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2015年12级+13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七讲-元明清时代的城市建设)-第9周-张信晖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建史1、形成固定居民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2、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3、城市的产生: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口城市泉州,南京。

4、最早的城市遗址: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5、周王城想象图(p13),解释意思“匠人营国·······”:《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为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朝后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6、都城城与廓关系: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7、汉长安的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

2、“市北”格局不仅足以发展城内外交换活动,还可以连结渭北各经济中心,延伸经济活动。

3、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表达帝都尊严特性。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第一章1 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

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第二章1. 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城与国——同义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第三章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燕下都特征:▪着眼城防,将平时建设与战时防御要求紧密结合;▪改变通行的以外廓充作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式,按照军事需求,以整个外廓为城防区。

▪利用河道加固城防,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的分界标志,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赵邯郸▪旧邯郸扩展为廓,改造成为赵都的经济活动中心区。

廓北设置离宫别苑,为利用原采邑城邯郸大夫宫室区改建扩充。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7.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及小结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7.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及小结

vi. 房屋修建之前,先埋设了全程的下水道,再逐步按规划营造。
4. 元大都布局特点
i. 总体布局
1. 三套方城:宫城,皇城,外城:11 个城门
2. 明显的中轴线,宫城位于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 3.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 4. 中心之巅,钟鼓楼。 ii. 街道系统 1. 街道整齐,呈棋盘状 2. 通向城门的街道组成干道,有些干道丁字相交,主干道两侧平行分布东西向胡同。 iii. 水系 1. 引水工程规模巨大,两条主要的供水河道 2. 排水工程做的很好。 iv. 居住 1. 50 个坊,无坊门和坊墙,坊内有小巷及胡同,院落式的住宅并联而成。 5. 规划特点总结 i. 是自唐长安以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的都城,她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 的优秀传统,至今存留下来。 ii. 北京城虽然是明代以后的规模,但它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造的,可以说,元大都的规划 开创了今日北京旧城区北部的轮廓和街道布局,而北京城市规划的最终奠定是明清时期。 1. 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州对
置,地下发现大批陶制井圈说明是汉、唐城遗址所在。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南,北连朔漠。
2. 对元大都规划建设有直接影响的城市
i. 辽南京
1. 五代时,北方契丹民族的辽国向中原扩展,将幽州改称为南京,定为陪都。
2. 其城址在今北京外城的广安门内外。
3. 宫城大内在城内西南隅,外城共有八门。
1.
北京简史
i. 千年古都
ii. 公元前 11 世纪,西周燕国国度
iii. 辽、金、元以来,中国的首都(明初,民国时短暂移都南京)
iv. 曾经称谓:蓟、幽州、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

《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一、基础知识点●关于城市的理解: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市”是交换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了解几个古代城市的基本情况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 25 平方公里。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西安是著名的古都,周王城丰京和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等先后在此建都。

清代的票号的总号均设在山西,以平遥、太谷、祁县为突出,这三座城号称山西票号“三帮”。

●对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井田的基本单位是“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中等规模的邑才设置市。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有的内外两重,有的并列。

●古代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几个文献理解《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

周代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影响,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如城市的规模、形制等要按礼制的等级进行建设,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深远影响。

●了解我国当前规划法规的基本情况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施行。

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古代规划相关文献阅读、释义●《考工记》中的王城规划制度:(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和建设城市;方九里指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个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横街和九条竖街;经涂九轨指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即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市朝一夫,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城市建设史》2015年12级+13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讲-殷商周时期的城市建设)-第5周-张信晖

《城市建设史》2015年12级+13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讲-殷商周时期的城市建设)-第5周-张信晖

