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式塔心理学看《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
浅说《天净沙·秋思》的心理蕴含
浅说《天净沙·秋思》的心理蕴含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短短二十八字,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也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秋思图,被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中誉为秋思之祖。
这首曲子虽然短小,但本文作者以“秋思”为题,使之具有十分丰富的意蕴,相当耐人寻味。
标签:悲秋思乡孤独《天净沙·秋思》这首曲子抒写了秋原旅人的情怀。
前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舍弃一切语法关系和逻辑推理,只是采用意象并置的组合方式(第三句亦然),洗练地展现出一幅秋野之图:在黄昏时分,夕照下的枯藤攀缠着老树,干枯的枝头,一动不动地立着几只寒鸦;小桥下面,清流款款,不远处,隐现着数间幽静的茅屋。
后面描绘的是,一个孤独的人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步履蹒跚地走在荒草丛生的古道上,身影被快落下的夕阳拉得老长老长。
从字面上,我们也可粗浅地感受到以上说的这一幅景象,从而产生一种悠悠的哀愁。
但是,应该要追问的是,这一种哀愁是什么,或说它有什么蕴含,因为这首曲子题为“秋思”,而内容上只是罗列出一些意象,并无直接的表露——基本上就只有“断肠”二字最为直露。
我们自然可以去考察它那些意象,因为意象总是富含情感,是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心理构成。
在这首曲子里,枯藤、老树、西风等意象都是秋天之物,而藤枯树老、夕阳西下,又会勾起悲秋的情思。
悲秋实际上是一个老话题,已经形成了古典文学中的一个悲秋主题。
从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始,古代文人就不曾逃脱悲秋这一情结。
自然,悲秋也是具有其文化心理蕴含。
秋天,岁之暮也,一到秋天,就意味着一年已过了大半,自然地会引起人们感叹光阴的流逝;同时,秋天又是一个自然界由生机勃勃、一片繁盛向萧索凋敝、满目苍凉演变的过程。
这种荣枯、兴衰之变,必然给人以悲慨之感,如叶嘉莹在《迦陵论词丛稿》中所言:“是黄落的草木蓦然显示了自然的变幻与天地的广远,是似水的新寒蓦然唤起了人们自我的反省与内心的寂寞。
从格式塔整体性原则谈汉语古诗歌意象的英译——以温庭筠《商山早行》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
使英译文符合其 自身的语言特 点。 二、格式塔整体性原则
意象进行 想象与联想 ,进而真 正了解诗人欲 抒发之情 。所 以,从形式上而 言 ,汉语古 诗的意象是孤 立的 、离散 的、
格式塔 心理学又称 为完形心理学 ,是2 世纪初发源 于 块 状 的 , 体 现 了 汉 语 在 语 言形 式 上 的空 间性 特 质 。但 从 意 O 德 国的一个 现代心理 学派 。格式 塔心理学 的一个重要 原则 境上 而言 ,诗 中每一个意象 的选择和组合 都是经过诗 人慎 便是完形 原则 ,即认 为一个格 式塔就是一 个心理经验 上的 重 选 择 和 精 心 安 排 的 ,有 助 于 读 者 进 行 联 想 和 思 考 以 达 到 整体 ,这个 整体不 是个个部分 的机械相加 。整体是大 于部 与诗 人产生共 鸣的一种效果 。下面我们 以温 庭筠 的两 句名
的 这 样 一 种特 质 。
该译文在联结这六个意象时,从英文重形合这一特征 出发 ,以格式塔整体性原则为准则,运用 了各种手段将其有机 结
合 。译 者 用 了谓 语 动 词 “ rw ” “ r lf ” ,一 个 时 间状 语 从 句 “ s t e m o st oe h ta c e in cos ae et a h o n e s v r t e h t h d n ”,在 该从 旬 中有 完 整 的 主 语 、谓 语 以及 状 语 , 一个 介 词 短 语 “ n t e w o r d e O h o d b ig ”和 一个 作 后 置 定语 的过 去 分 词 短语 “ a e pvd w t r s ” 。译 者 运 用 这 些 手段 ,将 汉 语 的 六个 意 象 组 合 成 了 两 句完 整 的句 子 , 具有 明显 的 形 合特 征 。 ih f o t 下 面再 来 分 析 马 致 远 的 《 净 沙 ・ 思 》 : 天 秋
从《天净沙·秋思》看意象选择的整体性原则
课程篇从《天净沙·秋思》看意象选择的整体性原则贾光福(甘肃省临夏市第二中学,甘肃临夏)摘要:《天净沙·秋思》首先选用简洁、质朴、准确的语言,总结了《天净沙·秋思》的特点;其次,遵循整体性原则,把“意”和“象”加以阐述;再次,引用歌德完整体理论和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对意向整体性原则再论证阐述。
关键词:意象;选择;整体把握元代诗人、剧作家马致远的小令,是历来为人称道的一首玲珑剔透的散曲。
但是,它的美、它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当然我们可以从习惯的角度来概括它的佳处,一共只有28个字便描绘出了一副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虽说描写秋天的凄凉、萧瑟的情景,却没有一个“秋”字。
