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学案(41份) 沪科版7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平面内点的坐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抽象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概念,使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原点、横轴和纵轴等,会由坐标描点,由点写出坐标;让学生体会到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2.经历画平面直角坐标系,由点写出坐标和由坐标描点的过程,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会准确地由点写出坐标,由坐标描点。
【教学难点】各象限内坐标的符号及各坐标轴上点坐标的特点,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情境:(一)回顾一下数轴的概念,及实数与数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二)情境:(多媒体显示)如图所示请指出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直线表示一条笔直公路,向东为正方向,原点为学校位置,A、B是位于公路旁两学生家的位置,你能说出它们的位置吗?这说明了什么?引申:确定一个点在直线上的位置,只需要一个数据,这个实数可称为点在数轴上的坐标。
怎样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呢?二、观察交流,构建新知。
观察、交流、思考:(1)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需要什么条件?(2)既然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需要两个数,那么能否用两条数轴建立模型来表示平面上任一点的位置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边操作边讲出:为了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我们先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原点重合的数轴,水平的数轴叫x 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垂直的数轴叫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交点O为原点,这样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有了坐标平面,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引导观察:如图中点P可以这样表示:由P向x轴作垂线,垂足M在x 轴上的坐标是-2,点P向y轴作垂线,垂足N在y轴的坐标是3,于是就说点P的横坐标是-2,纵坐标3,把横坐标写在纵坐标前面记作(-2,3),即P点坐标(-2,3)。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单元一:代数表达式教学目标:1. 了解代数表达式的概念及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读写代数表达式。
2. 掌握分式的含义及其基本运算,能够进行基本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应用代数表达式和分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代数表达式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 分式的概念及基本运算。
3. 应用代数表达式和分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应用代数表达式和分式解决实际问题。
2. 倒数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内容及安排:1. 代数表达式的概念及基本性质(2课时):1. 代数表达式的概念及简单实例的讲解。
2. 代数表达式的基本性质:同类项的加减、因式分解。
3. 代数表达式与数的关系。
4. 常见代数表达式的读写方法。
2. 分式的概念及基本运算(3课时):1. 分式的含义及简单实例的讲解。
2. 分式的基本运算:加减乘除。
3. 分式的约分和通分。
4. 分式的应用实例。
3. 应用代数表达式和分式解决实际问题(5课时):1. 代数表达式和分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利用代数表达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 利用分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4. 倒数的概念和性质(1课时):1. 倒数的概念及简单实例的讲解。
2. 倒数的性质及简单应用。
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法:通过发现问题、引导发问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和解析,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 讨论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创新。
课时安排:本单元共计11课时。
单元二:数与式的运算教学目标:1. 了解有理数、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够正确读写各种类型的数。
2. 掌握数的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能够运用数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应用有理数进行计算,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数的概念和性质;2. 数的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3. 应用有理数进行计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平面内点的坐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抽象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概念,使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原点、横轴和纵轴等,会由坐标描点,由点写出坐标;让学生体会到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2.经历画平面直角坐标系,由点写出坐标和由坐标描点的过程,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会准确地由点写出坐标,由坐标描点。
【教学难点】各象限内坐标的符号及各坐标轴上点坐标的特点,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情境:(一)回顾一下数轴的概念,及实数与数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二)情境:(多媒体显示)如图所示请指出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直线表示一条笔直公路,向东为正方向,原点为学校位置,A、B是位于公路旁两学生家的位置,你能说出它们的位置吗?这说明了什么?引申:确定一个点在直线上的位置,只需要一个数据,这个实数可称为点在数轴上的坐标。
怎样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呢?二、观察交流,构建新知。
观察、交流、思考:(1)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需要什么条件?(2)既然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需要两个数,那么能否用两条数轴建立模型来表示平面上任一点的位置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边操作边讲出:为了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我们先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原点重合的数轴,水平的数轴叫x 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垂直的数轴叫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交点O为原点,这样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有了坐标平面,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引导观察:如图中点P可以这样表示:由P向x轴作垂线,垂足M在x 轴上的坐标是-2,点P向y轴作垂线,垂足N在y轴的坐标是3,于是就说点P的横坐标是-2,纵坐标3,把横坐标写在纵坐标前面记作(-2,3),即P点坐标(-2,3)。
[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学案(41份) 沪科版30
课题:其他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学习目标】1.理解用“角角边”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增强推理意识;2.通过探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挖掘思维潜能.【学习重点】运用“角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学习难点】运用已学过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行为提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区分AAS与ASA,不能混淆.学习笔记: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旧知回顾:我们学过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哪几种?如何叙述?答:SAS,ASA,SSS共三种.分别是: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角边”“SAS”);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角边角”“ASA”);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边边”“SSS”).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AAS的判定方法阅读教材P 105~P 106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AAA”“SSA”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不能举出反例.答:“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对于“AAA”,如边长不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是60°,但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对于“SSA ”,如图△ABC 与△ABD 满足AB =AB ,AC =AD ,∠ABC =∠ABD ,但它们也不全等. 2.“AAS”能否判定三角形全等,为什么?