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案设计
小学教案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小学教案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二、教材分析1. 诗歌地位与主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首富有深刻哲理的现代诗。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它以鲜明的对比,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2. 诗歌结构与特色全诗共七节,每节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从诗的语言来看,简洁而有力,富有节奏感。
诗中的形象鲜明,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样的诗句,用最直白的话语却传达出深邃的思想,非常适合六年级学生在理解诗歌艺术的同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 教材的教育价值本诗有助于六年级学生进一步提升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体会诗歌中的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的作用。
同时,通过对鲁迅精神的学习,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考人生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1. 知识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现代诗歌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
对于鲁迅这个人物,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有所接触,知道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 学习能力学生在这个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对于诗歌中深刻的哲理和复杂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他们需要更多的引导来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
3. 心理特点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有了初步的思考,这首诗所传达的思想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但他们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深化。
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不朽”“摔垮”等词语的含义。
- 了解诗歌的结构,理解对比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情感。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有的人》的朗读和理解。
2. 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3. 探讨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课文内容。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课文:(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词语的读音和理解。
3. 理解课文内容:(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旨。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4. 分析课文:(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探讨社会现象和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和思考社会现象。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反映的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有的人》教案设计篇一[设计理念][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1、理解两种人的含义[教学流程]一、轻叩鲁迅,引入课题师:同学们,深情地呼唤他!(幻灯出示鲁迅图片)师:鲁迅,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它勾起了同学们怎样的记忆?师: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影像资料。
(课件播放《鲁迅》电影片尾葬礼部分)师:为什么你的眼里饱含泪水?心里在想些什么?师导或接:(来给鲁迅送葬的人这么多,鲁迅这株野草烧尽了,迎来的却是到处青青的野草!)是呀!“鲁迅死了,他还活在我们的心中!”(课件出示)师导: 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读题二、读准诗歌,理顺思路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诗歌——自由的诵读。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以评促读)师:你还想展示哪里?师:看一看、听一听朗读家是如何诵读的?(课件播放2023年新诗会沙桐诵诵的《有的人》)师:同学们,你似乎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师问:臧克家记录了哪两类人?三、拨反为正,积蓄情感师:哪些诗句刻画了反动派的丑陋面目?生:找出来读一读。
师:指导读好师:用你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这些人是什么样的人?师:你喜欢这样的人吗?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吗?师引读:a 骑在人民头上的——(生读完“人民把他摔垮”后,接臧克家在《三谈“有的人”》中说到曾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小小的修改,原句是:人民把他摔倒)(课件出示)生品词:师引读:b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c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师:你看到了他们怎样的下场?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仅是不喜欢,那简直就是恨呀!是呀!这些人就是行尸走肉,他们没有了人道,没有人亲情,没有了民族…… (课件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生:齐读四、走进鲁迅,对比烘托师:同学们,仅仅就是你恨吗?还有谁恨?生:(人民、鲁迅)师:毛主席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有的人》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
《有的人》优秀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深情祝福。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3)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识别。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有的人》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诗歌的解析、修辞手法的介绍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有的人》。
(2)了解诗歌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诗歌《有的人》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讨论其独特之处。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请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2. 评价:(1)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展示,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2)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相关文学作品欣赏:(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人民、爱国主题的诗歌,如《我爱这土地》、《我的中国梦》等。
《有的人》语文教学教案
《有的人》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追求进步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铭记英雄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3)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诗歌情感表达的把握。
(3)修辞手法的创新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有的人》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阐述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
5. 创意写作:(1)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分享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写作表现。
(2)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作业完成情况:(1)诗歌背诵和默写的完成情况。
(2)创意写作的质量和创新性。
3. 综合评价:(1)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2)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运用。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1)诗歌《有的人》的文本展示。
(2)诗歌背景资料的图片和文字。
(3)修辞手法的案例分析。
2. 教学素材:(1)相关诗歌的选篇。
(2)诗歌朗诵视频或音频资料。
课文《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结构层次。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描写手法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人生百态,认识到生活的多样性。
(3)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有的人》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如何把握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4.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有的人》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人物图片、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谈论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引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选取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
4. 案例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有的人、有的人等。
(2)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有的人》。
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蕴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常规课件,小黑板。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有关作者臧克家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当我们置身于美丽的校园,穿梭在教室与办公室之间,我们会发现身边有那么多熟悉的身影,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人。
他们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应当真诚地感谢他们——老师。
臧克家先生为了纪念鲁迅先生,深情地写下了《有的人》,以此歌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者,鞭挞一切腐朽没落的灵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明确目标: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蕴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1. 知诗人,解诗题。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学生静听,补充资料。
2. 读通读顺。
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并正音。
3. 初探大意。
喜欢哪一节就读哪一节,并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预计学生可能喜欢第三节和最后一节)(课件出示第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内容)学生个别读,齐读。
(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4. 再读质疑。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5. 试着解决问题。
(对于较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自行解决,而较难的问题或与中心关系不大的问题可留在精读时解决)6. 感情朗读。
(配乐)自由读,指名读。
四、精读课文,互动探究:(一)学习第一小节:1. 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朗读。
2. 学生自读第一小节并思考:这一小节有几句话?每句话表达了什么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计学生可能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汇报:)(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课文《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描述和表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品质。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品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有的人》,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 写作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现场完成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6. 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中的优秀品质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有的人》。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写作练习的成果。
