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学习目标1.反复朗诵,通过品味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赏析诗歌宏阔的深秋意境。

2.联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和自己的生活感受,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感受诗人对青春的思考,表达自己对青春的认识。

3.准确、流利地背诵全词。

■学习探究任务一:恰当吟诵,整体感知这首词被放在“向青春举杯”专题“吟诵青春”板块。

吟诵青春,要用恰当的声音形式传达,呈现你所感受的诗情诗韵。

有感情地朗诵全词,说说诗人站在橘子洲头,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什么画面?诗人又想到了什么?【解析】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眼前展现了美丽壮观的深秋景色;诗人故地重游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词的上阙重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即景抒情,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词的下片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以天下为己任,有着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

同时,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问题作了气势恢宏的回答。

任务二:品读语言,赏析意境上阙写景句子,语言精炼传神,请选择任一写景语句,品析你认为生动传神的词。

并试着通过诵读,表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写“山”——“看万山红遍”:“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红”字写出了色彩绚丽。

【解析】“林”——层林尽染:“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拟人手法,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江”——漫江碧透:“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

“舸”——百舸争流:“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鹰击长空:“击”准确地写出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

“鱼”——鱼翔浅底:“翔”生动地写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

任务三:畅想形象,感受情怀上阕末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你觉得应该是谁?为什么应该是他(们)?能在词中找到答案吗?【解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附参考答案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附参考答案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附参考答案版)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毛泽东同志的相关经历。

2.领悟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体会字里行间的豪情壮志。

3.理解作品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感受凝练、豪放的语言风格。

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词句品读,感受本词阔大的意境。

2.通过分析上下阕巧妙回答,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知识梳理1、资料补充《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锡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

事后作了此词。

2、课前预习1.请默写一首我们初中时所学的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熟读课文和注释,并在课本上为字词注音并圈划解释。

3.词相关知识。

(1)词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句式长短不一。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兴起于唐代,盛行于宋。

(2)词根据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3)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它决定词的句数、字数和平仄。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词牌,长沙是词的题目。

(4)词按照创作风格又可分为:豪放词、婉约词两大类。

合作探究1.朗读全诗并思考: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上阙:诗人独立橘子洲,目睹湘江美景,发出“谁主沉浮”的感慨。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3.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二、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一)立志远大1、毛泽东在15岁左右,读到了一本谈到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

那本小册子的头一句话是:“呜呼,中国其将亡矣!”。

它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缅甸、越南等地的主权的丧失。

这使毛泽东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他与朋友们常常自认为栋梁之才,不屑于议论身边琐事,没时间谈情说爱。

他们认为时局危急,应当抓紧时间求知与砥砺自己的意志。

毛泽东在此时雄心勃勃,要改造中国。

他说:“吾尝虑吾中国之将亡,今乃知不然。

改建政体,变化民质,改良社会……无忧也。

惟改变之事如何进行,乃是问题。

吾意必须再造之,使其如物质之由毁而成,如孩儿之从母腹胎生也。

国家如此,民族亦然,人类亦然。

各世纪中,各民族起各种之大革命,时时涤旧,染而新之,皆生死成毁之大变化也。

”(二)求学刻苦15-17岁,于东山学堂就读,结交了好友萧三。

开始读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也开始了解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并崇拜这两个人。

阅读《世界英雄豪杰传》,十分赞赏华盛顿、拿破仑、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王、威灵顿、林肯、卢梭等,并对萧三感慨地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导学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导学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导学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沁园春长沙》优质课导学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沁园春·长沙》优质课导学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一、文本解读《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在1925年春季所作,分前后两篇,前一篇“沁园春·雪”是在北平所作,后一篇“沁园春·长沙”则是在湖南长沙所写。

本文主要分析《沁园春·长沙》。

1. 诗歌基本信息《沁园春·长沙》分上下两篇,下篇原题“沁园春·雪次韵”,共分五句,每句十一字。

整篇诗歌形式为“词章”,即类似于辞章,结构比较严谨,采用什么叫什么的手法对情感和思想宣泄具有显著作用。

2. 诗歌主旨《沁园春·长沙》的主旨为表达作者爱国之情,感慨祖国民族加速崛起,同时表达自己理想远大,准备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终身的决心。

3. 诗歌思想内容(1) 雄心壮志。

首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提出独立于俗俗之中,秋晨时思侣、联想江北,那是秀美壮阔的地方,再将思绪放回到长沙橘子洲。

表明作者雄心壮志,心系家国,既非流俗,又有情怀远异。

(2) 振兴中华。

第二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展现了祖国秀美多彩的山水景致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之景。

(3) 对民族意识的认同。

第三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表达自主意识、探索自然的兴趣和了解、自由的范围的思想。