答:“AAS”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可以推出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个角也分别相等,这样AAS 就可以转化为ASA ,从而可以判定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典例:如图,∠E =∠F=90°,∠B =∠C ,AE =AF ,推出△ABE ≌△ACF 的根据是AAS . 仿例1:如图,在△ABC 和△DEF 中,点B 、F 、C 、E 在同一条直线上,BF =CE ,AC ∥DF ,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F,这个条件是∠A =∠D (答案不唯一)(判定的理由是AAS).仿例2:如图,已知∠BAC=∠DAE,∠ABD =∠ACE ,BD =CE ,试判断AB 与AC 的大小. 证明:AB =AC.理由:∵∠BAC =∠DAE ,∴∠BAC -∠DAC =∠DAE -∠DAC ,即∠BAD =∠CAE ,在△ABD 和△ACE 中,⎩⎪⎨⎪⎧∠BAD =∠CAE,∠ABD =∠ACE,BD =CE ,∴△ABD ≌△ACE(AAS),∴AB =AC.方法归纳: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在直角三角形中同样适用.行为提示: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对照答案,提出疑惑,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各小组展示的黑板上,在小组展示的时候解决.积极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解法,大胆质疑,认真倾听.做每一步运算时都要自觉地注意有理有据.知识模块二AAS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范例:(宜宾中考)如图,已知:在△AFD和△CEB中,点A、E、F、C在同一直线上,AE=CF,∠B=∠D,AD ∥BC.求证:AD=BC.解:∵AE=CF,∴AE+EF=CF+EF,即AF=EC.∵AD∥BC,∴∠A=∠C.在△ADF和△CBE中,⎩⎪⎨⎪⎧∠A =∠C,∠D =∠B,AF =EC ,∴△ADF ≌△CBE(AAS),∴AD =BC. 仿例1:(陕西中考)如图,在Rt △ABC 中,∠ABC =90°,点D 在边AB 上,使DB =BC ,过点D 作EF ⊥AC ,分别交AC 于点E ,CB 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AB =BF .证明:∵EF ⊥AC ,∴∠FEC =90°,∴∠F +∠C =90°, ∵∠ABC =90°,∴∠A +∠C =90°,∴∠A =∠F , 在△ABC 和△FBD 中,∴△ABC ≌△FBD (AAS ),∴AB =BF .仿例2:如图,在△ABC 中,∠BAC =90°,AB =AC ,AE 是过点A 的一条直线,且B 、C 在AE 的异侧,BD ⊥AE 于点D ,CE ⊥AE 于点E ,问:BD 、DE 、CE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说出理由.解:BD =DE +CE .理由:∵BD ⊥AE ,CE ⊥AE ,∴∠BDA =∠A EC =90°,又∵∠BAC =90°,∴∠BAD +∠ABD =90°,∠BAD +∠EAC =90°,∴∠ABD =∠CAE .⎩⎪⎨⎪⎧∠A =4,∠ABC =∠FBD ,BC =DC ,∴△ABD ≌△CAE (AAS ),∴BD =AE ,AD =CE ,∵AE =AD +DE ,AD +DE ,∴BD =DE +CE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 AAS 的判定方法知识模块二 AAS 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 【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如教材中有的生活场景的选择,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因此,我们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反思中加以记录。
今天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1最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1最新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设计理念: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一、从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导入并引入。
3:8=9:( ) 0.5:( )=5:17制造冲突,也为后面的思考题做理论铺垫,顺便起到引入课题,探索性质后回应开头的知识,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请勇敢的同学配合老师)师:某某你出生的时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根据学生的回报板书两次分子分母上下易位,同为比例的外项)你还想知道教师内谁的生日,请他告诉你.(板书一次,做一个内项,那么括号应该怎样填呢)今天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迅速的填出了。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二、探索发现新知。
1、引用练习中的3:8=9:24为例子,比例中的四个数叫什么名字呢?两端的两项叫做什么,中间的两项叫做什么?(自学课本) 学生回报,师完成板书:(注意板书的时候教师的手势要指明确到位)2、练习:请指出下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80:2=200:56:10=9:151/2:1/3=6:40.2:2.5=4:502.4:1.6=60:403、这么多的比例,每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存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可以说的具体一些。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沪科版〕第11 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上点的坐标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 ,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 , 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 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 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 . 点的坐标 , 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过程与方法】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 , 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开展之间有联系, 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 , 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 坐标能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 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你会怎么说 ?生甲 : 我在第 3排第 5个座位 .生乙 : 我在第 4行第 7列.师:很好 ! 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 , 是对应某一个座位 , 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 , 获取新知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 , 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的位置 , 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 ,但是 , 如果 (5,3) 表示 5排3号的话 , 那么 (3,5) 表示什么呢 ?生:3 排5号.师:对, 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 , 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 . 谁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生: 用一个有序的实数对来表示.师:对. 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 有序实数对是不是也可以和一个点对应起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 . 水平的数轴叫做x 轴或横轴 , 取向右为正方向 ; 竖直的数轴叫做 y轴或纵轴 , 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交点为原点 . 这样就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 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师: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 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了.现在请大家自己动手画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 学生操作 , 教师巡视 . 教师指正学生易犯的错误 .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如图 , 由点 P分别向 x轴和 y轴作垂线 , 垂足 M在x轴上的坐标是 3, 垂足 N在y轴上的坐标是 5, 我们就说 P点的横坐标是 3, 纵坐标是 5, 我们把横坐标写在前 , 纵坐标写在后 ,(3,5) 就是点 P的坐标 . 在x轴上的点 , 过这点向 y轴作垂线 , 对应的坐标是 0, 所以它的纵坐标就是 0; 在y轴上的点 , 过这点向x轴作垂线 , 对应的坐标是 0, 所以它的横坐标就是 0; 原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0, 即原点的坐标是 (0,0).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 如图 , 请同学们写出 A、B、C、D这四点的坐标 .生甲 :A 点的坐标是 (-5,4).生乙 :B 点的坐标是 (-3,-2).生丙 :C点的坐标是 (4,0).生丁 :D点的坐标是 (0,-6).师: 很好 ! 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写出点的坐标, 如果一点的坐标为(3,-2),怎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找到这个点呢?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在x轴上找出横坐标是 3的点 , 过这一点向 x轴作垂线 , 横坐标是 3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 在y轴上找出纵坐标是-2 的点, 过这一点向y轴作垂线, 纵坐标是 -2 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 ; 这两条直线交于一点 , 这一点既满足横坐标为3, 又满足纵坐标为 -2, 所以这就是坐标为 (3,-2) 的点 . 