而二十八个字却将一个“秋”表现得那么婉转、凄美。
同时,在“秋”的背景下,衬托出了一个游子在悲凉的秋天只身旅泊的身影,景和人那么鲜明,那么突兀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使人禁不住遐想、故而百读不厌,老诗常新。
但是,它的美、魅力究竟是如何呈现的呢?当然我们可以从习惯的角度来概括它的佳处,首先是它的简洁,一共只有二十八个字,却清晰地勾勒出一副具有立体感的图画;其次是它的质朴,没有刻意雕饰的辞语,一系列景致似乎只是信手拈来;再次是它的准确,所状景物,所传情调,意绪都恰到好处。
但是仅仅作这样的分析似乎仍然难以使人信服,为什么这一幅小景中的每一景物单独看时并不使人感到什么,而一旦连为一体,却清奇可爱呢?为什么前三句只是在人们眼前推出一副由近而远的白描画图,而一旦点出“断肠人在天涯”便平添了许多惆怅,使人浮想联翩呢?如果我们简单地用以上三个特点来概括和总结,不足以使人信服。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得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不少古代诗人经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着众多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色,短短的28个字排列着数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悲凉载体。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天净沙·秋思》赏析1《天静沙秋思》在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美学中均占极高地位,有“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之赞,甚至被誉为“秋思之祖”(《中原音韵小令定格》)。
那么其精妙之处究竟如何体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作为第一部分,可谓古今独步。
九个意象并置,又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语言形式将其勾连。
单独看每一个意象,确乎不能让人直接深入地体会到其内涵,而如果将它们联系起来,分析异同,就非常有意趣了——先看色彩。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并不能给人有冲击的色彩体验,甚至是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怡然景物,也并没有跳眼的色彩,而似被一层水雾笼罩。
不浓烈,但也不至于阴森,仅仅是给人一种“灰”的感受,像是中国的水墨画,仅存不浓的墨色。
“灰”不仅仅是一种色彩的感觉,更是心灵体验,“灰”得不极致,更显得淡漠悲凉,诗人在这样一个底色上铺陈,不着一语却意旨尽现。
从意象的罗列来看,“枯”有枯寂、沉郁感,“老”有沧桑、苍老感,“昏”有昏沉、阴暗感,带给人日薄西山的将尽之意,像古旧的木刻;而“小桥”带来沟通、连接感,“流水”带来流动、活泼感,“人家”带来相聚、欢乐感,如此又微露暖意。
读到这里,两种颇有反差的意象群相对比,让人很难找到情感的落脚点,这时第三句以古道的“空”、西风的“冷”和瘦马的“乏”压住了诗的基调,三句苦涩与轻松相对比,就像是吃药时,尝一口苦,这时若啜一口甜,再次体验到的苦,便是极致了。
对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我们能感觉到“溅”“惊”这些较强的动作,渲染出忧国伤时的杜甫内心强烈、激荡的情感。
有意回避动词,呈现强烈的画面感,看似诗人并没有倾注个人情感于其中,实则匠心独运,给这首小令留足了具有极强内在逻辑的“空白”。
这种“不于情上布景”的留白,刚好与王夫之诗学中的“丧我”相应和,“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
诗人隐藏情感,留出空白,恰使读者能直接与意象相接触,用自己的记忆和情感体验填充感受,引发更强烈的共鸣。
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角度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doc
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角度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格式塔心理学是当代西方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格式塔”是德文“Gastalt”的音译,意译为“完形”。
这是一种反对单个元素分析而强调整体分析的心理学派,强调经过主体的知觉活动来重新建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提出文艺心理学的整体论观点,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优先于部分,进而可以确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如果作家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不了解全貌,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创作或欣赏作品。
