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春应用五苓散经验

合集下载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五苓散证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五苓散验案集五苓散七、解颅(脑积水)杨君医案:李某某,男,9个月。

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

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

先后经数个医院诊断为脑积水。

处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克。

水煎顿服。

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

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

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力较差。

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

(新医药学杂志1978) 按语: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

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

由于五苓散具有渗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

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

八、头痛严仲庆医案:顾某某,女,24岁,1983年1月23日入院。

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

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短,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

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

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

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

细询之,知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

陈瑞春经方临床运用举隅

陈瑞春经方临床运用举隅

陈瑞春经方临床运用举隅经方在临床的运用中,历代医家的实践证明,无论是经方自身的完善,还是临床疗效都有长足的发展,充分体现其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兹介绍一些个人的肤浅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1 桂枝汤的运用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有群方之冠的美誉。

柯韵伯称之为“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然其方中主药桂枝入血通阳,芍药入血滋阴,甘草、姜、枣为脾胃药,又如何发挥其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的功效而成为解表的良方?这就应从桂枝汤的整体结构和表虚证的生理、病理来理解。

因为汗血同源,表虚自汗不固,说明营卫之气不和,其汗为风邪劫迫汗液外泄。

所以用桂枝、白芍通阳和血,配甘草、姜、枣调和脾胃,使谷气充,气血生化之源充实,滋生汗液有来源,故服桂枝汤后,辅以啜粥,以充胃气,其汗自出,此汗为生理之汗,尤在泾说得好,桂枝汤是取正汗以祛邪汗。

通俗地说,桂枝汤所治表虚自汗,是风邪迫使汗出,属病理的汗,服桂枝汤后所出的汗,是水谷滋生的汗,属生理的汗,这就是桂枝汤无汗能发,有汗能收的生理、病理的道理所在。

根据这个原理,桂枝汤在临床运用十分广泛:一是以桂枝汤本方加味的运用,如治虚人外感,加黄芪、防风;加防风、辛夷治过敏性鼻炎;加葛根、桑枝、姜黄治颈椎增生;加桑枝、姜黄、当归、川芎治肩周炎;加防风、路路通治皮肤搔痒;加防风、秦艽、桑枝、威灵仙、独活,治风湿身痛,加藿香、厚朴治夏日腹泻,加龙骨、牡蛎、浮小麦治自汗盗汗,加桑枝、条芩等治肺部感染均能取一定的疗效或缓解症状,如治一女性,39岁,四肢肌肉疼痛多时,两上肢从肘至腕关节处,肌肉抽掣样痛,膝以下肌肉亦跳动,六脉平和,舌苔薄白而润,查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桑枝15g,牛膝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

4剂后肌肉痛基本消失,又4剂巩固,半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二是以桂枝汤合其他方同用,能加强疗效,如合玉屏风散、小柴胡汤、二陈汤、平胃散、五苓散等治疗多种内伤杂病,拓展了经方运用,提高了临床疗效,很有临床意义。

学习《伤寒论》五苓散的一点体会

学习《伤寒论》五苓散的一点体会
水入 即吐 , 方 中泽泻 为主 , 佐 茯苓 、 猪苓 、 通调水 道 , 利 水下行 , 白术 此 即上 下分 消之 意也 。 助脾 运湿 , 佐 以桂枝 其力尤 显 。 桂枝 通 阳化气 解表饮 以暖水 水资汗 由此观之 , 五 苓散 非独 太 阳蓄水证 而设 , 凡 举一 切水 湿 不利 , 水停 呕吐 , 饮 停 脐下 皆可用之 。故罗谦 甫 日 : “ 五苓 散唯能 利水祛 源 暖助汗 出 , 佐 以桂 枝 以解 邪从 汗出解之 功 , 故 日汗出而愈 。
2 0 1 3年 1 0月
2 3
学 习《 伤寒论》 五苓散的一点体会
郭 玉 荣

要: 五苓 散 为 太阳蓄 水证之 药方 , 结 构严 谨 , 用之 无不得 心应 手 。
中图分 类 号 : R2 2 2 . 2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3 ) 2 9 — 0 0 2 3 一 O 1
2 0 1 3 年 6月 1 5日收稿
枝 也。 以上 学习《 伤 寒论》 五苓散 之浅 浮的体会 , 不 当之处请 指教 。
/ J  ̄ J L 百 日咳综 合征 的治 疗体 会
任 继 宏
关键 词 : 百 日咳综合 征 ; 中 医诊 治
中 图分类 号 : R 2 7 2 文献标 识码 : B
此 方 结构 严 谨 , 主 辅佐 使 , 层 次分 明 , 如 用 之无 不 得 心应 手 。 此 方其 妙尤 在桂 枝一 味 、 反饮 暖水 助汗 之法 , 盖 因水 饮为 患 , 无论 外 感 内伤 无不 责 之 于肺 脾 肾 , 肺 失 宣肃 则通 调 失 职 , 脾失 运 转则 水 湿 内停 , 。 肾不气 化 则关 门不 利 , 聚水 以从其 类也 , 观 其 五苓 散一 方, 药虽 五 味 , 而 肺脾 肾三 脏之 治尽 在其 中矣 。 泽泻 、 茯苓、 猪 苓利 水以治肾, 白术燥 湿 以治脾 , 桂枝 一 味 既能 辛 温通 阳利水 又 能借 暖水 之助 发 汗解 表 , 以治肺 , 治水 之 法 , 固以利 其 小便 , 然 肺 为水

陈瑞春柴胡类方的灵活运用举例-中华医学-国学复兴文化论坛国学文化、文化复兴、古籍...

陈瑞春柴胡类方的灵活运用举例-中华医学-国学复兴文化论坛国学文化、文化复兴、古籍...