• “象”“数”关系重要性的建立。将序数规律用于排列组合城市建筑群,
使古代城市布局向规格化发展 • 城市规划追求崇高精神境界思想的创立——对“道”的追求,对规律 和事理的追求
24
城市建设史
第壹章
商周时代的城市
(2)《周礼·考工记》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 《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 ——是一部春秋时代齐国人记录手工技术的官书
级差别和对立。
21
3. 西周都城
• 周原:陕西关中平原西部,周人早期活动根据地。 宫殿、庙宇、住宅、手工业作坊、窑藏、墓葬遗址 • 丰京、镐(hào)京:尚未探明; 有瓦片文物,比殷商草屋顶进步
• 洛邑:现洛阳城下,尚无法探明
22
城市建设史
第壹章
商周时代的城市
1.周代城市规划思想
(1)《周易》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2)《周礼·考工记》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背景、内容、影响。
10
(3)国、邑、都、城:
国——夏前龙山文化时期,“万国时期”,由原始部落集结而成, 有防御设施。 夏:分封的诸侯国、商:附属国、周:诸侯国 都——都城: 《左传》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凡是城邑有先君之主宗庙的,才能够称为“都”,也就是“国 都”、“京都”,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建筑都城,称为“城都”。 都,后来又引申为“大城市”代称,俗为“都市”。
23
(1)《周易》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象、数、行、意
• “象天法地”的象征主义规划方法
吴王建都阖闾,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发天地,建成大城,有陆门八,
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 • “形胜”环境规划观念的形成 “得形势之胜便也”,由象天法地演变而来。即对现状地理环境有意象 性的分析,不等同与风水学

中国城市建设史教学课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教学课件
里城即今开封城的前身,明代包砌青砖以后才形成今天
的开封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唐建中初,节度使少 勉筑,皇朝曰阙城。”⑤面积4.49平方千米,南北各三门,东 两各二门,共计10门。
宫城亦名皇城、大内,周回五里,位于里城北部中央,
接近正方形,面积仅0.26平方千米。宫城六门,南三门,正中 为宣德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拱宸门。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0年12月上午6时19分 20.12.1006:19December 10, 2020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0年12月10日星期 四6时19分20秒 06:19:2010 December 2020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上 午6时19分20秒 上午6时19分06:19:2020.12.10
谢谢大家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12.1020.12.10Thursday, December 10, 2020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06:19:2006:19:2006:1912/10/2020 6:19:20 A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12.1006:19:2006:19Dec- 2010-D ec-20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06:19:2006:19:2006:19Thursday, December 10, 2020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12.1020.12.1006:19:2006:19:20December 10, 2020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0年12月10日星期 四上午6时19分 20秒06:19:2020.12.10

《城市建设史》2015年12级+13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五讲-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第7周-张信晖

《城市建设史》2015年12级+13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五讲-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第7周-张信晖
43
44
45
46
• 隋代: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社会稳定、繁荣,经济发展;隋文帝
打通南北大运河,沟通南北城市与经济。
• 唐朝: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出现大量繁华大都市。唐文 化,包括城市规划,影响周边各国文明。
47
唐朝的文化艺术可分为:初、盛、中、晚四段: 初唐如春水,清澈而明丽;或:少年,天真而稚气 盛唐像暑雨,充沛而壮观; 中唐若秋草,茂密而摇曳; 晚唐似冬雪,含蓄而凄凉; 青年,朝气而蓬勃 中年,成熟而深刻 老年,迟缓而睿智
孙吴,中国由统一走向分裂。
6
7
(1)曹魏
• • 曹操击败袁绍统一北方,受封为魏王,以邺城为魏王城 废除东汉租赋制度,严禁豪强兼并土地,大力推行屯田 政策,为恢复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 • 强调法纪,建立严格法纪。 曹丕继位后废除汉帝,自称魏文帝,建立魏朝,迁都洛 阳以示正统。推行九品中正制,得到士族拥护.
5
2.社会背景
• 东汉末年镇压黄巾军,各地豪强地主都组织武装,形成 不同规模大小的地方割据势力,灵帝为加强控制郡县, 任用亲信大臣为州刺史,总揽一州军政大权,造就一批
割据军阀。
• 袁绍、曹操、公孙瓒、袁术,刘表、孙策等割据势力为 争夺地盘开始了纷争混战的局面。

通过战争兼并,形成三个偏安割据政权——刘汉、曹魏、
12
曹魏邺城——中国城建史上的第一个砖城:
• 王城,而非全国性的都城
• 城市平面为规则的横长方形,东西长约2400米,南北宽约1500米,面积 约3.6平方公里。 • 中国城建史上的第一个砖城。 • 邺城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除了位于城西北角的铜雀 台、金虎台尚有遗址外,城址大部已为漳河冲毁,只能依据文献资料来 研究。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一原始居民点:1选址一般都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带,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2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也比较密集。

3有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初步具有城市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集中等。

这些定居生活和村庄聚落的出现,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雏形城市: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已经产生的最早一批的城市。