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整体性”“闭合性”和“异质同构”原则,与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无间、知觉体悟和整体思维的内在特点存在共通之处。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著名的元曲,全曲以意象的使用和情感的交融而著称,通过一系列意象表达作者的羁旅之思。
本文将从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闭合性”和“异质同构”三个原则来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
一、异质同构原则与意象的选择和理解“异质同构”,从字面意义来看,它是指不同内涵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结构。
最初,它只是一个心理学名词,之后鲁道夫〃阿恩海姆开始把这一原则深入运用到文学艺术领域,这一概念就有了更深刻的含义和理解。
他着重强调欣赏文学作品时的心灵作用和事物的表现性,发现“异质同构”与外部事物、艺术样式、心理知觉和情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性。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外部事物、艺术样式、人物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在结构方面都是相同的,即“同构”,它们都是“力”的模式。
在知觉活动中,作为客观对象的物理结构与作为主体的大脑在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之间存在同形的关系,即任何客观的文学作品,只要其“力”的结构与人的内在情感的“力”的结构存在着对应关系,这些作品就能表现人的情感世界。
异质同构原则印证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即主观的情感意绪附着于客观的物象实体,不动声色地使之自然流泻。
《天净沙〃秋思》全曲都由不同的意象堆积而成,作者选取了一组有形的、可感的、灰色基调的意象群,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古道”“瘦马”等,勾勒出生动的生活场景。
《天净沙·秋思》的意义空白性与译者的诠释空间
凄凄 , 把秋天这一现实的凋零展现在读者面前 ; 后 “ , 是清白如话 的素描 , 便感人肺腑。 汉语诗歌是 句写人 ,断肠人在天涯” 顿时令人拊胸掩面哽 ” 包含思 想感情 的形 象 体 系 , 一 种具 有 内在生 命 咽 , 然 泪下 , 是 潸 泪悲 情亦 痛 , 景 为情 , 化 情从 景 出 , 和活力 的开放 性和召 唤性 的结构 。它具 有许 多不 深层 的意境 , 跃然跳 出 , 勾勒 出充满 忧伤 的旅人 远 确定性 和意义 空 白 , 些 不 确 定性 和意 义 空 白是 离家 乡 , 这 孤身 漂 泊 的身影 。这 十分 符合 中国推 崇
特 点等方面的局 限。
关 键 词 : 义 空 白 ; 释 空 间 ; 者 意 诠 译
中图分类号 : 35 9 H 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4 2 2 0 )2— 8 o 17 7 1 (0 9 0 0 2一 3
诗歌是 文学语 言 的精 华 , 国古 诗更 是 意境 中 深邃 ,词 语 的 多 义 性 、 达 的 隐喻 性 、 义 的 可 “ 表 意
因此 , 意义 空 白性 是文学 作 品的基 本结构 , 也是读
者阅读作品之后产生反应 的前提条件 , 一部好的 文学作品的潜能就藏在它的意义空白之中。
一
A a os o spo dn . l n h rec me ld ig e
T e s n d p o n i h e t h u i s d w n t e w s An e lv s k ta ee s s l a h n f d t o e i r v l r i tl tt e e d o h c i
连接作 者创作 思想 和读 者 接 受 意识 的纽 带 , 为读
浅说《天净沙·秋思》的心理蕴含
・ ; 视 野・ 品 囊 诗词 读
- = k
业
=k - , k = -
浅说《 关净沙 ・ 秧恩》 的心理蕴含
重庆 八 中
马 致 远 的 《 净 沙 ・ 思 》 以 短 天 秋 ,
张 静 堂
天, 岁之 暮 也 , 到秋 天 , 意 味 着 一 ~ 就
代 说 , 是 白色污 染 , 易化解 这 不
的垃 圾 。
子开花把脚跺 ) ,标 题 四 告 诉 人 们 美
永远属于创造者 ( 表姐 一类 人) 标题 ,
五告诉人们 美不能强求 ( 开花 的, 该 应 该 开 花 ; 该 开 花 的 , 能 开 花 ) 不 不 , 标 题 六 告诉 人 们 美 能 生 产 美 ( 蛋 ) 引 。
( 三旬 亦 然 )冼 练 地 展 现 出 一 幅 秋 第 .
野 景 : 黄昏时分 , 照下的枯 藤 在 夕 攀缠 着 老树 , 干枯 的枝头 , 一动不 动 地 立着 几只寒鸦 ; 小桥下 面 , 流款 清 款, 不远 处 , 隐显着数 间幽静 的茅屋 。 后面几句描绘的是 : 一个孤独 的人牵
去, 然而又不得不慢慢 等待着那 一天 的到来 。这种悖论并不一定会时 时出
现 在 人 的 意 识 里 , 是 一 旦 被 外 物 触 但
下 的夕阳拉得老长老长 。
悲 秋也是具 有 其文 化心 理 蕴含 。秋
穴
【 赏析 】
.
