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菲_董仲舒思想在《春秋繁露》中的表达及其社会影响
从《春秋繁露》看董仲舒的和合思想
从《春秋繁露》看董仲舒的和合思想李富强1, 杨高男2【摘要】摘要: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经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其思想主要集中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他在该书中基于我国传统儒家和合学说,提出了由“天人合一”、以和治国、以和养身等三大理论构成的和合思想新体系。
虽然《春秋繁露》中有意志的“上天”概念是唯心主义的糟粕,但从整体看,董促舒的和合思想起到了传承中华和合文化的作用,使得和合思想历久弥新。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0)003【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董仲舒; 春秋繁露; 和合思想Abstract:Dong Zhong-shu is a famous scientist,philosopher and thinker whose ideas are reflected in hisLuxuriant Dew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Traditional“peace and harmony”ideas in the book is also reflected as follows:First,nature and human's harmony; Second,and governing country by harmony;Third,health keeping by means of keeping harmony.These ideas inherited the Pre-Qin dynasty philosophers'thoughts,and also proposed innovation.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ideology about peace and harmon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king the classical thoughts of harmony.Key words:Dong Zhongshu;Luxuriant Dew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houghts of harmony《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留给世人并且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著作,这本书也是我们研究学习董仲舒思想的一部典籍。
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
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摘要:董仲舒儒是汉代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用“天人三策”的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以“天人感应”作为理论依据,这样使儒学融合了阴阳、五行及道家思想,从而锻造了儒学的兼容性和应变能力,使得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他的思想也对儒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肯定了他在西汉思想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董仲舒董仲舒是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学思想和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儒学的历史性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古至今,人们对董仲舒的评价不一,到底他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不能从单方面来评价,要用辩证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功与过。
一、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在众多对策中,董仲舒的的对策很受汉武帝的欣赏,这就是汉学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对策中说“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
秦继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禁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而国破亡矣”。
又说“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董仲舒建议武帝要实行“更化”,就是肯定“有为”.否定“无为”,同时也就是改变主导思想路线,改变治国主张。
在最后一次“对策”中明确建议实行“大一统”的政策。
董仲舒的这些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了,班固评述此问题时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这可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是接受董伸舒的“对策”而实行的。
董仲舒的这个建议影响了中国自西汉中期以后思想发展的大方向、大格局。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曾出现了许多耀眼的思想家,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或者具有预见性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主要活动于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他是汉初杰出的大儒,他治学严谨,学识丰富,为适应汉初政治上加强封建大一统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他提出了许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张,而且其中一些思想主张对中国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的社会形势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前中期,战国后期以风靡之势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经过二世而亡,西汉在农民浪潮以后得以建立,汉代建立以后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作为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在汉代封建剥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汉代的封建剥削主要有:其一是领户制即所谓的封建领主制;其二是豪强地主实行的租佃制。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奖励军功的食邑制度,这一方面是刘邦为自己夺取天下招揽人才,另一方面是解放奴隶,实行封建制,更好的适应历史的发展要求。
此外汉初尤其注重对暴秦短命而亡的总结,对农民起义尤为重视,因此汉初轻徭薄赋,于民生产。
除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外,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封建富商和封建政府之间的矛盾,豪强宗族地主和封建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而这三个矛盾整体上还是中央集权政府一方与富商、宗族地主以及地方割据势力一方的矛盾。
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汉初社会中超过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敌对阶级的矛盾,成为了汉初的主要矛盾。
