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看历(二)
第三讲:人性假说
教育领域:——
家庭:—— 工具人的假设是千百年来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客观存在,并经常地表 现在管理之中(原始的、野蛮的管理)。
二、五种“人性”假设
第二种假设:经济人 最早提出“经济人”假设的是经济学家大卫· 李 嘉图。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 足自己的私利,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 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老板是为了获得最高的利润, 工人们卖力干活是为了得到最高的工资。人的一切 行为都受金钱和利益的驱使。
中国古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有钱能使鬼推磨”。
二、五种“人性”假设
麦格雷戈在他的《企业中人的方面》一书中基于“经济人” 的假设提出了 “X理论”。(理论是假设的发展和理性认识)
X理论体现在管理上的特点: 该理论认为: ①“人之初,性本惰”,在管理措施上强调立足于管。用强制、惩罚的办法, 迫使工人完成生产任务。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生产效率上,而对人的社会 需求则置之不顾。 ②把管理看成是少数管理者的事情,广大工人只要听管理者的话,埋头苦干 就行,用不着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③人的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管理者可以以金钱来收买员工效力和 让他们服从,即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泰罗制就是基于X理论的典型。
二、五种“人性”假设
第三种假设:社会人
社会人的假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梅奥提出来的。他认为, 人不是机械的动物,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人的行为不 仅受到经济利益所驱使,更为重要的是受到心理的、社会的因 素影响。 主要观点(对人性的看法)如下: ① 人最重视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人际关系是形成人的身 份感的基本因素; ② 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机械、单调,使工人丧失了对劳动 意义的体验,人们只能从劳动的交往中找到人的价值和人存在 的意义;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历史真的很好看(二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历史真的很好看其实以前,我也已经看了不少历史书,正史全是文言文,读下来甚是枯燥乏味,读完了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对历史书内心上还是有些拒绝的。
但这一次的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感觉是惊讶极了,原来历史书可以这么写,原来历史是可以写得这么好看。
这种来自内心讶异感受相信很多人有过。
可大多数人对读历史有好感却都源自易中天的品三国,谁来PK易中天,唯有当年明月。
这是这本书的广告词。
这里又说到易中天,说明易中天的火是真实的,但现在有人比他更厉害了,就是当年明月,至少现在的局面是,《明朝那些事儿》的销量远远领先。
这书唯一的难度就是太长了,有七卷,洋洋洒洒几百万字,不是有耐心的人儿还真读不下去,毕竟这是写了明朝三百年的事。
我除了对当年明月的敬佩之余,其实最关注的就是他当时提出的历史也可以写得很好看,能否做到,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明朝那些事儿》让很多不喜欢的历史的喜欢上了历史,让不看历史的人去看历史。
有人说,我们需要真相,但你了解真相吗?明月的厉害是他不再一意强调去还原历史真相,仅仅从人性角度去揣摩,但有时也许更接近真相。
很多人都说读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是一种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偶尔抖个包袱,非常幽默的文字,以为历史就是这样的。
但正如当年明月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
”“一直以来,幽默的只是我,而不是历史!”真正的历史是不会幽默的,而是残酷!是悲哀!通体下来,我也是这样,这残酷的幽默让我觉得不是一点点的悲哀,《明朝那些事儿》写的是历史上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的兴衰史。
它以独特的文体,描述了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这300年之间的事。
整个明朝每个人都在一个早已设好的牢笼里挣扎,无论是皇帝还是百姓。
无论是那些流芳百世,家喻户晓的大人物,更有那些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历史长河都是无足于轻重。
叶广芩小说的多面性涉猎
一、 历史小说
一九八六年二月叶广芩与其兄叶广宏兄妹联手 出版了历史小说 《 乾清门内》,该书包括两个中篇 小说,其素材来源据说得之于父辈的辛亥年前后的 生活日记,叶家兄妹联手想象扩充,让历史艺术地 重现,让读者看到清朝末年在乾清门内的勾心斗 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作者把有趣的民间传说 写在小说里,起到了妙趣横生的作用。通过乾清门 内苦风凄雨,危机四伏,捉襟见肘,在皇室贵族的 生活化表演里和挣扎里,透露出整个社会天翻地覆
的变化,形势的不可逆转和王朝没落的必然。 " 作 品没有像许多宫廷小说那样写性写奇,而重在写 智。奕谆用奇特的方法钳制慈禧,表现了他超人的 智慧和无畏的勇气。 《 隆裕太后》表现了隆裕在慈 禧的庇护下成为皇后,光绪死后成为太后,昏庸无 能,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下被迫交出金印,宣布退 位,结束了中国近二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历史小说 《 乾清门内》为叶广芩后来的家族系 列小说作了铺垫, 初步形成她高雅、 细腻、 自然、 清 丽、 谐趣的风格, 成为叶广芩小说成熟风格的前奏。
名作 欣赏
当代文学
!
