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探究与演练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年08月08日xx学校高中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兄弟相传这一王位世袭方式占据一定比例。

这说明王位世袭除了传统的传子之外,方式进一步增多。

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

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

”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B.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C.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D.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相关知识。

A、根据题中可以看出认为宗法制在西周以前产生只是丁山先生的观点,王国维提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反映的是认为宗法制是西周时期产生的,故A选项错误;B、根据题中丁山提出“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反映的是认为宗法制在西周以前产生的,王国维提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反映的是认为宗法制是西周时期产生的,体现了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故B选项正确;C、题中丁山先生和王国维先生都没有提出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因此与材料无关,故C选项错误;D、题中王国维提出“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但题中丁山并未提出此观点,故D选项错误;4.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

2019高三最新重点试题汇编历史一专项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详

2019高三最新重点试题汇编历史一专项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详

2019高三最新重点试题汇编历史一专项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详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一】选择题1、〔2018年3月云南省统测13题〕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

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表达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解析】时间是“西周时期”、都城修建的周长中天子到子男是递减的趋势,联系所学知识,这是西周实行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答案】C2、〔2018年3月上饶市一模25题〕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的理解能力。

抓住关键词“政治”,可排除A项〔属于经济方面土地制度的转型〕和C项〔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转型〕;D 项,“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虽然属于政治方面的转型,但完成奴隶到封建制的转变应该在秦朝统一后就完全完成了,故D项不符题意;B项,商鞅变法实废分封,行县制,是社会政治大转型的开端,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社会政治大转型的极盛,汉武帝的推恩令,逐步消除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带来的弊端,所以B答案最吻合题意,应选B。

2019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人民版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含答案 精品

2019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人民版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含答案 精品

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与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材补充『社会特征』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国同构”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

『史论观点』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考点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材补充『历史概念』朝议制度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

它是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较为有效地限制了君权的非正常行使。

『史论观点』秦汉的历史贡献秦汉时期(贡献)……仅仅从开拓疆域、确立中国腹地大格局之中来寻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养成国家统一的心态历程中加以阐述。

统一国家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之大,确实是前所未有的。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巧学妙用][历史典故] 烽火戏诸侯★分封制下,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等义务,只要看到烽火,诸侯就会率兵保护天子。

[图解历史] 分封制[漫画解史] 宗法观念的影响★《孝经》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忠和孝成为中国古代的道德本位,“孝敬长辈”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概念辨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巧思妙记] 数字归纳法识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图示解史] 早期政治制度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家天下”②占卜③子弟④定期朝贡⑤世袭统治权⑥嫡长子继承制考点二①221②“五尺道”③至高无上④丞相⑤中央⑥皇帝⑦官僚政治考法1史论阐述类——商周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考题1】(2017·课标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探究与演练课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探究与演练课件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 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解析 本题考查史学、史实的统一。分析表格信息和提示可 知,唐武德元年的皇帝为唐高祖李渊,李世民是“秦王”,当 时尚未称帝,A项错误;根据《旧唐书》中记载的“秦王(李 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等信息可 知,唐军主帅为李世民,B项错误;结合材料中“大战于泾州, 我师败绩”等信息可知,唐军作战失败,C项正确;“太宗有 疾”只是题干表中的《新唐书·太宗本纪》有记载,未见表中 其他史籍的记载,证据孤单,不足以“被认定”,D项错误。 答案 C
【例4】 (加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成祖朱棣事迹简表
1360年 出生于当时称为应天府的南京,为朱元璋第四子
1380年 以燕王身份坐镇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对北方蒙古势力的军事活动
经三年的“靖难之役”,是年率军攻进南京,夺取皇位。大肆搜捕、 1402年
镇压拒绝效忠的官员和士子。次年正式登基,改北平为北京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解析 题干中“珍惜亲情”、“注重亲人团聚”反映了人们对血缘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考点一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或战略要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
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
2.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 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 观念中,小到衣食住行(出行车马、朝服、房屋排列、食器等),大到国 家祭祀、丧葬习俗、礼仪等。——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发现问题 材料作者用社会史观看待西周的分封制。 命题角度 周代社会生活的差异反映的等级秩序的实质。
的横向联系。
2.时空意识——分封制的历史遗存
(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
山西省简称晋等。
史由证来 要求:分析“西周分封形势 图 ” ,论证分封制是否起到巩 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史料 西周分封形势图 提示:从分封的对象、地理空 间分布角度分析。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
线索2 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的统治者采
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
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线索3 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
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考纲要求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019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整合提升