世界” ,花里 的世 界才是 真正的美 的
世 界— — 此 文 花 是 美 的象 征 。标 题 一 提 醒 人 们 俗 务 会 侵 占人 们 对 美 ( ) 花 的追求 , 题 二告诉人们美 属于会 审 标 美 者( 人 )标题三告诉人 们美 的生 女 ,
《天净沙·秋思》的认知符号学分析
韵律 感 , 实现 了外在 的对 称 美 , 成 为小 令几 百年来 传 唱不 衰 的原 因之一 ; 同时 , 又表 明了作 者想 要 突 出的 意象 , 表 达 的情 感 。此 曲正 是作 者终 生郁郁 不 志 、 漂 泊 不定 的羁 旅生 活 的真实 写照 。 数 量象 似性 指语 言符 号 的数量 象似 于所 表示 概
构 一样 , 字数 相 同 , 句 式工 整 , 成“ 鼎 足对 ” , 给 人一 种 酣 畅淋 漓 、 简 单 明快 的节 奏 感 。后 两 句 是 散 句 。这 样 的形 式 编排 给人 以整散 相 间 、 长 短结合 的 美感 , 节
认 知符 号学 作为 一 门新兴学 科 的名 称诞 生于 本 世 纪 。认知 符号 学 旨在将认 知科 学 和符 号学 的传 统 结 合起 来研 究 意义[ 1 ] 。“ 从 语言 符号 的角 度看 , 认 知
这与前后两句格格不入的意境形成强烈对比不但没有破坏全文营造的秋日傍晚的悲凉气息反而更加浓烈地衬托出断肠人的思乡之情从而更加突出秋日黄昏那深沉的意境以及孤寂的旅人对家乡的渴望
第武汉工程职业 技术 学院学报
J o ur na l of Wu ha a En gi n e e r i n g I us t i t u t  ̄
含的意义, 探 讨 内在 的 认 知 理 据 , 以 期 为 该 曲 的 研 究提 供 新 的 视 角 。
关键词 象似性 ; 图形~ 背景 ; 概 念整 合 ; 认 知符 号 学 ; 《 天净 沙 ・ 秋思》 中图分 类 号 : I 2 2 2 . 8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 3 5 2 4 ( 2 0 1 5 ) 0 3 — 0 0 6 8 — 0 4
从格式塔整体性原则谈汉语古诗歌意象的英译__省略_筠_商山早行_和马致远_天净沙
语言应用研究odern chinese2012.07一、引言学术界普遍认为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即汉语以意驭形,而英语则以形制意。
方梦之(2004)指出,“形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或词汇手段。
意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
正如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欧化的语法”一章中所说:“中国话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须;西文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
汉语重意合这一特点在汉语古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汉语古诗通常是由一个个简单的意象组合成一幅绘声绘色的画,以达到诗人抒情之意。
在这一个个意象之间并无显性的形态联结。
读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并结合整体性原则将一个个意象联结起来,从而体会诗人融合了其思想感情表达与客观环境描写的特殊意境。
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这样的一种文化差异无疑加大了汉诗英译的难度。
在英译过程中,我们应借助不同手段,如通过添加谓语动词、连接词、过去分词等来填补汉诗语言符号层面的空白,使汉语古诗中分离的、块状的意象有机串联起来,使英译文符合其自身的语言特点。
二、格式塔整体性原则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是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的一个现代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完形原则,即认为一个格式塔就是一个心理经验上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个部分的机械相加。
整体是大于部整体,也就失去了其意义或者使人无法把握。
因此,整体是来自于各部分同时又是超越各部分的新的结合体。
从形式上来看,汉语古诗的意象是块状的、分离的。
但是,中国人擅长的是想象与联想,强调的是整体思维,即把看似块状的、分离的意象整合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从中把握作者的思想动态。
而英语却注重形式形态的变化以达到连续、连贯的效果。
因此,这种融合了文学、心理学和哲学思想的格式塔整体性原则对文学翻译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
我们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在意境上呈现出整体性,也要在英译文的形式上体现出整体性与连贯性,这是由英文重形合这一特征所决定的。
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意象分析--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
“既渗透着作者的主体情感和思想,又能为读者所直 接感觉、知觉和体验。它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独特的 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1]。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意象”对于诗歌来说,是 诗人从客观世界中所选取的物象,然后将自己的情感 融入其中,从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诗歌形成 后,读者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认知 体会来理解意象所要传达的含义,从而体会诗人所要 表达的情感以及诗歌所要传达的意境,来达到与诗人 的心灵沟通,所以说意象“是诗歌语言的灵魂”[2]。
