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

合集下载

侍坐的原文及翻译

侍坐的原文及翻译

侍坐的原文及翻译侍坐的原文及翻译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

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侍坐的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侍坐》教案

《侍坐》教案

《侍坐》教案教案:《侍坐》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高中语文第四册《古代诗词鉴赏》第二单元第五课详细内容:本课主要教学《侍坐》一诗,诗中描绘了作者在侍奉君主时的情景和心情。

诗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表现了作者对忠诚、友情和人性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侍坐》一诗;2.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领悟诗中的哲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中含蓄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的理解;重点:诗文的背诵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然后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侍坐》一诗。

2. 诗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大意。

3. 诗文解析:对诗文进行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同时帮助学生领悟诗中的哲理。

4. 实例分析: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诗文背诵:让学生进行诗文的背诵,检验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侍坐》板书内容:意象:花、月、夜、水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哲理:忠诚、友情、人性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将《侍坐》一诗背诵给家长,并解释诗文的大意和哲理;2. 请写一篇短文,分析《侍坐》一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答案:1. 《侍坐》一诗的大意是:作者在侍奉君主的时候,通过观察周围的花、月、夜、水等景物,引发了对忠诚、友情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和排比等。

哲理方面,诗中表达了忠诚、友情和人性等重要价值观。

2. 《侍坐》一诗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和排比等。

比如“花如锦绣”、“月似明镜”等句子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景物的美丽。

《侍坐》阅读练习及答案

《侍坐》阅读练习及答案

《侍坐》阅读练习及答案“侍坐”是一种古代文化中的礼仪行为,是指主人在宾客抵达后,特意安排专人为其侍坐并照料。

本文中,我们将通过阅读《侍坐》来了解并回答相关问题。

阅读材料:侍坐是尊崇宾客的一种传统礼仪。

在古代许多东方文化中,人们非常重视宾客的到来,认为宾客如天神降临,应当以最高的礼遇接待和服务。

因此,主人会安排专人为宾客侍坐,照料他们的一切需要。

侍坐之人通常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仆人或仕女,他们会根据宾客的身份地位进行区别对待。

在侍坐过程中,仆人或仕女需细心观察宾客的身体语言和表情,以判断其需求,并在宾客还未提出时主动为其服务。

他们会为宾客泡茶、倒酒,翻阅书籍,打开门窗等,以确保宾客的舒适和满意。

同时,侍坐之人也要时刻保持礼貌谦和的态度,不得主动插话,除非宾客有需求或询问。

在历史上,侍坐被视为一种高贵的职责,只有精选的仆人或仕女才能担任。

他们需要接受严格的培训,了解礼仪规则和客人的要求。

因此,在古代社会,担任侍坐的仆人或仕女往往是主人的亲信,并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地位。

回答问题:1. 什么是侍坐?侍坐是一种古代文化中的礼仪行为,指为宾客提供专门照料和服务的仆人或仕女。

2. 宾客为什么受到如此高的礼遇?在古代文化中,人们认为宾客如天神降临,所以主人会以最高的礼遇接待和服务。

3. 侍坐需要注意哪些内容?侍坐之人需要细心观察宾客的需求,根据身体语言和表情来判断,主动为其服务。

同时,侍坐之人要保持礼貌谦和的态度,不得主动插话,除非宾客有需求或询问。

4. 宾客的身份地位如何影响侍坐?侍坐人员会根据宾客的身份地位进行区别对待,以确保宾客得到合适的服务和待遇。

5. 担任侍坐的仆人或仕女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担任侍坐的仆人或仕女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了解礼仪规则和客人的要求。

他们通常是主人的亲信,并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地位。

通过阅读《侍坐》,我们了解到侍坐作为一种古代礼仪,体现了人们对宾客的尊重和重视。

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等级和身份的差别,以及专门培训的重要性。

《侍坐》论语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侍坐》论语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侍坐》论语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原文: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五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六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七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八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第九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品注释:作品译文:第一则: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第二则: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第三则: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第五则: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第六则: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第七则: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第八则: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第九则: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侍坐》注释及翻译