陈瑞春柴胡类方的灵活运用举例-中华医学-国学复兴文化论坛国学文化、文化复兴、古籍...一)柴胡茵陈汤——治肝炎胁痛——加茵陈郁金法王X X,男,43岁,干部。

1987年 4月 10日初诊。

患者因急性黄疸型肝炎,住院治疗40多天,病情稳定出院。

自觉症状:胁痛,腹胀气滞,大便时稀时干,小便量中等,食欲不振,胃口不香,纳食不多,精神欠佳,四肢软弱,夜寐不宁,脉缓而软,舌根部黄腻,舌尖偏红。

转氨酶400,其他正常。

病者于住院期间用护肝药,输液,又大剂服用清热解毒药,尿三胆阴转,黄疸消退,转氨酶亦降至240,余症为肝郁气滞。

拟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党参15g,茵陈 15g,郁金10g,川楝子10g,青、陈皮各10g,炒谷、麦芽各10g,炒鸡内金10g,甘草5g,白花蛇舌草15g。

水煎每日l剂,分2次温服。

二诊:1987年4月16日。

服上药5剂后,精神好转,胁痛消失,腹无所苦,大便成形日一次,小便清长,食量大增,舌淡润,薄白苔,脉缓有力。

拟守原方加山药15g、扁豆’10g,嘱继服15剂,以平余波。

5月10日,复查肝功,转氨酶正常,已上班工作。

遂停药观察。

约国庆节前相遇,病者称:一切如常,未再服药。

临床痊愈。

按:急性黄疸型肝炎,用西药护肝,输液适量,中药用清利湿热是理所当然的,但不宜过量,有的动辄用苦寒之品200多克,一剂药500多克,如此用法,不出三五天,胃口败坏,脾胃损伤,绝非良策。

故在临床中如何把握清湿热药非常重要。

若已见脾胃不足,进补不宜峻补,如补之过甚,补之壅滞,有失偏颇,这是肝炎用药的大要。

本例肝炎后胁痛,以小柴胡汤疏肝理脾,稍佐疏肝理气,清热解毒药。

是病药合机,不偏不倚,处处固护脾胃,调达肝气,故病情较快得以痊愈。

(摘自陈瑞春《伤寒实践论》)(二)柴胡解毒汤——治乙肝“三阳”带菌——加蛇舌草白马骨法郭X X,男,43岁,于部。

1995年 3月 5日初诊。

病者自述肝区隐痛胀痞,食纳差,大便不规则,时干时稀,小便黄,四肢软弱,容易疲劳。

五苓散古今治验录

五苓散古今治验录

五苓散古今治验录五苓散古今治验录1、女,46岁,因肺癌术后脑转移,头剧痛疼痛难忍,欲裹按,痛甚呼叫不已,吐清水痰涎,大便干,小便黄少,舌质淡苔薄白,舌体胖大,脉弦滑而数,拟五苓散加珍珠母;猪苓2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泽泻12克、桂枝9克、珍珠母15克,药服一剂痛止,停药又痛,服药又止,连服15剂痛微,三月后,因癌扩散而亡。

(《伤害心悟》)2、王**,男,18岁。

症状:发病时感觉有一股气从心下往上冲,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至头则晕厥、人事不知;少顷,气下则苏。

小便频数,但尿时不畅,尿量甚少。

脉沉滑,舌质淡嫩,苔白。

辩证: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冲,冒蔽清阳,证属“水气癫眩”。

治法:通阳利水。

方药:泽泻6钱、茯苓4钱、白术3钱、肉桂1钱、桂枝3钱、猪苓3钱。

此方共服9剂而愈。

(《伤害挈要》)3、曹*,女,21岁。

病已月余,小便频数,且一有尿意,则急欲入厕,稍迟则便于裤中,日可达十来次之多。

某院化验小便,诊为“无病”,但患者自觉痛苦万分。

脉沉苔薄白,余诊毕,嘱其验尿,结果尿常规为阴性。

虽化验无病,但据其脉证,符合膀胱气化不利之证。

遂疏五苓散原方,化气行水治之。

药后小便次数明显减少,而每次尿量增加,共服药六剂,诸证悉除。

(《伤寒论与临证》)4、朱*,男,19岁,患者深秋时下乡劳动,于稻田作业,因受寒湿而致小便频数,遇寒则甚。

不久毕业,从事炊事工作,洗菜用水,遇冷受寒,则尿急难忍,小便清白,大便如常,脉沉苔白,无其他不适。

经多次化验,尿常规基本正常,先与西药治疗,但效果不显,尿频数现象无减,因而求余诊治。

病起感寒受湿,膀胱气化不利而致,故与五苓散加附子治之,意在温阳祛寒,以助气化,进药数剂,诸恙皆平。

(《伤寒论与临证》)5、女,11岁。

病三周,浮肿尿少,腰痛乏力,面色苍白,脉沉细、苔薄白。

尿常规:蛋白+++,白细胞8——10,红细胞10——15;血常规:白细胞10900。

某医院诊为急性肾炎。

中医辨证: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而致。

【新提醒】陈瑞春谈经方临证体会

【新提醒】陈瑞春谈经方临证体会

【新提醒】陈瑞春谈经方临证体会经方为群方之冠。

近贤岳美中说,非经方不能治大病。

笔者幼承庭训,受父辈熏陶,师长教诲,对经方情有独钟。

从医执教50多年,本着“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的治学之道,几十年在伤寒园地里耕耘,有苦涩,有甘甜,现就粗浅体会,见诸笔端,以飨读者。

(1)辨析病机临床运用经方,首先必须“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以动态的恒动观辨析病机。

临床上碰到一例类风湿的女患者,初则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川乌、草乌等,疗效不错,晨僵消失,疼痛缓解。

但经服药三个多月,两手腕、两脚踝关节却漫肿不消,影响功能活动。

有一次,患者诉背部怕冷,痰多,白带多,据此,改为苓桂术甘汤合二陈、防己黄芪汤加味,服药一周,病者背冷等症状明显改善,手足漫肿有所缓和,继服前药三个月,漫肿全消,步履正常,怕冷,痰多等症状均消,可称临床痊愈。

