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重力 说课稿 苏科版
《重力》说课稿
《重力》说课稿
引言概述:重力是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力。
本文将从重力的定义、原理、应用、实验和未来研究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重力的定义
1.1 重力是什么?
1.2 重力的来源是什么?
1.3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确定?
二、重力的原理
2.1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2.2 引力的计算公式
2.3 重力的作用范围和特点
三、重力的应用
3.1 重力在地球上的影响
3.2 重力在宇宙中的作用
3.3 重力在工程和科技中的应用
四、重力的实验
4.1 重力实验的基本原理
4.2 重力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4.3 重力实验的意义和结果
五、重力的未来研究
5.1 重力在现代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5.2 重力与量子力学的关系
5.3 未来可能的重力研究方向和挑战
总结:重力是宇宙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重力,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希望本文能够为大家对重力有更深入的认识提供一些帮助。
八年级物理下册说课稿-8.2重力 力的示意图12-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说课稿-8.2重力力的示意图12-苏科版一、教材解读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2章重力,力的示意图12。
这一章主要介绍重力的概念、特性和计算方法,并通过示意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力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掌握重力的定义和特性。
2.理解力的示意图的作用和意义。
3.能够运用力的示意图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力的特性和计算方法。
2.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电脑、投影仪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5分钟)教师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并恢复对重力的基本概念的认识。
2. 新课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重力的定义和特性,并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存在方式和作用。
3. 示意图的介绍和示范(1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将力的示意图12展示给学生,并对每个示意图的元素进行解读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示意图的意义和作用。
4. 示范演练(1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实际的物理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力的示意图进行解答。
教师在解答过程中,重点教导学生分析力的方向和大小,以及如何有效利用示意图解决问题。
5. 学生练习与巩固(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系列与力的示意图相关的物理问题。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6.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力的示意图的总结和感想。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力的示意图在其他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八年级物理下册说课稿-8.2重力力的示意图12-苏科版教学目标:1. 掌握重力的定义和特性。
2. 理解力的示意图的作用和意义。
3. 能够运用力的示意图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
重力的特性:1. 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与物体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力的示意图的作用:1. 可以清晰地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范文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范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重力。
本次说课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
首先,我们来分析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初中物理教材的力学单元,是学生接触力学的入门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将重力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接下来,我将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定义和作用,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和分析等方法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理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难点是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并能够正确应用。
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和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力知识。
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至关重要。
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和巩固提高。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通过提问“你们知道地球对周围物体有什么作用力吗?”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接着,我会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重力现象,如水往低处流、抛出去的物体会落回地面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重力的存在。
在探究新知阶段,我将首先讲解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然后,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大小。
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数据,发现重力与质量之间的正比关系,并引入重力计算公式 G = mg。
在此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引导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
2023初中重力课堂优秀说课稿模板(通用6篇)
2023初中重力课堂优秀说课稿模板(通用6篇)初中重力课堂优秀说课稿1一、说教材《重力》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是__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二、说学情我所面对的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物理的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对实验也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不强,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来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重力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经能够定性的认识,但尚不能够科学认知,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困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会根据G—m图象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生活与物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以及重心。
【难点】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五、说教学方法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过渡句)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重力》说课稿
《重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重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重力》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以及平衡力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相关。
通过对重力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为后续学习压强、浮力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作用点等方面。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逐步认识重力的相关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了解了力的三要素。
但是,对于重力这种特殊的力,学生的理解还比较模糊。
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实验和观察现象,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帮助他们逐步理解重力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重力的概念,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理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熟练运用公式 G = mg 计算重力的大小。
(3)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并能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并知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重力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欲望。