(二)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最早由 Lakoff和 Johnson提出。他们 认为意象图式源自人们与世界的互动,在互动中获得 感知经验,即体验经验在概念系统中产生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是概念系统的一个方面,它不是具体的,而 是从具体经验的重复实例中所形成的抽象概念,随着 我们与这个世界的互动越来越多,从感官和知觉经验 中衍生出来的。它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 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 和结构,目的是将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上。意象 图示与我们对外界的体验有关。[5]由此可知,意象图 式是人们根据自身经验和对这个世界的互动,对意象 及其关系进一步抽象,从而形成某种认知结构。当人 们看到某种意象时,大脑中就会出现相对应的知识。 (三)诗歌审美 美是事物形式和内容符合人类审美要求的属性, 这种属性不 是 单 一 的,而 是 多 方 面、多 层 次 的。 人 的 审美要求是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结合。形式美 分为外形式美与内形式美。外形式美是指声、色、形、 线按一定规律组合在一起,使听觉、视觉等感官引起 兴奋、愉悦的物质形式。这种形式既要有变化又要和 谐统一,这样不会使人觉得单调乏味而厌倦,又不会 使人觉得杂乱无章而厌烦。因为任何东西都会有一 定的时效性,人们对事物的审美也一样。审美感受会 持续一段时间,当时间超过某一限度,人们就会产生 疲惫感,进而产生不悦感,所以这个时候要设法做出 变化,从而延续审美感受。内形式美指材料和结构能 恰当生动地表现内容美。诗歌是外形式美和内形式 美的结合。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理解诗歌所要 表达的情感(即内形式的美),还要欣赏诗歌外形式的
《天净沙·秋思》的合成空间理论解读
图 1合成空间网络模型( acn ir 9 71 1 : F u one, 9 :5) 1
图1 中的椭 圆表示 各心理空 间。在合成空 间网络 中至少应
有4 个心理空 间, 即两个输 人空间 , 一个类属空 间和一个合成空 间 。在实际语言运用 中可 以有更 多的输入空间 。在语言运用 的
堕 塾
NO. O 1
T ME EDUC I AT1 0N Oc obe t r
《 天净沙 ・ 秋思》 的合成 空间理论解读
张俊
摘要 : 本文借助认知语言学 中的合成 空间理论对 中国典 型意象诗《 天净 沙・ 思》 秋 的诗意生成过程进行解读。研 究对 于古诗欣赏和 诗歌翻译过程 中的原诗 解读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 合成空间理论 意 象 意境 诗歌解读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72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DOI1 . 6  ̄. n17— 1 1 0 01. 5 :03 9 i . 2 8 8 . 1. 0 9 s 6 s 2 00
被并置在一起 , 并彼此叠加 , 产生一幅动人心 魄的的画面 : 深秋迟 暮 的苍凉景色中 , 游子的“ 秋思” 令人断肠 。 当对这些意象词 汇进行语 言结构 的分析时 , 我们发现 , 它们
考- 空问 盘
都是 名词性短语 , 而且几 乎都是“ 形容词+ 词” 名 的结构 : 藤 , 枯+ 老+ , 鸦 , 桥 , 水 , 道 , 风 , 马 , 阳 , 树 昏+ 小+ 流+ 古+ 西+ 瘦+ 夕+ 断肠+
墼
No. 10
T ME D C T O I E U A I N
过程。心理空间的复合 和映射形成合成空间网络 。
从《天净沙
从《天净沙•秋思》看意象选择的整体性原则作者:贾光福来源:《新课程·中旬》2019年第02期摘要:《天净沙·秋思》首先选用简洁、质朴、准确的语言,总结了《天净沙·秋思》的特点;其次,遵循整体性原则,把“意”和“象”加以阐述;再次,引用歌德完整体理论和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对意向整体性原则再论证阐述。
关键词:意象;选择;整体把握元代诗人、剧作家马致远的小令,是历来为人称道的一首玲珑剔透的散曲。
但是,它的美、它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当然我们可以从习惯的角度来概括它的佳处,一共只有28个字便描绘出了一副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虽说描写秋天的凄凉、萧瑟的情景,却没有一个“秋”字。
而二十八个字却将一个“秋”表现得那么婉转、凄美。
同时,在“秋”的背景下,衬托出了一个游子在悲凉的秋天只身旅泊的身影,景和人那么鲜明,那么突兀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使人禁不住遐想、故而百读不厌,老诗常新。
但是,它的美、魅力究竟是如何呈现的呢?当然我们可以从习惯的角度来概括它的佳处,首先是它的简洁,一共只有二十八个字,却清晰地勾勒出一副具有立体感的图画;其次是它的质朴,没有刻意雕饰的辞语,一系列景致似乎只是信手拈来;再次是它的准确,所状景物,所传情调,意绪都恰到好处。
但是仅仅作这样的分析似乎仍然难以使人信服,为什么这一幅小景中的每一景物单独看时并不使人感到什么,而一旦连为一体,却清奇可爱呢?为什么前三句只是在人们眼前推出一副由近而远的白描画图,而一旦点出“断肠人在天涯”便平添了许多惆怅,使人浮想联翩呢?如果我们简单地用以上三个特点来概括和总结,不足以使人信服。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得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不少古代诗人经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着众多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色,短短的28个字排列着数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悲凉载体。
解析《秋思》中的视知觉过程
解析《秋思》中的视知觉过程作者:刘晶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07期一,完型心理美学与《天净沙·秋思》在心理学术语中,“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而“知觉”是人对外部世界大量刺激冲击我们感官的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从概念上看,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反映形式。
人类所感知到的世界是物和人的世界,是一个以统一的整体作用于人的世界,而不是零碎的各种感觉。
也就是说,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感觉和知觉是密不可分的,“纯粹”的感觉是不存在的。
在文学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作家或艺术家需要观察生活,这就主要用到了视觉器官;在文学艺术鉴赏阶段。
读者或观众大部分也需要用到视觉器官。
可以说,“视知觉”就是人借用视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整体反映。
当“感觉”系统中的重要部分“视觉”与“知觉”联系起来时,就开始变得复杂了。
以至于美国著名文艺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专门著述了《艺术与视知觉》一书,来分析“视知觉”和美学的关系,从而系统阐述了他的“完形心理美学”。
阿恩海姆指出:“每一个视觉式样都是一个力的样式。