本案两易其方,所据者病机也。

前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祛风湿痹阻,取得应有的疗效;后者苓桂术甘汤合二陈防己黄芪汤,从中焦饮邪入手,其效更显。

如果执定类风湿的病机就是风湿热痹,经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虽取近效,但病无进展。

这势必要推究病机的变化,动态地观察疾病,无疑会提高临床疗效。

再以方为例,桂枝汤能治许多不同的病症,如虚人感冒,夏日腹泻,鼻塞流涕(过敏性鼻炎),自汗盗汗,颈项强痛(颈椎增生),风湿身痛等,但病机都是营卫不和,肺气不足,脾胃失衡等,所以都可用桂枝汤调理,异病同治。

换言之,桂枝汤是调和营卫之方,因而无论用在什么病,只要营卫不和者皆能取效,这就是辨析病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绝不可以病对方,方药对应的方法来用经方,把活生生的经方按几个适应症,分几个症型,那是用不好经方的。

(2)抓住主证主证就是主要证候。

伤寒六经各有主证,细化分析,各经之下每病有主证,每方有主证。

比如桂枝汤发热恶风汗出即为主证,桂枝甘草汤心动悸是主证,芍药甘草汤脚挛急是主证,只要主证明确,选方准确,疗效就明显。

“五苓散”核心病机及临床应用体会

“五苓散”核心病机及临床应用体会

“五苓散”核心病机及临床应用体会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具有温阳化气行水、健脾除湿、通利三焦的功效。

临床以此用于治疗“气不化水、水饮内停”所致淋证、便秘、腹泻等病证,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详述如下。

1. 五苓散的核心病机《伤寒论》第71条云“太阳病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 72条云“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4条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人则吐,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云“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综合上述条文,本方核心病机为“气不化水,水饮内停”。

从六经属性分析,该方主治表不解之太阳病与水饮内停之太阴病合病。

其病机为素体水饮内盛,复感外邪,或脾肾气虚,水饮内停上逆。

表现为脉浮,微热,烦渴欲饮,饮后不解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或眩晕、呕吐、心下悸、渴不欲饮、小便不利等。

水饮上逆则眩晕、呕吐。

水饮内动则脐下悸,水饮凌心则心悸,水饮不化无以上承则口渴,津液输布失调则可出现小便不利、泄泻、便秘等症状。

笔者在临床主要用于表气不利、肺气不宣或脾肾气虚,水饮内停之证,而无明显寒化或热化之象者。

若伴口苦咽干甚,小便赤涩热痛,伴尿血者则为热移下焦。

水热互结之证,此时应用利水育阴泄热之猪苓汤。

若夜尿频,四肢沉重疼痛,伴腹痛下利者,为少阴太阴合病,此时当用真武汤以温阳利水。

若以水饮内停于胃,水饮上逆为主,临床表现为心悸头眩,胸胁支满等,则采用苓桂术甘汤以降逆。

五苓散由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组成。

《神农本草经》谓泽泻“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名医别录》言泽泻“主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

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焦停水”。

由此可知泽泻具有利水渗湿之功效,可用于治疗水液停聚膀胱出现的小便不利,水液不化出现的口渴等症。

《伤寒论》五苓散之二跟师学习五苓散的体会原创陈梦云经方

《伤寒论》五苓散之二跟师学习五苓散的体会原创陈梦云经方

《伤寒论》五苓散之二跟师学习五苓散的体会原创陈梦云经方展开全文《经方》杂志微信版第20160825期跟师学习五苓散的体会作者/陈梦云五苓散是针对“水桂枝”体质的一张良方,在跟随师父薛蓓云学习的一年中,发现师父运用这张方的机率很大,广泛用于皮肤科、眼科、泌尿、呼吸等各系统各病症。

近来总结观察上方的师父所用病例,有以下体会:1、成因:师父此方应用机会很多,跟地处江南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方环境极其潮湿,再加上如今生活水平的改善,恣食肥甘厚腻,并且苏南菜偏甜,导致机体水湿过剩。

另外江南地区的梅雨季节,着实是五苓散证的高发季节。

气温高同时空气格外潮湿,造成口渴但饮水不解亦或饮入胃中不适感,这完全符合五苓散证“消渴”的特点。

还有一个原因是现代一些“养生媒体”宣传的每天八杯水的思想以及水果美容养颜的观点让大家不顾自身情况的过度摄入,进一步加重了体内的湿气。

2、体质:我在抄方学习中发现师父用五苓散对体型的要求并不高,可胖可瘦,但胖者多且瘦者多易浮肿,或下肢肿或晨起眼睑肿。

但对舌诊的要求较高:五苓散的舌质为淡暗的“桂枝舌”,或水滑苔或厚腻苔。

以往不明白为什么厚腻苔要用温药,师父有个比喻十分形象:“苔藓都是长在无阳光照射之处,太阳照射了,它们也就消失了”。

3、合方经验:师父运用五苓散多为合方使用,我观察手中的病例发现比例最高的三张合方为:(1)、鼻、咽、眼部不适感者多与半夏厚朴汤合方,即八味通阳散。

(2)、与柴桂干姜汤合用,是师父很喜欢的一张合方,用于治疗多例强直性脊柱炎效果颇好,还用于治疗严重盗汗、三叉神经痛等多种疑难杂症。

(3)、过敏性疾病、外感性疾病、肿瘤放化疗及术后调理,带状疱疹等多合用小柴胡汤。

4、类方鉴别:师父临床病人很多,这就要求她的看病速度要快,因此师父每一个方证细微的差别点把握的十分精准,常常令人佩服不已,翻看去年的跟诊记录,发现三张经常弄混的方剂。