其产生原因: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第三,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1 城市需要有一定的规模;2 须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文化职能;3 须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4 须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5 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第一条是前提,第二三条是实质,第四五条是基础和保障。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里头城址位于洛阳市区东20公里,偃师市区西南9公里,伊水和洛水交汇处附近。

布局大体是:宫殿区位于遗址中部,南部为冶铸青铜器的作坊区,东部为制骨器的作坊区,并有大道与宫殿区相连。

交通和贸易方面,遗址中有非本地所产的贝、绿松石等,应该是通过交换和贸易的来。

二《周礼·考工记》春秋战国时写成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这一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一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考工记》还记载:“经途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另外,按照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分成三级城邑网:周天子所居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道路宽窄也不同。

城市建设史

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理论1个提纲:(重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分期三段七期:原始社会城市的形成奴隶制社会:殷商、西周时期(第一次城建高潮)春秋战国(第二次城建高潮)封建社会: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前期)三国与隋唐时期(封建中期)宋元时期(封建转折期)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末期)《周立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基本内容:1、城邑建设体制(城市体系)三级:王城、诸侯城、士大夫2、礼制营建制度(定制)城市规模、城墙高度、道路宽度适合:政治性城市中规中矩布局严整·“匠人营国”: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

“方九里”:指城市是每边九里的方形。

“旁三门”:指城市每边设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有三条直街,三条横街,每街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

“经涂九轨”:指道路宽为车轨三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左祖右社”:指左为祖庙(太庙),右为社稷坛。

“前朝后市”:指前面为朝廷(北),后面为集市(南)。

《管子》一、城市分布(体系)土地肥沃,定人口数二、城市选址:避水防旱,“高毋近埠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三、城市形制——不求规整“因天才,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四、城市道路系统:“道路不必中准绳”五、居住区:“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士、农、工、商,四者不可杂处”六、城规体制体系规划:21乡:工商之乡6个,士农之乡15个。

七、里闾制:定量城市建设西周王城·城建活动(前11世纪~前770年)·城邑规划制度规划制度:第一:总体布局(中轴线):形制、结构、路网第二:具体:城墙高9.75米建立了我国早期政治型城市的一种典范。

一套营国制度对许久以来营都建邑的经验作了阶段性的总结,制订了各级城邑严谨而规范的模式。

成为以后历朝封建城市规划原则的基本依据。

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在曹魏邺城、唐长安、元大都及明清北京的布局中都有印证。

城市规划师:城市发展史讲义(七)

城市规划师:城市发展史讲义(七)

原始聚落与初始城市 ——结构、形态及其内制因素 1 原始聚落 诸原始聚落是城市产⽣的原点。

这些聚落形式具体呈现多样化的姿态。

⼈类之所以选择聚居这么⼀种居处⽅式,基本⽬的在于寻求⼀种在⼤⾃然中更有把握和更有能⼒的⽣存⽅式。

1·1 从群居到定居 群居是⽣物的⼀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对于个体⼒量相对弱⼩的⽣物来讲更是如此。

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够形成⼀股势⼒,在⽣态系统的结构中占有⼀席之地。

对于动物物种⽽⾔,它们当中的许多天然存在着要求定居栖息的倾向,“要求回归到安全⽽⼜能提供丰富⾷料的有利地点;⽽且,正如卡尔·欧·索尔所说,贮藏和定居这种癖性本⾝⼤约就是原始⼈类的特性⼀种”。