(4) 反对封建制度。

第四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对天下大势和时代潮流感到震撼,并对旧世界和新兴世界的对比现状深感慨叹,表现了反对封建制度的思乡,生活的期望。

(5) 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

最后一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深深吸入霜冷的空气后,回首往事,有思归之意。

去年这个时候,与那些志同道合,有过较好的时间,有过思想共鸣,所以称为“百侣”,寓意着美好的伙伴关系。

最后强调自己一只小小的,曾在红旗看台上跃跃欲试,今天要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大事和自己工作的事,成为社会、国家和民族需要带头的人材。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编制人:审核:领导签字:【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2.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学习本词,应该先弄清它的创作背景,在掌握上下阕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初中课文链接与回顾】1、自主发言:诗人毛泽东及其《沁园春·雪》2、就词中的一些经典语句感悟领袖情怀,并尝试鉴赏其中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课前预习案】【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一、有感情地朗读全词,在反复朗读地基础上把握节奏,揣摩重音,理清行文脉络。

二、找一下,词中“看”字统领了哪些句子,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

三、下片“忆”领起了那些句子?塑造了怎样的“同学少年”形象?四、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作用。

五、结合作者及背景简介,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体味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上阕:下阕:思想感情:六、预习检测:1、给下列容易读错的字注音沁.园春()百舸.()寥廓..()()浪遏.()方遒.()峥嵘..()()2、结合课文,根据拼音在括号中填上正确的字jìnɡ()自由|毕竟jìnɡ()橘子zhōu()|九zhōu()万户侯hóu()| hòu()鸟岁月chóu()| chóu()怅3、辨词填空。

(1)寥廓•辽阔()的天空()的山川(2)峥嵘•狰狞()岁月面目()(3)激扬•激昂()士气群情()(4)意气•义气()风发讲究()(5)独立•独力()经营经济()4、给下列词语释义峥嵘岁月:风华正茂:指点江山:万户侯:【我的疑问】【课内探究案】课文内容探究【能力目标:准确把握文意,深入探究文化底蕴】1.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给几幅图画加小标题。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第01课时《沁园春·长沙》【学习目标】1.经过剖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景中寓情、情中言志的表现方法。

2.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感觉诗人的广博情怀和革命壮志。

【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中的1、2【学习方法】朗诵、自主、合作、研究【知识链接】(一)文体知识“词”这类文学式样流行于五代,成形于唐,流行于宋;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依据一种格式,叫词牌,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词牌名;由于句子长短不齐,又称长短句;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婉约派和豪迈派两种。

(二)走近作者毛泽东不单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并且仍是一位优秀的圣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期间都有诗作,或抒怀或怀古或咏物,显现那汹涌澎拜、瞬间万变的世界。

有名诗人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三)背景资料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

1910年毛泽东走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

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张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充足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弘大志向。

片段二: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

当年10月毛泽东走开韶山前去广州,门路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烂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想往昔的战斗光阴,不由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壮河山的词.。

【预习检查】1.给以下加点字词注音百舸()怅寥廓()峥嵘()()....挥斥()方遒()浪遏飞舟()...解说以下加点的词语。

漫江:舸:寥廓:沉浮:峥嵘:挥斥:第1页共5页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击水:遏:【品读文本】(一)品读上阙,研究以下问题。

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光景(意象)来写的吗?意象:依据什么次序来描述的?5.试归纳上阙描述的光景的特色:、本阙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同样,你能调整好并谈谈它的粗心吗?(二)品读下阙,研究以下问题。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及答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及答案

《沁园春·长沙》学案一、【课前预习案】预习内容:1、了解毛泽东,熟读毛泽东的诗词名篇。

2、熟读《沁园春长沙》,掌握基础字词.一、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文学诗词创作的杰出代表,他的诗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题材开拓方面,他打破了历代诗词创作多以反映个人生活和思想情绪为主的艺术倾向,第一次以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斗争场面为创作题材,以革命家和艺术家的独特感受,史诗般地再现了中国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使诗词创作进入了一个前人没有触及的新领域。

他生前曾批注过的诗词有1590多首,凭记忆手书117首,多为长篇叙事诗。

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有《毛泽东书信选》《毛泽东诗词选》《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选》等。

二、写作背景——毛泽东在长沙的活动1、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2、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3、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4、“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5、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含答案)1.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后附习题答案解析)一、记——文学常识要点填空1.毛泽东,字________,中国无产阶级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家。

2.毛泽东的诗词很多,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3.词,形成于________代而极盛于________代。

从篇幅长短角度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沁园春是________名。

相关拓展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毛泽东的诗词很多,其中《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采桑子·重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文学常识1.词: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从篇幅长短角度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58字及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又叫“慢词”。

2.沁园春:词牌名。

相传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有一座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得名。

