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__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6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什你 么知 能道 成我 行的 吗远 ?航 为
郑 和 下 西 洋
观察下列一组邮票
郑和的船队可能到过哪些 国家和地区?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 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 交流和友好关系。
郑 和 下 西 洋
郑和下西洋盛况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规模 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每 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 人数 每次出海2.7~2.8万人
16 中外的 交往与冲突
教学目标
•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 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 系的概况。 • 2. 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分析戚继光抗倭背 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综合评价戚继光民族英 雄。 • 3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树立 爱国志向。
自学指导
通读全文, 完成《高效》 填空题(10分钟)
3、科代表评价
“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 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明史· 日本传》
“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பைடு நூலகம்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
葡萄牙攫取在澳 门的居住权
你知道我是什么 时候回到祖国母 亲怀抱的么?
《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1.先独立看书,同 时注意拿笔做记号 2.再完成填空题 3.小组交流答案 4.展示评价(3分)
脉络总瞰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交 明 目的、条件、过程、影响 往 朝 的 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 对 外 冲 关 民族英雄 系 突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33年)
郑 和 下 西 洋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_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ppt课件
葡萄牙占据澳门
阅读课文,思考: 1、西方殖民者何时侵入我国? 2、葡萄牙用何种手段取得澳门 居住权?
郑和下西洋的远航特点:
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 航程远;到达国家多.
郑和远航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他们说的对吗?请 说明理由。
郑和从小能吃苦耐 劳,培养了英雄无 畏的气概。
宋元以来我国的 造船业发达,能 造出巨大的海船。
1.是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是造船技术的发达; 3.是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 泛运用; 4.是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 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本课小结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
交往
●戚继光抗倭
明中后期——国势衰落
●葡萄牙殖民者 攫取在我国澳门 的居住权
冲突
反 映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 围内已经由强盛逐渐转向衰弱了 。
知识梳理(画一画,标一标,记一记)
一、郑和下西洋1405—1433 7次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原因 2、郑和下西洋的具体情况 3、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 二、戚继光的抗倭 1、倭寇 2、“戚家军” 3、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 4、民族英雄戚继光 5、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外国殖民者开始对中国的侵略 2、葡萄牙通过欺骗(假意借用)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观察下列一组邮票
郑和的船队可能到过哪些 国家和地区?
郑和下西洋所经之地—— 柬埔寨
郑和下西洋所经之地——泰国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增强政治互信
加强高层交往和战略沟通,增 进政治互信,推动国际事务合 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应对挑战
加强沟通协调,妥善管控分歧 ,共同应对挑战,推动中外关 系不断向前发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文化交流丰富多彩
中外文化交流在文学、艺 术、教育、科技等领域取 得显著成果,增进了相互 了解和友谊。
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中外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高层交往频繁,国际事务 合作日益密切。
未来中外交往的趋势与挑战
趋势
未来中外交往将继续向纵深发展,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合作将更加紧密, 政治互信将更加牢固。
挑战
与中国的交往为西方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推动了西 方经济的繁荣。
丰富了西方的文化
中国文化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西方的文化内涵。
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进步
与中国的交往使西方更加开放和多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 2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中外交往推动了贸易和资本的全球化流动,促进 了世界经济的繁荣。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6课中 外的交往与冲突
目
CONTENCT
录
• 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 • 中外交往的主要方式 • 中外交往中的冲突与战争 • 中外交往对各自社会的影响 • 当代中外交往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01
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
古代中外交往的起源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丝绸之路逐渐成为古代中外交往的重 要通道,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
100%
玄奘西行
唐代高僧玄奘前往印度取经,促 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同时也为中 国与南亚地区的友好关系奠定了 基础。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ppt
戚继光抗倭
(原因)
元末明初, 倭寇骚扰。 明朝中期,
戚 继 光
奸商勾引,
烧杀掳掠。
戚继光是怎么样的 人?
