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
舒姓起源——精选推荐
舒姓起源中华大地及海外的舒姓,源远流长。
自春秋中晚期起,舒姓在江淮一带形成,并且开始了流布、播迁的历史。
至当代,舒姓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以及海内外,中国大陆基本形成了沿长江东西舒展、向北发展的舒姓分布格局。
据学者统计:在当代,舒姓属于中国的三百大姓,排在第一百六十四位。
总人口大约有80万,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064%,主要分布在沿长江地区。
最近一个数据则说当代舒姓人口大约有109万,为全国第一百四十三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82%。
这个数据包含了新增的舒姓人口和满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舒姓。
关于舒姓起源的多种说法在舒姓旧谱中,对舒姓的起源、得姓来源有着多种不同的说法。
基本情况如下:1.始祖皋陶说尊奉尧、舜、禹时代东夷族团的首领皋陶为始祖。
这种说法有大量的古代典籍、史料和出土文物作为支撑,而且材料之间可以相互印证,并为历代以及现当代姓氏著作一致认可,其中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文字材料距今已有二千二百馀年。
同时,这一说法被众多舒氏宗族所尊奉,也获得了许多原来尊奉其他人物为始祖的宗亲的理解乃至赞同。
2.始祖叔子说尊奉颛顼时代的人物叔子为始祖。
这种说法仅仅存在于某些舒姓旧谱中。
叔子之名在古代典籍中并不少见,但是与一些舒姓宗谱所说叔子不是同一个人,与舒氏毫无关系。
在信奉叔子为舒姓始祖的舒姓旧谱中虽然有一些关于叔子的材料,相互之间却有很大的差异。
此说大约产生于明代中期,距今至多四百馀年,比皋陶说晚了一千八百馀年,而且在出现之初就受到了一些舒氏宗亲的反对。
历代以及现当代姓氏著作一律没有认同这种说法。
3.其他杂说有“始祖苍舒”“舒氏出自任姓”“舒氏为商王弟仲辛之后”“舒氏为楚国先祖鬻熊之后”“舒氏为吴国二位公子烛庸、掩余之后”等诸多说法,都只见于少数舒氏旧谱,影响不大。
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说,理当采取始祖皋陶说而放弃其他诸说。
不过,应该认识到,当代尊叔子、尊仓舒等为始祖的舒氏宗族的感情是真诚的,虔诚的。
这些宗亲如果愿意维持他们的信仰,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
安徽考古文献
安徽考古文献一、发掘报告综述马人权:《安徽当涂洞阳镇发现古墓葬与古遗址》,《考古》1956年3期修燕山等:《安徽寿县牛尾岗的古墓和五河濠城镇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59年7期安徽省巢湖地区文管会:《安徽省和县发现古代铜钱窖藏》,《考古》1984年12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舒城凤凰嘴发现两座战国西汉墓》,《考古》1987年8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歙县竦口窑调查》,《考古》1988年12期宋永祥:《安徽郎溪欧墩遗址调查报告》,《考古》1989年3期寿县博物馆:《安徽寿县发现汉、唐遗物》,《考古》1989年8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铜陵金牛洞铜矿古采矿遗址清理简报》,《考古》1989年10期席为群:《安徽合肥西县发现古代水井》,《考古》1991年11期宋永祥:《安徽郎溪唐宋墓》,《考古》1992年4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铜陵市古代铜矿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6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濉溪县先秦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7期胡仁宣:《皖西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古代铜镜》,《考古》1996年12期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安徽省安庆市张四墩遗址试掘简报》,《考古》2004年1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等:《安徽繁昌县柯家冲瓷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4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潜山彭岭战国西汉墓》,《考古学报》2006年2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大城墩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6集新石器时代王湘:《安徽寿县史前遗址调查报告》,《考古学报》第二册1947年3期胡悦谦:《安徽灵璧县蒋庙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考古》1955年5期金杏村:《安徽安庆发现古遗址》,《考古》1956年6期安徽省博物馆:《安