⼈类的定居是到了⼀定的历史阶段以后才得以真正实现的。

具体说来,是在距今⼤约六七千年以前的新⽯器时代,第⼀次社会劳动⼤分⼯,农业和牧业的分离,产⽣了固定的农业居住点。

这样的⼀个历史过程意味的是⼈类在艰难的跋涉之后终于在⾃然中找到了⼀块⽴⾜之地。

之前,⼈基本上为⾃然所奴役。

风雪雷电,洪⽔猛兽,都对⼈的⽣命构成直接的威胁。

四季交替,草⽊枯荣,在采集经济和游牧⽣产⽅式条件下,逐⽔草⽽居,⽣活没有保障。

⾯对异⼰的⾃然,⽣活⼒极其微弱。

定居⽅式的实现,意味着⼈与⾃然关系的⼀次重⼤改变,⼈类初步具备了改造⾃然的能⼒。

种植农业和动物的驯养使⾷物来源有了⽐较充分的保证,⼈们可以开始创造⾃⼰永久性的家园。

1·2 聚落的封闭性与内向性 ⼈的⼒量此时还是弱⼩的,家园是防护性的,是庇护所。

封闭性因⽽成为其基本特征。

我国西安半坡村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很能代表当时聚落布局的⼀般特征。

以沟作为封闭防御的措施。

杨鸿勋先⽣说:“半坡、姜寨居住区外围都设有宽、深各5~6⽶的壕堑拦护。

这⼀防御性的措施,兼作⾬⽔的排放沟,……它实际上是⼀座相当⾼的围墙。

在发明夯筑技术之前,这是⼀种有效的防御设施”。

这时正处于社会发展历的母系⽒族社会时期,相对稳定的、按⽒族⾎缘关系形成的“聚”是原始⾃然经济的⽣产与⽣活相结合的社会组织基本单位,也是组织定居点的基本居住单元。

《城市建设史》5级+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七讲元明清时代的城市建设)第周张信晖详解共78页文

《城市建设史》5级+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七讲元明清时代的城市建设)第周张信晖详解共78页文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城市建设史》5级+级城规班讲义中 国城市建设史(第七讲元明清时代的城
市建设)第周张信晖详解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城市建设史全

城市建设史全

1、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2、居民点的概念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人类的各种集居地,又称聚落。

各种职能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集镇和村落都是居民点。

从本质上说,各种居民点都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们既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点,又是从事生产和其他活动的场所。

3、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是阶级对立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 城+市城市是由我国古代“城”和“市”两个概念结合而成。

4、城的概念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周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

文论:《周礼·地官》:“筑城以为君,造廓以守民”《管子·度地》:“城、廓、沟、池以为固”“内之为城,城外之为廓”《古今注》:“城者,所以自守也”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治野兽侵袭,后来逐渐演变成为防御敌方侵略。

所谓“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毁也”。

市:交易场所,人口集聚之地。

5、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城市功能的合二为一,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6、周代的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7、“经途九轨,环途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

“前堂后寝”8、周代的营国制度价值主要有两点:第一,它反映了早期城市规划最完整的思想与体系;第二,它对后来的都城建设起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元大都及以后都城,有人称之为中国古都规划形制的"红线"。

9、周代的营国制度对后世影响:城市形态:只要地形条件许可,我国城市大都力求方正,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

路网结构:方格网式的道路路网是我国城市的主要道路结构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的坊制。全城居民活动有时间规定,城内有报时中心。
26
4. 商业区
商业发达,大规模的商业区有三处。一处是东城的斜街市,位 于中心台以西积水潭北岸,是全城商业最繁华的地方,因为积水潭 是一个重要的水运终点;二是西城的羊角市,是羊市、马市、牛市 、骆驼市集中地方(牲畜交易市场);三是中书省前的文籍市等。 其它诸如米面市、柴市、杂货市、鱼市、果市等市肆遍及全城。
海、南海和北海,其东是宫城。皇城东北为御苑,西部有隆福寺及兴圣寺等 占地面积大。皇城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 ② 宫城又称大内,是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心,在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 宫城四面各开一门,南面崇天门,北面厚载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 宫城建筑分南北两部分,南部以大明殿(正殿,皇帝即位、朝会等活动)为 主体,北面以延春阁(寝殿,帝后妃居住之处)为主体,合“前朝后寝”之 制。萧墙内,太液湖西还有两组宫殿,总称西内。南边隆福宫,北边兴圣宫 ,主要收藏文物图书。
伟额达城楼,门外设有瓮城,城墙四隅建有高大的角楼。每座城门都与
一条笔直的干道相通。从南墙正门丽正门向北,穿过皇城南面的灵星门 、宫城的崇天门、北面的厚载门,直达万宁寺的中心阁,有一条贯穿全
城的中轴线。整个大都规划整齐,严格遵循轴线与对称的布局原则。
24