汉初时,由于刚刚结束秦末战争,汉初几位统治者都实行休养生息,轻租薄赋的政策,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然而到汉武帝使土地兼并迅速膨胀,对封建政权和封建经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关系国家生活的盐铁,铸钱很多都未集中在中央,商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封建中央政权的根基。
在汉武帝之前,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中始终存在着儒道法的争论,中国从秦代到汉代在政治经济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术的发展也从百家争鸣到一尊法术,再到崇尚黄老无为,再到独尊儒术,这其中董仲舒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春秋繁露》与董仲舒的儒学政治思想
《春秋繁露》与董仲舒的儒学政治思想作者:孔蕾来源:《商业文化》2019年第19期《春秋繁露》是中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所作的政治哲学著作。
《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西汉中期,战乱频仍的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
为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便应运而生,其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所著的《春秋繁露》中。
他主张,西汉王朝应当放弃汉初以来的黄老之治,改弦易张,推行儒术,走出西周以后的社会动乱,弘扬王道。
实现王道的基本方法是礼乐教化。
他通过对《春秋公羊传》的阐释,突出大一统观念,以微言大义的方式,把阴阳五行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天人感应理论,以灾异儆戒作为判断尘世是非的标准,要求统治者顺应天意,真正做到不与民争利,移风易俗,重建社会伦理。
他强调历史的进程是三统更替循环,孔子作《春秋》是为汉代立法,论证了孔子的改制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太学培养人才,改变选官制度,由此形成了他的政治儒学体系。
董仲舒认为,人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为善,而教化由王者通过国家组织进行,其行为应当根据天意展开。
可以说,《春秋繁露》的诞生是在大一统王朝的背景下对儒学治国理念的新解释。
后世的人性学说、谶纬学说、德主刑辅观点,都从董仲舒这里延伸。
在儒家思想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中,董仲舒的思想是由在野到在朝的转折标志,外王开始压倒内圣,直到宋代理学问世后才有了新的变动。
儒学新篇汉之初立,秦政成功的经验为汉政所继承,秦政失败的教训为汉政所吸取。
汉初对外和亲避战,对内平定外姓藩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时刑罚大省,用贤纳谏,轻徭薄赋,在此基础上,武帝强化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地方设立刺史制度,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春秋繁露读后感
春秋繁露读后感最近读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这可真是一本让我感触颇深的书。
要说这书啊,刚开始读的时候,真觉得有些晦涩难懂。
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复杂的论述,让我好几次都想把它丢到一边去。
可又一想,既然开始了,怎么着也得硬着头皮读下去。
董仲舒在书中阐述的那些观点,好多都和当时的社会、政治、伦理紧密相关。
比如说“天人感应”,他认为天和人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这在当时那个年代,算得上是一种相当独特的思考方式。
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还得是他对于“礼”和“义”的重视。
他觉得“礼”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而“义”则是人们内心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的经历。
那天,公交车上挤满了人,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似的。
我被挤在一个角落里,动弹不得。
车到了一站,上来了一位老奶奶。
她头发花白,弓着背,手里还提着个沉甸甸的袋子。
当时我心里就想,这要是有个座位给老奶奶坐就好了。
可是,车上的人要么在低头玩手机,要么望着窗外,好像都没看到这位老奶奶。
我心里那个着急呀,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小姑娘站了起来,说:“奶奶,您坐这儿吧。
”老奶奶连声道谢,脸上笑开了花。
那个小姑娘看起来也就二十来岁,背着个书包,可能是个学生。
她站起来后,就一直抓着扶手,随着车子的颠簸晃来晃去。
我看到她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满足和快乐的神情。
这事儿虽小,但让我感触特别深。
这不就是董仲舒说的“义”吗?那个小姑娘心里有着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所以她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让座的举动。
她没有因为自己的疲惫或者不便而选择忽视老奶奶的需要。
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有时候大家都太匆忙,太注重自己的利益和方便,而忽略了那些最基本的道德和人情。
就像在公交车上,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能有个舒服的位置,而不愿意给有需要的人让座,那这个社会该有多冷漠啊。
读《春秋繁露》的时候,我就在想,董仲舒要是能看到今天的社会,他会怎么想呢?也许他会感叹,虽然时代变了,科技进步了,但有些最根本的东西,还是不能丢。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字休山,汉朝初年儒学学者。
他的著作《春秋繁露》是一部以传统经典《春秋》为基础,探讨天人关系、人伦道德、政治治理等问题的重要著作。
我在阅读《春秋繁露》后,深受其启发和感悟。
第一章:天人合一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人应当顺应天地的规律和原则,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一思想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处世态度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董仲舒的理念提醒我们应当关注整体利益,追求共同发展,以实现内外的和谐。
第二章:人伦道德董仲舒非常关注人伦道德的问题。
他认为,人们应当发扬仁爱之心,以和平、友爱、公正的方式对待他人。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稳定和谐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自私自利,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理解。
董仲舒的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道德观,让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关爱他人,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
第三章:政治治理《春秋繁露》中一部分内容涉及政治治理的问题。
董仲舒强调君主应当遵循仁爱之道,以民为本,依法治国。
这一思想启发了我对于政治的理解和评价。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各种腐败、权力滥用的现象。