《侍坐》注释及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集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陪侍长者闲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此就不说了。

以;因为。

一日:一两天。

乎:于。

尔:你们。

居则日:(你们)平日说。

居: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则:就。

不吾知也:就是“不知吾”,不了解我。

知:了解。

则何以哉:意思是,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以:用、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2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

尔: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车辆。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摄乎大国之间: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

摄:夹,迫近。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加:加到……上。

师旅:指侵略的军队。

之:指代千乘之国。

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因:接着。

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

饥馑:泛指饥荒。

为之:治理这个国家。

为:治。

之:指千乘之国。

比及:等到。

比、及:在这里都是到的意思。

有勇:(人人)都有勇气,意思是把军队整顿好,可以抵御侵略。

知方:知道为人的道理。

方:道,指是非准则。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3夫子哂之。

4“求,尔何如?”5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侍坐》知识点

《侍坐》知识点

《侍坐》知识点《侍坐》出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展现孔子和弟子们交流理想抱负的经典篇章。

以下为大家梳理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重点字词1、侍坐:陪(孔子)坐着。

侍,在尊长旁边陪着。

2、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以,因为。

一日,一两天,表示年岁稍长。

长,年长。

乎,于。

3、毋吾以也:不要因为我(年纪大)(就不敢说话了)。

毋,不要。

以,认为。

4、居则曰:(你们)平日说。

居,平日、平常。

5、不吾知也:没有人了解我呀!知,了解。

6、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如,如果。

或,有人。

7、则何以哉: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何以,即“以何”,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8、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

尔,相当于“然”。

9、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10、摄乎大国之间: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

摄,夹、迫近。

11、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加,加到……上。

师旅,指侵略的军队。

12、因之以饥馑:接着又遇上饥荒。

因,接着。

饥馑,饥荒。

13、比及三年:等到三年。

比及,等到。

14、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可以使(百姓)勇敢,并且懂得礼义。

方,道,指是非准则。

15、哂之:笑他。

哂,笑。

16、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

方,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

如,或者。

17、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如,至于。

《侍坐》赏读

《侍坐》赏读

《侍坐》赏读《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篇,主要讲述了孔⼦和四位弟⼦的对话,从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孔⼦的⼈⽣志向和社会理想。

有⼀天,孔⼦和⼏位弟⼦闲坐,孔⽼师便让弟⼦们谈谈⾃⼰的志向,为了打消弟⼦们的顾虑,给对话营造⼀个和谐民主的氛围,孔⼦特意说,“以吾⼀⽇长乎尔,⽏吾以也“,不要因为我⽐你们⼤⼏岁就不敢说话了,⼤家放⼼,随便说就⾏。

⼦路率尔⽽对⽈:“千乘之国,摄乎⼤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也。

”⼤弟⼦⼦路第⼀个站起来说话。

“率尔”是不加考虑的样⼦,通过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路这个⼈坦率的性格特点,他说只要他有机会,给他三年,他就可以使⼀个外忧内患的千乘之国变得强⼤起来,夫⼦呵呵⼀笑,笑⽽不语,很明显孔⽼师是对⼦路的吹⽜⾏为表⽰不满的。

⼤家想想,⼀个千乘之国,只⽤三年的时间就可以变得军事实⼒强⼤起来,这怎么可能呢?看到⼦路吹⽜被孔⽼师呵呵之后,冉有就识相多了,他不敢说千乘之国了,刚说完⼀个⽅圆六⼗七的国家,马上就意识到还是有点⼤,⽴马改⼝说⽅圆五六⼗⾥的国家,经他治理,也是三年的时光,就可以让⼈民富⾜,⾄于更⾼级别的礼乐则要等君⼦来教化了。

