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摘要】一个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扩大的群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正在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本文将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报道、概念界定、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解决对策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综述一、国内相关媒体对留守儿童问题报道综述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从以下数据就能看出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新浪爱问网页:搜索“留守儿童”找到网页约324000个,(用时0.026秒);;当然除了网络之外,电视、报纸等也都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报道。
以下是对相关报道的综述。
(1)新华社报道:2004年2月,江西省都昌县一对夫妇双双到东莞打工,将孩子寄养在妻妹家中。
2月19日,孩子从两米多高的床上摔了下来。
因未能及时发现脑内淤伤,最后因医治无效而死亡。
(2)《中国青年报》报道:2004年6月,湖北省黄梅县一名上小学四年级的留守女孩因与奶奶顶嘴斗气而被脾气暴躁的奶奶用毛巾勒死,当时女孩的父母正在外地打工。
(3)延庆县珍珠泉乡八亩地村的孩子珍珍特别想外出打工的爸爸,经常睡到半夜要找爸爸,有时候做梦还会喊“爸爸救我”。
可当她爸爸回来时又认生,躲在一边不出声。
(中国儿童信息中心)二、国内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综述(一)留守儿童问题产生背景及定义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叶敬忠1[②]等,段成荣2[③]等,周爱民2005)。
李雯婷(2005)【1】和段成荣等(2005)【2】都将把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刘允明(2005)【3】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反应为小学和初中生。
留守儿童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文献综述第一篇:留守儿童文献综述留守儿童文献综述研究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首先,在农村社区教育基础薄弱而留守子女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形下,学校教育无疑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这对本来就步履维艰的农村学校教育而言,更是压上了一块大石头。
师资素质、教育经费、办学条件等许多方面的落后,已经使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明显分化。
对大量的留守子女如果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关爱,这部分学生势必要拉农村教育的后腿。
而硬要承担这份责任,又会给农村教育背上新的包袱。
于是,不管不行,管又不能,左右为难,怎么办?其次,关于寄宿制建设的考虑。
针对留守子女家庭教育缺失,其监护人难以较好地履行监护责任的问题,不少地区试图通过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住宿的办法进行解决,确实情况有些好转,然而在国家教育经费投资管理体制没有根本转变和专项基金不到位的条件下,究竟有几所学校,几个地区能普遍性地实行留守儿童的寄宿制?寄宿就要建宿舍,就要配备相应的生活老师,就要有相应的食堂等设施,经费从哪儿来?恐怕大面积地推广是不行的。
资本就是要利润的,若不是穷,谁出去打工?留守子女家庭短期内恐怕支撑不起这个市场。
最后,可以肯定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因而留守儿童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压力将会不断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队伍只会扩大,不会缩小。
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必将是曲折而艰辛的,农民工及其家庭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都能实现在城镇的定居。
所以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与孩子长期分居两地的情形在中国社会将会长期存在。
相应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个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将来也将越来越成为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留在农村家乡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友照顾的儿童群体。
他们面临着孤独、亲情缺失和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心理问题原因、影响因素、心理问题表现和干预措施进行综述分析,发现这些儿童普遍存在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在干预措施方面,提倡家庭关爱、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等手段,有助于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经验为社区心理团体辅导、心理干预课程等。
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研究启示,未来研究方向有望深入探讨针对性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干预措施、心理研究、心理状况、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孤独等。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他们的学习、社交以及未来发展造成长期影响。
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其形成原因,探讨针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干预措施,对于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探讨他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查和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促进社会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群体,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减轻他们心理负担,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2. 正文2.1 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孩子在家乡生活,与父母分离而留在农村由其他亲友或祖父母等照顾产生的一种特殊群体。
他们通常处于青少年阶段,面临着父母缺失的照料和关爱。
这些孩子在父母的缺席下,需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摘要】一个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扩大的群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正在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本文将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报道、概念界定、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解决对策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综述一、国内相关媒体对留守儿童问题报道综述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从以下数据就能看出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新浪爱问网页:搜索“留守儿童”找到网页约324000个,(用时秒);;当然除了网络之外,电视、报纸等也都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报道。
以下是对相关报道的综述。
(1)新华社报道:2004年2月,江西省都昌县一对夫妇双双到东莞打工,将孩子寄养在妻妹家中。
2月19日,孩子从两米多高的床上摔了下来。
因未能及时发现脑内淤伤,最后因医治无效而死亡。
(2)《中国青年报》报道:2004年6月,湖北省黄梅县一名上小学四年级的留守女孩因与奶奶顶嘴斗气而被脾气暴躁的奶奶用毛巾勒死,当时女孩的父母正在外地打工。
(3)延庆县珍珠泉乡八亩地村的孩子珍珍特别想外出打工的爸爸,经常睡到半夜要找爸爸,有时候做梦还会喊“爸爸救我”。
可当她爸爸回来时又认生,躲在一边不出声。
(中国儿童信息中心)二、国内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综述(一)留守儿童问题产生背景及定义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叶敬忠1[②]等,段成荣2[③]等,周爱民2005)。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监护人长期外出工作而留在原居住地独自生活的儿童。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照顾,留守儿童可能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下面是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1. 杨婷婷,王军. (2017).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5(1), 120-123.