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考古学报》1957年1期殷滌非:《芜湖蒋公山遗址调查小记》,《考古》1959年9期安徽省博物馆:《安徽萧萧县化甲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6年第2期安徽省文物工作队:《潜山薛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2年3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肥西县古埂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5年7期冀和、王敏:《安徽宿县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6年4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望江汪洋庙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6年1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宿松黄鳝嘴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7年4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潜山县天宁寨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7年第11期望江县文物管理所:《安徽望江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88年6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大城墩遗址第四次发掘报告》,《考古》1989年2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濉溪石山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92年3期宋康年:《安徽望江汪家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92年10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安徽淮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1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安徽宿县古台寺和小山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12期。
诸侯国:钟离国
诸侯国:钟离国凤阳古称钟离国、濠州,明朝洪武七年改称凤阳,钟离古城遗址在今凤阳县板桥镇古城村。
关于钟离国的记载,史料匮乏。
.《史记·秦本纪》作"终黎",嬴姓之国。
一般说来是在西周的时候,由伯益的后代受封而建立,是西周、春秋时代的诸侯国之一,国君为嬴姓。
春秋时期被楚国所亡。
蚌埠双墩一号墓自2006年发掘之日起,因其独特的形制及许多难以解释的奇特现象,曾引起社会人士及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一是圆形墓坑。
二是该墓葬的封土,填土均为黄、青、黑、红、白五色颗粒混合花土,五色土并非天然所成,而是要经过人工将五种地区的土壤采集并混合,说明在春秋应该就有五行思想了。
三是在墓坑中间也出现了这五色土,并且构成从中间向四周的二十条辐射线,整体呈扇面状,有专家认为是象征性的天文遗迹现象。
四是在墓坑周边建有十八个馒头形的土丘,直径一米五到三米不等。
土丘中放置着大量的土偶,又有专家认为可能和女娲造人的神话有关。
目前经过文物专家一个多月的整理、修复,许多出土文物不仅得以成功修复,而且墓葬出土9个编钟上的铭文显示:墓葬主人就是钟离国国君--柏。
出土戟上写着"童丽公柏之用戟",童丽与钟离近音,应可通用,可以确定这个墓的主人是钟离国名柏的国君。
另外2007年在凤阳县板桥镇卞庄又发现了一座类似柏的袖珍墓葬,其中又出了一件青铜钟,上面写着"童丽君柏之季子康",即是钟离国国君柏的小儿子--康。
安徽凤阳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境内有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建的著名烂尾工程——明中都皇城遗址,据说它的奢华程度无法形容,其规模之大、工艺水准之高冠名天下,也正因为太过奢华引起百姓怨言,被迫停工。
朱元璋为什么要在凤阳建造这一座皇城?原来凤阳是朱元璋的诞生地,凤阳县也因为朱元璋被人熟知。
但或许很少有人知道,距今三千多年前,凤阳境内曾有个先秦古国叫钟离国。
钟离国,古籍记载为赢姓,子爵,青铜铭文中也叫“童丽”,有说法认为钟离国跟钟吾国同宗,都跟远古钟人有关。
中国兵器发展史
始社会兵器-----三代兵器中国到目前为止是世界上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址最多的国家,在大约180万年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原始先民。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工具和兵器并不分家,但由于生存竞争,氏族或部落之间常会发生流血的暴力冲突,于是具有杀伤力的生产工具,也被用于人类的战争。
