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应以课程改革为依托

合集下载

新课改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课改实践的灵魂和方向

新课改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课改实践的灵魂和方向

新课改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课改实践的灵魂和方向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核心素养是课改实践的灵魂和方向”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 的支持!核心素养是课改实践的灵魂和方向袁忠旭内容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我们由研究知识传授转向研究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

过去,教师主要立足学科做教研,研究的问题基本局限于学科知识怎么传授。

现在,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使教研工作在立足于学科研究、知识技能研究的基础上,向整体关注人、培育人转变,也就是说,我们要转变教研视角: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改;立德树人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

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一.什么是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核心素养是学生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变革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变革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变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什么地方?就是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前 "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叫做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问题也就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

说真的,我还真说不出来个子丑寅卯!于是我翻看了由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针对以上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课堂教学结合的角度作出系统澄清。

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扩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小方面展开了具体内容的阐释。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中的之一,"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

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

"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待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会阅读。

可知,学生的写作就是多么的关键。

人民日报曾撰载文章表示:"小学无力偿还的‘写作帐’迟早就是必须还的!再不多看电视,孩子考试时连卷子都搞不回去!"这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

近两年,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对于重视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阅读的重要性无须赘述。

我们在强调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不是也应该读一些书呢,甚至是列给学生的一些必读书呢?当我们在给学生开的必读书书目也好,还是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书也好,那么学生到底读的怎样,阅读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进行必要的跟踪指导和监控。

课题申报范文:2096-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课题申报范文:2096-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素质教育到底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长期以来,只有方向,没有明确的具体化的内容。

这种理论上的“模糊”,既给基层实践者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也让中小学校长、教师感到迷茫。

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意义非常重大。

它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

具体到课程改革上,将基于学科本质观来确立学科素养,基于学科素养来择定学科课程内容,基于学科课程内容来研究有效课堂教学范式和学习方式及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主要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领衔开展核心素养的研究,人民教育杂志社也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一些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开展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课程整合的尝试。

总体上看,我国一些学者在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当前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在国际化背景下将本土的教育目标加以细化和具体界定,形成一个能够系统明晰地表达我国教育整体发展目标愿景的顶层设计,这对于形成适合中国教育特点的“核心素养模型”具有奠基性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改进我国现行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而要提升学校质量,离不开课题研究的引领。

要本着宏观指引、中观切入、有所突破的指导思想确定研究方向。

本课题以核心素养为引领,以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课堂研究为方向,契合国家课改的方向,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又与学校的工作职能紧密结合,体现了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前瞻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核心素养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内容,是决定学生能否适应未来社会、未来社会是否和谐健全的重要内容。

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具体落实到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并通过实现学科核心素养来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引发的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引发的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引发的课程改革一、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杨向东201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启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工作旨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研制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人课程标准,引导和促进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从而实质性推动和深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其中,正确理解核心素养和本次课程改革深化的内在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核心素养是基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实际的再创造本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

该概念的提出和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1997年发起的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DeSeCo)项目有着深刻渊源。

该项目旨在研究面向21世纪的个体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或品质,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时代变化和加速度的科技革新给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提出的种种挑战。

根据OECD的界定,素养(competence)“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还包括个体调动和利用种种心理社会资源(包括各种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在特定情境中复杂需要的能力”。

它超越了“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的范畴,也不限于传统意义上“能力( ability)”的内涵和外延,而是包含了“各种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OECD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带有明显的社会适应倾向。

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创新经济模式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工作类型要求个体能够应对陌生的挑战性情境,处理复杂多变的任务。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个体要能够对复杂问题做出灵活反应,能够有效沟通和使用技术,能够在团队中工作和创新,持续性地生成新信息、知识或产品。

综观欧盟、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无一例外都突出了这一立场。

这些框架都强调在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环境下,在多元异质社会中创新、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因周建平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浪潮席卷而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需要重新思考人才培养的问题,不能片面追求学生得高分,而是要解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以道德品质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目标已经逐渐成为新课改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一个贯穿新课改教育全过程的整体性价值观要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小学生的核心思想道德素养和价值观的主要课程,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确保教育目标的达成,教师必须在核心素养目标引导之下改革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觉学好这门课程,提升其自身的核心素养。