2019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整合提升

A.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B.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 C.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 D.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
解析:选 D。从材料可知两个中央设置的行政机构分别是汉代 的中朝,清代军机处,二者都是中央机构,没有体现出对地方 统治和管理的加强,故 A 项错误;二者都是辅助皇帝的中央 机构,但军机处没有决策权,不是行政处置机构,故 B 项错 误;军机处是跪受笔录,完全听从皇帝的命令,集权于皇帝一 人,没有体现“分化事权”的制度,故 C 项错误;汉代中朝 和清代军机处都辅助皇帝处理政事, 有利于提高中央政府的办 事效率,故 D 项正确。
三、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和中华法系的兴衰 1.发展演变 (1)夏商周三代——“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 “刑”“礼” 并立
夏商周的法律制度包括“礼”和“刑”两个方面。 三代强调礼 治, 特别是西周, 形成了完善的礼乐制度, 用礼制来区分贵贱, 明确等级,维护统治秩序。同时,以惩处为中心的刑罚制度也 已经形成。但是,这一时期的礼和刑尚未融合为一个体系,而 是各自为用。礼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刑主要用 于控制社会下层劳动人民。商、周建立起“亲亲”“尊尊”为 主要原则的宗法法律制度。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 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
[对点训练]
2.(2018· 石家庄模拟)比较规范的三省六部制主要
存在于唐朝前期。自唐玄宗时起,一种名为“使职差遣”的制 度被推广开来,如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户部财政权, 监选使、监考使分割吏部人事权等。这一做法( A.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 B.标志着官僚政治体制成熟 C.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D.推动了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 )
③秦朝崇尚法治。秦律“密于凝脂”,在各个领域“皆有法 式”;在法律实施上,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 (3)两汉至隋唐——法律儒家化阶段 秦朝的速亡为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制度相互结合提供了一条 途径。从汉朝开始,一直延伸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 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的时期,即法律儒家化。隋唐时期,伴 随着《唐律疏议》的制定与颁布,彻底完成了儒家的礼教与法 家的“法治”的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世 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就此形成。

2019届高三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训练(解析版)

2019届高三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训练(解析版)

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3小题)1.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

“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含答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含答案