到后来,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财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愈发激烈。
以生产为目的的工具已经不能胜任越来越残酷的战争,人们开始研究制造专业格斗武器和防御卫体武装,从此,兵器逐渐与生产工具分离开来,出现了正式兵器。
这一变化大约发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约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
在旧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产生了众多的文化遗址。
最典型的有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遗址。
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类简单、一器多用为其特点;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趋于小型化和多样化,器类增多。
旧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兵器有石刮刀,石锤,尖嘴石凿;石箭镞。
古代文献《易经*系辞》曰:弦木为弧,剡木为矢(1)。
弧,就是木制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称。
虽然在考古发掘中,难以见到石器时代的弓和箭杆(弓和箭杆都是采用竹、木、藤之类的易腐物质,一般不能保存至今天),但出土的石器时代的箭镞却十分丰富,有石、骨、蚌壳、陶质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经过磨制,形状多样。
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于全国。
最著名的文化遗址有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其中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前后),独具特色。
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磨制石器的技能,能琢磨成锋利并且棱角分明的石质工具;同时也提高了用石质工具加工木器、骨器的技术,为制造兵器准备了工艺方面的条件。
当时由生产工具转化成的兵器主要有:石刀,石箭镞,石矛,石斧,石锛,石戚,石钺;石锤,石戈,等等。
箭镞的大量出土,表明弓箭的普遍应用和狩猎活动的普遍存在。
弓箭的用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原本射向禽兽的箭镞,开始转向人类自己,成为人类自相残杀的武器。
舒城县
按照国家旅游局最新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确定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旅游资源共分成8大主类(A地文景观、B水域风光、C生物景观、D天象与气候景观、E遗址遗迹、F建筑与设施、G旅游商品、H人文活动)、31种亚类、155种基本类型,对舒城县旅游资源作如下分类。
1.1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全部5种,基本类型全部37种。
舒城县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有亚类3种(AA、AB、AC综合自然旅游地),基本类型3种,代表性单体资源29处(表1)。
表1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1.2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全部6种,基本类型全部15种。
舒城县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有亚类4种,基本类型5种,代表性单体资源21处(表2)。
表2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1.3 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全部种,基本类型全部11种。
舒城县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有亚类2种,基本类型3种,代表性单体资源7处(表3)。
表3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1.4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全部2种,基本类型全部12种。
舒城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亚类2种,基本类型4种,单体资源27处(表4)。
表4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1.5 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全部7种,基本类型全部49种,舒城县有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亚类6种,基本类型17种,代表性单体资源55处(表5)。
表5 建筑设施类旅游资源1.6 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全部1种,基本类型全部7种。