董仲舒的观点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的治理只有以公正、平等和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实现长远的稳定和繁荣。
第四章:自我修养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提到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当不断地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智慧。
只有如此,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在现代社会,很容易陷入功利主义的追求,而忽视了个人的修养和内在的发展。
董仲舒的思想让我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内心的平静。
结语:通过阅读《春秋繁露》,我对董仲舒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他强调了天人合一、人伦道德、政治治理和自我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性。
董仲舒思想在《春秋繁露》中的表达及其社会影响
董仲舒思想在《春秋繁露》中的表达及其社会影响摘要:董仲舒作为西汉最著名的公羊经师,其思想集中体现于《春秋繁露》中。
他继承了传统的公羊学说,同时又对它进行了许多独特阐释,提出了天道阴阳等诸多理论。
所有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西汉中期封建王朝的政治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继承了汉初的法治政策,以尊“公羊家”为口号创造了“霸王道杂之”的政策模式。
他出师征伐,变更制度,巩固了汉朝的统治,使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文化整合,帝业臻于鼎盛,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董仲舒;《春秋繁露》;春秋大义;阴阳理论;西汉政治一、《春秋繁露》的创作背景秦政成功的经验为汉政所继承,秦政失败的教训为汉政所吸取。
汉初对外和亲避战,对内平定外姓藩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时刑罚大省,用贤纳谏,轻徭薄赋,在此基础上,武帝强化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建立中朝、地方设立刺史制度,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在思想文化方面,武帝时期相对宽松,广开献书之路,使大批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隐藏起来的典籍得以再现;大批隐退于民间的学者得以重新回到学术领域,出现了繁荣局面。
汉武帝讲文治,修武功,举贤良对策笼络人才。
董仲舒围绕天人关系和大一统问题,回答武帝策问,颇得汉武帝的赏识。
由此,奠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模式,使儒学为统一的中央集权服务。
董仲舒以阐发孔子《春秋》理念为核心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也应运而生,并且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春秋繁露》中。
二、《春秋繁露》中的“春秋大义”董仲舒根据孔子观点归纳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春秋大义”,在《春秋繁露》中主要为:(一)为臣之义在于忠诚无僭越1.为人臣者不得有损君主的绝对权威。
诸侯不得专执,不得专地,不得舞天子之乐等,都是此意。
为人臣者必须维护天子的绝对权威,一切行动必须听从天子的指挥,不得蔑视更不得损害王权。
如“楚庄王杀陈夏征舒,《春秋》贬其文,不得专讨也。
”陈夏征舒犯弑君之罪,楚庄王杀陈夏征舒,有讨贼之义,本应肯定,但《春秋》贬之。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产⽣了什么影响
董仲舒系统地提出了“天⼈感应”、“⼤⼀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杂以阴阳五⾏说,把神权、君权、⽗权、夫权贯穿在⼀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
在汉代以前,所有的君王都从祖先那⾥继承君位,⽽汉⾼祖刘邦出⾝布⾐,君临天下后就版需要新的理论⽀撑,不受命于祖,董仲舒提出君王受命于天。
据此,他⼜提出了“天⼈合⼀”和“天⼈感应”的学说。
3、针对⼟地兼并问题,他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薄敛、省役。
4、针对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三纲即“君为⾂纲”、“⽗为⼦纲”、“夫为妻权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
这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董仲舒思想的影响
1、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为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统⼀思想奠定了基础。
2、避免了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
3、确⽴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4、促进了民族历史⽂化的进步。
5、消极影响,⼀定程度是遏制了思想的⾃由。
董仲舒春秋繁露读后感
董仲舒春秋繁露读后感一、简介《春秋繁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史哲学家董仲舒所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
全书共分为三十篇,是对《春秋左传》的注释和解读,探讨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君臣之道、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就《春秋繁露》这部经典著作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读后感。
二、内容概述1. 人与天地之关系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强调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地之道,与天地相合而不违背。
只有当人们合乎天地之理时,才能够得到福祉。
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深入发展和丰富。
2. 君臣之道《春秋繁露》中详细阐述了君臣之道,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只有德行高尚、品德兼备的君主,才能够获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董仲舒提出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观点,强调了君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3. 修身养性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还论述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只有通过自我完善,才能够真正达到与天地相合、与人伦相符的境界。
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后来儒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读后感《春秋繁露》是一部思想深邃、内容丰富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董仲舒对于人与天地关系、君臣之道以及修身养性等问题的独到见解。
首先,在人与天地之关系方面,董仲舒强调了人应该顺应天地之道。
他认为只有合乎天地之理,才能够得到福祉。
这种观点让我想起了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之相合而不违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福祉。