未遥 敢知 忘夷 危岛 负浮 继 年天 光 华际 有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是我国杰出的一位民族英雄。
但封 原侯 海非 波我 戚平意
台州九捷
抗倭形势图
①抗倭斗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广大 人民利益; ②他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③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 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④戚继光的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也是原 因之一。 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是我国杰出的一位民族英雄。
郑 和 下 西 洋
郑和:本姓马,小字 三宝,云南人,回族。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 教,祖父和父亲曾从 海道到过伊斯兰教圣 地天方(今麦加),郑 和从小就听说过西洋 的一些情况。他12岁 入王府为宦官,明成 祖即位后,赐他姓郑。
BACK
郑和下西洋盛况(过程)
时间(早) 次数(多) 海船规模 (大) 船数(多)
航海图、罗盘针
美洲
罗盘针
印度
罗盘针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郑和最大的宝船
哥伦布最大的旗舰
约150╳ 60米
约 25╳ 6米
一个标准足球场
半个篮球场
一.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二.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 郑和吃苦耐劳、英勇无畏的品质 2、造船技术的发达 , 指南针的运用 3 、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三、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 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课外资料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A.郑和舰队的庞大B.明朝造船技术的先进
C.指南针用于航海D.水手有高超的驾驶技术
6、“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据此,我们应主要学习他的( )
A.忠君思想B.拒官态度C.军事才能D.爱国精神
2、请比较岳飞抗金和戚继光抗倭的异同。
3、分析: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
4、从戚继光等人身上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三、系统建学
四、限时作业
(三)课堂限时作业
课题: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班级:姓名:成绩:
1-6每个1分
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BFra bibliotek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
二、预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三、预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中外友好交往:下西洋
中外的冲突:抗倭
(二)局部揣摩
郑和下西洋
1、目的:2、时间:在位皇帝
3、出发地点:
4、次数:
5、最远到达:
6、作用:促进了和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关系。
7、地位: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
戚继光抗倭
1、倭寇指
2、明朝中期,民族英雄率领的荡平了的倭患。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的居住权。年月日回归(三)预习质疑
(二)课堂实施
课堂实施基本流程为:交流助学——拓展深学——系统建学
集体设计
个人修订
一、交流助学
小组交流.组间挑战
第16课 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第16课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第一教案———————————————教材教案【名师说课】教材分析明朝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
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
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教学方法1. 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2. 引导学生善于从优秀人物身上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3. 引导学生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要全面并抓住决定性的因素。
学习方法1. 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2.要善于把相似的历史人物事迹和贡献做归纳比较,加深印象。
3. 根据分析戚继光抗倭取4. 借助歌谣加深记忆。
郑和七次下西洋,发展外贸扩影响。
戚继光和俞大猷,抗击倭寇东南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
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_0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材分析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国力强盛,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
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而此时的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被动外交的局面即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期主动后期被动的外交概况。
(2)过程与方法:本课图文资料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这种开拓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戚继光抗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
与此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这样做都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比较法等四、教法过程1.导入新课由2008年,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的文艺汇演导入新课。
2.“郑和下西洋”一目。
指导学生观看《郑和》像,并阅读小字内容,认识郑和。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上课课件)
二万七千多人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西
洋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问题4: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对比
人物 郑和下西洋 时间 1405—1433 次数 7次 人数 2万7千多 哥伦布到达 美洲 1492—1504 4次 1500 达· 加玛到达 比较结果 印度 时间早 1497—1498 次数多 1次 160 4艘 人数多 船数多 船只大
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郑和 下西洋”场景,再现了600多年前明朝的郑和7次 率船队远航,创造航海奇迹的辉煌历史。
第3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 学习目标 •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 的居住权的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学习,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 能力。 • 重点难点 • 重点:郑和下西洋。 • 难点:本课空间概念
问题1:郑和为什么下西洋?
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 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郑和传》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宣扬明朝的国威 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郑和在航海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危险?