到了公西华则更谦虚了,他的⼈⽣志向是诸侯会盟祭祀时主持赞礼的⼀个⼩司仪。

对以上三⼈的志向,孔⼦不置可否,转⽽问曾点,⽽这时曾点却在弹琴,⼀幅淡泊洒脱的样⼦,貌似专⼼致志地在弹琴,其实他⼀直在偷听,若是专⼼在弹琴的话,他⼜怎能记住三位同学的谈话呢?他说他的志向和其他三位同学不同,究竟是什么呢?“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童⼦六七⼈,浴乎沂,风乎舞雩,咏⽽归。

”春天的⾐服做成了,⼏个成年⼈再加⼏个⼩孩,⼀起在沂河⾥洗洗脸洗洗⼿,然后到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就回家了。

这算什么志向啊?他根本就没正⾯回答孔⼦啊,只是很诗意地描绘了⼀幅场景,这幅场景有什么特点呢?⾃由、幸福、快乐。

⽽这种⽣活正是孔⼦向往的。

难怪孔⼦喟然叹⽈“吾与点也”。

《侍坐》知识点

《侍坐》知识点

《侍坐》知识点侍坐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形象,常常被用来表达主题或凸显情节发展。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侍坐相关的知识点。

一、侍坐的定义侍坐是指在座席上服侍主人或长辈的人。

在古代社会中,侍坐作为一种礼仪和地位的象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侍坐往往被用来揭示人物关系、展现人物性格或推动故事发展。

二、侍坐的象征意义1. 礼仪:侍坐对于主人的敬意和尊重体现了传统的礼仪观念。

通过描绘侍坐的形象,作品可以展示人物对于礼仪的重视程度。

2. 地位:侍坐的身份和地位往往与主人的社会地位有关。

作品可以通过描述侍坐的待遇和地位的高低,来展现社会阶层的等级和不平等。

3. 权力:侍坐在一些作品中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权力。

他们可以借助自己对主人的服务,施展个人的智谋和计谋,影响甚至控制着主人的决策。

三、细腻的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对于侍坐形象的描写往往需要细腻而准确。

作者可以通过展示侍坐的仪态、动作、表情等细节,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侍坐的性格与内心。

同时,对于侍坐与主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也需要展示出微妙的情感和关系变化。

四、侍坐与主人的互动侍坐与主人之间的互动是作品中重要的情节之一。

作者可以通过描述侍坐为主人解忧解难,或者在主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干,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同时,侍坐与主人之间的互动也可以反映出主人的性格特点和对他人的态度。

五、侍坐的角色转变在一些作品中,侍坐的形象也可能经历角色的转变。

他们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侍奉主人的人物,但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因为某些原因改变了角色或者地位。

这样的变化往往对于作品的主题和情节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影响与启示侍坐的形象可以给读者一些思考和启示。

通过侍坐的经历和命运,读者可以思考权力与控制的关系、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等问题。

总结:侍坐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形象之一,通过描绘侍坐的形象、展示侍坐与主人之间的互动,可以凸显情节发展和主题意义。

同时,侍坐形象也可以引发读者对于礼仪、地位、权力等问题的思考。

侍坐文言文句式

侍坐文言文句式

侍坐文言文句式
《侍坐》文言文中的句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宾语前置:在句子中,宾语放在了动词的前面。

例如:“不吾知也”(宾语前置,意为“不了解我”)。

状语后置:在句子中,状语放在了动词之后。

例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状语后置,意为“加上军队的征伐,接着是饥荒的困扰”)。

固定句式:某些句子结构固定,表达的意思不变。

例如:“尔何如?”(固定句式,意为“你怎么样?”)
固定表达:某些词语或短语在文中多次出现,形成特定的表达方式。

例如:“何伤乎?”(固定表达,意为“有什么关系呢?”)
以上是《侍坐》文言文中的主要句式,其他还有一些古今异义的词语,如“加之以师旅”(泛指军队,古时军队编制单位之一)等,这些也是文言文学习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侍坐》篇比较阅读