叶广芩小说的多面性涉猎
"钟海林 ! 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
关键词:叶广芩 摘 小说 多面性
延安
"#$%%% &
要:叶广芩小说涉猎的题材广泛,有历史小说、家族系列小说、生态伦理小说、中日战争遗留问题
小说和紧贴现实生活的小说等。叶广芩以其精彩笔墨展现生活,在感性发微中显现理性见解,在雅致温情中 显现幽默风趣,在客观描摹中融合主观体验,纤细的笔端流淌出涓涓情思,忽而曲径幽香,忽而虎踞龙蟠 2 在文本造境中传达出对生存意义的感悟和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
"
物、注重教育、勤劳好客的优秀品质。 叶广芩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去日本进修,研 究二战期间残留在中国的日本人在中国生活了几十 年,返回日本后在法律经济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 法。她了解日本,调查中日文化差异。 《 风》 《 注意熊出没》 《 到家了》 《 雾》等小 说都是写中日战争遗留问题,中日文化差异和中日 对日本侵华这一事件的不同态度。 《 风》中写的是 鬼子寻汉奸的故事。鬼子西垣秀次受过很深的汉文 化熏陶,但汉文化在他身上发生了变异,他反对杀 戮,却并不反对侵略。半个世纪过去,他仍旧坚守 日本的集体主义精神,以日本的樱花精神为民族之 魂,他同时也觉察出这种集团主义也有缺陷: “ 从 另一方面看,日本人的可悲在于一旦集团提出号 召,便不问为什么而积极响应,太平洋战争日本民 族的悲剧所在也正是如此,这是我们对这场战争的 反思。”个人为集团牺牲这是社会对每一个公民提 出的要求,但这不是说个人就应该丧失理性思考的 能力,盲目地服从组织领导。中外历史都有过类似 的民族错误,都尝到过丧心病狂的苦果。身为国家 公民,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性判断能力。只 有有修养的公民组成的社会才会是健全的社会。 “ 二战后日本制定法律,中小学一律实行 ‘ 给食 制’,即不光学杂费全免,尚由国家供应午餐,这 是一个有远见的英明之举,其战略意义的深远,在 今日已得到证实。”# 《 风》中另一个参加过侵华 战争的日本军人松村武老人,经过半个世纪的反 思,他终有醒悟,他对叙述人 “ 我”说他厌恶战 争,厌恶那些煽动日本人民走向生命绝谷的战争贩 子。松村武对五十多年前的事深深谢罪,他说,不 管国家态度如何,他自己要有所表示。他让他的孙 子也记住他的罪行,引以为鉴。他将几十年前他让
人性素养讲座 一 9.9刘纪梅 文档 (2)
人性学人性,就是人的性质,人的属性,人的特性。
人性是心灵的本源,心灵是人格的根源,人格是性格的基础。
所以,《海维教育》人性学,人性心理学是研究脑机能的根本渊源问题的。
也就是说,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识别和选择,就是更深层次的为什么的问题,这就是人性学、人性素养学、人性心理学的范畴。
1、《海维教育》人性学定义人性就是人的性质、属性、特性,是以人的本性为核心,以社会性、文化性为外缘,逐渐调谐形成的一个统合能量场体。
《海维教育》人性学研究指出,人性,即人的性质,人的属性,人的特性。
人性包括本性,也就是人的私欲、贪欲。
所以《海维教育》人性学研究发现人性规律,人之初,性本私,而并不是什么善或者恶。
善或者恶是后天社会化的效应,而并不是与生俱来,只有原本的私欲、贪欲才是与生育来并且贯穿生死始终的。
人的本性就是物性,动物性。
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和大自然万事万物一样,是大自然万物所具有的共性。
2、《海维教育》人性学的重要意义人之初,性本私。
人的本性是是私欲,或贪欲,是人性的核心,是与生俱来的,是贯穿人的生死始终的,人性的脆弱,人性的弱点也是人性的本性所驱使产生的。
人类文明的繁衍、发展,内驱力即核心动力就是人的与生俱来的本性——私欲,贪欲,恰当的说,是人类的贪得无厌,驱使人们对各种知识、技能如饥似渴的探索、研究、实践,更要经历种种艰难磨砺,乃至一代代的前赴后继,亿万岁月,大千世界,浩浩苍生,周而复始,天地人和,生生不息。
从而,才有了人类文明的发生、繁衍、发展,直到当今,绵延未来。
所以,人之初,性本私。
人性之初,主要是私欲的载体,性善,性恶,性不善不恶,性也善也恶等等,都是后天社会化的效应。
易学、道学都讲,一阴一阳之谓道,有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就会有人类阴暗面的伴生,如人性晦暗、缺失、丧失;就会有由于文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如自然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等等。
人性是多维度的。
人性不仅仅就是人的本性。
人之所以是人,更重要的是人性还包括社会性和文化性,这是其它物种所不具备的,或者说是不具有这个特性的,即便是有的话,往往是人类给予的象征性的拟人化。
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文版:马基雅维利全集8卷
(吉林出版集团)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政治地图
五大主权实体: 佛罗伦萨、威尼斯共和 国、米兰公国、那不勒 斯王国、教皇国 两大强邻:法国、西班 牙
其他影响意大利政局的 势力:德意志(神圣罗 马帝国)、瑞士人、土 耳其人
二、经验主义与人性观
(一)经验主义 马基雅维利告诫人们一定也要把实际情况和对 事情的想象分别出来,重视实际与经验。认为政治问 题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二)人性论 1.他认为历史事件先后相似的原因在于人的天 性。 2.倾向于性恶论,并把人性观贯穿在国家学说 中。国家兴衰的原因与统治者运用权力的手段在于恒 久不变的人性。
1.他对历史的态度是随意的,他的经验主义方法 是 不可科学的,他的人性观是粗糙的,不可能揭示 政治现象的本质。 2.仅仅将权力看做是政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手段, 没有考虑到权力背后深层的经济与阶级关系,他 满足于把政治学简化为权术论,简化了政治与道 德的关系,暴露出他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政治 道德观上的局限性。 ※要评价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还需要区分
第二节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提要
生平与著作 经验主义与人性观
论君主的统治方法
共和主义理想
历史地位与评价
一、生平与著作 尼科洛· 马基雅维利 (1469—1527)是意大利文艺 复兴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 家。他曾出任佛罗伦萨共和国 第二国务厅长官,兼任共和国 执政委员会秘书,负责外交和 国防,这使他积累了丰富的阅 历和经验。主要著作有:《君 主论》、《李维史论》佛罗伦 萨史》战争的艺术》等。
(二)人文主义
1.含义: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注重对人 的个性关怀,强调维护人性尊严,主张自由平等和 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2.作用: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各国,为资产阶 级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和世界观,成为一种广泛的 社会思潮。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政治观念开始从 人性和人的经验出发具有了世俗的特征。不仅封建 教会披在国家身上的神圣外衣被剥掉了,而且古代 人将国家看作是人们为了追求某种道德目标而组成 的共同体的观点,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权利代替 神意和道德,成为国家与法律的基础。
人性的探寻
场景 , 是一个骑 着 自行 车的 日本兵 向其他 的 就
一
、
为具 有本体 论 性质 的哲学 解释 学 。 他在《 真理
与方 法 书 中认 为 , 理解 是 以过去 对我 们 的