下面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中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 并描出A(2,-4),B(0,5),C(-2,-3),D(-5,6)这几个点.学生动手作图 , 教师巡视指导 .三、深入探究 , 层层推进师:两个坐标轴把坐标平面划分为四个区域 , 从x轴正半轴开始 , 按逆时针方向 , 把这四个区域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注意 : 坐标轴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 在同一象限内的点 , 它们的横坐标的符号一样吗 ?纵坐标的符号一样吗 ?生: 都一样 .师:对, 由作垂线求坐标的过程 , 我们知道第一象限内的点的横坐标的符号为 +, 纵坐标的符号也为 +. 你能说出其他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吗 ?生:能. 第二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 (-,+), 第三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 (-,-), 第四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 (+,-).师:很好 ! 我们知道了一点所在的象限 , 就能知道它的坐标的符号 . 同样的,我们由点的坐标也能知道它所在的象限 . 一点的坐标的符号为 (-,+),你能判断这点是在哪个象限吗?生: 能, 在第二象限 .四、练习新知师: 现在我给出几个点 , 你们判断一下它们分别在哪个象限.教师写出四个点的坐标 :A(-5,-4),B(3,-1),C(0,4),D(5,0).生甲 :A 点在第三象限 .生乙 :B 点在第四象限 .生丙 :C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它在 y轴上 .生丁 :D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它在 x轴上 .师:很好 ! 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 在上面描出这些点 .学生作图 , 教师巡视 , 并予以指导 .五、课堂小结师: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生: 认识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 会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 坐标能描点 , 知道了四个象限以及四个象限内点的符号特征.教师补充完善 .教学反思物体位置的说法和表述物体的位置等问题,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但可能没有想到这些问题与数学的联系 . 教师在这节课上引导学生去想到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 让学生参与到探索获取新知的活动中 , 主动学习思考 , 感受数学的魅力 .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实例与坐标的联系感受坐标的实用性 , 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2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平面上的点连接成的图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顶点 , 从而描述图形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 认识坐标系中的图形 ., 形成二维平面图形的概念, 开展抽, 体验通过二维坐标来描述图形理解平面上的点连接成的图形, 计算围成的图形的面积.【难点】不规那么图形面积的求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 导入新知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也学习了点的坐标,怎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个点表示出来. 下面请大家在方格纸上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 并在上面标出 A(5,1),B(2,1),C(2,-3)这三个点.学生作图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二、合作探究 , 获取新知师: 现在我们把这三个点用线段连接起来, 看一下得到的是什么图形?生甲 : 三角形 .生乙 : 直角三角形 .师: 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生: 能.教师挑一名学生 : 你是怎样算的呢 ?生:AB的长是 5-2=3,BC的长是 1-(-3)=4,所以三角形ABC的面积是× 3×4=6.师: 很好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大家再描出四个点 :A(-1,2),B(-2,-1),C(2,-1),D(3,2),并将它们依次连接起来看看形成的是什么图形?学生完成操作后答复 : 平行四边形 .师: 你能计算它的面积吗 ?生: 能.教师挑一名学生 : 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生:以BC为底 ,A 到BC的垂线段 AE为高 ,BC的长为 4,AE的长为 3,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 4×3=12.师:很好 ! 刚刚是点 , 我们将它们顺次连接形成图形 ,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连接成的图形 :教师多媒体出示以下图 :: 如果我取 x正半上的点起始点 , 按逆序 , 你能出个形是由哪些点次接成的 ?生: 能.(6,0),(4,2),(4,4),(2,4),(0,6),(-2,4),(-4,4)⋯⋯: 很好 ! 你怎向另一个同学描述一个八角星, 他画出来呢 ?生: 在坐系里画出点(6,0),(4,2),(4,4),(2,4),(0,6),(-2,4),(-4,4),⋯⋯,然后把它次接成一个封的形 .三、新知: 我在已建立了点与形之的系, 能用点来表示形了 .我来看一个例子 , △ ABC三个点的坐分A(-1,1),B(4,1),C(6,4),求△ ABC的面.教找一名学生板演 , 其余学生在下面做 , 然后集体正得到 :由可知 , △ABC的面 S=×5×3=.四、堂小: 我今天学了哪些新知?有什么收 ?生: 我今天学了由点接成的形, 求封形的面 .教充完善 .教学反思本开始我出三点的坐 , 学生自己建立平面直角坐系 , 并且在其中描出些点 , 既复了上的内容 , 又引出了本所要的知 . 在画出三角形和平行四形后 , 我引学生去利用网格算封形的面 . 通八角星的例子引学生自己去学找点的位置和它的坐之的关系 , 形成数形合的思想 , 用数字特征去描述它之的关系.形在坐系中的平移教学目【知与技能】研究在同一坐标系中 , 图形的平移与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 , 开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和意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图形的平移过程 , 探究图形的平移与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探究图形的平移与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 感受数学与图形的平移、物体的运动等有实际意义的事情之间的关联, 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 .重点难点【重点】经历图形平移和坐标变化的过程, 开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和意识.【难点】归纳出图形平移与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 导入新知师: 在上一节课 , 我们把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连接成了封闭的图形,,现在 A(-2,4),B(-4,3),C(1,1),用线段把这三点连接成一个封闭图形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生: 三角形 .师:对. 这节课我们把这个图形在同一坐标系中平移 , 探究平移后的顶点坐标与原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 获取新知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 我们把这个三角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向右平移 2 个单位 , 看看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的顶点坐标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生: 横坐标增加了 2, 纵坐标不变 .师: 对. 假设是向左平移 2个单位呢 ?坐标会有什么变化 ?生: 横坐标减 2, 纵坐标不变 .师:很好 ! 假设把这个三角形向上平移 3个单位 , 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坐标又有什么改变 ?生: 横坐标不变 , 纵坐标加 3.师: 对. 向下平移 3个单位呢 ?生: 横坐标不变 , 纵坐标减 3.师:同学们答复得很好 ! 一个图形的顶点坐标和它发生的位移 , 即它移动的方向和距离 , 我们根据刚刚得出的结论 , 可以写出它位移后的顶点的坐标 , 画出它位移后的图形 . 如果位移前的图形和位移后的图形 ,你能写出它的位移过程吗?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平移前的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3,4),(-2,7),(1,2),平移后顶点的坐标是 (0,2),(1,5),(4,0),请同学们写出它平移的过程.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 , 其余同学在下面写 .师: 我们可以分别看横、纵坐标的变化, 横坐标都增加了 3, 所以在沿 x 轴方向上发生了怎样的位移?生: 向右平移了 3个单位 .师:对, 你们观察一下纵坐标的变化 , 说一说它在沿 y轴方向上发生了怎样的位移 ?生: 纵坐标减少了 2, 向下平移了 2个单位 .师: 对. 所以我们得出它位移的过程是先向右平移 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 2 个单位 , 或者是先向下平移 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 3个单位 .三、例题讲解【例】如图 , 将△ ABC先向右平移 6个单位 , 再向下平移 2个单位得到△ A1B1C1. 写出各顶点变动前后的坐标 .解:用箭头代表平移 , 那么有 : A(-2,6) →(4,6)→A1(4,4),B(-4,4) →(2,4) →B1(2,2),C(1,1) →(7,1) →C1(7,-1).教师多媒体出示 :点(x,y) 向平移 a(a>0) 个单位 ?平移后的坐标为师:任意一点 (x,y) 向某一个方向平移后点的坐标会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思考以上四个小题 .学生思考交流后 , 得到结论 :点(x,y) 向左平移 a(a>0) 个单位 ?平移后的坐标为 (x-a,y);点(x,y) 向右平移 a(a>0) 个单位 ?平移后的坐标为 (x+a,y);点(x,y) 向上平移 a(a>0) 个单位 ?平移后的坐标为 (x,y+a);点(x,y) 向下平移 a(a>0) 个单位 ?平移后的坐标为 (x,y-a).四、练习新知师: 我们现在来做一道题目 , 练习一下 .教师多媒体出示 :三角形 ABC,它的三个顶点 A、B、C的坐标分别为(-5,3),(-2,4),(0,2),它平移后的三角形为△ A'B'C',A'点的坐标是(3,-1),求B'点和C'点的坐标.