹膜后探测方法和正常声像图一、腹膜后超声检查前准备:受检者空腹8-12小时、充盈膀胱;体位:仰卧位为主,必要时侧卧位或俯卧位扫查;方法:采用连续进行纵、横、斜切面。

借助间隙与脏器结构的邻接关系进行推断。

扫查方法:1、探查已知肿物及其与周围的关系;2、全面扫查腹膜后间隙有无肿物及肿大淋巴结;3、通过显示腹膜后脏器、血管及组织结构进行解剖定位;正常腹膜后间隙声像图;通过以下四个腹部超声扫查断面,显示间隙与脏器结构的毗邻关系,推断取得腹膜后见习所处立体空间位置。

1、经腹主A长轴纵断面显示肝左叶及其浅部的腹主动脉长轴,在其腹侧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十二指肠横部、胰体和肠系膜上动脉位于肾旁间隙。

2、经胰腺长轴腹部横断此段面的胰腺及其浅部图像,包括胰腺、十二指肠降部、胆总管下段、门静脉和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等,相当于腹膜后肾旁间隙。

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位于肾周围间隙。

3、经肾门横断显示肾门部肾动、静脉。

肾和肾血管所处空间是肾周围间隙;肠系膜上动、静脉在肾旁前间隙内走行。

4、经髂腰肌和髂血管的下腹横断显示脊柱前缘呈强回声带,脊柱两侧腰大肌和腰方肌呈宽带状弱回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肿瘤内纤维间质成分多,质地较坚硬,回声 呈低至中等回声,分布欠均匀,CDFI:血流丰 富;
④肿瘤内有钙化、出血、囊性变时,声像图相 应有强回声伴声影,弱回声及无回声出现。
①良性肿瘤大多呈膨胀性生长, 轮廓光滑整齐,有明显的界限。
②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也可 侵入组织间隙和血管、淋巴管、 形态多不规则,无明显的轮廓线, 癌肿呈伪足样或麦芒样伸展。
脂肪肉瘤 纤维肉瘤 平滑肌肉瘤 横纹肌肉瘤
5、血管
血管瘤、血管外皮 血管内皮肉瘤 淋巴管瘤
淋巴管肉瘤
组织来源 二、神经组织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其他 约占2/3
1、神经鞘及神经束衣
神经鞘瘤、神经 纤维瘤
恶性神经鞘瘤、恶性 神经纤维瘤
生长较慢, 呈分叶状, 可有囊性 变或钙化。
2、交感神经
胰 腺

LIVER


AO






正常腹膜后间隙声像图(附)
1、正常肾脏声像 2、正常肾上腺声像 3、腹主动脉主要分支声像 4、下腔静脉及主要属支声像 5、门静脉系统声像
肾脏( Kidney )正常 声像图
CDFI显示彩色“血管树”
外周:实质呈低回声 中心:肾窦为高回声 轮廓:包膜亮而光滑
肝 胆 胰脾 肾 大
脏 囊 腺脏