过程 , 是人存 在 的历 史性 的本质 部分 。 ] [ 伽达 环境 与过去 的理 解共 同造成 的。 ] 3 f 4 制约 为起点 的 , 我们 首先 是与过 去 照面 , 并且 玛 认 为历 史性形 成的成 见是所 有解释 的基础 , 其实, 任何 战争 的本 质都 是一 样的 , 同样 不 过 去向我们 诉说 。 诉说 就意味 着同 时存在着一 历史规定 着我们 存在 的一切 , 是我们从 容地 充满 了杀戮和惨 绝人 寰。 战争 无论 是对战 胜方 个 倾听者 , 这个倾 听本身就是 对于诉 说有 了一 走进 历史 , 而是 我 们被 抛到 了历 史之 流 中。 每 还是 失败方而 言都是 一样 的残 酷。 影片开 场的 定 程度 的理 解。 去就 是传 统 , 过 在历 史流 传物 个 人作 为此在生 存着 , 有无限 的筹划 自身的 拥
知道丑 化敌 人 , 就是 丑化 自己 德 国 当代 著 名 的哲学 家、 哲学解 释学的代 表人物伽 达玛承 继 海德格 尔的本体论 转变 , 传统 的解 释学 发展 将 角川来华 的原因 为 了他 的 国家或者 天皇来侵 略中 国。 处境 是历 解 释 学认 为 , 验 包括 人 的 存在 与他 的 史 的产 物 , 始终 存在 于处 境之 中, 经 人 并且 在处 世界 的全 部 关系 , 历史 内在于 经验 , 人对 世界 境 中理解 , 却不能站 在处境 之外对 它进 行完 但 的经验是 随历史 而 变化的。 经验 是不 断获得 的 全 的把 握。 境是 人 的理解 范 围的界 限 , 由 处 是
2023年4月武汉市高三语文考前调研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2023年4月武汉市高三语文考前调研试题卷2023-04-11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
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
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都必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
今日的史学者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视野的限制,研究者无法简单地复原全部历史——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中国史学专业大学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
但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
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以求真为目的、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
史景迁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部研究清初山东农村基层妇女生活状况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尽管这是一部非常前沿且有趣的新文化史、微观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史料中缺乏基层妇女的生活材料,史氏一方面使用了《聊斋志异》等纯文学材料;另一方面又发挥文学想象,对王氏这位具体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诸多细致的细节联想。
王安石人性论之演进
要 : 人 性 善 恶 的 角 度 看 . 安 石 人 性 论 经 历 了“ 归 于善 而 已矣 ” “ 可 以 为 恶 ” “ 有 从 王 性 、性 、性
善 有恶” ‘ 和‘ J 可 善 恶 言 ” 个 发 展 阶段 。 “ 不 可善 恶 言” 王 安 石 人 性 善 恶 问题 的 最终 定论 , 眭不 四 性 是 且
人生 而有 之 , 于物 而后 动焉 。 嘲 接 ” 此处 虽 以“ 生 入 探讨 。 仅如 此 , 不 目前 学 界各 种 关 于 王安 石人 性 者 , 而 有 ” “ ” 然而 “ 情一 也 ” 实 际 隐含 着 以“ 言 情 , 性 , 生 论 演 进 的观点 均未 提供 文 献 著 述年 代 方 面 的有 力
却说“ 五常 不可 以谓 之性 ” 。关 于人 性善 恶 , 安 终一 贯 的 。 四 王 对于 “ ” 内涵 的理解 , 安石 秉承 的 性 字 王
生 , 生 石前 后 有 “ 归于善 而 已矣 ” “ 性 、 性可 以为 恶 ” “ 、 性 是告 子 “ 之 谓性 ” 苟 子 “ 之 所 以然 者谓 之 性 ” 有 善有 恶 ” “ 不可 善 恶言 ” 、性 等不 同说 法 。 这种 表 述 的 不一致 甚 至 自相矛 盾 。表 明王 安 石人 性论 经
调 一致 促 使王 安 石 思想 形 成 了 内在 张 力 和 矛盾 , 的发 展演 进 。 二 、 进的 第一 阶段— — 性 归于 善而 已矣 演 过 渡的是下 面 一段话 。 入之 生也 , “ 皆有有 恶 ” “ 不可 善 恶言 ” 和 性 四个 王安 石 在 不 同 文 章 中表 述 的 人 性 论 观 点 , 仅 可 以为 恶 ” “
就 字 面 上看 甚 为 不 同 。甚 至 颇 有 自相 矛 盾 之 处 。 发展 阶段 。虽然 各 阶段 关 于人 性 善恶 的表述 很不 但 性 这 如 :性 论》 《 中说 “ 者 , 性 五常 之谓 也 ”] 《 性》 【, 原 1而 篇 相 同 . 王 安 石对 “ ” 个 字 内 涵 的 理解 却 是始
社会学概论平时作业1-4答案(完整版)
社会学概论第1次平时作业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孙中山写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康有为在青年时代就撰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2.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___实证哲学教程_》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4.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__来看待。
5.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___。
6.马克思主义认为,___需要____是人的本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8.社会需要是人们的___社会关系____基础。
9.西方流行的需要学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_需要层次论_______。
10.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1.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___自我意识___的获得是一个关键环节。
12.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13.___社会关系____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4.____语言___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1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社会”一词源于( A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D.德国2.文化是指( 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3.“工作安定”属于( B )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C.归属的 D.自尊的4.“镜中自我”是( B )提出来的。