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 , 其他同学在下面做 , 然后集体订正得到 :B' 点的坐标为 (6,0),C'的坐标为(8,-2).五、课堂小结师: 你今天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生: 学习了图形的平移和位移变化之间的关系.师: 你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提问 , 教师解答 .教学反思图形由静到动 , 静时我们用顶点坐标来描述它 , 动后我们也可以描述这个过程 . 在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局部 , 通过让学生观察把一个的三角形向右平移后得到新的三角形 , 并比拟平移前后三个顶点的坐标的变化 , 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 不但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 还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 ,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的根底上 , 探究图形在坐标系内平移的变化规律的 . 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 , 依次经过点和图形的平移的观察、画图、猜测、验证、归纳、比拟、分析等活动 , 最终探究出点的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以及图形上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第12章一次函数函数第1课时函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量、变量的概念 .2.能区分一个关系中的常量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 .3.能识别一个关系式是不是函数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分析、思考、总结的过程 , 开展观察推理能力和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2.感知变量对数学问题的描述、研究的作用 .3.理解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的数学表达方式 , 使学生将实际问题和数学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让学生共同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2.让学生自己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4.通过变量、常量概念的引入 , 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在不断开展的 , 意识到事物是不断开展变化的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 , 判断一个数量关系是否是函数.【难点】理解函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 导入新知师: 你还记得汽车在匀速行驶时, 路程和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吗?生: 记得 , 路程 =速度×时间 .师: 好. 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多媒体出示 ( 问题 1): 汽车以 50千米 / 时的速度匀速行驶 , 它行驶的路程用 s表示 , 时间用 t 表示 , 根据刚刚那个公式 , 你能得到 s和t 的什么数量关系 ?生:s=50t.师: 对. 这里面有哪些量 ?生: 路程、速度和时间 .师: 这道题中 , 速度是具体的一个量 , 是多少呢 ?生:50.师: 对. 这里面有三个量 : 路程、 50和时间 .二、合作探究 , 获取新知教多媒体出示 (2):01234567⋯t/min海拔高18001830186018901920195019802021⋯度h/m同学看个和相的表格, 上面反映的有几个量 ?学生思考后答复 : 两个 .: 哪两个 ?生甲 :.生乙 : 气球上升到达的海拔高度.: 同学答复得很好 ! 你再察一下 , 气球在个上升程中 , 平均每分上升了多少米 ?生:30 米.: 你能算出当 t=3min 和t=6min 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生:能,3 分 1 890 米,6 分 1 980 米.: 很好 .教多媒体出示 (3):: 在个中 , 有哪几个量 ?生: 两个 , 和荷 .: 你能出一天中任意一个刻的荷是多少 ?如果能的 , 和20h的荷分是多少 ?学生量后答复 : 能. 是 10×103兆瓦 ,20h 是 17×103兆瓦 .: 用科学数法怎表示 ?生:是× 104兆瓦,20h 是× 104兆瓦 .: 同学答复得很好 ! 你是怎么找到的数据的呢?生: 根据的荷得到的.师:很好 ! 这一天的用电顶峰和用电低谷时的负荷分别是多少 ?它们各是在什么时刻到达的 ?学生测量后答复 : 用电顶峰时的负荷是×104兆瓦 , 在时到达 ; 用电低谷4时的负荷是× 10 兆瓦, 在时到达 .师: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刹车后仍将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某型号的汽车在路面上的刹车距离sm与车速 vkm/h之间有以下经验公式 :s=这个式子中涉及了哪几个量?生甲 : 刹车距离、车速 .生乙 :256.师: 当车速为 60km/h时的刹车距离是多少呢 ?结果保存一位小数 .学生计算后答复 :.师: 在第一个问题中 , 速度一直是 50千米 / 时 , 我们把不变的 50称为常量 ; 变化的 s和t 称为变量 , 其中 t 是自变量 ,s 是随着时间 t 的变化而变化的 ,s 是因变量 . 下面我们看看其他三个问题中 , 哪些是常量 , 哪些是自变量 , 哪些是因变量 ?生甲 : 第二个问题中 ,30 是常量 , 时间是自变量 , 海拔高度是因变量 .生乙 : 第三个问题中 , 没有常量 , 时间是自变量 , 负荷是因变量 .生丙 : 第四个问题中 ,256 是常量 , 车速是自变量 , 刹车距离是因变量 .师: 很好 ! 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有没有对应的关系呢?生:有.师:由前面的探究 , 我们能得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在数量上有怎样的对应关系 ?生: 自变量取一个值 , 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 , 因变量就有相应的一个值.师:很好 !教师板书并口述定义 :一般地 , 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 x、y, 如果对于 x在它允许的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 ,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 那么就称 x是自变量,y 是x函数 .师:在这个定义中 , 我们要注意“唯一确定〞这四个字 , “唯一〞要求只有一个 , “确定〞要求它们的关系是确定的 , 不能是未明确的、模糊的 .根据函数的定义 , 你能说出以上四个问题中哪一个量是哪一个量的函数吗?生甲 ; 问题 1中行驶路程 s是行驶时间 t 的函数 .生乙 : 问题 2中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h是时间 t 的函数 .生丙 : 问题 3中负荷 y是时间 t 的函数 .生丁 : 问题 4中刹车距离 s是车速 v的函数 .师: 大家答复得很好 !三、练习新知师: 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多媒体出示并口述 :以下等式中 ,y 是x的函数的有22学生思考后答复 , 然后集体订正 . y是x的函数的有①②③⑤⑦ ..?⑥x=|y|;⑦y=;⑧y2=4x.四、课堂小结师: 你今天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生: 学习了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函数.教师补充完善 .教学反思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改变 , 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 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 , 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 通过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一个公式 , 引入本节课 , 同时带着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 并引入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 . 而函数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对自变量取的一个值 , 因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 这点要向学生讲清楚 , 学生理解了就能判断一个变量是不是另一个变量的函数 .第2课时函数(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列表法表示函数 .2.会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函数 .3.会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4.给定自变量 , 能求出函数值 .【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列表法和解析法表示函数的过程 .2.通过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使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选用适宜的方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 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 独立思考 .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 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集体意识 .3.让学生观察、描述发现的问题 , 培养学生表述自己思想和归纳概括、收集信息的能力 .4.让学生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用解析法表示函数 , 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难点】建立一个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 导入新知师:上节课 , 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函数 , 同学们还记得它的内容吗 ?学生答复 .师:大家说得很好 , 函数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 , 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地研究它 .二、合作探究 , 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2:上节课我们在问题2中用表格表示热气球上升到的海拔高度与时间数值之间存在的关系, 这种通过列出自变量的值与对应的函数值的表格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学生熟记 .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 4.