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导学案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任务一: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一、作者简介1.曹操(155~220),字_______,沛国谯(今安徽省亳(bó)州)人,_______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与曹丕、曹植合称“_______”。

2.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唐代著名的_______诗人。

字太白,号_______,被称为“_______”。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3.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_______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

他特别擅长写_______。

4.王湾是_______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5.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大都(今北京)人。

是_______著名的杂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_______》;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一生写了_______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

被人称为“_______”之一,更被时人誉为“_______”。

“元曲四大家” 是指关汉卿、_______、马致远和_______。

二、文体知识1.乐府,原来是_______帝时掌管_______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

2.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_______律诗、_______律诗两种。

律诗的格律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分别是_______联、颔联、_______联和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_______。

3.元曲,是我国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样式(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

曲有_______曲与_______曲之分。

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_______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_______曲。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导学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导学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2023—2024学年度高中统编版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审核人使用时间【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二】古代劳作方式的发展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

……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1)依据材料,概括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家庭纺织民间冶金作坊官府纺织作坊(2)材料反映的手工业劳作方式有哪些?材料三中世纪西欧的庄园(3)观察图片,概述中世纪西欧庄园的特点。

默写过关知识深化高效训练不练不讲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当场训练、同步测控:一、选择题1.从夏商周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蚌、石农具的数量远多于青铜农具,青铜礼乐器、青铜兵器的数量也比青铜农具要多得多。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青铜器被贵族所垄断B.青铜器的铸造水平低C.奴隶制社会经济凋敝D.农业非主要生产部门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铮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3.殷墟妇好墓中,有五十多件铜器的表面上粘附有纺织品残片。

研究发现,这些纺织品残片主要有六个品种,即麻织品、丝织物、用朱砂涂染的平纹丝织物、平纹变化组织、回形纹绮和纱罗组织的大孔罗。

据此材料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图中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说明引起生产变化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埃及公元前4000年,开罗附近的墓地中发现残余铁砂;约公元前26世纪,在金字塔内挖出铁制镰刀赫梯公元前1400年左右,赫梯人大规模使用铁器古希腊在荷马时代(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之末,铁制工具普遍使用,农业中装有铁铧的重犁施展威力,希腊多山而贫瘠的土地因之成片得以开垦与深耕,粮食生产也有较大程度地增长中国公元前6世纪首度出现铁的使用。

第四课导学案

第四课导学案

图一图二
图三图四军机处内景请回答:
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二、合作探究2【学思之窗】
思考:(1)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2)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知识点拨通过材料可以反映出,这位学者把明朝中后期太监乱政的原
17
因,归结为废除宰相制度,观点有些片面。

)。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导学案

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素养目标1.了解这则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与重要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

2.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

3.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学法指引通讯的基础知识1.定义: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2.分类:主要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

3.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蔡年迟,湖北浠水人,《人民海军报》记者,先后随我国舰艇编队出访18个国家。

蒲海洋,四川射洪人,《人民海军报》记者。

2.背景简介 2012年11月23日,我军飞行员驾驶国产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降落航空母舰辽宁舰,一举突破了滑跃起飞、阻拦着舰等飞行关键技术,受到世界空前关注。

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起飞,记者获取了独家进入最佳采访部位——辽宁舰舰岛塔台采访的机会,记者充分利用这个最佳视角,全程见证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起飞。

综合现场所见所闻所感,记者聚焦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时刻,完成了这篇独家通讯。

3.完成自学结构图基础夯实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hào hàn()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

(2)辽宁舰官兵xián shú()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3)发动机的páo xiào()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

(4)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juān kè()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5)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yīsī bù ɡǒu()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

(6)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bái shǒu qǐ jiā(),一切从零开始。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 列夫 托尔斯泰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 列夫 托尔斯泰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明确目标】1、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黝.黑( ) 愚钝.( ) 禁锢.( ) 轩.昂( ) 尴尬..( ) ( ) 颔.首( ) 胡髭.( ) 广袤.( ) 甲胄.( ) 粲.然( ) 一绺.( ) 锃.亮(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郁郁寡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诚惶诚恐:颔首低眉:黯然失色:3、走近作者。

【合作探究】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词语回答)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的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的?4、作者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托尔斯泰,请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其作用。

【当堂反馈】11、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2、从6—9段句子中你发现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语言赏析。

(1)、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2)、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拓展提升】有个青年总想一举成名。

他去请教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诚恳地对年轻人说:“人好比分数,分子就是他自己实在有的那么大小,而分母就是他把自己想像的那么大小。