《侍坐》篇比较阅读

《侍坐》篇比较阅读
《侍坐》是《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它记录了孔子和四位弟子在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比较阅读,我们可以对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以及孔子赞赏曾皙观点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在内容方面,《侍坐》篇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的可读性很强,通过对弟子们的言志,展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

其次,在人物形象方面,子路的率真、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都得到了生动的刻画。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孔子对他们的评价和态度。

最后,孔子赞赏曾皙观点的原因是因为曾皙描绘的“春服图”符合孔子重视礼乐教化的思想主张,比起其他三者更为雅洁。

这也反映了孔子对礼乐教化的重视程度,以及他对于不同弟子性格特点的深刻理解。

此外,《侍坐》篇还体现了“三主”的教学原则,即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引导为主线,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为主标。

这种教学原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侍坐》篇是一篇富有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的文章。

通过对它的比较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弟子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领悟“三主”的教学原则。

侍坐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侍坐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侍坐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侍坐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文化礼节,意为“跪坐在上级席前服侍”。

在古代中国的官场和社交场合中非常常见。

下面是关于侍坐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侍坐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文言文中,当一个人要表示自己在跪坐在上级席前时,通常会使用“侍坐”这个词语,例如:“某侍坐在先生左侧”,“某侍坐在桌前等待着宾客的到来”。

2. 侍坐时的姿势和仪态侍坐通常需要跪在地上,但是如果客人特别尊贵,侍从可能需要膜拜或者磕头。

侍从在面对上级时通常需要表现出恭敬和谦卑的态度,不论是言语还是仪态都需要非常注意,例如:“某小诸葛,孤久仰大名,望多加指教”。

3. 侍坐的行为准则侍坐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和社交地位。

侍从应该遵循以下准则:(1)谦虚谨慎。

侍从需要一直保持端庄谦虚的态度,不要自负或者傲慢。

(2)尊重上级。

侍坐的人必须尊重上级,听从上级的命令。

不得强求自己的意见或者展现自己的才华。

(3)礼毕告退。

当主人和客人交谈完毕后,侍从需要礼貌地告辞,以示客人主人的重视。

(4)身份区分。

侍从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并根据自己的身份和位置适时发言和行动。

4.侍坐的文化背景侍坐是中国古代官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中国,官员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社交礼仪也非常繁琐。

为了表现出对上级地位的尊重,下级官员会跪坐在上级面前,听从上级的命令。

5. 侍坐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侍坐是非常常见的场景之一。

例如,《红楼梦》中,岫烟侍坐在凤姐儿面前,向凤姐儿诉说了自己的生活不幸。

通过侍坐这一行为,岫烟向凤姐儿展示了自己的谦卑和恭敬,传递出了她内心的委屈和不幸。

又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去见玉皇大帝时,也需要侍坐在大帝面前,以示尊敬。

总的来说,侍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和重视,它呈现出的是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尊重和礼仪。

侍坐文言知识点

侍坐文言知识点

侍坐文言知识点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有关侍坐文言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第一步:了解侍坐的含义侍坐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意为“侍候坐在旁边”。

在古代社会,人们注重礼节和尊重,当上位者坐在座位上时,侍从或仆人会侍候在旁边,以表示尊重和服务。

因此,“侍坐”一词常用来描述人们在宴会、会议或其他场合中位于上位者旁边侍奉的场景。

第二步:了解侍坐的礼仪侍坐不仅仅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一种礼仪。

在古代,人们对侍坐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范。

首先,侍从或仆人需要保持恭敬的姿态,不可随意动作或说话。

其次,侍从需要时刻留意上位者的需要,及时为其倒酒、送茶或递菜。

最后,侍从应该保持沉默,除非上位者询问或有需要。

这些规范使得侍坐成为一种尊重和谦逊的表达方式。

第三步:了解侍坐的文言表达方式在文言文中,侍坐常常以特定的词语和句式来表达。

例如,“侍立”表示侍候站立在上位者旁边,“执盘”表示手持盘子递送食物,“奉茶”表示端茶递给上位者。

此外,文言文中还常常使用虚词和修辞手法来表达侍坐的场景,如“躬自”、“恭敬”、“顺从”等词语。

第四步:了解侍坐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侍坐作为古代社会的一部分,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例如,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世说新语》中就有许多描写侍坐场景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礼仪之美,还通过侍坐的细节来反映和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处世态度。

