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_02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页 下页 返回
一、对称定理: 对称定理: 定理: 对偶问题的对偶是原问题。 定理: 对偶问题的对偶是原问题 弱对偶性定理: 二、弱对偶性定理: ——若 X 和 Y 分别是原问题(P) 分别是原问题( 若 及对偶问题( 的可行解, 及对偶问题(D)的可行解,则有
CX ≤ Yb
对 偶 问 题
从弱对偶性可得到以下重要结论: 从弱对偶性可得到以下重要结论:
j
2
1
0
0
0
CB
上页 下页 返回
X
B
b
15 4 1
x1
x2 x3 x4 x5
0 2 0
x3 x1 x5
cj − z j
基解( ( )基解(0,1/3,0,0,-1/3) 0 D)5 1 0 0) 1 2/6 0 1 /6 0 ——非可行 非可行 0 4/6 0 -1/6 1 0 1/3 0 -1/3 0
c →
j
2
1
0
0
0
上页 下页 返回
CB
0 0 0
X
B
b
15 24 5
x1
x2 x3 x4 x5
x3 x4 x5
0 )基解(0,0,0,-2,-1) 5 0 ) 0 (D)基解(1 6 2 0 1 0 ——非可行 0 1 1 非可行 0 1
cj − z j
− y4 − y5 − y1 − y2 − y3
解:
x1 + x 2 + 2 x 3 + x 4 + 3 x 5 ≥ 4 s .t . 2 x 1 − x 2 + 3 x 3 + x 4 + x 5 ≥ 3 x ,x ,x ,x ,x ≥ 0 3 4 5 1 2
将(D)最优解 )
对 偶 问 题
y
* 1
= 4 / 5, y

* 2
返回
上页 下页 返回
对 偶 问 题
原问题
标准型: 标准型:
max
z = CX
max
z = CX + 0 X S
AX ≤ b s.t. X ≥ 0
对偶问题
AX + I X S = b s.t. X , XS ≥ 0
标准型: 标准型:
上页 下页 返回
min w = Yb YA ≥ C s.t. Y ≥ 0
上页 下页 返回
对 偶 问 题
例: 已知 问题 已知LP问题
m i n w = 2 x1 + 3 x 2 + 5 x 3 + 2 x 4 + 3 x 5 x1 + x 2 + 2 x 3 + x 4 + 3 x 5 ≥ 4 s .t . 2 x 1 − x 2 + 3 x 3 + x 4 + x 5 ≥ 3 x ,x ,x ,x ,x ≥ 0 1 2 3 4 5
3
对 偶 问 题
( D ) : min w = 15 y1 + 24 y 2 + 5 y 3
对 偶 问 题
原问题表1: 原问题表 : 初始表
6 y 2 + y3 − y 4 = 2 5 y1 + 2 y 2 + y 3 − y 5 = 1 y1 , y 2 , y 3 , y 4 , y 5 ≥ 0
2
1
0
0
0
( D ) : min w = 15 y1 + 24 y 2 + 5 y 3
对 偶 问 题
原问题表2: 原问题表 : 迭代中
6 y 2 + y3 − y 4 = 2 5 y1 + 2 y 2 + y 3 − y 5 = 1 y1 , y 2 , y 3 , y 4 , y 5 ≥ 0
c →
第二节 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继续 返回
对称性 弱对偶性 最优性 对偶性(强对偶性) 对偶性(强对偶性) 互补松弛性
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对 偶 问 题
设原问题( 设原问题(P)
对偶问题( 对偶问题(D)
max z = CX s.t. AX ≤ b X ≥0
min w = Yb s .t . YA ≥ C Y ≥0
其对偶问题的最优解为
* 1
上页 下页 返回
y
= 4 / 5, y
* 2
= 3 / 5; z = 5
试用对偶理论找出原问题的最优解。 试用对偶理论找出原问题的最优解。
m a x z = 4 y1 + 3 y 2
对 偶 问 题
上页 下页 返回
y1 + 2 y 2 ≤ 2 y − y ≤ 3 2 1 2 y1 + 3 y 2 ≤ 5 s .t . 对偶问题 y1 + y 2 ≤ 2 3 y1 + y 2 ≤ 3 y1 , y 2 ≥ 0 m i n w = 2 x1 + 3 x 2 + 5 x 3 + 2 x 4 + 3 x 5
上页 下页 返回
对 偶 问 题
(3)(P)可行而(D)不可行=>(P)无界; )(P 可行而( 不可行= 无界; 可行而( 不可行= 无界。 (D)可行而(P)不可行=>(D)无界。
C X
上页
≤ Y b
对偶问题
∗ ∗
原问题
下页 返回
CX = Y b
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对 偶 问 题
最优性: 三、最优性: ∗ ∗ ——若 X 和 Y 分别是(P)和(D)的 分别是( 若 可行解, 可行解,且有 CX ∗ = Y ∗b, 则 X ∗ ,Y ∗ 分别是 (P)和(D)的最优解 。
= 3/5
代入到( )各约束: 代入到(D)各约束:
y1 + 2 y 2 ≤ 2 y1 − y 2 ≤ 3 2 y1 + 3 y 2 ≤ 5 (1 ) (2) (3) (4) (5 )

(P) )
⇒ x 松 ⇒ x
松 紧
* 2 * 3
= 0 = 0
上页 下页 返回
y1 + y 2 ≤ 2 3 y1 + y 2 ≤ 3
上页 下页 返回
m ax z = 2x1 + x2 s.t. 5x2 ≤15 6x1 + 2x2 ≤ 24 x1 + x2 ≤ 5 x1, x2 ≥ 0 min w = 15 y + 24 y + 5 y s.t 6y + y ≥ 2 5y + 2y + y ≥1 y ,y ,y ≥0