分母愈大,分数就愈小,如果分母是无穷大,分数就等于零了。

”读了本段富有哲理的话,你得到哪些启示?(至少写2点)3、请在“_____”将托尔斯泰的话补写完整。

托尔斯泰在圣彼德堡广场上,看到一个乞丐,衣衫褴褛,托尔斯泰就给他钱,有人告诉托尔斯泰,说那人是个骗子,托尔斯泰说:“我不是捐给他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检测】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的与和蔼的笑容。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➊学习目标一、了解中国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认识中国古代变法和改革的一般性规律,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和运用唯物史观解决问题的能力二、了解中国近代的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将这些改革放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环境中,培养时空观念素养和爱国情怀三、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培养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➋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秦国商鞅变法(1)时代背景: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2)内容:封建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建立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3)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1)时代背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北魏政权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2)内容:迁都洛阳、改革官制、建立士族阶层、均田制、禁胡语、改汉姓(3)影响:推动了民族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3、北宋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1)时代背景:三冗问题、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庆历新政(2)内容·富国强兵: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征兵制取代募兵制(3)影响:实现了富国但强兵效果不好;加重人民负担,引发党争4、明朝张居正改革/万历新政(1)时代背景:明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严重(2)内容:考成法、一条鞭法(清丈土地;将田亩税、人头税和役银合并折银征收)(3)影响: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去世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废止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维新变法·1898年(1)原因:甲午战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思想的发展(2)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内容:开放言路、精减机构、鼓励民资发展废八股、派遣留学生、设武备大学堂(4)结果:变法失败,慈禧临朝训政,光绪帝被囚禁,康梁逃亡,戊戌六君子被杀(5)失败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皇帝未掌握实权(6)意义:推动了日后清政府自我改革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901—1911年)(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严重危机(2)内容:改总理衙门、编练新军、1905年废科举与预备立宪(3)实质:是戊戌维新变法的延续并深入,目的是遏制革命势力,维护清政府统治3、民国时期的经济改革(1)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的鼓励性经济政策,推动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进行币值改革(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白银国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第二春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2、过渡时期(1)三大改造(1953—1956年):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2)民主改革·构建三大政治制度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良好开端: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提出与中共八大召开(2)曲折探索:1958年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3)总结经验: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四个现代化(4)取得成就:初步建立起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经验4、改革开放时期·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权分置、乡镇企业、乡村振兴战略(2)城市改革: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3)对外开放: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加入世贸、自贸试验区(4)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毫不动摇(5)全面改革: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6)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特思想➌框架梳理(完成以下填空)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2、3、4、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2、3、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2、过渡时期: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4、改革开放时期:➍思考:从古至今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根本因素)2、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这两方面又具体可以从内外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有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的措施是否得当,是否行之有效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➎课后习题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导学案)(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导学案)(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导学案)1)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2.知道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国人暴动等史实。

3.知道分封制的内容,理解分封制的作用。

4.通过学习夏、商、西周,分析归纳导致朝代兴亡的主要原因,得出明君兴国,暴君亡国的历史结论。

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2)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夏商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

学习难点:西周的分封制的作用与弊端。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2.考古学者在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 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和等级界限。

3.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在位时期,国力衰弱。

,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

二、商汤灭夏、武王伐纣4.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河南一带的部族逐渐强大,的首领联络周围部族,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朝灭亡。

约公元年,建立商朝,都城建在。

5.商朝为巩固统治,设置,制定,加强对和的控制。

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更加腐朽。

6.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_,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7.公元年,周武王联合当时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史称西周。

三、西周的分封制8.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诸侯具有较大的,但需要向周王进献,并服从周王。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

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卿大夫、。

9.公元前841年,与民争利引起“ ”厉王逃亡。

第4课 《顶天立地》(导学案)湘美版(2012)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4课 《顶天立地》(导学案)湘美版(2012)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4课《顶天立地》(导学案)湘美版(2012)美术二年级上册一、导入1.1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人创作纪念碑的习惯和方式,形象地表现力量和美感。

2.通过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观察和造型力,掌握绘画的基础技法。

1.2 预习问题1.你知道什么是纪念碑吗?你见过哪些纪念碑?2.你知道中国有哪些著名的纪念碑?你有了解过这些纪念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吗?3.你觉得纪念碑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建造纪念碑?二、导学2.1 课堂讲解1.纪念碑的概念及其作用:纪念碑是为纪念一段历史事件、一个人物或一群人的功绩、牺牲和贡献而建造的大型雕塑或建筑。

它们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和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政治、文化、艺术价值。