(1)、治疗腹泻时与黄连汤鉴别:二者均偏向于桂枝体质,但五苓散人体内水湿之邪更重,故多表现为水泻,其舌苔多滑,体型胖者多。

谈伤寒方的临床体会------陈瑞春

谈伤寒方的临床体会------陈瑞春

谈伤寒方的临床体会------陈瑞春《伤寒论》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从远古至今,崇尚仲景者,无不重视其临床价值。

论中诸方既治常见病,亦治疑难病,故有“群方之冠”的美誉。

笔者于伤寒园地耕耘数十年,主张治伤寒之学,要在“用”字上下功夫。

兹不揣浅陋,谈点临床体会,以就正贤达。

一、熟悉组方原则,剖析方剂内涵仲景所创诸方,有严密的组方原则。

所谓原则是根据病机、主证,确立组方用药的大法,通过遣药来体现其原则性。

这种严密的组方原则,是一般方书所不能比拟的,只有对每一方进行深入剖析,充分领略其方剂的内涵,才能窥视它的原则所在。

比如,桂枝汤的组方原则,首先是根据表虚、营卫不和的病机,恶风自汗的主症而确立调和营卫的原则。

依此原则,而遣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五药组合成方。

严格地说,桂枝与白芍均为血分药,故必须配合生姜与大枣以达卫分之表,其辛甘温养阳气,酸甘滋养阴血的内涵,全在五味药的有机组合。

这就是尤在泾所说的“滋养中焦水谷之汗源”以发汗的意思。

实践证明,姜枣是调和营卫的表药,是有汗能止,无汗能发的关键,不能小视其作用。

曾治一教授,年逾六旬,时值盛夏,终日感觉背寒不舒,无汗或少汗,恶风畏寒,脉缓而虚,舌质淡苔薄白。

处以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服药后遍身??汗出,背感暖和,营卫舒畅,不恶寒,精神清爽,自述药效矣。

其间因没有生姜,自谓少姜无碍,照煎一剂,服药后全身瘙痒,无汗抑郁身重难受,并未食过敏的食物。

于是,第二天寻觅新鲜生姜人药,又服1剂,乃汗出微微,身轻暖和,病告痊愈。

由此可以悟出,桂枝汤中的姜、枣是透表泄汗的要药,姜之有无疗效有别。

同时,反证了桂、芍均为血分药,要知调和营卫必借姜、枣合力而奏效。

笔者常以桂枝汤去姜、枣,加当归、秦艽、独活、桑枝等治肩周炎、上肢关节痛,变桂枝汤调和营卫,为通经络而治风湿关节疼痛。

可见,对仲景每一方的组方原则,和对每方的内涵,必须了如指掌,才能因证择方,运用自如。

此外,还必须指出,伤寒方中的药量亦不可忽视,一般地说,主药量大,辅药次之,全方诸药协调以发挥效益。

陈瑞春教授应用五苓散经验

陈瑞春教授应用五苓散经验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陈瑞春教授应用五苓散经验陈瑞春教授为著名经方专家,从事临床工作近50年,应用五苓散方强调从其病机入手,不要囿于《伤寒论》蓄水证之说,临床上大大拓宽了五苓散之运用,起到药到病除之效。

我有幸跟师学习,观其用方用药,现仅举几例以说明。

《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共8条,包括原文71、72、73、74、141、156、244、386条。

《伤寒论》中五苓散方除第386条为治疗霍乱外,主要是针对太阳蓄水证而设。

其主要症状为:口渴、小便不利、有或无表证。

如71条“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2条“烦渴者”、73条“汗出而渴者”、74条“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141条“意欲饮水”、156条“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

陈老在临床运用五苓散时强调要详析五苓散之病机,要求我们学习《伤寒论》要深入领会原文之要旨。

认为五苓散证的病机在于“气不化水”。

气化失司,水津不布,故见口渴;水液潴滞,则见小便不利;同样气化失司,水不化气,也可表现为尿多之证。

因此,掌握了五苓散之病机为“气不化水”,在临床上便可灵活运用,治疗各种疾病。

1 多尿症临床上常可见到小儿或老年之尿意频频、多尿之患者。

小儿多先天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水不化气而表现为多尿;老年人则往往气血阴阳俱虚,气虚则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意频频,甚至不能自控而遗尿。

陈老认为此类病人若从肾虚论治,运用补肾涩尿之法,效果常不甚佳。

因为老年人之尿多(尤其夜尿多)甚至遗尿不仅仅因为肾虚,而气虚所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司则是其直接原因。

因此,其治疗应温肾化气,稍佐固摄以纳肾,老师常用五苓散方加桑螵蛸、益智仁等获得满意疗效。

如:王某某,女,73岁,2002年1月8日初诊。

该患者为乳腺癌术后,寻求中医治疗。

在问诊中得知其夜尿频频,每夜5~6次,以致影响睡眠,饮食如常,大便成形,日一次,一般情况良好,余无不适。

遂给予五苓散加减:桂枝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桑螵蛸10g,芡实20g,益智仁10g。

五苓散的临床治疗经验举隅

五苓散的临床治疗经验举隅

五苓散的临床治疗经验举隅五苓散为汉代医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

为临床常用的行之有效的经方之一。

历代医家对其理法方药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近代医家更上一层楼从多方面多层次对该方的药理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不断地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

五苓散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具有通阳化气,健脾利水之功效,主要用于外邪循太阳经脉传人膀胱,膀胱气化不利为病机的蓄水证和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湿内停为病机的水肿证。

大凡临床上具有水湿内停病证的患者,每选用本方,从其临床应用来看,在辩证论治基础上随证加减,可用于其它多种兼有水湿内停之病证。

运用本方时,除根据不同病机做相应的加减外,还特别重视对气血的调理,认为水湿内停与气机失调、淤血内阻有着密切关系,治疗时注重气、血、水同时调理,使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水湿得消。