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5.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复式角色 B.角色丛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黑羊阅读答案(二)
黑羊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5题。
(20分)黑羊①[意大利]卡尔维诺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
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
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家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
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
该国政府也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
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国定居。
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去偷,却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
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
后来他们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做事。
他天天晚上呆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
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
他是诚实的。
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
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
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个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
但这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
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的一切却不从别人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
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人家就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
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
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
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解读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深度思考的问题:我们现代人,我们的社会到底要向哪里发展?说到底就是为什么活着的问题。
不仅普通老百姓在想这个问题,很多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也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个问题。
本文就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本质的误读作一个澄清,并提出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新的理解,尝试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我们对理想社会的信心。
关键词:人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阶级性长期以来,关于人性的表述我们一直都依据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那句话“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于是我们就当然地推理为社会属性是区别人与动物的唯一标准,在阶级社会中人性的社会性表现为阶级性,不带阶级性的人性就是抽象的人性,超阶级的人性。
于是每个人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于是就有了文革残酷的阶级斗争。
然而,今天我们回头再来看马克思关于人性的表述,我们会发现关于人性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表述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意。
一、马克思论人性马克思在1844年到1846年两年中对人性有三种不同的重要表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1)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3)(一)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类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对人性的表述的哲学基础来源于对劳动的阐述,是通过对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加以比较为说明人作为类存在的根本特性,这是马克思主共产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美学理论的基础。
人性理论的抽象与具体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人性理论的抽象与具体张 宏内容提要 人性理论是人学乃至整个哲学的理论内核。
抽象人性论脱离人的现实存在和社会发展,脱离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把诸如理性、语言、意志、情欲、利己等共性特征作为人的永恒不变的人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和人。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并非全盘抛弃,而是尽可能借鉴和吸收其合理的因素。
人性的理论抽象只有上升为理论具体才是深刻和全面的,才能有效地指导解决人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具体人性论应符合以下四点要求:一、具体人性论中揭示的人性不是单一的规定,而是多种规定性的有机统一;二、具体人性论把结构方法和历史方法结合起来,从共时性和历时性展示人性的丰富具体内容;三、具体人性论要结合具体社会机制、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客观环境来揭示人的活动;四、具体人性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揭示人性的内涵及外延,这种揭示同人的存在、需要、理想、价值的分析在内容上相互溶合。
人性理论是人学乃至整个哲学的理论内核,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批判了抽象的人性论,开辟了从抽象的人走向现实、具体的人的道路,确立了研究人性和人的活动规律的理论出发点。
社会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要求深化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人学学科。
而要建立科学的具体人性论就需要说明:抽象人性论同具体人性论在研究思路和内容体系上的区别;怎样借鉴西方人性论的合理内容和分析方法;抽象人性论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关系;人性的科学抽象如何上升为具体等问题。