……知觉对象的生命——它的情感表现和意义——却完全是通过我们所描述的这种力的活动来确定的。
……所谓观看,多数是对于活动的知觉。
”同时,阿恩海姆还认为:“艺术中所说的‘表达’……。
它‘表达’出来的东西必须能够产生某种‘经验’。
……表现性就存在于结构之中……。
所有的艺术都是象征的。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读者或观众也必须处于一种激动的参与状态,只有通过这种积极参与状态,才真正获得艺术经验。
那么,在正论部分,本文将主要从“视知觉”角度,分析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力求在揭示从“感觉”到“知觉”的连贯过程的同时,也获得一种艺术经验。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长期从事杂剧创作,有“曲状元”之誉。
从格式塔心理学看《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
从格式塔心理学看《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本文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通过单元结合和意境整合探寻《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
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为理解《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提供一定的参考。
标签:单元结合意境整合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一、引言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以维台墨于1912年发表题为“似动的实验研究”的论文为诞生标志,亦称完形心理学,主张用“格式塔(Gestalt)”(即整体)的观点研究心理现象(Kohler,1967)。
核心理论是“异质同构”,指在任何情况下,真实的知觉不是盲目地与其相应的心理过程结合,而是在本质的结构特征内的同类连接(Koffka,1935)。
异质同构不仅为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而且还解释了人的审美经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但它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和现实世界对人的情感活动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异质同构”这一空间维度,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为理解《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提供新的视角。
二、相关研究回顾维台墨在实验中发现格式塔的性质不在部分,而在主体之中,所以分析部分不能解释全体的性质(转引自Wolfgang Kohler,1967)。
这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第一个重大发现引起了各个领域专家的思考和研究。
文学艺术方面,姜秋霞(1999)、姜秋霞和权晓辉(2000)及孟瑾和冯斗(2005)讨论了格式塔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对《天净沙·秋思》的研究多在译文对比和翻译策略方面(殷召荣,2008;江媛,2008),刘丽(2009)简要探讨了《天净沙·秋思》的意境之美。
但以上研究均未实现格式塔心理学与文本的结合。
本文将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通过单元结合和意境整合两个方面探寻这首小令的语义空间,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
_天净沙_秋思_的意义空白性与译者的诠释空间
天净沙秋思!的意义空白性与译者的诠释空间温雪梅1,2 ∀(1.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2.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摘要:从语义模糊、句法模糊和意象模糊等方面对马致远的小令 天净沙秋思!及其四个英译本的意义空白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通过意义空白性对译者的诠释空间进行了研究。
指出译者是原作的读者和评论者,原作文化与译语文化交流的中介人,又是译作的作者;译者在享有诠释自由的同时,也必然受到原作意图、译者自身文化知识储存和译文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局限。
关键词:意义空白;诠释空间;译者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412(2009)02-082-03诗歌是文学语言的精华,中国古诗更是意境深邃,#词语的多义性、表达的隐喻性、意义的可增性∃是作者的刻意追求[1]。
汉语诗歌#重含蓄不多外露,喜词尽而意无穷%%无须铺陈,有时只是清白如话的素描,便感人肺腑。
∃[2]汉语诗歌是包含思想感情的形象体系,是一种具有内在生命和活力的开放性和召唤性的结构。
它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这些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是连接作者创作思想和读者接受意识的纽带,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在中国诗学传统中,读者释读与文字之间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自由关系,#越是文学性强的作品就越具开放性和召唤性,也就为读者解读和译者诠释提供更多的契机和空间∃[3]。
#文本的意义依赖于读者的创造性并且要靠其想象去填补文本中的所谓空白,也就是说,在一个文本中存在着悬而未决或尚未提到的东西需要填补。
∃[4]。
事实上正是有了文学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这种互动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才不会褪色、淘汰,因此,意义空白性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也是读者阅读作品之后产生反应的前提条件,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潜能就藏在它的意义空白之中。
一、 天净沙秋思!中的意义空白及译文分析马致远的小令名作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解读别议