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海上迷路的可能 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中外冲突一: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山东蓬莱 人。明代杰出军事家, 17岁承袭父职,担负起 防御倭寇的任务。先后 在东南沿海抗倭,取得 了决定性的胜利,其军 队被称为“戚家军”。 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的 民族英雄。
登州
台州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1)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历史2,课时:13、教学准备:上网在百度里搜索有关资料二、教学课题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下册三、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②知道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归纳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他的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认识郑和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四、教学策略1、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法: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通过材料、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讲故事,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重点。
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
通过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情景假设,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突破难点。
2、课前导学学生分组查找与郑和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
了解郑和下西洋所到国家的自然条件、物产、风土人情等情况。
3、教学渗透点学习《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了解古今地名的变化,提高识读地图的能力。
活动,重走郑和之路。
五、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明朝的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1405——1433)目的:条件:过程:影响:六、教学反思本课对郑和下西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过程中,设置了一个具有反差性探讨性的问题,问题本身就能够对学生的评价加以引导。
原创2: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感悟历史
纵观历史,我国悲惨近代史是从海洋开始,而当 今棘手问题亦是海洋问题。
历史的记忆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论从史出
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 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东南亚4个国家的9位国王8次来华进行访问。他们之 中,有的因病不幸去世,将“体魄托葬中华”,至今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友好交往的 历史见证。 材料二:马六甲首席部长拿督里莫哈末阿里曾感慨地说,在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促 成下,才使马六甲这个弹丸之地,得以和当年超级强国的中国明朝建立稳固的外交 关系,而且两国的关系历久不衰。
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看,交往与冲突是并存的,和平 交往是主流,冲突是短暂的 ……
看我今朝
中国舰队在亚丁湾为商船护航。 在经济贸易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积极加入这一 经济大潮中。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自查互查
1、为了加强同 海外各国 的联系。明成祖派 郑和率27000多人, 从1405 年--- 1433 年,先后 7次 次下西洋,到过 亚非 30多个国 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 经济交流 ,加强了我国和 亚非各国的 友好关系 。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jué ) 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能力目标:通过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 的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 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结合材料,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众人智慧
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因素: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①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 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③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④开始远洋到印度洋沿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8.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时
间是( B )
A .1565年
B.1553年
C.1555年
D.1554年
9.郑和下西洋主要的目的是( A )
A.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美洲
印度
麦哲伦海峡
好望角
郑和下西洋 (1405年——1433年)
•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率领西 班牙船队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 洲新大陆。
• 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乘船绕 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第二年抵 达印度西海岸。
• 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西 班牙船队经南美洲南端的海峡进 入太平洋。
马来西亚三保公庙
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 “西洋” 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西洋,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目的: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宣扬明朝的国威 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代罗盘
郑和航海图
马船
水船
战船
宝船
坐船
我航海用的“宝船”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九 桅十二帆的船只,“一个锚,有几千斤重”。其 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大宝船 可容四五百人,甚至近千人。
郑和的船 队浩浩荡荡 驰航于辽阔 的大海上。 规模宏大、 组织周密, 是十五世纪 世界上最大、 最完备的船 队。
阅读导入新课:
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叫三宝垄,附近 的山上有个三宝洞,洞中有郑和塑像。 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山下有三宝井, 井旁有三宝亭,亭内供奉着郑和神主。 印度有三宝石刻雕像。在非洲东岸的 索马里,有个中国村又名郑和屯。上 述都是郑和或他的船队到达过的地方。 郑和是怎样远航的?明代的中外关系 中,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呢?