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背景1.政治上:秦朝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王朝.2.经济上:封建的小农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思想文化上:战国时期法家集权思想.4.主观因素: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 二、形成 1.皇帝制度(1)由来:秦王嬴政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2)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3)本质:君主专制,皇帝是专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3.郡县制(1)内容: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2)作用: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4.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法律:秦始皇颁布秦律. (2)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3)文化:统一文字,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4)工程:修建驰道、开通灵渠、修筑长城.三、影响1.积极影响(1)强化了中央集权,使秦朝国力日益增强.(2)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形成、巩固国家统一及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消极影响:专制权威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战争,秦朝短命而亡.1.官僚政治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2.朝议制度秦汉时期建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由皇帝裁决,方能施行.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两者有区别,也有联系,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世袭制和皇位继承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考点一“家天下”的秦朝中央官制1.秦朝中央官制如何体现君主专制(1)三公九卿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国家军政大事的最终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2)太尉一职是虚设的并未授予大臣,便于皇帝直接掌兵权,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3)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这都是为皇帝和皇家服务,“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2.三公九卿制的运作方式和作用(1)运作方式: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2)作用:形成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不同官职和机构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要求:从材料中找出“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的表现.材料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官员由皇帝任命,官员有职分、等级、俸禄,不再是世卿世禄.1.秦朝廉政建设的制度设计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摘编自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发现问题 秦朝形成了直属于皇帝的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监察体系,这超出了教材的表述. 命题角度 秦朝的监察制度设计内涵;周秦的政治制度比较;秦朝制度创新. 2.秦朝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发现问题 周秦之际的制度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命题角度 秦朝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内涵;周秦政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考点二 “公天下”的郡县制 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2.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所反映的历史趋势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与先秦贵族政治的不同(1)不再是族权与王权的统一,而是形成了唯一绝对的政治权力——皇权. (2)不再层层分割政治权力,而是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则集中于皇帝.(3)君主不再依靠家族势力来行使政治权力,而是通过官僚机构和官员进行统治,各级官员都对皇帝负责.(4)不再是各级政权都实行世袭制,而是只有皇位实行世袭制,其他官僚都由皇帝任命.要求:分析材料,论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和秦朝的郡县有何差异.史料一(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史记》(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史料二秦朝疆域图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已陆续设立郡县,县的规模、地位高于郡;郡县设置与兼并战争有关. (2)秦朝形成了郡县两级管理体制并推广到全国;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这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1.郡县制的利弊得失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不知有司之官……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发现问题顾炎武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认识郡县制,蕴含着限制皇权的新思想.命题角度郡县制对君主专制的影响;郡县制的变革与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转型;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2.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发现问题秦的统一和制度创新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命题角度秦的统一和制度创新的关系;秦朝的文明传承和制度创新;周秦政治与天下一统的内在关联.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1.命题点:君主专制统治与人伦秩序(2014·课标全国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 B解析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中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的结论,排除D项.2.命题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开创(2015·海南高考)《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答案 A解析材料中“罢侯置守”指的是废除分封制的“诸侯”,改为任命郡县制的“郡守”,因此材料是指秦朝实行郡县制,A项正确,B项错误;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而秦朝时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C项错误;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随分封制度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瓦解,D项错误.3.命题点: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外戚干政和权臣弄权现象(2014·天津文综,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 C解析自秦汉以来,中国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的皇帝制度,君权至高无上、君位独尊、不可僭越.君主为防止大臣擅权往往又重用身边的人,一旦君主昏庸或年幼,易造成大权旁落,出现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权臣弄权等现象,故应选C.1.命题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渊源(2018·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一般认为,在以分封制为主的时代中,县制较早地出现于公元前688年的秦国.与县相比,郡有军事渊源,在一开始,郡被认为不如县重要,但最终县成为从属于郡的一级行政单位.这反映出()A.当时秦国已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B.魏国与周边各国的争霸战争频繁C.当时各国都普遍实行了郡县制度D.先秦已具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趋势答案 D解析秦统一后才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魏国,B项错误;普遍实行了郡县制度,与材料中“在以分封制为主的时代中”不符,C项错误;材料说明先秦时已出现郡县制的萌芽,反映了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故D项正确.2.命题点:爵秩变化折射出的秦汉时期的政治转型(2018·贵阳一中检测)战国至秦汉,爵级繁细,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晋升之梯.这种现象()A.加速了小农阶层的分化B.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集中化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D.有利于促进官僚政治的形成答案 D解析由材料可知,战国至秦汉时期,新的爵秩变化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发展,故D项正确.3.命题点:血缘维系的秦汉皇权承袭制度(2018·郑州联考)秦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皇位宝座千万世都传下去;汉王刘邦成为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表明()A.中央集权得以不断强化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分封制依然存在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答案 D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非治国思想,故B项错误;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秦始皇的想法和刘邦的约定都是要保证依照血缘关系加强君主对国家的统治,故D项正确.4.命题点:秦朝太尉一职设而不授的历史缘由(2017·济宁期末)有学者认为:“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这说明()A.秦设太尉官职是后人的猜测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太尉设而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答案 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太尉没有授予某人,而不是没有或废除太尉之职,故A、B项错误;太尉一职设而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故C项正确;秦统一六国后才设置太尉一职,故D项错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7·泉州高考适应性练习二)战国后期,苏秦被任命为纵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这反映了()A.中国实现局部统一的趋势B.分封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社会转型改变传统用人观答案 D解析材料中苏秦“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有六国存在,体现不出当时出现了局部统一,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指天子分封诸侯维护统治,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指官员由帝王任免,而不是世袭,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苏秦一人可担任六国相,可知与传统一人代表一国观念不同,故D项正确.2.