舒城县有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亚类1种,基本类型2种,代表性单体资源4处(表6)。
表6 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1.7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4类,基本类型全部16类,舒城县有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亚类4类,基本类型5种,代表性单体资源12处。
(表7)。
表7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总结:经调查,舒城县共有旅游资源主类7类,亚类22类,基本类型39种。
南方楚国霸主兵器展文物图录索引之二
南⽅楚国霸主兵器展⽂物图录索引之⼆楚国兵器制造的迅速发展先秦时期,“国之⼤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三年》)。
当时对⽤于祭祀的礼乐器和⽤于战争的兵器的制造,都极为重视。
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各国对兵器的⽣产发展都会倾注全⼒,⽽楚国更为突出。
从出⼟的兵器来看,楚国所⽣产兵器的数量最多,质量精良,这是楚国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战国⼔雄"中的佼佼者,并曾先后灭掉60余国,进⽽统⼀我国南⽅的重要原因之⼀。
春秋战国时的兵器,仍以青铜兵器为主,铁兵器较少。
在铜兵器中,还有⽊、⽵、⾰、⽟、⽯、漆等质料的附件。
战车上⽤的“五兵"是:⼽、⽎、戟、酋⽭、夷⽭;歩卒之“五兵”是⽆夷⽭⽽有⼸⽮。
从出⼟实物来看,楚国的主要兵器中格⽃兵器有剑、⼽、⽭、戟、⽎、铍、铩,远射兵器有弩、⼸、箭,防御兵器有甲、盾等。
铜剑是古⼈随⾝佩带的短柄格⽃和卫体的兵器,利于近距离格⽃,以刺击为主。
剑是楚地出⼟兵器中最多的⼀种。
铜剑始见于商代,如江西新⼲⼤洋洲商代⼤墓就出⼟有⼀件扁茎宽刃弧锋铜剑,长35.7厘⽶。
西周时周⼈多⽤扁茎铜剑,尚未见楚⼈的铜剑出⼟。
⽬前所见最早的楚剑是襄阳⼭湾出⼟的带槽⾸的残短剑,可早到春秋中期。
春秋晚期的楚剑,除了前述的钢剑之外,铜剑见于河南淅川下寺11号墓和安徽寿县蔡侯申墓等。
下寺11号墓出⼟2件铜剑,⼀件是⽆⾸⽆镡的扁茎柳叶形剑,长43.4厘⽶,茎上有两个穿孔,这是受到周⼈铜剑影响⽽铸制的剑。
另⼀件为空⾸铜剑,长54厘⽶,这与吴越地区流⾏的铜剑相同。
从⽬前出⼟铜剑的情况来看,春秋时楚剑的质量尚不及吴越之剑精良。
但⾄战国时期,楚⼈的铸剑得到极⼤发展。
出⼟的楚剑的数量已远超其他各国。
据统计,约有四分之⼀或三分之⼀的楚墓中出⼟铜剑,⽽在长沙近郊发掘的2048座楚墓出⼟有铜剑508件,出⾃483座楚墓,占所出兵器1486件总数的三分之⼀,湖北江陵⾬台⼭、九店的楚墓有将近三分之⼀的墓出⼟有铜剑,江陵天星观1号墓是⼀座楚封君墓,此墓出⼟铜剑32件,可见当时铜剑的使⽤已⼗分⼴泛。
安徽十大考古发现
安徽十大考古发现《安徽考古》一书展示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考古发现。
关于安徽十大考古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徽十大考古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安徽十大考古发现之序言安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早在北宋时期已有人关注。
科学意义上的安徽境内的考古活动,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1934年,原“中央博物院”在当涂县发掘一座西晋砖室墓;同年,历史语言研究所王湘、李景聃等人在调查原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被盗事件时,曾对寿县地区的文物古迹进行调查,发现龙山至商周时期的古遗址12处及古墓葬8处。
这些零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揭开了安徽现代考古的序幕。
安徽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建国后至今的60年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的考古工作取得迅速的发展,先后发现4000多处古遗址和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取得了一大批闻名海内外的重要考古发现和科研成果。
这60年中,安徽考古工作的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属于起步时期。
50年代初,国家百废待兴,各地兴起建设新中国的热潮,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和鼓舞下,安徽省掀起了以治理淮河为中心的基本建设高潮,古代文物随之在各地不断被发现。
这一时期,作为区域内考古骨干队伍的华东文物工作队及安徽省内的文物考古专业机构分赴各地,积极抢救和保护文物。
1957年,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全省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初步发现古遗址、古墓葬上千处,初步认识了境内古代文化的基本面貌和分布特点。