第16课中外交往和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简析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三、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郑和,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新知预习1、为了加强同的联系,从年到年,郑和下西洋,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关系。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2、元末明初,“”侵略骚扰我国。
明朝中期,明政府派将领,到沿海抗倭,他组建了一支抗倭队伍,人称“”,在台州战役,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3、从16世纪开始,一些相继来到我国的沿海地区,进行活动。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几种观点——政治原因说;经济原因为主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
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
2、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了郑和?3、明朝中期,国势日渐衰落,东南沿海倭患猖獗,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结果如何?4、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戚继光热爱祖国、淡泊名利;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郑和下西洋
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郑和下西洋一、课标要求: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二、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利用地图、图片、音像等直观的史料,通过识图、对比讨论等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和影响2、难点:郑和能够成功远航的条件四、学法指导以情境体验历史,以探究认识规律,以交流升华情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五、学习过程(一)观看视频《郑和下西洋》并注意其中涉及的信息(人物、时间、事件的过程、及其影响)。
(二)小组展示交流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盛况:时间______到_______,次数____,人数_________,到达范围:到过___________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3、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_____________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生成问题交流(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四)小组合作,交流探究郑和下西洋会遇到什么困难?远航能够完成具备了哪些条件?(展开想象,并结合所示材料及所学知识讨论回答)(五)释疑拓展(1)解决各个小组提出而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2)拓展延伸历史之谜:郑和其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与欧洲航海家的比较分析。
(六)达标反馈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D.榜葛剌和红海沿岸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A.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B.炫耀明朝的强大C.换回西洋各国的珠宝、香料、药材D.推销本国的丝绸和青花瓷3、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材料二:据《西洋番国志》记载,当时的航海“……皆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人教版
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3.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在于()
A.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B.推销商品,赚取A钱财C.进行海洋
科学考察D.学习海外各国的先进政治、经济制度
4.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取得九战九捷的辉煌战绩是在()
B
A.山东B.浙江C.福建D.广东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 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 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参考要点:P94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
物质前提: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客观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等。
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郑和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 组织才能;郑和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各船成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等。
B. 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C. 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D. 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人物 项目
抗击 对象 代表 利益 评价
戚继光
外来侵略 势力
中华民族 民族英雄
岳飞
国内女真 族统治者 中原和 江南人民 抗金英雄
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大船62艘 (连小船共200多艘)
17艘
4艘
船数最多
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 船只 大小
长44丈(151.8米) 宽18丈(61.8米)
长24.5米 宽6米
船只最大
航海家。 到达 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 地区
美洲
绕过好望角达 印度
路线最远
设备
航海图、罗盘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案 教学设计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编写人李庆霞单位仲里中学【教学任务】【教学流程】3探究为什么戚继光能取得抗倭的胜利?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这里的“攫取”“居住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葡萄牙人夺取了澳门的居住权?或葡萄牙人把澳门占为己有?料,讲有关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
师总结:葡萄牙人是通过贿赂、欺骗的方式,堂而皇之地住下来。
他们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所以叫“攫取”。
这是澳门被葡萄牙长期居留的开始,但他们只拥有“居住权”,澳门的主权仍属中国。
齐唱《七子之歌》拓展延伸(视实际情况而定,可课上讨论,也可留作课下讨论。
)岳飞、文天祥名垂千古,但都不被称为民族英雄。
而戚继光却被称为“民族英雄”,为什么?那么什么人才是“民族英雄”?(满族、蒙古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属民族内部纷争。
只有抗击中华民族以外的外国侵略者的英雄人物才被称为民族英雄。
)前后联系延伸升华反思完善达标测评一、单项选择题1.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受到热烈欢迎。
你知道他们随船带去的金银宝货中,销路最好的是什么吗?()①珠宝②丝绸③瓷器④药材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2、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航海时间是1405-1433年B、经历了亚非欧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C、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D、郑和曾七次远航3、戚继光曾赋诗名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你知道诗中的“夷岛”指哪里吗?()A、海外B、沿海岛屿C、日本D、葡萄牙4、明朝中期,我国面临的外来威胁主要是来自于()A、沙俄侵略者B、葡萄牙侵略者C、日本倭寇D、荷兰殖民者5、右图人物是明朝中期著名抗倭英雄,他是()A、岳飞B、戚继光C、郑和D、郑成功6. 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图3—16—3请回答:(1)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皇帝是()A、明太祖B、明成祖C、建文帝D、崇祯帝(2)郑和下西洋时的社会条件怎样?(3)郑和下西洋的起止时间是_______年到__________年,总共_______次下西洋。