其次,在君臣之道方面,《春秋繁露》提出了君主应该以德治国的观点。
董仲舒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君主,才能够获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政治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责任感,以民众的利益为重,推动国家发展。
最后,在修身养性方面,《春秋繁露》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我在阅读这本书后,深受启发和感悟。
《春秋繁露》一书主要论述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
董仲舒认为人应该与天地相合,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和谐与平衡。
他强调了人的修身养性,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种理念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书中,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观点。
他认为人应该与天地相通,与自然相融。
只有与天地保持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这种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反思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与自然的联系,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心灵的需求。
董仲舒的思想提醒我们要重视与自然的关系,找回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另外,董仲舒还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
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作为人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要做到仁爱他人、尊重他人、遵循礼节、追求智慧和保持诚信。
这些道德准则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董仲舒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董仲舒的思想还涉及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他提倡以“教化”为主,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董仲舒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思想不仅仅适用于古代,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董仲舒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是我国汉代思想家,他的著述影响深远,对中国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
最近,我有幸读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对其中的一些思想有着深刻的体悟和感悟,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读后感。
首先,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思想上的理性主义,他认为在世界万物的表象下,存在着一种真正的本质,它是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所限制的。
这种认识方式和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相似,都强调使用理性来认识世界和探究真理。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深入和思考,去探究事物背后的真相。
这种思想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和探究来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思想。
其次,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也涉及到了人性、道德和人文精神的问题。
他认为,人类本质上都有一种追求善良、正义和道德的内在驱动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被各种欲望所蒙蔽,从而迷失了自己的本真。
董仲舒认为,我们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发掘我们内在的良善和正义,同时也要坚信人性本善,相信一切困境都不会持久,我们总会走向更好的未来。
此外,《春秋繁露》还涉及到了政治治理和社会伦理。
董仲舒强调君道和民德的相辅相成,认为一个积极正面的政治机制需要建立在一个道德高尚,有纪律性和强大的社会基础之上。
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社会伦理上的原则,如父母之爱、夫妻之道等,这些原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及其各种关系的内在复杂性。
对我而言,《春秋繁露》以其鲜明的思想和深邃的哲学内涵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认为,董仲舒提出的思想和原则在现代中国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不断学以致用,将这些思想付诸于实践,开展自己的思想文化生活,这将有助于我们建立起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总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一部经典的文化巨著,不仅在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部著作,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思想史,更多的是能够领悟到其中包含的智慧和精神,获得对自我的启迪和思考。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汉朝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被誉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春秋繁露》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最近有幸阅读了《春秋繁露》,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董仲舒独特的思维方式所折服。
《春秋繁露》中,董仲舒通过对经典著作《春秋》的解读,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见解。
他的思考方式独具匠心,不拘泥于传统的解读,而是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他的思想不仅深刻而丰富,而且别具一格,给人一种新鲜而独特的感觉。
其次,我对董仲舒对仁义道德的强调印象深刻。
在他的著作中,他多次提及仁义道德的重要性,强调一个人应该如何做到仁义。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的观点给予我深入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举止和行为,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我深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只有通过仁义的实践,才能建立起和谐的社会。
此外,我也被董仲舒对人性的探讨所启发。
在《春秋繁露》中,他提到人之性本善,而后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这一观点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人性的本善意味着每个人都具备善良的天性,但环境的改变可能会使人们迷失自我,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这使我反思如何保持自己的本善,如何避免被外界所影响,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正确的道德判断。