现就应用五苓散临证治疗经验四则介绍如下,以反映其应用五苓散经验之一斑,值得临床工作者借鉴:1肾结石并肾盂肾炎万某,女,45岁,工人。

2009年10月15日初诊。

七日来,腰腹胀坠疼痛,或时作绞痛,小便频数,少腹拘急,排尿时灼热刺痛,小便黄赤,舌质稍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双肾区叩击痛明显,曾在外院检查,诊断为:“左肾结石伴积水,肾盂肾炎”,经西医治疗疗效不佳。

中医辨证:湿热蕴结,气血受阻,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治以清热利水通淋,佐以行气活血通络。

方予五苓散加味:萆薢15g、连翘15g,金钱草20g、车前子30g,海金沙20g,甘草10g、枳壳10g、猪苓10g、泽泻10g、桃仁10g、红花10g,桂枝10g,水煎服。

7剂后,腰部胀痛明显减轻,排尿渐利,苔转微黄,脉小微滑带数,仍予前方,继服7剂后,诸证皆消。

B超复查结石、积水皆消,尿检正常。

按:本证乃湿热日久,热灼湿聚,化为沙石,湿热阻滞不通所致。

治予金钱草、海金沙、萆薢等清热利湿通淋,枳壳行气止痛,助石下行;诸淡渗利湿之品配以桂枝,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桃仁、红花化瘀通络。

一张神方“五苓散”

一张神方“五苓散”

一张神方“五苓散”在日本汉方医院当中,五苓散是作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专方来用的,就是可以没有方证的指导,对准疾病直接用药。

包括对于带状疱疹的治疗也是这样,是对病用药。

当然如果你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五苓散体质,那效果会更好。

五苓散体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舌质淡或者是暗紫,舌体多是胖的,常常会有齿痕,舌头暗是用桂枝、肉桂的一个指证,因为桂枝肉桂是解决血液循环问题的。

那么暗代表血液循环不好,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如果出现了瘀血证,但是这个患者胃肠道有比较敏感不能用活血化瘀药的时候,我们知道胃肠虚弱的人比较容易反酸、胃痛,这些人如果出现了瘀血证,你用生地、桃仁,他就会出现不舒服,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去活血化瘀呢,就用桂枝和肉桂来代替;就是说桂枝和肉桂一方面能够活血化瘀改善循环,同时又不会刺激胃肠道。

这是一个用桂枝的指征,如果出现舌头暗的紫的淡的,一般我们称之为桂枝舌,请注意仅仅是桂枝舌,不代表他一定就是桂枝人,那么如果舌头出现齿痕是使用白术,茯苓的指证什么是齿痕呢,就是说明体内水液有儲留了,特别是茯苓。

我们称之为茯苓舌,这个茯苓舌就是胖胖的舌头还有齿痕,茯苓最好。

加上白术是有增效的作用,茯苓和白术的作用机制有什么区别呢,茯苓是把你现在已经堆积的水排出去,同时排完了还能给你补充电解质,不让电解质流失,而只让废水排除,这是茯苓的特点,它不像是西医的利尿剂。

白术能够让你不再重新积留水分。

也就是说他虽然不能像茯苓一样补充电解质,又不能像茯苓一样很快的利水,但是白术能够使人体吸收水分的能力增加,同时白术我们又叫天然白蛋白,它可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低的时候容易造成水肿,而血浆胶体渗透压提高之后就可以解决水肿,这个就是关于营养不良性水肿,特别是比如说一些肝硬化腹水造成的水肿白术是必用的,而且它可以补充白蛋白,是我们中医的天然白蛋白,那么这个时候白术不但要用,而且要大量的用。

五苓散体质的人大多会出现什么样的疾病谱呢,一个是内分泌疾病,一个是代谢方面的疾病,比如水液代谢障碍,糖代谢障碍,脂类代谢障碍,比如说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以及嘌呤代谢障碍,出现了高尿酸血症,痛风等等,当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应用五苓散的几率就会比较高,然而在治疗头痛和三叉神经痛的时候对于体质的要求并非十分严格,也就是说可以直接取用本方。

陈瑞春:经方使用思路

陈瑞春:经方使用思路

陈瑞春:经方使用思路这篇《经方临床应用思路》,让我在昏昏沉沉的时候仍然能一口气一字一字地读完,各位也不要浪费哈~关于伤寒论的研究方面,我提这些供大家参考,也可以说我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还回过头来说一句,千万不要读多了注家的注解,不过我倒是建议大家读读柯韵伯、成无己、尤在泾的书,对我们有些帮助。

在《伤寒论》的认知方面,一定要本着尊重《伤寒论》的原文,读懂多少就用多少,理解多少就用多少,这样才能踏踏实实的进步。

下面我们讲经方临床应用。

(一)辨识病机,不拘病名《内经》里面讲了“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这就是告诉我们要明辨病机,《伤寒杂病论》是以六经辨证为纲,以脏腑辨证为目。

临床认识疾病,是以病机为中心的,以八纲归纳,用八法辨治。

喻嘉言讲“先议病,后议药”,这个“议病”就是讲病机,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

要解决中医的病机问题,病理问题,我对大家有几个建议。

第一,《内经》的相关篇章要好好读一下:上古天真论、至真要大论、异法方宜论等等;第二,建议大家读一下《伤寒明理论》,这是成无己的晚年作品;第三,读一下巢氏《病源》。

这些都对研究病机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什么是病机?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实际上我们讲的病机包括病因、病性、病位,通过认证审因,认定它的病机。

通俗地讲,临床上有什么证,必然就会有相应的病机,病机和证候是统一的。

正因有这个原则,我们中医有一个非常科学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规律。

比如临床上肾阳虚水邪上犯的浮肿,心源性的水肿,水气凌心、水气凌肺的肺气肿、肺水肿,甲减的水肿,还有很多原因不明的水肿,如果是阳虚,都可以用真武汤,我觉得这个就是中医的精髓。