(2018·福建高三文综质检,24)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秦始皇此举意在()A.维护皇权尊严B.弘扬三纲五常C.废除宗法制度D.取消分封制度答案 A解析根据题目中“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得出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是皇权至上,而秦始皇此举之意正是维护皇权尊严,故A项正确.3.(2017·安徽皖智教育1号卷联盟高三11月联考,2)秦统一六国后,“销天下之兵于咸阳,铸铜人十二”.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秦始皇实行此举措的目的是()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确立官僚政治制度C.努力完成全国统一D.实行军事上的集权答案 D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军事上采取在咸阳销毁全国的兵器,同时规定调动军队的凭证虎符由皇帝控制,其目的在于实行军事集权以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4.(2017·吉林一模,2)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说明朝议制度有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故A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皇权至高无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朝议制度,没有反映中央机构,故C项错误;朝议制度不能说明秦代中央官制完善,故D项错误.5.(2017·益阳高三9月调研,2)《中国历史十五讲》说:“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一“政治制度”是指()A.郡县制度B.皇帝制度C.行省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答案 D解析据材料中“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可知是实行中央集权制,这有效地阻止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6.(2017·天津和平一模,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一现象说明()A.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B.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答案 A解析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宗法体系不是中央集权的基础,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分封制不利于政权的稳定,故C项错误;分封虽然在后代得到延续,但是后来的分封已经不等同于西周的分封了,后代的分封是君主专制的内容和体现,故D项错误.7.(2017·宜宾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4)秦汉时期郡守作为中央代表,限于外郡人,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郡守多由中央官员充任B.秦汉郡守享有任命郡内各级官员的权力C.对郡守的限制和放权巩固了统治D.郡守权力过大导致汉代地方分裂割据答案 C解析“限于外郡人”限制了郡守的权力,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保证了郡守对郡内事务的充分决策权,有效管理地方,巩固了统治,故C项正确.8.(2017·周口高三期末,2)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D.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答案 D解析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全面推行郡县制,着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使得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B项错误;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故C项错误;“启继禹位”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宗法政治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法则,皇位继承原则是对其完善和发展,故D项正确.9.(2017·山西三模,24)《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据此判断,嬴政时,铸“半两”意在()A.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B.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C.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D.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答案 C解析材料天圆地方仅表明天子顺承天意,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天尊地卑、等级秩序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天圆地方是天子统治天下的哲学基础,体现了天子顺承天意,至高无上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半两”钱表达了天子与天地的关系,故D项错误.10.(2018·衡阳十校高考调研冲刺预测,24)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该规定是为()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答案 B解析材料是对官员调任的规定,与官员任用程序无关,故A项错误;官员调任不允许带原有官吏,这样可以防止官员势力坐大形成利益集团,从而可以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故B项正确;材料中对官员调任的规定与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对官员数量进行减少,因而无关官员数量的多少,故D项错误.11.(2017·淄博二模,24)战国时期秦国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籍贯、是否有前科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做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做出判决.整个审判过程都记录下来,制作成“爰书”.秦国的这种做法()A.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B.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C.反映了对司法程序的重视D.保证了审判公正合理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内部的司法运作程序,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言过其实,故A项错误;形式主义是指形式大于内容,对内容的忽视,材料中客观公正的陈述,同时肯定了司法的可执行性,故B项错误;“可进行刑讯”说明保证了审判公正合理太绝对化,故D项错误.12.(2018·河北衡水金卷高考模拟,25)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薄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这表明秦代()A.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B.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C.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经形成D.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答案 C解析秦朝是古代中国官僚制度的奠基时期,其官僚体系刚刚从贵族政治演变而来且尚处于雏形阶段,故A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取代贵族政治的只可能是官僚政治而非平民政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官员之下已设置有辅助其履行政务的吏胥,古代中国官僚政治的基本模式业已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刻意突出“中央文官”的特别地位且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对比,故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在古代中国,有些称呼具有深层次的含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过去这二十年考古发现的另一个重要启示在于王畿和东部地区在体制上的不同.譬如,不管东方的诸侯在传世文献中怎样称呼,在考古发掘所得的青铜器铭文中他们均自称为“侯”……相反的,在陕西王畿地区的贵族宗族之长从未有称“侯”,而常常是被称为“伯”,有时为“仲、叔、季”. ——许倬云《西周史》材料二秦王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体制角度分别指出上述两类称呼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皇帝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体现这一地位的具体制度.答案(1)原因:东部地区按照分封制来称呼;王畿地区按照宗法制来称呼.(要对应写出,笼统写宗法制和分封制不得分)(2)地位:至高无上(或天下独尊).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解析(1)据材料“东方的诸侯”在考古发掘所得的青铜器铭文中他们均自称为“侯”可知,东部地区按照分封制来称呼;据材料王畿地区的贵族宗族之长从未有称“侯”,常是被称为“伯”,有时为“仲、叔、季”可知,王畿地区按照宗法制来称呼.(2)第一小问地位,据材料秦王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和“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可见皇帝地位至高无上或天下独尊;第二小问制度,具体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14.(2018·山西康杰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并且以此将它与欧洲的feudal system相比拟,其结果总是尴尬.欧洲之feudal system被称为feudalism起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当日作者以此名词综合叙述中世纪一般政治及社会特征,并未赋予历史上的意义……征之中国传统文献,“封建”也与“郡县”相对,所以将汉唐宋明清的大帝国、中央集权、文人执政、土地可以买卖、社会流动性大的郡县制度称为封建,更比拟为欧洲的feudal system,就是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概括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答案观点:称秦汉以来的中国社会为“封建社会”是不恰当的.论证:封建社会是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形态的一种概括.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更类似于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即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没有绝对的统治权;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故“分封制”通常也被表述为“封建制”.秦汉以来,随着三公九卿、郡县制等一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君权日益得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渐加强.解析依据材料中“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结果总是尴尬……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等信息可以概括出作者对“封建社会划分观点持不同意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西欧封建社会的含义以及中国分封制下中央权力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做到论从史出,有理有据.。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学案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一)[综合探究]一、从社会转型看周秦之际的政治文明变化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官员执掌。