皇城位于城南部的中央地带,四周筑萧墙。皇城中部是海子,即中
25
2. 街道规划
城内共有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干道各九条,以合“九经九纬”的古 制。街道纵横交错构成棋盘式的布局,大街宽二十四步(约25米), 小街十二步。街巷、胡同宽六、七米。
3. 大都城坊巷、居民
皇城以内为帝王活动场所,墙外是居民住宅区。居民分住五十坊 内,每坊有名,但无墙,是以街道为界限的行政管理单位,区别于隋
(1)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
(2)规整的宫殿与自由的苑囿的结合 (3)上下水道等市政设施完善 (4)建设管理周密有序 (5)《周礼· 考工记》的充分体现
15
16
17
六、 风水与元大都规划布局 1.山势:
元大都的设计者是刘秉忠及弟子郭守敬、赵秉温等,这是 堪舆风水理论第一次系统应用于都城的选址与规划设计中。刘 秉忠取“地理形势”,从“大势”来说,是燕山山脉和太行山 山脉交汇形成的聚结。山势既定,水是风水中最重要的堪选要 素之一。当时决定引地上、地下两条水脉入京城和皇宫。
北 师 大 珠 海 分 校 不 动 产 学 院 张 信 晖
城 市 建 设 史
1
2
元明清时代的城市概况
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 明清北京城的改建与变化
明清时期的一般城市
3
4
一、元代的城市概况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族,建和林、上都二城 元朝从忽必烈建国算起,公元1271-1368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少数民族统治的帝国 城市规划与建筑受汉文化影响:
、三、五、七、九,地数为二、四、六、八,取“天地之中
和”。即天数的中位数“五”与地数的中位数“六”合而成 “十一”,其意引申为天地和合。
22
七、元大都的规划布局
元大都是刘秉忠等人完全依
据《周礼.考工记》为样板规划设 计的,同时又夹杂一些堪舆风水
的思想。元大都工程浩大,在建
设前经过精心设计和周密规划, 布局较为严谨。首先进行了十分
1. 城市中基本是汉族的建筑文化形式
2. 城市规划深受礼制影响,轴线对称严正、等级分明 伊斯兰教传入,沿海城市出现国内第一批伊斯兰寺庙
5
二、元定都燕京的原因及大都选址
元迁都燕京的原因: (1)燕京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尤其经过金六十余年的经营,
有建都的基础;
(2)大都地处燕山脚下,左环沧海,右拥太行,战略位置重
18
2. 水势:
地上水脉,将号称“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的泉 水用人工开凿的渠道引进京城,形成“金水河”、“ 通惠河”两条河流。地下水脉,也来自玉泉山。这在 选址之初已探明,从而把宫殿建于其上,在宫内至今 尚存的“大庖井”可以证明。
19
(3)布局。
堪舆察明了水脉、龙脉(地势),随之确定大都城的子午 轴线。水脉为东西横轴,龙脉为南北轴线。帝王所居应为天下 之中,所以都城的中轴线对应于天上的子午线,取天人相通、 天人合一之意。在这条轴线上,布置了御道和主要宫殿。其中 大内正殿大明殿位置即所谓龙穴所在。流经丽正门里、崇天门 外的金水河,按风水的吉利河形要求设计成向南凸出的弧形, 以取“金城环抱”、弯环有情的意象。
在金中都之前,城市供水主要依靠莲花池(在现北京西站
附近)。但莲花池水源不足以供给规模日大的城市所需,更不 能满足漕运要求。金代也没有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元大都在选
址时避开金中都旧址,选择在其东北郊大宁宫附近地区重建新
城,从而突破原有城址的限制,在漕运、城市用水问题上,取 得初步成功,为城市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北京小平原,三面有山环绕,古代东南一带为大片沼泽
2. 西南角接近太行山,地势较高,通向华北大平原的门户 3. 东北及西北可通过南口及古北口的峡谷,通往蒙古高原及
松辽大平原
13
金 中 都 、 元 大 都 、 明 清 北 京 位 置 关 系
14
(四) 元大都规划的特点 1. 元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城市
详细的地形测量,然后制定总体
规划,并绘制规划平面图。先地 下后地上,房屋和街道修建之前
,先埋设全城的下水道,在按规
划逐步建造。
23
1. 元大都形制