该综述回顾了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包括心理压力、焦虑、抑郁和自卑等方面。
作者提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和原因,并探讨了可能的干预措施。
2. 赵江婷,徐文婷,燕春芳,戈雪梅. (2016).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研究述评. 现代预防医学, 43(20), 3789-3792.
该述评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三个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
文章强调了社会支持、心理教育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并讨论了社区和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作用。
3. 吴晓雅,吴国华,胡玉梅,何杰. (2013).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研究综述.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8(12), 956-959.
该综述介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尊和适应能力等方面。
作者探讨了社区和学校的干预措施,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4. 林海燕. (2018).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方向, 4,
134-136.
该研究综述了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有研究,包括心理压力、自尊和亲子关系等方面。
文章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如干预方法和评估工具的改进。
以上是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文献综述,有助于了解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可能的干预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在中国的农村地区,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越来越多的父母在外打工,留下自己的孩子在农村家中独自生活,这些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
随着留守儿童问题的逐渐凸显,学术界也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旨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综述,探讨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困境以及相关的帮助与支持。
1. 留守儿童的定义和特点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而无法陪伴的儿童,通常他们生活在农村地区,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照顾。
留守儿童通常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匮乏的环境中,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由于缺乏家庭的支持和教育资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2.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近年来,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孤独问题、焦虑和抑郁情绪、人际关系困难、自尊和自我认同问题等。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容易感到孤独和焦虑,缺乏自信和自尊。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
在家庭方面,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导致家庭分离和亲子关系冷漠是主要因素之一;在社会方面,农村教育和心理健康资源的匮乏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个体方面,留守儿童的个人特点、性别和年龄等也会影响其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提出了一系列的干预和支持措施。
首先是加强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建设,鼓励父母多与孩子沟通,增加亲子互动;其次是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资源,包括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团体等;学校和社会组织也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扶,提供更多的关爱和资源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积极探索相应的干预和支持措施,努力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然而,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研究方法不统一,导致研究 结果难以比较和分析;其次,部分研究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群体,结论的普适 性有待验证;最后,对于如何有效干预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方法仍需进一 步探讨。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进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逐渐得到重视,研究方法和指标也在不 断更新。近年来,研究者开始运用更为先进的统计方法和测量手段,如结构方程 模型、神经影像学等,从多角度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影响。此外,研 究领域也从单一的心理学扩展到社会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为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目录
01 摘要
03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现 状
02 引言
04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进 展
目录
05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 前景和瓶颈
07 参考内容
06 结论
摘要
本次演示对留守儿童心理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和总结,旨在明确当前的 研究现状、主要成果、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需求。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 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且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功能产生深远 影响。然而,研究方法较为多样,且缺乏统一的标准,部分关键问题仍未得到深 入探讨。本次演示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综述,并为未来研 究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根据搜集到 的文献资料,留守儿童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 问题,且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容易出现自卑、社交困难等情况。
2、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在行为上表现出攻击性、违纪性等 问题,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留守儿童的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留守儿童的国内相关研究综述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家庭教育政策建议成效一、已有的研究视角已有的关于留守学前儿童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既重视留守学前儿童的理论研究,更注意进行实际情况调查,寻找解决的具体对策,为推进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重要作用。
虽然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视角涉及到该问题的许多方面。
本文就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对研究成果加以综述,以便进一步推动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二、目前研究的优点和缺点(一)研究的优点1.研究视角非常广泛。
以个体为着眼点的研究,着重探讨了留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境遇,并涉及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的问题;从宏观大的社会入手,重点讨论了有关留守幼儿教育的制度保障问题。
在这两种大的视角的情况下,有关教育公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都有所涉及。
由于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逐渐增多,做出了很多的反思,因此一些研究综述、反思、回顾之类的元研究也应运而生。
2.研究方法的广泛。
由于纸上谈兵被很多人所唾弃,科学的研究、有说服力的文章是建立在有效的时间调查的基础之上的。
走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追安德被大家所采用,所讨论的问题也越来越具有实际价值,越来越有意义。
3.意义的重大。
由于留守儿童相关文章的研究,是的政府、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有了很大的改变。