1 2
2 3 1 2 3 1 2 3
(1)(P)可行 =>(D)目标函数值有下界; )(P 目标函数值有下界; 下界 目标函数值有上界 上界; (D)可行 =>(P)目标函数值有上界; )(P 无可行解; (2)(P)无界 =>(D)无可行解; 无可行解; (D)无界 =>(P)无可行解; (2)的逆命题不成立 的逆命题不成立, 注: (2)的逆命题不成立,即 无界; (P)无可行解 => (D)无界; 无界; (D)无可行解 => (P)无界;
上页 下页 返回
对 偶 问 题
简记: 简记:松=>紧(等式) 紧 等式) 注意: 注意:紧=>松 松
(D)的第i个变量松 的第i 的第
(P)的第i个约束紧 的第i 的第
ˆ ˆ yi > 0 ⇒ ∑ aij x j =bi (1)
j =1
n
ˆ ˆ ∑ aij x j < b i ⇒ yi = 0 (2)
j =1
n
上页 下页 返回
(D)的第i个变量紧 的第i 的第 (P)的第i个约束松 的第i 的第
ˆ ˆ x j > 0 ⇒ ∑ aij yi =c j (3)
i =1m∑a Nhomakorabeai =1
m
ij
ˆ ˆ yi >c j ⇒ x j = 0 (4)
对 偶 问 题
互补松弛定理应用: 互补松弛定理应用:
(1)从已知的最优对偶解,求原问题最 )从已知的最优对偶解, 优解,反之亦然。 优解,反之亦然。 (2)证实原问题可行解是否为最优解。 )证实原问题可行解是否为最优解。
cj − z j
对 偶 问 题
单纯形算法的对偶解释
初始时,( ,(P)可行,( ,(D)不可行; ☆ 初始时,( )可行,( )不可行; 迭代中,始终保持( )可行; ☆ 迭代中,始终保持(P)可行; 一旦( )可行,则最优。 ☆ 一旦(D)可行,则最优。
上页 下页 返回
第二节 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 D ) : min w = 15 y1 + 24 y 2 + 5 y 3
对 偶 问 题
原问题表3: 原问题表 : 最优表
6 y 2 + y3 − y 4 = 2 5 y1 + 2 y 2 + y 3 − y 5 = 1 y1 , y 2 , y 3 , y 4 , y 5 ≥ 0
c →
j
2
1
0
min w = Yb YA − Ys = C s.t. Y ,Ys ≥ 0
原问题迭代中的单纯形表(当前基 原问题迭代中的单纯形表(当前基——B) )
对 偶 问 题 基列 XB cj- zj
上页 下页 返回
常数列 B-1b -CBB-1b
XB I 0
XN B-1N
XS B-1
CN-CBB-1N -CBB-1
* ⇒ x4 = 0
又:变量
y 1* > 0 松 ⇒ x 1* + 3 x * = 4 5
* y 2 > 0 松 ⇒ 2 x 1* + x * = 3 5
所以原问题最优解(1,0,0,0,1)T 所以原问题最优解
对 偶 问 题
检验数与对偶问题解的关系
上页 下页 返回
已有结论
对 偶 问 题
◆ 当采用单纯形法求得原问题的一个最 优解的时候, 优解的时候,检验行上同时得到对偶问题 的一个可行解,且两者具有相同的目标值。 的一个可行解,且两者具有相同的目标值。 ◆ 利用最优性定理,已证明检验行上给 利用最优性定理, 出的对偶问题的解是最优解。 出的对偶问题的解是最优解。 将近一步说明 ◆ 当采用单纯形法求解原问题时,每迭 当采用单纯形法求解原问题时, 代一次,检验行上同时得到对偶问题的一 代一次,检验行上同时得到对偶问题的一 基解,且两者具有相同的目标值。 个基解,且两者具有相同的目标值。
(D)基解 Ys1 = 0 Y = CB B−1
-Ys1
-Ys2
-Y
(D)基解的目标值 w = Yb = CB B−1b = z
Ys 2 = CB B−1N − CN 上述对应关系对任一张单纯形表都成立。 任一张单纯形表都成立 注:上述对应关系对任一张单纯形表都成立。
对 偶 问 题
例、以求解下面LP问题以及它的对偶问题过程为 以求解下面LP问题以及它的对偶问题过程为 LP 例,验证前述结论 原 问 题
0
0
上页 下页 返回
CB
0 2 1
X
B
b
15/2 7/2 3/2
x1
x2 x3 x4 x5
x3 x1 x2
(D)基解(0,1/4,1/2,0,0) ) 0 )基解( 1 5/4 -15/2 0 0 0 1/4 -1/2 1 ——可行且最优 可行且最优 0 1 0 -1/4 3/2 0 0 0 -1/4 -1/2
上页 下页 返回
对偶定理(强对偶性): 四、对偶定理(强对偶性): ——若原问题及其对偶问题均具有可行解, 若原问题及其对偶问题均具有可行解, 若原问题及其对偶问题均具有可行解 则两者均具有最优解, 则两者均具有最优解,且它们最优解的目标 函数值相等。 函数值相等
对 偶 问 题
总结:P与D解的关系 P D 最优 不可行 无界
上页 下页 返回
最优 无界 不可行
对 偶 问 题
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五、互补松弛性: 互补松弛性:
——在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中,如果对 在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中, 在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中 应某一约束条件的对偶变量值非零, 应某一约束条件的对偶变量值非零,则该约 束条件取严格等式;反之, 束条件取严格等式;反之,如果约束条件取 严格不等式,则其对应的对偶变量一定是零。 严格不等式,则其对应的对偶变量一定是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