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人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初中语文《有的人》教案(诗歌)
初中语文《有的人》教案(诗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内容和主题。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介绍诗歌《有的人》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四、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有的人》。
(2)写一篇关于诗歌《有的人》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意义,以及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有的人》教案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案教学设计教案主题:《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主要思想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主要思想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比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复习课文的PPT。
2.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 (10分钟)1.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让学生回顾课文《有的人》的内容和主题。
Step 2: 课文导读 (15分钟)1.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展示一段课文,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
Step 3: 课文解读 (20分钟)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隐喻,并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
Step 4: 讨论与合作 (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a.课文中的比喻和隐喻给你的感受是什么?b.课文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困惑的地方?2.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思维碰撞,形成共识。
Step 5: 写作任务 (20分钟)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学生可以选择表达自己对课文的赞同或批评,也可以分享自己与课文相关的经历和感受。
Step 6: 总结 (5分钟)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
2.鼓励学生继续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意识。
Step 7: 作业布置 (5分钟)1.布置学生下节课需要预习的内容。
2.布置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并鼓励他们在家向家人或朋友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思考问题和思辨意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隐喻,可以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
小组讨论和写作任务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有的人》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
《有的人》优秀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作者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修辞手法的鉴赏。
(2)诗歌结构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歌,如《我爱这土地》。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导入本课《有的人》。
2. 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分组朗读,比赛谁读得更有感情。
3. 理解诗歌:(1)学生自主思考,诗歌主题是什么?(2)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
(3)教师总结,揭示诗歌主题思想。
4. 分析诗歌:(1)学生自主发现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效果。
(3)教师讲解诗歌结构特点。
5. 欣赏诗歌:(1)学生闭眼聆听教师朗读,感受诗歌的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体会。
6.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有的人》。
(2)写一篇关于《有的人》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了诗歌《有的人》的内容。
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培养了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板书设计:《有的人》优秀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三篇】《有的人》教案一教学设想学习这首诗,要能够理解诗歌的深刻含义,理解使用的对比手法。
在讲清重点章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实行朗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在一篇纪念革命英雄张思德的文章中,毛主席指出:“(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指出死的意义有轻有重。
人都有生和死。
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
(举例说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臧克家的诗歌名篇《有的人》。
二、作者介绍以及背景介绍1.作者:臧克家,诗人,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
他的诗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
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
2.写作背景: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3.释题:学生自读副标题后明确:“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
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能够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播放朗读带。
因为本诗不存有语音方面的疑难,所以,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然后齐读全诗。
3.思考讨论:这首诗能够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能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关于鲁迅的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有的人》,询问他们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
三、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课文的主旨。
四、分析课文写作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让学生举例说明。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邀请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味。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三、写作实践1.教师给出一个写作话题,如“有的人”,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邀请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味。
二、课文背诵1.学生自主背诵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点评和指导。
三、欣赏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关于人生哲理的诗歌,如《将进酒》、《登高》等。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有的人》的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有的人》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不同人的描述,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3)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生字词学习: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4. 修辞手法学习: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不同人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情感态度。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4. 情感教育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课主题。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3. 生字词学习: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5. 修辞手法学习: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6.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不同人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有的人》,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默写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有的人》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义。
2.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有的人》文本。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
3. 默写课文:让学生默写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4. 解析课文:分析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5.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分享自己的感悟。
6. 汇报讨论成果:邀请部分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思考和探讨。
7. 小结课堂: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表达的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品质。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编写一篇关于课文《有的人》的读后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情感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七、课堂活动1. 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3.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文学素养。
课文《有的人》的教案
课文《有的人》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有的人》的主题思想和内容,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深情和敬意。
2. 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有的人》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3. 课文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具体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 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4. 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有的人》的主题思想和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课文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对课堂讨论和互动的参与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有的人》的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
3. 词典或其他参考资料。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有的人》的主题思想和内容,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背景知识的理解。
八、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有的人》的原文和相关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等。
3. 准备课堂讨论和互动的问题。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让学生进行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课文《有的人》的读后感。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有的人》 教学设计 教案