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帝制(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三、中西方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特征1.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1)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并走向顶峰;封建制度腐朽。

(2)政策:闭关锁国;重农抑商。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含答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含答案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代: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4.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不重才能.(2)后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3.隋至元:科举制(1)形成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1.汉代的外戚干政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尤以汉朝为烈.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就是为防外戚专政.汉哀帝、汉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政,酿成王莽代汉的结局.2.文官政治即文官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宋太祖留下遗训:“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代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军政长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品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宋代很少出现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的现象.宋代完善的文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3.使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掌握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即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职责是纠察官员,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考点一隋唐的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1.为什么说唐代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官制?唐代三省六部的运作模式(1)相权三分,互相牵制,加强君权.中书省拟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之间互相制衡,从而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君权.(2)职权分明,分工合作,行政效率高.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三省之间既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3)节制君权,减少施政失误.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3.唯物史观——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要求:分析材料,论证科举制对社会阶层变动的影响.史料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摘编自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提示:从积极、消极两大方面进行论证.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打破了九品中正制形成的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阶层固化局面,使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获得从政机会,改变社会地位.但占社会多数的劳动者仍改变不了原有的社会地位.1.三省六部制运作过程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发现问题注意三省六部制行政运作程序中隐含的前提是“得旨”(按皇帝旨意),这是理解其实质的关键.命题角度唐代皇权与相权的制约与平衡;东西方“集权”与“分权”政治内涵的差异.2.海外人士对科举制的认识视角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美]本杰明·艾尔曼发现问题材料作者从现代考试制度的视角评价科举制,代表了海外学者的一些观点.命题角度科举制与现代考试制度的历史联系;科举制与社会公平正义;科举制的“机会均等”原则与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契合.考点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郡国并行制与行省制1.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2.为什么说行省制度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1)机构和官员设置有玄机,从制度设计层面防割据.元代的行省是中央政府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2)分权更集权.中央赋予行省更多的权力,但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例如: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中央比较容易控制.(2017·课标全国Ⅰ,25)下表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弄清题意题干材料的内容是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变化表.所提供的数据为汉初4个不同年份的郡国数目.相关知识点主要为汉初王国问题的解决.要求分析的问题是汉朝“郡级行政区”数据变化说明的问题.技巧运用先排除容易选项,再辨析疑难选项.B项错误,此题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区划,未涉及“中央行政体制”,故先排除.D项明显错误,“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数目是逐步增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必定减少,不可能“日益扩大”.难点辨析此题难点在于排除A项.A项表述的迷惑性很大.但“渐趋激化”四字不符合史实,双方矛盾的激化表现为公元前154年的“七国之乱”.此后虽仍存王国问题,但矛盾程度趋缓,至公元前106年,王国问题已基本解决.故A项为错误选项,可排除.答案正解C项为正确选项.王国问题的解决,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控制区域的扩大,为解决边患问题创造了条件.1.汉代“斑马式”的地方管理体制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发现问题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凸显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智慧,是当时的“一国两制”.命题角度汉代郡国并行制实行的历史缘由;汉承秦制,汉代统治者的历史传承与制度创新;因地制宜,分而治之,汉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2.汉代分封与西周分封的区别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发现问题西周分封和汉代分封在形式和实质上都有所不同.命题角度汉代分封与西周分封内涵的不同;汉代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内在联系;如何认识贵族政治下的分封和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分封.3.行省的正名定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发现问题行省“不是地方政府”的说法比教材理解更深刻.命题角度从汉至元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及趋势;元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1.命题点:官修史书修撰中的思想专制意识(2017·课标全国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 C解析史书修撰由私撰到官修甚至皇帝亲自参与,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意识引导的政治目的,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C项正确.史书的编写受编写者的才识和自身观念等影响往往带有主观性,官修的史书在史书中必然会体现统治者的意志,这都决定了其不可能完全真实、公正和客观,故A、B、D三项不准确,排除.2.命题点: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2016·课标全国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 A解析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史官的史实记载对皇帝个人行为有重要影响,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故选A.“全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史官记事虽能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宋太祖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而是不愿史书记录其“误失”,排除D.3.命题点:科举制的历史作用(2016·课标全国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 D解析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道德水平,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4.