这是另一种表示函数的方法 , 是用 s和v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来表示的 , 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解析法 .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 你能把问题 2中表格反映的情况用语言表达一下吗 ?学生思考后答复 : 能. 热气球的初始海拔高度是 1 800 米, 每分钟上升 30米.师: 很好 ! 它是匀速上升的吗 ?生:是.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中的问题 1.你能仿照这个匀速运动的例子写出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h和时间之t间的关系吗 ?注意 : 这里 h是初始高度和上升高度的和 , 上升高度相当于热气球上升的路程 .学生思考后答复 : 能.h=1 800+30t.师:很好 ! 一般地 , 我们按自变量的降幂排列 , 就是写成 h=30t+1 800. 这说明同样一个问题 , 它的描述方式可以不止一种 , 我们可以选用适当的方式来表示 , 也可以把一种表示方式描述的问题用另一种表示方式来写 .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介绍的函数的定义:一般地 , 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 x、y, 如果对于 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 ,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 那么就说 x是自变量,y 是x的函数 .师:同学们, 这里要求在自变量的允许范围内, 就是说自变量是有范围的, 在哪些情况下自变量不是所有实数都可以取呢 ?谁能说说我们学习过的式子中哪些式子的取值有限制 ?生: 分母不能为零 , 开平方时被开方数应该大于等于零.师:对. 所以我们在用解析法表示时 , 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 在实际应用中 , 除了要保证这个式子有意义 , 还要求它有实际意义 .三、练习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 :【例 1】求以下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1)y=2x+4;(2)y=-2x2;(3)y=;(4)y=.解:(1)x 为全实体实数 .(2)x 为全实体实数 .(3)x ≠2.(4)x ≥3.【例 2】当x=3时,求以下函数的函数值: (1)y=2x+4;(2)y=-2x 2;(3)y=;(4)y=.解:(1) 当x=3时,y=2x+4=2 ×3+4=10.(2) 当x=3时,y=-2x 2=-2 ×32=-18.(3) 当x=3时,y===1.(4) 当x=3时,y===0.【例 3】33一个游泳池内有水 300m,现翻开排水管以每小时 25m的排出量排水 .3(1) 写出游泳池内剩余水量 Qm与排水时间 th 间的函数关系式 ;(2) 写出自变量 t 的取值范围 ;(3) 开始排水后的第 5h末, 游泳池中还有多少水 ?3(4) 当游泳池中还剩 150m时 , 已经排水多少小时 ?解:(1) 排水后的剩水量 Q是排水时间 t 的函数 , 有Q=300-25t=-25t+300.(2)33全部排完只需 300÷25=12(h),由于池中共有 300m水, 每小时排 25m,故自变量 t 的取值范围是 0≤t ≤12.(3)3当t=5 时, 代入上式 , 得Q=-5×25+300=175(m), 即第 5h末, 池中还有3水175m.(4)当Q=150时, 由150=-25t+300, 得t=6(h),3池中还剩水 150m时, 已经排水6小时 .四、课堂小结师: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生: 学习了函数的两种表示方法、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函数值.教师补充完善 .教学反思。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学案(41份) 沪科版17(免费推荐下载)
课题:三角形中角的关系【学习目标】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等于°的推导过程,会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重点】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习难点】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行为提示:点燃激情,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旧知回顾:.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如何分类?答: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三边关系是什么?答: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自学互研生成能力三角形按角分类)阅读教材~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什么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如何分类?答: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分方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折纸,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说明:学生自由抢答,答对记分,答错不记分.行为提示: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对照答案,提出疑惑,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各小组展示的黑板上,在小组展示的时候解决.积极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解法,大胆质疑,认真倾听.做每一步运算时都要自觉地注意有理有据.范例:在△中,若∠、∠都是锐角,则△是(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上都有可能仿例:在△中,若∠=°,则此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仿例:如图所示,图中有五个三角形,四个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和)阅读教材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答:三角形内角和等于°..你学过哪些方法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答:用折叠、剪拼或用量角器度量的方法都可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典例:(·杭州中考)如图,在△中,∠=°,∠=°,平分∠,交于,∥,交于,则∠的大小是( ) .°.°.°.°仿例(·枣庄中考)如图,∥,交于,∠=°,∠=°,则∠的度数为( ).°.°.°.°变例:如图所示,∠=°,∠+°=∠,∠=°,试说明∥.证明:∵∠+∠+∠=°,又∵∠=°,∠=∠+°,∴°+∠+∠+°=°,∴∠=°,∴∠=∠,∴∥.交流展示生成新知.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三角形按角分类知识模块二三角形的内角和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收获:.存在困惑:。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目录11.1 第1课时平面直角坐标系及点的坐标11.1 第2课时坐标平面内的图形11.2 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12.1 第1课时变量与函数12.1 第2课时函数的表示方法12.2 第1课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2.2 第2课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2.2 第3课时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12.2 第4课时一次函数的应用——分段函数12.2 第5课时一次函数的应用——方案决策12.2 第6课时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12.3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12.4 综合与实践一次函数模型的应用13.1.1 三角形中边的关系13.1.2 三角形中角的关系13.1.3 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13.2 第1课时命题13.2 第2课时证明13.2 第3课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推论1、213.2 第4课时三角形的外角14.1 全等三角形14.2.1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14.2.2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14.2.3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14.2.4 其他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4.2.5 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4.2.6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15.1 第1课时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15.1 第2课时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轴对称15.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5.3 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15.3 第2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15.3 第3课时直角三角形中30°角的性质定理15.4 第1课时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15.4 第2课时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1.1 平面内点的坐标第1课时平面直角坐标系及点的坐标学习目标:1.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原点、横轴、纵轴和象限;会由点写出坐标,由坐标描点.2.能正确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经历由点写出坐标,由坐标描点,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学习重点:正确认识直角坐标系,会准确地由点写出坐标,由坐标描点.学习难点:平面内点的坐标的有序性.☆自主学习☆一、链接:1.什么叫数轴?它有哪三要素?实数与数轴有怎样的关系?2.请你试着画一条数轴,并把下列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4,0.3,,,0,﹣0.3…(表示2, 的点可以近似标出)二、导读:认真阅读课本,解答下面的问题:1.你的班级里面的座位,如果以前后为排数,左右为列数,那么你的座位是在第排第列;那么教室中吴小明的座位是在第排第列;王健的座位是在第排第列.思考:确定一个点在直线上的位置,只需一个数据,确定平面内一个点的位置需要什么条件?2.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在平面内画的数轴,水平的数轴叫或,取向为正方向;垂直的数轴叫或,取向为正方向;两轴交点O为。