一 人的现象及其人性是极其复杂和矛盾的,人性理论是一篇非常难作的文章。
抽象人性论脱离了人的现实存在和社会发展,脱离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着眼于人同动物的区别对人性加以抽象,它通过静态的、共时性的比较和归纳,找到了诸如理性、语言、意志、情欲、利己等共性特征,并把这种抽象的规定绝对化,当成永恒不变的人性,以此作为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和根本动因解释社会和人,从不变的人性中引伸出社会关系及其规律。
第三讲 认识人性 (定稿2)
(二)“人性自私命题”的虚假性 1、人性永远是人的社会性。
1、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皆有天赋良心,包括恻稳之 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它们是仁 义礼智的根源,“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 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汉代董仲舒 加上“信”,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孟子 的性善论,通过后来《三字经》的通俗化而广泛 传播。(“人之初,性本善。”)
4、性无善恶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大理石说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人的一切品性都是通过条件 反射,后天习得的。因此教育是万能的。
广东《新三字经》:人之初,如玉璞。
对人性论的评析
1、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反映出人性的复杂。
2、人性论是社会规范和个人待人处世的一个出 发点。根据性善论,道德是可行的;根据性恶论, 法律是必要的;因为原罪,就要赎罪,要信仰、 博爱、忍耐;根据马克思,就要革命,要用暴力 推翻私有制;按照白板说,教育就是万能的;依 照马基雅维里,人就要变得“象狮子一样凶狠, 象狐狸一般狡猾”。
老子有关人的欲望的思考。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 憯(can通“惨”,痛。)欲得。故知足 之足长足矣。 ——《老子》四十六章 (没有哪一种罪恶比放纵欲望更大,没有哪 一种祸害比不知满足更大,没有哪一种灾 难比贪得无厌更令人痛心。所以晓得满足 为止的人,永远是满足了。)
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社会学概论试卷五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 )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 )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 )A.巴纳德 B.涂尔干C.科塞 D.麦克雷戈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C.文化模式 D.礼仪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 )A.主动性 B.自觉性C.互动性 D.强制性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A.工作单位 B.家庭C.社区 D.大众传播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A.社区 B.群体 C.家庭 D.法律18、组织的核心是 ( )A.组织的目标 B.权力的划分C.组织的结构 D.组织的功能19、社区的首要功能是 ( )A.经济生活 B.社会化C.社会控制 D.社会参与20、社会群体存在的本质反映是 ( )A.生产关系 B.社会关系C.组织 D.人的本质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现代社会变迁的特点有 ( )A.速度日趋加快B.受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C.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D.受人们自觉控制的程度不断提高E.相关性日趋增强2、我国家庭的发展,出现了同西方家庭发展相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A.家庭规模小B.家庭功能有所变化C.对家庭价值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D.家庭规模扩大E.对家庭价值的认识出现后现代意识3、文化的空间结构包括 ( )A.文化区B.文化区域C.文化圈D.边际文化E.多元文化4、社会学的主要特征有 ( )A.整体性B.综合性C.广泛性D.应用性 E.多样性5、下列有关社会唯名论正确的是()A.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B.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C.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D.个人行为及其细节是社会学研究对象E.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6、文化交流包括()A.文化接触B.文化冲突C.文化采借D.文化移植E.文化融合7、帕森斯认为群体具有的功能有()A.适应环境B.实现目标C.统一内部D.维持价值E.更新价值8、宏观社会控制包挂哪些方面的控制()A.政治B.经济C.文化D.意识形态E.心理9、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代表者有 ( )A.孔德B.斯宾塞C.涂尔干D.韦伯E.马克思10、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简括为 ( )A.技能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C.行为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E.文化社会化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组织结构2、制度化控制3、社会现代化4、社会问题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为什么说,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2、简述社会舆论在社会控制中的重要性。
2西方伦理思想发展史
第二节 西方伦理思想简史
六、现代西方伦理思想
人性与欲望:上升到本体论和存在主义的高度。 幸福观:对自由、非理性欲望的满足就是幸福,有用是幸福。 伦理观:善是相对的,强力意志和超人行为是最大善(尼采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
2
赫拉克利特:
•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物质性的火 是万物的来源,“火”及其运行规律“逻 各斯”是道德的本源。在幸福问题上,是 最早提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的思想 家。在善恶关系上,认为二者是对立的统 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德谟克利特:
•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伦理思想的根本 原则是快乐主义,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 一个明确把“快乐”或“幸福”宣布为行 为标准的思想家。
9
三、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