(2)通过对重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重力的概念和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物理说课稿:《重力》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重力》说课稿引言概述: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学科,而重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量,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本文将针对重力这一概念进行详细的说课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一、重力的概念及作用机制:1.1 重力的定义: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量,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1.2 重力的作用机制:重力是由地球质量产生的,是由物体间的质量和距离决定的。
质量越大、距离越近,重力作用越强。
1.3 重力的影响:重力是使物体朝向地球中心的力量,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之一,也是地球上万物存在的基础。
二、重力的公式及计算方法:2.1 重力的公式:重力的大小可以用万有引力公式来计算,即F=G*(m1*m2)/r^2,其中G为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2.2 重力的计算方法:通过万有引力公式,可以计算出两个物体之间的重力大小,从而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
2.3 重力的实际应用:重力的公式和计算方法在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宇宙和地球上的物体运动规律。
三、重力的实验验证及应用:3.1 重力的实验验证:通过实验可以验证重力的存在和作用,比如自由落体实验、万有引力实验等。
3.2 重力的应用:重力不仅在地球上起作用,还在宇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维持行星间的运动、引力波的探测等。
3.3 重力的应用领域:重力的应用涉及天文学、地质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对人类生活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重力的相关知识点及拓展:4.1 重力与惯性:重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之一,与惯性密切相关。
重力作用下,物体会受到加速度的影响,产生运动。
4.2 重力与万有引力: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量,而万有引力是物质间相互吸引的力量,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4.3 重力的拓展应用:重力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地球和宇宙的运动规律,还可以拓展到工程设计、航天探索等领域。
《重力》说课稿
《重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说课稿以初中物理教材《重力》单元为基础,通过引发学生对重力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理解重力的概念和原理;- 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 了解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和原理;- 重力的计算公式。
2. 教学难点- 重力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引入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实物,如一个磁铁,引发学生对重力的思考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介绍重力的概念和原理,并和学生一起进行示意图的绘制,帮助学生形成对重力的直观认识。
3. 实验观察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如将不同质量的物体从同一高度释放,观察它们的下落情况。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物体的下落速度与其质量无关,但与重力有关。
4. 计算公式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并在白板上进行演示和解释,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重力。
5. 练巩固布置练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6. 拓展应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探究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物体的运动、建筑物的结构等。
7. 总结及评价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板书设计1. 重力- 概念:物体相互之间的吸引力- 定义:单位质量物体所受的引力- 公式:F = mg2. 重力实验- 实验现象:物体的下落速度与其质量无关- 结论:重力与物体质量无关,与重量有关六、课堂展示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示意图绘制、实验观察和问题讨论等,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课堂,培养其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课后作业布置练题,要求学生完成相关计算和问题分析,并预下一节课的内容。
八、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资源,设计了一系列简单而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踊跃参与,教学效果较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重力力的示意图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重力力的示意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重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5. 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无关。
6. 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掌握重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
2. 培养学生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的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难点:重力的作用点的确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提问: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到地面上?(2)学生回答:因为地球的吸引。
2. 重力的概念:(1)教师提问:重力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哪一端的?(2)学生回答:重心。
3. 重力的方向:(1)教师提问:重力的方向是什么?(2)学生回答:竖直向下。
4. 重力的大小:(1)教师提问: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2)学生回答: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无关。
5. 力的示意图:(1)教师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2)学生练习画力的示意图。
6. 重力的作用点:(1)教师提问:如何确定重力的作用点?(2)学生回答: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
《重力》的说课稿刘小刚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章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因此本章具有预备性和基础性。
重力是学生在学习弹力之后的第二种力。
学好重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力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在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概念,对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2.知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过程与方法:1.认识重力是怎样产生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重力的大小、方向。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重力的产生.2.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教学难点: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三、教法与学法(一)说教法:本节课来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六步导学法的教学方法。
(二)说学法:学生在初中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因此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设计思路】以张洪中学理化高效课堂模式进行设计。
[新课导入]由“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落向地球.我们已经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下落是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讲解知识点“重力”。
重力 说课稿
重力说课稿【重力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物理》中的第一单元《力学》中的第一课时,重点讲解“重力”这一概念。
通过讲解重力的产生原因、理解重力的作用特点以及探究重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重力的基本认知,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重力,它是如何产生的;(2)理解重力的特性,并能够举例说明;(3)掌握重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重力相关的问题;(2)具备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重力产生的原因和特性;(2)重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理解重力的特性,并正确运用;(2)通过实例分析,掌握重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同样的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而不会飘起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平时的观察和实验,找出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引出“重力”的概念。
2.理论讲解(约15分钟)(1)通过幻灯片和图示,介绍重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向学生讲解重力是地球上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并帮助学生理解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讲解重力的特性,例如重力是沿直线方向的、大小由物体质量决定,以及物体质量与重力之间的数值关系。