[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学案(41份) 沪科版18
课题:三角形中边的关系【学习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2.经历探索三角形中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感受几何学中基本图形的内涵.【学习重点】了解三角形的分类,弄清三角形三边关系.【学习难点】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领悟.行为提示:点燃激情,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行为提示: 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方法指导:典例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有公共边的三角形;注意不要漏数与多数.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情境导入: 投影图片,把收集好的与三角形有关系的生活图片用投影仪播放,让学生对三角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如下图: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 三角形定义与三角形的分类阅读教材P 67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什么叫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如何分类?答: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如图三角形ABC 记作△ABC ,三边为AB 、BC 、CA .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 典例1:如图,图中共有5个三角形,其中以BC 为一边的三角形是△CEB 、△CDB、△CAB;以∠A 为一个内角的三角形是△ABE 、△ABC.第1题图第2题图典例2:在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如图所示的三个三角形,让同学们根据它们的边长进行分类,其中搭配错误的是( D)A.①——不等边三角形B.②③——等腰三角形C.③——等边三角形D.②③——等边三角形典例3:一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4cm,三边长度比为2∶2∶3,则此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cm,4cm,6cm,按边分类,此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知识模块二三角形三边关系阅读教材P68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在一个三角形中三边关系是什么?推理依据是什么?答: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推理依据: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说明:仿例2中在第三边长度未知的情况下,要运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及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确定范围.提示:变例中,对于等腰三角形,告诉一边长为5cm,要考虑它为底或腰.行为提示: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对照答案,提出疑惑,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各小组展示的黑板上,在小组展示的时候解决.积极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解法,大胆质疑,认真倾听.做每一步运算时都要自觉地注意有理有据.典例:(2015·西宁中考)下列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B)A.2,2,4 B.3,4,5 C.1,2,3 D.2,3,6仿例1:在长为12cm、10cm、8cm、4cm的四根木条中选三根组成三角形,可以构成三角形的个数是( C) A.1个B.2个C.3个D.4个仿例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的长分别是4cm和9cm.则第三边的长x的取值范围是5cm<x<13cm.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三角形定义与三角形的分类知识模块二三角形三边关系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学案(41份) 沪科版24
课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学习目标】1.理解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之一——“边角边”定理,深化证明思维;2.经历探究“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的过程,能进行有条理的思索.【学习重点】运用“边角边”的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难点】寻找适合“边角边”的判定定理来证明全等的两个三角形行为提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旧知回顾:1.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答: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如图,如果△ABC≌△FED,请说出对应的边、对应顶点、对应角.答:对应边:AC和DF,BC和ED,AB和FE;对应顶点:点A与点F,点C与点D,点B与点E;对应角:∠A 和∠F,∠B和∠E,∠ACB和∠FDE.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SAS的判定方法阅读教材P97~P98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三角形有六个基本元素,只给定其中的一个元素或两个元素,能够确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吗?答:不能.通过画图可知,只给定一个或两个元素,不能完全确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SAS”(S表示边,A表示角).注意:边角边中的角要是两边的夹角.方法指导:根据典例与仿例引导学生利用已知条件构成“SAS”,让学生学会围绕已知条件寻找对应的边和角.说明:仿例1、仿例2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知识链接:学会证明题书写格式.行为提示: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对照答案,提出疑惑,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各小组展示的黑板上,在小组展示的时候解决.积极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解法,大胆质疑,认真倾听.做每一步运算时都要自觉地注意有理有据.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1是什么?如何作图验证?答: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记为“边角边”或“SAS”.已知△ABC,求作:△A1B1C1,A1B1=AB,∠B1=∠B,B1C1=BC.作法:①作∠MB1N=∠B;②在B1M上截取B1A1=BA,在B1N上截取B1C1=BC;③连接A1C1,则∠A1B1C1[右图(2)]就是所求作三角形.△ABC和△A1B1C1能够完全重合,说明SAS正确性.如图,AC 和B D 相交于点O ,若OA =OD ,用“SAS”证明△AOB≌△DOC 还需( B )A .AB =DC B .OB =OC C .∠C =∠D D .∠AOB =∠DOC仿例1:如图①,点B 、E 、C 、F 在一条直线上,AB ∥DE ,BE =CF ,请添加一个条件AB =DE ,便可根据“SAS”使△ABC≌△DEF.①②仿例2:如图②,已知:AB =DB ,CB =EB ,∠1=∠2,则∠A=∠D . 知识模块二 SAS 的判定与全等三角形性质综合运用 典例:已知:如图,点C 为AB 中点,CD =BE ,CD ∥BE. 求证:△ACD≌△CBE.证明:∵C 是AB 的中点(已知),∴AC =CB(线段中点的定义). ∵CD ∥BE(已知),∴∠ACD =∠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在△ACD 和△CBE 中, ⎩⎪⎨⎪⎧AC =CB (已证),∠ACD =∠B(已证),CD =BE (已知), ∴△ACD ≌△CBE(SAS). 仿例:已知,如图所示,C为BE上一点,点A、D分别在BC两侧,AB∥ED,AB=CE,BC=ED,若∠ACB=30°,∠E =45°,则∠ACD=105°.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SAS的判定方法知识模块二SAS的判定与全等三角形性质综合运用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简介本教案为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全册教案。
教案内容涵盖了该教材的所有单元和知识点,旨在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提供全面的教学指导和资源。
教学目标1. 了解八年级数学上册的整体框架和教学内容;2. 明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3. 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4.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5.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案结构本教案按照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顺序,分为以下单元:1. 单元一:有理数的认识与运算2. 单元二:平方根与近似数3. 单元三:平面直角坐标系4. 单元四:一次函数与方程5. 单元五:认识二次函数6. 单元六:几何图形与变换7. 单元七:统计与概率8. 单元八:立体几何与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每个单元的教案包括以下内容:1. 教学目标: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2. 教学步骤:详细介绍每次课堂的教学步骤和安排;3. 教学资源:列举可用的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练题等;4. 拓展活动:提供与本单元相关的拓展活动和教学案例;5. 教学评估:介绍教学评估的方法和考核体系。
使用说明本教案可以供八年级数学教师作为教学参考使用。
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总结本教案提供了一份完整的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提供全面的教学指导和资源。
希望能够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促进学生的数学研究和能力发展。
参考资料1.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 相关教学资源和案例资料。