在此阶段,重点发掘了寿县和淮南的蔡侯墓、屯溪飞机场土墩墓、寿县安丰塘汉代坝堰遗址、休宁南宋朱唏颜夫妇墓、安庆元代范文虎夫妇墓以及合肥的元代银器窖藏和明代瓷器窖藏。
同时,调查发掘了芜湖蒋公山、亳州青风岭、绩溪胡家村、临泉老邱堆、亳州钓鱼台及肥东大陈墩、大城头等一批古文化遗址,还对阜南润河、嘉山泊岗等地发现的商代青铜器进行了清理。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共计 1 3处) 1 2 3 4 5 6 7 8 7- 1 7 3 5- 5- 1 2 8 7- 1 7 3 6- 5- 1 2 9 7- 1 7 3 7- 5- 1 3 0 7- 1 7 3 8- 5- 1 3 1 7- 1 7 3 9- 5- 1 3 2 7- 1 7 4 0- 5- 1 3 3 7- 1 7 4 1- 5- 1 3 4 7- 1 7 4 2- 5- 1 3 5 李氏家族旧宅 洪家大屋 芜湖天主堂 英驻芜领事署旧址 安徽大学红楼及敬敷 书院旧址 安庆天主堂 怀远教会建筑旧址 王稼祥故居 清 清 清至民国 清至民国 清至民国 1 8 9 3年 1 9 0 3 1 9 0 9年 1 9 0 6年 年、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 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 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㊀安徽省
5
序号 9 1 0 1 1 1 2 1 3
编号 7- 1 7 4 3- 5- 1 3 6 7- 1 7 4 4- 5- 1 3 7 7- 1 7 4 5- 5- 1 3 8 7- 1 7 4 6- 5- 1 3 9 7- 1 7 4 7- 5- 1 4 0
名称 圣雅各中学旧址
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 ( 共计 2处) 编号 文物名称 年代 地址 备注 归入 第 五 批 全 国 7- 1 9 6 8- 3- 0 0 4 呈坎村古建筑群 ( 扩展项目) 明至民国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 区 重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呈 坎 村 古 建 筑 群 北京 市、 天 津 市、 与第 六 批 全 国 重 7- 1 9 7 3- 3- 0 0 9 大运河 春秋至中华人民共 和国 河北 省、 浙 江 省、 点文 物 保 护 单 位 江苏 省、 安 徽 省、 京杭 大 运 河 合 并 山东省、河南省 为大运河
群舒文化研究综述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安徽江淮地区在商周时期曾有多个小的方国,统称为群舒诸国。
据史书记载,群舒为偃姓、皋陶后裔,有舒庸、舒蓼、舒、舒龙、舒鲍、舒龚、巢、英、六等多个偃姓小国。
群舒在商周时期大国争霸的夹缝中生存,屹立五百余年,对江淮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群舒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文章对群舒文化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如果有遗漏的地方,今后将进一步增加和补充。
1 综合研究张萍的《群舒的考古学观察——以杭埠河流域为例》[1]论述了群舒文化的研究现状,主要是从史料记载、零星的皖南地区周代文化遗址和本地区出土的群舒青铜器等三个方面来研究群舒文化。
但在本文中笔者另辟蹊径,运用聚落考古这种新的考古学方法,以杭埠河流域的考古发现为基础,对群舒的社会形态和文化面貌进行分析研究。
胡嘏的《群舒史迹钩沉》[2]通过对史料、甲骨文、金文等资料的研究,分析了群舒族群的始居地应该是在今山东南部一带,在商末周初时期,因为战争原因,迁徙到今安徽江淮流域一带,并且分析了徐国、楚国和吴国不同阶段对群舒诸国军事上的争夺和控制。
2 专题研究2.1 群舒的来源与分布研究何光岳的《群舒和偃姓诸国的来源和分布》[3]通过郭沫若和清初顾炎武的考证,认为徐、舒同音,群舒族群应该是山东南部地区徐方的支族。
商末周初,因为内部原因,从山东南部迁徙到今巢湖流域一带,在春秋时期逐渐被吴楚等大国所灭,同时也介绍了偃姓诸国的分布地区。
徐中舒的《蒲姑、徐奄、淮夷、群舒考》[4]一文通过对史料的研究考证,对群舒族群和周边小国的源流进行了探讨。
2.2 徐与舒的关系研究陈秉新的《徐舒源流初探》[5]通过三个方面论证了群舒应该为徐的一个分支,根据九里墩墓出土的青铜鼓座和青铜戟上的铭文判定徐字和舒字应为同一个字。
根据对史料的研究,认为徐国和群舒诸国都是嬴姓,并且徐和群舒都属于东夷集团,根据群舒故地出土的青铜器判定徐和群舒的文化类似,认为徐和群舒应为同源。
蒲姑、徐国、群舒迁徙论考述
蒲姑、徐国、群舒迁徙论考述作者:苏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9期摘要:对淮河沿岸的徐国与安徽江淮之南的舒庸、舒廖、舒鸠、舒龙等群舒诸国的研究,近年来兴起了一股热潮,但纵观学术界研究成果,学者对徐国与群舒的研究多从其本地墓葬、出土青铜礼器、江淮陶器文化以及徐舒关系入手,对徐舒文明的诞生、徐国与群舒族群的是否存在过地域迁移则研究较少。
文章将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运用于对徐国与群舒出土青铜器群的研究工作中,兼用古文字学知识对其青铜器铭文进行探析,意在论证徐国与群舒从北至南迁徙的可能性及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蒲姑;群舒;徐国;舒城九里墩;四环龙虎纹鼓座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19.037学术界关于对徐国与群舒诸国地望的确切位置几无争论,但徐国与群舒族群是否从史前文化时期就已世居江淮以南,抑或由某种因素使其从外境迁徙至江淮之南,关于此类问题却存在争议。