(可以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3.小组活动(约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实例,通过探究和观察,讨论和总结出重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并将实验结果呈现给全班,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4.板书总结(约5分钟)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在板书上总结出重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8.2重力 力的示意图》说课稿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8.2重力力的示意图》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苏科初中物理》是苏教版初中物理教材,针对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编写。
本说课稿主要是针对八年级下册的第2章《重力力的示意图》进行讲解。
本章主要围绕力的概念展开,重点介绍了重力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以及重力的示意图和重力的应用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能够理解重力的基本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重力的基本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能够绘制重力示意图。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绘制重力示意图。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力的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绘制重力示意图。
2. 教学难点•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运用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力的概念,并提出重力的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重力吗?我们生活中经常能感受到重力的作用,那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2. 知识讲解与示例分析将学生分成小组,由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来上台讲解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用实例进行分析。
强调重力是存在于地球的所有物体之间的引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进行练习,计算几个简单例子的重力大小,并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使用公式F=mg进行计算,其中F为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4. 示意图绘制引导学生绘制重力示意图,让学生明确重力是一种向下的力,并且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讲解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并提供一些建议。
5. 实际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计算一个人在地球以外的地方所受的重力大小,或者计算物体在斜面上所受的重力大小等。
苏版初二下册重力说课
苏版初二下册7我说课的题目《重力》,是新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1、教材、学情分析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之后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时专门重要,同时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
“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阻碍。
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个方面来认识重力。
在授课中本人依照学生的思维逻辑,把“重力的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第一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的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关于重力的现象较为生疏。
乡村小孩,大多基础较差,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尽管学生差不多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依照学生的情形,培养学生对物理的爱好,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还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让学生体会和认识到重力的存在及有其产生的成效。
2、重点、难点依照学生的学习情形,在本节课中最担忧学生难已把握下列两个问题:(1)把握重力的“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运算。
(2)运用重力运算公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依照重点难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重力的作用成效,会由质量运算重力大小。
2、认识重力的方向,明白得“重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了解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理论思想,明白万有引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并把握求重力的公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重力产生的缘故的探究,了解牛顿的奉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探究太空隐秘的理想和信念。
八年级物理重力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重力说课稿《重力》是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内容,我们都很熟悉,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研究过了杠杆、浮力等。
所以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我将重点放在定义上。
让学生认识重力,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为后面的研究打下基础。
然后是公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就是练习巩固了,针对性强化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由于重力这节课没有任何的现成资料可以参考,所以我将在此次教学设计中突出重力的作用效果,利用实验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明确重力是维持物体平衡的原因。
但又不需要增加学生的负担,毕竟还是在讲概念和原理,做做实验也是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也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实验的乐趣。
这样他们就会自己找相关的实验或者做一些小实验,这样就很顺理成章的完成了。
《重力》主要是介绍重力的基本知识和简单的应用,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去探讨如何去教授这一课程:《重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并了解重力的大小、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②掌握重力产生的条件,认识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过程与方法经历重力的概念形成的过程,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对科学的严谨求实态度。
4、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重力的概念及大小、方向。
难点是:重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引导、启发、归纳。
并采取实验探究法、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谈话法、归纳法。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质疑,释疑解难;引导操作,获得结论;回顾整理,升华认识。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刚才有位同学在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它跟我们有关,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踊跃发言,板书:“举例说明”)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有关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景物,你能看出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师:生活中处处有物理,那怎么用物理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呢?(出示课题:重力。
初中物理说课稿重力
初中物理说课稿重力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重力。
本次说课将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与反思五个方面展开。
首先,我们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态度。
接下来,我们来看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介绍重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1. 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3. 重力的计算公式:F = mg(F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4. 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物体自由下落、摩擦力的产生等。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将采用以下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重力的作用。
3. 案例分析: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苹果落地)引出重力的概念。
2. 讲解新知:详细解释重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3. 实验演示:展示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下落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结果。
4.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分享。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力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最后,我们进行评价与反思。
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进行。