对此,本文主要针对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育;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必要性《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切入点,经过顶层设计,科学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新时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育领域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教师指明了“培养人”的方向。

由此可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可行的。

所谓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掌握学科知识为基础,潜移默化形成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则是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基础,形成的具有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立足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人的特点,将核心素养划分为了四个维度,建议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道法认同、科学精神、生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切实优化教学策略。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一)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层面较浅,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态度大多是兴趣使然。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一)选题目的近年来,我国一直以课程改革的方式来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999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重要政策文件均对课程的建设与推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十余年时间。

2012年,修订后各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正式颁布。

我国正处于新课改推进的关键阶段,需要集中精力试水课改的“深水区”,推动课程改革进入一个高质量持续发展的阶段,实现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最终目标。

在这一教育政策与实践的背景下,我校通过分析国际国内上核心素养和课程体系的相互关系,克服困难,不断尝试,构建我校丰富而开阔的“睿智”课程体系。

努力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贯通,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成为具有身心健康、诚信友善、乐学善学、审美情趣、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有用人才。

(二)选题意义《意见》中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需以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为依托。

因此,我们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为纲,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学要求。

选题意义在于教育目标从追求分数转到育人为本,转到立德树人。

1、完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自上而下的研究推广周期过长、缺乏灵活,滞后于社会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不足,有利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2、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新课程的开发给学生留下空间,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开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

“睿智”课程开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个性张扬的现实条件。

3、教师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设计者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是指教师在学校层面进行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解释、教学和评价过程中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调适等一系列活动。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改革开放40年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改革开放40年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改革开放40年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一、本文概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教学领域经历了深刻而广泛的变革。

在这四十年的历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三个重要阶段。

这些变革不仅反映了我国教育理念的更新,也体现了对教育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更高追求。

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这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发展脉络和影响因素,以期对我国未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的教育实践,为构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第一阶段:“双基”教学目标的提出与实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教育领域正值拨乱反正、重启改革的关键时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领域开始重新审视和构建课程目标,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978年,我国教育领域首次提出了“双基”教学目标,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一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课程教学目标开始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知识与技能双重目标转变。

“双基”教学目标的提出,既是对过去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反思,也是对新时代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在“双基”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强调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践层面,各级各类学校开始根据“双基”教学目标的要求,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同时,教育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推广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等,以推动“双基”教学目标的落实。

这一阶段的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过于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应试教育的倾向依然存在,导致教育公平性和学生全面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双基”教学目标的提出与实践,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阶段。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国外经验及启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国外经验及启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国外经验及启示一、概述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许多国家开始进行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文将探讨国外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课程改革经验,并从中汲取启示,以期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它包括但不限于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信息素养等。

这些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回顾一些国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课程改革经验。

例如,芬兰的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加坡的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加拿大的课程改革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我们将总结这些经验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我们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框架。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支持,以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通过借鉴和学习国外的课程改革经验,我们可以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1. 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一概念在21世纪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后,迅速引起了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国外,核心素养的界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例如,欧盟在2006年发布了《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而学习》的报告,将核心素养分为三个维度: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人际交往、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文化表达、健康与福祉。

核心素养的提出

核心素养的提出

核心素养的提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为我国持续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丰富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理念内涵,进一步彰显了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内在联系。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课程、教学、教研、评价、管理等方面的系列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迫切要求。

中小学校应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处理好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学科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将二者更好地结合。

育人目标指向学生未来发展核心素养与深化课程改革有着直接的、深度的关联,是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必然方向和路径。

核心素养对于课程改革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作用,贯穿着学校的课程、教学、课堂、实践活动、文化建设等诸方面,旨在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育人导向上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判断和选择。

针对落实核心素养,学校应进行系统的课程体系顶层设计,重新定位学校育人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和细化,帮助学生生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能力和素养。

课程结构促进学生自主成长课程建设是中小学校的核心工作,也是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合格接班人的有效载体。

学校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架构多元、多层、严密、立体的学校课程体系,研制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加强系统研究、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做好小初高学段的学科素养衔接与贯通。

通过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全面、自主、个性化、可持续的发展;为学生们提供高品质的研究生活,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激发兴趣,形成能力;教育学生努力做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人,做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做有全球化国际视野和民族精神的人,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供给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核心素养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正在日益深刻地显现出来。