最后,我对董仲舒的学识和智慧深感钦佩。
他在《春秋繁露》中涉及了众多领域的知识,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等无所不包。
他的学问渊博,思考缜密,每一个观点都能发人深省。
他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对世界的深入思考,也体现在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建议,以及他对人性和道德的关注。
他的著作让我感受到了历史学者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阅读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仁义道德的强调、对人性的探讨以及他的学识和智慧,都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教育思想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教育思想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是汉代重要著作。
《汉书·艺文志》著录《董仲舒》百二十三篇,《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没有《春秋繁露》书名。
《汉书·董仲舒传》说:"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
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
"现存《春秋繁露》中有《玉杯》、《竹林》等80余篇。
没有《闻举》、《蕃露》、《清明》、等篇。
"蕃露"与书名"繁露"相近。
今本有"精华"篇而无"清明"。
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一书认为《春秋繁露》是伪书。
这种说法不为学术界承认。
日本学者田中麻纱已从《春秋繁路》论五行的九篇中发现前四篇与后五篇的思想是抵触的,因此怀疑这些文章可能不是董仲舒的著作。
这些问题还需要讨论。
学术界董学研究者一般还是认为《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所著,是研究董学的基本可信的资料。
董仲舒作为经学大师,下帷讲经,学者云集。
他颇有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培养的学生很多。
通五经,为博士,任梁相的有褚大;精通《春秋》的有吕步舒。
任长史,奉命处理淮南狱,以(《春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另一学生吾丘寿王从董子学《春秋》后,高材通明。
在汉武帝面前出谋划策,汉武帝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 。
在朝廷上曾驳公孙弘,违群僚议,都得到汉武帝的赞赏。
还有赢公"守学不失师法" ,在昭帝时任谏大夫,授徒传业,成为名师。
学生为郎、谒者、掌故者有一百多人。
董氏子孙"皆以学至大官" 。
学生成才,证明董仲舒教育的成功。
在《春秋繁露》中,教育思想比较丰富,约有以下八个方面:(一)重德教,辅刑罚统治者对待被统治者总要使用软硬两手,软的是德化教育,硬的是刑法惩治。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04年),字子張,中国西汉初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著作《春秋繁露》是对儒家经典《春秋》的注释和解释,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
在读完《春秋繁露》后,我深受触动,对董仲舒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主张推崇“天人感应”、“治气致治体”的思想,对于官吏和统治者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他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在素质对于治理社会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才能够真正服务于天下百姓。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提到了“常恒”这个概念,他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秩序。
他主张人们应当遵循这种规律,以恒定的态度面对世界,从而达到安定与和平。
他警告君主和官吏们不能够以权谋私,追求短暂的功名利禄,而应当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着想。
此外,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还提出了“正名”和“尊贤使能”的重要原则。
他认为,一国之治必须从整体上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他呼吁各级官员要实事求是,力主公正廉洁,做到了“尊贤使能”,选用适任的人才来担任重要职务。
在阅读《春秋繁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董仲舒思想的博大精深。
他不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人们应当如何修身养性,还关注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试图为国家和社会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董仲舒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不仅对于西汉时期的统治者和官员们具有重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也对后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提醒我们,在管理社会和国家时,应当注重道德修养和品质塑造,力求实事求是,为人民谋福利。
总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一本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后,我深刻领悟到了他关于道德修养、社会治理和为政的精神实质。
对于今天的社会和世界来说,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完整word版)董仲舒生平思想与现实意义
董仲舒生平思想与现实意义魏文华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经学大师。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宗教天道观、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从历史上看,孔子、董仲舒、朱熹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家。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董仲舒是经学大师,朱熹是理学大师。
经学是汉代的儒学,理学是宋明时代的儒学。
这三位大师的思想体系,是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是儒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儒学在发展中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在汉代乃至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起到主导地位。
董仲舒使儒学由诸子而成独尊,由一家融汇百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的学说思想影响极为深刻而久远。
一、董仲舒生平董仲舒于公元前191年,生于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镇)。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那是西汉王朝极盛时期,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宽舒自如。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