血 管
腹膜后巨大囊肿与肝脏之间的关系
Cyst
Kidney
腹膜后巨大囊肿与肾脏的关系
腹膜后肿瘤推挤胰腺
四、腹膜后肿瘤病理改变与声像的关系
(一) 体积 (二) 数目 (三) 质地 (四)轮廓形态 (五)包膜 (六) 境界 (七) 肿瘤内部结构
通常良性肿瘤较其相应的肉瘤为小。
例外的如:①原位癌、微小癌、隐匿癌的体积小,直径一 般小于1cm;
②生长在非要害部位的良性或低度恶性的性肿瘤,可达 到巨大体积;
③发生在腹腔、空腔器官的肿瘤也比较大,超声需注意 与腹膜后肿瘤鉴别;
④发生在要害部位或显示功能的肿瘤常较小,超声应过 细检查;
⑤高度恶性的肿瘤发展快,体积也相应较小,超声检查 必须细致。
第二节 仪器和探测方法
一、仪器 实时超声成像仪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仪 成人:凸阵电子探头、频率:2.5~3.5 MHz 二,探测方法 (一)探测前准备 (二)体位 (三)探测方法
三 、正常腹膜后间隙声像图
1 、经腹主动脉长轴纵断面。 2、 胰腺长轴的腹部横断面。 3、 经肾横断面。 4、 经髂腰肌和髂血管的下腹横断面。
正 常 成 人 肾 上 腺 声 像 图
GB
门静脉及属支(PV)声像图
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声像 IVC内径变细
血流速度增快
AO
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腹膜后器官疾病的超声诊断
腹膜后器官疾病的超声诊断, 主要包括腹膜后脂肪组织、结 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 结、肌肉、神经等组织疾病的 诊断。
第三节 腹膜后疾病
①呈膨胀性生长且有包膜的肿瘤,境 界清楚;
②呈浸润性生长而无包膜的肿瘤境界 模糊不清;
③肿瘤内部回声与周边回声接近者, 境界欠清晰。
五、腹膜后各类肿块的声像图特征
(一)腹膜后液性肿块声像图
1、腹膜后囊肿
囊肿呈圆形,包膜光滑整齐、 内 呈无回声,不活动,与周围脏器无 关,来源难定。
2、囊性淋巴管瘤
较少见,常见于儿童,内可单房 或多房
3、海绵状淋巴管瘤 内呈许多大小不等的囊腔,
海绵状
4、手术后淋巴囊肿和乳糜囊肿
较少见。囊肿呈单房性,壁较厚;内部呈无回声区,后 方回声增强。
5.皮样囊肿
为畸胎瘤的一种,较为常见。多发生在婴儿和儿童, 女多于男。声像图特征为:肿块常呈椭圆形,囊壁光滑 纤薄,可为单房性或多房性,多房性者间隔回声一般较 细而规则。内部一般为无回声区,或呈微弱细小回声, 有时深部回声可稍高而致密;推动或挤压肿块后,肿瘤 内弱回声可有飘浮移动征象。有时尚可在囊壁上发现有 突向囊腔的小结节状较高回声,表面常不整齐,甚至可 见毛发之线条状强回声在囊腔内飘动。
副神经节细胞瘤 神经母细胞瘤
3、异位肾上腺皮质和 嗜铬细胞瘤等 恶性嗜铬细胞瘤等 嗜铬细胞
三、胚胎残留 组织
囊肿、畸胎瘤等
恶性畸胎瘤、滋养叶细胞瘤 精原细胞癌
二、常见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 早期时症状一般不明显,甚至无症状,不易被发现。
当出现自觉症状时,肿瘤往往已明显增大。 1.全身症状 全身情况常较差,有食欲不振、消瘦、
后腹壁
第一节 腹膜后间隙解剖概要 第二节 仪器和探测方法 第三节 腹膜后疾病
第一节 腹膜后间隙解剖概要
腹膜后间隙的范围 腹膜后间隙的内容物 腹膜后三个解剖区划分
范围
❖上界:横膈 ❖下界:盆腔,底部由提肛肌、尾
肌组成 ❖两侧:腰方肌的外缘 ❖前方:腹后壁的壁层腹膜、肝右
叶后面的裸区等 ❖后方:腰大肌
一、腹膜后肿瘤的来源、发病率及种类 腹膜后间隙的组织和器官繁多,肿瘤的组织来源 也多
腹膜后肿瘤的发病率虽不高,但大多数(约 70 %)为恶性肿瘤.其中尤以各种肉瘤为多见,
常见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见表)
常见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分类表
组织来源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其他
一、间叶组织
约占2/3
1、脂肪组织 脂肪瘤 2、纤维组织 纤维瘤 3、平滑肌 平滑肌瘤 4、横纹肌 横纹肌瘤
内容物
主要器官:胰腺、肾上腺、肾、输尿管、 部分肝脏、大部分十二指肠。
血管: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腹腔动脉 等。
神经组织、肌肉组织、脂肪、疏松结缔 组织、原始泌尿生殖嵴残留部分、胚胎 残留组织。
(这些组织均可成为肿瘤的来源。)
腹膜后间隙由前向后划分为3个间隙: 1.肾前间隙 :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及升结 肠和降结肠的后方。包括胰腺及部分十二指肠 2.肾周间隙: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之间,又 称为肾脂肪囊。包括肾脏、肾上腺、输尿管等 3.肾后间隙 :肾后筋膜与髂腰筋膜之间。无 任何脏器。
低热、乏力等一般症状。 2.占位引起症状 恶性肿瘤增长较快,当肿瘤增至一
定大小时,常因其占位而引起腹胀、腹部隐痛等症状。 3.肿瘤压迫症状 肿瘤较大时,可推挤、压迫邻近器官 和组织而出现相应症状。
(二)体征
三、腹膜后肿瘤超声表现的一般规律
1、肿瘤位置深在 2、肿瘤常呈多形性 3、肿瘤较固定 4、与周围组织关系
①腹膜后肿瘤常为单个性; ②多发性原发肿瘤常见的有脂肪瘤、平 滑肌瘤、神经纤维瘤、恶性淋巴瘤等; ③复发的肿瘤可在局部形成数个大小不 一的病灶; ④转移性肿瘤可形成多个转移灶; ⑤超声对数目较多者尚难以准确定位。
①肿瘤内富含瘤细胞,质地软,回声较弱;
②肿瘤富含血管或淋巴管时,质地不仅软,且 具有压缩性,回声呈低至中等回声,CDFI可见 增多的血流声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