一些有利准确的数据也给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由于大量的研究,理论的和实践的调查是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正确的对待,问题也正在解决中慢慢进行。
(二)研究的缺点对近年来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不足:1.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而学前儿童的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低,但是启蒙教育往往比较重要。
2.很多的学术论文还是比较空洞,有些很现实的问题都被边缘化甚至忽略,都提出对我国的二元户口制等做出改革,缺少实际的解决方法,有些策略是实施不通的。
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留守儿童研究综述留守儿童研究综述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出于各种原因离开孩子的家乡或居住地,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长时间不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一类特殊群体。
由于受到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影响,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身心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该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在社会学领域,研究者们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发现,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家庭关系疏离、亲子沟通不畅、社交困难等问题。
由于缺乏亲情的陪伴和引导,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自卑心理,社交能力也较差。
同时,由于父母的缺席,留守儿童在家庭内部角色互换、责任分摊、独立性培养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境。
在心理学领域,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适应障碍、抑郁情绪和自尊心低下等问题。
长时间的物理分离和情感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更加脆弱,容易产生孤独感、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此外,留守儿童常常面临生活条件的压力和成长环境的不稳定性,这也为他们心理健康带来了额外的挑战。
在教育学领域,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
由于父母的缺席,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方面往往面临着情绪稳定性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心理上的压力和环境上的改变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不如寄宿生。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多数缺乏家庭支持和监督,容易在学校中出现学习困难和退学现象。
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在社会层面上,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提供家庭教育资源、开展亲子活动等方式,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增强亲子关系的紧密度。
此外,社会需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关注和关爱,设立专门的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在教育层面上,学校和教师在教育留守儿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应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和帮助。
教师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指导,关注他们的学习和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留守儿童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文献综述留守儿童文献综述研究意义:农村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首先,在农村社区教育基础薄弱而留守子女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形下,学校教育无疑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这对本来就步履维艰的农村学校教育而言,更是压上了一块大石头。
师资素质、教育经费、办学条件等许多方面的落后,已经使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明显分化。
对大量的留守子女如果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关爱,这部分学生势必要拉农村教育的后腿。
而硬要承担这份责任,又会给农村教育背上新的包袱。
于是,不管不行,管又不能,左右为难,怎么办?其次,关于寄宿制建设的考虑。
针对留守子女家庭教育缺失,其监护人难以较好地履行监护责任的问题,不少地区试图通过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住宿的办法进行解决,确实情况有些好转,然而在国家教育经费投资管理体制没有根本转变和专项基金不到位的条件下,究竟有几所学校,几个地区能普遍性地实行留守儿童的寄宿制?寄宿就要建宿舍,就要配备相应的生活老师,就要有相应的食堂等设施,经费从哪儿来?恐怕大面积地推广是不行的。
资本就是要利润的,若不是穷,谁出去打工?留守子女家庭短期内恐怕支撑不起这个市场。
最后,可以肯定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因而留守儿童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压力将会不断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队伍只会扩大,不会缩小。
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必将是曲折而艰辛的,农民工及其家庭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都能实现在城镇的定居。
所以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与孩子长期分居两地的情形在中国社会将会长期存在。
相应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个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将来也将越来越成为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与父母同住,独自或与其他亲属生活在农村的儿童。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加。
这一群体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和关爱,处于缺乏安全感和情感支持的环境中,容易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了解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还可以为制定相应的心理保护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本文拟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调查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心理保护与干预措施,以期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时间留在农村家乡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友照料的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拉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意义不仅在于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更重要的是探讨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增强心理健康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常常面临着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干预和关注,容易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造成长期的心理创伤。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有助于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他们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心理保护和干预措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深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工作等原因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在农村家乡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戚照料的儿童。