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世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
民安于太平,士乐于学业,于是讲学通经之士,再聚徒众,复兴儒业,儒学阵营,陡然大具。
经师们为了经世致用,取悦当道,解经说义,绘声绘色。
家有家风,师有师法,形形色色,粲然明备。
董仲舒,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安定,学术自由的背景下,走上仕学之路的。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将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
史载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年不窥园",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教育家。
董仲舒王道思想中的生态智慧与启示——以《春秋繁露》为中心
董仲舒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巨擘,他上承孔子,下启朱熹,是儒学史上的里程碑,是汉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作为汉代新儒学的奠基者和开创者,其哲学思想体系以天人哲学为基础,枝繁叶茂,影响深远。
《春秋繁露》①是董仲舒的代表作,也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最基本资料,本文仅从其“王道”的政治哲学角度进行探讨,发掘其中的生态智慧,以期对当今生态保护有所启示。
一、王道及其最高价值与生态智慧(一)王道及其最高价值。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篇对王和王道进行了形象的诠释:“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是故王者唯天之施,施其时而成之,法其命而循之诸人,法其数而以起事,治其道而以出法,治其志而归之于仁。
”在这里董仲舒从“王”字的造字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将天地人贯穿起来就是王,将天道贯彻实施于自然和人类中并使之和谐共生就是王道,实施王道是王与生俱来的根本职责。
即将天道应用于自然与人类的伦理法则就是王道。
董仲舒又进一步说明了王道的渊源即天道,其表现为:“春主生,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
生溉其乐以养,死溉其哀以藏,为人子者也。
故四时之行,父子之道也;天地之志,君臣之义也;阴阳之理,圣人之法也。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王作为天之子,秉承了上天赋予的因循天道管理国家的责任与义务,使天地人和谐共处。
王在贯魏彦红【摘要】董仲舒王道思想是其政治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
董仲舒认为王道即天道,王道实施的基本原则是遵循天道。
仁是天道和王道的最高价值诉求。
遵循天道进行国家治理,会使社会和谐顺畅,风调雨顺,民风美好。
董仲舒的王道思想呈现出丰富的生态智慧,对当今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即我们要遵循自然法则和规律,天地人“三位一体”是生态保护应遵循的根本原则。
【关键词】董仲舒王道思想天人合一生态智慧生态保护*魏彦红,衡水学院董子学院教授。
董仲舒思想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董仲舒思想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西汉时期,河北地区诞生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尤其是董仲舒,在《春秋》学说基础上成就的“天人合一、独尊儒术”的思想,不仅对西汉政治、文化产生了空前的影响,而且对后世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3-3-1董仲舒画象董仲舒的思想体系董仲舒(约前198-前108),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景县西南)人。
早年与公孙弘一同拜胡母生门下,攻读《公羊春秋》之学。
汉景帝时为博士,他深入研究西汉前期政治局势和社会,以儒学为基础,吸收阴阳、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形成以“天人感应”为特征的哲学体系,集中国儒学之大成。
他利用与汉武帝对策,阐述大一统的思想,说服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董仲舒一生著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等著作。
《汉书·董仲舒传》说他的著作,“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
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
”他的思想是西汉时期河北人文思想的集中代表,也是中国封建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董仲舒发展了《吕氏春秋·十二纪》的理论,把《公羊春秋》以及《尚书》、《洪范》之类学问,组合到他的思想体系中,成为促进儒学转折的新思想。
3-3-2位于河北枣强县的董仲舒石像大一统思想与天人合一理论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就是说,“大一统”是天地间普遍的法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的理论,诠释“大一统”。
就是“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此之谓也。
”[1]“君王”介于天地间,民要统一于天,必先统一于君。
他说:“《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2]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尊严,这就是“君权天授”的政治哲学思想。
董仲舒把一切统一于天的思想进行衍化,提出了“王道三纲”:即“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于天,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从《春秋繁露》看董仲舒的和合思想
从《春秋繁露》看董仲舒的和合思想
张雨杭
【期刊名称】《经济视野》
【年(卷),期】2014(000)018
【摘要】《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可供世人参考的一部著作,
这部著作基本上是以《举贤良对策》为蓝本敷衍开来的一部著作。
《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
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这部作品集中的体现了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和价值立场,在此当中我们能够很清晰明了地了解到董仲舒为了适应统治者需要提出的和合思想,这种思想有其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本文将以董仲舒成书《春秋繁露》的背景和《春秋繁露》中所体现董仲舒的和合思想的具体内容为研究重点来探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的和合思想。
【总页数】1页(P453-453)
【作者】张雨杭
【作者单位】明德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看董仲舒 [J], 武爱萍
2.从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看董仲舒 [J], 武爱萍;
3.从《春秋繁露》看董仲舒的性别意识 [J], 贺璋瑢
4.从《春秋繁露》看董仲舒的和合思想 [J], 李富强;杨高男