命题点:汉承秦制(2016·课标全国Ⅲ,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 B解析根据“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知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故选择B项.材料中的“文书”为国家档案文献,而非儒家典籍,故A项错误.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D 项“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5.命题点:汉代地方吏治(2015·课标全国Ⅱ,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 A解析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 6.命题点:汉代外戚干政(2015·课标全国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 C解析根据题干情境,主要反映了两汉时期皇帝重用自己的舅舅、外祖父,封侯或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导致了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汉代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的结果,故选C项.外戚有时本身就被任命为宰相,故依靠外戚抑制相权说法错误,排除A项;“家天下”观念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错误;汉武帝后,王国问题基本解决,故D项错误.1.命题点:汉武帝制衡相权的尝试(2018·北京海淀高三查缺补漏)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答案 B解析材料是中央权力机构的调整,与削弱王国势力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体现加强内朝权力,有利于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C项不是主要目的和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贤良、文学”不是外戚,故D项错误.2.命题点:唐代皇权的制约因素(2018·云南昆明一中高考仿真模拟)唐初规定,凡国家遇到军国大事,就由中书省的各中书舍人分别拟出建议,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A.一定程度限制了皇权B.提高了行政效率C.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D.加强了宰相权力答案 C解析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但与材料中“中书省的各中书舍人分别拟出建议”不符,故A项错误;提高了效率,与材料中“分别拟出建议”不符,故B项错误;唐朝中央的中书省负责决策,而材料做法更能集思广益,故C项正确;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是削弱而非加强了相权,故D项错误.3.命题点:宋代政治制度的特色(2017·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二)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答案 D解析“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可见是当时制度对武将不利,不只是周渭一个人的态度,故A项错误;“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这是一种常规调任,不能体现“亲信”,故B项错误;“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这一事件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综上可见这一现象不是个人的恩怨,而与当时的社会制度设计相关,故D项正确.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7·淄博三模)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这种做法()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答案 A解析据材料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位卑权重”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 项正确;材料只是说监察官员地位低但权力很大,并不妨碍他们行使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汉代的监察制度的效果,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汉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并不能起到防止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作用,故D项错误.2.(2017·湖南长郡中学高考临考冲刺训练,25)汉武帝统治时期颁布了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这些举措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展.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形成了抑制贵族政治的制度基础B.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缩小C.注重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D.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答案 C解析贵族政治在秦帝国建立之后就趋于瓦解,故A项错误;汉武帝这些限制和打击豪强地主的措施,恰恰表明了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拥有较大的影响,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不难看出,汉武帝的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律文书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注重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故C项正确;这是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内部而非外部环境,故D项错误.3.(2017·凉山三模,25)孝廉和秀才的察举,在魏晋时都采用了考试之法,郡举孝廉考试经术,州举秀才考试策论.梁武帝向寒微人士开放了策试之途,还允许自学者申请考试.据此可知()A.当时已建立了考试选官制度B.这对科举制产生了影响C.察举成为儒家宣传的主要工具D.寒门人士成为了入仕主流答案 B解析科举制创立了考试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部分采用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对科举制的产生有积极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儒家宣传的主要工具而是选拔人才的方式,故C项错误;魏晋采用考试方法选拔人才只是为寒门人士入仕提供了条件,故D项错误.4.(2018·北京海淀一模,13)对于玄武门之变,史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双方各自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简况如下表.据此可以判断,玄武门之变导致了()A.世家大族势力受到削弱B.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丧失C.下层民众控制初唐政权D.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当时太子李建成所代表和依靠的是北魏以来的军事贵族,而李世民依靠的是社会的下层,农民武装等,所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导致贵族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孝文帝改革成果的丧失,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李世民依靠的力量,不是说下层民众掌握政权,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当时夺权,并未涉及皇权和相权问题,故D项错误.5.(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26)在唐代,政务裁决机制出现了由以奏抄为主向以奏状为主的转变.政务多由宰相汇总以中书门下的名义直接向皇帝申奏,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的职掌也随之从以审读奏抄为主转变为以封还制敕为主.这一转变()A.导致了三省合作体制名存实亡B.有利于避免政务决策严重失误C.强化了谏官纠正宰相过失能力D.助长了权臣专政乱政贪腐风险答案 B解析材料中门下省具有封还制敕之权,仍体现三省合作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政务裁决由奏抄为主向奏状为主转变,门下省具有封还制敕的权力,这样可以防止政务决策失误,故B 项正确;门下省封还制敕主要是防止皇帝决策失误,并非纠正宰相过失,故C项错误;材料与权臣专政乱政无关,故D项错误.6.(2017·淄博二模,26)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答案 B解析道举考试客观上有利于道家思想的传播,会影响到儒家思想,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宣扬唐朝统治的合理性,而推崇道学,故B项正确;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是科举制度的作用,而与考查科目的变动无关,故C项错误;客观上有利于推动道学的传播,有益于文化的多元发展,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7.(2017·银川二模,25)唐代御史若进言莅事不当,会被杖责;明代开始实行廷杖制度;而宋朝则无此类事情发生,号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由此可知()A.两宋政治远比唐代清明B.宋朝重文轻武特征显著C.宋朝君主集权远逊唐明D.唐明两朝君权更为集中。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考点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梳理·基础知识]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1.设置:西汉汉武帝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