• 由于社会历史领域发生了根本变革,引起 了人们道德观念的极大变化,形成了强烈 的个人主义思潮和急功近利的趋向。主要 代表人物有霍布斯、爱尔维修、边沁、康 德、黑格尔等。
10
霍布斯: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认为“人对 人是狼”,并阐述了利己主义人性理论。
爱尔维修: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是追求 肉体感官的快乐。并提出了“人是环境的产 物”的著名论断。
15
第二阶段:从20世初至60年代末, 是现代西方伦理思想的全面发展阶 段。这一阶段的伦理思想具有更多 的人文特征,于是人本主义、科学 主义、宗教伦理学便成为这一阶段 伦理思想发展的主线。
16
第三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一些传统的道德观 念和理论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开始了某 些新的复归,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伦理学 流派,比如行为主义,生物伦理学等。
从历史看人性演讲稿
从历史看人性历史像一卷长长的书,每个人不仅是其中的参与者,更是它的编写者,每个人都用自己的人生在这本大书上书写许许多多精妙绝伦的故事。
人性的伟大与卑贱,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阴暗……全都书写于这本大书之上,等待着我们去发现、阅读和理解。
《明朝那些事儿》就是记录了其中极为精彩的一部分——明朝。
明朝作为汉民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它将封建帝制文化推到了极致,是中国两千年帝王政治的集大成者,其对于中国传统的影响深远且巨大。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登基,年号洪武,国号明。
至此元朝灭亡,大明帝国开始。
先太祖崩,后有“仁宣之治”、“弘治中兴”、“隆庆新政”,期间有奸臣乱国、阉党横行之污流,亦有戚继光、左光斗、徐阶、张居正等人的振作,大明朝270多年的国祚因为有这些多彩的画面才给人留下诸般思考。
1638年皇太极将近300年的大明帝国大厦轰然推翻,留给我们的是滚滚尘烟和无尽思索。
在这错乱迷离中,当年明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将这一切讲的井井有条,将存在于历史书中死板的形象一个个进行了“唤醒”,使其再次鲜活的出现在我们面前,让事情也变得触手可及。
而人性当年明月更是解刨的细致入微分毫不差。
《明朝那些事儿》我看到了明朝帝王频繁更替下各种较量-大臣之间,文丞武尉,明争暗斗;主仆之间,利用、胁迫与慈悲;手足之间,面临欲望与义理得选择;敌我之间,充斥着实力与心智的博弈。
而令我最为感动还是孝宗帝朱祐樘的成长史。
他出生时万贵妃掌权把控朝政,为了自己可以永久把控朝政,她对每个怀上龙子的宫女都送去一计打胎药,要她们打掉孩子,所以成化帝年老无子。
假如一直这样下去的话,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弘治中兴”了,但有一个人改变了这一切。
她只是个宫女,在万贵妃手下当差。
有一天万贵妃让她去打一个叫纪姑娘的胎儿,她便顺从的去了。
她来到纪姑娘的床前看到她脸色煞白,一时竟动了恻隐之心便放过了纪姑娘。
于是朱祐樘就在一个没有留下名字的宫女手中活了下来,更是在人性的光辉中活了下来。
识透人性,说尽人生:《百年孤独(节选)》-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优质教学课件+教案
导入语二
1966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出版,首印的8000册仅在 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地半个月内便抢购一空。随后一版再版,拉美凡 能看书的人差不多都读过这部小说。小说很快被译成30多种文字, 席卷欧美,轰动世界。
一部小说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百年 孤独》,去探求它的缘由。
导入语三
导入语四
历史的发展总是夹带着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当一个闭塞的 小村庄被卷进世界文明的浪潮,被迫前行时,又会发生些什么呢?今 天,让我们跟着马尔克斯一起,走进那个如梦似幻的“马孔多”, 一探究竟。
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
学习目标
文学常识——了解马尔克斯及其作品; 分析内容——鉴赏经典人物形象; 探究主题——把握深层主题“孤独”; 学习技法——掌握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 洞悉价值——感受小说的时代魅力。
《百年孤独》故事梗概
《百年孤独》以虚构的马孔多小镇为叙述背景,描写的是布恩迪亚家 族七代人的命运:老布恩迪亚为逃避被他杀死的邻居的冤魂的纠缠,携妻 出走,在一片荒原上建造了马孔多村,晚年由于精神失常死去;小儿子奥 雷里亚诺上校发动了32次起义,但都被政府军镇压,躲过14次暗杀,73次 埋伏和一次枪决,最后厌倦了战争,自杀未遂,回家制作小金鱼打发残生 ;孙子阿尔卡蒂奥被反对党党徒枪杀;曾孙女蕾梅黛丝披着被单被一阵风 刮上天而消失。曾孙阿尔卡蒂奥第二从运送罢工工人尸体的火车上逃回, 下车后遇到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六世孙和姑妈乱伦,生下一个带 猪尾巴的孩子——这个家族的第七代——后来被一群蚂蚁拖往蚁穴。最后 ,吉普赛老人的语言应验:马孔多被一场飓风卷得无影无踪。
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从小受外祖母神话故事的影响,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 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作品荒诞神奇,但无不植根于拉丁美洲 民族的土壤上,马尔克斯在创作中又采用了阿拉伯神话故事和印第 安民间传说的技巧,兼容并蓄,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善于把现 实主义的场面、情节和完全出于虚构的幻想情景有机融为一体,通 过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的折射,表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代表作《 枯枝败叶》《百年孤独》《霍乱时机的爱情》。
从人性看历史
亲爱的女儿:你好。
鉴于历史这一科是你的弱项,枯燥的课本让你提不起兴趣,老爸尝试换个角度,从另外一个视角去串联这些散碎的历史知识,也许能给你些借鉴。
我们就以第一章xx的政治制度为例吧。
先熟悉一下华夏朝代更替: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
历史属于人文,人文就离不开人性。
现在,老爸就从人性的角度给你侃这段中国政治制度变革。
尧舜禹时代,是禅让制。
在各部落里面选德高望重的人作为首领,类似家族选族长。
首领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收益则主要是荣誉,因而大家对这一岗位虽然看重,但没那么留恋。
尧累了,就让给了舜,舜累了,就给了禹。
到大禹时代,事情发生了转折。
大禹被推为首领的过程很坎坷。
那个时代暴雨倾盆,洪水四溢,民众无处安身。
大禹的老爹鲧负责治水,历时9年,没搞定。
舜一生气,就把鲧给杀了,然后告诉禹:小伙子,我看好你哦,有你爹的光辉榜样,相信你一定会全胜而归的。
如果大禹穿越到现在,他一定会说:最初我是拒绝的。
刀架在脖子上的滋味一定不好受。
所以大禹治水的岁月一定活得很纠结,以至于三过家门都不敢入。
不是不想入,是怕丢命啊。
历经13年,终于搞定了洪水。
大禹的声望也由此确立。
再选族长,谁还有资格和禹相争呢?!大禹顺利成为新的首领。
这哥们成为老大之后,每每想起老爹鲧,就寝室难安。
当年舜一生气,就宰了老爹。
自己百年之后,首领旁落,万一那哥们看启不顺眼,一刀下去,那儿子也没了。
一旦掌权者动了小心思,变革必然要来临。
在大禹的授意下,他的儿子启顺利继位,宗法制时代开启,禅让制时代结束。