新建的都城,规划整齐,格局宏大,风景优美,为以后的明、清北 京城奠定了基础。 元大都采用三套方城形制,分外城、皇城和宫城。外城平面呈长方 形,周围接近六十里。城墙全部拥夯土筑成,四隅建有巨大的角楼,其 外围绕以又深又宽的护城河。 外城共辟十一门,除北垣为二门外,其余每边设三门。城门建有宏
28
6. 手工业
手工业区规模大,部门多,品种丰富。有军器业、采矿 业、冶炼业、丝织 业、酿酒业、建筑业等。以官营手工业 最大,主要从事军事和日用奢侈品生产。
29
7. 元大都的水系
元大都作为规模巨大的都城,在当时的工程技术条件下, 北京地区的水资源并不丰沛,生活和漕运水源问题对其选址布 局有着决定性影响。
9
金中都城内最大的市场位于内城北,规模相当大。市内由纵横 的街道构成坊。坊制与唐长安、洛阳城相似,坊由围墙和坊门,城 内有六十二坊。 内城西南建有西苑,并把发源于城西一片天然湖泊中的一条河 圈入城中,一方面作为水源,并开掘辽环绕大城的护城河。
金中都是按汉族规制修建的,完美地再现了《周礼》所规定的
王城规划制度。入方九里,旁三门,皇城居中,东西、南北对应城 门之间设置井字形的道路系统,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
宇至于几何中心 3. 中西文化交流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大都中的基督教堂、中西方建筑风格的融合(白塔寺)
7
10—13
8
世 纪 的 蒙 古 及 中 国 东 北 部
四、金中都的选址与规划
金中都是在辽南京的基础上改建的。天德二年(1150年), 仿汴梁(北宋都城)城开始辽大规模的扩建。首先把旧城德东、 西、南三面各向拓展三里,其次在城内,辽人旧宫德基础上,拓 筑宫城。两年后,迁都燕京,改为中都,定位金朝的国都。 城内中部偏西为皇城,四周各设一门,南面为皇城正门宣阳 门。宫城位于皇城内,主体建筑是两大殿,南面德大安殿是皇帝 举行大典德地方,北部德仁德殿是常朝听政的地方。宫城南面的 中轴线长达2公里,两旁布置官府寺庙。
33
二、明代的南京城 1.刘基与明初南京宫城的选址
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正式定都应天(进
南京城)。刘基(刘伯温)奉命建新城。 新城特地将“钟山之趾”(即富贵山)包围进来,不仅具有
防御方面的考虑,也有风水意义。 富贵山位于钟山龙脉向西延伸的支脉上,号称“龙尾”,刘
基将其定为新宫的“镇山”,使新宫的中轴线对准它,目的是因钟
山的灵气入宫。这次大规模的都城建设活动,基本奠定了明初南京
城的骨架。
34
明初南京城新城选址放弃了从聚宝山到玄武湖
的旧城轴线,而在旧城以东填湖建宫,新设一条新
轴线。当时这一片为农田,燕雀湖面积不大,青溪
与其支流蜿蜒而过。这样既避开了繁华市区,保留
了旧城,迎合了朱元璋建立新王朝的意愿。
35
2. 明朝初期的“高筑墙”
20
元大都整个都城以积水潭、太液湖为中心,深合堪舆“得水 为上”得原则,对美化环境、改善城市小气候,便利水运等起 到了很好得作用。皇城以太液池为中心,湖东岸建大内宫殿、 西岸南面建龙福宫,北面建兴圣宫,三宫鼎立于太液湖周围, 以池中得琼华岛为制高点。这样,将以湖泊水面为中心得优美 风景区(阴性的)与雄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阳性的)结合起 来,深合风水的阴阳和合的理论。
21
(4)数字与风水。
元大都城内共有五十坊,所以取五十坊之数是为了合《
易》卦“大衍之数五十”,象征着天生地成,阴阳合德。 坊名也往往来自《周易》。另外,按照《考工记》,都
城每面三门,共十二门,但元大都城门的布局,是以《周易
》的阴阳、八卦思想为基础,只建十一门,不开正北之门。 设计者取象于《周易》“天地之数,阳奇阴偶”。天数为一
要; (3)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优越; (4)位置更靠近中原,有利于统治。
6
三、元代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的特点与成就
1. 注重交通的畅通,使水路交通干线上的城镇得到发展, 欧亚路上通道,丝绸之路; 整治南北大运河、开通惠通和,深入大都城内 2. 多民族文化繁荣并存交融,在规划上有不少创新实践
元大都中体现礼制与因地制宜,采用蒙古草原帐房布局特点,庙
10
五、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
(一)战略位置
1. 秦汉至隋唐,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贸易中心,为 北方一大都会及军事重镇。
2. 晚唐以后称幽州,由于东北方的几个少数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