2.职责: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b)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政事堂共议军国大政。

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分散相权。

【知识拓展】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认识:①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②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皇权;③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其形成标志着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宋代二府三司制四、元朝行省制度(b)1.设置: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四级。

2.与中央的关系(1)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事务呈报枢密院;行省长官不得随意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2)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3)监察机构监督行省长官,同时采用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为明清沿用,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易错易误】元朝的地方并不是完全由行省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就归中书省(中央机构)来直接管理,西藏、青海一带是宣政院辖地。

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六、(加试)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c+)1.演变(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西汉:中央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监察百官;地方实行刺史制度,设刺史监察地方。

(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

宋朝的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元朝人命重案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

2019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专项版解析汇编 历史——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板)

2019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专项版解析汇编 历史——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板)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2019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模拟)学者吕文郁认为,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

所谓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在邦国之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则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存在。

该学者意在强调A.周代的分封制具有一定阶段性特征B.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遭受极大冲击C.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D.传统的政治统治具有相对的合法性【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可以看出,作者在强调分封制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故A正确;在材料中,并没有看出西周等级制度受到了冲击,排除B;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排除C;材料并没有政治统治合法性的相关信息,排除D。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提升 新人教版.doc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提升 新人教版.doc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大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大阶段先秦“家国同构”与秦汉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大线索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及特点1.演变历程(1)经历了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演变历程。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

2.演变特点(1)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2)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3)人治高于法治。

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

(5)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二、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1.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开始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

中央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的转变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实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立三司。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事务。

4.注重官员的选拔:汉朝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福建专用)2019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含解析)

(福建专用)2019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含解析)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018·广东学考)为了巩固统治,西周时期用血缘关系来维系统治集团内部稳定的政治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宗法制2.(2019·北京学考)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创立皇帝称号的人物是( )A.大禹B.成汤C.嬴政D.刘邦3.(2018·海南学考)中国很多地方有“状元村”“状元桥”“状元及第匾”等文化遗存。

与此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A.禅让制B.世官制C.察举制D.科举制4.“(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西周实行分封的主体是( )A.功臣B.姻亲C.同姓亲族D.先代贵族5.古史记载,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封建”是指( )A.封邦建国B.营建都城C.制定周礼D.建立军队6.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苏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编钟。

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道:“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

”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 )A.朝觐述职B.镇守疆土C.出征作战D.交纳贡赋7.宗法制中嫡庶尊卑关系的区分,不仅决定着王位继承者,也决定着主持家庭事务的最终裁决者。

据此可知,宗法制中政治权力分配的依据是( )A.血缘亲疏B.财产多寡C.辈份尊卑D.事务大小8.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议。

这是因为他违反了( )A.分封制度B.嫡长子继承制度C.血缘制度D.禅让制度9.自西周始,我国就有“同姓不婚”“异姓不养(收养异姓养子有罪)”的习俗。

与此习俗相关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世袭制D.察举制10.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王位世袭B.等级森严C.有浓厚血缘色彩D.中央高度集权11.“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雄图……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2019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练习: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应考能力提升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练习: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应考能力提升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考纲卷别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情分析全国卷Ⅰ2017·西周分封制与文化认同2013·西周、战国墓葬等级规定新课标全国卷试题,核心素养立意的态势日趋明显,如分封制与时空观念的养成;墓葬考古与史料实证的方法;对历史概念的解释以及对历史作用的理解;青铜器铭文、西周分封的文化认同与历史价值的养成等等,均在本讲考题中体现。

试题强调能力立意,呼应现实热点问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全国卷Ⅱ2016·宗法制2014·分封制、礼乐制——全国卷Ⅲ2016·西周政治制度——全国卷2010·西周分封制;2010·秦朝选官制度;2011·西周政治对秦汉统一的影响;201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2013·高考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知识定位】本题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由“周代”“战国时期”可以看出这是处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期政治领域出现的变化历史解释由“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可推知秦国王权强大,分封制走向瓦解比较早【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探究与演练(一)
视角一高考正能量——宗法制体现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精要点拨]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血缘纽带、宗法观念、家和万事兴、家国同构等观念,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直至今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传统观念、习俗中仍有体现。

[演练1] 下图反映了春运期间“农民工返乡过年”的情景,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注重亲人团聚密切相关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解析题干中“珍惜亲情”、“注重亲人团聚”反映了人们对血缘亲情的重视,此观念显然是深受宗法制的影响。

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视角二主流历史意识——维护国家统一
[精要点拨] 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亦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