反思则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后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传授知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本次说课,我们希望能够让学生对重力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为他们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重力的说课稿
初中物理重力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重力。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与反思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们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将了解重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方法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重力的特点,并通过解决问题来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将认识到重力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力,培养对物理现象探究的兴趣和科学态度。
接下来,我将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重力的概念,包括重力的定义、方向和作用点;第二部分是重力的计算,介绍如何利用公式G=mg来计算物体所受的重力;第三部分是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探讨不同质量的物体所受重力的差异。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和观察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更加直观和形象。
现在,我将详细阐述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你们知道地球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力吗?”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重力的概念。
2. 探究新知:首先,讲解重力的定义、方向和作用点,并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
其次,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地球表面所受重力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得出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结论。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关于重力计算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通过实际计算来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地球上不同地点重力加速度相同吗?”“月球上的重力又是怎样的?”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最后,我将对本节课进行评价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学习效果,通过提问和课堂表现来评估学生对重力概念的掌握程度。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8.2 重力 力的示意图 说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8.2 重力力的示意图说课稿六、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计算机、实物展示台各一个,制作好的课件;分组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100g);演示器材:T型支架、金属球、细棉线、木板、水杯等;2、学生自备:乒乓球、橡皮泥、三角板、自制“T”型支架、细棉线等。
七、教学流程活动感悟、观察分析,引入新课经历探究过程,探索重力大小和方向接受—训练—画力的示意图反馈与矫正八、教学过程(一)、感性实验、观察分析、导入新课实验:感受重力材料:乒乓球(或橡皮、笔、书本等)步骤:①让手中的乒乓球离开手;②让乒乓球在桌面上滚动直至落地观察图片(P48):水往低处流、抛出的物体总是回到地面联系生活:熟透的苹果总是落回地面、落叶总是落回地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总是回到地面?”分析、思考、总结出:“物体是因为受到地球的吸引力才回到地面”(还可能有其他意思相近的表述)板书: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师)说明:①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叫物重;②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用符号“G”表示③吸引力≠重力学生思考:重力的单位、施力物体是什么?(单位为“N”,施力物体是地球)活动:练习测量物品的重力(以问题导入活动)问题:请大家从桌上任意拿两个物体,你们能很快判断出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吗?如何验证你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师示范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的重力,在示范时说明:弹簧测力计竖直静止时的读数就是物体的重力,然后学生进行测量、验证。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熟悉的物品、联系生活,通过做一做、观察、分析、讨论、测量等使学生从整体上较好地感知了重力的存在、建立起重力的概念,同时为下面的探究做好必要的铺垫。
(二)、分组探究重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过渡:同学们,根究生活经验你认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猜想:质量、形状、位置、温度……教师进行必要的归纳并说明:今天我们只探究重力与形状、质量的关系,其余的留待课后探究。
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说课稿苏科版
《重力》说课稿各位评委下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重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具及设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这六大内容进行说课。
先说第一大内容:一、说教材:我打算从三个方面来说教材,第一: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重力》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第二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因此,教材开始展示重力现象的具体事例,从研究对象运动的共同特点启发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样做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又能让学生树立起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
“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
因此,《重力》是这一章中重要的一节课(这就是教材的地位)。
以上是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根据教材的作用和地位,参照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②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能用G=mg计算重力或质量的问题。
③会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计划,能收集实验信息。
②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有指导意义,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和难点放在以下几点:3.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究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重力计算公式(G=mg)解决相关问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由于素质教育要求现代教学要对学生加强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也把]培养学生(分析概观、信息处理等)的多种能力定为这节课的重点。
苏版初二下册物理重力说课稿
苏版初二下册物理7一、教材分析《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二力平稳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阻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所任的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纯朴上进,但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差不多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专门大的提升。
三、目标分析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依照《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明白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缘故,明白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锤线的应用,明白重心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明白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操作、分析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爱好,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依照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形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重锤线。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如下几个环节:四、教程分析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1、第一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图片,请同学们观看并摸索?从而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万有引力,明白重力的概念及产生的缘故。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的引入,类比联想,让学生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现生动爽朗的物理天地,鼓舞学生要向牛顿那样善于观看生活、摸索问题,今后能够学有所成,唤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说课稿各位评委下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重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具及设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这六大内容进行说课。