该词属长调,上下两阕,114字。

二、明——写作背景1925年,中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破竹,迅猛异常,在全国十几个省蔓延开来。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在韶山等地成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并创立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

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党派对革命领导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国民党右派势力想篡夺革命领导权,而在共产党党内,陈独秀又提出了“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第一篇:《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专题一:向青春举杯《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一、预习导航· 结合注释,初读词作,感受作品语言和情感。

·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2.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

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

通过与同学畅谈人生国事,毛泽东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念,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

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2年,毛泽东在安顺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

1925毛泽东又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

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

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长沙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3.1925年的世界和中国:1月6日,墨索里尼组建法西斯内阁,在意大利实现独裁。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含答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青春激扬单元教学目标1.理解意象的概念,能结合具体的诗歌分析其意象,品味意境。

2.体会小说在情节展开中塑造人物的特点,学习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于表达效果的作用,品味小说语言。

3.学习伟人先辈们爱国为民的精神,思考青春的价值,体会青春之美。

1 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能正确背诵默写全词,关注诗歌的节奏、韵律、语言和体会蕴含的情感。

2.掌握借景抒情的方法,品味关键字词、意象的妙处。

3.了解毛泽东词的特点,领略诗词的艺术美,积累名句,感受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掌握借景抒情的方法,品味关键字词、意象的妙处。

课前预习案一、预习指导诗词文体知识:1.形式特点(句式整齐,讲求韵律,反复等)2.表现手法(起兴、比喻、通感、拟人、用典、借代,象征、想象、联想、虚实结合等)3.意象特点:意象选取(核心意象、意象组合方式、中心意象+密集的意象群),意象赏析的方法(修饰语、动态美、象征意义)4.语言特点:语序倒置、虚词成分省略、词性转变、语句凝缩、反常搭配(以不同于日常的逻辑思维进行“陌生化”处理,使语言具有新意)。

二、文化常识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组成:1.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2.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沁园春:词牌名长沙: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三、知人论世写作背景:本词创作于1925年12月。

1925年2月,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沁园春·长沙学案(通用3篇)

沁园春·长沙学案(通用3篇)

沁园春·长沙学案(通用3篇)沁园春·长沙学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理想。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力量。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力量。

4.背诵这首词学习重难点通过朗读训练,赏析诗句的表现力。

学习设想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详细、深化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学习流程:一、温故知新金手指结合学校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雪》等词的学习,说说有关词的学问。

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渐渐跟音乐分别,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由于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根据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想一想:《沁园春长沙》,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标题?这首词写于1925年。

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夫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夫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夫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诗言志。

”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

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剧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理想和豪情。

二、鉴赏品尝想一想:上下阕各写了些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芝麻开门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

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

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当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主要抒情。

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理想。

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

【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优质公开课)

【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优质公开课)

《沁园春·长沙》预习案
『字词积累』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沁.园春()②百舸.()③惆怅
..()④橘.子洲()
⑤寥kuò()⑥挥斥方qiú()⑦浪è()⑧zhēng róng()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漫.江碧透漫:
②百舸.争流舸:
③鹰击.长空击:
④怅.寥廓怅:
⑤谁主.沉浮主:
⑥忆往昔峥嵘
..岁月稠.峥嵘:
稠:
⑦书生意气,挥斥
..方遒.挥斥:
遒:
⑧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激扬:
⑨到中流击水
..击水:
⑩浪遏.飞舟遏:
『整体感知』
1.词人在上片借助哪些意象描绘湘江的秋景?它们有何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2.全词上下两片就是两幅精美的图画,请分别用五个字概括这两幅图画。

【参考答案】
『字词积累』
1.①qìn ②gě③chóu chàng ④jú⑤廓⑥遒⑦遏⑧峥嵘
2.①遍布②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③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④失意,不畅快。

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⑤主宰⑥不平凡、不寻常多⑦纵放、奔放强劲有力⑧激浊扬清,抨击恶浊,褒扬清明⑨游泳⑩阻止
『整体感知』
1.意象:漫山的红叶、碧透的江水、争流的百舸、搏击长空的鹰、浅水的游鱼。

意境特点:生机勃勃、色彩绚丽。

情感: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反映了一代伟人积极向上、豪放豁达、昂扬奋进的革命情怀。

2.湘江秋景图、同学少年图。

沁园春_长沙_导学案

沁园春_长沙_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背诵全词。

二.重点及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壮阔深沉的意境。

②从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中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三.导学流程:1.知识链接▲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

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

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

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什么是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2.写作背景1925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3.关于词牌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