2.中国著名的纪念碑:中国著名的纪念碑有:武昌起义纪念碑、五四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红旗渠纪念碑、八路军马鞍山抗日斗争纪念碑等。

3.《顶天立地》:《顶天立地》是一幅富有力量感和美感的作品,作者采用古今结合的方式,巧妙地组合了中国古代神话和现代建筑元素,展现了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建设力。

该作品目前位于北京市中轴线北端的奥林匹克公园。

2.2 学生活动1.观看图片:让学生欣赏《顶天立地》的图片,激发他们的想象和感受。

2.讲解构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分析其构图方式和元素。

让学生说出画面的主要内容和构图方式,探究画面中的古代神话元素和现代建筑元素,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精神。

3.练习画画:让学生尝试画画,按照老师的指导和要求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顶天立地”,锻炼学生的画画能力和想象力。

2.3 小结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了纪念碑的概念及其作用,认识了中国著名的纪念碑,观赏并分析了《顶天立地》这一经典力作,学生的观察力、造型能力、想象力和绘画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巩固练习3.1选择题1.下列纪念碑中,属于“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是()。

A.人民英雄纪念碑 B.埃及金字塔 C.巴黎凯旋门2.以下哪项描述不符合《顶天立地》的内容? A. 描绘了中国古代神话和现代建筑元素。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重点难点】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欣赏古诗。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初识古代诗歌《观沧海》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散曲《次北固山下》五律《天净沙·秋思》四言古诗★任务二:知作者、识背景①曹操(155220),字,沛(pè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朝代)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②李白(701762),字,号,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被誉为“”。

他是屈原之后伟大的主义诗人。

有《李太白集》传世。

③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朝代)诗人。

唐玄宗时,官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

现存诗不多,其中较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

④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

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并称“元曲四大家”。

《观沧海》选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

大战之后,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数次遭贬,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

必修三导学案第4课

必修三导学案第4课
(3)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3、影响: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进步思想家
1、思想主张
代表
思想主张
作用
黄宗羲
(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到了推动作用。
顾炎武
A.博学于文,行已有耻B.天下为主,君为客
C.天命论、生知论D.工商皆民生之本
7.关于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后世民众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B.直接导致了清初的政治改革
C.对君主专制制度造成强烈冲击
D.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
【课后反思】
(1)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
(2)后人概括他的思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
(1)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2)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3)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4)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道学家的虚伪
2.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A.维护封建礼教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D.抨击腐朽统治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朱熹的《四书集注》
C.李贽的《焚书》《藏书》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次北固山下》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次北固山下》导学案(含答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次北固山下》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二、自主预习《次北固山下》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2.背景资料《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3.检查字词解释下面的词语。

次:客路:风正:悬:残夜:4.文体知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两句构成对句关系;前联的对句和后联的出句的关系则称为邻句关系。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颔联和颈联是对偶句。

5.课文解读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的。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导学案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导学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 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学习课题】第二单元第4课【核心素养目标】1.时空观念:通过夏、商、西周建立的时间线索,了解三代的更替。

2.唯物史观:通过国家建立前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对比,认识到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3.历史解释: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

4.家国情怀:总结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固,总结王朝衰亡的共性和朝代兴衰、更替的规律,认识人心向背是朝代更替的关键。

【学习重点】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和更替;西周的分封制【学习难点】政治制度的变化: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奴隶制王朝——朝。

2.“家天下”:禹的儿子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制代替了制,公天下变成了。

3.夏朝社会发展:夏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是;从考古遗址中可知夏朝的文明发展水平较高。

3.夏朝灭亡:最后一个夏王是(暴君)。

(二)商朝的统治1.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

2.商朝迁都:受战乱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到商王时迁到(今河南安阳),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3.商朝灭亡:最后一个王(暴君)。

(三)西周的兴衰1.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________打败商军,商朝灭亡。

2.西周的建立:公元前_______年,周武王建立周朝。

都城在镐京(陕西西安),历史上称为_______。

3.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稳定,巩固统治。

(2)标准:根据远近和大小。

(3)对象:宗亲、功臣和一些帝王的后代。

(4)权力: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具有一定的,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

(5)义务:需要向周王,并服从周王。

(6)实质: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制度和统治秩序,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士。

第4课《一着惊海天》导学案(含答案)

第4课《一着惊海天》导学案(含答案)

《一着惊海天》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

2.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铺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难点:体会通讯与消息的不同,了解通讯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渤.海( ) 呼啸.( ) 桅.杆( ) 浩瀚.( ) 娴.熟( )默契.( ) 咆哮.( ) 紧绷.( ) 镌.刻( ) 凛.冽( )2.解释下列词语。