这一群体在农村地区越来越普遍,而其心理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综述-教育文档资料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综述一、问题的提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中国独特的社会群体。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1978年以来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文献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研究发现,尽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多学科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的方法也在逐渐规范化,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研究中的结论存在一些矛盾,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还很多。
为提高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水平, 明确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制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指标体系,有必要对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文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梳理。
二、已有的研究成果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国内研究者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令人担忧,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他们在调查中发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1]。
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喜忧参半,申继亮、武岳通过量化研究发现,虽然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压力事件水平上显著高于非农村留守儿童,但二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无显著差异。
虽然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是一个不利的因素,但并未发现留守本身给儿童的发展造成任何直接的不良影响,大量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负面描述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不良环境的消极作用,而抹杀了个体发展的主动性[2]。
总体上看,当代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的基本的心理特征陈广云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远离父母少亲情、独立性差怕吃苦、自私心重难合群、过度自尊少谦虚、极端自负怕挫折等[3]。
农村留守儿童消极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强、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自卑、寡言、悲观、孤僻;任性、脾气暴躁、情绪焦虑、态度冷漠、神经过敏,有的还有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对父母打工不理解而充满怨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潮越演愈烈,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
据2008年全国妇联2月27日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
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多,由此带来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很多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实验研究以及工作经验等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教育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的策略。
本文试图梳理一下已有的对留有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成果,并对此加以述评。
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但由于长期与父母亲分离,无法得到较为正常的教育,导致他们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并且问题检出率很高。
李宝峰等采用SCL-90量表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4个因子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01),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留守儿童中有各种轻度及明显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为31.0%[1]。
一、留守儿童整体的心理问题表现叶敬忠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对在外父母的强烈思念,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由于共同生活经历与情感交流的缺乏,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亲情疏离[2];詹欢和张捍东的调查发现,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3];王玉琼等发现,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4];蒋平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27.4%有焦虑心理,27.6%有抑郁心理,24.5%有恐惧感心理,22.7%有易怒心理,57.6%有过失行为,35.2%有说谎行为,7.4%有偷窃行为,30.6%有攻击行为,41.3%有破坏行为[5]。
中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综述王健石超摘要: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暴露无遗。
笔者的主要关注点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对学界近几年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做了一下梳理,探讨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及对策,并做了一个简单评述。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自上世纪80年代农民大规模进城务工以来,“留守儿童”的概念越来越为大家关注和熟知。
近几年学术界在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上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叶敬忠、潘璐综合关于留守儿童的学术研究,认为留守儿童概念界定需要把握四个要点:父母外出、父母外出时间、儿童居住地和儿童年龄。
对于父母外出和儿童居住地,学者们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现居住在户口所在地的儿童。
然而对于父母外出时间,多数学者要么不提,要么以“长期在外务工”一带而过,未给出明确的时间界定。
在一些调查研究中,学者为了操作化需要,对父母外出时间自行界定,如叶敬忠、潘璐以“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6个月及以上”作为界定,段成荣、周福林将外出务工满半年和未满半年的都包括在内,胡枫、李善同将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界定为一年以上。
儿童年龄也是一个较有争议的要点,吴霓等将此界定为6-16岁,段成荣、周福林认为儿童年龄应为14周岁以下,叶敬忠、潘璐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其界定为“18岁以下”。
关于年龄,不但学术界有争议,官方口径也不一致,如全国妇联界定在17周岁以下,统计局主要统计15岁以下的儿童。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原因学术界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留守儿童自身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留守儿童自身在教育方面的问题,学者们的结论大同小异。
如张俊良、马晓磊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是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化、日常安全教育等问题;史晖、王德勋提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是思想品行问题、学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和安全教育问题,等等。
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系统评价
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系统评价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机会。
这一社会现象导致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的出现。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儿童。
这些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因此,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全面梳理和分析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界定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内涵和评估标准,然后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文章总结了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展望。