【八年级】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导学案(沪科版)
【八年级】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导学案(沪科版)题:第12平面直角坐标系12.1平面上点的坐标(1)年级班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抽象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原点、横轴和纵轴等.体会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2.了解并能绘制平面直角坐标系3.能够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由坐标描点,由点写出坐标;学习重点:正确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能由点写出坐标,由坐标描点.学习困难:各象限内坐标的符号及各坐标轴上点坐标的特点,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一、学前准备1.数轴: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叫做数轴数字轴上的点与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是某班教室学生座位的平面图,请描述小明和王健同学座位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万三千四百五十六想一想:怎样表示平面内的点的位置?3.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数字轴被称为or,传统上是朝正方向的;竖直的数轴为或,取向为正方向;两个坐标轴的交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交点4.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一个点:(1)以P(-2,3)为例,表示方法为:p点在x轴上的坐标为,p点在y轴上的坐标为,点P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为(-2,3),记录为P(-2,3)强调:x轴上的坐标写在前面。
(2)写出a点和C点的坐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描点:g(0,1),h(1,0)(注意区别)思考和归纳:原点o的坐标是(,),第二象限,第一象限横轴上的点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纵轴上的点坐标为(,)注意: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5.象限:(1)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坐标平面被坐标轴分成四部分,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它们被称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案
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案教案标题: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了解和掌握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b.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c.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练习、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c.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分析问题、归纳总结、推理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c. 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掌握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1. 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材及教具;2. 多媒体设备;3. 相关课件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引人入胜的问题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与本课相关的问题。
二、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知识点,并进行讲解;2. 结合示例演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合作学习与练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2.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和解答;3.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2. 教师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 提醒学生复习和预习相关知识点。
教学反思:在教案中,我充分考虑了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材的要求,结合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学案(41份) 沪科版20
课题:与三角形有关的证明【学习目标】1.应用几何推理、证明解决几何问题;2.经历探索推理的论证过程,感受几何中逻辑推理的内涵,培养符号化语言.【学习重点】学会应用理性推理的方法.【学习难点】形成演绎推理的思路.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旧知回顾:1.什么是命题?什么是互逆命题?答:对某一事件作出正确或不正确判断的语句叫命题.将一个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互换,得到一个新命题,这两个命题叫互逆命题.2.什么是定理?什么是演绎推理?什么是证明?答:有些命题,它的正确性经过推理得到证实,并被选定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命题叫定理.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定义、基本事实、已证定理,并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结论,这一方法称为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过程就是演绎证明,简称证明.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1阅读教材P80~P81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什么?如何证明?答: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证明:如图,在△ABC中,延长BC至D,过C作CE∥AB,则∠A=∠ACE,∠B=∠ECD.∵∠ACB+∠ACE+∠ECD=180°,∴∠A+∠B+∠ACB=180°.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1是什么?答: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行为提示: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对照答案,提出疑惑,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各小组展示的黑板上,在小组展示的时候解决.积极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解法,大胆质疑,认真倾听.做每一步运算时都要自觉地注意有理有据.典例:如图有一块含有6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放在长方形的对边上.如果∠1=18°,那么∠2的度数是多少?解:如图,∵∠1+∠3=90°-60°=30°,而∠1=18°,∴∠3=30°-18°=12°.∵AB∥CD,∴∠2=∠3=12°.仿例1:如图,AB∥CD,AE交CD于C,∠A=34°,∠DEC=90°,则∠D的度数为( C )A.17°B.34°C.56°D.124°,(仿例1题图)) ,(仿例2题图)) ,(仿例3题图)) 仿例2:如图,在Rt△ABC中,∠C=90°,CD⊥AB,如果∠A=40°,则∠1=40度.仿例3:(2015·白银中考)如图,AB∥CD,DB⊥BC,∠1=40°,则∠2的度数是( B )A.40°B.50°C.60°D.140°知识模块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论2阅读教材P81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辅助线?什么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论2?答:在证明过程中,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的图形上添画的线叫做辅助线.推论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典例:在△ABC中,若∠A+∠B=∠C,则△ABC的形状是( B)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锐角三角形D.钝角三角形范例1:如图,∠A=∠1=∠ABC=70°,∠C=90°,求∠2的度数.解:∵∠A=∠1=70°,∴∠ABD=180°-70°-70°=40°,∴∠DBC=70°-40°=30°,∵∠C=90°,∴∠2=90°-∠DBC=90°-30°=60°.范例2:如图,△ABC中,CD⊥AB于D,若∠1=∠A,试判断△ABC的形状.解:∵CD⊥AB,∴∠CDB=90°,∴∠1+∠B=90°.∵∠1=∠A,∴∠A+∠B=90°,∴∠ACB=90°,∴△A BC是直角三角形.交流展示生成新知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论2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导学案(沪科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导学案(沪科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题:第12章平面直角坐标系2.1平面上点的坐标年级班姓名:学习目标:.通过实际问题抽象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原点、横轴和纵轴等.体会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2.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3.能够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由坐标描点,由点写出坐标;学习重点:正确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能由点写出坐标,由坐标描点.学习难点:各象限内坐标的符号及各坐标轴上点坐标的特点,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一、学前准备.数轴: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叫做数轴数轴上的点与______是一一对应..2.如图是某班教室学生座位的平面图,请描述小明和王健同学座位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456想一想:怎样表示平面内的点的位置?3.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称为或,习惯上取向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为或,取向为正方向;两个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4.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一个点:以P(-2,3)为例,表示方法为:P点在x轴上的坐标为,P点在y轴上的坐标为,P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为,记作P(-2,3)强调:X轴上的坐标写在前面。