《有的人》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作者对不同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思考。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内容的分析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含义的把握。
(2)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雪花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有的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有的人”代表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示例分析。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感受作者对不同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进行情感交流。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诗歌《有的人》。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有的人》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2. 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象征意义的理解是否深刻?3.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如何?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如何?5. 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七、评价与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朗读、背诵、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教育学生学习课文中所赞扬的那种人,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人。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深层次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有的人》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背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深入体验课文中的人物情感。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完成课后作业,巩固知识点。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课文人物特点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诗歌作品。
3. 邀请作家或诗人到校进行讲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有的人》教案: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有的人》教案: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有的人》,帮助学生理解关注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核心观点,即要想成为真的朋友,必须关注和尊重他人。
难点: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信息,推断并理解作者的意图。
三、教学方法阅读和理解、分组讨论、小组演讲、个人写作、课堂评价等。
四、教学步骤1.预习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问一些问题给学生进行适当的预习。
如:- 我们在学习、玩乐或者交往时,是否经常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如果你是一位朋友,你会怎样关注和尊重他人?- 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2.阅读和理解(25分钟)老师领读《有的人》,鼓励学生精读课文,并反复阅读关键句子。
学生可以在读完一段后互相讨论,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它们的意思。
老师也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通过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尊重他人重要吗?为什么?3.小组讨论和小组演讲(30分钟)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讨论和研究一段文字。
每组讨论结束后,要派出一名代表做小组演讲,讲解小组的讨论结果。
4.个人写作(2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写一篇短文,从不同角度说明为什么关注和尊重他人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学生可以回答以下问题:- 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是否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 关注他人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有没有不关注他人的时候你后悔的经历?什么让你后悔?5.课堂评价(10分钟)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听讲、发言、演讲、写作等方面。
五、教学反思《有的人》教案通过阅读和理解、分组讨论、小组演讲、个人写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关注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既利用了小组合作的优势,也提供给学生进行个体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潜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教案设计山东省诸城市舜王街道诸冯学校管恩新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学期3.课题:《有的人》4.课时:15.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2)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查找鲁迅、臧克家等相关的资料。
教师课前准备:(1)查询百度搜索引擎【】收集的有关鲁迅、臧克家的图片、视频以及有关知识资料(2)查询百度搜索引擎【】收集的有关诗歌知识资料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作品及诗歌的有关知识。
/view/6ef25c6c58fafab069dc02ea.html。
2.情感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3.技能目标: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学期第20课。
本文是一篇现代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有的人》教材分析/archives/1024751.aspx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view/2379047.htm,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四、教学方法教学之前用百度搜索引擎[]在网上搜索《有的人》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搜索下载《有的人》视频、音频/pjhzhxb/7512593,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有的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便于学生直观形象感受文本,理解文章内容及文中人物的现实意义。
采用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五、教学思路1.情境导入(1)了解学习目标及其重难点。
(2)了解背景(3)诗歌知识(4)作者简介、鲁迅简介2.自主学习(1) 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在理解整首诗的诗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这两种人的命运有什么不同?(2) 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3.合作探究(1)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2)找出每节诗中的对比,理解含义。
4.问题解读(1) 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2)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
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5.拓展训练(1)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2)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6.布置作业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六、教学过程【学】(一)1、情境导入(奖励探究之星)(1)有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俯首甘为孺子牛。
”大家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放映:鲁迅的图象/imagematerial/view.asp?id=18974)(2)(出示课件:鲁迅简介/view/2004.htm)鲁迅(1881.0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
他被称为“民族魂”。
(4)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view/4045.htm写下了《有的人》一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 齐读课题。
)2、展示目标3、走近背景/2010/Item.aspx?id=9515(奖励探究之星)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二)我自主我快乐(奖励智慧之星)1、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①注意读音②注意节奏③注意读出感情),在理解整首诗的诗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这两种人的命运有什么不同?由此看出本文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一种是反动派,一种是鲁迅和像鲁迅那样为人民的人。
)2、范读《有的人》/thread-150101-1-2.html:学生自读诗歌。
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⑴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⑵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研】1、我合作,我快乐(奖励合作之星)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请找出每节诗中的对比。
(1).活着----死了死了----活着(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2)骑在人民头上--俯身当牛马(3)刻名字想不朽--情愿做野草,等火烧(4)别人不能活--为多数人更好地活(5)摔垮--记住(6)名字烂得更早--到处是青青的野草(7)下场可以看到--抬举得很高很高3、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view/433176.htm“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词》/jsjxtw/zhuanti/numbertwo/details.asp?id=204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4、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
(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
(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2、我品读我快乐(奖励朗读之星、学习之星)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怎样朗读诗歌/p-84085653143.html)。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
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
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展】(奖励探究之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有感情的读一读,并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
用上“我喜欢……因为……”(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链接《自嘲》/question/73495943.html】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野草题辞》/question/28419845.html】“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
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练】(奖励创意之星)1、拓展延伸(全班交流汇报):小结: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
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
”(1)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过渡语: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我们可亲的地球妈妈,正在遭受着无情地破坏。
我们的家园——这个水蓝色的星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她需要我们一起去精心保护她。
请同学们带着对地球母亲的一片爱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焦裕禄/view/7484.htm孔繁森/view/7567.htm2、有感情背诵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question/338527976.html)“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3、主题阅读(奖励探究之星)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1.上文的体裁是__A.旧体诗B散文诗C散文2.文中的“野草”是指__A荒野中的杂草B象征普通百姓C旧的封建势力D一切革命者3.“地面”象征_____“地火”象征_____4.上文的中心是__A.赞美野草,表达作者对腐朽势力的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