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

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

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变革与创新。

核心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那么,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是什么呢?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核心素养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它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

核心素养教育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核心素养教育的变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内容的传授和知识的灌输,而核心素养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核心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将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而核心素养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

在教学方法上,核心素养教育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合作、探究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评价方式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而核心素养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发展。

在评价方式上,核心素养教育鼓励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项目、展示等,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发展。

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核心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等,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核心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项目合作、团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协调,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成为能够自主学习和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

学校课程更 加贴近学生的 生活
13
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实践策略
实践策略
● 以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系统设计的基点 ● 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结构体系 ●课程内容结构调整 ● 课程实施的创新 ● 基于核心素养体系,建立系统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以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系统设计的基点
1
2
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 改革价值形成的依据
社会责任 诚信友善、合作担当、法治信仰、生态意识
国家认同 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 国际理解 全球视野、尊重差异 人文底蕴 人文积淀、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 崇尚真知、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审美情趣 感悟鉴赏、创意表达 学会学习 乐学善学、勤于反思、数字学习 身心健康 珍爱生命、健全人格、适性发展 实践创新 热爱劳动、批判质疑、问题解决
价值性
对社会和个体产生 有价值的结果
特性
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
迁移性 中满足重要需要
民主性 不仅对学科专家重要,
而且对所有人重要
核心素养的内涵解析
欧盟
欧盟核心素养的界定 核心素养是所有个体达成自我实现和发展、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和 成功就业所需要的那些素养。 欧盟提出八大核心素养: (1)母语交际;(2)外语交际;(3)数学素养和基础科技素养; (4)数字素养;(5)学会学习;(6)社会与公民素养; (7)首创精神和创业意识(8)文化意识和表达
03
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与课程评价 权力的集中
04
在课程中融入了质量评价标 准,强调问责
我国课程改革的实践困境
● 政策、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脱节
● 课程改革的急功近利化
● 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的民主品格的培养缺乏足够的注意,反映 出一定的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

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断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核心素养,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其提出与深化,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分析核心素养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在课程改革中更好地体现和落实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章首先对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阐述,明确核心素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接着,通过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揭示核心素养在课程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情况。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深化的内在联系,分析当前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文章总结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展望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核心素养,又称为“21世纪技能”或“关键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情境时,所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知识、技能,更强调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等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这些素养的提出,是对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一种反思和超越。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基本学科的知识,以及信息技术、外语等工具性技能。

思维与创新能力: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创新实践的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个人与社会发展:核心素养强调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以及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社会技能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需要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如自信、坚韧、乐观等,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包括尊重、公正、责任等,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校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培养

学校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培养

学校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培养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也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课程改革成为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校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容易使学生变得被动,缺乏主动性。

而学校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往往缺乏动机,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地学习。

而学校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钻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学校课程改革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通过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这将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

四、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学校课程改革还着眼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传统教育往往局限于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对有限。

而学校课程改革强调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五、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方面,课程改革使得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更多地参与体育、艺术等综合性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

另一方面,改革还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处理情绪,减轻学习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学校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

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辨析题

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辨析题

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辨析题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一、引言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

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概念、意义、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辨析,以探讨核心素养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

二、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知识体系。

它包括了语言表达能力、数理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等多个方面。

核心素养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相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三、核心素养的意义1.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这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 培养创新思维: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观点和创意。

这对于培养创造力和创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3. 培养社会责任感:核心素养还包括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四、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1. 跨学科整合: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跨学科的整合,将不同学科中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结合。

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或者跨学科项目,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实践与体验:核心素养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培养。

在课程设计中应该注重实践性教学活动,如实验、实地考察、社区服务等,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学生自主学习: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鼓励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4. 考核方式改革: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改变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

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项目评估、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推进课程教学深度改革崔云宏反思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推进课程教学深度改革崔云宏反思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推进课程教学深度改革崔云宏反

上周,听了崔云宏讲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推进课程教学深度改革”,我的教学反思如下: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一线教师唯有打破惯性思维,突破固有“套路”,才能真正适应新课标、新高考的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见效。

一是在教学观念上,要从课堂意识转向课程意识,从基于教师教学的学习转向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对于学科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课堂教学,拘泥于狭隘的课堂,而要对课程具有宏观的、整体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意识”,这样才能从“学科表层”进入“学科深层”。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要“强调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要关注“生成性的活动”。