写出点A、B、c的坐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点:G(0,1),H(1,0)(注意区别)思考归纳:原点o的坐标是,第二象限第一象限横轴上的点坐标为(___,___),(___,___)纵轴上的点坐标为(__,___)注意: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5.象限: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坐标平面被坐标轴分成四部分,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分别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学案(41份) 沪科版9
课题:函数关系的表示法—图象法【学习目标】1.学会用列表、描点、连线画函数图象;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2.通过画函数图象,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提高识图、分析函数图象信息能力.【学习重点】函数图象的画法,观察分析图象信息.【学习难点】分析概括图象中的信息.行为提示:点燃激情,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旧知回顾:1.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法?答: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2.右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的春季某天气温T 如何随时间t 的变化而变化.试回答:一天中什么时候温度最高?什么时候温度最低?什么时段温度不断上升?什么时段温度不断下降?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 画函数的图象阅读教材P 26~P 27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函数的图象?由函数表达式画函数图象都有哪些步骤?答: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x 与函数y 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这些点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用图象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2.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1)列表;(2)描点;(3)连线.范例:有一个水箱,容积为500升,水箱内原有水200升.现向水箱内加水,加满后停止加水,若每分钟加水10升,加水t 分钟后,水箱内的水量为Q 升.(1)写出Q(升)关于t(分钟)的函数解析式;(2)求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3)画出函数图象.解:(1)水箱内的水量是在200升的基础上,再加新注入的水量,因此Q =200+10t ;(2)往此水箱内注水最多加500-20010=30(分钟),∴0≤t ≤30;(3)列表 错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连线,得到函数图象如图.仿例:画出函数y=x+2的图象.(1)判断点(2,-1)是否在函数图象上;说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象,理解x轴、y轴表示变量变化情况.提示:仿例1中利用图象可得出甲、乙的速度以及所行路程等.结合图象可知:两人同时出发,甲比乙先到达终点,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仿例2中因为扇形有圆弧,误认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也为圆弧.由图象可得出:当爸爸在半径AO 上运动时,离出发点距离越来越远;在弧AB上运动时,距离不变;在OB上运动时,距离越来越近.故选C.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或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2)利用图象分析y随x的变化情况;(3)利用图象观察,当x满足什么条件时y=0.解:图略.(1)不在,当x=2时,y=2+2=4,4≠-1,∴点(2,-1)不在函数图象上;(2)y随x增大而增大;(3)当x=-2时,y=0.知识模块二从函数图象中观察信息阅读教材P28~P30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范例:右图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锄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明离他家的距离.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菜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走到菜地用了多长时间?(2)小明给菜地浇水用了多少时间?(3)菜地离玉米地多远?小明从菜地到玉米地用了多长时间?(4)小明给玉米地锄草用了多长时间?(5)玉米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从玉米地走回家平均速度是多少?解:(1)1.1千米,15分钟;(2)25-15=10分钟;(3)2-1.1=0.9千米,37-25=12分钟;(4)55-37=18分钟;(5)2千米,2000÷(80-55)=80米/分.仿例1:甲、乙两人在一次百米赛跑中,路程s(米)与赛跑时间t(秒)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A.甲、乙两人的速度相同B.甲先到达终点C.乙用的时间短D.乙比甲跑的路程多仿例2:如图,爸爸从家(点O)出发,沿着扇形AOB上OA→弧AB→BO的路径匀速散步.设爸爸距家(点O)的距离为s,散步的时间为t,则下列图形中能大致刻画s与t之间函数关系图象的是( C)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画函数的图象知识模块二从函数图象中观察信息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存在困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
2.掌握一次函数系数k,b与图象位置的关系;
3.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并会运用.
【学习重点】
一次函数的性质.
【学习难点】
一次函数的性质的掌握.
行为提示:
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
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什么是一次函数?什么是正比例函数?
答:形如y =kx +b(k ,b 是常数,k ≠0)的函数叫一次函数.当b =0,形如y =kx(k 为常数,k ≠0)的函数叫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是什么?
答:当k >0时,图象经过一、三象限,y 随x 增大而增大;
当k <0时,图象经过二、四象限,y 随x 增大而减小.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一次函数图象及画法
阅读教材P 37~P 38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一次函数图象有何特征?什么是截距?
答:一般地,一次函数y =kx +b(k 、b 为常数,且k≠0)的图象是平行于y =kx 的一条直线,我们以后把一次函数y =kx +b(k 、b 为常数,且k≠0)的图象叫做直线y =kx +b.
直线y =kx +b 与y 轴相交于点(0,b),b 叫做直线y =kx +b 在y 轴上的截距,简称截距.
典例:已知一次函数y =(3-k)x -2k 2
+18,分别求k 为何值时它的图象满足下列要求.
(1)经过原点;
(2)经过点(0,10);
(3)平行于直线y =-x.
解:(1)代入(0,0),⎩⎪⎨⎪⎧-2k 2+18=0,3-k≠0,解得⎩⎪⎨⎪⎧k =±3,k ≠3.∴k =-3; (2)代入(0,10),-2k 2
+18=10,∴k =±2;
(3)3-k =-1,∴k =4.
仿例1:直线y =3(x -1)在y 轴上的截距是( D )
A .1
B .-1
C .3
D .-3
仿例2:将函数y=-3x的图象沿y轴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 A) A.y=-3x+2 B.y=-3x-2
C.y=-3(x+2) D.y=-3(x-2)
仿例3:画出一次函数y=-x+3的图象,写出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
解:图略.当x=0时,y=3,与y轴交点是(0,3),
当y=0时,-x+3=0,x=3,与x轴交点是(3,0).
变例:已知y-2与x成正比例,且当x=1时,y=-6.
(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2时,y的值;
(3)若点(m,2)在这个函数图象上,求m值.
解:(1)设y-2=kx(k≠0),∴y=kx+2,代入x=1,y=-6,k+2=-6,k=-8,∴y=-8x+2;(2)当x=-2时,y=18;(3)代入(m,2),-8m+2=2,m=0.
知识模块二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
阅读教材P3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一次函数图象性质是什么?一次函数中k与b的正负与它的图象,经过象限是怎样的?
提示:
典例中根据题意知比例系数k <0,且b >0.由此可求m 的取值范围.
行为提示:
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或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 (1)一次函数y =kx +b 有下列性质:
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图象自左向右是上升的;
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图象自左向右是下降的.
(2)归纳:一次函数中k 与b 的正、负与它的图象经过的象限:
①k >0,b >0⇔y =kx +b 的图象在一、二、三象限;
②k >0,b <0⇔y =kx +b 的图象在一、三、四象限;
③k <0,b >0⇔y =x +b 的图象在一、二、四象限;
④k <0,b <0⇔y =x +b 的图象在二、三、四象限.
典例:已知一次函数y =(2m +1)x +m +2,y 随x 增大而减小,且它的图象在y 轴上的截距在x 轴的上方,求整数m 的值.
解:由题意得⎩⎪⎨⎪⎧2m +1<0,m +2>0,
解得-2<m <-12.∴整数m =-1.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一次函数图象及画法
知识模块二 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
【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