第五步:学习侍坐的现代运用虽然古代的侍坐已经渐渐淡出现代社会,但我们仍然可以在一些场合中看到类似的行为和礼仪。

例如,在正式的宴会或商务场合,我们需要遵守礼仪规范,保持恭敬和谦逊的态度。

在这些场合中,我们可以通过倒酒、送茶或递菜等行为来表达尊重和关心。

尽管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侍坐的核心价值观仍然延续至今。

总结:侍坐是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它不仅仅是描述在旁侍候的场景,更是一种尊敬和谦逊的表达方式。

《侍坐》注释及翻译

《侍坐》注释及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集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此就不说了.以;因为.一日:一两天.乎:于.尔:你们。

居则日:(你们)平日说。

居: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则:就。

不吾知也:就是“不知吾",不了解我。

知:了解.则何以哉:意思是,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以:用、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2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尔: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摄乎大国之间: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摄:夹,迫近。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加:加到……上.师旅:指侵略的军队.之:指代千乘之国。

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因:接着。

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

饥馑:泛指饥荒.为之:治理这个国家。

为:治。

之:指千乘之国。

比及:等到.比、及:在这里都是到的意思。

有勇:(人人)都有勇气,意思是把军队整顿好,可以抵御侵略。

知方:知道为人的道理.方:道,指是非准则。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3夫子哂之。

侍坐_精品文档

侍坐_精品文档

侍坐什么是侍坐?侍坐是一种传统的日本礼仪,指的是在日本古代的宫廷或贵族社会中,一位男性将为高贵的女性侍奉坐姿。

侍坐的方式十分庄重,旨在展示男性的绅士风度和体贴女性的仪态。

侍坐的历史背景在古代的日本,社会结构严格分层,宫廷和贵族家庭都有特定的礼仪规定,侍坐就是其中之一。

侍坐作为一种尊重和表达敬意的仪式,被视为展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方式。

尤其是在贵族社会中,男性侍奉女性坐姿被认为是绅士的举止,具有彰显品位和修养的作用。

侍坐的步骤和要求侍坐的步骤和要求在不同的场合和情境下会有所不同,但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坐姿:男性应保持笔直的姿势,身体和腰部要挺直,不要有任何的松懈或曲身动作。

腿交叉放置,要显得稳重而不僵硬。

同时,保持与女性的距离适中,不要太过亲近或过于疏远。

2.动作:男性在侍坐的过程中应保持稳定的动作,不要有频繁的调整或摆动身体的行为。

手臂可以轻轻交叠,保持手掌平放在大腿上,显得自然又不失庄重。

3.注视:男性在侍坐的过程中应时刻注视女性,展示出对她们的尊重和关怀。

眼神要平和且坚定,不要有游离或漫无目的的目光,以免显得不礼貌。

4.注意细节:在侍坐过程中,男性应该注意自己的衣着整洁和仪容仪表。

衣着要求得体,不可随意或夸张。

同时,个人卫生也是重要的,保持清洁和好的体味,以便尽量减少不舒服的感觉。

侍坐的意义和价值侍坐作为一种传统的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是一种心态和态度的表达。

它代表了男性对女性的尊重和关心,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侍坐让人们更加注重细节和修养,培养出一种优雅和温文尔雅的品质。

侍坐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虽然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侍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元素,依然在日本的一些场合中得到保留和传承。

在一些正式的场合,比如会议、宴会、庆典等,男性侍坐女性仍然被视为一种示尊礼遇的方式。

当然,在现代,侍坐已经不再是一种严格的规范,而更多地是一种表达尊重和关怀的自由行为。

总结侍坐是一种古老而被尊重的礼仪,它代表了男性对女性的尊重和关怀。

侍坐原文及翻译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

侍坐原文及翻译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

侍坐原文及翻译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②?”子路率尔而对曰③:“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