龙源期刊网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解读别议作者:张仲霏张旭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12期摘; 要:一般认为,《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是一个结构单元,因而小令自然分为前三后二两个层次。
又,末句“断肠人在天涯”在“人”字后逗,读为“断肠人、在天涯”。
但上述观点都有一定问题。
深入解读可以发现,小令主题“秋思”随视角的变化而显,同时结合格律分析,层次之分应是前二后三;小令末句按节奏应在“肠”字后逗,读为“断肠、人在天涯”,其中“人”是诗人自指,“人在天涯”是一件事,“断肠”就是“伤心”,其所以“伤心”,是由于“人在天涯”。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解读;格律;节奏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传世之作。
全篇凡五句二十八字,用语通俗易懂,情思凄婉动人,颇受读者喜爱。
许多年来,这首小令,不仅在专门的古典文学研究著作中常常提到,而且也常常被收入中学乃至大学的语文课本,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古时标点符号未兴,经典诗文不标句读,读书明意,全凭个人领会,因此,难免会造成误读或者误解。
笔者注意到,时下有些语文读物对《天净沙·秋思》的鉴赏与分析,便存在着这样的情形。
一、从章法看小令的层次王国维论诗与词的体制,认为寄兴言情,以绝句和小令为最善[1](P50)。
言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王先生称赞说:“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又说:“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由此,我们知道,《天净沙·秋思》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超的艺术成就,换言之,能够达到“仿佛唐人绝句”的诗学境界,除了作者非凡的写作才能,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天净沙小令和绝句之间存在着语言形式上相当程度的相似性。
五、七言绝句四句成篇。
以传统绝句起、承、转、合的写作章法衡之,其中,首句为“起”,次句为“承”,第三句为“转”,末句为“合”,可知“转”即绝句的第三句这一环节,是全诗层次划分的重要节点,并且毫无疑问,每一首绝句都可以划分为两个小片:前两句为上片,后两句为下片。
《天净沙·秋思》鉴赏
《天净沙·秋思》鉴赏《天净沙·秋思》鉴赏《天净沙·秋思》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天净沙·秋思》鉴赏,欢迎阅读。
《天净沙·秋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天净沙·秋思》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天净沙183;秋思》认知语境与语篇的解读
总第269期2014年2月(中)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269February 2014(B)摘要诗歌以其凝练简洁的语言和篇章特点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复杂的情感内容而被世代传诵,领悟诗歌中的感情基调和内容意义是对诗歌含意准确把握并世代相传的重要前提之一。
因此,如何用现代人的认知方式理解遥远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候的思想和情感,就成为解读诗歌的关键。
诗歌篇幅虽短小,却也蕴含着起承转合的篇章结构,同样可以用各种语言学理论对其进行语篇分析。
本文就从认知语境和语篇的角度对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进行解读。
关键词诗歌认知语境/语篇补足/阐释显性/隐性表述Cognitive Context and Discourse Interpretation in "Tian Jing Sha ·Missing in Autumn"// Liu JieAbstract Because of the brief and concise language and patterns, as well as the rich and complex meaning, the poems have been widely read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generation. To com-prehend the poetry's emotion and main ide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emises to inherit it. As a result, how we can use our cognitive capacities to understand this ancient literary genre, the poets' thoughts and the emotions is the key to analyzing poetry. Although poetry has the very limited length, it has all four steps in writing an essay. So we can use any linguistic theories to do researches on it. This text does cognitive context and discourse study on Ma Zhiyuan's poem "Tian Jing Sha ·Missing in Au-tumn".Key words poetry;cognitive context/discourse;supplementation /elucidation;explicit/implicit expression1 引言认知语言学最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句法和语用方面,而对语篇分析解读的研究却不是很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 天净沙 ・ 秋思 》的空间语义
口商 燕 林 立 红
摘 要 :本文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 ,通过单元 结合和意境整合探寻 《 天净沙 ・ 思 的空间语 义。提 出 “ 秋 语 言空间一 心理结构一 物理空间”模 式,为理解 ( 《 天净沙 ・ 秋思》的空间语义提供一定的参考。
都是 非常 有 意 义 的 。
商务印书馆,1 7. 98 【】宋] 3 【 欧阳修. 归田录 ( 卷二 )[ 西安:三秦 出版社 ,2 0 . Ⅲ. 03
【】 复_ 4刘 半农 杂文 . 上海 :上 海 书店 印行 ,中华民 国二 十三年 六月.
注 释:
[】 5 曹先 擢. “ ” 字的 语 义 分析— — 为庆 贺 辞 书研 究》 百 期作 打 … . 书研 究 , 19 , ( 辞 96 6).