(1)一丝不苟:(2)惊心动魄:(3)白手起家:(4)殚精竭虑: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 )(2)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 )(3)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 )(4)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 )二、学习研讨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着惊海天》,这是一篇通讯,大家在学习时要注意通讯的特点,注意通讯与新闻特写、消息等的区别。

(板书课题《一着惊海天》)2.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5-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20-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导学案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3.“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

”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D.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4.西周时期,天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说明西周实行(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5.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

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

(见下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5.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让夏朝由传说成为信史。

这说明( )①传说故事毫无史学研究价值②考古发现是重要的史料来源③实物资料可以证实文献记载④文献资料所载历史完全可信A. ①②B. 1④ c.2③ D.346.粤语“食九大簋”代表饭菜极其丰盛。

簋,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

周王朝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的说法,这说明( )A.社会等级的界限森严 B.社会腐败现象很严重c.青铜器制作流程复杂 D.流行以礼器彰显财富7.“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

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

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

”上述历史歌谣反映了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统治者的治国经验不足 B.遭到周边少数民族入侵C.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 D.诸侯内乱导致战争频发8.2024年掀起龙年寻“龙"热潮。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东周文明9.据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祭祀、宴享等活动都按等级使用鼎、簋(qui)等,王及王室墓葬出土的鼎、簋等数量比其他贵族的数量大得多,而且锡含量高。

《第4课 瓜果飘香》(导学案)2022-2023学年美术三年级下册

《第4课 瓜果飘香》(导学案)2022-2023学年美术三年级下册

第4课瓜果飘香(导学案)导入本节课将聚焦于瓜果的学习,通过绘制不同种类的瓜果,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瓜果的形态特点和色彩特征,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绘画技能。

学习目标1.了解瓜果的种类和特点;2.学习绘制不同种类的瓜果;3.提高观察力和绘画技能。

学习重点1.瓜果的形态特点;2.瓜果的色彩特征;3.瓜果的绘制方法。

学习内容1.带着学生观察教室里放置的几种瓜果,如苹果、香蕉、葡萄、西瓜等,让学生自由发言,描述瓜果的形态特点和色彩特征。

2.请学生自行选择一种瓜果,用铅笔在素描本上绘制出瓜果的形态轮廓。

3.利用颜料和画笔,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和素描本上的线条,最终完成一幅有色彩的瓜果插画作品。

具体步骤1.学习导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瓜果的形态特点和色彩特征,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瓜果的了解。

2.素描练习:让学生选择一种瓜果,在素描本上用铅笔绘制出瓜果的形态轮廓,这一步可以先采用约束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瓜果的整体形态以及各部分的比例关系。

3.色彩绘制: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选择适合的颜料和画笔,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素描本上的线条,逐步把瓜果描绘出来。

课后作业1.在家中观察并挑选一种瓜果,用铅笔在素描本上绘制出瓜果的形态轮廓;2.选取一张自己拍摄的瓜果照片,按照课堂上所学的方法完成瓜果的绘制作品;3.督促学生整理课上笔记和所练习的瓜果绘画练习稿,以方便下次课堂使用。

总结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瓜果,帮助学生了解瓜果的形态特点和色彩特征。

通过绘画的实践,让学生体验到了绘画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绘画技巧,还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力和艺术素养。

一年级第4课《古诗两首》导学案

一年级第4课《古诗两首》导学案

樊城区一年级小学语文导学案
课题:4、古诗两首《春晓》课型:阅读课课时:1课时(导学、独学、互学、预展、大展示、评学)
学习目标:1、我能识记并书写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我能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背诵表达。

3、我喜欢古诗,我愿意展示在课外学过的古诗。

重难点: 1、识记并书写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当堂测评分层达标
落实基础★
1、我会写: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注意笔顺和占位。

2、我会组词:
眠()啼()觉()少()晓()
发展能力★★
3、我会背:我来背一背《春晓》。

提升素养★★★
4、我会画。

我想画一画我心中的春天。

樊城区一年级小学语文导学案
课题:古诗两首《村居》课型:阅读课课时:1课时(导学、独学、互学、预展、大展示、评学)
学习目标:1、我能识记并书写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我能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背诵表达。

3、我喜欢古诗,我愿意展示在课外学过的古诗。

重难点: 1、识记并书写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当堂测评分层达标
落实基础★
1、我会写: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注意笔顺和占位。