”夫子哂⑤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⑥。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⑦。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⑧,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⑨。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⑩。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原文通释]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龄大一些,就不敢对我说。

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赏识我啊!’假如有人赏识你们,那你们怎样去做呢?”子路连忙回答:“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的军队侵犯它,又有灾荒困扰它,让我仲由去治理它,到了第三年,就能让人们勇敢,而且懂得规矩了。

”孔子听了微微笑了笑。

“冉求,你怎么样?”冉求答道: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冉求去治理它,到了三年,就能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不敢说能做到那些,愿意向他们学习。

宗庙的祭祀活动,或者诸侯的盟会,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我愿意在那个场合做一个小赞礼官。

”“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奏瑟的声音渐渐弱了,“铿”地一声,离开瑟挺直身子,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意思答案: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出自先秦佚名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

侍坐翻译

侍坐翻译

子路、曾皙(zēng xī)、冉(rǎn)有、公西华(huá)侍(shì)坐。

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zhǎng)乎.【比】尔.【你们】,毋.(wú)【不要】吾以.【认为】也。

居.【闲居,平时在家的时候】则曰:‘不吾知.【了解】也。

’如.【假如】或.【有人】知.【了解】尔.【你们】,则何以.【用,做】哉?”子路率尔..(sh ..【轻率急忙的样子】而.【表修饰关系】对曰:“千乘âng)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车辆。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摄.(sh â)【夹,迫近】乎.【在】大国之间,加.【加到…..上】之以.【用】师.旅.【侵略的军队】,因.【接着】之以饥.【五谷不熟】馑.(jǐn)【蔬菜不熟。

这里泛指荒年】;由也为.【治理】之,比.(bì)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形容词做名词,勇气】,且知方.【道,指是非准则】也。

”夫子哂.【笑】(shěn)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纵横】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为.【治理】之,比及..【等到】三年,可使足民。

如.【至于】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或者】会同,端.【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名词作动词,戴着帽子】,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名作动,弹奏】瑟希.【通“稀”,稀疏】,铿(kēng)尔.【拟声词后缀】,舍.(shě)【放下】瑟而作.【起】,对曰:“异乎.【和】三子者之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zhuàn)。

”子曰:“何伤..【何妨】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暮”,阴历三月】(mù)春者,春服既.【已经】成,冠.(guàn)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

古时,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五六人,童子..【少年,不到20岁的人】六七人,浴乎.【于,在】沂(yí),风.【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乎舞雩(yú),咏.【唱歌】而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亦:只是,不过。
• 莫:同“暮”。
• 既:已经。
• 乎: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 风:动词,吹风,乘凉。
• 喟然:长叹的样子。
• 与:赞成。
• 翻译:“曾点,你怎么样啊?”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 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孔子说:“有什么 关系呢?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 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一起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
• 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 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 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 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 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 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
冉有
• 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 • 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
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 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 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
思考
子路:
志:
• 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 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 侧重强国
• 信心十足,有远大抱负,刚强果决,知难而 进,具有政治军事的才能却直率鲁莽
冉有(求)
志: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 “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 俟君子”。
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由)(点) (求)(赤)