纵观历史,群舒从始至终未能如临近的徐国建成统一的王国,诸小国分散割据的状态从西周蔓延至春秋晚期,最终不免遭受被楚国灭亡的命运。
徐中舒先生在《蒲姑、徐奄、淮夷、蒲姑考》中提出徐国与群舒均因周公东征,故地山东半岛被迫南迁,沿淮河迁徙,最终到达江淮之南立国。
①笔者赞同此种观点,并试图一探其究竟。
1 徐舒、蒲姑史迹探微群舒传说为皋陶偃姓舒氏后裔。
西周时在今安徽淮南一带建国,地理位置在徐国之南,位于今舒城、庐江、六安、肥西、合肥、巢湖、寿县等地,《左传·文公十二年》载:“群舒叛楚。
”杜预注:“群舒,偃姓,舒庸、舒鸠之属。
”②这是典籍对群舒的可靠史料记载。
徐中舒先生曾说蒲姑为嬴姓,群舒为偃姓,“嬴”“偃”古音近,音旁转,即把“嬴”读作“偃”,也就是说蒲姑即群舒,但群舒与蒲姑地望却相距甚远,笔者依清代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记载“蒲姑:商时国,今山东青州府博兴县东北十五里有蒲姑城。
成王灭之,以其地益封齐”③,那么,博兴县古遗址即蒲姑城旧址。
浅析六安春秋战国时期出土漆器的风格特征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漆器是指用天然漆或精制的天然漆髹饰的器物。
古人利用漆防潮湿、防腐蚀的特性涂抹修饰器物,以达到器物保护、长久利用的目的。
漆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商周时期的一些墓葬中有少量出土,春秋战国时期在楚墓中大量出土。
①六安春秋战国时期处于楚国的势力范围内。
楚国自召陵之盟后开始向东扩张,在逐步吞并江淮间的诸方国后成为江淮共主。
战国时期六安属楚。
②随着楚国政治势力的强势进驻,楚文化也开始慢慢渗入到六安地区,在与土著文化的交流融合后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楚文化。
漆器作为楚文化的鲜明符号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六安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也有出土。
相较于楚国中心区域,此地出土的漆器除了具有楚式漆器的一些特征外,还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1 六安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出土情况介绍六安发掘了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很多漆器。
出土漆器的主要墓葬有舒城河口春秋墓、九里墩春秋墓、秦家桥战国墓(图1),六安市九里沟春秋墓、城西窑厂M2、城北楚墓(图2)、白鹭洲M566、白鹭洲M588、312国道墓。
③从春秋早期到战国晚期六安地区的墓葬均有漆器出土,主要集中于战国中晚期。
出土漆器的墓葬基本为中小型墓葬,漆器总量在整个出土器物中占比较小,不是主要出土器物。
器物类型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器和兵器,种类较单一。
2 出土漆器风格特征分析虽然六安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漆器较少,但六安是整个安徽省这一时期出土漆器最多的地区,显示了其曾为楚国故地受楚文化影响的一段历史文化进程。
作为曾经有着自己土著文化并且受到淮夷文化和商周文化影响的独立方国,虽被东面的楚国征服,文化也在楚文化的慢慢浸润下逐渐融合,但其自身的文化因素仍有迹可循。
同样是中小型墓葬,同样是战国中晚期,漆器在湖北省的一些地区大量出【作者简介】朱永甜(1988—),女,安徽六安人,皖西博物馆办公室职员,文博助理馆员。
①郭德维:《我国先秦时期漆器发展试探—兼论曾侯乙墓漆器的特点》,《江汉考古》,1988年第3期,第71-78页。
浅议“美金”与“恶金”
浅议“美金”与“恶金”作者:宋笑琳田宁宇来源:《各界·下半月》2019年第08期摘要:在《国语·齐语》和《管子·小匡》中都出现了“美金”与“恶金”的记载,关于它们为何种金属,目前学界有两种观点:一说“美金”指铜,“恶金”指铁;一说二者皆为青铜,“美金”指优质青铜,“恶金”指劣质青铜。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的情况,春秋时期青铜和铁都有被用于制作农具和兵器的现象,而铁制品出土数量较少且大多出土于高等级贵族墓。
春秋时期处于一个铜铁并用时期,冶铁技术初步发展,青铜在社会生活中仍占主要地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美金”指的是精铜,“恶金”指的是粗铜。
关键词:春秋时期;青铜;铁;美金;恶金《国语·齐语》载:“桓公问曰:夫军令则寄诸内政矣,齐国寡甲兵,为之若何?管子对曰:‘轻过而移诸甲兵。
’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制,重罪赎以犀甲一戟,轻罪赎以鞼盾一戟,小罪讁以金分。
宥間罪。
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劚,试诸壤土。
甲兵大足。
”《管子·小匡》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但应源于《国语》。