本文的研究不仅对于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共同推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文献综述留守儿童,指的是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导致了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
这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现有的文献中,学者们主要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成因、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研究普遍认为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其学习、社交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家庭因素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父母的缺席和关爱不足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新背景下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大量农民工城镇化进程,农村孩子被迫离开家庭照料,或者家长去城市打工留守,留守儿童的数量被迅速攀升,已经成为影响当前社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就留守儿童问题做一个综述,并对相关机构及社会关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求能够减缓留守儿童困境的有效政策,最终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一、留守儿童概况留守儿童是指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未把孩子随身携带出去,而孩子被迫留在家乡,由其他家庭成员或家庭外的监护人看护的孩子。
留守儿童是我国城乡社会变迁进程中的特殊群体,它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家庭状况及乡村教育等综合因素。
根据2013年最新发布的《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报告》,中国超过6500万儿童中,有超过3500万儿童受到父母缺失的影响,其中约有1/3是留守儿童,据估计,目前中国有1300万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暴露于多种困境当中,他们远离家庭支撑,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社会关系不良,由于缺乏父母的指导和照顾,职业意识不良,学习情况不理想。
目前存在的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一下问题:1、学习能力减弱;2、心理问题,其中有心理分裂、家庭暴力、学习焦虑、抑郁症和强迫症等;3、社会活动能力较低,容易变得疏远,表现不良;4、贫困家庭,家庭环境较差,没有足够的养育资源;5、缺乏社会保护,社会关系不良。
三、机构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困境,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进行了一系列关注。
首先,政府部门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方面积极努力,立法有助于保护留守儿童的权利,推进儿童教育,改善儿童生活环境。
其次,社会组织和社会福利机构通过精准扶贫、五小、就业扶贫等方式,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建构和谐的家庭环境,减少留守儿童的困境,提升他们生活水平。
另外,科技发展也为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提供了强大帮助。
我国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来自系统综述的证据
我国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来自系统综述的证据一、本文概述《我国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来自系统综述的证据》这篇文章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我国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成长环境、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文章通过系统综述的方法,整合了现有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我国留守儿童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界定了留守儿童的概念,明确了研究范围,并对问题行为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阐述。
接着,文章从多个维度分析了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包括学业问题、心理行为问题、社会行为问题等。
随后,文章重点探讨了影响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各种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人因素等。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和路径,文章揭示了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文章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提出了针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措施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文献综述方法为了全面、深入地探讨我国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了系统综述的方法。
系统综述是一种通过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相关文献,以回答特定研究问题的方法。
该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已有研究的情况,找出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在文献收集方面,我们通过多个数据库(如CNKI、万方、PubMed 等)和搜索引擎(如Google Scholar、百度学术等)广泛搜集了关于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
同时,我们也对相关的政策报告、新闻报道和实地调研报告等进行了梳理。
在文献筛选上,我们按照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确保了所收集文献的质量。
在文献分析方面,我们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对文献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总结了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主要类型和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文献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
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并委托他人代为照看,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产生。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接近2000万(叶敬忠、《美》詹姆斯,2005),这类青少年因为与父母分隔两地,得到的家庭监管和社会支持不足,在健康、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已引起媒体、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仅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做相关的文献综述。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周福林、段成荣,2006)把留守儿童定义为:主要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本人长期留在户籍所在地,不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
(陆春燕、张威林,2006)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
(乔良,2008)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刘志军,2008)认为留守儿童特指那些能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陈曦,2012)认为留守儿童是指过去的一年内,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时间在半年以上,留在农村生活的7-14岁儿童。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国内学者针对留守儿童的定义已经达成的共识是“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指的概念,包括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其指涉对象为父母因故离开家乡的未成年人;(2)他们因种种原因不能随父母外出共同生活;(3)因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关于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经过比较和归类,有关我国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李宝峰,2005)根据其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SCL-90量表中的躯体化、
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别为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偏执等。