陪长者闲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长辈对晚辈说话 晚辈自称
称名
对平辈或尊辈
称字
古代的冠礼
男子二十岁由父亲在宗庙中主持冠礼。 行礼前:筮日(选定加冠的日期)
筮宾(选定加冠的来宾)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如:连词,或者。
•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端,古代用整幅布做 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在这里都作动词 用。
• 翻译:“公西赤,你怎么样啊?”公西赤回答说:“我 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 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 戴着礼帽,做一个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志向虽各有侧 重,但都愿意在 仕途上创一番 事业. 都是参 加政治.
曾皙
暮春时节,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描绘了一幅春游图 高雅、稳重、洒脱、从容、淡定
子路
•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
• 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 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 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 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
• 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 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 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皙
• 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 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发生在祭坛的场景。从 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 的理想。
• 对此,我们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 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 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希:同“稀”,稀疏。
• 尔:助词,在拟声词之后。
• 舍:放下。
• 作:起。
• 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 子路要以勇治国,态度不谦虚,所以孔子直接 指出笑他的原因。
❖ 冉有要以富治国,孔子用两个反问句肯定他能 得国而治。
❖ 公西华要做小相,孔子用三个反问句肯定他能 得国而治,并且肯定他具有这种才能。
❖ 曾皙构画了一幅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孔子赞 同他这种想法。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 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 可使治其赋(即兵役和军政)也,不知其 仁也。”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 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 侧重富民
•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公西华(赤)
志:
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 相”。)
• 侧重以礼治邦 • 重视礼治,具有娴熟礼仪,善于应对,善于辞
令。具有谦虚谨慎的美德。
子路: 侧重强国 冉有: 侧重富民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弟子言志
子路言志 冉有言志 公西华言志 曾皙言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 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尔,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之后,相当 于“然”。
• 摄:夹。 • 乎: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 加:加到……上。 • 师旅:侵略的军队。 • 因:接着。 • 饥馑:这里泛指荒年。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 • 为:治理。 • 比及:等到。 • 方:正道,指是非准则。 • 哂:笑。
行礼时:来宾加冠三次 缁皮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 皮弁(表示从此要服兵役)
爵弁(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
来宾敬酒
见母亲
由来宾取字
见兄弟姑姊
戴礼帽穿礼服带礼品去见国君卿大夫乡先生等
主人向来宾敬酒送礼品,礼成
重点字词读音
论语 lún 饥馑 jĭn 曾皙 xī 哂 shĕn 舞雩 yú 铿尔 kēng 小相 xiàng 沂 yí 冠者 guàn 喟 kuì 俟 sì 撰 zhuàn 摄 shè 比及 bì 毋 wú 冉 răn
• 翻译: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 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如果有人知道 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 •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 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则以何哉”。
• 后:走在后头。方位名词作动词。
• 夫:指示代词,那。
• 让:谦让。
• 唯:句首语气词,无义。
• 安:疑问代词,怎么。
• 之:指诸侯。
• 翻译: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 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只不过自己谈谈自己 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 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都不谦虚,因此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 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 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 见天子,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一 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以俟君子。
则何以哉? 公西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 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让)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 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吾与点也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 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 知尔,则何以哉?
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弟子三千,
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他的思想核心
是 仁 ,政治上主张 礼治
,鼓励
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在教育上,提
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
六经:《诗》《书》《礼》
六 《易》《乐》《春秋》 艺
六种科目:礼、乐、射、 御、书、数
《论语》是一部_语_录_体散文集,是孔子 的_门_人_和_再_传_弟_子__所辑录的孔子及 其弟子的言行录。《论语》包括《学而》 《为政》《里仁》等共_20_篇,每篇又分 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赅,精警诫人。 宋儒把《论语》和《_孟_子_》《_大_学_》 《_中_庸_》合称为“四书”。
孔子问志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 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 以:介词,因为。 • 乎:相当于“于”,放在形容词之后,可译为“比”。 • 尔:你们。 • 以:动词,认为。 • 居: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 知:了解,知道。 • 如:连词,假如,如果。 • 或:代词,在这里指人。 • 以:用,做。
说说你的理想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学习目标
一、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通过反复诵读,了解文章内容,理清 文章思路。
三、理解掌握常见文言词语“方”、 “如”、“与”等的意义及用法。
四、品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性 格和志向。
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 儒 家学
派创始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
一位你喜欢的人----物从容,稳健谈,谈机敏看好学法。。
释“哂”由“与”点之因。
我眼中的~~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问“志”
言“志”
四位弟子“志向”怎样?
评“志”
试从说话方式中体会其性格。
文章思路


子路 千乘之国,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求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或知尔,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
• 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 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 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 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 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
• 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