《国语》中这段话大概发生于齐桓公时期,属于春秋中叶,是秦桓公问政于管子有关增加齐国甲兵的对话。
关于这段话中的“美金”和“恶金”所指的金属,在学界有着广泛的讨论。
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美金”为青铜,“恶金”为铁;一说“美金”和“恶金”皆为青铜,有品质好坏之分。
一、“美金”“恶金”辩“‘美金’为铜,‘恶金’为铁”的观点首先于1952年在郭沫若先生的《奴隶制时代》一书中被提出。
郭沫若先生认为“所谓‘美金’是指青铜,剑戟等上等兵器一直到秦代都是青铜铸造的。
所谓‘恶金’便当是铁。
铁,未能锻炼成钢以前,不能作为上等兵器的原料使用。
青铜贵美,在古代不用以铸耕具”。
这个说法得到了李剑农先生和杨宽先生等人的认可。
这个观点的主要论点有三个。
一为从商和西周时期开始甚至直到秦代,发现的兵器主要是由青铜铸造而成的。
春秋徐器与徐人活动地域初探
历史地理第十辑春秋徐器与徐人活动地域初探李家和徐国是春秋时期一个较为强盛的国家。
关于古代徐国的历史情况,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乏,语焉不详,给后人对此一问题的探求,带来诸多不便。
除了徐旭生先生所著《中国古代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有专门章节论述徐偃王问题外,其他多只是一鳞半爪,而材料又多局限在文献资料方面。
清代以来,春秋徐国铜器在各地陆续发现,使我们今天有可能运用这些考古资料,结合古文献资料,综合性研究春秋徐国的有关问题。
本文将在列举春秋徐国铜器发现的基础上,对春秋时期徐人活动地域作初步探讨,误漏之处定会不少,切望历史地理和考古学界同仁指正。
一、春秋徐国铜器的分期春秋时期,文献上岀现徐国的记载,是始于《左传》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68年儿 “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这时正值春秋中叶之际。
由于无春秋初年徐国铜器出土,加之文献缺乏,故这一阶段徐国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春秋中叶以后,文献中有关徐国的记载渐多,一直到公元前六世纪末,这在《春秋》、《左传》中反映得比较清楚。
简言之,在公元前七世纪后半期前后,是徐国国势最为鼎盛的时期,它与齐通婚修好,南收江、黄、道、柏、弦、六、蓼、英等诸小盲,公元前657年取舒,几乎囊括了今安徽的淮南、江北的广大刘诗中地域,势力达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的边境上,在安徽北部、河南东南部与楚相争,直到前七世纪末,楚庄王十三年(前601年)“楚为群舒叛故,伐舒蓼,灭之。
楚子環之,及滑泅。
盟吴、越而还”(《左传》宣公八年)。
终于把徐人势力赶出了群舒之地,迫其南下,然徐国仍存在,且一直延续到前六世纪之末。
春秋中晩期铜器大多在东南地区发现,现将部分该时期徐器予以辑录,以补史载不足。
春秋中期(约前七世纪)△安徽舒城徐器群:总计21件。
1959年9月出于城郊龙舒乡凤凰咀一墓葬中,可分食器、酒器、杂器三类。
器形有兽首鼎、铉鼎、鬲、盂、蜡、小鎗、盖形器、盘形器.浅盘、角状器、曲尺形器、笔架状器、扁平条状器等,其中的铉鼎形制,颇与齐侯鼎相似$纹饰有波纹、窃曲纹、蟠虺纹、蟠龙纹、斜角对称云纹和云雷纹等,具有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铜器花纹特征,和新郑铜器的纹饰相类似。
虎踞龙盘 钟离寻踪——安徽博物院馆藏青铜龙虎纹建鼓座
虎踞龙盘 钟离寻踪
—安徽博物院馆藏青铜龙虎纹建鼓座
程露 (安徽博物院,安徽 合肥 230071)
摘 要:青铜龙虎纹建鼓座1980年出土于安徽省舒城县九里墩,从其形制判断,应为后世文献中记载的“建鼓座”, 从其铭文判断,应为春秋时期钟离公 所做。
1980年9月,在舒城县城东4千米杭埠河北的九里墩 发现一座古墓。据《舒城县志》记载,这里原名九女墩, 现被俗称为“九里墩”。这座古墓地面原有高约10米的封 土堆,占地面积约6800平方米。龙虎纹鼓座就出土于这座 墓中。鼓座出土时上方一米高处残存漆木痕迹,推测可能 是与鼓座配套的鼓。鼓座外围上下各铸一圈铭文。上圈98 字,下圈52字,多为反书。由于字迹浮浅、锈蚀严重,大 部分模糊不清,难以通读。许多古文字专家都对其进行过 考证,张志鹏先生综合各位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将铭文 隶定如下:
关键词:龙虎纹鼓座;建鼓;钟离
青铜龙虎纹鼓座呈直壁圆圈状,直径80厘米,残高29 厘米,重47千克。圈上以高浮雕的手法装饰龙虎纹,圈座 四方间隔分布两个对称的虎首及龙首。虎方眼大耳,张口 作吼状,造型生动逼真;龙首较为抽象,双目圆睁,单角 竖立。龙、虎各向外伸展出身体,相互缠绕,矫健有力。 圈外壁分布四个铺首衔环,鼓圈及龙身均饰密密麻麻的羽 翅纹。虎眼处为圆形框,原来可能有宝石镶嵌。鼓座体量 巨大,铸造精良,虎踞龙盘,气势非凡,现收藏于安徽博 物院(图1)。
龙虎纹鼓座的圆圈形直壁上龙虎盘旋,龙身残缺处为 方形空心,其上不具备可以接一个光滑半球体的条件,因 此,其形制应该更接近于曾侯乙墓出土的鼓座。如果将其 复原的话,在残缺的龙身处应该还有多条龙身相互缠绕盘 旋向上形成半圆,并在中间簇拥一个可以承柱的圆管。
舒城最早的一段文明史
舒城最早的一段文明史——群舒初议舒城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休养生息在这块古老的大地上。
在有关文字资料中,可以查找的文明史,也能够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生活在古舒大地上的人们建立了自己的诸侯国“舒国”,从而开始了舒城最早的一段文明史——“群舒”的历史。