5.《春秋繁露》"董仲舒真篇"新探——以"贤良对策"检索《春秋繁露》的尝试 [J], 邓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政治家,他的著作《春秋繁露》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本书中,董仲舒深入剖析了人性的本质、君臣关系以及治国理政之道。
通过读《春秋繁露》,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对人性做出了深入的思考和理论构建。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才会变得邪恶。
董仲舒通过对古代君王的事例分析,阐述了人性被社会环境塑造的过程和影响。
这一观点使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善良的天性,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社会环境的塑造作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
其次,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谈到了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
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倡导道德行为,并正确处理与臣下的关系。
董仲舒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君主应该具备的品质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明白了君主与臣下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一种权力关系,更应该是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君臣关系的理念,建立和谐的团队和社会关系。
此外,董仲舒对治国理政之道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通过剖析历史事件和各个时期的君王,总结出了一些治国的经验和智慧。
他主张君主应该明辨是非,以德治国,并注重民生。
他强调君主应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关心民众的生活和疾苦。
这些治国理政的思想和方法,不仅对古代君主有启示,也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我看来,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些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我受益匪浅。
他对人性、君臣关系和治国理政的思考和总结,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对于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认识。
我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行为和日常实践,才能将这些思想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力量。
作为当代的青年,我应该时刻注重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提升,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思想在《春秋繁露》中的表达及其社会影响摘要:董仲舒作为西汉最著名的公羊经师,其思想集中体现于《春秋繁露》中。
他继承了传统的公羊学说,同时又对它进行了许多独特阐释,提出了天道阴阳等诸多理论。
所有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西汉中期封建王朝的政治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继承了汉初的法治政策,以尊“公羊家”为口号创造了“霸王道杂之”的政策模式。
他出师征伐,变更制度,巩固了汉朝的统治,使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文化整合,帝业臻于鼎盛,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董仲舒;《春秋繁露》;春秋大义;阴阳理论;西汉政治一、《春秋繁露》的创作背景秦政成功的经验为汉政所继承,秦政失败的教训为汉政所吸取。
汉初对外和亲避战,对内平定外姓藩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时刑罚大省,用贤纳谏,轻徭薄赋,在此基础上,武帝强化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建立中朝、地方设立刺史制度,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在思想文化方面,武帝时期相对宽松,广开献书之路,使大批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隐藏起来的典籍得以再现;大批隐退于民间的学者得以重新回到学术领域,出现了繁荣局面。
汉武帝讲文治,修武功,举贤良对策笼络人才。
董仲舒围绕天人关系和大一统问题,回答武帝策问,颇得汉武帝的赏识。
由此,奠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模式,使儒学为统一的中央集权服务。
董仲舒以阐发孔子《春秋》理念为核心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也应运而生,并且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春秋繁露》中。
二、《春秋繁露》中的“春秋大义”董仲舒根据孔子观点归纳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春秋大义”,在《春秋繁露》中主要为:(一)为臣之义在于忠诚无僭越1.为人臣者不得有损君主的绝对权威。
诸侯不得专执,不得专地,不得舞天子之乐等,都是此意。
为人臣者必须维护天子的绝对权威,一切行动必须听从天子的指挥,不得蔑视更不得损害王权。
如“楚庄王杀陈夏征舒,《春秋》贬其文,不得专讨也。
”陈夏征舒犯弑君之罪,楚庄王杀陈夏征舒,有讨贼之义,本应肯定,但《春秋》贬之。
是因为在没有得到周天子允许的情况下,同为诸侯国的杀伐,是僭越君权的行为,是为“专讨”。
2.为人臣者应该绝对忠于君主。
《春秋繁露·王道》曰:“观乎鲁隐、祭仲、叔武、孔父、荀息、仇牧、吴季子、公子目夷,知忠臣之效。
”根据《公羊传》记载,鲁隐公代桓而立,始终有还政之意;祭仲在国家危亡之际,不惜冒骂名危险,以郑国大局为重;卫叔武在卫君被逐期间代君位,卫侯复国而还政;宋孔父、仇牧和晋荀息,都是在国君遭遇危险时,不惜杀身成仁,为主捐躯。
《春秋》在记载中对此有褒扬之意,董仲舒认为,这些都是真正忠诚的行为。
3.为人臣者应该知权,即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更有利于君主的行为方式。
《春秋繁露·王道》曰:“鲁隐公之代桓立,祭仲之出忽立突,……,公子目夷不与楚国,此皆执权存国,行正世之义,守惓惓之心,《春秋》嘉气义焉,故皆见之,复正之谓也。
”所谓执权存国者,以祭仲之事最具代表性。
《春秋》桓公十一年载:“宋人执政祭仲。
”《公羊传》曰:“祭仲者何?郑相也。
何以不名,贤也。
何贤乎祭仲?以为知权也。
”祭仲在宋国威逼下,“出忽而立突”,使国家变亡为存,行权者的动机和效果都有利于君主,是谓“知权”,达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目的。
(二)攘夷狄意在先治诸夏而后统一夷狄董仲舒认为《春秋》褒扬中国礼仪文明,反对夷狄侵扰中原,因此在《春秋繁露·王道》中曰:“桓公存邢、卫、杞,不见《春秋》,内心予之,……。
桓公救中国,攘夷狄,卒服楚,至为王事者。
”齐桓公存邢、卫、杞,是抵御北狄;召陵之会服楚,是对南蛮的反击。
董仲舒对这些“攘夷狄”的举动给予肯定。
《春秋》成公十五年载:“叔孙侨如会晋士、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鰌、邾娄人,会吴于钟离。
”《传》曰:“竭为殊会吴?外吴也,竭为外吴也?《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
”董仲舒接受并发展了此种说法。
《春秋繁露·王道》曰:“亲近以来远,未有不先近而致远者也。
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言自近者始也。
”董仲舒认为这是王道的体现,即王者要统一天下,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邦国,然后统一“诸夏”,最后将蛮夷戎狄收入王者版图,这也正是孔子为后世王者统一天下设计的方略。