16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重点、难点重点: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导入新课1、请学生中的“故事高手”给同学们讲“小郑和造船”的故事,回答有关问题:(1)郑和从小立下什么志向?(2)他的志向后来实现了吗?2、教师点拨、导入: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就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郑和就是这样的一个。
同学们,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下面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四、讲授新课(一)郑和下西洋(1、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学生阅读P94地图,同桌之间互相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是什么?教师适度引导,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几种观点——政治原因说;经济原因为主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
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
郑和下西洋在当时已具备了远航的物质前提和技术条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1.记住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占据澳门等基本历史知识,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取得胜利的原因分析,学会综合评价人物的方法。
3.通过学习郑和远航的盛况,感受当时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世界领地位【预习检测】(自我检查,心中有数)1.试着说一说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影响。
2.明朝有哪些殖民者侵略过我国?说一说戚继光抗倭的主要史实。
【新知探索】依据提纲,读课本,找答案,填空题把答案写在提纲上,问答题答案在课本上标出。
不会的地方同桌或小组内相互交流。
尽快记住横线上的基础知识。
一、郑和下西洋(读教材第一目大小字和第93页“导入框”的内容,完成下列题目并尽量记住。
注意94页的图哟。
本课学习重点。
15分钟。
)1.目的:。
2.时间:在位时(年---- 年)3.盛况:(试着从时间、次数、海船规模、船数、人数、到达范围、最远到达的地区等方面制一幅表格,使内容归类总结。
)4.最远到达的地方:。
动动手:试着从94页图上找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合作探究一:第94页“动脑筋”:郑和下西洋成功的条件有哪些?(自己找出答案,同桌对照一下,看谁找的全。
)5.双方交换的物品:与。
6.历史意义:(1);(2)。
二、戚继光抗倭(阅读第二目课文中的大小字,完成下列题目。
注意图片。
10分钟)1.简答题:倭寇是怎样形成的?给我国的东南沿海造成了怎样的损害?①形成:②损害:2.明政府的对策是:。
3.戚继光抗倭:(1)史实:①组建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
②开赴抗倭,荡平的倭寇。
③协同明军剿灭、的倭寇。
(2)结果:。
(3)评价:;合作探究二:“戚家军”与以前学过的“岳家军”有何异同点?合作探究三:“戚家军”能荡平倭寇的原因有哪些?合作探究四:课本96页“动脑筋”。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阅读第三目课文中的大小字,完成下列题目。
5分钟)1.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顶山市第三十一中学
交往: 郑和下西洋
冲突: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西洋是指什么地方?
文莱
西洋: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
阅读教材和以下材料,思考: 郑和为何要下西洋?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且欲耀兵异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国富强。
——《明史· 郑和传》
选择题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D ) A.东南亚各地 B.阿拉伯海沿岸 C.地中海东岸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 ) A.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B.炫耀明朝的强大 C.换回西洋各国的珠宝、香料、 药材 D.推销本国的丝绸和青花瓷
3.郑和下西洋所带去的物品中最 受欢迎的是(B ) A.金银宝物 B.丝绸、瓷器 C.香料、宝石 D.香料、药材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2.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 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这首童谣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戚继光抗倭
但 愿 海 波 平
封 侯 非 我 意
倭寇是指当时骚扰我国东南沿海 一带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
“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 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
3.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有(B ) ①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 ②开始遭受西方殖 民侵略 ③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④开 始远洋到印度洋沿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4.1553年,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西方 殖民国家是(A) A.葡萄牙 B.荷兰 C.西班牙 D.意大利
明政府为什么要抗倭?
倭寇烧杀抢掠,给东南沿海百 姓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戚继光抗倭为什 么能取得成功?
登州
浙江台州 福建 广东
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
A 战争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B 军队纪律: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C 将领素质: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戚继光抗倭和岳飞抗金有什么不同?
戚继光 抗击 对象 代表 利益 历史 地位 岳飞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宣扬国威
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 远航?
明朝前 期国力 的强盛
造船技 术发达
指南针 的运用 郑和吃苦 耐劳、勇 于探索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归纳小结——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时间
1405— 1433年
次数
七次
到达范围 最远到达红海 沿岸和非洲东 海岸地区
外来侵略势 力—倭寇
少数民族 政权—金
中华民族 民族英雄
汉族军民 抗金英雄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 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 对我国东南沿海进行侵略活动
•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 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 恢复行使主权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交 明 目的、条件、过程、意义 朝 的 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 对 外 关 民族英雄 系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33年) 往 冲 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