[J 宋】 1 [ 欧阳修. 归田录 ( 卷二 )[] 西安:三秦 出版社 ,2 0 . M. 03
[ 曹先擢.“ 2 】 打”字的语义分析——为庆贺 《 辞书研究》百期作 [ J 】
辞 书研 究 ,1 9 6). 9 6(
关键词:单元结合
引言
意境整合
语言空间一 心理结构一 物理空间模式
策 略 方 面 ( 召 荣 ,2 0 ;江 媛 ,2 0 ) ,刘 丽 ( 0 9 殷 08 08 20 )
一
、
格式 塔 心 理学 ( e tl sc oo y 以维 台墨 于 1 1 简要 探 讨 了 《 净 沙 ・ 思 》 的意 境 之 美 。 但 以上 研 究 均 G s at P yh lg ) 92 天 秋 年 发 表 题 为 “ 动 的 实 验研 究 ” 的 论 文 为 诞 生 标 志 ,亦 称 未 实 现 格 式 塔 心 理 学 与 文 本 的 结 合 。 本 文 将 从 格 式 塔 心 理 似 完形 心理学,主张用 “ 式塔 (e t l )” ( 整体 ) 格 Gsat 即 学 角 度 ,通 过 单 元 结 合 和 意 境 整 合 两 个 方 面 探 寻 这 首 小 语 心 物 的观 点研 究 心 理 现 象 ( o lr 16 )。 核心 理 论 是 “ Kh e , 97 异 令 的 语 义 空 间 ,提 出 “ 言 空 间一 理 结 构 ~ 理 空 间 ”模 质 同构 ” ,指 在任 何情 况 下 ,真 实 的 知 觉 不 是 盲 目地 与其 式 ,从 而更 好 地 理解 《 天净 沙 ・ 思》 的 空 间语 义 。 秋 相 应 的心 理 过 程 结 合 , 而 是 在 本 质 的 结 构 特 征 内 的 同类 连 接 ( o f a 13 ) 。 异质 同 构 不仅 为各 个 领 域 的研 究提 Kf k , 9 5 供 了 重要 的方 法 论 , 而 且 还 解 释 了人 的审 美 经 验 和 现 实 世 三、 《 天净 沙 ・ 思 》 的空 间语 义 秋 ( )单 元 结合 一
格式 塔心 理学 中 的结合 表Biblioteka 单独 的视 觉 单元 完全 契
界 之 间的 关 联 ,但 它 忽 视 了 社会 历 史 因 素 和 现 实 世 界 对 人 合 在 一 起 。这 可 以使 原 来 并 不 相 干 的 视 觉 形 象 自然 而 然 地 的情 感 活 动 的 影 响 。基 于 此 ,本 文 试 图从 格 式 塔 心 理 学 角 关 联 起 来 ,从 一 个 视 觉 语 义 延伸 到 另 一 个 视 觉 语 义 。本 小 度、 “ 异质 同构 ”这 一 空 间 维度 ,提 出 “ 言 空 间一 理 结 令 前 句 可 分 解 为 九 个 单元 : 枯藤 、 老 树 、 昏鸦 、 小桥 、 流 语 心 构 一 理 空 间 ”模 式 , 为理 解 《 净 沙 ・ 思 》 的 空 间语 义 水 、 人 家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 它 们 的 性 质 、形 象 各 不 相 物 天 秋 同 ,意 义 也 是 分 离 的 。 作 者 分 别 在 中心 语 的前 面加 上 相 同 提 供 新 的视 角 。 二 、相 关研 究回 顾 语 义 色 彩 的修 饰 语 ( 家 除 外 ) ,叠 加 结 合 起 来 , 中 间 不 人 维 台 墨 在 实 验 中 发 现 格 式 塔 的 性 质 不 在 部 分 , 而 在 插 入 任 何 连 接 词 ,表 面 上 看 起 来 是 一 个 个 独 立 的 单 元 , 枯 主 体 之 中 , 所 以分 析 部 分 不 能 解 释 全 体 的 性 质 ( 引 自 转 却给 读者 以观 看幻灯 片 的视觉 效 果 。从 “ 藤 ”到 附着 老 昏鸦 ” , 由外 向 W lg n Kh e , 16 )。这 作 为 格 式塔 心 理 学 的第 一 个 于 上 的 “ 树 ”再 到 归巢 栖 息 于 树 上 的 “ o f a g o lr 9 7 重 大 发现 引起 了 各 个 领 域 专 家 的 思 考 和 研 究 。文 学 艺 术 方 内描 写 了一 个 相 互 关 联 且 有 序 的 整 体 — — 暮 秋 环 境 这 一 静 面 ,姜 秋 霞 ( 9 9 19 )、 姜 秋 霞 和 权 晓 辉 ( 0 0 2 0 )及 孟瑾 和 的界 域 ( 静域 )。 功 用 上 的 联 络 拓 展 了单 元 语 义 的 空 间 容 冯斗 (05 2 0 )讨 论 了格 式 塔 的意 象 在 文 学 作 品 中 的 应用 及 量 ,不 是 之 前 的那 个 独 立 单 元 在 读 者 的知 觉 中 的对 应 物 。 其价 值 。 对 《 净 沙 ・ 思 》 的研 究 多在 译 文 对 比和 翻 译 “ 天 秋 小桥 流水人家 ”这三个单元给人 以温 暖、亲切之感 ,迎 发展 趋 势 ,对 于 有 关 “ ”字 的 新 词 的规 律 新 语 的 预测 , 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