可惜,一是时间太久远,二是资料不完备,群舒的历史概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想要一下子说清楚,也实在有难处。
我的这一“初议”,只是就我掌握的文字、考古资料,讲讲群舒的来龙去脉、发展概况、重大事件、版土范围以及消亡过程等等,同有兴趣的朋友探讨探讨。
一、群舒是皋陶后裔中一支舒氏所立相传,舒国君侯是皋陶的一支偃姓舒氏后裔。
要讲清楚“舒”、“群舒”,必须从皋陶说起。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某种原因,我们一行四十余人不得不从六安步行回舒城。
途径六安卅里铺时,我们看到路旁的皋陶墓,不自禁祭奠一番,以表达对这位先哲的敬意。
当年,皋陶墓一抔黄土,芳草萋萋,高约六米;墓顶自生一颗小树,苍翠碧绿,生机勃勃;墓前立一方碑,碑上镌刻“古皋陶墓”四个工整浑厚的大字,碑字为清朝人吴坤修手书。
皋陶是上古时代先哲,与唐尧、虞舜和夏禹,同为上古“四圣”,公认为“司法鼻祖”。
他是我国先秦历史中,影响较为深远的大人物。
史书和考古已验证,虞舜封皋陶于六(六安)。
后来,夏禹又把英(湖北英山)、六分封给他的小儿子。
他去逝后,就安葬在六安。
这就是六安古称“皋城”的原因。
皋陶的后人,有李(理)、江、嬴(秦)、赵、偃等分支姓系。
其中,偃姓分支就生活在六安、英山,以及江淮大地。
二、群舒立国凡五百余年根据史料,夏、商之后,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诸侯,将皋陶的一支偃姓后裔,按照助周克纣的功绩,封为子爵,让他们就地立国。
于是,在江淮之间,就有了“六、蓼、徐、宗”和“舒”等诸侯国。
这就是“淮夷”诸国。
其中,舒国是偃姓后裔中的一小分支舒氏所立。
舒氏部落首领舒应,是皋陶的35世孙,受封古舒大地,建立舒国。
自-0428钟离氏始祖“宋襄公母弟敖”新证
鐘離氏始祖“宋襄公母弟敖”新证暨“鷔鷔雝雝”释义的再探讨胡长春安徽大学文学院郑樵曾言:凡言姓氏者,皆本《世本》、《公子谱》二书,二书皆本《左传》。
由于文献不足,郑樵作《通志》[1]时,于锺氏、鐘離氏即言之不详,或有牴牾之处。
其云“鐘氏:晋伯宗之后,伯宗,晋之贤者,为郤氏所譖,被杀。
子伯州犁奔楚,邑于鐘離,今濠州也。
子孙以邑为氏,或言锺,或言鐘離”;又云“鐘離氏:姬姓,即鐘氏。
以伯州犁居鐘離,故曰鐘離氏。
亦省言鐘氏。
州犁与晋同姓,而《世本》云与秦同祖,何也?”[2]对锺氏或鐘離氏到底是子姓、嬴姓还是姬姓,郑樵已无法下断言。
笔者重检文献中关于锺氏或鐘離氏先祖的线索,仅发现以下记载:1.《国语·晋语五》韦昭注:“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
[3]2.《世本八种·王谟辑本》:“伯宗氏:晋孙伯起生伯宗,因氏焉。
”[4]《世本八种·茆泮林辑本》:“鐘離:嬴姓,与秦同祖,其后因封为姓。
”[5]3.《元和姓纂·卷一》:“鐘:宋微子之后。
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鐘離,因氏焉。
子孙或单姓鐘氏。
”[6]4.《新唐书·宰相世系四上》:“宗氏出自子姓。
宋襄公母弟敖仕晋,孙伯宗为三卿所杀,子州犁奔楚,食采于鐘離。
州犁少子连,家于南阳,以王父字为氏,世居河东。
”《新唐书·宰相世系五上》:“鐘氏出自子姓。
与宗氏皆伯宗之后也。
伯宗子州犁仕楚,食采于鐘離,因以为姓。
”[7]梳理上述文献,我们能得出伯氏、鐘氏与宗氏之间的关系:鐘氏与宗氏出自子姓,皆伯宗之后。
宋襄公母弟敖仕晋[8],伯起[9]生伯宗,伯宗为晋三卿所杀,伯宗子州犁仕楚,食采于鐘離,因氏焉。
子孙或单姓鐘氏。
因而笔者赞同常茂徕[10]所订谱系:《新唐书》言“鐘氏出自子姓。
与宗氏皆伯宗之后也”,又言“宋襄公母弟敖仕晋”,但《左传》未记载此细节,《新唐书》乃正史,想欧公修《新唐书》时定有所本,决不会想当然耳。
中国古代的武备上
出土的戟上所见者。格斗
时,这类载仍以勾啄为主。
特别是一些异型戟:有的戟 内上翘复下偃,底部还有曲 刃;有的在胡下出子刺;有 的在秘上再装一条钩距;此
图九燕国和秦国的卜字形戟 1.河北易县燕墓出土 2.甘肃秦安秦墓出土
图十一多戈戟 1.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2.曾侯乙墓漆棺彩画中持多戈戟之神怪
类装置都只能在挥斫勾啄时
车错毂接战时,侧面的间距最近为1.6米左右;
勾兵,格斗动作以勾、啄为主;矛则是刺兵。战国
所以商矛在车战 时矛柄(专名叫矜)加长,矛叶变窄,说明其冲刺
中发挥的作用不 的功能已更被重视。不过矜加长后,随之而来的是
大,仍属步战用
防止折断的问题。于是采用积竹柄,即以木棒为
的武器。商代大 芯,外裹竹蔑,再缠丝涂漆。《淮南子·兵略>
项籍传>等处。称戟柄为戟
矜,等于将戟柄当作矛柄看
一据杰武经总要v一
待。随着时间的推移,步骑
兵成为战场上的主力,戟的
功能遂愈益偏重于后一种。 山西长治分水岭14号墓出
图十二持矛肖的具装甲骑攻击 步战者。莫高窟285窟西魏壁画
军事史林·2叭3年第6期 ‘63·
万方数据
到了汉代,卜字形戟的使用范围更广,几乎可 以看作是士兵装备的制式武器了。这种戟显然主要 用于向前扎刺,从而改变了向内侧钩啄的手法。后 来文献中说到用戟时,也多称其动作的“叉”或 “刺”,见<后汉书·虞延传)。
是当鏖战之余,刃缺旗靡,染血的英饰也就拖垂下 格也”,即指此式戟而言。它最早出现于河北易县
来了。
燕下都44号丛葬墓中,戟头长达48.2厘米,而且
戈、矛相结合就成为戟。已知最早的青铜戟见 是钢铁制品。七国时常说强秦弱燕,连燕国都用卜
于河北藁城合西7号商墓,在商代遗存中这是唯一 字形戟,秦当然不会落后。甘肃秦安上袁家秦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