像这些在辨明病机的前提下,不要去推敲病名,中医的病名不准确。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觉得可以把西医的病名和中医的辨证结合起来。

中医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但是这个与时俱进不是说把西医的东西全部拿过来,就叫做与时俱进了,我觉得中医的与时俱进就是吸取西医的知识服务于中医的理论及临床,取得更好的临床实效,唯有疗效,处处落实在临床实处,才能体现与时俱进,若是没有疗效,还谈什么进步?所以,不要管什么病名,病机很重要。

五苓散:治寒水,除寒湿,解表热。(肾阴虚之外热用肉桂引火归元)

五苓散:治寒水,除寒湿,解表热。(肾阴虚之外热用肉桂引火归元)

五苓散:治寒水,除寒湿,解表热。

(肾阴虚之外热用肉桂引火归元)五苓散证被称为假白虎汤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也会出现烦躁、口渴,但却是阳明气分大热所致。

五苓散证是膀胱蓄水所致,其辨证要点是小便不利,与白虎汤证不同。

与第一段的胃燥也不同,胃燥的病位在阳明胃,在中焦;五苓散证的病位在太阳膀胱,在下焦。

五苓散证实际上就是太阳的表里证,或者说是太阳的经腑证,外有太阳经证,内有膀胱气化不利的腑证,治当发汗利小便,以.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由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五味药组成,作散剂服,散者散也。

.以白饮和.,就是用白米汤把药散调好。

.服方寸匕.,方寸匕是古代量药的一种器具,约一寸见方大,一方寸匕以药不落为度,估计有现在的三钱左右。

一天服三次。

.多饮暖水,汗出愈.,《外台秘要》第四卷在五苓散的服法后说多饮暖水.以助药力.,也就是增强发汗之力,就像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来助发汗解肌之力一样。

五苓散是两解之法,既发汗又利小便,使外窍利而下窍通。

外窍就是皮毛腠理,下窍就是尿道。

五苓散的组方意义和小青龙汤有一定共性,小青龙汤是外解表寒,内散寒饮;五苓散也是外散表邪,内利水气,都是表里两解之剂。

如果没有表证,只是小便不利的蓄水之证,五苓散也可用,因此,不要被表证所局限。

苓者,令也,能行肺,利三焦,以至于膀胱,.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也就是所谓的.五苓散者,通行津液,克伐水邪,以行治节之令也。

.大而言之,就是能调节人身上的阴阳气水。

《内经》曰:.少阳属肾,上连于肺,故将两脏?.,少阳就是手少阳三焦,.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水道就是三焦。

水和气是阴阳平衡的物质基础。

五苓散利小便,实际上就是利三焦,也是利肺气。

因此,也不要被膀胱所局限。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利水以行津液;第二,利湿邪;第三,治风湿疫气。

利水,体现在五苓散治疗太阳蓄水证。

利湿,体现在《金匮要略》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重于热的黄疸。

五苓散配方及用法指南

五苓散配方及用法指南

五苓散配方及用法指南摘要五苓散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方剂,其独特的配方和用法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苓散的配方成分、制作方法以及使用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古老的中医药方。

一、五苓散的配方成分五苓散的主要成分包括:茯苓、泽泻、猪苓、桂枝和白术。

这五种药材各有其独特的药效,共同构成了五苓散的主要功效。

1. 茯苓: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对于水肿、脾虚泄泻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 泽泻:泽泻具有利尿消肿、清热燥湿的功效,对于湿热下注、水肿尿少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3. 猪苓:猪苓具有利水渗湿、清热解毒的功效,对于湿热黄疸、尿路感染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4. 桂枝:桂枝具有发汗解表、温经止痛的功效,对于风寒感冒、关节疼痛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5. 白术:白术具有健脾燥湿、益气安胎的功效,对于脾虚湿阻、气虚乏力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五苓散的制作方法五苓散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选材:选择新鲜、无病虫害的茯苓、泽泻、猪苓、桂枝和白术五种药材。

2. 洗净:将五种药材放入清水中浸泡,用手轻轻搓洗,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

3. 切片:将洗净的药材切成薄片,以便于后续的煎煮。

4. 煎煮:将切好的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用中小火慢慢煎煮,直到药材变软,水分减少到原来的1/3左右。

5. 过滤:将煎好的药材倒入过滤网中,将药液和药渣分开,得到五苓散的药液。

6. 干燥:将药液放在通风的地方自然干燥,或者使用烘干机进行烘干,得到五苓散的成品。

三、五苓散的使用方法五苓散的使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内服:将五苓散的药粉放入杯中,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后服用。

一般每日2-3次,每次3-5克。

具体用量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

2. 外敷:将五苓散的药粉与适量的水或醋混合,调成糊状,涂抹在患处,然后用纱布或绷带固定。

一般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

五苓散治疗脾虚外感(胃肠型感冒)

五苓散治疗脾虚外感(胃肠型感冒)

五苓散治疗脾虚外感(胃肠型感冒)
钱光明医案:王某,女,1岁3个月,1987年3月24日诊。

患儿两天发冷发热,鼻塞流涕,出汗,昨夜又泻下水样便4次,今晨泻下4次,尿少,舌淡苔白厚,指纹谈,体温36.4℃,证局外感风寒,水湿内停,气化失常,治当健脾祛湿,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泽泻6克,猪苓、茯苓、白朮各3克,桂枝2克,水煎服。

1剂后腹泻止,鼻塞失,舌苔转薄。

2剂而诸症皆除,病愈未发。

(国医论坛1988)
按语:外感风寒,内兼脾虚湿停,故用五苓散外解风寒,内利水湿而愈。

五苓散的临床运用相当广泛,本方略加变通,或与其他方剂合用,可以用来治疗多种水邪蕴郁的病证。

本方加茵陈,名为“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邪而小便不利的黄疸证;本方加寒水石、生石膏、滑石,名为“桂苓甘露饮”,治疗湿邪郁而化热的小便不利,烦热而口渴。