[演练2]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

”此段文字表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 )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使人民有了生产的安定环境,符合各族人民愿望
解析“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指人民避免了战国时期的诸侯战乱,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

故选D项。

答案 D
视角三主流思潮——公平公正
[精要点拨] 追求公平、公正是人类有史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当前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公平、正义社会的需求。

从科举制等综合认识古代选官用人制度对今天完善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借鉴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惩治腐败,建立公平、清正、廉洁的社会。

[演练3] 史学家徐中约曾说:“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

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

……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该“制度”最有可能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皇帝制
D.科举制
解析材料说明该制度具有弹性,有利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参与政权,“世官制”“皇帝制”是世袭,察举制是推荐做官的制度,选官权在地方官员,科举制是通过考试做官,更有利于人们参与政权,故D项正确。

答案 D
视角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精要点拨]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对现存史料的整理、辨析,去伪存真,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演练4] (加试题)(2017·课标全国Ⅰ,26)下表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史实的统一。

分析表格信息和提示可知,唐武德元年的皇帝为唐高祖李渊,李世民是“秦王”,当时尚未称帝,A项错误;根据《旧唐书》中记载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等信息可知,唐军主帅为李世民,B 项错误;结合材料中“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等信息可知,唐军作战失败,C项正确;“太宗有疾”只是题干表中的《新唐书·太宗本纪》有记载,未见表中其他史籍的记载,证据孤单,不足以“被认定”,D项错误。

答案 C
对接学考1~5题
学法1 史料考查秦疆域的拓展
【例1】“使蒙恬渡河取斑阙、陶(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这一事件最有可能记载于下列哪部历史文献( )
A.《汉书·武帝纪》
B.《春秋·召公》
C.《战国策·秦》
D.《史记·秦始皇本纪》
[方法突破] 抓住史料关键信息,往往就能实现对问题的核心突破。

关键信息一“蒙恬”为秦朝名将;信息二“筑亭障以逐戎人”指修长城阻匈奴。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秦朝明将蒙恬北击匈奴的史实,据此可知B、C项时间不符;《武帝纪》记述了汉武帝的文治武功,A项错误。

答案 D
对接选考26题
学法2 考查史学常识——历史认识
【例2】(2017·课标全国Ⅲ,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方法突破] 本题为史学常识题。

历史事实的记载会因记载者的立场不同或信息来源不同等因素影响而叙述表达不同,历史事实的确认需要科学的考证。

解析《续湘山野录》《涑水记闻》对于宋太宗的同一行踪记载不同,说明B项正确。

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历史叙述不是呈现历史事实的唯一方式,故A项错误。

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多种历史叙述综合也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历史事实,故D项错误。

答案 B
对接选考27~28题
学法3 考查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例3】 (加试题)据《中国政治制度史》记载:“(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

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

”该材料体现了明朝监察机构( )
①对中央主要行政部门进行对口监察②有效地防止官员贪污腐败③代表皇帝履行监察职责④采用非常规手段监督官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方法突破] 逐句对应史料信息是突破数字组合题的有效方法。

解析从材料“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说明①正确,从“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说明③正确,从“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说明④正确,②错在监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答案 B
对接选考33~34题
学法4 知识交叉考查明清政治
【例4】 (加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成祖朱棣事迹简表
——据《明史·本纪》整理材料二明清故宫平面示意图(局部)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故宫的布局特色,分析军机处选址在图中所示位置的主要因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以燕王身份坐镇北平”可知,北京是明成祖登基前苦心经营的根据地、大本营;根据材料一“攻进南京,夺取皇位。

大肆搜捕、镇压拒绝效忠的官员和士子”可知,南京众多官员、知识分子对其夺取皇位存在不满;根据材料一“第一次亲征蒙古……死于第五次亲征蒙古”可知,出于巩固边防,防止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需要。

第(2)问,第一小问“特色”,根据材料二,明清故宫呈现严格的中轴对称;中轴线上建筑高大宽松,两边建筑矮小紧密;前方主要处理国政,后方为生活区;第二小问“因素”,根据图片信息,雍正主要在养心殿生活处理国政,而军机处的位置靠近养心殿,便于接受皇帝召见,处理国政。

答案(1)原因:北京是明成祖经营多年的根据地;经靖难之役,南京及江南部分官员和知识分子对其统治不满;充实北部边防,防范蒙古势力入侵。

(如答便利进一步控制北方地区,维护全国的统一也可适当给分)
(2)特色:严格中轴对称;前朝后寝;中轴线上建筑高大,两侧建筑相对低矮简陋。

因素:雍正皇帝在养心殿居住和理政,这里成为政治活动中心;为处理紧急军务,军机处需要设在离养心殿较近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