什么是宗法制?它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夏朝改变了什么?开创了世袭制的先河,中国由此进入了“家天下”时代,直到中华民国建立才结束,前后跨越4000年。
各诸侯对大禹治水的功绩心存感激。
所以基本没有抗争就认了,夏朝顺利延续了500年。
读《资治通鉴》之透过历史现象看人性本质规律
读《资治通鉴》之透过历史现象看人性本质规律1.典型的原型人物:耳朵根子软——齐襄王耳根子软的人,特别容易受人影响,谁跟他说啥都能够听得进去。
但是,下一秒有人跟他说相反的意见,他又能听得进去。
所以,他的态度,决策,往往取决于谁是最后一个给他意见的。
他的决策往哪里走,取决于谁离他最近,跟他在一起的时间更多。
原来我有听过这个词语,但没注意,现在看了这段历史,让我想起了以前遇到的一个老板,原本我以为是没有政治立场,上午听甲的,批评乙,下午乙不服再反驳,晚上开会又批评甲,这或许就是耳根子软的一个特点。
在古代如果遇到这种老大,那真的是生死一念之间。
至于在现代,应该又不一样。
不管如何,关键在于懂没懂这个人性的特点,能不能按规律处事。
2.“履霜坚冰至”,或者讲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在《资治通鉴》里面到处都有这个示例。
鲁仲连怎么能一眼就看出来田单打不下打狄国?本质都显化在表象里面,只是很多人没注意观察,包括田单自己。
田单原来用一个即墨这样的破城,几千的残兵能够击破万乘的燕国,收复齐国,那个时候做法是亲自在一线,拉仇恨,上下同欲,都抱着必死之心作战。
而准备攻打小小狄国的时候,他却有大量的家产,有生的快乐,没有死的意志。
与士兵已经不能够同甘共苦了,所以打不下来。
这就是现象背后的本质,通过本质来判断一件事的演变会是怎样的。
这个在生活当中是很常用的。
比如,判断一个人能不能合伙,或者判断一个项目能不能做的好,要不要加入,那你就要了解合伙人的本质规律是什么?不能讲符合了一定就能成功,但是,不符合,失败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所以可以避免很多损失。
合伙人的规律有“五大合:”合思想、合追求、合能力、合权力、合分配。
前两个讲的是精神层面,价值观,思想是不是一致的,比如你是长期主义者,他是短时主义者,你想把事业做得更长一点,看的是远期的大利,所以愿意继续投入。
对方是小富即安,赚了钱就想全分掉。
那么这样就只能合作,就不能成为合伙人,不然成为股东,那就有你受的了。
“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处理当今社会的义利关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争辩不休的一个大问题。
先秦儒家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说:“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他们认为,对利的追求是造成社会混乱、国家动荡的根源。
实际上,儒家也并不是根本不言利,只是要把义放在首位,反对后义而先利罢了。
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
由于墨子把“利”作为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墨子那里,“利”也就是“义”,“重利”也就是“贵义”,二者是统一的。
这里有一个对于“利”的不同理解的问题。
孔子和孟子所谓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
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
墨子所谓的“利”,则是“爱利万民”“天下之利”的“公利”。
维护这样的公利,正是仁义的要求、道德的标准。
很明显,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
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主张贵义重利,追求义利合一。
墨子认识到,人类首先必须求得生存,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质利益。
所以,避若求乐、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
利和害、苦和乐嘟是相对的,人们通过比较权衡,利中取大,害中取小,趋利避害,此种行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如此。
墨子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对人们的求利动机给予了有力的辩护。
墨子认为公利,即社会的整体利益是至上的,个人只能作为群体的部件而行动,任何人只有维护并实现了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显现。
在他利与自利之间,应该从他利出发再到自利。
虽然墨子重视天下之利,把“亏人”“自利”视为人们互不相爱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笼统地反对“自利”,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而“自利”、损人而利己的行为。
至于不“亏人”、不“损人”的“自利”,他不仅不反对,而且加以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性看历史(二)亲爱的女儿:你好。
我们今天聊春秋、战国。
严格意义上来说,春秋、战国都是周朝的一部分。
之所以单独划出来,是因为东周这段王族实在太弱了。
弱到随便一个诸侯都可以欺负他,周王只是一枚橡皮图章,需要的时候叫声大哥,不需要的时候懒得理你。
春秋和战国以“三家分晋”为界,核心就是耍流氓。
春秋时代是文明的耍流氓,战国时代是野蛮的耍流氓。
“春秋五霸”多少还要点面子,“战国七雄”则完全没有底线。
这一切要从周幽王说起。
本来他“丑妻薄地破棉袄”的小日子过得挺好,哪想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老来得了个美女褒姒,美艳不可方物,把这哥们迷得脑袋进水了。
揽得美女在,忘却糟糠妻。
周幽王犯了老男人常犯的错误:为了讨好小老婆,设法让小儿子继承家业。
废长立幼,国之大忌。
大老婆的娘家人不愿意了。
咋地,欺负我们娘家没人吗?!申家打不过你,找个帮手也要打你丫的。
岳父一生气,后果很严重。
申侯勾结犬戎,杀掉周幽王和小儿子,掳走褒姒,西周灭亡。
经过这样一番波折,周幽王的大儿子成功继位,称为周平王。
这一年,是公元前770年,既是东周的起始,也是春秋的起始。
请神容易送神难。
申侯请犬戎来抢周幽王容易,想劝野蛮民族就此罢手可就难了。
劝又劝不了,打又打不过,思来想去,算了,我搬家得了。
于是从西安搬到了洛阳(镐京到洛邑),因为洛阳在东边,所以周朝的后半段历史上就称为东周。
虽然周幽王是被犬戎杀死的,但犬戎是周平王的姥爷引来的,所以周平王有得位不正之嫌。
再加上东迁之后,王族的领地变小,收入大不如前,再也不是富豪榜最耀眼的那一个。
王族被诸侯鄙视的岁月由此开始。
周朝只有天子称王,诸侯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前期,大家还保持面子上的尊重,不好意思用“王”的称号,到楚庄王时,最基本的尊重都不给了。
老爸给你简略介绍一下“春秋五霸”。
有多种说法,大多采用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齐桓公是名门之后,大名鼎鼎的姜子牙的后代,名字也很文艺,叫“小白”。
虽然叫小白,脑子并不痴。
和公子纠争王位,装死骗过管仲,瞒天过海成为齐国国君。
早年雄才大略,以“尊王攘夷”之策,北击山戎,南伐楚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什么是“尊王攘夷”,就是几百年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不过这哥们比曹操实诚,多数打仗只为名不为利,甭管华约北约,只要尊我一声大哥,出钱,出人,出力,绝不含糊。
一高兴,还给小弟送东西。
有一次帮燕国打仗,不仅不要回报,还送给燕国一块地,大哥范十足。
老年开始犯浑。
有一天突发奇想要吃人肉,有个叫易牙的厨子,把自己4岁的儿子杀了,给齐桓公做了一碗人肉汤。
这种人典型的没人性,老年的小白浑然不觉,视易牙为亲信。
还有个叫开方的卫国人,为了显示忠诚,15年不回家看父母。
这种不孝之人,也被小白视为心腹。