本方去桂枝加人参、肉桂,名为“春泽煎:,治疗年高体弱,正气不足,中气虚衰,肾功能不全而小便不利者;本方加苍朮、附子,名为“苍附五苓散”,治疗素体阳虚,寒湿内生,证见腰眼发凉,两足冷,腰腿酸重,小便不利等症;本方合平胃散,名为“胃苓汤”,治疗平素喜食厚味肥甘,久而湿浊内停,而使胃脘胀满,小便不利;本方加川核、木通、小茵香,是陈修园治疗疝气的经验方,临床证明,凡疝气而见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者,用之甚佳。

五苓散、桃核承气汤

五苓散、桃核承气汤
(1)、下焦气血凝滞不通的病症 这一类病在临床上如月 经病、妊娠病、产后病、腹痛、小便不利或尿血等。主要 表现为少腹下腹拘急硬满疼痛,舌质暗,脉沉涩。如胡梦 先治疗林某某,女,40岁。月经停闭,小腹结块如碗大, 便秘,食减,体日消瘦。某医院诊为“子宫肿瘤”,须用 手术治疗。患者怕开刀而来门诊。察其口舌干燥,夜睡不 宁,脉数有力,拟为膀胱蓄血症,用桃核承气汤。连服六 剂,诸症悉除。(胡梦先.伤寒论方剂疗效.福建中医 药.1964,(5):封3)
关于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是太阳蓄水证的代表方,临床运用当抓住膀胱 腑及水液代谢的生理病理特点。
(1)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 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影响了膀胱的气化 功能,使膀胱气化不利,水气内停,就可形成太阳蓄 水证。证见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或胀满,渴欲饮水, 甚则水入则吐,或兼有发热恶寒,苔白滑,脉浮或脉 浮数。治用五苓散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3) 治法与茯苓甘草汤方义: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上 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以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茯苓——利水;桂枝——通阳化 水;甘草——扶中调药;生姜——健胃以散水饮。合为温 阳行水之剂。用于治疗胃中停水,不烦不渴,或兼有心下 悸,或四肢厥冷者最宜。
(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第一版.太原:山 西人民出版社,1984:117)
2、 桃核承气汤证
【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 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
【解析】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化热,和血 结于下焦。

巧用五苓散

巧用五苓散

巧用五苓散五苓散系《伤寒论》化气利水名方。

由猪苓、泽泻、白术、云苓、桂枝5味组成。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可做为退肿的主方。

而且可以扩大应用水湿、痰饮内停证,治疗膀胱气化不利的咳而遗尿。

如兼食积,《丹溪心法》合平胃散,即名“胃苓散” ;湿热黄疸《金匮要略》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 ,也可选加宣肺的桔梗、蝉衣、桑白皮“开鬼门,洁净腑” ,可增退肿之力;还可选加畅中的大腹皮、木香、陈皮、赤小豆或选加渗下的车前草、泽兰、冬瓜皮、生苡仁、石苇、白花蛇舌草。

五苓散可作为退肿的主方,大多的浮肿都可以用五苓散。

它里面两个组成:一个利水渗湿,茯苓、猪苓和泽泻;第二就温阳化气,帮助化掉湿邪,用桂枝和白术。

我们要掌握方子的两个组成,就能加减变化,比如有的女同志,早上起来脸觉得肿胀,这个时候就可以用五苓散,但是给予温阳化气,温阳用桂枝,化气可以把白术改成生芪,这样效果就明显提高了。

还有一个方法,因为在头面部肿胀,《内经》有个治法叫揭盖利尿,也就是“开鬼门,洁净腑” ,实际指的是中医所讲的“提壶揭盖”之宣肺法。

里面加了桔梗,或者加桑白皮,又能宣肺又能利尿,比如见了不明原因的早上起来面肿,眼泡发肿,这个症状不论男女都会有,所以可以用五苓散灵活加减运用。

如果既有浮肿又伴食积就加上平胃散,五苓散和平胃散合在一起,就是治疗水肿兼食积的胃苓散。

五苓散退肿另外还用了宣肺的药,比如桔梗、蝉衣、桑白皮;又用了畅中的药大腹皮、白术、陈皮和豆蔻。

退肿就要想到五苓散,渗下还可以加上车前草、泽兰、冬瓜皮、薏苡仁、石苇、白扁豆。

五苓散也可以配合三仁汤,即退肿又化湿,下肢肿可加黄芪、防己。

总之,学方之要,贵在变通,师其法不一定泥其方。

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巧妙加减。

吴雄志教授中西汇通讲解五苓散五苓散用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具有利尿的作用。

尿液的形成首先取决于肾脏的灌注。

肾小球入球动脉灌注量的增加,经过肾小球的分泌,然后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最终排出尿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瑞春应用五苓散经验
点击数:14008
郑艳华江西中医学院
陈瑞春教授为著名经方专家,从事临床工作近50年,应用五苓散方强调从其病机入手,不要囿于《伤寒论》蓄水证之说,临床上大大拓宽了五苓散之运用,起到药到病除之效。

我有幸跟师学习,观其用方用药,现仅举几例以说明。

《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共8条,包括原文71、72、73、74、141、156、244、386条。

《伤寒论》中五苓散方除第386条为治疗霍乱外,主要是针对太阳蓄水证而设。

其主要症状为:口渴、小便不利、有或无表证。

如71条“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2条“烦渴者”、73条“汗出而渴者”、74条“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141条“意欲饮水”、156条“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

陈老在临床运用五苓散时强调要详析五苓散之病机,要求我们学习《伤寒论》要深入领会原文之要旨。

认为五苓散证的病机在于“气不化水”。

气化失司,水津不布,故见口渴;水液潴滞,则见小便不利;同样气化失司,水不化气,也可表现为尿多之证。

因此,掌握了五苓散之病机为“气不化水”,在临床上便可灵活运用,治疗各种疾病。

1 多尿症
临床上常可见到小儿或老年之尿意频频、多尿之患者。

小儿多先天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水不化气而表现为多尿;老年人则往往气血阴阳俱虚,气虚则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意频频,甚至不能自控而遗尿。