发展能力★★
2、我会背:我来背一背《村居》。

提升素养★★★
3、我想再了解本课的两位诗人,课后去搜集他们的资料。

第4课 点彩刻纸(导学案)2022-2023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

第4课 点彩刻纸(导学案)2022-2023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

第4课点彩刻纸(导学案)一、课前导学1.1 点彩刻纸是什么?点彩刻纸是一种将简单的纸刻剪和点彩技法相结合的技艺。

它以刻刀在纸上刻出印模的方法,将细腻的图案刻在纸张上,并在图案上点彩,制成精美、有趣的艺术品。

1.2 点彩刻纸与其他技艺的区别与其他类似的技艺如剪纸、平面剪纸等相比,点彩刻纸更注重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而且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点彩刻纸使用刻刀在纸上刻出线条,待画面基本完成后,再以平笔在纸上点彩,从而达到色斑变化丰富、层次感和立体感突出、线条优美流畅的艺术效果。

1.3 点彩刻纸的历史渊源点彩刻纸起源于南方的湘西地带,据传始于明代,已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

在明清时期,湘西地区刻纸技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传承,在湖南南部苏仙山、通道、洪山等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山剪纸”、三洪纸刻等多种刻纸品种。

二、学习目标通过本次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点彩刻纸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掌握点彩刻纸的基本技法和手法。

3.运用点彩刻纸技法进行造型和图案的创造。

三、学习内容3.1 点彩刻纸的基本技法在点彩刻纸制作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基本技法:3.1.1 刻线刻线是指在纸张上用刻刀刻出线条,用以描绘图案的外形、内部细节及纹理等。

刻线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刀口的角度要与刻线的方向垂直。

•线条的粗细要根据需要把握,避免线条断断续续或过于密集。

3.1.2 点彩点彩是指在刻出的图案上使用平笔在特定的位置上点上颜色。

点彩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点彩应该均匀、细致,不宜过重或不足。

•点彩颜色要根据需要把握,注意进行混染,以达到需要的颜色深浅和渐变效果。

3.2 点彩刻纸的制作方法点彩刻纸的制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3.2.1 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准备纸张、刀具、平笔、颜料等工具材料。

•设计出要制作的图案,并画在纸张上。

3.2.2 刻线根据图案的外形和细节,使用刻刀在纸张上刻出线条,为后续点彩做准备。

3.2.3 点彩使用平笔,在图案的特定位置上点上颜色,并进行混染,以达到需要的颜色深浅和渐变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约公元前2070年B.约公元前1600年C.约公元前1300年D.约公元前1046年
6.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B.西周等级森严C.周厉王的暴政D.周幽王昏庸无道,矛盾激化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可得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通过本节课教学在师生互动环节教学设计中需要在详细充分些。
2.西周灭亡
(1)背景:①公元前________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________”,厉王逃亡。②到________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2)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________所灭。
3.________东迁洛邑,史称________。
【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约公元前21世纪B.约公元前16世纪C.公元前14世纪D.公元前11世纪
3.夏商时期臭名昭著的暴君是( )
①启②桀③汤④纣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 )
A.世袭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分封制
5.武王伐纣是在下面的哪一年?( )
胡营中学“自主课堂361”导学案设计
课题:4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年级班级
七年级
学科
历史
指导教师
陈涛
课型
新授课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夏、殷、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国人暴动等史实。
3.理解分封制的含义和作用。
4.掌握夏桀、商纣王、周厉王的暴政,分析国家衰亡的原因。
2.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_______迁都于________(河南安阳)。
3.最后一个王________(暴君)。
三、武王伐纣
1.武王伐纣:公元前________,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政治联盟,与商君在________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2.西周约公元前_______年,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_______(陕西西安),历史上称为_______。
(1)材料一讲的是哪一个时期?材料二讲的是哪一个时期?
(2)这两个时期有什么不同?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3.夏商西周的更迭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末代君主


西周
【自学检测】
1.我国古代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是()
A.禹准备让位给伯益B.尧传位给舜C.启打败有扈氏D.禹传启,家天下
2.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建立于( )
四、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
目的:稳定周初的________形势,巩固________。
对象:周王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帝王的后代。
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于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统治和管辖区域土地和人民的权利。
实质:确立了周王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________。
分封制的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1.建立时间:约______年;2.建立者:_______;3.地位:我国的____________王朝。
4.意义: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_______的产生。
5.禹的儿子_______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________。最后一个夏王是______(暴君)。
二、商汤灭夏
1.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________建立商朝,都城_________。
过程方法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自主探究学习与合作培养学生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点:理解分封制的含义和作用。
导学难点:掌握夏桀、商纣王、周厉王的暴政,分析国家衰亡的原因。
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材料分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礼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