董仲舒将《春秋》攘夷、外夷狄之义解释为王道,主张分步骤实现统一,也有劝谏之意,因为董仲舒所处的时代天下早已统一,但周边落后民族的侵扰依然存在。
攘夷具有深远意义。
(三)王道、人道实际共为一套和谐治国之理念所谓“人道”,是指以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人类社会的各种准则;所谓“王道”,是指最高统治者治理天下的理论和制度。
记叙鲁国242年历史的《春秋》完备地体现了人道和王道,这是董仲舒对《春秋》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春秋繁露·玉杯》曰:“《春秋》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挟而王道备。
法二百四十二年之中,相为左右,以成为采。
”又《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春秋》曰:‘杞柏来朝。
’王者之后称公,杞何以称伯?《春秋》上黜夏,下存周,以《春秋》当新王。
”其中体现了王道制道,为新王立法。
在董仲舒的观念中,《春秋》包含着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一切理论准则,《春秋》的每一条经文,经文中的每一个事件、人物,甚至字词都蕴含着孔子的治国理念,孔子著《春秋》就是为了后来的继周者王朝设想的政治蓝图,《春秋》也为汉朝统治者确定“汉道”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三、《春秋繁露》中的哲学思想《春秋繁露》中的哲学思想以神学蒙昧主义、封建专制主义为基础,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其中主要为:(一)“天人合一”思想《春秋繁露》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目的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至高无上的神,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它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神秘化的比附,认为天按照自己的形体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人类的一切都是天的复制品。
(二)“君权神授”思想天通过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体现其意志,主宰自然和社会。
社会中的尊卑贵贱制度都是天神“阳贵而阴贱”意志的体现。
君、父、夫为阳,臣、子、妇为阴,所以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就是主从关系。
君子之权是天所授予的,天子是代替天在人间实行统治的,并按照天的意志统治人民的。
封建统治者与天是相通相感应的。
《春秋繁露》提出性三品说、人性论,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圣人不用教化,是可以教化万民的,是纯粹的仁和善;中民之性具有善的素质,经过君主的教化便可以达到善;斗筲之性这些人是劣等人,即使通过圣人的教化也不会成为性善者,需要加以严格防范。
(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春秋繁露》全面论证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
“道”是根据天意建立起来的统治制度和方法。
《春秋繁露》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加以分析理解判断,认为道是永恒的、绝对的。
它说: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恶;……此皆其合也。
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
阳和阴,一主一从,一尊一卑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更不可能转化,这是“天之常道”,即维护封建统治者的道和天是一样的,是永远不变的。
(四)“忠孝合一”的天然从属观《春秋繁露》大力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颜渊》中便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韩非发展了这一思想,并为“三纲”划出来一个明晰的轮廓:“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韩非子。
忠孝》)。
董仲舒对此加以继承和神化,第一次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条文,“三纲”以君为臣纲为主,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从属于君为臣纲的,其目的是为维护君权的统一、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统治服务的。
四、董仲舒思想的社会影响董仲舒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的春秋大义及其哲学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使儒学走向独尊之路,并确立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地位,对后来社会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民族政策及管制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择要罗列如下:(一)董仲舒“盐铁皆归于民”的主张成为民众反盐铁专卖的理论武器盐铁专卖是汉武帝为解决长期战争导致的财政危机而采取的搜刮性政策,加速了社会贫困化进程,引起了各个阶层的不满。
董仲舒认为,国家“与民争利”必然导致百姓“皆趋利而不趋义,”这不是王道教化之道,而是秦亡之道。
所以他在《春秋》重民之义的旗帜下明确提出了“盐铁皆归于民”的主张,说“古井田法虽难卒于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詹不足,塞兼并之路。
盐铁皆归于民。
去奴婢,除专杀之威。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主张废除此制度,但未被武帝采纳。
武帝死后,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们继承了董仲舒的观点并对此提出了激烈的批评。
《盐铁论·本议》:“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
……愿罢盐铁、酒榷、均输。
”同时分析了政府专卖盐铁的诸多弊端,《盐铁论·禁耕》中有:“铁器失其44宜,而农民失其便”,铁器农具由“县官笼而一之”政府专卖统一规格的农具,不适应当地需要,使“农民失其便。
”另外,《盐铁论·国疾》:“车器难就而易败,车不累期,器不终岁。
一车千石,一衣十钟。
”农具由政府专卖,质劣价高,增加了农民负担,不利于农业生产。
贤良文学们主张还利于民,反对于民争利,如《盐铁论·能言》:“罢利官,一归之于民”,“利官”就是指盐铁官。
此种观点和看法是深受董仲舒经济思想影响的,是董仲舒对“盐铁皆归于民”的反对汉武帝盐铁政策的意见的翻版。
(二)董仲舒的天谴说为督促帝王改正错误和查处恶吏提供了合理的追查口实董仲舒利用《春秋》灾异说指出兼并的危害。
《春秋繁露·王道》中说:“强奄弱,众暴寡,富使贫,并兼无已,……不能禁止。
日为之食,星陨如雨,雨椥,沙鹿崩。
……《春秋》异之,以此见悖乱之征。
”通过言灾异对皇帝给予警示。
对此,汉武帝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派博士褚大、徐偃等人巡视地方郡国,查处兼并土地与民争利的贵族官员;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置十三州刺史,以六条问事,解决“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问题,实际上就是对董仲舒所言日食、星陨、风沙灾异天谴警示的督查。
(三)董仲舒的农业经济思想对西汉政策的制定影响巨大董仲舒主张发展农业生产。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武帝遣谒者劝遭水灾的郡种宿麦,也是受到了董仲舒的影响。
《春秋繁露·立元神》:“兼沫躬耕,采桑亲蚕,垦草殖古,开辟以足衣食,所以奉地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