(张德山,2006)认为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学习滑坡,厌学逃学;道德意志薄弱,小偷小摸,撒谎欺骗;嫉妒、憎恨,仇视心理;自卑心理;性格孤僻,不合群;逆反心理严重。
(陆春燕、张威林,2007)指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变现在: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寂寞无聊、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怨恨父母。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
(汪明亮,2010)据公安部2000年的调查,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
(张建育、贺小华,2007)通过对江西省4所中小学随机抽取412名中小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应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将抗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加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增多,留守儿童逐渐能更好的面对现实,但仍存在学习焦虑。
如果他们未能取得成功,就容易自责,表现出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将过失归咎于自己,不能正确看待失败。
极度焦虑时会有身体异常表现,同时害怕与人交往,退缩,表现出对人焦虑。
留守儿童有明确的是非感,对他们表示关心,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但表现的较为内向。
(赵峰,2009)通过对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适应性、情绪失调、焦虑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李淑英,2011)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性格缺陷、情绪与认知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和价值观的偏移四个方面。
根据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心理上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分析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的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远行所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国内学者对这方
面的影响因素也做了大量的研究。
(叶曼、张静平、贺达仁,2006)认为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因素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父母因素、监护人因素以及自身因素。
(陆春燕、张威林,2007)认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主要是:家庭抚养问题、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犯罪与越轨问题。
(刘琴、孙敏红,2011)通过研究表明,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因素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
(王淑芳,2012)认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
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以及自身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最重要的因素。
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受多个因素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同样需要多元互动。
对此,国内学者根据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曹加平,2005)认为应当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祖、父两代人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职能。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利用地方的闲散教育资源,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服务队”。
地方政府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叶曼、张静平、贺达仁,2006)认为应该加强社区、学校、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互动,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理沟通。
发掘留守儿童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创造性潜能,通过多元互动来弥补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缺失带来的不足,通过多方面的情感沟通,减轻其心理压力,使其正确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价值,发挥个人特长和潜在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梁建华,2010)认为应该强化政府职能,构建社会监护体系;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加强家庭教育疏导。
(李淑英,2011)认为政府要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学校应该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父母要建立亲子沟通的渠道。
(王淑芳,2012)认为作为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对他
们提供大部分的社会支持。
和谐的校园环境会对留守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
父母和监护人也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使留守儿童更多的感受到亲情和社会的温暖。
五、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任由其发展必将会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学界的研究一方面加大了社会尤其是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另一方面他们提出的对策与建议必将对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从而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
但是,目前这些研究在取得很大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憾,这些不足之处也是今后研究的突破口:
1、实地调查的不深入。
以往研究大多只采用一些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来收集资料,而很少采用一些定性的资料收集方法,比如观察法、访谈法。
2、研究假设的片面性。
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分清哪些因素确实是父母外出打工所造成的,哪些有是由其它因素所造成的。
而以往的研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3、很多研究将留守儿童过度问题化,不够公正客观。
4、现有的研究对城镇和城市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他们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应给予他们同样的关怀。
参考文献:
1、叶敬忠、《美》詹姆斯:《关注留守儿童》,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年。
2、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载《人口学刊》2006年第
3期。
3、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3)
4、叶曼,张静平,贺达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
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6)
5、王淑芳,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实践与探索
6、李淑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
2011(5)
7、梁建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
报2010(3)
8、陈曦,社会资本与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0
(5)
9、张建育,贺小华,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与人格特征关系[J].中国公共卫
生2008(8)
10、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1、刘琴,孙敏红,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
循证医学杂志2011(11)
12、张德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06
(3)
13、朱俊卿,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趋势[J].教育探索2009(7)
14、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
2005(10)
15、汪明亮、郭俊超、胡红建:《社会资本视野下的青少年犯罪成因及控
制对策分析》,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