陈老认为此类病人若从肾虚论治,运用补肾涩尿之法,效果常不甚佳。

因为老年人之尿多(尤其夜尿多)甚至遗尿不仅仅因为肾虚,而气虚所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司则是其直接原因。

因此,其治疗应温肾化气,稍佐固摄以纳肾,老师常用五苓散方加桑螵蛸、益智仁等获得满意疗效。

如:王某某,女,73岁,2002年1月8日初诊。

该患者为乳腺癌术后,寻求中医治疗。

在问诊中得知其夜尿频频,每夜5~6次,以致影响睡眠,饮食如常,大便成形,日一次,一般情况良好,余无不适。

遂给予五苓散加减:桂枝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桑螵蛸10g,芡实 20g,益智仁10g。

5剂后,夜尿减为2~3次,又服5剂,夜尿减为1~2次,自觉睡眠大为好转,精神倍增。

后改为益气健脾,调理脾胃治疗。

2 遗尿症
遗尿症之患者以青少年较为多见,往往仅有遗尿一症,白日无所苦,看似常人,辨证比较困难。

有人从肾虚论治,认为肾主水液,或用收涩之品,但往往效果不佳。

陈老认为:年老体弱之人,说肾虚尚有道理,但年轻体壮之人,面色红润,体质甚佳,讲其肾虚于理不通,青少年之遗尿的病机为“气不化水”,膀胱气化功能减弱,而于夜间自遗。

治疗取五苓散加减,以助气化,约膀胱,俾气化行,阳气通,中土健,则遗尿自止。

如:罗某某,女,15岁,高安人,2001年12月13日初诊。

患者遗尿1个月余,家人每于夜间叫醒其排尿,仍时有遗尿,甚为所苦。

问诊得知其口不干,不怕冷,小腹不胀,纳食睡眠如常。

观其发育良好,体形稍胖,智力正常,小便常规亦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缓而有力。

遂与五苓散加减:桂枝 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石菖蒲10g,远志6g。

本方用五苓散加石菖蒲、远志两味,取其温通心阳、宁心开窍之功。

服5 剂后患者遂告曰,近5日没有遗尿,又服5剂后改为间日1剂,共服20剂,至今未再遗尿。

3 小便不利
《伤寒论》中五苓散方用以治疗外感后失治、误治而致小便不利、口渴者,但陈老在运用时认为:无论有无表证,凡符合“气化不利”之病机者均可运用。

老师用于治疗老年性前列腺增生而致小便不利、点滴而下者,认为此种癃闭证,若只从活血化瘀施治,用诸如穿山甲、王不留行等类药物,于本病并无稗益,因为老年性前列腺肥大既是病理变化,也是生理的必然,岂能用活血攻破药根治,这也是不符合临床事实的,但从膀胱气化不利,肾虚不能布化来认识小便淋沥不通,是有道理的,因为老年肾衰,气化功能失常,开合失司而小便不利。

西医手术是根本治疗办法,但用中药也不失为有效之举,因其有增生之实体,故常用五苓散加赤芍、牛膝等活血化瘀,以渐消增生之实体。

如:张某某,男,75岁,以夜尿频(7~8次/夜),点滴而下,前来就诊。

B超显示:前列腺肥大伴有慢性炎症。

问诊得知小腹有时胀痛,小便点滴,大便 1~2天一次,质软,舌淡红、有齿痕,苔白,脉微弦。

给予五苓散加减:桂枝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台乌10g,香附 10g,牛膝15g。

3剂后,小腹胀痛明显减轻,小便能自行排出,尿量增加。

又服5剂,小便流畅。

4 尿崩症
尿崩症是西医的病名,是由于抗利尿激素缺乏,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以多尿、烦渴、多饮与低比重尿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西医多用激素或其他抗利尿药物治疗。

由于这类病人除饮、多尿多外,并无他症,陈老用五苓散治疗,多能取得很好疗效。

如:寇某某,男,5岁,近两年小便多,饮水多,喝饮与小便交替,饮一便一,夜间亦须喝饮,小溲多次,其他无异常,发育良好。

经各大医院确诊为尿崩症,用过尿崩宁之类药物,不能自控。

其智力聪颖,舌脉正常,陈老用五苓散加芡实、桑螵蛸。

当日服1剂,晚间即能安睡,既未喝水亦未小便,合家欢喜,谓药神奇。

共服药30余剂,能完整听一节课,上、下午喝2~3次水,每次约50~60mL,尿1~2次,清长。

5 漏汗
漏汗是指汗出多如水,淋漓不尽。

有人报道曾用当归六黄汤治愈,但有的病人并无阴虚内热之象,治疗效果则不佳。

陈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运用五苓散加减,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如:褚某某,女,60岁,自51岁绝经后汗出增多,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治疗多年,未能根治。

1999年国庆节前后加重,每天换10多次衣服,自觉恶寒、肢冷,背恶寒尤甚,须穿羽绒衣,盖大棉被,面色(白光)白,四肢清冷而肿胀,大便稀软,小便量减少,口淡,舌胖有齿痕,夜卧难安,脉缓而弱。

拟方五苓散加味:白术10g,茯苓20g,猪苓10g,泽泻10g,桂枝10g,生黄芪15g,防风10g。

水煎温服,日1剂。

小便明显增多,一夜尿 5次,汗随尿止,次日感觉全身舒适,肌肤清爽,5剂后,汗出基本停止,全身肿胀感明显减轻,面色较红润,大便成形,守方共服25剂,汗出身暖,精神倍增,临床痊愈。

多年痼疾得以治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