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4.课前诵读,整体感知、自我鉴赏。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我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①.利用工具书正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2、朗读成诵3、积累掌握文中字词4、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中的1、2、4【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志士胸怀报国之志,渴望建立一番丰功伟业可是,当理想破灭时,他们大多会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就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在仕途失意后也无奈地发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慨叹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苦难,但苦难并没有压垮他,更没有磨灭他的斗志,相反,苦难使他更加坚强,更加自信他,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不屑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著名诗人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伟人的宽阔胸怀,走进词人的崇高心灵(二)背景资料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常常在一路纵论世界大事、社会和人生题目,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本人,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窗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挚友材料三: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常常与同伴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活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材料四: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课前预习】(一) 1、试读,要求读得准确,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语速,读出节奏等2、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橘( )子zhōu( )头层林尽rán ( ) 百舸( )争流万类霜天jìng( )自由怅( )liáo kuò( )问cāngmáng( )大地Zhēng róng( )岁月稠挥斥方qiú( )万户hóu( ) màn( )江碧透浪è( )飞舟3、背诵全文【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觉,读出词中的豪情2、《沁园春长沙》可以用四个字来理清思路,你认为是哪四个字(从词中找出)3、找出上阕所写的秋景并概括景物特点4、诵读二、品读上阙,探究下列问题(一)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二) 这些意象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三)试概括上阙描绘的景物的特点:(四)关于秋景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描绘的吗写出古人描写秋景的诗句或一般人对秋的感受,诗人与古人、一般人有何不同(五)本阙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六)上阙最后三句,写出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提出了什么问题[答案:(一)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二)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写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观江中,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察水底,鱼儿轻快地畅游这几组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三)生机勃勃,色彩绚丽(四)"自古逢秋悲寂寞","风急天高猿啸衰","草本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秋思》毛泽东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五)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六)"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三、品读下阙,探究以下问题(一)导读:阙的上下片写法上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忆"的是什么内容,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毛泽东的什么精神?(二)探究:结尾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三)再读,总结下阙朗读技巧:[答案1、承上启下2、"忆"的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由哪个字统领恰,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三)“携”句从容深沉,“恰”句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节奏要有变化;“曾记”句铿锵有力,深情呼唤]【阅读鉴赏】(一)简析上阕1、上阕的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寒秋季节望着日夜不息的江水,诗人陷入了沉思,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前途的忧思之情2、中间七句的“铺叙”中意象赏析(意象的组合,使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境高远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高度融合)“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作者如何借意象表达思想内涵的呢?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看”字统领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山林红叶的斑斓绚丽,红得深透漫:江水溢满之状透:强调水的碧绿清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事物动态的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透出猛、劲,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翔”突出轻、快,更显游鱼在江水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在水中从容、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击”、“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总的说来,这些意象,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气势磅礴,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以壮景抒豪情!3、上阕最后三句以“大地”为意象,写出其“苍茫”、“寥廓”、“沉浮”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诗人发出了谁来主宰这沉浮未定的寥廓大地(即世界)的追问,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改造旧中国的豪情(二)简析下阕1、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哪些内容作了回答?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2、注意“峥嵘”、“风华”、“意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遏”等词的语境意义,理解“指点江山”、“万户侯”的借代手法和“粪土”的名词意动用法怅: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沉浮:指盛衰峥嵘:不平凡,不平常指点:评论的意思粪土:用做动词,以‥‥‥为粪土,意动用法遏:阻止3、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突出了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4、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叙事、抒情完善地结合起来的?点拨: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以“独立”开篇,以江、洲为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动出词人激荡的思潮,为下面的“怅”“问”“忆”蓄势接着用一“看”字承首句“立”,领起以下七句,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奠定了全词壮怀激越的感情基调“万类”句小结并引出发问“怅”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词人不禁激情澎湃,慷慨发问下片叙事,却有画面形象,是上片的感情发展与延续用“百侣”呼应“独立”,再用一“忆”字直贯以下七句,追叙当年词人就学期间战斗生活,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表现出革命者的豪情壮志末三句更进一层,展现革命者不畏惊涛骇浪、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只有我们革命者,才是主宰天下的主人至此,诗情得到了酣畅的表达5、纵观全词,看其突出特点是什么?A、写壮景,抒豪情B、对比突出“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于明处对比,“万类霜天竞自由”有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C、语言富有表现力(“阅读鉴赏”时讲解)【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携(xié)带峥嵘(zhēng)挥斥方遒(qiú)B上阙(juè)阻遏(è)百舸(gě)争流C惆怅(chàng)廖廓(guò)慷慨(kǎi)激昂D百侣(lǔ)橘(jú)子洲沁(qìn)园春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A意气义气意趣异趣B辟谷避邪避嫌碧谢C寥落辽廓辽远燎原D原形原型园形元勋3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谛造矫键四不像解铃还须系铃人B渲泄内敛炒鱿鱼曾经沧海难为水C贸然气慨流水账兵来将挡水来土掩D脉搏笼络跆拳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我们可以自豪在说,多年来企图孤立、__中国的阴谋已经破产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