另一个叫竖刁的就更无耻了,为表忠心把自己阉割了。
三人极尽谄媚之能,颇得小白欢心,地位日益高涨。
怎奈年岁不饶人,小白日渐衰老,终于病重。
三人一看依靠小白不行了,立马翻脸,操控王子继位,把小白关在宫里,不给饭吃。
小白的5个儿子为抢王位也打的不可开交,无人管小白死活。
可怜小白一世英雄,老来被身边三个最亲近之人活活饿死,67天无人收尸,蛆虫遍体,惨不忍睹,可悲,可叹。
行不端之事者,必为不端之人,近时若狗,远时如狼,切记,切记。
宋襄公被称为华夏最后的贵族,是那个时代“仁义”的典型代表。
虽然他的事迹经常被拿出来取笑,但细品之,依然让人肃然起敬。
首先宋襄公得位让人敬佩。
齐桓公的儿子们为抢王位反目成仇,老爹都不管了。
而宋襄公作为有天然继承权的嫡子,却劝老爹把王位传给庶兄。
这可不是虚情假意,万一老爹心一软,王位可就真没了。
这种胸怀,难能可贵。
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把仁义行天下的责任扛到自己肩上。
先是帮助齐国平定了内乱,然后又期望通过会盟来实现仁义大同的目标。
理想主义者往往会低估小人的卑鄙。
会盟英雄帖要求各国诸侯都不带军队,宋襄公只身前往,而楚国则暗暗埋伏了军队。
会盟期间果然发生了争吵,楚成王有恃无恐,把埋伏的军队叫出来囚禁了宋襄公。
这就破坏了游戏规则,其他国家看不下去了,出面调停,才把宋襄公救出来。
按说吃了一次亏,就不会再上一次当。
但宋襄公是一个仁义渗入骨髓的人,选择依然坚守。
此后与楚军在泓水相遇,展开决战。
楚军渡河,别人劝他趁楚军渡河一半时发起进攻,他不肯。
楚军渡河后,别人劝他趁楚军立足未稳发起进攻,他依然不肯。
等楚军列好阵势,才开始进攻。
怎奈楚军多,宋兵少,最终宋襄公大败,腿上还被射了一箭。
一年后,死于箭伤复发。
有人很奇怪:这样迂腐的一个人,怎能配得上五霸之一呢?这要结合那个时代去分析。
爸爸小学时候,身边的小朋友打架,一般都会说:下午放了学,去XX地方单挑,输了不准告老师,不准告家长,你敢来吗?受到邀约的小朋友一般都会去。
输的人被打得鼻青脸肿,家长问起来,还说是摔的。
往往被家长再揍一顿,照样不说跟谁打架。
初中高中时,规矩就变了。
身边的同学再打架,要么纠集一群人以多打少,要么晚上放学敲闷棍。
道义放两旁,实用放中间。
宋襄公的悲剧在于他活在爸爸的小学时代,而他的对手活在爸爸的中学时代。
一个讲规矩,一个不讲规矩。
书生碰到泼妇,永远打不赢。
楚国,居于群蛮之中,本不属华夏之族。
久疏礼仪,必无仁义可言。
宋襄公以对华夏诸国的规矩对待楚国,被敲一闷棍也就在所难免。
但在那个崇尚贵族精神的时代,宋襄公虽败,还是赢得了多数国家的尊重。
被奉为五霸之一也算实至名归。
宋襄公的境遇,也给诸侯们提了个醒,贵族精神逐渐远离,实用主义日渐抬头。
到《孙子兵法》提出:兵者,诡道也。
华夏大地,从此再无贵族精神。
晋文公属于大器晚成型,也是命运多舛型。
在外流浪19年,辗转8国,62岁才登上王位。
垂垂老矣之时,建立不朽功业,可见成功不分早晚。
晋文公的一生与两个女人有关。
一个差点害死他,一个大义成就他。
差点害死他的是骊姬,他老爹的宠妃。
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继位,无奈儿子的排行太靠后,按顺序继承完全没戏。
于是用阴招,先害死了太子,然后再害排行靠前的重耳(晋文公)和夷吾。
俩人一看小命要完,赶快逃命。
用阴招取胜者,必死于阴招之下。
骊姬成功把儿子送上王位,同时也把儿子送上了断头台。
儿子屁股还没坐稳,就被刺杀在灵堂之上,骊姬也被活活鞭死。
这一段,史称“骊姬之乱”。
此后夷吾继承了王位。
重耳的流浪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以前是一地流浪,以后是到处流浪。
被骊姬陷害的时候,他逃到翟国。
夷吾继位后,也想害他,他只能继续逃命。
有一年逃到齐国。
当时齐桓公还活着,一看重耳气宇轩昂,心生喜欢,于是把本族妹妹齐姜嫁给了他,还送给他二十辆驷马车作为嫁妆。
当时的驷马车相当于现在的兰博基尼。
重耳一下拥有了一个车队,还白捡一个老婆,不免对安逸生活产生了留恋。
成就他的女人隆重登场。
虽然说那个时代女人地位低下,但齐姜毕竟是姜子牙的后人,基因里带着大局观,鄙视小情怀,崇尚伟丈夫。
她看到重耳有不思进取的苗头,先是积极鼓励,然后联合重耳的手下设计把重耳灌醉,用车拉着离开齐国,让其重新走上创业的历程。
有妻如此,男人想不成功都难。
重耳酒醒之后,发了一通疯,无奈众愿难违,只好继续艰苦创业。
重耳也算厚道之人,夷吾在位时,他一直在外流浪,没有篡位的企图。
一直等到夷吾死后,才谋得王位。
是年,他62岁。
晋文公在位9年,是晋国辉煌的9年,也是奠定晋国100多年霸业的9年。
晋文公最牛的一仗是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的成语就出自这里。
当时楚国强盛,楚将子玉看晋国不顺眼,就想揍晋国一顿。
晋国也正在崛起,当然不怕子玉的挑衅。
打就打,WHO 怕WHO.晋文公流浪之时,楚国曾经接待过他。
晋文公承诺,如果楚晋交战,他会命令军队先退90里,作为对楚国厚待的回馈。
这就是“退避三舍”的来历,一舍=30里。
晋军果然信守承诺,先退了90里,然后在城濮这个地方进行决战。
楚军大败,子玉自杀,从此楚国不敢北进中原。
晋文公一战奠定中原霸主地位。
既然讲到晋文公,就再讲讲“寒食节”的来历吧。
晋文公流浪之时,经常饿得两眼发绿,有一次被手下偷走了粮食,饿的要晕倒。
追随者中有个叫介子推的,看晋文公饿得实在可怜,又找不到吃的,一狠心,从大腿上割了块肉,给晋文公做了一碗肉汤喝。
后来介子推隐居,晋文公登上王位。
过上体面生活的晋文公开始大肆封赏当年厚待过自己的追随者。
也许封赏的人太多,也许晋文公记性不太好,也许那个年代割块肉不算大事。
总之,晋文公忘了封赏介子推。
本来这事也没啥,介子推都隐居了,肯定也没指望封赏。
但就有人放不下,提醒晋文公还有介子推没有封赏。
人就怕这个。
都不提就没事,一提,小事变大事。
此时的晋文公内心是纠结的,他一定在想:哎呀,这咋办?我重耳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可是把介子推给忘了,别人会怎么看我?现在已经有人看不惯,来提醒我了,可咋办?可咋办?人一慌乱,就容易做错事。
晋文公封赏之心太重,做事就太迫切。
当别人告诉他找不到介子推,只知道他和老母在绵山隐居之后,他无法放下心结,一定要找到介子推。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身边有人出主意,说:烧山,介子推一看火起,肯定会跑出来,我们也就找到他了。
以这个人的认知,这套方案是可行的。
有谁不怕死呢?出来是受封赏,又不是受刑。
介子推,WHAT ARE YOU 弄啥哩。
出主意的人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却无法知道介子推是怎么想的。
总之,介子推没有跑下山,和老母一起被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晋文公好心办坏事,痛心的要死。
为了纪念这位恩人,在介子推忌日,家家不准生火,只准吃冷食,俗称“寒食节”。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相近,慢慢的,两个节日合并成了一个,统一称为“清明节”。
介子推的故事让人扼腕叹息,这种知恩不图报的情怀的确值得纪念,这种宁死不下山的执拗也确实值得商榷。
而晋文公这种只准自己烧山,不准百姓生火的行为,确实不值得提倡。
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唯一的牛人,其后的几个接班人碌碌无为,否则秦朝统一也许可以提早几百年。
先说一下秦国是怎么来的。
还记得东周开始的周平王吗?这哥们被犬戎的强悍吓到了,于是东迁。
可只东迁没用啊,要有人抵抗犬戎,建个屏障才有效。
于是周平王想到了护送他东迁的秦襄公,卖了个人情说岐山以西全归你。
当时就是个空头支票,有额度但取不到。
直到秦穆公时期,这张支票才提了现。
秦国地处边陲,与西部彪悍民族长期对峙,故而民众战斗力极强。
不缺悍将,只少管理人才。
秦穆公是位求贤若渴的君主。
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敢于任用。
有个典故说秦穆公让伯乐推荐选马的人才,伯乐推荐了九方皋。
三个月后,九方皋报告找到一匹黄色母马,结果运回来一看,是一匹黑色的公马。
秦穆公差点抓狂,色盲吧我还能忍受,公母都不分,这神经也太大条了吧。
伯乐说,这才是我看中九方皋的原因,这哥们是爱因斯坦,相对论才是我们想要的,至于老爱同志不修边幅,掺和政治,还打老婆,这都不重要。
你要好马,管它公母,是好马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