在过去的“输入型”教学中,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事实上,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需要变革和重建教学关系,从过去的以教为重心转变为以学位重心,让教学能够“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

这需要教师“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还给学生”,“建立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出来的教学文化和教学方式”,“构建以学为主线、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体系和结构”。

二是在教学策略上,要从学科知识导向转向学科素养导向,从传统式教学转向议题式教学。

需要教师从关注学科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式,“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与课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与课程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与课程1. 背景介绍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始终是有目共睹的。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一直在积极探索和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其中,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2. 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和期望,是学生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它包括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3. 核心素养的体系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框架。

这个体系包括认知素养、文化素养、创新素养、社会责任素养等多个方面。

这些素养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4. 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随着对核心素养的重视,我国的教育部门也在积极推动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

传统的课程体系逐渐向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方向转变。

各学科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也在逐步调整,以适应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

5. 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也在积极尝试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他们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合作精神等。

学校也不再只是追求学科成绩,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6. 评估和监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估和监测体系。

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们也在积极探索和建立这样的体系,以形成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评估和监测机制。

7. 未来展望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未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以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我国未来人才。

总结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与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但是它也是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希望所在。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相信我国的教育体系将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辨析题

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辨析题

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辨析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培养下一代人才的重要环节,基础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如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

因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核心素养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核心素养进行辨析:核心素养的概念及意义、核心素养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区别、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和实施策略。

二、核心素养的概念及意义2.1 核心素养的定义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关键能力和品质,包括但不限于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

核心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未来成功的关键。

2.2 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引入和培养对于我国基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

其次,核心素养强调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再次,核心素养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三、核心素养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区别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灌输和应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特点和综合素质培养。

与之相比,核心素养在以下几个方面与传统教育模式存在差异。

3.1 目标导向不同传统教育模式以考试成绩为导向,追求高分数和升学率。

而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在多方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3.2 教学方式不同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和灌输。

核心素养倡导学生主体性,采用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评价方式不同传统教育模式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核心素养评价注重多元化,包括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四、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中应用广泛,涉及到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方面。

清华附小核心素养

清华附小核心素养

清华附小核心素养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落实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为依托,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生产力。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适合学生整体、多元发展的课程体系。

1、重整课程结构.为实现课程目标,学校精简、整合国家课程,创生适合的校本课程,逐步形成一套基于国家课程且高于国家标准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1+X课程”体系。

“1”:指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我们把原来的十几门课程,根据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学习方式整合为五大领域:“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

这五大领域指向的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公民道德、国家认同、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学会学习。

“X”:指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包括学校个性课程和学生个性课程两个层次。

“X”指向的是与学生个性气质相契合的核心素养,如创新素养、人际交往素养等。

学校个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体现学校育人特色的必修系列课程;学生个性课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众多适合自己的多元化选修课程,包括特需课程,鼓励学生自创课程。

“1”是“X”的基础,“X”是“1”的补充、延伸、拓展。

两者相辅相成,融合共生,动态平衡,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2、重构课程内容“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需要通过各教育阶段长期培养,而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则是其重要保障。

国家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应当使之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途径。

但由于地域、学情的差异,学校要依据具体的育人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加以调试及补充。

为此,我们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在把握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梳理、整合各版本教材的课程内容、规划了我们的课程实施。

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制定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质量目标指南》,据此明确了每门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策略,达成了国家课程标准的细化、具体化。

二是研发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乐学手册》,将教学内容的课堂落实方式呈现出来,取代了传统的练习册,达成了课堂目标的操作化,也实现了减负增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应以课程改革为依托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应该以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为依托。

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

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上。

这不仅要求教师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放手让学生自学。

长久以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成绩,评价方式单一。

因此,在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来进行课程改革时还需推进评价改革,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学校要组织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积极探索,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

还可以采用开放性、表现性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甚至社会均可作为学生评价的参与者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不同维度评价学生,避免评价结果的主观性、片面性。

除此之外,还需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课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完善校本课程,扎实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和社团活动在本校的开展,在推进过程中,还需对核心素养的要义、校本课程或社团活动的精髓以及如何使核心素养与校本课程、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进行深度挖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