先说第一大内容:一、说教材:我打算从三个方面来说教材,第一: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重力》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第二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因此,教材开始展示重力现象的具体事例,从研究对象运动的共同特点启发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样做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又能让学生树立起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
“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
因此,《重力》是这一章中重要的一节课(这就是教材的地位)。
以上是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根据教材的作用和地位,参照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②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能用G=mg计算重力或质量的问题。
③会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计划,能收集实验信息。
②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有指导意义,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和难点放在以下几点:3.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究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重力计算公式(G=mg)解决相关问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由于素质教育要求现代教学要对学生加强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也把]培养学生(分析概观、信息处理等)的多种能力定为这节课的重点。
1专心爱心用心.二、说教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学情分析:任教班级学生是初二孩子,经过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大多数学生有上进心,学习态度较端正,有教好的学习习惯,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本课又是在讲述了力的一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重力的,根据学生学情以及教学内容的上下衔接关系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观察分析和讲解法。
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演示实验、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迎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在实验演示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结果。
这几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
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
三、说学法(学法指导要点)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学法的指导。
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学习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具及设备1、选择教具依据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提高训练的密度及广度,能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
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2、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图片等一些器材。
设备:多媒体五、说教学过程由于八年级学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础知识来研究常见的力,所以本节课将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如下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首先以提问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测量工具,为学习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录像或图片(飞流直下的瀑布、高台跳水的运动员、踢出去的足球落向地面等)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这些现象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由于学生在小2专心爱心用心.学自然课上已有物体受地球吸引的认识,学生会比较容易的归纳出其共同点是最终下落的过程。
教师接着问: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什么原因呢?(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1、什么是“重力”启发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总结得出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因为插图直观、形象,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利用这几幅插图引入新课就觉得自然、贴切。
)学生知道了重力的概念后教师接着让学生充分例举他们熟悉的重力现象,使他们意识到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接着以下落的苹果为例,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及重力的三要素。
并按重力的方向、大小、作用点的顺序组织教学。
2、重力的“方向”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粉笔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以及悬挂物体静止时细线的方向。
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掌握重垂线的应用。
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竖直向下”,避免与“垂直向下”相混淆,我做如下的演示:把一小球用细线悬挂在水平放置的铁架台上,观察细线的方向。
然后再把铁架台底座一侧抬起(模拟在不平地面的情况),在抬起过程中再次观察细线的方向。
提出问题:两种情况下观察的方向是否一致?与当地地面情况是否有关?是否与当地地面一定垂直?学生经过分析得出:重力方向不一定始终垂直于地面,教师这时可指出:但它垂直于水平面,我们观察到的这个方向与重力的方向是一致的,称为“竖直向下”3、重力的“大小”力的测量在第一节内容已经让学生练习,所以在本节课中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数量钩码的重力,并把数据记录下表,由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果。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实验信息的收集及用比值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质量m(kg)重力G(N)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N·kg-1)学生从以上表中实验数据可以看出: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相应增大了近似的倍数,即(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比值约是9.8N/Kg,是个定值,用g表示,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10N/Kg,接着介绍g的值读法和含义后指出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尝试让学生按数学关系写出物理公式表达形式。
在得出公式后进行运用:分析例题,书写演算过程,同时强调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只有m的单位用千克时,计算出的重力G的单位才是N ),培养学生利用重力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介绍:在同一地点g是恒量,如果位置改变,g就不是一个定值了。
例题3专心爱心用心.例题:重力是98牛的物体,质量是几克?已知:G=98牛,g=9.8牛/千克求:m=?解:根据G=m·g,得=1.0 ×10m=G∕g=98牛÷9.8牛/千克=103答:质量是1.0 ×10克3克千克”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教材对“重心”的概念没有涉及,但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可以用重心的知识来解释。
因此,在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后,可适当补充重心的知识。
可通过用手托住一把尺子的小实。
同时告知学生当尺子平衡时的重心就在验引入重心的概念: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手指的上方。
至于如何找出物体的重心,在这不做细讲。
对于个别基础好或感兴趣的同学可介绍他们通过课后思考题进行探究了解。
、力的示意图5通过力的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用力的示意图来形象地表示出力。
力无法直观看到,线段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三要素讲述示意图的画法。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末端箭头表示力方向,在一个图中,用线段的长短定性表示力的大小。
、课堂小结6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重力”是一种力,为了让学生从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的角度全方位(知识扩展:)的认识重力,可以丰富这方面的内容,如播放宇航员太空行走的录像,向学生讲述宇航员在世界将是什么样失重情况下的生活情景,并组织学生讨论:如果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子?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
7、课堂检测与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问题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练习:见课件。
作业:课后思考题及如何找一个物体的重心。
、板书设计8力重第三节一、重力的概念:4专心爱心用心.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G)二、重力的大小1、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2、公式:G=mg (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9.8牛/千克)三、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概念: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
五、力的示意图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个构想,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点!5 专心爱心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